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跨专业综合实训【五篇】

时间:2023-06-13 14:1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跨专业综合实训范文第1篇关键词: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为了对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跨专业综合实训【五篇】,供大家参考。

跨专业综合实训【五篇】

跨专业综合实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
问卷调查;
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为了对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经管实验中心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50份,其中部分问卷因答卷不规范等因素去掉,剩余有效问卷642份。基本满足本次调研的需要。现就问卷调查的情况具体分析汇总如下: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虚拟仿真创业培训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现场办公环境、软件实训平台、企业创建流程、仿真单据以及虚拟仿真企业运营实践,调查发现,学生对虚拟的现场办公环境、软件实训平台、企业创建流程以及仿真企业运营实践的印象更为深刻,对虚拟仿真单据的印象相比不够深刻。分析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仿真单据采用的是空白单据册,仿真程度不颍所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不强,二是仿真单据的填制主要是由担任财务角色的学生在进行,其他学生的参与度低。

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调查,创业者能力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最为突出,占比达到22.18%,其次是沟通能力,排最后的是创造力。实训过程中每个学生加入到虚拟的公司,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每个团队的成绩取决于每个学生的努力情况,所以团队合作十分必要。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本门课程十分看重的,调查结果也证实本课程的培训效果。另外,沟通能力的提升也较为明显,在授课中我们几位老师也发现,很多在传统课程中不爱交流的学生也积极的加入到运营当中,沟通明显多了。创造力占比最少,说明学生认为课程中的创造力培训还比较缺乏,下学期授课中通过系统调整,增加生产产品的种类,提高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其效果有待下学期检验。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设计了实训运员大会、创业CEO竞选会、创业团队组建、企业文化展示及设计、企业注册成立以及企业运营实践等,调查发现,学生对企业运营实践环节的印象最深刻,从中学习到的东西最多,其次是创业团队组建。分析原因,企业运营实践占本课程的时间最长,因此学生印象也最深刻,其次是团队组建,团队组建过程采用的模拟招聘,学生亲身体验了团队组建的特别过程,所以有深刻的印象。另外,企业文化展示及设计和企业注册成立,往往是部分学生在主导,所以有部分学生的感受相对差一些。

目前,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学期有大三下学期,也有大四上学期,课程开设初对于何时开设本课最理想并不确定,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大三下学期开设最合适,另外,通过本学期大四上学生开设课程的情况看,本课程设置在大四开设效果不如在大三开设效果好。主要是大四学生要参加各种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还要到工作岗位试岗,请假的学生较多,频繁缺课导致部分学生的实训效果很不理想。

关于课程时长,目前设计的是10天,调查结果也支持最佳时长为10天,另外,设计15天或更长,从学生上课安排方面来讲也不容易达到,难以协调。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基本也认为10天为最佳实训时长。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模拟经营当中,体验就业,因此,本课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未来就业。从调查结果来看,94.97%的学生表示本课程对未来的就业道路有很大帮助或有帮助。这样的调研结果说明学生通过本课程能够提高其就业能力。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其课程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是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为此,本问卷中调查了本课程对专业学习的帮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0.02%的学生认为对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62.09%的学生认为对专业学习有帮助,说明大部分的学生认可本课程促进专业学习。

在本课程中,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及特点,可以通过轮岗或是轮换工作机构来达到这一目的。在本学年中只有少量学生有机会实现轮岗,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体验轮岗。为此问卷中设计了轮岗需求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希望有轮换机构或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课程中要加强轮岗的设计,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轮岗。

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课程采用实训教学模式,与传统授课相比,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更加明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授课方式是否更具吸引力,学生是否更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对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89.18%的学生认为虚拟仿真实训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具吸引力。根据这一调研结果,说明这种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对于增加哪些内容可以对学生的创业学习更有帮助,进行调查后了解到,学生最希望增加的内容是企业间经营对抗与合作、现场团队互动活动,其次是学习者经验的分享会和创业创意的展示,应该说问卷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学生希望能够增加的内容,其中前两项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此,建议授课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看是否可以加以改进。

