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运行工人专业技术范文第1篇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专业开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如何体现建筑电气及智能专业特色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气运行工人专业技术【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电气运行工人专业技术范文第1篇
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专业开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如何体现建筑电气及智能专业特色就成为相关学校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建筑节能的大环境和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的基础,对如何提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能;
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
专业特色;
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504
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校生已达3 000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已经成为土建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尽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科基础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信工程等其他专业学科有交汇重叠之处,但这些传统的专业
又无法完全涵盖和体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发展与特征;
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快速上升,而且也显示出区别于传统专业的技术特征,需要以学科的角度和专业的视野审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发展趋势促使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成为土建专业的二级学科,可以说该专业的设置,既体现了专业的发展需求,也填补了土建类专业的空缺。然而,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如何体现该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成为专业指导小组和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建筑节能的大环境和该专业的基础,对如何体现和提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建筑节能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发展
(一) 建筑节能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
节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工业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0.66亿t标准煤,建筑用电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用能折合为电力,总计约为5500亿度/年。图1是2009年中国能耗构成示意图,由图可见,建筑能耗占全国社会终端电耗的比例达28%,而且普遍认为该比例非常保守。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能耗将超越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而居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按目前的能耗趋势,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t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能耗的三倍[1]。因此,建筑能耗不容小视,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完成17%的节能减排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建筑节能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优势
建筑能耗属于终端能耗,有效降低终端能耗,不仅可直接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对能源生产投资、改善环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降低建筑终端能耗一般有几类基本措施:一是采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设备运行能效;
二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小能源损耗;
三是优化设备运行方式,降低运行能耗;
四是通过管理手段,合理使用建筑设备,直接减小能耗。
提高设备运行能效,开发新型高效节能设备,主要涉及设备制造专业领域;
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主要涉及建筑规划专业领域。在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气候特征,采取相关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由于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涉及建筑外观,涉及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方式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不仅可以应用于新建建筑,而且由于不涉及建筑立面和围护结构,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最有效的措施,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这一类节能措施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信息等传统专业领域,跨专业特征明显。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建筑节能领域的主力,主要从营造建筑环境的角度研究、设计和配置建筑设备系统,开发与运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新型能源是其关注重点,或者说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侧重于建筑设备系统的静态设计,而在设备运行控制方面的技术基础则不足,往往无法独立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控制。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专业关注动态调节,对设备运行调节技术具有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对建筑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需要由设备专业提供物理模型后再完成控制模型和实现设备运行控制。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关注信息传输与处理过程,在系统集成和信息处理领域具有优势,但同样由于对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也无法独立完成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管理。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建筑、电气、智能、信息、控制、设备等专业知识的教学[2-4],跨专业特征明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方式都与该专业密切相关。因此把握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和引导趋势,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教学的优势,凸显专业技术特征是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
二、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申报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一直是关注的重点,论及控制技术,已经有电气工程、自动化等学科;
论及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
论及建筑设备,已经有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学科,如果仅考虑单一的学科基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都不具备与传统专业竞争的优势。但是如果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方式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是国家倡导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管理,既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导,同时还需要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优化的节能控制策略和合理的技术管理方案。如前所述,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传统专业各自的优势非常突出,但不足也十分明显,它们通常无法独立完成建筑设备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与管理,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恰恰能弥补其不足。在总结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色时,对该专业学科的特征概括为“建筑设备是对象,自动控制是手段,信息技术是支柱,建筑环境是目标”[5],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该专业的内涵,这也正是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的本质需求。因此,在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上具有优势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无论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还是专业研究方向都应围绕这一专业优势,兼收并蓄,把握建筑节能发展机遇,才能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原建筑电气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校,大部分也将该专业设置在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学科平台内。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沿袭传统专业优势,但对建筑设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果单纯以培养“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的人才为目的,这种设置无可厚非。但如果要形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建筑节能给专业带来的良好机遇,如果缺乏对建筑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深入认识,很难真正在建筑设备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领域形成竞争力。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仍然以有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为主导。尽管在智能化技术和控制领域,控制与信息类专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在建筑设备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领域,控制和信息类专业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控制和信息类专业背景的团队,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认识不足,无法独立开展系统的、整体的优化控制模式研究,或提供合适的基于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的节能改造方案,因而仍然需要依靠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提供物理模型,主导节能改造。例如,在建筑中央空调系统中,末端设备都具有换热器和送风机,但由于设备类型不同,其功能和运行模式不同,即便相同的设备,也由于空气处理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控制策略,因此只有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优化的节能控制策略。换句话说,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在建筑节能工程应用中,是实现设备优化与节能运行的手段,核心的控制策略必须建立在对建筑设备运行机理的认识之上,亦即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三)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
