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施工图论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15 10:0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施工图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结构设计一、前言施工图审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对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结构安全、公众利益和图家强制性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及设计深度进行全面审查。该制度执行一段时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施工图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施工图论文【五篇】

施工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结构设计

一、前言

施工图审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规范,对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结构安全、公众利益和图家强制性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及设计深度进行全面审查。该制度执行一段时间以来,消除了大量结构安全隐患,并促使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由于目前的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且设计周期普遍偏短,结构专业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存在某些质量问题,作者通过对多年以来施工图审查经验的总结,并结合同行的讨论,把这些经常发现的问题整理列举出来,供结构专业设计和审查时参考。

二、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问题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规定未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工程设计将被处以罚款。常见的问题是基础设计参数取值与勘察报告不符,包括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值、桩基础和支护结构的计算参数、地下水位取值等。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设计单位根据个人的经验确定设计参数,且未与勘察单位协调调整补充相关资料。

2、砼外加剂、建筑构配件指定生产厂家也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

3、桩型及其施工工艺的选择与实际环境、地质条件不相适应,未考虑挤土、振动、噪音可能对周边造成的影响,不符合环保、施工安全的有关要求,如在市区使用锤击桩、在可能造成污染的环境区域内使用冲钻孔灌注桩且无泥浆处理系统、有砂碎卵石含水层,深厚淤泥层,垃圾填埋层以及化工厂等场地使用人工挖孔桩等。

4、属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03]46号)中规定范围内的高层建筑,未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进行震设防专项审查。尤其建质[2003]46号文规定中的特别不规则超限工程调整结构设计或者进行震设防专项审查。

三、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

1、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未验算其稳定性。当设有一侧或多侧开口的地下室时,主体设计未考虑土压力影响进行受力分析,并验算整体建筑的抗倾覆和抗滑移稳定性。当地下水埋藏较浅,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未进行抗浮验算。

2、建筑物地存在液化土层时,未对桩基础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未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考虑桩侧负摩阻力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

3、桩基础设计中,仅按竖向荷载作用进行布桩,未验算弯矩作用下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尤其是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及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和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不应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尚应验算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

4、抗拔桩设计时,桩身配筋量仅按强度要求进行计算,缺少裂缝宽度验算,按裂缝宽度控制计算结果的配筋量远大于按强度要求计算的配筋量,在设计中往往缺抗拔桩静载试验及其配筋做法等要求说明。有抗拔要求的承台按一般桩基受压的承台进行配筋,承台顶部受拉区未配筋,筏基基础梁或地下室底板梁的受力方向与一般楼屋面梁板不同,其梁配筋设计也采用平法表示但未附加图示说明,存在安全隐患。

5、目前建筑工程大量采用截面尺寸较小的预应力管桩,且在多层建筑中采用单柱单桩或一柱两桩基础,柱底弯矩由基础梁和桩共同承受。单柱单桩或垂直于两桩连线方向的基础梁设计中,未考虑平衡该方向柱脚在水平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下所产生弯矩因素,基础梁两端箍筋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箍筋加密区,基础梁的上下主筋在桩台内锚固长度与构造做法要求未加说明。桩身考虑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弯矩作用时也未进行抗弯承载力计算,存在着抗震薄弱环节,给工程留下潜在的隐患。

6、浅基础施工图中经常未注明基槽开挖后应进行基槽检验的要求,桩基础施工图中经常未注明桩端持力层检验、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的要求。

7、天然地基扩展基础持力层或桩基持力层下面存在软弱下卧层,有的工程既不进行沉降验算,又不作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8、压实填土地基处理问题,有的工程处于部分挖方、部分填方地段,填方地段采用压实填土人工处理地基,其压实填土地基的填料、施工、压实填土的范围以及压实填土地基检验等均未提出具体要求说明,甚至未注明压实填土的密实度要求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施工质量如何控制,其地基承载力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等均存在疑义。

9、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带梁板式的地下室底板设计中,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埋置于同一持力层上,结构计算中仅按上部结构荷载全部由柱下独立基础承担,而地下室底板仅按一般地下室底板受荷情况进行设计,实际上整个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将会一起发生沉降变形共同受力,按上述计算原则进行设计,对底板而言是偏于不安全的,有可能会导致地下室底板承载能力不足而开裂。按照变形协调受力的原理,应当将地下室底板与独立基础连为一体按弹性地基有限元受力分析。也可以采取如下模式:除了柱下独立基础之外,其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采取褥垫处理措施。这时,底板可不参与独立基础分担上部荷载,而按底板本身承受底板与疏水垫层自重、地下水上浮力、人防等效荷载(有人防时考虑)等进行设计。

