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经济学分析【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15 09:5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经济学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数学应用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应用高等数学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数学重的统计学以及微积分等模块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经济数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现阶段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经济学分析【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经济学分析【五篇】

经济学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 经济数学 应用

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应用高等数学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数学重的统计学以及微积分等模块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经济数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现阶段经济数学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数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被拦用,影响了经济数学作用的发挥。基于以上几点,在现阶段对金融经济中经济数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明确经济数学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为金融经济的今后发展方向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中的具体应用

(一)经济分析方法的完善和统一

相比于其他学科,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在经济学中融入经济数学的概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现象进行更为精准的解释的定义分析。同时在经济分析学中所使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再通过数学思想进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将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上的转变,从而使经济学中各个不同的分析方法能够有机的进行融合,促使经济建设加快进展。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数学能够构架有效的融入经济学,会对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进行有效强化,促使整个经济产业的健康成长。在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的供给、需求等经济概念,都是金融经济与经济数学有机融合的具体体现。在金融经济中引入经济数学,在最大程度上使经济分析方法做到了完善和统一,避免了经济定义中定义模糊或者是歧义的产生,使经济学中的规范原理更加规范和统一。

(二)经济数学的应用进行经济分析预测

在金融经济中融入经济数学的思维,能够使金融经济的发展方向得到有效的指导。由于数学学科自身存在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济数学能够通过模型建立以及数据演算等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预估,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方向变得可控。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运行过程中,有很多对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都引用了相关的数学方程式,从而使经济学数据演算变得更加可靠。同时在经济学中有机融入数学的思维,还能够通过数据演算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预测,从而有效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三)对经济的分析使用数学思路拓展

数学分析法现阶段在经济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在经济学中使用数学分析法,能够使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内涵进性科学性的阐述,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产生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现阶段的金融经济现象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使用数学分析法对经济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科学化的分析,能够使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可控性。同时现阶段金融经济中的数学分析法能够在一定程度山弥补传统经济分析方法的缺陷和弊端,从而使人们对经济的分析思路变得开阔,有效的拓展了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预测与分析能力。

二、数学经济分析法在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一)数据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

在现阶段数学经济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现象的数据来源不确定的弊端。由于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或者实效,因此在实际的数学分析法演算的过程中,一旦使用的数据存在着实效或模糊的情况,就会对数学分析法的结果造成影响,是数学分析法的经济分析预测结果的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基于数学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严谨性,因此在运算过程中如果数据出现错误,就有可能回导致整体的运算结果都缺乏科学性。因此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研究人员应该对数学分析法的数据来源可靠性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数据的实效性。

(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缺乏综合考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现象在产生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外界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数学分析法在金融经济的总用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处理方面,数学分析法处理数据常用的手法是数学方程式,而一旦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单从数据方面进行经济现象的分析就有可能会使整个经济活动结果的预测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经济建设的整体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在现阶段经济生活中应用经济数学时,使用者在运用数学分析法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核算之前应该对所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在数学分析法数据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对数学经济分析法的改进措施

(一)对数据的来源进行系统分析

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对经济进行分析之前就对经济想象的产生原因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C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从而使数学分析法对经济活动的结果预测更加科学。因此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数学分析法的使用者应该在提取数据的过程中对数据来源进行分析,以此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运算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在对某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时,分析师应该针对数据的来源进行全方位的考证,在源头方面确定整体数据的可靠性,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的结果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过程中进行系统考量

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分析者需要注意影响经济活动结果的因素不仅仅只有数据,还有其他很多影响因素在对经济活动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分析师在对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时,要对整个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同时结合考量的结果对经济分析的数据进行更新,以此来保证经济活动的平稳运行,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步伐。例如,经济分析师在对某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在数据的提取方面不能够只单纯考虑到通货膨胀中的供需关系,同时还要结合商品的成本、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要素对整个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化的考量,同时再将所有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提现。最后再通过数学分析法对存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验算,以此来实现通货膨胀危机的解除和通货紧缩的预防。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分析者如果能够通过综合考量的方式对经济的结果进行分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经济运行的结果更加可靠,保证经济建设的进度。