公共建筑能耗构成中,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高达60%以上;
其次是照明系统,通常二者所占能耗达80%以上。目前,对建筑照明系统,最有效节能措施是采用高效光源,采用智能控制和管理技术节能投入高,节能改造经济效益受到制约。暖通空调系统不仅能耗高,而且系统设备多,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也不尽相同,系统设备和参数之间往往具有多干扰、多参数耦合、滞后大的特征。尽管其节能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也一直存在较多需要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果说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则是最具有研究前景的重要内容。
(四)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内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要求具有宽口径的知识结构,但如果没有核心内涵,专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现代技术发展趋势需要宽口径知识结构的人才,但只有依托某一专业核心内涵下的宽口径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研究建筑设备系统,研究建筑节能技术,往往会有不同的视野和思路,并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这也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和核心内涵。
例如将网络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建筑中央空调系统,实现对中央空调系统智能化管理、优化运行控制、分户冷量计费等多种功能。在对中央空调系统设备运行模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优化运行为目标,在管理平台与现场控制器中嵌入设备相应的优化控制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节能效益[6],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又例如,传统的暖通空调系统中,冷热源系统调节基本上采用以用户当前负荷的集中和滞后效应作为控制依据,不能很好地体现用户负荷变化的实际情况和保证所有用户的舒适性。控制模式的缺陷,已经成为进一步降低中央空调节能运行能耗的技术瓶颈。在应用网络控制技术后,获取中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运行和环境参数已没有技术障碍。如果能够直接根据这些参数,以更广阔的视野,以系统的角度研究中央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控制策略,一定会形成有
别于传统控制模式的新思路。
三、结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明确指出,该专业以建筑这一特定的对象为核心,以建筑设备为对象,以现代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建筑节能为主题,强电与弱电并重,设备与控制一体,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建筑节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既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更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和核心内涵,是形成该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徐晓宁,等. 智能建筑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2(4) :
82-85.
[3]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9(6):57-60.
[4]李界家,片锦香,郭彤颖,等.浅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53-54.
[5] 徐晓宁,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以建筑为基础[C]//《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徐晓宁,等.基于网络控制的中央空调运行管理、控制与分户计费系统[J]. 建筑科学,2009,25(6):
65-67.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specialty: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XU Xiaoning, DING Yunfei, WU Huijun, YOU Xiuhua, HAO Haiq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Abstract:
电气运行工人专业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电工与电子、电力控制与信息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宽口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气信息基础知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工程电磁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工与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机控制。就业方向为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器设备研制等工作,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攻读电气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二、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分方向设课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对机械、电子、信息、经济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课程体系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用为宗旨,注重掌握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培养训练,加大实践训练比重。具体实施中,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使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构建多个专业方向,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用,体现创新的高职教育特色。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工业过程控制与分析,解决强弱电并举的宽口径专业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法,实施系统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某一门课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疑问,这门课程学了到底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和方向,而系统教学法为学生解答了这个疑问。系统教学法是基于一个真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就会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渗透性,强化学科知识的系体化。系统教学方法在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紧扣培养目标,按岗位需求目标来设置课程,整合课程的内容。如要培养一个生产线安装,调试和维护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操作人员,将以类似的生产线作为一个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中去讲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知道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始终以一个系统为起点,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都是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讲解,即由整个系统到某个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个系统的教学方法。
(三)利用“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久经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我院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了同社会的联系,千方百计寻求并依托行业、企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合作办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了工学结合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湖南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合作,教师进入公司学习培训,公司的文化理念和空调专业技能提前弓l入。每年毕业生中只要符合公司要求,则全部进入公司再进行三个月强化训练,合格即成为空调运营工程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
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在教学过程中与企业紧密结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管理。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的教学大纲、授课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完善。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因为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能够直接参加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而这些人员确实需要具备更多实践动手能力,才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才能在人才竞争的社会里立足、发展、生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那么,我们高职院校的发展将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变频一拖多中电子膨胀阀的控制.空调技术专题.
[2]李文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4.
[3]肖宏志,刘一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电力教育,2009-2.
[4]卢艳.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9-4.
[5]王春峰.系统教学法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8(3).
