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初中数学师德考核【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13 11:0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1篇为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教发〔20*〕10号)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政治思想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初中数学师德考核【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五篇】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1篇

为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教发〔20*〕10号)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塑造教育新形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全县人民满意的教育,经研究,全县各中小学要切实做好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中小学教师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情况(具体内容见附件1)。

二、考核原则

考核坚持教育为主,重在规范,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

三、考核要求和办法

(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领导,成立由学校领导、中层领导和教职工代表参与的师德考核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师德考核工作。

(二)各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日常师德表现的监督和检查,如实记录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日常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

(三)每学年末,各学校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学年考核与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

(四)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总分为100分,考核项目分自评、学生评议、家长评议、教师评议和考核小组评议,其中自评占20%、学生评议占15%、家长评议占15%、教师评议占20%、考核小组评议占30%。各学校要根据考核内容、项目和要求,认真组织做好考评工作,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记分表格,如实汇总统计考核成绩。

(五)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共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五个等级,根据考核最终得分确定等级。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者定为“优秀”,80~89分者定为“良好”,70~79分者定为“合格”,60~69分者定为“基本合格”,59分以下者定为“不合格”。“优秀”人数原则上控制在考核总人数的10%以内,“不合格”人数原则上控制在考核总人数的3%以内。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师德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1.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情节严重,在社*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2.乱收费,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等,严重损害学校声誉的;

3.参与、盗窃、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活动,严重损害教师形象的;

4.工作态度差,劳动纪律涣散,不服从学校管理,无理取闹,诬告陷害他人,恐吓威胁学校领导和其他教职工,情节严重的;

5.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的;

6.受党纪政纪或刑事处分的;

7.,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8.其它严重违反师德规范或违法乱纪的。

(七)考核小组对评定为“优秀”和“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重点审核,涉及考核小组成员本人时,要实行回避;
要将优秀者名单在学校公示7天;
对考核不合格者要加强教育,由学校领导负责进行诫勉谈话。

(八)各校要如实填写《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登记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档案,并将考核成绩及教师日常师德行为表现记入个人职业道德档案之中;
考核小组成员名单、考核评分表、考核结果等相关资料按年度收集、整理、归档,由学校妥善保管。

(九)每年7月10日前,各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县直各学校将师德考核结果为“优秀”、“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人员名单(加盖学校公章)报县教育文化局人事股备案。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

(一)县教育文化局每学年评选表彰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由学校申报,师德先进个人由学校在每学期师德考核为优秀的人员中推荐,由县教文局评审。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人本教育;
方法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的必要性

人本教育,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教育中制度、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也随之展开。初中,作为教育的主要营地,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发展人本教育。初中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对社会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思想等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正处在“三观”树立的黄金时期,初中生涯是学生“成人”的关键阶段。但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为严重。因此,思想品德的教育更是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这样才能实现人本教育的目标,培养会做人、会做事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民族的明天更有希望。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当前初中教学体制和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区。“考上重点高中就等于向重点大学靠近了一步。”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是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越来越重视考试和分数,而其他的如思想品德、人文等方面的教育便随之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淡化,为了考试为了高分而学习是目前不少初中学生和学校的教学状态。人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教学。太过重视书本知识而忽略学生软实力是不科学的。我们都知道,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人们不会再只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他。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个学生为人如何,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以及学习能力有多强。这些才是将来真正决定一个学生发展好坏的因素,而不是学习成绩,所以,初中教学应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

二、初中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狭义上说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课”或者是思想品德课,其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为例)有家庭社会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从七年级刚进人初中时对自尊、自强、信等的教学,教会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学会做生活的主人,到之后八年级学习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再到九年级对“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的学习,不难看出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正是从学生本身出发,教会他们成长道路上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怎么样才能收获成功等等。广义上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除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其它时候其他课程上也或多或少都在学习,这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为以后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做奠基的课程。人本教育也是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目标是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实力。“先做人,再做事。”人本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方法。综上所诉,人本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教育。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的方法与建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论是教育事业还是学生个人的科学发展也要以人本为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初中思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也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3.1宣扬人本教育的重要性,突出人本教育目标。要发扬人本,首先要确定目标,确定对象。很明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其目的在于发展人本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象就是所有的学生。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他的需求和拥护,人本的弘扬亦是如此。为了弘扬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人本,上至政府,下至学校,都应该大力宣传人本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更要认识到人本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让他们明白人本教育的弘扬和实施,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他们自身的良好发展,是提高和充实他们自己的过程。初中人本教育同样离不开教师,所以要在师生之间都宣传人本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行动上才会配合。

