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范文第1篇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人教版地理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范文第1篇
知识是人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因为有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知道我们将要到哪里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1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⑤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2北方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 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 主要作物
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灾害
1、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3“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
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
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
,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中国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4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与范围: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土壤: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
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四川盆地有紫色土。云贵高原被称为“喀斯特高原“
4、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
2、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3、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4主要农作物
(1)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2)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 三种常见的食材:莲藕、椰子、竹笋。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一、江海交汇之地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温和湿润。
2.“鱼米之乡”
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古都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1)古都城市:南京、杭州。
(2)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扬州等。
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
该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且随着浦东的开放开发,该作用进一步增强。
3、城市群不同城市间的“同城效应”
(1)依据条件:交通的发展,主要指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2)生活方式: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工作和生活,就想是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5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称谓: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人文知识试题 反拨效应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表明英语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也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
英语专业四级与八级考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证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Test for English Majors-Band 8)自1991年起由教育部实行,考查全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到目前已经成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同时也是求职者进入企业的敲门砖。自2005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加入人文知识试题以来,人文知识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各试卷编写者和教材编写者,以及各相关方面的关注。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包括六个部分:听力理解、校对与改错、阅读理解、人文知识、翻译和写作。在这六个部分中增加了人文知识这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得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人文知识试题包括三个方面: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文学知识和语言学知识。人文知识部分采用多项选择题形式,要求学生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文化的考查方面,以2011年试题为例,按考查的国别分,英美部分1题,其他英语国家2题;
按考查内容分,历史1题,地理1题,常识1题。在文学的考查方面,以2011年试题为例,按国别分,英国文学2题,美国文学1题。在语言学的考查方面,几乎涵盖了语言学的各主要领域,考查了句法学、语用学、语义学、词汇学等。比照新考纲对人文知识项目测试的要求有三点:(a)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现状、文化传统等;
(b)能初步具备英语文学知识;
(c)能初步具备英语语言学知识。
二、国内目前的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对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人文知识试题的反拨效应进行了有效研究。李瑞奇(2007)结合两年的专八试题,从必要性、信度、效度和反拨效应几个方面针对专八人文知识做了评析。肯定专八增加的人文知识测试显而易见的正面反拨效应,指出目前在《教学大纲》和考试中存在的差距。《教学大纲》对新题型涉及的几门课程的具体要求都说明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而事实上专八人文知识试题主要以识记为主。由于识记性学习可以脱离知识的系统性而孤立进行,自TEM-8题型改革以来各类相关辅导书的出版铺天盖地,如《英语专业八级阅读与人文知识200训》(常骏跃2003)、《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及改错》(何树,2004)、《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刘宝权2005)、《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张鑫友,2006)等,不胜枚举。这类辅导书的针对性强,即帮助学生应对考试,以文学为例,它们往往不系统讲解文学史上的各个时期,而以作家与著作的罗列为主,有的甚至还是用中文写成的,迎合了学生应对考试、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种辅导书更加助长了应试教育,使学生们由主动的学习变成被动的接受,这就违背了大纲的要求。
严丹萍、梁丽(2008)通过对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178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的人文知识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专八考试所涉及的人文知识方面,如文学、语言学和英美概况三方面的掌握情况。最后的调查研究表明:(1)人文知识各部分的通过率、社会与文化部分的通过率比较低,而文学的通过率比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文学知识在文学课和阅读课都有涉及,而语言学的课程要到大四上学期才开课。英语国家概况的部分主要是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够导致的。(2)各年级的通过率的对比可以看出,英美国家概况在大二到大三中间有较高的增长,得益于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文学的通过率也显示了大三的学生是学得最好的时候,而大四就开始倒退。(3)在语言学上,大四学生学习了语言学课程,自然比其他年级掌握的好。从三个方面正确率分布来看,学生的英美国家概况正确率都不高,可以推断学生对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与文化知识的重视不够,相关的课程也没有达到效果;
文学方面的正确率分布中显示出大三学生在文学课上学到了很多,但是大四学生过分依赖文学课,没有课外阅读,导致文学知识的倒退;
语言学的正确率分布可以看出语言学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大部分人的正确率还是不高,这主要是因为语言学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学生理解不够导致的。最后作者针对研究中发现的情况提出建议,如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英语专业的课外阅读等。
高云、靳丹宁(2009)为了解人文测试这项改革对学生的影响,以Alderson Wall提出的15条后效假设为理论基础,对2005、2006、2007及2008年参加改革后专八部分考生做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人文测试的增加总体上对学生学习存在着很强的后效作用,但后效作用在学生学习时间和重视度上逐年减弱;
人文测试的新增对学生产生的后效作用有差异,学生知识面越广,此改革后效作用反而越小;
此外,笔者还发现人文测试的题型———多项选择,是制约该测试积极后效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研究主要发现了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测试对学生学习时间、重视度。学习途径、学习动力及记忆方式的一些反拨效应:(1)参加考试的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知识测试更重视了,平均值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2)学生花在人文知识测试上的时间逐年增加,2005年考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频率最高,大部分人经常抽出时间学习人文知识。(3)在增加人文测试后学生采用的学习途径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4年来考生学习途径数量平均值都下降了,人文学习途径呈现单一化的趋势。(4)在考生学习动力方面,各年的考生的学习动力也下降了。(5)增加人文知识测试后学生选择在理解基础上记忆方式的平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从市场上大大小小的专八人文知识辅导书就可以看出,这些辅导书都在罗列各种知识,特别是一些书还是用中文写的,更加针对人文知识的识记。由于考试的范围广学生必须记忆很多知识点,不可能在理解上花很多时间。另外,考试是以选择题型出现的,受到题型的限制,只能考一些诸如国家地理位置、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等固定的知识,而这些都不需要去理解,只需死记硬背。在这方面,人文测试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后效作用。
三、结语