[6]黄建科.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电气运行工人专业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用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保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我校从以下五个方面规定了培养标准:
一、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电气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工程制图、人文和社会科学等方面。
(2)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了解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涉及电气科学与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原理及技术,电力系统设备结构与性能分析方法及运行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生产过程中有关经济评价、质量检验和产品销售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
二、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1)能参与电力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在考虑电力生产成本、质量、环保性、安全性、可靠性、外观、适应性等前提下,能提出完成电力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具有从事电力系统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能力,能对多种方案做出评估,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具有参与制定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的能力;能实施与电力工程项目有关的方案,完成电力工程任务,并能参与相关评价,具有电力系统工程的实施、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3)具有针对正在实施的电力工程项目和运行中的电力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具有进行电力系统的运行与分析、电力系统设备和装置的运行与维修、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的能力,并能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
三、具有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
(1)了解电气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电力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畴内,能按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2)具有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资源预算来组织人力和物力资源实施电力工程项目的初步能力。
(3)具有采取恰当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应对电力工程项目实施和营运过程中的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并能够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
(4)具有参与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的能力和对开展的国际电力工程项目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
四、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愿,体现人文关怀意识。
(2)能够使用工程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交流。
(3)能够跟踪本专业领域工程技术发展动态,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运用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1)掌握足够的关于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知识,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能自觉承担有关健康、安全和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所制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涉及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电气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具有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等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电气运行工人专业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厂;
电气设备;
运行;
效率
中图分类号:TN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145-02
近年来,工业行业发展迅猛,但在现有机械化发展体制下,工业行业现有的发展速度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其基本的运行与生产效率,以此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目的,提高电厂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是保障其稳定的发展的关键要素,必须以现有的电气生产条件为基础,在不同的角度开展电气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工作,从而使电厂电气设备运行效率得到稳固提升。
一、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概述
电厂的电气自动化是提高电厂电气生产效率的基本保障,同时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所以电气自动化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基本的经济效益,也在大环境下提高了其社会效益,使企业在市场中的重要性不断突出,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空间。现代的电气自动化是推动电厂迈向标准化与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来源,对于保障电厂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深入的优化与研究,使其能够为提高电厂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电厂工作效率的提升过程中,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为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自动化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对其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减轻,同时在电厂生产的全过程中的监控工作,电气自动化系统也体现了强大的优势。在电厂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电厂自动化系统可以更好的使每一个环节都在自动系统的监控中进行,这样就使系统故障的发生频率降低,从而保障了企业的效益。并且,通过收集、归档机组运行信息,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还可以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为机组的维修及养护提供数据。通过对机组的运行信息和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对电厂机组的稳定及安全运行进行保障。我国的电力系统技术水平也因为电厂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完善,也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完善产生了促进作用,同时还使技术潜力的挖掘提供了基础。
二、电厂电气设备故障检修的重要性
如图2所示,电厂的电气设备总体可分为:发电机与控制设备、电力传输与控制设备和用电负荷与控制设备。电厂为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电厂输出的电压比较高而且电流较大。电厂的安全运行不仅取决于设备的质量、设备的选型,它还要求设备在安装时的接线要牢固、正确,固定设备的螺丝一定要旋紧、仪表设备固定架的焊接要牢固等。为保证电厂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转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和修理是必要的,应该通过健全的检修控制体系来监控电器设备的整个运行过程。尤其是目前传输电压的升级,发电厂电力设备的安全性就应该相应提升,高压电气设备如果发生老化和其他形态的故障,将影响整个电厂的效益也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电厂电气设备的检修工作,是电力设备能够安全并可靠运行的保证。
三、电气设备运行问题的探讨
1.电气设备运行技术影响