3.2转变教学方式,发展人性化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学校要有响应的教学制度。首先,要重新平衡学习成绩和平时综合素质的比例关系。对一个学生的考核不该局限于分数,而应该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如诚信、礼仪、尊敬师长、学习态度等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再结合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就会使学生时刻注意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潜移默化之中就会有人文氛围的产生,有助于同学更全面的发展;
其次,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书本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而初中生正是好动好表现的时期,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不够人性化。为此,应转变教学方式,如多设置讨论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各抒己见,有交流才会有比较才会有新知。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3篇

德育工作以建立“知行文化”德育体系和机制,培养人格健全有智慧,勇于创新有能力、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行合一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为总目标,两年来主要在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建立健全完善有关学生和班级、班主任的各项考核、评价制度和机制,形成量化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将学生品德素养评价和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纳入其中,有效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落实。

1.按《学生合作小组量化考核办法》进行班级、年级、校级考核评价,做好月考、期中、期末后三次大型表彰。

2.按《学生德育百分量化考核办法》,评选出校级孝老爱亲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劳动创造之星、阅读之星、合作探究之星。

3.从学校实际出发,对《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进行微调,加大学习成绩和公共财产保护的比例,按照考核方法考核班级管理工作。

二、开创学生习惯养成和班级管理德育工作新思路,探索建立了比较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

探索学校、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紧紧围绕学校“知行合一”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了以“双创”活动为“抓手”的德育管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2016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了创“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班”活动,2017年10月11日又启动了创“温馨教室”的“双创”活动,并分别出台《关于开展创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班、创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生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初中部“温馨教室”创建方案》。

将学生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习惯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班(生)、示范班(生)认定办法》,每个月以“星级滚动”方式展开班级、学生两个层次的创优达标活动。每个月都要在班级考核基础上,新晋级一批达标班(生)、示范班(生),在升旗仪式上隆重授牌。新晋级的达标生都要填写“行为习惯自我评价量表”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最后由教育处审核通过。从“双创”活动开展至今,全校三个年级已经开展了15轮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班(示范班)的评比表彰。截止2018年6月份,在现有的26个班级中已经评选产生了3个二星级行为示范班,6个三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3个四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和1个五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以及5个一星级行为习惯达标班和3个三星级行为习惯达标班。达标班和达标生比例占到总班数和总学生数的近90%,示范生和示范班的比例占到总班数和总学生数的近50%.从“物质环境好、人际环境好、心理环境好、课堂环境好”四个维度的对班级开展“温馨教室”创建进行检查评比,采取定期集中检查与不定期随机抽查、问卷调查、访谈、查阅班级管理、考核资料方式检查班级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情况。每个学年末,每个年级评出 “年度校级温馨教室” 2个,颁发奖状并授牌。并推荐申报区级“温馨教室”、市级“温馨教室”。

两年来,结合“双创”活动,在班主任工作考核基础上的坚持开展和持续推进“温馨教室”创建,共评选产生了4个市级“温馨教室”和6个区级“温馨教室”8个校级“温馨教室”。

“双创”活动的坚持开展,使得全校班容班貌,学生的仪容仪表、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有了巨大改变,良好的校风正在形成。2018年8月份被康巴什教体局授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校”称号。

三、大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开创附校“知行文化”的文化育人新方式。初步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目标,并积极探索小组合作文化建设、坚持做好宿舍文化建设。

对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专题培训和研修学习,并通过教室文化布置、走廊文化设计评比和班级管理制度检查等方式,教育引导提升全体班主任在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学生合作小组的建设,培训培养好小组长,按照《学生合作小组量化考核办法》对全校各年级各班的合作小组进行定期评价奖励。完善了《文明宿舍评比办法》,坚持做好文明宿舍创建工作,定期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并与班主任考核挂钩。