10、天然地基锥体独立基础设计问题,有的基础设计锥体斜面坡度大于1:3,该锥体部分砼很难振捣密实,现场施工往往是砼自然堆上,采用铲子或抹灰刀拍捣成形,其锥体部分的砼很难达到设计强度要求。故建议:改为阶形独立基础为好。既保证独立基础砼施工质量,又使基础在柱轴力作用下砼局部承压验算容易满足。

四、地下室外墙设计存在的问题

1.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竖向荷载(轴力)较小的外墙扶壁桩,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

2.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应注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该荷载经常遗漏。

3.地下室外墙在计算中,有的工程漏掉抗裂性验算。外墙的厚度目前做得比较薄,外墙钢筋保护层比较厚,其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之内,往往配筋量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

五、上部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对基本风压值未明确的地区较多,基本风压值的取值较乱,5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不应小于3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的1.1倍,对于山区的建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2.楼面计算荷载偏小或者局部隔墙计算荷载遗漏、构件设计截面尺寸或材料强度等级与计算不符,几乎是每个工程都有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结构专业配合不密切以及设计和审核把关不严引起的。对该问题进行整改时往往要重新电算。

3.施工图审查时核对构件实际配筋是否满足计算要求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由于审查周期很短,审查师不可能对所有构件一一核对,只能抽查。但是设计人员整改时往往只针对审查师指明的某一构件问题进行修改,未指明的其余构件的实配钢筋比电算值少就没有自行认真核对整改。

4.有的工程楼屋面板电算配筋时,对边梁的截面尺寸与跨度大小不加区分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一律按嵌固边支座约束条件计算,其结果有的边梁处板面支座负筋配的很多钢筋,而板跨中和内跨支座板面负筋配筋不够。设计跨度较大的悬挑板时,挑板所在的边梁和内跨板设计时未考虑挑板传来的弯矩作用也是常见的问题。

5.对于一级框架和9度抗震设计的结构,抗震规范和高规均规定应根据梁的实际配筋面积进行强柱弱梁验算,SATWE软件计算时可输入梁超配筋参数,梁实际配筋时应与此相符,即实配钢筋不应大于计算量的与梁超配筋参数的乖积。有的工程框架梁支座负筋实配钢筋面积比电算值多出很多,而梁的箍筋与柱子的配筋按电算配筋,其结果形成强梁弱柱、强弯弱剪,与抗震设计原则相违背。对抗震极为不利,且由于支座负筋面积增大之后,又使得梁支座负筋配筋率超过2.5%,梁的箍筋直径又未增大2mm,反而带来两条违反强制性条文规定。像这类问题,在审图中时常出现,有些设计人员认为增大配筋总是偏于安全,增加配筋的部位不对,反而适得其反。

6.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普遍被忽视。有的工程建筑因为造型需要,在屋面上用砖砌筑较高的女儿墙,仅在墙体内设置钢筋砼构造柱与压顶梁,也不进行抗风与抗震的验算,在台风或地震作用下,有倒塌砸人或砸坏屋面板的可能,虽然是非结构构件,但是结构设计未采取可靠措施,将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屋顶高大女儿墙采用钢筋砼结构按悬臂结构设计时,作为嵌固端的边梁未考虑女儿墙传来的扭矩作用,相邻的屋面板也未加强,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7.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确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8.抗震规范和高规对建筑物的平面不规则(包括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和竖向不规则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和限制。其中凹凸不规则定义为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定义为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并规定不应采用同时具有多项平面、竖向不规则以及某项不规则程度超过规定很多的设计方案。在实际工程中入口门厅、越层会议室和餐厅、立面开洞等设计方案根本做不到上述要求,所以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应理解为大部分楼层不规则,局部楼层可不受该条文限制,但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

9.高规第8.1.3条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其中放宽要求后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ρ—框剪结构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百分比;

H、λ—框剪结构当ρ>50%时的最大适用高度、最大高宽比;

H1、λ1—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最大高宽比;

H2、λ2—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最大高宽比。

10.施工图审查时最经常发现的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构造问题主要有:

1)普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偏小;

2)板配筋不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

3)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偏小;

4)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现有大部分计算软件未提供剪跨比计算结果,现仍按框架柱的净高是否大于柱截面高度的4倍判断)未全高加密箍筋;

5)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5%;

6)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未按要求增大2mm;

7)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偏小;

8)框架梁高小于400时加密区箍筋间距偏大(如采用@100,小于梁高的四分之一);