技术是电气设备运行的核心,是电厂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电气设备运行技术必须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并能够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便其能够在企业内部发挥其重要作用。电气设备运行技术不仅要以相关标准作为执行目标,同时需要在维持电厂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电厂现有的技术进行深度的分析与研究,在电气设备的关键技术方面要做重点的优化与调整,使电气设备在技术的帮助下,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提供更多的电气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能够从技术层面获取更大的经济价值。电气设备运行技g问题不仅是技术部门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电气设备运行技术影响较为广泛,任何受到技术影响的部门,均应积极的对技术问题进行重视,使基础成为推动电气设备稳定运行与发展的新动力。
2.设备检修技术研究
设备检修技术研究应从人与技术双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技术人员的执行力,使技术能够有效的应用于设备检修过程中,之后要确立严格的设备检修技术标准,使设备检修能够切实的发挥作用。最后要将人与技术相融合,使技术与人员不再是单一对立的概念,而是统一的协作关系。设备检修技术研究要重点处理细节方面的问题,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可行的设备检修计划,使设备的每一个环节均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对存在重大使用隐患与故障的部分,需要进行专项的技术研究,从而使设备检修技术能够在设备检修过程中全面的发挥出更为良好的效果。
3.人员控制能力因素研究
人员控制能力是人员管理的重点,人员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有效的对人员进行分配,从而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人力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进行人员分配前,要对现有设备技术需要方向进行整理,而后根据实际的人员控制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使每一个设备检修及相关岗位均能安排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要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做好人员的控制,在电气设备运行强度较高的情况下,可适当的增加相关人员控制密集度,使设备在高强度的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较为良好的运行效果。人员控制不仅要符合设备安全运行的标准,同时也要时刻为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便利,从而使人员控制能力也能在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四、提升电厂电气设备检修与管理质量的途径
1.对电厂电气设备的检修管理进行强化
电厂的电气设备检修与管理极为重要,首先是电厂电气设备的检修方面,要制定详细的检修计划,并做好定期的电气设备检修,以此将电厂电气设备的故障排除在电气设备使用前。同时要对存在问题的电气设备加强关注,时刻准备对设备作全面的维修工作。在设备运行前,做好相关的设备故障预案,以便在设备出现相关故障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设备进行维修工作。其次是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将设备管理问题纳入设备维护的主要项目,设备的管理要制定轮班管理制度,使设备能够在24时候均能得到有效的维护,确保设备在运行时,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进而让设备的运行保持在相对良好的环境下。
2.气设备检修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要提升
个人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电厂电气设备检修人员中较为常见,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未能将电气设备检修人员全面发展问题考虑在内,使相关电气设备检修人员难以对电气设备检修养成良好的习惯,进一步促使问题的发生。例如常用元器件的温度方面如表1所示,检修人员应熟记各个元器件的温度指标,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培养电气设备检修人员的全面发展,在保障其基础专业技术符合相关标准的前提下,提升电气设备检修人员的综合能力,同时要将现有的企业升职制度作适量的修改,从而使相关电气设备检修人员能够获得平等的竞争环境,进而让电气设备检修人员能够主动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电厂电气设备的检修制度要进行更好的完善
制度是对人员最好的约束,不仅能使相关的专业人员的检修工作更为规范,同时使电厂的电气设备检修工作能够向标准化迈进,对于保障电气检修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电厂间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本电厂的实际情况进行电气设备检修制度的制定,以便使相关制度能够在电厂电气设备检修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制度设立时,应将奖励模式将入到规范制度中,以此对电气设备检修人员形成较好的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五、提升电厂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的有效措施
1.对电厂电气设备管理工作要加强重视
相关企业对电厂电气设备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也是导致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对电厂电气设备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设立相关的设备管理部门,使电厂的电气设备管理真正成为一项电厂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以此提高现有的电厂电气设备管理水平。提高对电厂电气设备的管理,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电厂的运行稳定性,避免因电气设备故障而导致停滞正常生产运转。另一个方面则有效的为企业节约了设备成本,使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所延长,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电气设备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加以提高
电气设备检修人员综合能力较低问题普遍存在于多个电厂中,尤其在电气设备检修方面,相关人员主要以半路出家为主,相关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不满足现阶段电气设备检修的需要,所以需要对现有的电气设备检修团队的整体水平进行提升。检修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需要制定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使所有电气设备检修人员均能得到专业电气检修培训,第二,要定期的进行电气设备检修人员的考核工作,使电气人员的专业水平能够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第三,要建立完善的个人水平评定机制,根据个人的实际专业水平,来进行薪资与奖金的发放,从而使电气设备检修团队的检修人员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3.积极创新优化管理
在电厂电气设备检修过程中,需要区别常规检修与非常规检修的概念,由于设备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设备磨损的问题,所以需要将定期的进行非常规式的全面检修,以确保在细节方面也能够保证设备万无一失。常规检修需要制定定期的检修计划,通过在检修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优化现有的电厂电气设备检修模式,并及时的做好创新,使电气设备的检修与管理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保障现有的电气设备检修符合电厂发展的需要。
六、结语
电厂电气设备运行效率的提升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决,人员问题、技术问题及设备问题等,均是提高电气设备运行效率的重点要素,以上要素需要及时的得到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提高各部门的间的合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同心协力的条件下,做好单方面质量的提升,从而达到整体效率提升的目的,以此作为提升电厂电气设备运行效率的基础。
参考文献
电气运行工人专业技术范文第5篇
一、“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中职)专业简介
我校“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中职)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是3年。培养目标是适应电力行业、及其他电力建设、安装、维修等单位及电力用户,服务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掌握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电气操作、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相关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我校还要求学生获得国家或重庆市有关部门规定的中级变配电室值班电工、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继电保护工或其他上岗资格证书。1.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1)企业自备电厂、企业供配电:电气操作、运行、检修、维护等。(2)电力工程施工单位:电厂、电站、线路的安装、施工、调试。(3)电气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电气设备装配、检测、调试;
