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五篇】

时间:2023-06-13 12:3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第1篇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主打教育扶贫“精准”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6年2月24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五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五篇】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第1篇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主打教育扶贫 “精准”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6年2月24日,教育部专门召开新闻会,介绍甘肃省开展教育扶贫的有关情况。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2015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甘肃省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即17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之一。《实施方案》是2015年至2020年我省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而在教育领域推进精准扶贫的任务书、时间表和作战图。在《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过程中,省教育厅出台实施了“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改变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做法,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家庭学生的实际需要,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多元举措,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为全省教育找准抓手、补齐短板、精准推进教育扶贫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和实践指引。

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86个县中有58个县分别属于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和藏区等三个片区的连片特困县,还有17个县属于不在国家扶贫片区内的插花型贫困县,贫困县占比87%。全省现有417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七,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二。

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如何依靠教育“拔穷根”,不仅关系到全省千家万户的脱贫致富,更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曾说:“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办好教育不仅是给每个孩子创造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是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举。”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是甘肃的现实,财力有限的穷省该如何做好教育扶贫这一大文章呢?甘肃省教育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建立大数据平台 提供精准扶贫的“靶心”

教育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上,如果做不到精准,不但扶贫的效果会打折扣,而且大水漫灌式、撒胡椒面式的做法还会造成新的不公。为此,甘肃省首先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建立起了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

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精准”统计平台,它汇集了各受教育阶段的扶贫对象、扶贫现状、扶持措施、扶贫效果等综合信息,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筛选等多种功能,能够准确反映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真正实现了教育领域扶贫工作“精准建档,精准入户,精准录入,精准审核,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的工作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各项教育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从而解决了以往扶贫过程中发生各种不公平现象的问题,真正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靶心”。

补学前教育短板 幼儿园向行政村延伸

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原因,学前教育一直是甘肃省教育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紧缺,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如何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让更多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幼儿有园入,入好园,是教育精准扶贫中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甘肃省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精心组织实施了《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

当前,甘肃省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
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拿会宁县来说,其境内自然条件严酷,是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教育扶贫中,会宁县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突破口,开创了学前教育赶超发展的新局面。2014年实现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2015年实现了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
2016年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形成了以县城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延伸、辐射、带动所有行政村幼儿园发展的学前教育格局。目前,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36所,在园幼儿12624人,幼儿教师775人。全县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2.02%,是2011年的两倍多。

会宁县学前教育是全省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
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

为了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我省努力扩大革命老区学前教育资源,2015年优先下达资金5.69亿元,在革命老区建设1072所行政村幼儿园,支持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到2017年率先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每年选派300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同时,我省还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兜义务教育底线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环节。在义务教育方面,甘肃依据“兜底线”的原则,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4年,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

2015年,甘肃省实施《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缺口,“缺什么补什么”,通过引入“第三方”督查、向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致信等方式,督促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加大地方投入,加快项目进度。

据了解,甘肃省2014-2015年共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03.17亿元,占五年规划总投入的48.21%。实施土建类项目10016个,完工项目8328个;
完成设施设备类项目2970个。购置生活设施19.1万台(件、套)、图书386万册、课桌凳69.5万套、计算机和教学仪器设备等13.44万台(件、套)。

“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省一大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已实施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与此同时,全省还为薄弱学校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2.98万套,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为了改善我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全面改薄”资金则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支持,向民族地区1142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亿元。优先支持革命老区实现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班班通”全覆盖。

此外,我省还不断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制定《甘肃省实施意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教育投入向百人以下规模学校倾斜,按百人标准补助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由每校1.9万元提高到2.29万元,保障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

2015年,增拔补助资金1.85亿元,7920所小规模学校受益。

拔贫困地区穷根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近年来,甘肃省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性人才,然而,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广大老百姓脱贫致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甘肃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提出: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到2017年,加大职业教育免费力度,提高中职助学金标准,每年有约8万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约4.6万名贫困家庭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上升通道,面向就读中职的贫困家庭学生加大高职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比例,扩大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覆盖面。

《甘肃省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一方面,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部级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另一方面,发挥“农”字头中职学校、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增强“造血”能力。

此外,还将支持革命老区每市重点办好1-2所国家中职示范校,每县重点建设1所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

2015年,我省面向贫困县招收“两后生”6万余人,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了转移就业。

建队伍建设机制 支持乡村教师发展

甘肃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边远贫困地区。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省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着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这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出台,旨在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涉及乡村教师待遇、工作条件以及培训等多个方面。如,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把贫困县乡村幼儿园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月享受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2016年,我省还把乡村教师周转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为了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我省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

