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14 17:0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些被长辈惯出了一身坏脾气,甚至已到了蛮不讲理的地步。记得有一天中午,我班学生小吴的母亲来学校送饭,因为一点小事,小吴居然在教室里跟妈妈吵了起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五篇】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些被长辈惯出了一身坏脾气,甚至已到了蛮不讲理的地步。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班学生小吴的母亲来学校送饭,因为一点小事,小吴居然在教室里跟妈妈吵了起来,言语中竟带些脏话,他的妈妈又委屈、又恼火,可还是笑脸相迎。小吴妈妈看到我时,显出一付尴尬的表情。在场的其他学生家长也是议论纷纷。

当时的场景,让我很震惊,我的学生竟然这样不尊重父母。我不能让我的学生这样发展下去,我决定在班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了让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我做了细致的安排。

(一)感恩调查:你了解父母吗?

通过问卷形式,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感恩调查。调查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

“不很清楚或不知道父母健康状况”的学生占38.6%;

“不能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占78.3%;

“不知道父母最大烦恼”的学生占36.4%;

“不知道父母喜欢什么东西”的学生占48.9%;

“不太清楚父母健康状况”的学生占44.2%;

“有时会抱怨父母”的学生占41.6%;

“偶尔感觉父母文化层次低或社会地位低”的学生占25.1%;

“在家从没有做过家务”的学生占22.3%;

“认为家长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学生占43.7%。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思想已经成为一个盲区,孩子对家长只知索取,不知奉献;
只知被爱,不知回报;
只知接受,不知责任……

(二)主题班会:感恩──别忘爱父母

在召开班会前,我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谈谈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讲讲身边不孝的故事等。

在班会上,我先公布了感恩调查结果,学生看到那些数据都惊呆了。我让班长组织同学讨论“什么是感恩”,讲“感恩故事”。学生纷纷讲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辛劳,有的学生居然哭了。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小吴也谈一谈他的母亲,他支支吾吾地说:“我的妈妈在外面当小工,她说多挣点钱可供我上学,虽然平时很累,但她却每天很早起来给我做饭,还经常给我送午饭……”说着他的眼圈就红了。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为他鼓起掌来。他的眼神告诉我,他一定会改,会从心底爱父母。

接着,班长宣读“感恩宣言”,发出“感恩倡议书”,号召大家把感恩之情转化为行动,以充满爱心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三)付诸行动:“三个一”进行中

在主题班会后,我动员学生开展“‘三个一’行动:每天回去问候一声,与父母长谈一次,给家长写一封信。有的学生在给家长的信中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给你们写信,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很紧张,很激动……在此之前,我总认为你们为我做的这些事都是应该的,现在想想,那些想法是多么可笑无知,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你们的恩赐,没有你们的支持与付出,怎会有我的今天,我现在才知道用心去感受、去感恩。”有的父母激动地对我说:“我家的孩子像是变了一个人,看到他能主动关心我们,帮我们做家务,我们不知道有多高兴!”