电气类产品的营销,技术服务工作。(4)工矿企业、小区物业、大型建筑、事业单位,以变配电值班、供电系统运行维护为主要岗位的电气运行。2.本专业培养模式:采用“2+1”模式,即两年教学加一年顶岗实习。第一年主要开展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其中部分课程要开展实验或综合训练。第二年主要开展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第三年组织实习,同时根据当年用人市场信息和需求情况,对部分学生组织有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也有少部分由学校和用人企业共同组织到相关企业开展岗前培训。第二年和第三年教学进程中还要安排电气运行相关专业中级工、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及考试、进网电工作业许可证培训及考试。
二、本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我校本专业为例,归纳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本专业教学质量整体认可度高,但仍然存在下列问题。1.公共基础文化课的设置门类和学时都略显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中职人才培养越来越关注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熟练的单一技能已无法适应就业、转岗和学历提升的需要。2.课程设置重复,部分内容在不同课程中被反复讲授,如中性点的接地运行方式,但都不完整。3.部分课程的教材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如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课程。部分教材难度太大,且难度大的部分并不适用,如电机学、电力系统运行、高电压技术课程理论及计算部分。4.我校经过示范和骨干建设已建成和更新了很多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和实验实训基地,原有课程设置未及时更新,未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导致学生对设备不认识、操作不熟悉。5.中职学生大多厌学,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趣味性方面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适应。6.职业技能鉴定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明白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及适用范围。
三、本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专业教育有较高的文化起点,扎实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基础是学生的能力、素质、科学世界观发展的必要基础。基础越扎实,形成的发展后劲的“能级”越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也为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因此,建议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中对课程结构的要求,结合电力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将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紧密结合,搭建贯穿三年的更为科学、全面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使得毕业生达到相当于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能取得计算机及英语相应证书,有利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便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为人才“立交桥”的构建铺垫基础。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应因材施教,更注重培养职业能力
1.形成讲、练、操融为一体的课程结构。如建议设置“电工基础及测量”课,将原电工理论课与电工测量实训融为一体;
将“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与实际操作交互进行,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2.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课程。建议增加“电气运行技术”课学时,因为本门课程是在学生学完专业课后进行的一次“岗位大练兵”,是本专业所覆盖的所有岗位上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大综合,包括常规操作、事故处理、事故分析等。通过理论讲解、认识实习、仿真操作,把观察、思维、操作结合起来,促进他们把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3.改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偏多、偏难、偏深的现状。如“电机技术”课和“电力系统”课应适量删减学时,做到少而精,注重实用性,突出职教特色。4.增减一些课程。如为适应微机监控、无人值班等新技术的要求开设“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课程;
删掉传统的“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以技能训练与技能考核取而代之。5.课程内容科学筛选、及时更新。按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筛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建议弱化电力系统运行课程计算部分、高电压技术课程理论部分,删除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不再使用的部分设备,增加新设备类型,简化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原理与运行课程计算部分,增加微机保护内容等。
(三)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电力类专业的特殊性、高电压大电流的危险性,运行中电气设备不可以随意触碰和操作,大大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地培养与技能水平地提升。学生不能进入真实电力行业运行环境,即便到了顶岗实习阶段,也只能远观不能靠近,更不能动手实作,导致本专业课程学习与现场脱离,学生学习兴趣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建议调整本专业课程设置,充分利用我校已建成的信息化资源,如变电运行仿真实训室、电气检修仿真实训室等,最大限度实现一体化教学。其优势在于:(1)构建虚拟教学情境、解决教学做一体化实施中安全性与学生操作性的矛盾。(2)虚拟工作职场,学生可以角色扮演与参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3)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和趣味性,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专业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除符合一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尽可能适应情境化教学的需要;
教学工位要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人数的要求,要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
要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环境和条件。根据课程设置,建议本专业扩建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基地及变电运行三维仿真实训室。
(五)考核制度与方法建议
为了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技能培养的新的教育形势,必须改革学业考核制度与方法。改革考核制度与方法的核心在于建立全面的题库,并且可以公开,以达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的目的。考核形式上,基础、文化课考核宜采用传统的集中书面考试,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更宜使用过程考核和项目操作考核。
(六)加强职业资格宣传,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质量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电工电气方面的职业属于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因此,对该专业学生应从日常管理和专业课教学两方面都应该加强职业资格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因此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安排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课程,保证良好的培训质量,使学生毕业前能取得电气运行相关专业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和进网电工作业许可证书。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