目前国内对于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还较少,李瑞奇、高云、靳丹宁、严丹萍和梁丽等都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的研究表明英语专业八级人文知识测试产生很多正面反拨效应,同时也产生不少负面反拨效应。这就需要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出题组继续研究,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出好题,并正确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英语专业教师教学。鉴于此,笔者给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如下建议:英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课堂知识,学好文学课程、语言学课程和英美概况课程,还要加强这三方面的课外阅读和学习,学会总结归纳。英语专业老师不仅要教好课内知识,还要教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多给学生介绍课外阅读物。学院要设置好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不能顾此失彼,同时课程也要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必要时可延长课程时间。
参考文献:
[1]高云,靳丹宁.人文测试及其后效作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7(3):88-91.
[2]李瑞奇.TEM-8人文知识项目试题评析及其反拨效应[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120-122.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初步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要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记得牢固,知识掌握必须系统性、全面性;还要贴近生活实际,分析社会。这就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七年级学的是地理环境知识;八年级学的是人类发展历史;九年级学的是现代社会现状。据此,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历史与社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目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依据这个目标,立足教材本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并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一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是13―15岁,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中,初中二年级(14岁)时尤为关键,被称为“危险的14岁”。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为:常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反抗与屈从,自我分化与自我同一,需要与满足不协调,生理发展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特点,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看问题往往有自已的独到之处,不轻易模仿长者看问题的模式。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与抽象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看问题总是往往尖锐而不周到,新颖而又显得肤浅。这些心理特性和思维特征就决定了初中学生的能力结构。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掌握了较系统的地理知识,能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同时也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已能从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因此,可以这样描绘:八年级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包括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对八年级学生应注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八年级学生的这种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思维能力的层次有别于七年级、九年级。七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知识,常思索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和现象,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对于七年级学生只要求“能解释重要的地理环境概念”,侧重初步分析地理环境的事物和现象。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了系统的中外历史知识,能理解抽象的材料,喜欢发表个人见解,思维趋向独创性。对于九年级学生重在概括、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要求,更侧重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的异同点。而八年级学生则要求“初步综合归纳所学重要问题的史实,找出因果关系”,并会比较中国历史上有关重大事件,在教师启发下找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异同点。
现代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喜欢思考。教师若因势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则事半功倍。下面以八年级学生所学《历史与社会》下册内容为例,我就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所接受的问题,将能作为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训练的材料挖掘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二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首先是怎样认识历史事件、人物,学会认识《历史与社会》的方法,然后才是拿历史与现在可比性去发挥想象,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或去认识解决某一新的问题。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注重的是学会认识历史,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这里主要指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化对重点、难点部分的分析式教学。如“背景分析”,像鸦片走私历史背景分析,金田起义背景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胜败原因的分析”,如中法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分析,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等;“性质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性、辛亥革命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分析;“历史意义分析”,如“五四”爱国运动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分析等。对背景和胜败原因的分析,淡化了识记部分,加深了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对性质和意义的分析,加深了对重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易于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多样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能力。比较能找出同类现象的异同,指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比较可分为同一国别、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同时期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国别不同时期的相同历史事件的比较。比如,《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其相同点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三方面比较;不同点从关税协定、开设工厂、外国军队驻扎中国这几方面比较,并指出这三个条约分别使中国开始沦陷、大大加深沦陷、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一个深刻理解。又如与辛亥革命比较,指出“改良救国”与“革命救国”的不同道路。又如,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在内容、性质、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再如,《世界近代史》上讲过多次资产阶级革命,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比较:第一,17世纪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革命,这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生的两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二,18世纪北美独立战争和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其中也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第三,1848――1849年欧洲革命,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德两国已经开始的因历史条件下的一场大规模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时,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四,美国内战是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第五,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第六,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虽然谈不上是革命,但此后沙皇也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可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