问卷的最后一题是开放性问题,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提出建议,只有个别学生的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都不成熟,不做分析。

参考文献:

跨专业综合实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虚拟仿真;
跨专业;
综合实习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32

[中图分类号] F273;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35- 01

1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背景和目的

“工科要有实验,经管要有实训”,实验和实训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是经管类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实践课程,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对理论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综合检验学生的商科知识、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从2011级开始,将原先大四学生第七学期的10周校外实习转变为2周校内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加8周校外企业实习。我校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已连续两年开展。

跨专业虚拟仿真实习通过专业的实训软件模拟仿真的商业运营环境,把来自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按专业背景配置组成仿真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物流企业、工商管理局、税务局、金融机构、人才交流中心、会计师事务所机构,结合专业知识来进行模拟运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

通过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旨在加深学生对基本的管理知识以及自己所学专业(方向)的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在实践中丰富和扩大专业知识领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后的工作之中。

2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实践过程

①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时间。此次跨专业实训每批次进行2周,10天,80学时。②虚拟仿真综合实习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经管实验中心。③虚拟仿真综合实习详细流程。第一天:上午,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动员大会,竞选CEO,学生竞聘岗位需要准备竞选演讲。下午,各公司CEO张贴公司海报。海报张贴完毕后开始招聘员工,招聘完成后在媒体中心登记员工信息,并张贴录用员工名单。第二天:上午,公司注册流程讲解,讲解完毕后公司职员需领取注册用表单、收据。下午,进行公司注册,在公司注册期间,CEO安排好公司组建的工作,公司成员主动学习运营规则,确保运营正常开展。第三天至第四天:进行企业运营规则讲解,各单位CEO督促自己的员工严格遵守上课时间,并负责登记好自己公司员工的考勤。各职员需熟悉公司运营规则并进行软件使用。学生熟悉公司运营规则并进行一个季度的试运营。第五天至第九天:完成第一季度至第七季度的运营,并且举办海报评比大赛、点钞大赛、主题沙龙素质拓展等特色活动。第十天:上午,完成最后第八季度实训,检查并上交办公用品。下午,准备经营总结PPT总结大会。各公司CEO对全体员工做年度述职报告。

3 校内虚拟仿真综合实习的特色

①组织主题沙龙、主题分享会。为了更好地与企业经营实践结合,特加入多个与创业导师、企业家及成功校友交流环节,为大四学生就业进行面试前准备、面试应注意事项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未来择业的道路上目标更清晰。举办“遇见美好的时代――移动互联时代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新经济下如何合伙创业”“如何适应电商企业的企业文化”主题分享会,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方向指引。②完善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公司进行考核,制造企业、贸易企业、供应商企业考核方式为:运营总成绩=经营业绩×50%+中期汇报×20%+考勤×20%+员工工作参与度×10%。公司(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物流公司)考核方式为:运营总成绩=经营业绩×40%+服务满意度×40%+考勤×20%。

4 结 语

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习是经管类学生实训化教学继单项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之后的第四阶段的训练,是整个实训体系的提高阶段。经管类学生学会适应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策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经营管理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认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促进了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也深化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拓了一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创新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海荣,经贸类跨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1-64.

跨专业综合实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科交叉;
继续教育;
复合型人才;
课程研发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科交叉应用是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综合型大学具有学科交叉应用的优势

综合型大学以多学科性、科学研究性、基础性为特征,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随着越来越多学科互相交叉、有机融合,在科学领域里作出的贡献已成为不辨的事实,只要社会发展不停止,就会不断有产生学科交叉的需求,现代科学技术活动一端升入生产领域,扎根于经济建设,另一端则直接涉及上层建筑,与社会发展等交织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教育领域立足于日新月异的中国现实,把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综合型大学的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并整合学校不同学科的力量,丰富课程结构,在提升学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扩大他们人文、管理等方面的视野,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目前综合型大学在继续教育领域也已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的基地,其表现出的生命力得到充分肯定。

