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礼仪范文第1篇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学生礼仪【五篇】,供大家参考。
学生礼仪范文第1篇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
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
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
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当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
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
1、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讲文明,重礼仪。
3、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4、微笑是打开心锁的钥匙。
5、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6、不学礼,无以立。
7、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8、礼仪、礼节、礼貌、文明、文雅、文化。
9、礼仪是一种文明规范,礼仪是一种素质修养。
10、礼仪体现的细节,细节展现的是素质。
11`别给我雪白的衣服涂上颜色。(墙壁保洁)
注重我们的礼仪
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
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
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小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
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
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马维鑫
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不但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礼仪的历史。在儒家学说中,礼为天下先,强调以礼治国、以礼治家。从古至今,涌现出不少文明礼仪、素养极高的人,像孔融、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更需要文明礼仪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当今迎奥运,开展讲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中,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规范,争做文明的北京市民,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风尚。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它有三大要素:语言、行为表情、服饰器物。一般地说,任何重大典礼活动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种要素才能完成。礼仪的分类很多,可以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商务礼仪等,还有外事礼仪、习俗礼仪、礼仪文书等等。
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体现出他的行为是否文明,是否合乎礼仪。讲得轻一点,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如果不注意文明礼仪,会被人家耻笑。讲得重一点,不同民族之间,如果不互相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或礼仪),有可能会挑起民族仇恨和争斗。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
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
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
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礼仪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的底线,虽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社会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而无法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法律规定,盗窃价值超过一定数额时要追究刑事责任,当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时,则可依据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但是,如果治安处罚的条件也够不上,比如偷了别人的一件衣服怎么办?如果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会小偷小摸,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然而,法律却管不了偷鸡摸狗之类事。怎么办?这就要依靠道德来规范。事实上,不偷不窃这既是道德的要求,同时也属于礼仪的要求。因为,小偷小摸行为显然不属于礼貌行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没有规矩固然不成方圆,没有礼仪同样不成方圆。
从礼仪的现实条件来看,我们必须学习礼仪知识。讲礼仪是有条件的。首先,礼仪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礼仪也不例外。如不随地吐痰需要纸巾、污物桶的物质基础;
不随地大小便需要完善公共厕所设施。所以,讲礼仪要切合实际,礼仪过于繁琐或超前会成为负担。有钱人参加晚会固然可以穿晚装、礼服,但农民上山砍柴穿西装就没必要了。其次,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多数国家,朋友见面时握握手是礼仪,但到了中东,异性之间随便握手弄不好是要受惩罚的。又如,在西方国家,朋友相见互相拥抱非常正常,但在我国,如果普通的异性朋友之间动不动就拥抱,就会受到人家的耻笑,甚至被对方认为是性骚扰。同样是在国内,在街上随地吐痰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表现,但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如果也要求吐痰入盂则会成为笑谈。所以,讲礼仪要符合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实事求是。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
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倡导文明的社会礼仪。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理念。进入车站、公园、社区等地,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制止不文明现象。针对当前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大力宣传文明上网、文明就餐、文明驾车、文明乘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着重纠正违章行使、违章停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绿化、损坏公物等不文明行为,引导人们做一个懂礼仪规矩、讲文明语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公民,努力形成共同崇尚文明礼仪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热情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礼仪规范,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以及规范的仪态、语言,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
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
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
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学习礼仪知识,促进礼仪习惯养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着力塑造创新、诚信、包容、开放、文明的北京人的良好形象,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学生礼仪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交礼仪;
行为规范;
关系;
大学生
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我们都知道我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古国,一直以来文明礼貌传统代代相传,因此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千百年来中国璀璨多样的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也在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体系。
当今,在各种信息文化竞相绽放的环境下,礼仪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而能够娴熟灵活地掌握礼仪技巧并且得心应手地运用礼仪知识则会对一个人的成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谓礼仪就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程序,它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1]。社交礼仪是礼仪修养中的一种。
社交礼仪即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2]。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
