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第一书记【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第一书记范文第1篇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如今,在河南农村,第一书记已经作为特有的时代符号深入人心,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许多故事让人感动,他们不畏艰辛,探索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模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被委以重任的第一书记们,必将成为承担“十三五”期间河南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的主力军。
惊蛰过后,春意萌动,特别是在城市里,几个暖阳天过后,柳条就开始吐绿了。在农村,春天总要来得晚些,大多植被都尚未复苏,加之春节返乡的农民相继返城,村庄显得有些空寂。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此时已经打点行装从家园出发,贫困、落后的村庄是抵达的地方――他们就是驻村第一书记。
“按照中组部的部署要求,河南省委坚持把选派第一书记作为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大举措,作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从省、市、县党政机关选派12332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了对4626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86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5个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
2010年7月以来,河南省委作出了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软、穷、乱”村任第一书记的重大决策。5年来,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党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选派第一书记是推进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关系、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
河南省委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的大事,摆上重要日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带动各级各部门抓实施抓推进抓落实。
去年下半年,河南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研究批准了《关于全面开展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郭庚茂明确要求,要把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与确保“十三五”期间如期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坚持标准、严密组织、采取措施、完善政策,真正把第一书记选好管好,充分发挥作用。
河南现在已经形成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构和机制。比如河南省纪委就专门明确一位副书记、一位常委分管,把第一书记工作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
信阳市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滑县把领导力量向下延伸,从22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各挑选一名负责同志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配合县委选派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特别是去年8月,河南对全面开展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特别进行了动员部署,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在主持会议时说:“各地各部门要以‘严’和‘实’的精神,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选优派强,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众所周知,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更多的发展思路,加之农村民生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缺少资金,缺少发展的龙头产品,这些都对农村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实践证明,第一书记的能力素质、作风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选派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要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能干事、干成事的第一书记队伍。选派第一书记,必须把好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
为此,河南严把资格条件,坚持选优派强。省委强调选派第一书记是政治任务,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舍得把那些优秀干部、骨干人员拿出来,到基层一线去担当重任、接受考验。
首先是严格把关“选优”。按照单位动员、个人报名、党委组织部审核等六步工作程序,把好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经过层层从严把关,河南选出的12332名第一书记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其中,处级干部464人,占3.7%;
科级干部5464人,占44.3%;
45岁以下的8206人,占65.6%。
其次是因村定人“派准”。河南把派驻村的突出矛盾与干部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科学调配、用人所长,一批熟悉党务的干部被派往软弱涣散村,一批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被派往贫困村,一批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被派往艾滋病村。比如郑州市充分发挥干部综合素质全面的优势,市直选派的101名第一书记中干部占55%,全部被派往“软、散、乱、穷”最突出的村。
最后还要狠抓培训“育强”。第一书记入村前,省市县三级分级负责,就农村基层党建、涉农政策法规、群众工作方法,对第一书记进行培训。比如省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和省卫生厅领导同志分专题作辅导报告。第一书记入村后,各级党委还要对其持续加强培训,要求派出单位和第一书记所在乡镇,分别明确1名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联络员,经常深入派驻村,对第一书记进行“传帮带”。
强化战斗堡垒,突出党建引领
选派第一书记是夯实基础、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强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
“针对我省部分农村‘软、散、乱、穷’等问题综合交织的实际,我们把强化党建作为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要求第一书记抓党建促发展。”河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一书记以培养“双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通过集体学习、个别谈心、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开阔他们的思路视野,提升派驻村党组织的建设水平,建强支部核心。
“六步工作法”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行动指南,他们按照组建工作队伍、绘制村情五图、部门集体会诊、制订整改方案、整建效果评估、落实责任追究的程序,有望使全省4626个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彻底扭转。
落实好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对于解决派驻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具有根本性意义。河南把基层民主决策、矛盾纠纷调解化解、便民服务和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四项制度,作为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根本性措施,指导第一书记认真检查总结四项基础制度落实情况,研究改进措施。