在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省上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及“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在全省市县具体的实践当中,秦安县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农村小学布点多、班级规模小、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在秦安县十分突出。为此,秦安县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助、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质量”的总体思路,率先在陇城镇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以中心小学为主体,与全镇各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建立互动联合体,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各小学教师集中在园区统一食宿、统一接送,园区规划4个走教片区,每个片区配备专车1辆,每天负责接送教师白天到走教区学校上课,晚上在园区食宿、备课及开展教研活动。各校课程由园区统一安排,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全学区小学教师统一纳入园区管理,打破校际界限,按照完全小学与山区教学点的地理分布、学生就近划片入学和各小学教师的余缺情况,进行统一调剂调配,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

陇城教育园区为全镇144名教职工提供食宿,学区教师携家入住,极大改善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教育园区运行后,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山川共享,可谓一举多得。

健全资助保障体系 拓宽贫困家庭学生升学通道

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促进教育公平,我省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资助体系。

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2016年,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在园幼儿免除(补助)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同时,免除所有中职学生的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并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99.35万名贫困生受益;
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06万名贫困生受益。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生均1950元提高到2168元,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在建立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为了扩大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甘肃省在招生政策上则对贫困地区学生予以倾斜,做到各类招生扶贫倾斜政策精准到人。如,单设批次、单列计划,专门增设精准扶贫专项招生计划、革命老区专项招生计划,精准招录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中央、省上的各类招生计划均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倾斜,使更多贫困家庭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在实施《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过程中,我省增加了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同时,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也精准到贫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此外,还开展了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单独面向贫困县安排农村定向全科医生招生计划。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

2016年,我省还将支持省属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农村全科医生,面向贫困县定向培养乡村全科医生300名,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450名。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第2篇

但从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比较明显。尤其受制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乡村学前教育还非常薄弱,亟需扶持。当前不少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来扶持学前教育。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把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对幼儿园的建设放到了“显微镜”之下,立足于“精准”的基础上,着眼于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该《计划》有着明确的目标任务,即:到2017年,保证贫困地区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70%,同时还要按标准配齐配足幼儿教师,配备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
同时,要优先实现革命老区、藏区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全省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保障贫困地区适龄幼儿均能接受学前教育。

为了保证《计划》中目标的实现,相关部门也规定了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着力扩大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资源;
切实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
重点支持革命老区和藏区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规范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
健全完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
建立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机制;
提高规范管理和科学保教水平,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地区有各个地区的实际,各个幼儿园也有各个幼儿园的实际,不存在建设的“万能模式”,这也要求建设者在扶持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真正将“精准扶持”落实到实处。

如果将乡村幼儿园建设比作“一台戏”的话,笔者以为要“唱好这台戏”必须依托于三方面的力量:搭一个“好台子”、组一个“好班子”、选一个“好本子”。

所谓搭一个“好台子”,指的是要进行相应的硬件投入。我们常说“环境具有育人的作用”。的确,园所环境与儿童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前,不少乡村幼儿园的校舍与时代格格不入,缺少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缺少必要的体育训练器材、学生活动场地严重受限,这些现状导致区角活动在农村幼儿园难以得到开展,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儿童在园内的学习生活得不到科学地安排。鉴于此,我们应当加大财政对乡村幼儿园的投入,比如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专项经费,以加强对乡村幼儿园的重点建设,从而保证乡村幼儿教育“有处可为”。

所谓组一个“好班子”,指的是乡村幼儿园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乡村幼儿园的良性发展,光有“好台子”是远远不够的,重点还在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也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连。困扰乡村幼儿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人”。据了解,我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在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地方甚至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两三倍。即使搭出一个精美的舞台,没有了“演员”终究是一场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教育主观部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教人才,注重学前教育的师资补充;
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国培”、“省培”、“校本培训”等项目,加大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培训的力度。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将乡村幼儿园的师资队伍质量提升一个层次。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第3篇

———县教育科技局幼教工作材料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阶段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足以体现幼儿教育在人一生当中的重要性。为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为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要求,我县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国家、省、市各级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县学前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幼儿园35所,其中公办园9所(乡镇园8所),附设班12个,民办园8所,共有教职工442名,专任教师171名,取得教师资格证233名,共有幼儿2747名。