经济学分析范文第2篇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持续十余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由此引发的就业问题收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近两届政府都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重要位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答央视财经记者问时提到: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就业人数达到77253万人。其中不乏归国的精英人才,其中也包含大量的再就业人员,这样的人员结构不管是技术,还是经验都是其胜过大学生就业群体的重要砝码,也一定程度上提高的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然而,在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下,很多的HR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问题的科学,从经济学供需匹配理论看,政府和高校应积极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推动者,即分别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双管齐下,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平衡,与此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大学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多渠道交流,实现有效的供需资源共享。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

从以上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供求理论强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的一定时段内,所有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应当相等,实现供求均衡。反之,则是供求失衡,表现为两种情况,即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供不应求,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相反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是也是商品,高校是这种商品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如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或者较低就会出现供求不均的现象,而如果该需求和人才的供给相适应,则供求均衡。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人才的供给量较大,人才的需求量较小,供求不均,才有我们看到的就业难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就业难的问题。

(一)供给方面

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供给的量上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近几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再加上每年滞留下来的待业人员,这就使得在就业市场上的绝对供给量大大提高。整体来看,大学生毕业人员总的数量是在增加,充实了人才的供给量,但是,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用人单位要相中自己的千里马却显得更为困难。在存在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大部分毕业人才面临的是在面试中落榜,因此,就业难的现象被扩大,进而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二)需求方面

需求是指一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从需求看,在经济学领域,GDP和就业岗位成正比例关系,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它所带来的就业岗位量是80~100万个,所以,我国一直在追求GDP的增速。但我国采取的主要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对就业则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忽略,才会有劳动力需求有增加,但增速总是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从就业需求的主体即自主创业、政府、企业来看,市场的风险,社会经验的缺乏,创业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微乎其微。政府部门减员增效,机构改革,人员需求日趋饱和,难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现在就剩下企业了,但是目前高校专业的设置及教育模式又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造成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即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路径探讨

(一)供给方的行为要求

从有效供给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应服从市场,正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人才培养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所有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应当首先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合理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对职业设置与教学过程进行合适的调整成为高校决策者要做的头等大事。此外,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提高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需求方的行为要求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应放眼长远,适当的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在进行人才选择时,应改变只注重经验和学历的惯例,虽然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锻炼少,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悟性高、责任心强。用人单位可以改变固定的用人标准,灵活设置招聘的条件,给他们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会帮助许多的大学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社会经济环境的塑造

经济学分析范文第3篇

    经济分析法学最根本的核心是效益最大化

    经济分析法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将经济学的看法运用于法律分析

    经济分析法学的应用与我国的实践还有一定的差距

    经济分析法学是继自然法学、分析法学、社会法学三足鼎立之后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第四大法学流派,其最响亮的口号是效益最大化。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法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公平”和“正义”问题,或者说是“合法性”问题,即法律所面临的是如何在社会成员中合理合情地分配权利和义务问题;而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益”问题,即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由于两个学科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所以一直无人将法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但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复爆发,使得国家和法律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到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配置中去,而经济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又需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维护其所需要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因此便产生了经济分析法学。

    美国经济学家R·科斯(Ronald·Coase)提出的成本理论是经济分析法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前提,被称为“科斯定理”。其主要含义是:在一个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无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权利和资源,只要交易自由,总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而在现实交易成本存在的条件下,能使交易成本效应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就是说,在理想状态下,无论是个人还是合作行为,其交易成本都为零,则不管法律的权利义务如何配置,社会资源都会向最大效益方向流动。

    在经济分析法学中,其核心思想是“效益”,效益原则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则,法律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价值极大化的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或者是通过法律的参与使社会财富达到极大化的效益目标。

    经济分析法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于法律分析。波斯那的主要贡献是从理论上对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且对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刑法、反垄断法、程序法甚至宪法、行政法等作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

    他认为,经济分析法学“只是在以下意义上运用经济学:将经济学看作是一种理性选择理论———即诉讼所要达成的理性选择,换言之,就是以最小可能的资源花费来达成预期目标的理性选择,从而将省下的资源用于经济系统的其他领域。”

    “无论一种法律制度的特定目标是什么,如果他关注经济学中旨在追求手段和目的在经济上相适应的学说,那么它就会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这一目的。”而且为了获取最有效益的结果,法律应该广泛干预社会生活,即法律应该通过“摹拟市场”来促进效益最大化。

