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14 17:4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培育路径刚毕业的高职生在今后的职场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职业能力和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五篇】

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
就业竞争力;
培育路径

刚毕业的高职生在今后的职场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职业能力和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

一、职业素质的界定

关于职业素质的定义很多,本文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将职业素质定义为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质的养成,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本文重点探讨职业行为习惯中的敬业、主动、沟通与合作、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二、职业素质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我系部从2011级酒店专业开始进行《酒店职业素质修炼》的课程教学,来推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2013年开始进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经过几年的培养和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职业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明显,具体如下:1.调查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的职业素质。在每年9-10月份对学生就业企业开展就业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对11级、12级、13级(14、15、16年)三级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单位的调研来看,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潜力,在选拔学生时都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可塑性和职业素质,其中列举的调查项目归纳总结如下:所有学生工作岗位都强调敬业、吃苦耐劳、积极主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五方面的职业素质。这五方面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我们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导方向。2.人力专业优秀毕业生职业素质模型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人力专业从08级专业开设以来,涌现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截至到今年6月份为止,毕业5年之内,副总以上2人(09级人力曾凯旋培训公司副总,10级人力王勇茶企业公司副总),总监级以上5人(08级3人、10级2人),经理级以上20余人的具体详细调查发现,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敬业、积极主动、吃苦耐劳、沟通和合作等几方面的职业素质特别明显,形成了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一个成功素质模型,这些职业素质,极大提高了他们在职场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笔者以这些作为成功素质模型进行推广应用于人力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育过程中。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创新培育路径

1.“双体验”,在“职业素质”培育模式上的创新。“职业素质”的培育需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也需要载体,人力专业从企业的最需求的敬业、主动、专注、严谨、精益求精等职业素质出发,与企业共同开发,编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的教材,连续开设4学期《职业素质修炼》课程来逐步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修炼课堂上通过4节连上来完成“准职业人”的“职业精神”任务工单,通过游戏互动、角色扮演、现场辩论、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的课程体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职业素质”的热情。传统意义上,我们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分离,而且学生的真实体验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学生培育效果自然低下。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体验和课外实践体验(以校内茶艺馆、旅行社、文印社等真实运营的实训基地为载体)相融合的“双体验”模式。即课堂体验的敬业精神,在运营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践体验敬业,这种双体验模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职业素质”的培育质量大幅提高。同时,我们也积极组织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潜能和素质户外拓展训练”、微笑礼仪、阳光晨练等活动体验职业人的“职业精神”——专注、坚持;
2.“团队学习”,在“职业素质”学习组织方式上的创新。在现代企业需要团队作战,而90后团队精神的缺失的背景下,项目组在学习组织方式上下功夫。每5-7人组建一个学习团队,并要求体现专业特色的团队队名、口号、LOGO设计等团队PK展示。在校期间,无论是课堂的“职业素质修炼”教学,还是丰富多彩的课外“职业素质”实践活动,都要求按照团队的组织形式来开展和进行,这种形式,极大提高了专业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素质。3.“师徒制”,在“职业素质”培育主体上的特色与创新。第一,校内导师制:每个团队可以选择1名自己喜爱的老师作为在校期间的团队导师,导师将带领团队完成在校期间培育“职业素质”的各项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第二,校外师徒制:学生实习阶段,团队导师变成学生的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同时学生与企业管理人员或老员工建立“师徒制”,企业师傅除了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并且师傅要求在实习手册上对学生职业素质相关项目的进行评价。4.校园考核重过程和企业考核重结果的双重评价体系,评价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效果上的创新。我们专业打破了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实现了校园过程考核和企业结果考核相融合的考核方式。校园课堂《职业素质修炼》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个细节都进行记录和评价,《综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参与的每项课外实践都有参与分记录。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体现在最后学生实习手册中以结果为导向的企业评价表。总之,经过笔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连续3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中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得出了企业和毕业生双方认为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并经过例证说明了这些职业素质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四个方面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其他专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修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董慧.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5).