二、主要工作成绩

(一)改善办园条件

办好学前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环境与条件成为家长择园的优先考虑,我县一直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2018年9月,一所投资2000万的高标准私立幼儿园城北幼儿园顺利开园,可容纳360名幼儿,解决了县城内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县财政每年按期足额拨付学前教育事业专项经费,2010—2018年对学前教育投入累计652.8万元,全县改建古阳幼儿园、旧县幼儿园、下冶幼儿园、石壁幼儿园共4所、新建北平幼儿园、郭店幼儿园2所,扩建永乐幼儿园1所,全县7所乡镇都建立了标准化的幼儿园,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满足了幼儿入园需求。

2019年新建湾里幼儿园纳入县级百项工程,该项工程已完成选址、准备拆迁赔偿事宜,设计规制为4规,建成后可容纳360名幼儿,解决城区幼儿入园贵的问题

(二)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三年内完成对全县幼儿园的督导评估工作,我县根据要求于2018年完成了13所幼儿园的市级督导评估工作,2019年6月24日—6月28日对古县旧县镇中心幼儿园等12所幼儿园开展了办园行为的专项督导评估,对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幼儿园,下发了督导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世家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根据省、市精神,我县制定了《古县“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全县各幼儿园开展自查、县教科局结合幼儿园年检及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针对“小学化”倾向进行专项检查,教材过难的要求他们更换,上课方式满堂灌的要求调整。要求各幼儿园做好家园工作,积极进行科学的育儿理念宣传,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提升办园质量。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每年对全县幼儿园常规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提高幼儿园办园管理水平。2019年取缔了一所无证幼儿园,继续做好无证园清理工作,对无证园采取逐步取缔,妥善分流安置在园幼儿的办法,坚决取缔无证办园行为。

(三)抓教师培训

幼儿教师是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师德、专业知识及技能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为此,我县始终把幼儿教师培训抓在首位,积极组织园长、幼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今年参加市级培训三次,暑期骨干教师培训三天,国培计划覆盖了民办园。今年7月12日,我县组织园长骨干教师50余人赴兄弟县乡宁参观学习,实地考察4所幼儿园,它们先进的办园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强大硬件建设,无不深深地震撼着老师们,使他们豁然开朗,收获满满,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长了见识,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汲取和发扬,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保教质量。通过培训,增加了教师专业学习和实践机会,幼儿园教师想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愿望将变得更为迫切,自觉程度增强,其自主学习与专业成长对幼儿园的积极作用也日趋明显,幼儿园教师校内校外都能感受到专业发展和学习的气氛,必将带给幼儿园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成为改善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幼儿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保障。

(四)举办“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庆六一活动

全县所有公办、民办幼儿园从节目编排到节目录制积极参与,精心策划,认真准备。县幼教股评选出20个优秀的幼教节目,包括3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在古县电视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循环展播,并嘉奖了20位优秀辅导教师。此次庆六一活动展现了老师和孩子们阳光向上的面貌,传播了正能量,受到广泛好评。

(五)助力教育扶贫

通过与各乡镇计生所联系,了解全县3-6岁适龄幼儿户籍状况、入园状况、并重点关注扶贫村的情况进行登记,目前,我县已实现入园率95.6%,达到教育扶贫退出指标。

为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推进“教育脱贫一批”精神,落实《临汾市优质幼儿园对口帮扶贫困幼儿园工作实施方案》(临教基[2017]1号)文件安排,根据《古县教育局关于建立优质幼儿园帮扶机制实施方案》(2015[37]号,继续实施优质帮扶活动,缩小城乡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差距。推动全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城镇幼儿园是“龙头”,直接承担各乡镇及民办园的示范和指导责任,全年在郭店、旧县镇、古阳镇、北平镇共开展了4次结对帮扶活动,各乡镇园、民办园保育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帮扶活动充分发挥规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有效共享,逐步缩小园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县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确保适龄儿童接受科学规范的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协同提高各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六)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县教科局会同自然资源、城乡建设部门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全县2014年1月1日—2019年5月1日,没有人口达5000人以上规模的住宅小区。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第4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教育扶贫规划

组织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扶贫“回头看”“回头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教育扶贫专门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教育扶贫工作。同时,多次召开全县教育系统扶贫工作会,全面传达州、县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教育扶贫工作。拟定了《教育体育局2016--2020年教育扶贫专项实施规划方案》和《2017年教育扶贫工作计划》。

