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说课稿范文第1篇1、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对的一则概念,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美术说课稿【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美术说课稿范文第1篇
1、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对的一则概念,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平衡,充分发挥情感意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作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渐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品质和人格。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普及并深入人心,情感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因此在这样一种宏观的教育背景下加强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众多美术学家、教育学家也认同情绪的培养、情感的发达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能够间接提升创造力和审美力的重要渠道。
2、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渗透的路径美术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小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问题和奥秘的进取心以及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深厚的理智感是促使人们发挥智慧的潜在力量,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作品丰富理智感。例如,学习基本图形的画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怎么画和为什么这样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无形中增加小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目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说课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篆刻
一、一些学生的心声
“当时抱着玩的心态,报了篆刻这个课程”;
“我主要是来拿学分的”;
“老师讲老师的,我在下面做自己的作业”时常听到学生这样的讨论,现在的美术教学,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高中的美术教学,难度大。虽然新课改以后人们对艺术这一领域开始重视起来,但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副科“这一观念仍然难以马上消除,学生和家长也是认为美术只是课外之余让人休闲放松的课程,没必要花大量时间在上面,对美术课的兴趣也没有这么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以来对我们美术教师的要求就更大了,绞尽脑汁想着开什么课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对此感兴趣,转变他们对艺术课程的的看法,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篆刻课遇到的困境
1.对篆刻不够了解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和书法联系紧密。在这种艺术形式当中象征和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然而很多人对此不是很了解,大都停留在使用的“章子”之上,大部分学生对篆刻缺乏一个基本的了解。更有甚者认为:“不就是在石头上面刻几个字吗,有什么好难的”。就当下高中美术师资来看大部分教师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从学生到老师都比较缺乏对篆刻的足够认识。
2.教学资源的不足,课时短
没有专门的教材,学校在篆刻方面相关的资源基本上处于空白,没有相关的书籍,工具书,资源的缺乏是影响教学的最大瓶颈。技法类的课程,需要的材料比较多,所以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材料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前面已经说过,很多学生抱着玩的心态来选这门课程的,所以在材料准备方面很不热心,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篆刻教学根本无法正常有序进行。
课时短,美术课一周一节课,一个学期下来开满也就十八节课,这中间还没把一些节假日、期中期末考试除外,所以一个学期下来总共也就上十四五节课,可想而知学生学到的东西太少。
3.课程难度大
就篆刻学科本身而言,在方寸之间真可谓乾坤之大。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相对于课难度要大一些,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操作等都要求相对比较高。从印石的打磨,印稿的设计,印稿上石,印文的篆刻,边款刻制等一系列工序,整个工序过程比较复杂,就印稿的设计这一环节而言就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要会写篆书,而且还要知晓古文字常识,懂篆法等。印文,边款的刻制必须要练就一些基本的刀法才可得以表现等等。依次来看对于高中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三、目前篆刻教学实施策略
面对目前高中美术篆刻课的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这一模块的教学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影响着教学正常有序的进行,作为教学的参与者,笔者认为应尽最大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篆刻课程开发的有效实施。
1.宣传工作要到位
虽然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但由于各科的教学限制,很多人对此不是很了解,这时就需要到宣传工作,在学生选课前要做一个详细的介绍,我们教师应从各个方面收集与篆刻相关的较接近生活的资料整合现有资源运用网络,图书等做好学生的宣传引导工作,有条件的可以把自己的篆刻作品包括印材在校园内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篆刻有一个相对较深的的了解,使学生对篆刻产生一定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一一块上来。