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范文第2篇

目前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职业素质缺乏统一认识和统一理念的指导,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融入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规划。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其实体现着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不同价值取向。只有在理念清晰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手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使得职业素质融入课程的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系统性,甚至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兴趣取向,自发形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缺乏整体设计与规划。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各类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班、研修班、论坛纷至沓来,宣讲世界各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由于各国的职业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社会认可度不同,这些理念和经验不同程度地给大家造成了困惑和迷茫,急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的内容,以及培训的方法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阶段为学习和研讨阶段

1.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理念

现代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国的过去,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有全新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有清晰的思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随着社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规格提出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高职教育学生的职业性特征,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公共基础素质为基础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

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培训及职业素质

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研讨。职业素质(Professional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根据职业素质的概念,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礼仪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就业与创业意识及能力、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职业素质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及各门课程教学结合的方式方法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决定性条件。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坚持学习职业知识、技能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适应社会职业需要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职业素质教育。以下以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几门公共基础课为例,说明基础素质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的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在、教育部有关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能力、情感、行为四者相统一;
突出职业道德训练和突出企业文化教育;
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就业与创业课程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借鉴职业发展理论,在分析各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即以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以基础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和面向学生专业特定岗位上的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搭建实训平台,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发展三大教学模块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实用、够用”。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形成完整的职业指导课程;
教学内容及活动既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使职业指导课程既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又具有系统性。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行为引导,更应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构建“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有意识地结合本专业、行业员工所需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要求相结合,在各课程单元教学中结合各专业、行业的特点设计职业岗位心理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面对就业竞争、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第二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

这一阶段为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竞赛,主要通过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修订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竞赛、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教学实施竞赛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组织实施能力,业务素质、工作理念和技术技巧,将设计落实到课堂。同时,根据各项竞赛的动态测评中出现的问题,再动态调整测评指标体系,动态调整具体的培养内容,再测评、再调整,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达到螺旋递进的效果。

(三)第三阶段为总结及奖励

由教师全员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及竞赛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培训教师和接受培训的教师中成绩优异者进行表彰奖励。总结和奖励是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摸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推广经验,提高工作效益。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人们行为的方面;
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人们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
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高职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模式中正确地使用这一手段,可以充分体现院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期望,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千百年来崇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意义重大。

三、结语

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范文第3篇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治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具体而言,职业素质分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步伐,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在把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正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特征日趋明显。职业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总体职业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对其素质的要求。许多规范的大型企业或政府机关,非凡是正在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企业,对从业者的敬业态度、吃苦精神、职业道德、业务能力与经验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正是高职教育应该大有作为的地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随着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落户以及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适应这种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呼唤,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为主线的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强化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来抓,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转岗能力。

二、制订(修订)教学计划,构建与职业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实施职业技能教育,必须以制订教学计划为基础,构建起与职业技能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统一,以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应贯穿强化职业技能培养这一主线。首先,调查、研究和分析职业岗位人才能力结构,确定各专业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根据专项能力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顶岗;
其次,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为之服务的专业基础课程,并考虑到学生职业岗位流动和职业岗位专业素质提升的需要设计专业拓展课程,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根据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公共课程和爱好拓展课程,着力打造学生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并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应大于50%),以强化专业技能的练习。

三、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职业素质教育(一)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发挥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学是实施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两课”教学的重要精神和高校“两课”建设工作标准,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改革,增强“两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内容上,应针对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及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即时将“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及理论界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成果融入教学当中;
同时,正视学生现实思想实际,研究学生中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补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讲授与课堂讨论、谈话法、启发式、演示法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运用多媒体和录相、电影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二)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书记、“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也是广大教师的事。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收效。如财经类专业在开展“筹资方式”教学时,教师可列举出多种筹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来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又如旅游类专业在开展“导游业务”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旅游行业存在的导游人员“吃回扣”现象,开展导游职业道德的教育;
再如,林业类专业在开展“造林设计”等实践教学时,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怕苦怕累或做事马虎、抄袭等现象,开展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诚信教育。(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技能培养1.全面实施“2+1”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总结2004级试点的基础上,我院在2005级全面实施了“2+1”教学模式改革。“2+1”教学模即第1、2学年完成课程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训,第3学年强化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产学结合,使学生真正把握过硬的职业技能,积累有用的社会经验,增强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旅游;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69-02

据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与之相应,我国旅游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大陆共有2208所高等和中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08.33万人。旅游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性质,从业人员素质是决定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职旅游专业是旅游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在对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学生在从事旅游工作时,因知识、技能欠缺而掉队的较少,因心理素质欠缺而脱落的则占较高比例。这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绪波动大,易感疲劳,职业倦怠等。据统计,旅游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于本行业的不足50%,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本行业的仅占40%,即近八成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两年后从本行业流失,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现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育,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匹配的各种心理素质的总和,是劳动者对所在职业的态度与适应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旅游人才作为服务型人才,其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与协作、情绪管理、思维灵活、良好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本研究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为中心,进行调查论证和实践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优化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开设“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课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行业人才心理素质要求调查