此外,河南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第一书记推动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着力解决村班子中存在的“软、散、庸、懒”等突出问题,真正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将真情融入农村
带着方便面,徒步行走十几公里,河南省扶贫办派驻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第一书记吴树兰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走访了全村300多农户。从唠嗑谈心做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位副厅级干部便成为村民信赖的热心大姐。
脱下皮鞋换布鞋、学做农活当村民,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实打实为群众服务,和吴树兰一样,许多驻村干部正是带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怀,使自己真正融入到了农民中间,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只有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支持。要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把村民愿望迫切、条件许可的事情办好,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艰苦的条件,发展的重任,也让第一书记们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接了地气,聚了民气,长了才气,壮了底气,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的“双丰收”。许多第一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驻村这段宝贵的经历将会影响一生。
在第一书记们为河南农村发展奔波的背后,是省、市、县出台的保障政策,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真正让他们融入农村、扎根基层。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对涉农资金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对派出单位力量进行充分挖掘,对第一书记的工作生活进行充分保障,推动帮扶政策、资金项目、人力物力“三向集聚”,积极构建大帮扶格局。
河南省委组织部实行“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明确派出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驻村任职工作第一责任人,举单位之力,尽帮扶之责,为派驻村提供人才、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支持。
在考评上,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第一书记优先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晋升职称。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让选派单位对驻村工作“高看一眼”,更激发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当好扶贫攻坚主力军
去年秋季,位于辉县市太行山脚下的白道村迎来了第一个冬桃丰收年,功臣是来自辉县市人民检察院的驻村第一书记韩喜群。为了带领白道村实现脱贫,3年来,他多方筹措资金,先后为村里修了路、打了井、架了电,并深入考察后引进了效益可观的冬桃树。
河南通过选派第一书记,深入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紧紧抓住贫困村、贫困户这个薄弱环节,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目前,推进精准扶贫显然是第一书记的一项主要任务。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河南各贫困县以村为单位,由第一书记牵头,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核查工作。
此外,河南立足于拓宽帮扶渠道、充分调动派出单位的整体力量,组织选派单位党员干部或支部与派驻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确保实现帮扶措施到户、脱贫成效到户。目前,各派出单位正在通过“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的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
第一书记范文第2篇
扮好四种角色
当好村情民意的调查员。要深入调查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搞清楚农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怨,这是开展农村工作和当好“第一书记”的前提和基础。
当好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在农村,涉及农民利益的政策法规很多,农民知晓的却不多。“第一书记”的身份非常特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在单位,又代表了党委政府,所以“第一书记”对政策的解答非常关键。
当好农民的服务员。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缺乏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缺乏引领其发展致富的带头人。作为下派干部,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信息灵通等优势,沟通好、协调好、落实好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大胆实践、引领发展,为所在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新技术、新信息、新点子、新经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第一书记”要注重行业和部门优势,帮助村里改善水利、交通等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难题,也可以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与广大基层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
当好社会矛盾的调解员。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很多,尤其是一些民事矛盾纠纷、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很多,如果不及时地调和化解,很可能激化成为重大的矛盾。所以,“第一书记”要当好中间人,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对矛盾纠纷双方进行劝和、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疑难复杂矛盾不出县市区”。
抓好三个关键
关键一:指导编制扶贫规划。扶贫项目规划编制,是“精准扶贫”的核心。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群众决定、精准扶贫”的原则,确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就是因村规划、因户规划,不同的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同,“第一书记”要和乡镇干部、村干部一道,聚焦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根据他们的脱贫需求,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结合实际编制扶贫项目规划,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在扶贫项目规划中要按照三个优先层级确定扶贫项目。第一个层级为解决生存问题,首先整合或切出一部分资金优先解决贫困户的吃、穿以及保障贫困人口的住房、教育、医疗,即所谓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第二个层级为解决发展条件问题,在确保贫困户生存的前提下,切出一部分扶贫资金来建设贫困村基础设施,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第三个层级为解决发展增收问题,即在解决了贫困户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抽取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增收产业。扶贫规划的三个层级依次优先,层层递进。三是注重维护贫困户权益。在扶贫项目规划中,要正确理解“群众决定”原则。扶贫资金是特惠资金,受益对象是“特殊”的贫困户,要充分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不能让多数村民的意志剥夺少数贫困群众的权利。专项扶贫资金,要全面覆盖项目村的贫困户。到户扶贫资金,只能是贫困户享受,非贫困户不得平均分享。
第一书记范文第3篇
《第一书记》观后感:有感于第一书记的执着
王烈英