2.因材施教
篆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对于高中生而言专业性过强难度很大,所以要做好适当删减的工作,因为不可能十几节课的内容把所以的东西全部教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改删减的删减,能够适合高中生的水平,合理的利用资源利用教材,使教学活动更加精彩有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刚开始选课时可能学生兴趣稍微浓点,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适当加以鼓励,给他们信心。印章刻完后,对一些学生作品要进行评价,不能他们刻完后就不管不顾了,可以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如:经过一端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对怎么进行篆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不难发现,还有很多学生在用刀和章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作品分析:
原稿“生” a图 b图 c图 d图
a图:没有设置边框,这样刻单个字显得单调了,文字线条有些粗,稿子打的不够规范,布局不满,用刀不够肯定爽利。
b图:和a图相比构图稍微满了点,同样也没设置边框,中间横线有些细,这样整体感粗细不均。
c图:边框太细,四边粗细不均匀,稿子有些歪,写的不规范,布局不满。
d图:边框粗细不均不够考究,文字线条不均衡,稿子不规范,整体感觉有点东倒西歪。
原稿“马” a图 b图 c图 d图
a图:边框太细,收拾不干净,文字线条粗细不均,用刀不肯定。
b图:和a图相似,边框太细而且不均衡,文字线条太细,留红过多,用刀不爽利。
c图:没有边框,文字线条周围收拾的不够干净利索,下面横线和上面横线相比有些粗了。
d图:边框稍微有点粗,文字线条有些细,文字的边没收拾整齐。
原稿“启恒” a图 b图 c图 d图
a图:线条不挺,左边边框留的过多,两字之间的距离太近,“恒”字的“木”下角有些刻过头了,右边的“日”字转角宜圆。
b图:字体布局写的不好看,字的取势太扁了,文字线条粗细没把握好且线条太软,“恒”字“木”部应上紧下松。
c图:全印留红太多,所有线的终端未收拾平整。布局不饱满,文字线条太细。
d图:线条挺拔是有了,不过略有些粗细不均匀,边框留的太宽,右边的“日”字转角宜圆。
经过对比,学生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后,就问题进行解决修改。让学生自己把问题纠正过来,加深印象。经过自己的修改后学生对篆刻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也更能让他们有成就感。知道篆刻不仅仅是“章子”,更是经过艺术家精心揣摩的艺术品。
3.贴近生活
就当下高中篆刻模块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篆刻家,十几节的课程,也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篆刻家,我们教师只是个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我们的篆刻教学不能只强调学科的专业艺术性来考虑,应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学有所用。篆刻作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符号的审美元素进入实用美术和设计领域。把篆刻的美的元素拓展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当前,我们今年看来的高中美术篆刻模块的教学现状并不怎么乐观,作为每一位教学的参与者应该值得大家反思, 希望我们美术学科今后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美术说课稿范文第3篇
美术教材将这个内容安排在初中第四册的第三部分。从教材安排的教学顺序来看,教学应在让学生掌握了绘画色彩的作用及表现形式后,运用色彩的表现基本技法塑造形象,按先学“淡彩静物”后学“水彩画”的程序进行。众所周知,水彩画是较难掌握技法的画种,对于普通中学来说,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似乎太高。但是,“淡彩静物”只需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颜色,而教材又只要求学生涂上物体的固有色,这种简单的技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困难的。因此,普通中学的美术课应因地制宜地舍去水彩画要求较好,将教学重点摆在“淡彩静物”上为宜,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淡彩静物”的学习。“水彩画教学”可以放在美术第二课堂酌情进行,以满足美术尖子生的求知欲。
“淡彩静物”,也称“铅笔淡彩”,就是在素描画面上涂上一层淡淡的颜色后开成的美术作品,其特点是素描与色彩相互配合,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由此可知,“淡彩静物”所用颜色应具有透明度很高的特性,以保证涂色后不影响素描的表现力,这就非水彩颜色不可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肯定:“淡彩静物”不是素描,是色彩画,而且是最简单的水彩画。这种肯定,实质上就是对“淡彩静物”的定位,也突出了“淡彩静物”对色彩透明性能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和涂色是“淡彩静物”课堂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素描稿是基础,涂色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决不能片面地只强调素描稿或涂色效果而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素描稿在“淡彩静物”中起着表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空间透视、质感量感等重要作用,是“淡彩静物”的关键内容,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功与否。从普通中学的学生素质来看,这又必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普通中学的“淡彩静物”教学宜用一课时专门进行“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教学及训练。在教学中,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素描稿与与以前学过的明暗素描的表现方法及要求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如何要求?教师必需讲述清楚,使学生懂得:①“淡彩静物”的素描稿不需要变化微妙的中间灰调子,因为过多的中间灰调子在涂色时极易使色彩纯度变化,使画面变脏;