    波斯那定理最大的作用在于,把经济分析法扩展到法学各个部门法领域的实际运用中,而且进一步把它制度化,即明确地规定于法律制度中,并且为其普遍适用提供了一系列简单、清晰的数学公式,将繁琐、复杂的法律关系量化表示。

经济学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热经学分析;
以煤气化为核心;
多联产系统;
应用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立足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发电行业里发展了多种清洁煤技术,其中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是解决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多联产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主要的产品输出有两种形式:化学品和电力资源。化学品的化学能与输出电力的电能,品位不同,单位(火用)价格不同。如果将两者等同起来可能只会得到尽量提高系统热力学效率的片面结论,为此需要将(火用)与经济结合进行分析――(火用)经济学分析。(火用)经济学分析的依据是热力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原理,在合适的热力学量度(热效率、(火用)效率)与资金支付方面寻找一种最佳关系,使产品的能耗最低,单位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佳。

二、热经济学分析在多联产系统中的应用

本文输入输出的(火用)分析表明:气化炉单元的(火用)效率为85.27%;
净化、变换与甲醇合成单元的(火用)效率为85.08%;
发电单元的(火用)效率为42.41%。其中,入口单元煤的化学(火用)为27,557.7kJ・kg-1coal。

在甲醇合成单元中,提高未反应气的循环率可以提高系统的(火用)效率。然而,在合成甲醇单元中,未反应气的循环率的提高势必增加甲醇合成单元及其后续单元中各设备的负荷,导致设备装置增大,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多联产系统,只能得到系统能量利用的合理性,但系统(火用)效率高并不代表经济上的最佳。因此,需要热力学分析与经济学分析结合起来的(火用)经济学分析法,分析甲醇合成单元中分流器分流值f对系统经济性和(火用)效率的影响,寻求最优值。

为了分析工艺参数(循环率f)对系统各单元的影响,在保持多联产进料煤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f值对甲醇合成单元进行模拟。其中,f=0表示合成气一次通过,而f=0.6表示合成气通过合成塔后未反应的原料气60%返回合成塔,以提高甲醇产量。随着f值的增加,气体流量也相应的增加。若其他操作条件保持不变,为了保证循环物流的输送和甲醇合成的转化率,甲醇合成单元中的设备也相应增大。本文通过多项式回归,以合成气一次通过(f=0)甲醇的产量为准,然后将不同f值时的气体流量与之相比,得到装置放大倍数与f值的代数关系式为:

F1=326.576×f5-662.539×f4+471.843×f3-134.908×f2+13.939×f+0.9184

装置放大(缩小)倍数主要是涉及非能量费用(主要包括初投资折旧费、运行管理费及维修费)。可以说,循环率f越大时增加了设备的损耗,从而放大了非能量费用;
但对发电单元却正好相反,循环率越大,未反应气体通过分流器继续循环,进入发电单元的合成气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设备的损耗,缩小了非能量费用。而发电单元的发电量与f值的代数关系式为:

F2=-105.132×f5+317.1×f4-339.293×f3+144.83×f2-3.7096×f+0.9679

改变甲醇合成单元中分流器循环率f的值,甲醇产量会随着f值的升高而增加。合成气的(火用)转化产物甲醇的转化率随f值的变化关系式为:

F3=6.9413×f5-20.1406×f4+22.419×f3-11.9558×f2+3.1119×f+0.4456

同理,随着f值的增大甲醇单元排放出来的燃气(未反应气)量降低,未反应气的(火用)值占进料合成气的百分比随f值的变化关系式为:

F4=-105.132×f5+317.1×f4-339.293×f3+144.83×f2-3.7096×f+0.9679

本文参照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产品的单位(火用)成本,然后以系统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用mathematica建立多联产系统的(火用)优化方程。通过优化求解,寻找系统(火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关系,使产品的能耗最低,单位成本最小,经济利益最大。按照成本方程和(火用)平衡方程,该多联产系统的优化方程,如下所示。

目标方程为:max profit=Exc-Exc-Z

式中,Ex为系统输出的第i种产品(火用);
Ex为系统输入的第j种燃料(火用);
c和c分别表示输出产品和输入产品的单位(火用)价格;
Z为系统中初投资折旧费、运行管理费及维修费等各项费用的总和;
profit为该系统的利润。

上述目标方程的约束方程为:

①EX3=F3×EX2

②EX4=F4×EX2

③EX5=0.4241×EX4

④EX2=0.8527×EX1

⑤EX1=27557.7×6×107

⑥Y甲醇=F1

⑦Y发电=F2

⑧Z甲醇=Z甲醇0×(Y甲醇)0.62

⑨Z发电=Z发电0×(Y发电)-0.62

式中,EX1表示年投入煤化学(火用);
EX2表示气化炉单元出口的(火用)值;
EX3表示甲醇合成单元甲醇的(火用)值;
EX4=表示甲醇合成单元未反应气体的(火用)值;
EX5=表示发电单元电的(火用)值;
Zi0表示f=0时第i单元的设备投资折旧费、运行管理费及维修费等各项费用的总和,为了简化经济计算,假定设备的残值率15%,设备折旧费按25年直线折旧计算,年度设备维修费占设备初始投资的0.5%,设备管理费占设备初始投资的1%。原料煤的(火用)价C1为6.5317×10-6元/kJ,产品甲醇的(火用)价C3为2.368×10-4元/kJ,产品电的(火用)价C5为1.6651×10-5元/kJ。Shell气化炉日处理煤250~400t,若取300t/天,每年按200个工作日计算,则年处理煤共6×107t。合成气单元、甲醇合成单元和发电单元设备的初始投资分别为39,705万元,77,866万元,发电设备的单位造价1,400元/Kw。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从下面的计算得出。把上述计算代入各方程,通过运筹学的线性规划求解可求算出目标方程的最优值。

从前面的(火用)分析可知,要增加化学品甲醇的产量或提高系统的(火用)效率,必须加大甲醇合成单元尾气的循环率,即提高f值。然而,提高尾气的循环率,则会增加甲醇合成单元及其后续单元中各设备的负荷,导致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增加。本文建立的多联产系统热经济优化模型是在mathematica中实现,通过调用mathematica的求最大值函数,得到最优的f值为0.7173,此时系统的利润额最大,为22,860万元。

三、结论

热经济学分析是将系统用能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综合起来评价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将(火用)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建立多联产系统的热经济优化模型,通过模型的优化求解,得出甲醇合成单元中循环率f的最优值为0.7173,此时系统的利润额最大,为22,860万元。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倪维斗,李政,薛元.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0.2.8.

经济学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治理;
完全竞争市场;
法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0-0036-05

最近几年,尽管禁毒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我国的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针对治理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有必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对现行治理方法进行思考,法经济学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用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对治理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关于市场机制及其资源配置的一些基本原理,实现治理的效益最大化。

一、法经济学的适用前提

法经济学也叫“法律的经济分析”,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检验法律的形成、结构、运作过程、绩效及未来发展。〔1〕(P14)法律经济分析的批评者们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忽视了“正义”。“正义”有不同含义,正义有时体现为分配,涉及财富等有价值的东西的分配,既然是分配,除了遵守国家既定方针政策外,还必须遵守一定的市场规则,在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有时体现为效率,正义与效率并不矛盾,在弗里德曼看来,“在对法律进行经济学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正义与效率之间有着令人惊异的关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是公正的原则正好符合那些根据我们的观察是有效率的原则。”〔2〕(P9~10)法律的经济分析为正义的效率体现提供了方法,但是,法经济学的适用,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上。

经济学上的假设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相矛盾,特别是用经济学理论去描述人们的行为时,经济学理论往往显得比较空洞,然而,进行理论研究,假设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理论不可能完全把握住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同样,对治理进行法经济学分析,也离不开假设,假设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对犯罪活动进行深层次的经济学分析,进而得出最佳的治理方法。

(一) 经济人假设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个人(包括利他主义者),都总是(且只能)站在自我本位立场上,为实现自我判断的独特主观价值而行动。这是经济分析本身应该遵循的逻辑基础。”〔1〕(P176)经济人假设认为:经济分析中的人依据自己的偏好和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所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法经济学通过假定法律规则下的行为人与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人具有相同的行为方式,将法律规则体系类比为市场价格体系,与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人根据既定“价格体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相类似,法律规则下的行为人也根据既定的“法律规则体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法律规则与市场价格都构成了行为人所不能左右影响选择产出的约束条件,系统的法律规则体系构成了不同行为的“隐性价格体系”,因此,可以确信法律规则约束下的行为选择和市场价格下的行为选择具有相同的机制。〔1〕(P177)纵观犯罪领域,每一个当事人都有不同的愿望和动机,他们根据既定的法律规则体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法律的遵守、规避或者抵制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取决于他们对法律权利义务及其蕴涵利益的评价,取决于这种法定利益与其自身利益诉求之间差距的大小。”〔1〕(P178)对于一个理智的犯罪分子来说,在进行犯罪前,会在既定法律规则体系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在他认为犯罪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其才会选择犯罪。