(二)新经济时代人才知识需求依托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学科交叉应用

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培养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是立足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曾经提出:“要注意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经济贸易,又懂工业农业;
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技术。精通一门,兼知其它。”当今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因此,这种创造性活动就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的复合。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一特征决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思维,努力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因此,综合型大学具有学科交叉的基础条件,相关院系和学科之间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势互补与相互合作,设立的科学研究机构、跨学科综合知识能力的优秀师资,是培养当今社会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智力支撑。

二、综合型大学应用学科交叉开展继续教育现状

(一)综合型大学广泛应用学科交叉开展继续教育

综合型大学是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国内外一些著名的综合型大学,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在从事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和相关行业的高层次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中,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整合学校综合资源,广泛开发跨学科课程的培训项目,特别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培训项目,在其主学科基础上,结合人文、信息、法律、理学等多学科课程,以知识结构丰富,思维活跃,信息量大为特征,成为在职管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和形式。

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2014年党政干部培训班1448个,跨学科培训项目占95.78%,企业高管跨学科培训班448个,跨学科培训项目占90.63%,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429个,跨学科培训项目占5.36%。由此可见,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多元化需求较高,因此学科交叉项目十分普及,培训课程或多或少要结合除管理类以外的其它学科课程。专业技术人员因其专业特性强,跨学科课程普遍偏少,但这方面的理念逐渐开始渗透,也有设计并开展了部分比较典型的学科交叉型培训项目。

(二)综合型大学高端继续教育项目体现学科交叉为特征优势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官员海外培训项目――中国公共管理高级培训项目(China’s Leaders in Development Program),是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在诸多项目中,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官员培训项目。该项目在学科范围上,不仅注重公共管理学科的内容,也重视引入历史、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培训内容。将各个学科交汇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角度、多空间、多学科的信息,突破自身学科的限制,成功进入非专业领域,并养成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提升捕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华大学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培训项目以促进专项知识优化、能力提升为培训目标,以企业管理核心课程为基础,结合经济、人文、信息、心理等多学科课程,形成多元化教学课程体系。充分整合清华大学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人文学科等综合优势。该项目实用性、指导性强,学习提升效果明显;
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全面梳理,帮助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拓宽视野、更新理念,更大程度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发挥综合型大学学科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自主研发和与培训单位对接研发学科交叉融合的培训项目。特别自2007年以来,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一些跨学科性的继续教育项目。以浙江大学“高级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为例,起初是参照MBA课程计划来设置研修班的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知识认知需求的提高,逐渐增设了宏观经济、法学、国学、信息技术、人文素养、心理调节、健康养生等多个跨学科课程,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既提升企业内部科学治理能力、完善企业管理模式,又提升国际视野、战略思维能力、培养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水平,还陶冶心智、塑造健康人格,建立良好人际环境。该项目强调以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为主线,再配以经济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计算机学院、理学院和医学院教学内容为辅助课程,整合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形成多模块式培训形式,取得良好效果。

当前的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已普遍运用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学时多的项目跨学科课程有机衔接也多,短期班受学时限制,跨学科课程要少些。

又如浙江大学“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开始也是在沿袭MPA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运作,随后该项目进行较大幅度的跨学科课程改造,持续改进和优化项目方案,逐渐融入法律、人文、经济、传媒、医学等学科内容的师资力量,课程主副结合、有机搭配、互为促进,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体现了交叉学科特点,保证项目的生命力,在党政干部培训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在各行业、各层次、各地域的干部培训项目研发中应用。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以短频快的形式为主,专业性强、学时少,学科交叉运用的机会客观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普遍偏少。跨学科课程的项目少之甚少,但是也不乏研发出部分真正有跨学科意义的高端项目。如浙江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开发的“基因组科学研习班”,项目课程集生命科学院、医学部、农生学院、纳米研究院等科研与教学资源,并引进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分子生物学的摇篮――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专家,共同搭建培训师资队伍。该项目已连续举办了47期,受到普遍欢迎,被学校评为“优秀项目创新奖”。再如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口腔医院在研发部级“口腔修复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培训项目时,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结合粘接材料在口腔中的应用,并邀请美国密歇根大学彼德?玛教授开设了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中的应用课程,取得更好的办学效果。