在培养学深层次比较能力的时候,教师应当看到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知识,以及关心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掌握好提问的节奏,迂回设问,层层引导。如讲述完“新文化运动”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从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思想家探索到了哪条救国救民的真理?”再把这一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层层设问,步步引导:①鸦片战争后有哪些先进的思想家?②这些思想家的主张是什么?③中国的儒家经典学说是怎样被抛弃的?④等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看到了民族解放新希望?通过对龚自珍、魏源、严复、等人思想的比较,学生看到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师夷长技以制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胜,后胜于今”到介绍的马克思主义的这条思想轨迹,思考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思想家们怎样抛弃了儒家学说,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理论,最终探索出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救国救民的真理。又如,英日两国同是君主立体,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首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是根据宪法,而是根据议会和惯例逐渐演变而成的。英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没有实权。议会是机关,掌握最高立法权,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做首相。实质上是多数党控制内阁和议会。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根据《一八帝国宪法》建立起来的。天皇近代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有宣战、缔结、任免高级文武官员、解散和召开议会的权力。内阁大臣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天皇负责。所谓发展智力,就是要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在比较中思考问题,可使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和相互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得到发展和深化,比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落到实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促进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能逐渐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千方百计地掌握“点金术”,而不是只简单地授学生以“金子”。
归纳能力,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辛亥革命讲完后,引导学生做如下小结归纳:辛亥革命的兴起分两个问题讲述,一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二是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国同盟会孕育而生。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开始领导了各地的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这些武装夺取政权的起义虽然失败,但表明了革命党人决心清王朝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四川人民的收回利权的保路运动,给湖北同盟会发动起义造成绝好的机会。于是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使革命进入高潮。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失败表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道路行不通,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没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归纳,一方面能使学生窥视知识全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的过程,是知识联系衔接形成系统的过程,也是学生归纳能力提高的过程。
综合能力,是把某一历史现象的不同方面综合起来,构成整体认识的能力,也是分析、归纳能力的综合运用。如在讲完“西安事变”后,指导学生综合“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过程”,引导学生重点对“《八一宣言》”的内容、“瓦窑堡会议制定的方针”、“一二・九运动”爆发的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等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事件发展概貌,顺利把握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过程”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重在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思维特征的研究,精神需要的研究,就已渗透了情感。“没有认识的欲望,就没有智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思维训练点,提出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问题,能在练习设计上巧妙地渗入思维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关键又在于教师的引导。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思考,一味地越俎代庖地“注入”,只注重知识的记忆,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智力才能逐渐趋向迟钝。没有学生智力的发展,《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落到实处。所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多把钥匙,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尉霞.少年心理与教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4.
[2]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3]Daniel Goleman.情感与智力.参考消息,1997.6.16.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范文第4篇
课题摘要
学科
小学科学
学段
小学高段---六年级
年级
六年级
单元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宇宙》
教材版本
科教版
课程名称
《太阳系》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星星、月亮、太阳这些天体每天都伴随着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会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从学生认识的角度来看,这一个单元是让学生把他们的视野扩大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在科学课堂上尝试用不同于平时常用的观察、实验方法去认识宇宙中的事物,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意义和挑战性。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教学准备,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本单元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2.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程,也就是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的科学知识。通过三年的学习,同学们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我所任教的六年级毕业班,学习氛围良好。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对世界、对科学充满了探究的兴趣。只是还需要任课老师的指导和提点。
3.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
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
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
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4.教学重点
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5.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6.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课件、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 交互式电子白板 网络教室 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太阳系
1.自学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吗?
(2)你能说出课件图片中太阳系各成员的名称吗?
(3)你能向大家介绍其中一个成员的特点吗?
2.举行一次介绍太阳系交流会(提前布置,每组介绍一种天体: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等)
3.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包括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提出任务:建一个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
2.讨论:建立这个模型,要解决哪些问题?
(每个行星的大小、排列的顺序、绕太阳转动的轨道和方向等)
3.从书本里查找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教师提供八大行星的大小比较图,让学生进行直观比较。
5.用橡皮泥捏太阳系八大行星各成员的大小。如果把木星的直径捏成7厘米大小,那么其他行星的直径大约捏多少厘米?
6.按太阳系八大行星排列的顺序摆放在桌面上
7.思考并回答:各大行星是按什么方向绕大阳公转的?哪个行星公转周期最短,哪个行星公转周期最长?有什么规律?
8.思考并回答:各大行星在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吗?哪个自转最快?自转方向都一样吗?哪个自转方向与众不同?
9.思考并回答:如果让各大行星绕太阳公转,在桌上行吗?为什么?
三、观看一段关于介绍太阳系的视频
1.拓展性提问: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 √书面练习 制作作品 测验 其它 建立太阳系模型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太阳系的资料,并与全班同学交流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1、准备纸质图片代替ppt
2、演示模拟实验代替视频
八年级地理下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八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重视不够。如: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及时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地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滑坡现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一、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么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要学会自己做。当学生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地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有一部分学生天天做题,可成绩不提高,反而下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做得一团糟。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
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应付作业,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之所以建议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学生做了这件事,他们就会发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问题反复出现;
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四、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
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不可能学好的。“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