历任两届,背井离乡,能并肩与基层农民一起挽起袖子,撸起裤管大搞农村事业建设的《第一书记》主人公沈浩,观看影片虽时隔多日,但第一书记沈浩的高大形象依然历历在目。在第一书记身上我们感受更多更深的是他的得民心,办民事、为民利。一位普普通通的村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身上自始至终表现出一股迎难而上的勇气,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一股誓不罢休的志气,一股执着韧性的骨气,不愧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任劳任怨,廉洁为公,一心为民,敢于担当,勇于创新,谋划发展的精神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短暂的一生,虽尤为惋惜,但他的精神留给后人一种无以言表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企业的中层干部、一名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带头人,深知肩上重担,这远远不仅仅是来自工作的繁重,任务的艰巨,领导的寄托,业绩的考核,除此以外心头一直扛着要转变观念,改变风气,打击邪气,培养、带领一支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团队任重道远。当下,可以说大多数人认为采购人员这个岗位是有油水的好差使,有外快或者说灰色收入等等不同说法都有。的确承认这种现象会存在,更甚者成了一股风气。于是乎,为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国家打腐声一片,进而企业也开始打腐反腐,必须严肃制止。去年这个时候,面对这种环境和形势,本人受命于这个棘手的岗位,尽管自己勉励自己可以保持一贯的做事风格,为人品行,一心为公的职业道德,但面对这种口碑不好的业务要归口管理,又将面临集权采购工作推进的难度,内心讲与其说靠我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的力量去改善,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难上加难,始终有一种还不如不掺合这滩浑水的想法,感觉要在这滩污水中做一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自己好难。然而,一年过去了,供应链工作兼顾运营管理在集团领导的指导下逐步走入了正常轨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团队中 身边的队员也一个个在成长。回顾过去,有辛酸、有委屈、有劳累、有不解、有困惑、有喜悦、有绩效、有分享……每走一步的时候都留下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这历程中坦言有很多次的退却,多次心里犹豫暗示自己该不该妥协,相比第一书记觉得自己很渺小,但第一书记的那种品质、那种风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处,为提升自己,提升团队,立标杆,找差距,第一书记的那种鼓舞奋进、执着坚持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书记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毋晓东 文秘站刊登
西张村镇支部第一书记工作卓有成效
本报讯:西张村镇党委认真做好支部第一书记培养、管理、使用工作。一是突出一个“高”字。高视点。祖国的未来要靠年轻的力量来建设。首先是站位全局,从为国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了解基层、熟悉基层、心系基层,为祖国的未来锤炼一批懂得农村、热爱农村、着力农村的干部这个角度出发,着重在培养、锤炼等方面高视点关注,研究部署,为祖国培养接班人;
其次是高关怀。在衣、食、住、行上给予关怀,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关心其成长,关心其工作。二是突出一个“管”字。首先是加强了对支部第一书记的领导。镇成立了支部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每周一召开例会,听取汇报,每月召开座谈会畅所欲言,促进工作。其二是在学习上创造机会。5月13日组织支部第一书记到革命老区延安学习,通过了解党史,大家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扎根基层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搞好农村工作的决心。其次是向先进学习。多次和有关先进村、先进单位联系,组织支部第一书记学习其工作方法,工作经验,促进成长。5月24日与县委组织部联系,组织赴陕县辛店村、郭家村、陕县交通局学习交流“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工作;
其三是向农民群众学习。要求第一书记坚持驻村入户,访贫问苦,具体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在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优势作用,在发展中结合实际更新知识,联系实际丰富知识,切实发挥新生代作用“带好头,谋好划、学好习、做好事”。三是突出一个“实”字。转变领导方式关键在“做”,重点在“实”。首先是承诺实。要求支部第一书记根据各村实际认真做好当年承诺,三年规划,科学推进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全镇12名第一书记全部对群众进行了承诺,内容“实”,发展几头猪,新增几亩经济林,引进几个项目,培育几个产业都实际可操作,目标明确;
在求实,求效、求突破上“实”字当先,引领发展,杜绝了“讲形式、搞仪式、做样子”现象发生,为其成长创造了好的环境,又切切实实为村级组织发展作出贡献。四是突出一个“做”字。通过近一年来的工作,12名第一书记逐渐掌握了村情,摸清了村史,明确了制约发展的问题,他们着眼实际、着眼发展、着眼进步、大胆探索,大胆工作。12个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村风民风得到更好发展,形势得到扭转,20__年在建项目平均达到每村2个。人马村由于群众工作细致入微,及时调解,在今年争取到农开项目进行施工时,之前的村没有发生因占地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目前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入村主干道2公里急需修建,支部第一书记召集村干部商议,共筹资金20万在没有任何项目的前提下整出了道路基础1公里,近期将进行水泥路面上浆,还剩一公里也纳入计划;
东阳村浇水困难,支部第一书记四处协调项目,最终争取到抗旱工程落户,修建了渠道,铺设了管道,解了燃眉之急;
南沟村争取到市农科院高科技示范园项目,新发展千亩核桃园项目,营前村的双营农贸项目,等等均在发展建设中,由于“做”字当先,求效、求实,取得群众支持, 12名支部第一书记比发展、讲奉献、创优秀,所在村“党员先锋工程”“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成为全镇各村工作的标杆,成为后进村的榜样,成为带头发展的先锋。(镇政府 毋晓东)
第一书记范文第5篇
第一书记要履行好第一政治责任。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薄弱村而言,发展任务更为迫切。如果农业不强、农村不美、农民不富,就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一书记就是薄弱村的主心骨、领路人,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承载着农民的殷切希望,帮助村党组织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发展产业、富民强村,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群众、促进和谐,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农民的需求有效对接起来,让薄弱村“强壮”起来,第一书记责任重于泰山。
第一书记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既要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又要统筹协调可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善于把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与当地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下功夫,在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在推动先富带后富上下功夫,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上下功夫,在克服经济和文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上下功夫,做到功到自然成。
第一书记要把建设好村“两委”班子作为第一标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浇地常断电,垃圾堆成山”,这是贫穷落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改变这种面貌,不仅要上项目、送资金,更要转观念、留思路,最重要的是建班子、抓人才。第一书记是不是称职,不仅体现在为农村“送鱼”上,还要用是不是“送渔”、能不能培养“打鱼人”去衡量。要通过艰苦而有效的工作,让选派“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有活力”的第一书记标准,成为考量村党支部班子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