三、 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继续教育专业化水平和品牌建设

(一)以学科交叉为特征培训需要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队伍具备专业化水平

开展交叉学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对教育培训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市场需求分析能力、项目目标定位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师资统筹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服务执行能力。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继续教育项目研发要针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培训需求,体现项目优势和特征,赢得培训市场,不仅需要依靠大学本身的学术品牌和学科优势来研发培训项目,同时还要有一支具有较高职业化水平的继续教育办学队伍。

继续教育专业化队伍除了必须具备有效组织生源的市场营销能力和紧密的团队协调能力以外,还必须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要善于从国家、地方政策文件中捕捉到未来发展信息、社会热点,洞察受训者所在行业的特征、竞争环境、文化特征、人员特性和发展状况,据此量身定制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专业化队伍要善于依托综合型大学优势,充分发挥综合型大学多学科教学资源,使培训课程内容要体现行业的最前沿发展特点,以及人才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既有专业性课程的主线,还要开发其他相关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目标群,需要不同的培训方案,能准确地抓住培训对象所在行业的特点,使课程体系凸显其个性化。

教育培训管理者要熟悉和掌握本高校和其它高校学科资源和师资配置,善于沟通品牌教师,善于搭建和调配优秀师资、社会知名人士、著名企业家等教学资源,拥有经营优质师资库的能力。

(二)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是培训项目品牌建设的基础

随着继续教育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培训竞争的加剧,品牌项目的概念正在深植人心。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要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张扬品牌个性,熔炼品牌精髓,打造名师名品,从而研发和培育一批独特的品牌项目。

综合型大学是研发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主要场所,具有品牌项目的基础,以其多元化知识结构为特性,具有高端性、复合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知识匹配度。继续教育培训品牌以培训质量为核心的综合标识,更具有社会认识度、美誉度、信任度、追随度和持久度,更能体现培训品质优异,是一种无形的战略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高端培训品牌,能增强培训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培训品质,培养和造就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性优秀人才。同时,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也是不断跨学科优质课程创新的过程,其自身具备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跨学科培训课程是品牌培训项目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把握住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学习者的心理需求,确定品牌的定位,开发精品课程,推动品牌培训课程建设。培训项目课程体系的架构、功能和作用,培训课程的内涵和类型,奠定品牌项目的基础。根据培训目标和知识结构,紧扣行业和专业特点,统筹各学科之间关系的培训课程,较好地实现逻辑上的科学一致,突出培训特色以获得较高的认可度。

优质师资是保障继续教育质量的核心,综合型大学品牌师资决定了整个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和课程水平卓越体现。高校要重视培养并尊重优秀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形成品牌教师的特色,满足品牌项目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形成和建立师资的梯队建设。

(三)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规模化的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培训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与市场竞争力

学科交叉融合在继续教育中发挥作用是一所综合型大学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高校继续教育能否提升竞争力,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与市场需求双向关系十分密切,社会对既有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团队精神、健康心理等优秀人格魅力品质的职员认可度更高。清华大学的企业中层经营者培训项目就以多模块,交叉模块的不断变化,与市场需求接轨,成为品牌项目,屡办不衰。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研习班”是全国著名的品牌项目,学员学历层次高,科研转化程度强,每年举办3~5期,连续10年,培训了近万名学员。

浙江大学“县处级领导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是浙江省委组织部重点班次,连续举办18年之久,轮训县处级领导干部数千人。

再如“高级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每年开班8期,10年来长盛不衰,共培训上万名企业家。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具有一定规模的此类跨学科培训项目,其品质特征也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显而易见,其独有的特质广泛提升教育培训影响力,其非可复制性在培训市场富有竞争实力。综合型大学若拥有一批独具优势和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就能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学科交叉项目研发与实施中应注重的问题