为了解市场对高职旅游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我们访谈了旅游企业人事主管,并通过搜集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深入了解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进行科学论证。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是人际合作、语言表达、创新、独立带团、经营管理、市场开发、计调外联、资金管理等;
最看重的职业素质为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服务意识、持续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等;
最看重的基本素质是工作态度、文化素质、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在对旅游专业人才成才要素的调查中,良好的吃苦能力、高能力、高尚的品德、沟通水平、工作经历被排在前列。

(二)在校旅游专业学生心理需求调查

本研究课题组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方式,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41%的学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16%的学生有不良情绪如孤独、失望、恐惧等,15%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有困扰,15%的学生感到无目标、迷茫,9%的学生对毕业后择业有困扰,2%的学生有恋爱困扰,2%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学生对以上种种心理困扰的解释是:32%的学生认为来自个人性格内向、胆小、自卑等;
40%的学生认为来自大学生活不适应,对大学自主学习方式不适应,自学能力欠缺;
1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
9%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
6%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
1%的学生家庭经济较差。

(三)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1.职业态度不佳。对旅游从业人员而言,服务意识是确立职业态度的根本。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和亲友呵护宠爱,没有受过太多挫折,对旅游服务行业从心中看不起,认为服务行业脏、累,由此产生抵触心理,就业后无法维持积极和持久的职业热情。

2.职业认知偏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职业认知,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选择本专业仅凭亲友推荐或一时兴起,对于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快乐都缺乏思考。当学生毕业后面对就业市场时,缺乏必要的自信,对就业前景表现出忧虑和不安。

3.职业情商不高。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与客户接触密切,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常年在象牙塔中学习、生活,初入职场,面对各种人际冲突和工作压力,难免出现情绪冲动和过激行为,非常不利于个人和事业的成长发展。

4.职业价值观世俗化。高职学生容易受到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以金钱至上、享乐为先作为追求和信念,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而不是我能对企业有何贡献,将企业培养看作理所应当或用作以后再次跳槽的筹码,缺乏感恩。

(四)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调查

最受旅游专业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排在前4位的是:实地实践教学(20%)、案例教学(16.3%)、活动教学(14%)、情境教学(11.7%),最不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6.8%)和网络学堂(7.8%)。另外,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情绪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树立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情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操作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2.课程特点和层次。(1)课程特点:①实践性――将理论用于实践,强调动手、动脚、动脑,走入市场,收集数据,在活动中形成新的认知;
②实效性――以团体活动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强化从意识到行为的调适;
③实用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设置与职业环境相符合的操作性强的活动。(2)课程层次: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三个层面,从低到高,由远及近。

3.课程内容架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整合为基础,将两门课程中重合部分(自我认知、挫折应对、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进行有机统一,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4.教学方式。借鉴团体辅导技术,动静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游戏和思考相结合,参与性、互动性强,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突破对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并且给使用者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情境和个体特点进行深化、改进和再创新的空间。

5.考核方式。成绩的构成以实训评定为核心,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训手册的记录,包括每个项目的学生完成情况和心理体会,占15%;
二是团队总分,以各项目团队成绩构成,占35%;
三是组长评分,包括考勤及努力程度、团队贡献等,占15%;
四是企业评分,占15%;
五是教师评分,占20%。

团体心理辅导的旅游专业大学生更愿意理解别人、悦纳自我,更善于控制情绪,树立了思维创新意识。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实施和成效

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分三个阶段,从实验课、专业必修课逐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推广。

1.教学实验阶段。跨年选取2010级和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试点班级。在开课前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对实施教学实验的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课程实验中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要求和需要,及时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学期结束前,对实验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课程测评表明,学生对课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同度超过了总人数的98%。在效果方面,从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人际交流、情绪操控、沉着自信、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业认同度相比开课前有明显提高。专业必修课阶段。由于课程在教学实验阶段取得了突出的实验效果,2012学年第一学期,“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课程被选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课题组调整了授课内容,并在全校精选任课教师,组成了一支集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包含了旅游、心理等专业骨干教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专题辩论、校外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学期结束的课程测评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达到98%。学生一致认为该课程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2.学生总体评价。综合学生的意见及课程测评的结果,学生对课程的主要评价如下。(1)内容丰富,上课方式新颖,课堂教学宽松,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学习。(2)通过角色扮演的练习,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了交流水平。(3)在实践演练中,职业定位更为清晰。(4)起到指引学习的作用。

旅游专业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职业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相结合,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1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12.