②用线简洁、肯定;
③“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是线面结合的结构素描。
“淡彩静物”的素描稿要求清楚以后,就应开始技法的教学了。素描稿的技法要求可以归纳如下:①执笔要轻;
②线条明确;
③明暗分明;
④透视正确;
⑤慎用橡皮。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示范讲解:怎样握笔才是执笔轻?什么线条才是符合要求的线条,用多了橡皮擦会产生什么不利因素等等,让学生从直观上领略到技法要领。为了强化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应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明间素描”与“结构素描”范画,对比指出结构素描省略了哪些中间灰调子,哪些线条是应该肯定、明确、强调的结构线,怎样突出等,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切实的技法掌握标准,从而理解并掌握素描稿的技法,这“淡彩静物”的淮我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掌握了“淡彩静物”的素描稿技法,再学习淮色就容易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淡彩静物”是学生用色彩塑造形象的启蒙课。不同于前面学习过的图案色彩的涂色学习,所以,教师必须用一课时的时间教会学生认识物体的固有色及如何涂上物体的固有色。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色彩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三原色、间色、复色、色性及色彩混合等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需要,可用适当时间复习一下以上内容,重点应放在色彩混合上。例如,通过“红色与绿色”的混合告诉学生,互补色一般不要混合,否则得到的色彩纯度低、容易脏、乱,影响色彩效果。通过有目的的复习,以达到巩固学生色彩混合基本技法的目的。
“淡彩静物”的涂色技法要求并不高,只需要将物体的固有色相涂准确,色彩涂均即可。对于普通中学的初中学生,涂均匀颜色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将色相涂准确就很困难了,显然,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这里。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最好实施以下方案:
第一步进行某两种确定颜色(两种原色或间色均可)的不同比例的混合训练,让学生注意观察 色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纯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再实施调配某种指定颜色的训练。例如,让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调配出赭石,用“橙、蓝”两种颜色调配赭石,并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纯试想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例得出“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少,调出颜色的色彩纯度就越高”及“一种颜色(三原色除外)可以通过多种色彩混合途径得到”的结论。
第三步方案,就是教师出示色相明确、纯度适当的的色物体(最好不用固有色是三原色的物体)对照实物进行固有色的调色示范讲解,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涂色方法虽然是本节重点,但却不是难点,教师可以直观地进行施教,让学生明白:①水彩色调配好后要平涂均匀;
②颜色不要涂得太厚,要注意透明度,否则就会破坏素描稿的表现力。总之,涂色教学要注重一个“淡”字。
美术说课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
学会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如果想要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就必须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方法是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黑格尔语),我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首先,我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入手,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让老师丰富的知识为我所用,为我服务。
预习--查出障碍。在一堂美术课结束时,我往往要布置除带齐学习用品外进行预习,或进行观察等任务。预先预习新课,分清主次轻重,查出理解上的障碍,或去复习一下堂课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掌握学习新知识必需的基础知识,为上课作好准备。这样课堂上学生就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老师讲课,形成了期待老师解疑的心理定势。听课--破除障碍。预习中学生形成的求知心理强化了注意力,集中指向老师的思路,不懂就问,与老师和同学有问有答的讨论中破除障碍,掌握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或把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保证将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并牢牢记住,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作业--学会应用。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着重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观察方法和运用绘画语言的基本能力,在绘画和工艺练习中,不贪多求全,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通过长期的锤炼,养成科学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写生作业、速写训练、创作训练中,我强调学生必须画“小构图”,学生作业时不是一开始就画正稿,而是先由小稿练起(先画一个或多个不同角度、不同色调、不同布置的构图小稿或小色稿)逐步由画小画慢慢过渡到画大画。学生在练小稿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的是解决正稿画面的构图和各类层次的大关系(如大明暗、大色调、大色块),学会概括画面,正确处理画面和组织色彩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这样就使学生作业在最后的进行中少走弯路,减少反复,再形体的深入刻画中就能始终把握住画面的整体关系而确保作业的顺利完成。