(一)综合型大学应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在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各综合型大学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逐渐形成共识,但是片面追求数量、培训项目雷同、同质化竞争成为比较普遍现象。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主要对象是国家重点三大人才队伍,他们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缺的骨干力量,培养和造就这些社会精英成为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应足够关注学科交叉融合在继续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树立符合新型人才发展和适应社会模式转变的大科学观,弘扬跨越的、复合的超前意识,充分认识各知识体系并行相切、交叉渗透、合而为一的关系,最终实现学员素质塑造和提升。要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各学科之间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助于培养学员改变思维方式、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有助于完善人格和个性形成。

(二)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应加大力度提升跨学科培训项目的研发能力

继续教育现实教育活动中具有学科交叉融合且有品牌效应的教育培训还未能满足当代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短板。综合型大学更有责任担当这类继续教育项目研发,有必要建立继续教育项目研发机构,组织专家根据当前人才知识需求有效设计培训项目计划体系,来完成课程之间的有机搭配、交叉结合。学校各专业院系通过市场调研和对接,加强培训项目研发创新,既体现本专业的特性,又广泛结合综合知识。对这类的培训项目高校研发应予以重点扶持,设立专项研究经费,并在项目实施中给予政策支持,促进跨学科培训项目创新和品牌建设。

(三)综合型大学应提高继续教育专业队伍职业化水平

提高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执业能力,是顺利完成以学科交叉为特征培训项目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加强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浙江大学近几年重视继续教育骨干队伍的业务培训,特别是通过聘用人员的上岗集中培训和专业训练等形式,让他们把握学校继续教育高端定位与发展思路,了解学校专业设置、特色成果、师资配置,明确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从业要求,整体提升继续教育骨干队伍素质,逐渐形成热爱事业、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等向心力和人生归属感,同时引进高端人才,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和创造力,人尽其才,人尽所用,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使其在各类跨学科培训项目教学管理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应强化交叉学科培训项目的质量控制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综合型大学继续教育必须在质量控制方面加大力度。学科交叉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其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课程配置合理、有效性和针对性强等方面质量要求较高,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继续教育实行管办分离管理模式,特别是浙江大学实行院校二级管理,责任人到位,通过各专业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和继续教育管理处严谨的项目审核,对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和经费安排等进行有效监测和指导。同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课程督查、学员反馈、后期评估,逐渐建立教育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为学校规范办学、保证质量等方面确立了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刘慧.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3]陈键振.关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科技咨询,2010(209)

[4]罗云峰.继续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J].群文天地,2009(8).

跨专业综合实训范文第4篇

从目前来看,平台的开发企业已产业化和规模化,高校只需直接购买服务即可。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设阶段注意的问题

1.平台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块,资金投入很大,因此对于平台系统开发商提供给校方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习平台模块,校方要根据自己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现有规模,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于平台系统的二次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软件开发商的平台系统所面对的对象更符合本院教学实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免得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对于其平台所提供的实验数据要求要符合学校所在经济区域的特点,否则在运行当中达不到最好的仿真模拟效果。

2.开发方完成平台调试安装之后,对于系统的维护使用,教学应用及授课流程,要有专业人员为校方提供全面的人员培训。可以采用上公开课的方式,使得校方实验室管理人员了解硬件设备的配置要件,服务器的部署规律,网络环境的搭建原则,以方便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并向教师示范教学应用的详细流程,使得校方相关专业的授课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资源达到最好地实践教学效果。

3.平台的开发方要有实力保证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包括通讯热线和网络远程技术支持与现场服务相结合。要求其对平台系统能够提供版本升级,提供的备用数据库应该可以即时更新,而且应该采用开放的系统模式使得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调整相关数据。