全校各班全部做到根据班级实际进行班级文化定位,确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等外显的“班级标志”;
从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外显的物质标志,到制定班级制度、班风班训等体现班级精神的需要内化的文化因素,都做到统一协调,初步形成“一班一品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准确定位。每月、每期定期对各年级本班级的合作小组建设和评价进行总结表彰,教育处专门定制含有学校文化标志的各类奖品奖状对优秀小组和小组长进行奖励。

四、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建设,建设一支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德育工作队伍,初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

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四条线的德育管理网络,即: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工会;
教育处——年级部——班主任;
教学处——科任教师;
团委——学生会——学生志愿者;
学校(校关工委)——家庭(校家委会)——社会。建立形成一支由教育处德育干部、团委干部、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组成的比较稳定的德育骨干队伍。

校教学处、教育处、党支部、团委分别开展日常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教育活动。教学处主要负责落实国家德育课程以及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合到其它课程的途径育人,落实好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度。教育处主要实施开展主题活动等途径育人,党支部团委主要负责通过组织开展学校社团活动和节日纪念日活动等途径育人。

五、初步建立分阶段,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行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1. 以“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拥有梦想,把握生命”为目标,践行“七维度”德育,即:健康、习养、情感、认知、礼仪、交往、励志。从“七维度”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五项内容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并按照以下的分阶段德育目标,制定了《知行德育课程体系》和《知行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做合格附校人;
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做优秀青少年;
九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毕业生。

2.政史地组研究开发“礼文化”、“蒙元文化”校本德育课程。

3.教育处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教育月,和日常“双创”活动来实施“习养教育课程”。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城市化;初中学生

初中学生无论是学习内容的深度和数量相比以前可以说有了质的提高,心理和生理也有较大的变化,但玩乐的意识仍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学习上的专注度也需要时刻的关注。因此对于比较枯燥和理论化的德育教育,一般初中学生是很难接受的。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影响德育教育的外界元素也更多样,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德育教育以往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度不足。从以前到现在,大多数的初中学校都只是重视自身的文化课程教学,其中以初升高的考试科目为主。同时很多教师和校方都过于关注自身的升学率和毕业率,从而忽略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而由于校方的忽视,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也轻视德育教育,从根本的思想意识层面就否定了德育教学的作用。因此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不存在去思考和复习的想法。对德育教育的轻视,可以说就是忽视了初中学生思想上的需求和教育,这违背了教育的基本理念。2.教育方式单一。随着国家教育产业和教育文化的快速发展,加上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国内的教育领域中,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始不断涌现,但对于初中德育教育而言,教育教学的方式仍然过于单一。多数学校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仍是较严肃、呆板的读教材或背诵课文等形式,从而令德育教育流于表面。一方面学生无法学习和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枯燥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不想去深入探究德育教育的内容。3.教师综合素质不足。德育教育是从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包括的领域有:中国文化、道德、政治、法律和心理等领域,可以说是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但部分教师自身的德育有所不足,包括:言行举止,那么对德育教育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初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家人和教师的影响,也会一定程度上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言语,而进行德育教育的人自身的品德较低或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无法做到为人师表,就很容易导致德育教育只是一个空的口号,学生无法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平等对待、突出实际。在初中的德育教育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位虽然有高低之别,但品德不应有贵贱之分,但部分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因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家庭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差别对待的情况,这在德育教育的开始时就违背了德育的内涵。因此,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首先要保证的是对所有学生的是一视同仁,无论学生的成绩、家庭、性格存在多少差别,在惩处和表扬时,都应保持一致。同时为了保证德育教育的实际意义,避免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让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积极的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想法。教师以现实中实际的故事、具体的人物事迹与教材的内容相结合,一方面增加了书本内容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学生与德育教育的距离,令学生明白自己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的应当尽量生活化,细致到学生生活中的日常行为和言语,而不是单纯的讲理想、讲理论,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令初中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德育知识,从而最高效的保证德育教育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2.动态的德育教育。以往的学生听,教师讲的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在城市化发展中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令学生积极自主的想要去学,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关注点。因此研究与分析学生的喜好,把学生的喜好融入到德育教育中,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把德育教育生活化后,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德育教育生活化就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可以突出人们思想、言语和行为品德的内容或话题,再把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学生可自己编排所需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可以改编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真人真事,也可根据热点话题自己编写内容。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或信息技术,把德育教育动态化和视觉化,一方面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增加了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也可以令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德育教育,另一方面亦可帮助学生完成德育教育的表演。3.为人师表。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可以说自身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品德直接决定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因此想要真正保证德育教育的实际价值与重要意义,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个人素质。把德育考核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重要一环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良莠不齐是各领域都存在的问题,因此重视德育,就单只是一句话而已,而是需要实际的行动以及措施。以德育为核心,规范教师的言行,以教师的言行为德育教育的范本可以说是最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除了把德育考核应用到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还应定期的开展研讨会,让各教师交流关于德育教育的心得和经验,通过讨论来完善彼此的想法和教育措施。