通过社交,人们还可以顺利进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而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和朋友、同学、老师们相互交流也是一种社会交往。
社交礼仪的意义主要有四点:
一、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即社交礼仪是一种约束与规范人的行为举止的法则。每个人做事的方法方式各有不同,同样一件事业会因人们的不同处理方法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进老师办公室,应该先敲门,得到允许再进入,而不是直接开门进去,这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但这种行为就是一种社交礼仪。而社交礼仪的遵守就要依靠我们每个人自觉地约束与规范,即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
二、社交礼仪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是社交礼仪的直接目的。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本质。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精神需求,在社交礼仪中如果我们自身做到了对他人足够的尊重,那么,在给他人带来愉悦和满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对自己的发展也会有好处。
三、社交礼仪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这是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循社交礼仪,以为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难以想象。如果我们能够自觉遵守社交礼仪,主动约束自我行为规范,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是如今的这样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四、社交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中遵守。这是它的履行范围。虽说社交礼仪很重要,但它一定适用于一定的范围,而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将无法适用。比如在家里穿拖鞋,而在公众场合穿拖鞋就显得失礼了。因此,运用社交礼仪一定要分场合分地点,要灵活运用。
社交礼仪的主要目的有四点:
一、交流信息。交流信息即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以方便我们这样或那样的需要。然而,仅凭我们个人直接获取我们所需的一手信息资源是很繁杂的,也是无法实现的。这时,人际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日常生活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比如某一天要停水停电,相关单位是不会直接告诉你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楼道里的通知或是其他人那里得知这一消息的,我们会提前接一些水,准备好手电筒或蜡烛以备停水停电,这样就避免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措手不及。
二、增进感情。社会交往是一个人与人相互沟通的过程,它是双向的,需要双方都投入其中,因此在社交中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会为我们的友谊和感情带来收获。比如经常与朋友一起休闲娱乐则会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使双方更加了解彼此,相处更加融洽。
三、建立关系。社交在彼此熟悉的人中会增进感情,而在陌生人之间,很多时候则会促使彼此之间建立关系。比如在很多情况下会建立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而当关系建立,我们则要注意跟进关系,加强联系,以免忘记,以致淡化关系,失去联系。
四、充实自我。在与不同人群、不同的社会环境接触的时候,会丰富我们不同方面的经验,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与人生情感。
下面介绍几个社交礼仪的具体相关礼仪:
一、 握手礼
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使用最频繁,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它表示致意、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等多种含义。有时候握手往往比语言更具有亲和力,更充满情感。
握手礼的场合:迎送客人、拜访告辞、久别重逢、初次见面等。
握手礼的规则:行握手礼是存在先后次序,其次序主要根据握手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条件来确定。通常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级、晚辈、男士、客人应先问候,在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同他握手,如果两个人身份、年龄、职务等相仿时,先伸手为礼貌。如果男女初次见面,双方可以不握手,互相致点头礼即可。如果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后次序,先伸出了手,那么另一方应立即回握,以免尴尬。
握手礼的正确姿势:握手时双方相距约一步,上身稍前侧,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持续二至三秒,力量适中,注视对方,微笑或用简单的语言致意或寒暄。
二、 鞠躬礼
鞠躬礼是一种人们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恭敬的致意礼节。
鞠躬礼的场合:庄严或喜庆的仪式、演讲、演员谢幕等。
鞠躬礼的方式:一鞠躬,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斜15―20度,随即恢复状态,只做一次;
三鞠躬,行礼时身体上部向下弯约90度,然后恢复原样,如此连续三次。
鞠躬礼的正确姿势:行礼者和受礼者互相注目,不得斜视和环视,行礼时不可戴帽,脱帽所用之手应与行礼之边相反,行礼者在距受礼者两米左右进行。行礼时,以腰部为轴,头、肩、上身顺势向前倾约20度至90度,双手应在上身前倾时自然下垂放两侧,也可交叉相握放在体前,面带微笑,目光下垂[3]。
三、 介绍
介绍时社交场合中互相了解的基本方法。通过介绍,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交流,更好地深入了解彼此。
自我介绍:时间应选在对方有时间、心情好、有认识你的兴趣的时候。态度要亲切、友好、自信。内容包括姓名的全称、供职单位、负担的工作。
礼仪就仿佛一张人际交往的明信片。尤其是社会交往,它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
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
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因此礼仪又是一张我们人生的通行证,它能帮助我们获得成功,从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与人生。在这个发展迅速,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中,社交礼仪无疑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
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对我们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有利于我们同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形成和谐美好的氛围,从而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我们大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触,锻炼心智,增强心理承受力。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重视礼仪修养,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更好地展示出自身的气质,更好地为他人所接受所喜欢,从而塑造更好的自我,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参考文献:
[1] 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礼仪教育;
功能和价值;
对策
通常所说的礼仪主要指礼节和仪式。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任务,同时也是礼仪文化的实践者。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礼仪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既是继承传统的礼仪文明,也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礼仪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礼仪教育为视角,通过礼仪文化的解读和研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准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一个人良好的形象。
1 礼仪文化的价值和功能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体现着人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礼仪文化具有自身的价值和功能。第一,礼仪文化是人道德的动力,也是人行为的准则。礼仪是既为人的行为设立了标准,又为人的行为指明了方向。大学阶段进行礼仪教育,实际上是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礼仪活动,可以调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大学里进行礼仪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礼仪文化是人的行为准则和规则。第二,礼仪文化有利于造就社会和谐。礼仪文化是一个使人超越现实结构形式的精神价值,而和谐是通过礼仪活动过程所形成的一种最终的形态。礼仪精神和文化是为和谐社会所制定的一些规范和原则,其目的就是通过礼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