(二)运行阶段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高职院校在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大的社会环境的原因,一方面企业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和对其正常经营秩序的考虑,往往对接收人员培训并不积极,就算勉强接收下来也往往视作负担,导致接受培训人员大多只能在企业的服务性事务方面消磨宝贵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拿不出大量的办学资金用于人员下企业顶岗实习。不仅是学生找实习单位不容易,教师的顶岗实习机会也很有限,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还一直在打造之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此平台的建设使用,也能使教师队伍得到锻炼。所以院校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老师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运作模式,然后回过头来再积极参与平台实训课程的内容开发。院校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组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认真参加平台软件使用的培训,让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都能充分运作起来。老师们要自觉转换自身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成实践指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和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在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应该做到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的失误,而且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法甚至是全新的思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风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平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专业、学科的界限,教师设计实验项目时要求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进行整合,所以指导老师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要能够突破所购平台原有的资料限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实训教学大纲以及实训指导书。同时,学生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教授本课程的教师也应该是来自多个相关专业,一起组成一个专业全面的指导教师团队,通过科学地分工协作来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及在实验中的综合应用。由于这些课程与学院传统的课程完全不同,需要打破日常规划,研究全新的适应教学实际的课程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

2.注意学生组织方式的转变。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是模拟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模型。旨在摆脱高职院校原有的以单专业软件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实践手段单一,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也很少能将相关行业各个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相互串联的短板。如果实验时仍按照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那么一次教学可能只面向一个专业,此平台的跨专业特色就得不到体现,而且其他相关专业的系统模块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以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为例: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要与开户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信息中心、供应商等一系列经济组织发生复杂的关联。要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就需要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等专业的学生共同介入相应职业角色,才能最终达成仿真实践。比如我们在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的时候,却没有工商、税务、财务等相关专业角色衔接,显然就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达到综合专业实训的教学目标。据此,本课程实验环节对学生的组织,就需要采用跨专业形式,即多个专业的学生分工协作。要求学生们不仅要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业务实践,还要关注并逐渐熟悉相关联专业的业务运作流程。通过各相关专业学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训练项目,使学生们对整个真实的企业经营过程有一个具象的把握,并从中检验自己的应用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方面的能力。这也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指导教师团队可以根据实验课程内容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班级和专业的界限按照教学进度统一实践。

跨专业综合实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VBSE;
探索;
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36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42- 04

1 前 言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校实践育人,加强职业化教育尤为重视,也提出了很多关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方案和举措。

国务院总理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审议通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会议要求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会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从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中,我们不难看到,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和寄予的厚望。另一方面,不论是正在转型中的高校,还是各高职院校,对于如何真正做到实践育人,如何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职业化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都面临着新的思考和严峻的挑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将对职业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目前高校职业化教育的改革和推进,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发挥的作用将愈加重要。首先,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核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次,实践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最后,实践教学有益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3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职业化教育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设备场地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深层和细节方面剖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实践课程体系扁平化、模块单一化

目前大部分实践课程的设计都是根据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而定的,大部分是统一的标准化内容。一门完整专业课的教学通常是先上完理论课程然后进行实训课程,或者上一部分理论就同时进行一部分实训,实训课占总课时的比重相比以往也大大增加。就一门课程而言确实提高了对该门理论课程的动手能力或者实践水平,但实训课只是跟着理论课走,没有形成知识交叉运用,实践认知仍然只停留在对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上。以会计专业为例,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进行实训的内容就是针对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和业务内容;
而在学习税法与纳税会计课程时,也是仅对纳税申报和纳税会计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教学的。这样的实践教学仅仅满足了对单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应该说还停留在对专业认知的层次上,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岗位认知。

3.2 实践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在现代企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要求下,每个员工除了要了解自身的工作内容,还要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协同工作,理解社会供应链中其他组织、个人的协同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职业化教育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具有知识+技术+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宽专多能”式人才,才能更受企业青睐。

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主要是单一的专业实训,并不涉及跨专业的岗位和职业群,缺乏系统性、仿真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实验室建设没有考虑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层次性、系统性,缺乏整体性设计,实训室资源相互独立,未能有效整合,使用效率低下,实训形式单一,缺乏跨专业综合实训环境,导致学生实训过程中与整个职业环境脱节,对企业内部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活动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缺乏了解。