二、科学摸排情况,掌握精准扶贫数据

扎实开展“贫困学生”群体摸底排查工作。教育体育局联合各乡镇对全县15个乡镇181个行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在校学生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统计。完成了《2017年脱贫村4-6周岁适龄幼儿统计表》、《2017年脱贫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就读情况统计表》、《2017年脱贫村高中(中职)以上在校学生统计表》的统计工作。完成2017年16个贫困村216名贫困学生建档立卡统计工作,其中学前6人,义务教育90人,大专66人,中职17人,高中40人,本科7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全部在校就读,达标率100%。没有一个因贫困而辍学。

三、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任务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是贫困人口退出的主要衡量指标。因此我局高度重视脱贫村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控辍保学工作。一是根据前期调查统计的适龄儿童少年是否就读情况,认真分析未就读学生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保证应读就读;
二是建立完善贫困学生就读数据库,保证教育局、学校与县扶贫部门数据的一致;
三是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用好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保证不出现因贫困而失学情况;
四是对今年脱贫村的4-6周岁适龄幼儿提出入园方案。

四、完善教育救助基金管理

1.完成了2017年底各乡镇上报的教育救助基金的申报审核和资金的发放工作。(发放资金共计46万元,覆盖230名学生)

2.全面完成了各乡镇上报的教育救助基金的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各乡镇上报的学生729人)预计11月中旬将兑现救助基金。

五、保质保量完成2017年脱贫村幼儿园项目建设

教师对幼儿精准扶贫范文第5篇

(一)关于教育工作

1.各类教育协调推进。全县幼儿园从2015年的1所公办园、4所民办园发展到2020年的231所(个),其中,县公办园1所、民办园12所、“一乡一园”25所、“一村一幼”教学点193个。在园幼儿从5828人增加至1671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幼儿6544人,入园率88.73%),全县4—6周岁幼儿毛入园率达83.16%。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十年行动”计划、均衡发展等建设项目,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强化教师补充,全县师生比达到了1:21的省定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州级复核、省级评估。在校高中生从2016年的5个班182人增加至2020年的19个班974人(其中,江油、会理5个异地班196人)。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本科累计上线130人,其中一本15人。认真按照大小凉山“9+3”中职教育政策,先后送出“9+3”中职学生2729人、“3+2”和3年制中职学生2005人。此外,通过东西部协作输送中职学生54人。

2.新增学位缓解入学难题。整合9.96亿完成68所学校173个单体项目建设;
投入7.953亿元启动4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新建教育园区、阿布泽鲁小学、地洛二小等3所学校,完成38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改扩建工作。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459994.02㎡,新增学位11592个;
运动场面积达到364558.36㎡;
宿舍面积达到156044.72㎡,新增宿舍1836间14688个床位。目前,县内学校班额平均为52.88人/班。有学生宿舍3751间30008个床位,平均0.99人/床位。全县38447名7—12周岁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5063名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达到99.59%。拖觉镇中心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一是加大学生资补助力度。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学生资补助资金60317.78万元,其中学前7860.06万元,受益6.41万人次;
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补助资金50675.74万元,受益19.02万人次;
落实普通高中补助、助学等资金588.68万元,受益0.16万人次;
落实中职和本专科建档立卡特别资金522.23万元,受益0.31万人次;
设立教育救助基金671.17万元,救助困难学生0.53人次。二是全力确保教师待遇。累计投入3530.35万元补助农村教师0.45万人次,投入3857万元补助特岗教师0.13万人次,投入7269.3万元发放村幼辅导员劳务报酬0.3万人次。建成教师周转房1412套,争取国家能源集团教育基金500余万元,累计发放260余万元。

4.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招聘特岗教师383名、公招教师530名、考核招聘教师137名、公费师范生34名,补充教师1084名。出台选人用人等管理制度,交流轮岗校长49人次;
组织参加省、州教师培训7518人次(部级含“国培计划”2908人次,省级1484人次、州级78人次)。

(二)关于体育工作

2016年以来,先后投入455.6万元在94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受益群众19128户83208人。先后投入80万元在38个行政村实施“彝家新寨健身路径”项目,受益群众8159户33011人。投入54.1万元为49个购置村民俗坝子体育健身设备,保障群众有良好的健身环境,提高健身质量。

(三)关于科技工作

2016年以来,投入60万元实施“凉山半细毛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带动两个村10户农户,人均增收3500元;
投入40万元在沙洛乡哈石普村、鲁子村成功实施“蓝莓栽培示范研究与推广”项目;
成功实施省级科技扶贫重大项目“优质特色水禽全产业链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先后4次为乐安乡坡洛村、日朵村20多户贫困户发放价值60万元的优质水禽9600只和饲料18000公斤及药品等,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成功申报省级科技扶贫专项项目“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带动特木里镇日呷、则洛、苏嘎3个贫困村50户贫困户脱贫,助推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辐射带动2000户贫困户增收。指导培育壮大马铃薯、黑绵羊2个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建立马铃薯示范基地、黑绵羊示范基地等2个科技示范基地。成功申报州级项目《高山土鸡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高山脆红李种植研究与示范推广》。