2 目前大学生礼仪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是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接受者和传递者,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比其他人有更高的要求。待人以礼应是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目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和现象,如不知礼、不文明的行为。首先,对礼仪文化认知缺失。礼仪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积淀文化,然而,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礼仪文化缺失日益严重。有些学生缺少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的知识,对传统文化和礼仪懂之甚少。其次,许多大学生的礼仪意识淡漠。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如破坏公共设施,不爱护公共财产,等等。再次,仪容仪貌有失文雅。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然而,在学习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有的大学生随地吐痰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以上这些现象是目前大学生礼仪的反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然而,这些想象和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原因,造成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礼仪文化批判摈弃的偏失。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由于我国发起了一次一次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如果把这种批判推向极端,视礼为奴隶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时期批林批孔运动。其次,外来文化对我国礼仪文化的影响。随着世界全球化,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使得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受到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但容易盲目崇拜。当然,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借鉴的意义。再次,礼仪教育的缺位。第一,在家庭礼仪教育的淡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现在一些家长不太注重自身礼仪修养,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许多父母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对孩子人格、心理、价值观、责任心方面的教育。第二,学校礼仪教育的缺失。礼仪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时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的德育未能充分认识礼仪教育是一个陶冶道德情操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大学阶段,部分高校对礼仪教育仍然缺乏重视,认为大学生具有生活独立与学习自觉的能力。第三,社会礼仪教育的错位。当前社会正处于从无序到有序重新构建的过程中,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文明、有失礼仪的现象对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有的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降低,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忽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和礼仪修养。由此可见,加强目前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总要任务。
3 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原则和内容
首先,以“民族礼仪”为主导。礼仪文明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的,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我们应当把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准则。现在社会主义的礼仪应该建立在中华传统礼仪的基础之上。我国传统礼仪体现了民族的核心价值。大学生礼仪教育必须以中华传统礼仪为本,坚持以“民族礼仪”为主导。其次,知识与实践要统一。良好礼仪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必须要依靠践行的礼仪。中国古代礼学不仅有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鲜明实践的特点。因此在大学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礼仪知识与礼仪品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体验和践行礼文化,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礼仪知识的必要的,使其懂得讲礼仪、守规范,注重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人们进行礼的践行。再次,要兼顾礼仪形式与内涵。礼仪分为礼和仪,形式是礼的外壳,思想好是礼的灵魂,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在进行礼仪教育时,不要忽视礼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和灵魂。质朴是好的,如果丝毫不加修饰,就会流于粗野;
但只重修饰,失去了质朴的本真。因此,这就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要抓住礼仪的根本是道德。除此之外,大学礼仪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礼仪教育要立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大学生礼仪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礼仪精神,必须坚持礼仪教育的民族性,建构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
礼仪是一种文化,具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礼仪的基本理论、礼仪文化传统以及礼仪的具体规范。其中,礼仪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礼仪的概念、礼仪的历史、礼仪的本质、礼仪的功能、礼仪的修养等。礼仪文化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独具特色的礼节和仪式等,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主要包括重礼讲仪的良好风尚、美德、礼仪思想、礼仪规范的合理内容等。在进行礼仪传统教育中,要帮助学生着重领会礼仪的精神内涵。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总是很宁静,不声色俱厉,正如《礼记》中说:“俨若思”,“声容静”。礼仪的具体规范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礼仪的基本理论教育,目的是为了在思想上提高学生的意识,掌握礼仪的具体规范。大学生礼仪教育规范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礼仪、家庭、学校、社交、国际等礼仪规范。
4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对策
首先,营造良好的大学礼仪氛围。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首先,教师的礼仪榜样作用。教师应该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自己行为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榜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不断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工具,推动学校文明建设,发展正确的舆论导向,树克服不良行为,逐步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
其次,大学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大学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礼仪教育。课堂教学是学习训练的良好平台,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会他们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同时,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而对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有很大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让学生感受到礼仪的文化。
除此之外,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网络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逼真生动的情景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触及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礼仪文化,网络能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做一个有修养人的阵地。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建立校园网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0,4.