三、结语

在城市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的生活和未来变得更加的多样,但思想品德却会一直伴随并影响学生的未来。让初中学生在城市化的社会发展中生理和心理共同健康的成长,德育教育则是不可轻视的重要一环。

作者:龙志高 单位:广东河源紫金县中山中学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
素质教育;
学校文化;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77-03

1 前言

为了把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育人水平,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教育部于2014年3月30日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在该文件的“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部分,教育部提出要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初中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笔者所在课题组期望在核心素养体系出台之后,能通过校本研修和探索实践,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方面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方式和途径,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要求落实到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之中。

2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校办学之意义

教育部此次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明确回答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的问题。这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又是连接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对于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等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课题研究认为,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更是学校办学行为的目标参照。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不仅可以帮助师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可以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社会发展、改进办学实践的重要指针。作为一线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命题。

3 核心素养落地的学校基础

核心素养落地需要学校在已有育人实践基础上进行重构,这是本课题组对推进核心素养落地所达成的一致共识。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作为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初级中学,早在核心素养之前就已经从学校层面开始了对于“培养什么人”进行思考。学校创建于1998年,地处省会郑州的省直核心区域。2003年初,学校把“让每一个孩子阳光灿烂”定为办学理念,把“培养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作为办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近20年的办学实践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坚持顺应天性、涵养德行、张扬个性的办学指导思想,2004年起在全省率先取消早晚自习和双休日、节假日补课,开始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学校坚持发展高效教学,让学生高效学习、健康成长,让教师高效工作、健康生活。在学校的带领和指导下,教师细化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取消学科自习;
制定学科学习“毕业标准”,给学生成长“开药方”;
深入探究小初、初高的衔接教学;
行班级组改革,开设课程超市;
举办教师讲坛,组建教师社团;
制定道德细节和教师教学细节,制作教学切片,探索组合课堂教学范式;
建设六个“1+1”素质教育培养体

系,为学生打上实验学校教育的烙印。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办学影响力和核心发展力得到迅速提升。

最近五年,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连续参加由郑州市教育局组织实施的“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多项报告指标已连续五年遥遥领先于市内其他学校。2015年的学校“体检”报告显示,13项学生发展指数和12项影响学生发展指数继续保持郑州市领先水平,其中学生学业达标指数高达96.22,接近满分;
家长满意度、师生关系、学校归属感、学习自信心、主观幸福感、高层次认知能力水平、品德行为等多项指数也远远高于区域健康的平均指数。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学校作为省级实验学校“低负担高质量”的办学成效,使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阳光灿烂”的办学理念得以充分彰显。

4 核心素养落地的学校思考

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承担着让受教育者更有文化、更有理性、更有教养的任务。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位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获得成功生活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关系到学校教学的改革发展,又影响到学校育人模式的建构实践。通过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了核心素养落地的举措。

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是教育工作者要坚守育人信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学习形式以及学校管理模式都在悄悄发生深入改变。面对当下的教育现实和时展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育分”现状,真正把“育人”作为教育追求,牢固树立“全人教育”和“整体育人”的理念。2014年9月9日,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为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为中心,努力用教育去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道德的示范者和人格的影响者。通过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本课题组认为,始终坚守育人信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因为“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育分’,关键是‘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落地的保障是良好的育人氛围 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习得”和“固化”的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和锤炼,随后在其一生中完善。为了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学校努力构建了符合教师职业发展需求、顺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氛围。2017年初,在课题研究中,作为课题组主持人(组长),笔者提出“三品三气三养”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旨在通过升华或改进学校价值理念、教风学风,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地。

