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五篇】

时间:2023-06-14 09:50: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为了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在教学认识图形时,笔者特别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生认长方体时,在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准备好两个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积木、模块等,教师还准备了三个可以拆开的长方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五篇】,供大家参考。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五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认真准备教具和学具,为学生感知图形的特征做准备

为了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在教学认识图形时,笔者特别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生认长方体时,在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准备好两个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积木、模块等,教师还准备了三个可以拆开的长方体(一个是6个两面都是长方形的,一个是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和正方体。

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两个长方体(一个是实物盒子,一个是可以展开成平面图的长方体),让学生认识它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摸摸、看看、数数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有几个面,学生数的方法有几种,有的是先数实物周围一圈,再数上两个面,得出共有6个面。有的是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的左右顺序数,有的是没有规律的乱数。这时,笔者肯定了前两种比较有条理的数法,在学生初步感知到长方体有6个面之后,再让学生观察哪些面是相对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接着,笔者再演示把长方体拆开,将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表面图贴在黑板上,让学更清楚地感知到它的特点。再出示两个面是正方形,四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表面图,并把它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比较直观地感知到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两种情况。随后,再考虑学生是否真的辨认清楚了这个图形,既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的面是属于哪种情况,并让同桌相互看看、说说,学生兴趣很高,辨认得也很快。

笔者再用类似的方法教完正方体特征后,拿出两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蚊香盒,让学生区别它与正方体的不同,由于教具实物都比较直观形象,学生都能正确地辨认出蚊香盒是长方体及它与正方体的不同之处。

二、注意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笔者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生答后,笔者又问:“我们认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是怎样的?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他们的言语说出他们感知到的形体的特点。简单的对话,把所学的知识较有条理地口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采取对比区别方法,初步感知形与体的区别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能建立一些对图形的初步认识。为此,笔者认真钻研教材,从认识直观图形入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教新课时先复习旧知,出示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学生弄清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后,又有意识地把长方体实物与长方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是一个平面图,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占一些位置(空间)。这样对比、区分,学生很容易接受,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形”与“体”之间的区别,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1.进行联系实际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生对形状有了上述感性认识以后,让他们举例说出在实际中这种形状的物体。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学生就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
学完了长方体,学生能够说出方菜板、方砖、冰箱等。当有的学生说出洗衣机时,马上有学生补充:“洗衣机要去掉上面的开关部分和四个小轱辘。”通过列举实例,学生提高了辨认形体的能力,也初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2.进行“摸一摸”的练习

在课堂上让学生从盒子里或书包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一方面利用触觉,另一方面也凭借已经建立的形状的表象。例如:让一个学生从书包里摸出一个长方体来,他脑子里就要出现长方体的形象,一边用手摸,一边在与长方体的形象特征对号。一般地说,长方体好摸,而正方体就比较难摸些,当摸到一个面是正方体时还不能判定是正方体,要摸到其它面就是正方形才能判定。学生闭着眼睛摸物体,有助于加深对形体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3.进行物体分类的练习

练习前,笔者准备了大量的教具,让每个学生上课桌前拿一样物体,然后按类分好,放错了时引导学生进行鉴别、讨论,直到放对了为止。

4.进行“摆一摆”的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
小学数学;
注重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中,总结了该方面的想法,就如何教好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以下看法。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用其他立体图形做准备,使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设计理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准备是有:首先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体模型,以便学生认知;
其次,找学生回答以前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征,同时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第三,板书设计和例题设计。第四,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在比较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

就教材而言,关于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教材上的宏观指导不能死板硬套的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些学习层次化为具体内容,达到学生认知的目的。

就具体内容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方法。

首先,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长方体和正方体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

第三,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
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内容。

第四,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 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就实现了定义与释义相结合、特征与模具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学。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意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3篇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不能,为什么?”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程序图: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判断题