[2]吴晓群,郭晓东.论仪式学视角下儒家礼乐思想的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7.
[3]赵昆.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6,1.
[4]余维武.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6,8.
学生礼仪范文第4篇
一、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
1、家庭中礼仪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礼仪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自然家庭礼仪教育就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从胎教开始,父母就比较重视智力的培养。很多家长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坚持唯成绩论、唯分数论,对孩子的成绩抓的很紧。但是在生活上,基于对孩子的宠爱,忽视了孩子文明礼貌行为的教育,觉得家庭礼仪教育可有可无,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一俊遮百丑”。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及自己言谈举止没给孩子做好榜样,也给孩子家庭礼仪教育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2、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忽视。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主要工作是提高升学率和应试水平;
大学阶段,学校则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科研成果,以及就业率。即使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也只是把重点放在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而对礼仪知识的教育不够重视。部分高校开展了礼仪教育,但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说教形式,方式和手段单一,效果不佳。
3、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西方各种思想大量涌入中国,多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对于礼仪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礼”文化重视不够,没有很好继承和发扬;
对于外来文化却盲目追捧,积极迎合、快速接纳。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不讲礼仪、有失文明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没有认真辨别,只是一味地追随,带着“个性”和“特色”的帽子,忽视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和修养,甚至出现了违反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1、建立高校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立高校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要将大学生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团活动、职业指导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意识。应该把大学生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礼仪知识。要把礼仪规范要求制度化,制定大学生礼仪规范要求,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礼仪行为。高校还要把大学生礼仪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通过可以量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礼仪行为进行考核和监督。
2、营造礼仪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礼仪育人效果。礼仪教育不仅仅针对学生,教师同样要接受必要的礼仪训练。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以教人者教己”。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学校还应该通过报纸、网络、微博、校园雕塑等多种载体,将尊师重教、文明礼仪的名言警句、典型故事贯穿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不文明、有失礼仪现象评选,引发学生共鸣,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如武汉某高校开展的“抵制校园十大陋习”活动,收集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十种不文明现象,包括教室里吃东西、公共场所吸烟、沉迷网游、举止过分亲密、浪费食物、课桌刻字、乱扔垃圾、衣衫不整、长时间占座和聚众等,又通过“海贼王”漫画版通缉令、“织妹妹”文明服务岗等活泼、新颖的宣传方式,培养学生文明意识,规范学生校园行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入选了省青少年思想文化活动典型案例。
学生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加强途径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
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现形式,因此所谓礼仪就是指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即按照礼的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通过律己,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
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其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由此可见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
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始终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
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2.礼仪教育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社会交际的钥匙。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显示那些懂得怎样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逐渐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获得真正的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无法有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导致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和礼仪知识,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使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前提
自觉地遵守社会礼仪规范的人,就被人们认定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视为缺乏修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惑,比如工作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事业发展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何设计自我形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交问题。再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文明大学生。然而,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过分关注学生的课业成绩,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因此,给大学生补上礼仪教育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
4.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有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都将礼仪看成是治国安邦之本。正由于礼仪对治国安邦和规范社会秩序意义重大,礼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对稳定社会秩序,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表现及原因分析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表现出礼仪规范的缺失,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玩游戏、吃东西、甚至呼呼大睡;
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
日常生活中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对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等;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当作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尊重别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高校校园文明风气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生于礼仪之邦,当为礼仪之民;
身处书香之院,本该知书达礼,然而大学生这种状况究竟是谁之过?
转贴于 1.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并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中泛滥,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唯金钱至上,置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于不顾,造成公德意识淡漠,从而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2.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礼仪教育的欠缺
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和“第一掌门人”,对其百依百顺,致使爱心泛滥成为“溺爱”,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平等合作、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同时,应试教育使得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及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忽略甚至放弃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
3.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到升学考试,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小学至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成绩优良,受到家长、老师、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偏爱和包容,学习好的优点容易掩盖失礼的日常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同时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
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文体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
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
通过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评选,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
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参考文献
[1]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3-4期.
[2]古广灵.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构建中的德育思考.《改革与战略》.200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