首先,“三品”是学校层面的目标要求,即以打造“品牌学校、品质教师、品位学生”的“三品”教育为学校整体工作目标。

其次,“三气”是教师层面的素养要求,即大气、正气、和气。

最后,“三养”是学生层面的素养要求,即教养、修养、素养。教养是由外而内的教育养成,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习惯养成;
修养是由内而外的自我修炼,是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和反思自省;
素养是内外合一的综合提升,是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在持续构建校园文化的行动过程中,学校以理想去引领,用精神去感染,倾情怀去滋润,持信念去筑就,用匠心唤醒学校文化的求真、求实、求善、求美,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重要保障。

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核心素养不仅需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更需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回答和落实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一支素质全面、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2014年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对于好教师提出“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就为教师成为真正的育人楷模指明了方向和标准。为此,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师德建设从“仁爱”出发,强调“善待”和“悦纳”,即善待不同层次和不同背景的学生,同时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自尊心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悦纳尚存在不同不足的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可能。

为了促使学校教师成长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又狠抓了教师的学科能力发展。课题组认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所在。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学校开展了全体教师参与的校级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从师德考核、理论水平考核、教学基本功考核、课堂教学考核、常规检查、师生评议等六个方面进行岗位练兵。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最新的进展和动态。经过教材整合,使学科知识更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不仅让零散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还为教师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师实施教学的难度。例如:在处理物理教材八年级第一章“声”的内容时,增加了“长度、时间的单位以及速度的计算公式”这一内容;
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和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授课顺序进行调整,讲了力之后,就讲第十三章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然后再回到第十二章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等。

基于校本的课程体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组认为,核心素养落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为此,学校给学生创设了顺应天性、涵养德行、张扬个性的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成系列、多维度校本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辟一条重要途径。

多年来,学校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为课程建设思路,精心构建和研发“两个层级、六大领域”的“1+1”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即在人文、科学、实践等六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关键领域,通过对全体学生制定一项基础达标要求加一项根据其自身条件发展的特长要求,力求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谐同步。学校采取自主研发与社会引进相结合的办法,遵循基础课程全员参与、特长课程自主选择、三年递进逐级实施的原则,通过100多门校本课程的实施,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课程基础,又为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了发展契机。一系列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成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为进一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体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坚定了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的信心。

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抓好课堂主阵地 为了实现省级实验学校“低担、高质量”的实验目标,作为本课题组主持人(组长),笔者于2017年初在原来“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理念、细化标准,开始构建生机有趣、优质高效的课堂主阵地。

为此,学校开始打造以“优质高效、悦纳学生”为特征的“优悦”课堂,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习者成长在生动愉悦的学习空间中。“优悦”课堂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习质量等“四个提高”为目的,辅以对话为途径、合作为形式、问题为导向、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激发潜能、蕴育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科学打造“优悦”课堂,学校专门设计以“教学评”一体化为理念的“五性目标”:

1)有“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师能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学问题前置;
或者学生能借助学案导学,实现学习任务前置;

2)有“适用性”课堂目标,教师不仅要避免教学目标泛化,更要有“怎样交流或呈现学生预习成果”的办法;

3)有“多样性”课堂任务,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抄写性、熟记性、思考性、训练性、反馈性的多样随堂任务;

4)有“生成性”学习指导,教师生成性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引导、伺机追问、点评欣赏和及时纠正等;

5)有“发展性”反馈评价,教师要对课堂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检测,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升华课堂所得,并为下阶段的学习留下发展空间。

从有效教学到“优悦”课堂,学校从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提升到追求优质高效、关注悦纳生命;
教学管理的过程也从关注教学流程下沉到关注课堂效率,不仅促使学校教学改革的立意更高、做法更实,更加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阵地的建设。

核心素养落地的外部支持是家校协同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一个结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育和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家长教育学,即父母关于怎样培养子女成人的初步知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了建立健全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育人理念,学校从2016年开始筹备家长学校,并聘请有关校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指导。

为此,学校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制定家长学校课程安排。随着学校一系列家庭教育的行动,有效推动了家长转变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了家校育人合力。家校协同,不仅营造了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更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到了具体的外部支持。

5 结语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性认识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使教育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广阔的成长空间。课题组相信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学生发展素养的目标终将达成。■

*本论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初中生核心素养教育方式的行动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0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