(四)加强实践:感恩融入社会

脱离社会的感恩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融入社会的感恩教育,才能真正塑造一个具有感恩思想的人。于是,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如,“父母的职业”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以父母职业为主要调查对象,了解父母职业的工作性质、职业特点、工作环境,理解父母的艰辛等内容。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感恩教育密不可分。社会如同一片海,每个人都是海里的一滴水,只有当所有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风平浪静。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骨干力量,所以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当大学生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贵的品质,有了责任担当意识和甘愿奉献的精神,才能在今后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增加重要筹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和挑战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样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梦的实现才大有希望。(四)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和感恩教育密切相关。和谐校园是对大学生来说一种莫大的力量,如潜在的优秀课程。它像润物无声的春雨,对大学生的心智成熟和个人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和谐校园的建设是高校重要的目标任务。而感恩教育能强化大学生回馈社会、感谢他人的社会担当责任感。一些学生享受了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和个人学习压力,甚至一些得到社会其他途径的资助完成了学业,可是,部分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仍部偿还助学贷款,通过多种形式也联系不上其本人。多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这种道德上的支撑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唯有良好的和谐校园环境,才会有利于每个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感恩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和民族美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弱化,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在校生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充分使用,解决家庭暂时困难,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在实际行动中感恩这些社会和他人的给予。不过,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亲情冷漠,恩情报答少。小时候,作为孩子总把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当作理所当然,不知父母的艰辛付出。当代大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父母,应担起照顾孝敬自己父母的责任。而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在对父母的恩情理解和感恩行动上很令人担忧,对父母的各种要求总是无休止,花钱总是大手脚,他们认为父母养育自己、给予物质支持是天经地义,更有过分者家庭经济本来就很困难,在学校却消费高水平、盲目攀比,毫不心疼父母的辛苦,除了接受家长的经济支持外,这些孩子很少与父母沟通交流,更不用提发自内心的感激了,以至于出现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虐待暴力对待父母亲的行为。第二,师生情淡薄,交往交流少。师者,伟岸而正直,光明而磊落,坦荡胸怀,不求人回报,吃苦耐劳坚守岗位。老师、恩师、导师,如人生的设计者与导航者。有人把他比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当今社会尊重老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尊师重教历来就是我国的优良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患有师生情感冷漠症。尊敬自己的老师有时候竟成了学生达到某种意图的方式和手段,如一些学生动机不纯,为了入党或者得到评奖评优的机会,在事前对老师毕恭毕敬,而事后却看见老师连招呼都不打,确实让人心寒。第三,目光短浅,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感,一般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和崇高的情感和意志,对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同。当前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命运的关注、思考,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与参与。然而,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好处,只关心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如认为当学生干部的原因是为了评优评先加分,入党为了好找工作,内心里真正为集体做贡献的并不多。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试提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感恩知识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对当代青年学生而言,感恩除了反馈父母的养育之恩,还要回馈社会。近年来,为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难处,政府下了很大功夫,在社会公益基金、国家贷款和勤工俭学和招考录取做了大量工作。对于接受帮助的学生,要感恩这些雪中送炭的支持,更要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强学习,学本领为社会服务。基于此,学校要多措并举,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融入思政课程和校园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普及教育,强化学生的感恩观念,努力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二)构建高校、社会和家庭为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是思政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密切合作,共同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父母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积极示范,在感恩的言行方面为学生做好榜样,认真承担社会责任;
高校要深化细化感恩教育改革,创新形式营造全方位的感恩教育氛围;
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应在感恩教育和制度规范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各部门要要倡导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积极开发利用道德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素材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感恩父母 回报真情》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为此我们二年级组开展了 “感恩父母”主题教育以及实践活动:我为父母洗脚做些事,说说心里话,制作感恩卡。

孩子们开心地交流了父母对自己的细心呵护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细节,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了父母的辛苦,更加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深入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让学生对感恩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总之,通过感恩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感恩观,并能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使其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06-02

当今小学生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只求索取、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将感恩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促进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1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的含义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投我以琼瑶,报之以桃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经典诗句集中反映了人们的感恩情怀。

2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教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诲之恩,感谢旁人的救助之恩,以及感谢祖国、社会的关爱和大自然的赐予之恩等,其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点。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抓住中队活动课这个德育教育主阵地,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培养。然而,不少的德育活动课,让人在感叹课堂的气氛活跃、形式活泼、学生多才多艺之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德育课堂:一套少先队仪式后,辅导员老师例行表态“活动按原计划进行”,接下来是学生完全按既定的程序自主活动,教师则在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意义、同学们的表现作个简要总结。在这样的德育课套路下实施感恩教育,恐怕很难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笔者认为,感恩教育课型应该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素材,让学生打开思维,有话可说。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即要求设疑多向度;
另一方面,要看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寻找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多向度。多向度越多,说明学生的思维越广。如果学生能把眼前的素材与万事万物联系起来,就容易把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中,实施感恩教育应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过渡阶段:在筛选问题阶段主要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主要看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和对问题的分辨能力、筛选能力,同时也看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平。

群体探究、主题扩张、立论与思辨阶段:主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听说能力、交往说服力、敏捷力、顿悟力、批判和被批判的能力、发散细微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领悟知识能力,以及群体讨论技巧、答辩的艺术技巧和批判精神、团队精神、自信心、意志力、世界观、方法论等。

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感恩教育从小事做起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首先要让小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爱护身边的人做起,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恩。为此,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勇于实践,真诚地去报答身边的人。

1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要教育小学生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教育小学生报答父母之恩,可从下面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让父母省心;
在双休日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叠被、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
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
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或为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感谢教师的培育之恩。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教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小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因此,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

3感谢他人的帮助之恩。同学是孩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这是因为同学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是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的好伙伴。朝夕相处,心有感激,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4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祖国、社会、个人的关心和帮助,为此,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为他人有贡献的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5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富饶的土地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保护大自然,节约能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志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家长与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立志回报社会。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学生家长及教师们的普遍好评。学生回家之后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真正体会到家长的不易,主动帮助家长做事,改变了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理状态。教师们也发现学生比以往更听话、更有礼貌,变得乐于助人,关心同学了。