2、操作题

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

3、拓展提高题

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索;
兴趣;
自主研究

一、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经验,但理性化、抽象性的概念或特征知之不多。为此,我让学生在进一步充分感知的前提下,主动探索、整理、归纳其数学特性。本课开始出示多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立体图形(墨水瓶盒、牙膏盒、香皂盒、魔方、奶粉筒),为学生创设比较分类的具体问题情境,巩固和加深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过渡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夯实基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既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又对“比较分类”这一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各种材料(剪刀、刀子、土豆、硬纸板、透明胶带、橡皮泥、尺子)和手段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学生一定很感兴趣,想一展身手,但通过评价,对自己的作品一定有许多不满之处,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标准的长方体、正方体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学生立即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并结合标准学具展开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进行抽象、概括,填写汇报单。在交流、演示、验证、归纳、整理中,学生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拓展应用中,“量一量”,“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想象”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上述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制作,真实地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进而把两个物体的特征熟记于心。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确立以“小组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研究型”学习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中根据需要,安排两次小组学习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式来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研究式的,力求做到学生人人参与,可以随想、随说、随问。我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点拨与帮助。课堂中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两次小组学习活动的安排,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在探讨与交流中去伪存真,求得真理。让学生有充分探讨、交流、展示的机会,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授方法。结合学习内容传授学习方法,针对性强,具体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效果也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就好像交给学生打开一座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会比教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第5篇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进行集成处理,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它能够具体地再现各种事物,不受空间、时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起到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深化认识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几何形体,并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小学生初步空间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从而逐步培养空间观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下面以“长方体、正方体、圆、直线”的认识,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一、多媒体的运用,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多媒体教学不但界面好,而且信息反馈及时,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为让学生真正理解“同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这一特征,便设计了这样的动画:首先由多媒体画出一个圆,然后再由慢到快再到特快,分别画圆的半径与直径,并要求学生跟着演示一条一条数。图像越画越快,学生越数也越快,直到无法数清,紧接着我提问学生:“在同圆里,圆的半径、直径各有多少条?”学生回答道:“我们数不清了,它们有无数条。”由此得出“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的结论。多媒体的演示可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住学生,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是学习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因而一般不会看教材中的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一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教具,亲自摸摸长方体或正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二是教师将文中的插图组合成一框抽拉式课件,如火柴盒图,静片:一个长方体。动片:火柴盒的颜色、图案。先在多媒体上打出火柴盒图,然后慢慢拉动片子,舍去图中非本质特征的颜色,图案,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再把实物与立体图对照起来,使学生逐步学会看图,逐步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三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看立体图,建立长方体的表象,让学生进行图形变式练习。教师可设计一副旋转动片,帮助学生从不同方位认识长方体,获得对长方体的正确认识。

二、多媒体的运用,可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

学生在基本建立长方体表象后,紧接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中,我将收集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发给学生,先学习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让学生摸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数面、棱、顶点的数目。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长方体相对棱的长度和相对面的面积的关系。静片:长方体图。动片:长方体的相对棱、长方体相对面。先演示相对棱的长度,使每组相对棱移动后完全重合,让学生清楚看到每组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然后将前、后两面,上、下两面,左、右两面分别移动后完全重合,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课件演示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几何形体概念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正确的长方体概念。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后,可制成长方体旋转片,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再如:“直线两端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这句话,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也无法用教具演示“两端无限延伸”的情境。但如果利用电脑课件,就可以清楚地演示直线两端是怎么可以无限延伸的,很直观,学生一下子就都理解了。电脑课件还可生动地演示三条线之间的关系,即从直线中截取一段,就是线段。清楚地反映出“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这一层关系。对此,学生极感兴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了。

三、多媒体的运用,能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学中,为突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正方体的概念,真正理解“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作正方体”这句话的含义,我设计了一组复合片。先出示长方体图(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然后再演示将长方体的长向内逐渐缩短,随着长的缩短,就逐渐盖住长方体的一部分,当长、宽、高都相等时,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这是一个正方体。再问:什么是正方体呢?

由于进行了直观演示,学生不但建立了正方体的空间形象,而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沟通了,学生对“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的理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化的。当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后,再引导学生按照认识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和方法,自己找出正方体的特征,并且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这样可逐步培养学生按知识间的关系和联系,运用推理方法学习有关知识的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