[2]伍育琦.旅游专业加强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1).

[3][5][7][9]李因,汪艳丽,梁磊,洪宇.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4]李俊菊.有关上海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5).

[5]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高职专论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6]旷永青,刘莉湘君.团体心理辅导在旅游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7]丁茂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招耿春.高职开设跨学科综合性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及成效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大学生职业素质课总结范文第5篇

职业岗位群是指与工作内容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相近或有较大关联的一组职业或者职业岗位。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各具体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岗位能力,凝练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遴选项目课程,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加强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形成课程体系目标。因此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课程体系目标应当尽量包括该职业岗位群所应当具备的技术应用、生产操作、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及服务等职业岗位。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方向职业岗位群设置:初始就业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包装设计师、包装设计员(四级)资格证,职业发展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平面设计师、装潢美术设计员(三级)资格证,职业迁移岗位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为广告设计师、广告设计师(三级)资格证。高职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明确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不仅要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导向,同时也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在确立课程体系目标时不仅要坚持$能力本位%,重视学生职业岗位知识及技能的教育,也要融合STC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职业生涯中所需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有效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有效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在确立课程体系目标之后,将行业、企业的设计执行标准、工艺标准、材料标准等融入项目导向的核心项目课程,并依据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制订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内容应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加强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高艺术设计类高职生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建设及调整优化高职课程体系内容时,应重视建设与专业技能培养相匹配的综合性实践条件,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新知识与技能,获得实际岗位工作经验,增强综合职业能力。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显著的差异是高职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更突出,高职教育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好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任职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习得专业岗位能力,使课程体系内容有效,适应市场需求。

三.合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设置是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体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一般来说,基础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基础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是从事所有职业所应必备的技能或能力,如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计算机应用、人际交往等。专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基础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合理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职业素质类、项目导向类、职业规划及学业总结类课程。有效的课程体系结构应当重视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就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方向课程体系结构如下:一级模块包括职业素质工学模块课程、项目导向工学模块课程、职业规划与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三个部分。职业素质工学模块课程下划分为基本素质模块课程、造型基础模块课程、设计基础模块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四个二级模块,其中基本素质模块课程开设有大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中外工艺美术史、消费心理学、广告文案、品牌推广等课程,造型基础模块课程开设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包装效果图手绘表现技法等课程,设计基础模块课程开设有图案设计与软件绘图、字体与版式设计、商业插图等课程,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开设有中国画、影视广告等课程。项目导向工学模块课程下划分为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品牌形象设计与营销策划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包装装潢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顶岗就业实习模块课程四个二级模块,其中包装结构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包装材料与纸盒结构、容器构造与AutoCAD等课程,品牌形象设计与营销策划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产品宣传手册设计等课程,包装装潢设计项目导向模块课程开设有印刷工艺与制版、丝网印刷、袋装系列包装设计、纸盒系列包装设计等课程,顶岗就业实习模块课程开设有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职业规划与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下划分为职业规划模块课程、学业总结模块课程两个二级模块,其中职业规划模块课程开设有职业规划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课程,学业总结模块课程开设有学业总结专题报告等课程。

四.科学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科学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应当采用多样的课程开发形式,重点是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解决实践问题,保障课程体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课程体系开发实践中,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是适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方法是指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所指向的专业岗位,以工作岗位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为依据,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找出职业生涯发展中阶段、任务、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为相应的学习课程,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体系。这种课程开发方式一般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于非专业的、不能工作过程化的、不适合以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技术完成的课程,就应借用学科分析等其他开发方法。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根据采用多种开发技术,提高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及评价策略

有效课程体系建立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课程监控与评价机制,对课程体系及单门课程的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评价、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开发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质量监控及评价应分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及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两个方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应建立学校、院系和各专业工学部三级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对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标准的评价,形成对教学的多角度评价,保证教学评价客观合理。学生课程学业水平评价应引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及行业企业技术考核标准,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学校专业评价体系相结合,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在项目课程考核评价时候可采用项目团队内自我评价、项目团队成员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答辩、校企联合考评等较为丰富的评价形式。

六、总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