二、2020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持续抓实党建工作。一是制定《理论学习中心组2020年度学习计划》,先后集中学习10次,全面加强局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二是抓实学校党建重点工作,开展警示教育120人次,述职述廉1次,转正党员51名,培养积极分子124名,列为发展对象38名。三是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指导2个联系贫困村做好产业发展、就业脱贫增收等工作,选优配齐驻村工作队员,组织全员帮扶下沉500余人次。

(二)不断强化校园安全。按照“两案十制”要求抓实疫情防控,开展专项培训3次、健康教育活动83次和实操演练80余次,购置测温仪620台、体温枪60把、84消毒液9.3吨、酒精871升、一次性口罩21.42万个。开展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2次、“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1次;
广泛开展西昌“3.30”火灾反思警示、校园森林草原防火、汛期安全教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安全应急演练和教育,确保师生生命安全。

(三)加快基建项目进度。均衡发展等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此外,完成25所迎检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截止6月19日,我县226所学前教育园舍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了学前教育全覆盖。特木里镇则洛二小和县城二幼项目于2020年6月启动建设,预计2021年春季学期可投入使用。

(四)持续抓实控辍保学。完成省控辍保学动态销号系统销号任务1314条、州控保办反馈357条中335条户籍、学籍存疑信息中核查更正工作;
截止10月9日,小学毕业库4908人学籍全面“清零”,“幼升小”新生5618人全部入学。先后视频调度14轮,开展10轮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同步要求各乡镇、学校健全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并常态化扎实推进。在出县重要通道设立卡点5个,县内共排查车辆6320余辆,劝返适龄儿童少年74人次,先后通报批评乡镇1个,处罚帮扶负责人2名,处罚监护人5人。

(五)高质量推进“学前学普”行动。锁定“让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目标,组织开展幼儿普通话测评,完成村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数据统计、小学一年级曾入园学生与未入园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开展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3期860余人;
完成59个村幼教点、19个“一乡一园”设备采购和村幼教点环创工作。

(六)持续抓实队伍建设。一是在县民小、交际河中学等5所学校开展中层干部竞聘试点,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加快推进“县管校聘”和交流轮岗等工作,为县城学校遴选教师245人,新提拔交流校长17人、副校长29人。三是加快推进2020年教师招聘工作,242名(含141名合同制)新招聘教师全部到岗,选聘辅导员147名。四是接收江油市对口支教教师19名,高校顶岗实习支教教师254人,教育部帮扶凉山支教教师8人。

(七)持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学前阶段16152名在园学前幼儿免保教费1146.09万元、13082名农村学前幼儿膳食补助经费784.92万元、公办幼儿园13450名幼儿学前生均公用经费672.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43975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3526万元、免作业本费137.4万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补助3376万元、25917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4421.91万元、8890名非寄宿“四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558.92万元;
10700名学生高海拔取暖补助297万元。普通高中阶段6411名高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108.97万元,生均公用经费、免学杂费、书费补助122.43万元、477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中国家助学金95.4万元。中职教育补发2019年中职和高职学生资助金6.5万元、建档立卡特别资助技工5.7万元。并下达教师培养培训经费1249万元;
此外,拨付普通话助力脱贫攻坚行动经费1267.6万元,下拨学前辅导员劳务报酬1809.4万元。引进学前学普资助项目物质(折合)81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资助资金和物质(折合)667万余元。

(九)持续推进科技扶贫工作。2020年,立项“科技扶贫特派团产业技术服务与示范(科技特派员)”、“科技扶贫在线平台优化提升与运行维护”等省级科技扶贫项目2个;
立项“高山土鸡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适宜栽培藜麦品种筛选和种植示范”“高山脆红李种植研究与示范推广”等州级扶贫项目3个,获得支持经费140万元。目前,各个项目均按照项目任务书进度,组织实施。

(十)加快推进体育扶贫和校园体育工作。完成总投资54.1万元的49个村民俗坝子体育健身设备安装工作,保障群众有良好的健身环境,提高健身质量;
开展“小飞人篮球训练营”一期,篮球裁判员培训一期38人;
成功举办第二届“阿布泽鲁杯”校园青少年学生足球比赛和校园篮球操比赛。