(二)感恩教育从文明礼仪做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让小学生知道,从父母、亲人、教师、他人、社会那里得到的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
要让学生明白: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有时就是一声简单的道谢也能给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所以,“感恩”当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从文明礼仪做起。这就要求学校善于创设语言环境,如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写上文明礼貌用语,让小学生眼里、心里都时刻装着“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三)结合各种节日,通过班会等方式开展感恩教育

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教师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感恩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让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如在教师节,让学生当着老师的面,说上一段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的话,送上写有祝福语的自制卡片给老师;
“母亲节”,让学生给妈妈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递上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写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使亲情的温暖在学生心中弥漫;
“重阳节”,组织孩子们用自己的歌声、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让老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可升华小学生的感恩思想,提升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

感恩父母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1.1感恩教育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的支持下,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近一个时期,境内外反动势力企图破坏藏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并曾把学校作为其实施影响和渗透的重点。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思想不够成熟和缺乏社会经验等原因,易受到敌对势力的蛊惑。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享受到了党和国家更多的恩惠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帮助,我们决不能让青年学生恩将仇报,要努力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和睦团结的践行者,粉碎一切分裂势力的破坏与干扰,使以“民族和谐”为基准的“感恩”行为不断升华。

1.2感恩教育是民族地区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

中学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其实质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我国藏区地广人稀,牧民分散居住,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布局的调整,民族地区学生绝大多数来到寄宿制学校就读,学生较早地和同龄人共同生活。因此,教育民族地区学生处理好这些关系尤为重要。倘若德育工作仍是说得多,做得少,缺乏情感体验,效果会很不理想。感恩教育要从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入手,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恩、惜恩、报恩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感恩父母进而孝敬父母,感恩同学进而关爱同学,感恩老师进而尊重老师,感恩党和祖国进而报效党和祖国,感恩自然进而保护自然,从而养成这些基本的行为习惯。

1.3感恩教育是民族地区学校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既需要身体的健康发育,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和呵护。民族地区寄宿学生长期住校,远离父母,普遍缺少与父母之间必要的情感沟通,导致与父母之间情感淡漠,尤其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把子女送到学校寄宿,家长与子女很长时间难以会面,因而一些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偏差,甚至发生心理障碍,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经常开展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教育活动,可强化学生对亲人的亲情体验,激发感恩情怀,学会善待、学会理解,进而促其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

2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2.1全员教育

学校管理、教学、服务各岗位教职员工要认同感恩教育,从学生思想品德结构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入手,开展感恩教育,加强感恩认识,激发感恩情感,强化道德意志,巩固感恩行动。

2.2课堂教育

各学科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实施感恩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的感恩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2.3活动教育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心、有机、有序、有效实施感恩教育,特别要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演讲比赛、感恩书信、感恩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恩教育。

2.4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教育

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要在教师、学生中宣传,更应在家长中宣传,要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争取社会的援助,多方配合,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民族地区学校感恩教育内容与方法

3.1感谢国家栽培之恩

学生是一棵树苗,教师是园丁,而国家和社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通过开展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惠民利民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家乡新旧历史对比教育等,引导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教育学生感谢学校之恩,遵守学校纪律,爱护学校公物,促进学校发展;
教育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做有益人民和社会的事,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讲究社会公德,远离违法犯罪,建设美好家园,共建和谐社会。

3.2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百善孝为先。教育学生孝敬父母长辈为道德之本,对父母长辈要有礼貌,要听从教导,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学会关心、体贴、照顾父母,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远离危险、远离,不让父母为子女伤心流泪,为子女担惊受怕;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愤图强、刻苦学习,为明天能够更好地报答父母创造条件;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开展调查父母生活现状,感受父母对自己的恩情,给父母亲送出生日祝福等活动。

3.3感谢老师教诲之恩

藏族世代遵循“师训为律、师言为大”的尊师传统,藏族人称呼老师为导师、至上者、师长、上师等。藏语中的“喇嘛”一词为至上的导师之意。藏族人心目中,至上者莫过于老师,大恩大德莫过于师长,把老师视为福德之源,福田之首。他们认为,老师总是以如父的爱心,毫不保留地把一切知识传授给弟子;
在做人方面,老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做人的楷模。所以,要将感恩教育与尊师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秉承民族优良传统,尊重老师人格,尊重老师劳动,尊重老师创造,让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老师的品德,孜孜不倦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3.4感谢他人帮助之恩

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学生与同学长期相处,同学之间不乏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事例。结合身边的实例,通过开展集体生活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生活意识、群体意识,增强集体生活能力,成为相互感恩、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的人。通过开展善待家人、善待同学、善待他人,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交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3.5感谢环境容纳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