(二) 财富最大化假设

在法经济学里,“‘财富’概念不应从严格的金钱意义上理解,而应被理解为: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可以获得的价格衡量的、社会中全部被估价的物体的总和,既包括有形的物体也包括无形的物体,财富实际上指的就是一切有形无形的物品与服务之总和。”〔3〕(P102)在波斯纳后期的理论研究中,“财富最大化不仅仅讲求功利,其精神是不同的。”〔4〕(P444)这种观念扩大了传统经济学中“财富”的概念,把以前仅限于物质层面的财富扩大为集物质、社会地位、荣誉、精神感受等为一体的财富,物质利益不再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各种非物质利益的动机,也常常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各种犯罪中,都会在现有法律规则体系下作出行为选择,力求使其所追求的东西能够达到最大化。

(三) 机会主义假设

“机会主义假设是指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是强烈而复杂的,人们往往借助于不正当手段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倾向。”〔1〕(P190)机会主义倾向是建立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经济学家心目中的理性,是指经济人主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约束条件下,具有明显目标的行为方式,既包括认识能力、行为能力,又包括行为本身。”〔1〕(P187)然而,事物的复杂多变,以及人自身的局限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局限性,决定了完全理性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而已。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人们通常采取随机应变、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谋取利益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主义倾向实际上是对财富最大化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的补充。对犯罪分子来说,实施犯罪能否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是否会受到法律制裁等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其实施犯罪就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以随机应变、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达到既定的目的。“法律主体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突出表现为‘法律规避’。如果人们守法收益低于规避法律收益,法律主体就会产生规避法律的动机。因为此时他们选择规避法律才是理性的,选择守法则是非理性的,投机成为了人们选择守法和规避法律的普遍心理。”〔1〕(P190)由于实施犯罪能给犯罪分子带来高额利润,而实施犯罪被警察查到和被判刑的几率又是不确定的,于是投机就成了一些人选择规避法律的普遍心理,极力地逃避法律责任或绕过法律栅栏追求个人、集团的利益。

(四) 资源稀缺性假设

、信息、法律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存在矛盾。物以稀为贵,的稀缺性造就了的高价格,显然,犯罪已成为某些人快速致富的捷径,许多人为此铤而走险,为的就是能够在短期内致富,马克思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5〕(P829)而犯罪的利润不止百分之五十,有时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甚至更多。这可以解释在严刑峻法之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实施犯罪。信息的稀缺性,使得执法机关无法掌握犯罪分子的所有信息,依据不完全信息所作的分析、判断也是有限的,犯罪分子因而有逃脱法律制裁的可能。法律,特别是能有效调节社会的法律,也存在稀缺,虽然政府可以任意创设法律,“但是法律制定并实施的条件和成本却限制了政府的选择空间,甚至扭曲了政府的理,以至于现存的法律制度不仅难以达到最优水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出现了成本高昂、效果很差的‘法律失效’现象”。〔1〕(P193)法律的稀缺,使得犯罪分子有法律空子可钻,有逃脱法律制裁的可能。

二、治理的法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我国治理的方法主要有采取削减总供应量和总需求量的方法,和加快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悬赏举报制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市场作为一个非法的隐形市场,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也存在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的现象。本文仅对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进行法经济学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现实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但“从对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关于市场机制及其配置资源的一些基本原理,而且,该模型也可以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一个参照对比”。〔6〕(P186)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无力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由总需求量和总供给量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固定不变,受国家政策、众多消费者需求量和众多生产者供给量的变化等影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价格也会发生变化,价格的变化,又能影响市场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我们假设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由市场所决定,价格能够影响的供求关系。同时,假设我国治理的各种方法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做出的,通过对各种治理方法进行法经济学分析,对于如何有效地治理和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 削减总供应量和总需求量的分析

削减总供应量和总需求量对治理的效果如何呢?我们先分析的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如图1:

现实中,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是非线性的,为了易于说明和理解,把市场中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抽象为具有线性的形式。图中S1是一条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的价格与的总供给量呈正方向的变化;
D1是一条斜率为负的需求曲线,的价格与的总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关系。完全取缔市场是不现实的,至少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因此,在治理时,根据供给曲线S1,如果仅削减总供应量,将总供应量由Q1降至Q2时,价格理应由P1降至P2,但由于市场的总供给量仅为Q2,如果市场总需求量不变,或者总需求量的减少幅度小于总供给量的减少幅度,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此时,根据需求曲线D1,消费者愿意以P1价格购买全部的Q2,于是,实际价格上涨至P1。而根据较高的价格水平P1,按照供给曲线S1,生产者将在后面的生产中增加产量,之前所取得的削减供应量的成果则将付之东流。另外,为了削减的市场供应量,政府将对生产者进行打压,而生产者为了避免被取缔,势必会采取更加隐蔽的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这样一来,将增加执法机关的查处难度和执法成本。同理,根据需求曲线D1,如果仅削减总需求量,将总需求量由Q1降至Q2,价格将由P2上涨至P1,但由于市场总需求量有限,仅为Q2,如果市场总供给量不变,或者总供给量的减少幅度小于总需求量的减少幅度,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此时,消费者更愿意以P2价格购买全部Q2,实际价格则下降至P2。根据较低的价格水平P2,按照供给曲线S1,生产者将在后面的生产中减少产量,或者是退出市场。无论是减少产量,还是退出市场,都将会影响市场供应量。此时,出现了市场总需求量和总供应量都减少的现象,前者是政府干预造成的,后者是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者必会大规模减少产量,使市场总供应量的变动幅度大于市场总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以保持供不应求,从而推高价格,而价格的上涨,又刺激生产者增加产量,如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的波动幅度会越来越小,最后会恢复到均衡点E所代表的水平,也就是说由于外在因素,使得原先比较稳定的产量和价格发生波动,但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自发的因素,能使价格和产量自动地恢复到均衡状态。因此,如何打破这种状态,或者说如何使均衡点E所代表的水平尽可能低,是治理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要打破这种状态,或者使均衡点E所代表的水平尽可能低,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在削减总供应量的同时,也应着手削减总需求量,不能顾此失彼,讲究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削减后的总供应量与总需求量基本保持一致,不至于出现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现象,那么价格也就趋于稳定,价格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功能将会减弱,甚至丧失。此时,均衡点E将向左移动,均衡点E越靠左,说明均衡点E所代表的水平越低。

第二,政府为上瘾者提供或者免费治疗。政府以成本价为那些喜欢寻找刺激的上瘾者提供海洛因,或者免费为他们治疗,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削减总供应量所引起的价格反弹对生产者的刺激,从而达到减少产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则可以降低上瘾者对市场中的需求。

(二)建立悬赏举报制度的分析

犯罪是一种隐秘性犯罪,调查取证难度较大,而悬赏举报制度是一种政府花钱买信息的制度,增加了政府的信息搜集能力,也增加了违法行为被查处的概率,而“违法行为被查处的概率越大,违法者的预期违法成本就越大,违法利益就越小,其作出违法行为选择的可能性也就相对越小。”〔7〕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不计个人利益而进行举报的人,但毕竟是少数,少数人掌握的信息也是少数,不足于克服执法机关的信息失灵。悬赏举报制度的存在,能够激励知情人为举报行为,从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禁毒。同时,违法行为被查处概率的增加,对违法者来说,为了确保违法信息不被泄露,不得不增加各种防御支出。面对成本的增加,违法者可能做出以下选择:一是保持价格不变,低利润,或者无利润地生产、销售,显然,作为一个经济人,其不会亏本地生产、销售。低利润,或者无利润,将导致其减少产量,或者退出市场。二是保持价格不变,将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保持利润空间,生产成本降低,可能会导致质量下降,而质量下降,又将影响其销售,从而导致其总利润的减少。三是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价格上,通过提高价格来保持其原有利润。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的可替代品的多少、的用途是否广泛、对使用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等。对那些非上瘾者、潜在吸毒者来说,由于其对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价格上涨可以阻止其对的消费。