三、教体科局2021年工作计划

2020年,继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体育、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对接“十四五”和下一步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振兴工作,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创新改革发展,突出“体教融合”大力推进社会体育和校园体育互动发展,突出造福人民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加快推进幸福美丽繁荣文明新作出应有贡献。

一、防疫情,常态化抓好防控工作

1.强化校园疫情防控。指导各中小学校、幼儿园严格按照县委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州教体局工作要求,抓好开学“前”、“中”、“后”全程疫情防控和信息摸排、调度督查、跟踪监管工作,及时化解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2.备好备足防控物质。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按照标准配备好手持式测温仪,同时配备足量的口罩、酒精、消毒液、洗手液等防疫物资。全面科学有序开展校园消毒杀毒工作,保障校园安全。

3.抓实校园环卫工作。精心谋划、全力抓好春季开学工作。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深化校园环境卫生清扫和消毒工作,定期开展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抓党建,切实强化党的领导

4.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列入教体科局党组领导班子重点学习内容和干部教师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学习讨论,多形式开展宣讲活动。

5.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县委、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和完善党对教体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持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6.坚定不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实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州县十项规定要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防“”问题反弹,力戒形式主义、。充分运用“四种形态”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紧盯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严肃查处腐败问题。

三、促发展,协调推进各类教育

7.推进学前教育提档发展。坚持以“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为培养目标,全覆盖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特别是村幼教点保教质量,同时,加快民办普惠园发展。

8.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县”为抓手,精准对接优质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9.推进高中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推进江油一中对口帮扶和禅城区“点对点”帮扶各项工作,创新组织管理、优化教学结构,为创建州级示范高中奠定基础。持续落实“9+3”“3+2”等中等职业教育惠民政策,不断为脱贫攻坚增底色、添亮色。

10.推进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加快拖觉镇亚河小学步伐,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加大投入,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权益,并进一步强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

四、强担当,不断增强保障能力

11.合理安排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做好2021年教育经费预算安排,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推动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统筹推进体育、科技相关项目经费,确保高质量推动发展。

12.强化惠民政策落实。持续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各项资助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全面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力度推进重残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继续推进体育惠民工程,不断深化“体教融合”。

13.优化规范财务工作。加强对教体科系统各项经费支出的检查、督查及内审工作,规范学校财务支出管理。加强对财务报表的指导,充实核算中心力量,加强对核算中心管理,规范学校各项支出。同时加强和规范社会资助管理工作。

14.加快推进学校建设项目。按照“小学向乡村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办学原则,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推进3000个学位的特木里镇初级中学项目建设,同步做好3000个学位的1所县城小学项目建设启动工作。同步加快“十四五”期间学校项目建设规划,解决好县域尤其是县城学位欠缺的问题。

五、强师资,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5.切实抓实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重要政治责任,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常态化教育学习长效机制,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继续开展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工作。

16.强化师能提升。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建设。加大教学常规和学科业务能力培训力度。试点实施“青蓝”工程,推进“传帮带”工作。继续开展“千师进万家”家访活动,同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17.抓好交流轮岗。扎实做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工作;
启动“五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校风、好业绩)学校创建,试点“教联体”制度,以“县管校聘”为重要载体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8.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我县实际,着力“五育并举”,继续推进全县中小学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相关工作,切实丰富学生校内学习生活。

六、抓控保,依法完成义务教育

19.持续抓实控辍保学。锁定“一个都不能少”工作目标,逐一落实省州县控辍保学工作要求,在现有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制体系,全力落实教育局长、校长、师长责任,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环节,持续常态化抓实控辍保学并推进任务“清零”,同步建立健全控辍保学“互联、互通、互控、互助”长效机制。

六、重体育,务实推进健康惠民

20.推进体育项目建设。依托县城及县城附近学校项目建设工作,启动新建体育运动场馆1个,并力争纳入州级项目库。继续推进“民俗坝子体育健身项目”“健身路径”和“彝家新寨”等体育设施项目建设。

21.推进校园体育运动。积极广泛开展各类校园体育活动,加快发展篮球操、女子足球、青少年武术等校园体育,继续开展“小飞人篮球训练营”“阿布泽鲁杯”校园青少年学生足球和校园篮球操比赛,进一步抓实“体教融合”和社会体育的共同发展。

七、兴项目,推进科技扶贫为民

22.结合实际,力争在州级“十四五”项目规划中争取省州倾斜支持力度,进一步抓实科技扶贫项目的落地落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