4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设计理念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社会对于经管类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愈发注重, 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着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三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高校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也亟待在“课程开设深度”和“实训内容宽度”等方面寻求突破。

在此背景下,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以下简称“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实现了“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商业发展”的协调同步,尤其是该实训平台“把企业搬进校园”的理念,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确立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新高度。

4.1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描述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以“对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提供模拟实习的引导系统和相关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理解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真实感受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过程;
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
体验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

学生通过反复练习,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达到全面体验岗位职位要求,胜任岗位工作的初级目标。通过在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培养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4.2 VBSE人才培养理念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通过对不同形态组织典型特征的抽取,营造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让受训者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工作业务内容、管理流程、单据,结合教学设定的业务规则,将经营模拟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可进行宏观微观管理、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同时,依靠由“基本规则”到“管理理论与策略”的知识体系递进以及基于“操作、逻辑、理论、应用”四个方面的培养层级,保障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人才培养理念如图1所示。

简言之,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跨专业:融合经管类多个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
第二,全仿真:基于企业真实组织机构、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与操作环境的全景呈现,达到机构仿真、环境仿真、流程仿真以及业务仿真;
第三,对抗性:兼顾“创新、效率与效益”的综合评测体系营造出组间竞争氛围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 VBSE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的启示

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引入,解决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为职业化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5.1 打破传统实训模块的单一化,体现跨专业综合实训

基于VBSE“把企业搬进校园”的实训理念,实训课程在抽取不同组织形态,设置不同企业类别的同时,还仿真设置了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岗位。以其设计的核心制造业为例,就一共设置了7个部门,18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相应的职责和任务。组织机构和部门岗位设置如图2所示。

在VBSE的实训中,涉及的业务类别与整个经管大类的主要专业课程都有关系。如财务部门的实训业务就与会计专业中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法、成本会计等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
又如市场营销部的实训业务会体现市场营销课程的相关知识;
仓储部和采购部在实训中还会涉及物流专业的相关知识等等。这样就为经管类专业的实训提供了更多自定义的空间,其“跨专业”的特性笔者认为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得到其他专业的岗位锻炼,学习到其他专业的知识,为今后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二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进行实训,在充分锻炼本专业的岗位认知的同时,也能了解各部门和岗位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实训中只能就单一课程进行实训,无法把专业中各种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弊端。

5.2 VBSE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平台

我们以往在提到教学方法改革时经常会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转换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应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但是操作起来总是有困难。在VBSE的实训中,这一转变开始得以实现。VBSE实训平台通过其操作系统来控制企业的业务流程及业务的具体内容,实训中教师不再以讲授为主,教师只是帮助者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学生自己。教师只是运用系统来控制课堂进度和推送任务,但所有的业务流程和操作都是要靠学生自己完成的,并且系统已经配合任务制作了相应的学习课件和指导手册,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完成操作,无法解决问题时求助老师,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因此,在VBSE实训中对探索“翻转课堂”“行动学习”等一系列较为前沿的新教学方法都是有所帮助的。

5.3 VBSE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所以学生除了专业知识过硬,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VBSE的实训课堂中,除了完成系统推送的日常业务,还要配合一些特别的任务来完成,比如CEO竞选演讲、招聘宣传海报的制作、营销策划方案的制作、企业业务流程的制作等任务,需要同学们进行PPT制作,还要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文档制作的水平,还涉及人力资源、营销方面的知识,还有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同学刚开始面对全班同学进行阐述时非常的胆怯,经过锻炼,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自信了很多。尤其是担任了CEO的同学能得到很大的锻炼,从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并且很能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而这些都是企业所需要的。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其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并将为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借助VBSE这一全新的虚拟商业环境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将有助于高职院校继续开拓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过硬、具有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德湖.VBSE创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J].嘉应学院学报,2013,31(4):
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