美术无处不在,到处可见。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本身属于纯美术外,如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工艺品和服装设计等都离不开美术,与我们人的生活又密切相关,因此我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平时多关心我们身边的一切与美术相关的事物。尽可能多参观一些展览,或外出旅游时,结合上课所学的美术知识去欣赏、探究一些问题。去积极搜集素材,这样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又为学校组织美术创作活动奠定基础,更何况一些好的速写,本身就具独立的艺术价值可成为独立的工艺品。
其次,加强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指导,使学生会自我调节,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会选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素描、色彩、国画、书法、篆刻等都想学,没有形成稳定的兴趣,也必然难以有大的长进。这就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先学什么、什么东西更有价值,什么东西更值得你学习。你应该学习什么,放弃什么。这样在了解选择对象的同时,更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理性的选择。选择是一种能力,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培养学生应有选择的积极态度,选择的最好方法,总之应是最好的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学法指导和知识传授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学法形成由“感知~模仿~内化~应用”四个阶段组成的特点,摸索出“引~扶~放~收”的学法指导四步程式。“引”就是教师作好引导,特别是做好示范;
“扶”就是扶着学生尝试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教师做适当点拨。“放”就是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收”就是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矫正。通过这四步程式,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严格督促,强化养成,使学生的这些习惯“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参考文献:
美术说课稿范文第5篇
俄罗斯的美术(雕塑)教学体系,在一段时间内曾经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一些著名俄罗斯雕塑家在国内美术院校交流讲授雕塑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被借鉴和保留,但是在教学传播过程中被兼收并蓄后的俄罗斯艺术课堂教学体系和审美指向多少有些改变,其中教学内容或是教学过程出现断层,以致一些教学手法、教学项目的目的被曲解,带着对俄罗斯雕塑教学的崇敬和现实雕塑学习的疑惑,笔者曾两次近距离观摩学习了俄罗斯雕塑大师的授课(另一次为谢尔盖?阿纳多利耶维奇?库巴索夫2000年在吉林艺术学院的雕塑研修班授课)在2011年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谢尔盖耶夫的授课课堂上,对俄罗斯雕塑一些课堂教学项目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以下笔者就一些教学内容和环节谈些认识。
一、时间不长的泥塑慢作
本次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谢尔盖耶夫副教授(以下简称谢尔盖耶夫)的雕塑授课项目是以人物的形象塑造为题材,安排有头像写生,1/3人体、1/2人体等项目,在作业的完成度上是要求有细节刻画的,完成形式类似于现在学院教学的稍长时间的长期作业。但是每次的课时不长。在谢尔盖耶夫给学员指导和修改作业的话语中,可以感觉的到,并不是因为本次的培训时间短而缩短了课时,而是他一直强调的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个体对模特形体的感受和对形体的处理,对形体的刻画反对细节的表面的处理,反对照抄模特,“像”是建立在形体结构和体积研究上的像,类似于速写般的慢作,强化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才是他训练的目的,因此即使是带有长期作业性质的课程,每次训练的教学课时安排也不长。这和我以往的对俄罗斯雕塑长期课的理解在课程时间分配安排上是不大一致的。
二、不可忽视的泥塑速作小稿训练
泥稿速作小稿的制作在国内的教学里也有,也会有单独的课时安排,更多数时候是在搞创作的时候对一些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的实体展示,实际上经常是被忽略的。但是在谢尔盖耶夫副教授的课堂上,小稿的制作行为常常被鼓励,与谢尔盖耶夫同来的他得助手同时也是他的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所有训练中,都坚持占用大量时间做速做小稿。我想这不是一个偶然的表现,在与该同学聊天的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她所学习的俄罗斯雕塑教学课程中,速做小稿是一直伴随她所学的各个课程的,这种创作性的小稿是她或是“她们”学习和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雕塑主题课程并行的,这种训练能够更加直接的发掘和表现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新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是良好的,丝毫没有因为速作影响主题课程的进行,反而是有力的补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持之以恒的速作小稿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艺术创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每一科造型课程上速写或是速作的训练和创作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忽视的。
三、平面设计类专业对雕塑课教学内容形式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