(三)加快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

经济发展增加了犯罪分子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指的就是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加快经济发展,增加人们的合法收入,一旦实施犯罪,人们则将失去从事其他合法行业能够带来的益处,“一个人的收入能力越大,那么因定罪对其收入能力的极大影响所造成的潜在损失就越大”。〔8〕(299)虽然贫困与犯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市场的高额利润对生活贫困的人是极具诱惑力的,加上犯罪不是高科技犯罪,一般的人都能实施,所以,生活贫困的人极易被大毒枭或者犯罪集团所利用,成为他们的犯罪工具。为此,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可以防止人们因生活贫困而犯罪。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调整社会财富的分流结构,增加合法致富的渠道,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社会冲突。”〔8〕只有这样,才能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不至于因几百元钱就做“马仔”。加快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相同时间内,使人们从事合法行业所得的收入不比从事犯罪所得的收入低,而人们的收入越高,犯罪的机会成本越大,其实施犯罪的几率就越小。

(四)《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的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可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去实施犯罪,而且涉及的数量越来越大呢?因为,在价格、被查获和定罪几率不变的情况下,数量越多,犯罪分子的收入越多,其实施大宗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如果贩卖五十克海洛因被查获和定罪的几率与贩卖五百克海洛因的一样,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犯罪分子来说,其就可能会选择后者。而被查获和定罪的犯罪分子数量与实际的犯罪分子数量之间的差距越大,刑罚对犯罪的威慑力越小,选择犯罪的人就可能会越多,反之亦然。另外,还可以用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参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4页。

理论来解释上述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在刑法规范(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数量的增加,犯罪分子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受到的制裁是递减的,法律的威慑力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如果贩卖五十克海洛因的法律后果与贩卖五百克海洛因的一样,从五十克到五百克,犯罪分子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受到的制裁是递减的,刑法的威慑力也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总之,“轻罪重罚,超过边际效应,必然导致威慑作用下降;
重罪轻罚,未达边际,边际威慑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1〕(P436)现行《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显然不符合当前的禁毒要求,上百克、上千克的大宗犯罪已比较常见,但《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仍把五十克作为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等的犯罪分子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依据之一,刑罚的边际威慑作用已呈下降趋势,在毒贩子看来,贩卖五十克海洛因的法律后果与贩卖五百克海洛因的法律后果无差别,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何不选择贩卖五百克海洛因。因此,笔者建议,修改《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二款,适当提高作为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依据之一――数量的标准,并严格地予以执行,从而增加刑法的威慑力,有助于遏制泛滥。

三、结论

“一种理论的检验不在于其假设的现实性而在于其预测力。”〔8〕(P293)完全竞争市场和法经济学适用前提的假设,不是为了忠实地在假设中复制经验世界的真实性,而是为了从对完全竞争市场和法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分析中,得到关于市场机制及其资源配置的一些基本原理,从而对现实生活进行解释和干预,对未来生活做出预测。问题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于一身的问题,不能仅将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治安问题来处理,而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问题来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治理时,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着手。因此,在治理时,我们固然需要坚持正义、公平、自由、秩序等价值观,但也不能因此而否认效率、利益等价值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在经济活动中不是充足的,需要公平和正义的补足。类似的道理,公平和正义也不是法律活动中完全排他性的充足性价值,进而需要效率和利益观念的约束和补足。”〔10〕(P192)正义与效率并不矛盾,效率反而有助于正义的实现。在治理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坚持效率原则,用“成本――收益”关系去衡量治理的效果,不但可以体现公平、正义等价值,也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参考文献〕

〔1〕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美]大卫•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M].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理论的前沿[M].武欣,凌斌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理查德•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应乙,顾梅.论后果模式与法律遵循――基于法经济学的分析[J].法学,2001,(9).

〔8〕[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9〕李卫国,孟钢.试论犯罪与社会化治理[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10〕魏宏.法律的社会学分析[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Drug Control from the Legal Economic Perspective

CAI Lei, JIANG Yuejin

(Law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 China)

Abstract:Drug involves more of a multiaspect problem in term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than the topic of social public security. The effect of drug control is immediately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a nation. Currently, the situation of drug prohibition remains harsh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complicated and varied drugtrafficking markets, this article, on the assumption of the perfect market competi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practices of drug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economics. It has provided som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ket mechanism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aiming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drug control.

Keywords:drug control; 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 legal economic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1-05-24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