9)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未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10)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箍筋直径小于10mm;

11)墙体水平分布钢筋未要求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
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的直径小于10mm;
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小于0.3%;

12)框支梁未沿梁高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13)楼梯图中,与休息平台梁相连的两端框架短柱箍筋未全高加密,该休息平台梁又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配筋。

施工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
施工监控;
有限元;
计算模型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具有变形小、结构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伸缩缝少、养护简单以及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其与连续梁的主要区别在于柔性桥墩的作用,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本上属于一种墩台无推力的结构,而上部结构具有连续梁桥一般特点。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桥梁结构的空间位置及形状随施工的进展将不断发生变化,要经过多次的体系转换过程,若同时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结构自重、施工荷载以及混凝土材料的收缩、徐变、施工荷载等因素的影响,将可能导致桥梁合拢困难、成桥线形与设计要求不相符、设计状态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大跨度桥梁的施工预拱度、主梁梁体内的应力等进行严格的施工控制。施工控制是连续刚构桥修建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证措施,主要包括几何(变形控制)、应力控制、稳定控制和安全控制,其中安全控制是桥梁施工控制的重要内容,变形控制、应力控制、稳定控制的综合体现。由于结构形式不同,直接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也不一样,在施工控制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安全控制重点。

本文以温福铁路客运专线田螺大桥作为工程背景,对该桥悬臂浇筑施工过程进行了应力控制研究,对施工控制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用大型计算软件MIDAS/CIVIL对全桥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并对实测值和计算值进行比较分析。

2. 工程背景及测试方法

温福铁路客运专线田螺大桥位于云淡门海纯潮区,通航净空为120 m×24 m,主跨为(88+160+8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全桥立面布置见图1。

图1 田螺大桥总体布置立面图(单位:cm)

梁体采用C60混凝土,墩柱采用C45混凝土,承台和桩基采用C30混凝土。预应力钢绞线均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GB/T5224-1995),标准强度1860MPa,直径15.2mm,弹性模量Ey=1.95x105MPa的低松弛钢绞线。

3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田螺大桥为三跨高墩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梁桥梁,分析计算采用有限元综合分析程序MIDAS/CIVIL, 且桥的单元类型采用MIDAS/CIVIL中的“变截面梁单元”,由2个节点构成的,是属于“等截面或变截面平面梁单元”,具有压、剪、弯的变形刚度。为了更真实的模拟实际工程现场,在MIDAS/Civil中材料的选取时混凝土选用自定义材料,从现场及实验室的资料定义材料参数。全桥计算模型共划分155个单元,164个节点,其中上部结构123个单元,桥墩32个单元,全桥采用“自适应控制法”进行施工监控。全桥计算模型如下图2所示。田螺大桥

图2田螺大桥有限元模型

4 成桥阶段内力及应力计算结果

施工控制仿真分析,就是通过合理的模型,采取有效的结构分析方法,对桥梁的成桥线形、受力状态和施工中的线形、受力状态进行一定精确度的模拟分析的过程。现以田螺大桥的成桥状态为例,在恒载+活载组合下结构的内力及应力见图3和图4.

(1)主梁弯矩图(kN.m)

图3全桥弯矩图

(2)主梁剪力图(kN)

图4全桥剪力图

(3)主梁应力图(MPa):

图5全桥上缘应力图

图6全桥下缘应力图

通过图3-图9可以看出,成桥状态下的弯矩、剪力和应力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以及满足铁路桥涵施工规范中对C60混凝土的抗压极限强度为20MPa,抗拉极限强度为1.17MPa的安全要求。

5 应力监控

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节段的施工循环,在立模、混凝土浇筑之前、混凝土浇筑之后、张拉预应力之前、张拉预应力之后均应进行应力应变测试并与变形测试同时进行。

图7 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比较

图8 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比较

图11 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比较

图4-34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计算应力与实测应力的曲线形状大致相同,这说明本桥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符合实际,施工也是基本符合规范要求的。对于梁段的上缘应力,实测值明显大于理论计算值,这是由于施工过程中预应力的超张拉及施工过程桥面上的施工荷载等引起的。对于梁段的下缘应力,则基本上表现为在20#块施工前实测应力小于计算值;
而在20#块施工之后以及后续的合拢段施工中则表现为实测值大于计算值。这是由于前期受桥梁自重以及施工荷载影响导致箱梁下缘受压,抵消了一部分张拉的预应力,使得实测值偏小;
而自20#块的施工开始桥梁即将合拢并完成体系转换,使下缘压力减小,实测值重新高于计算值。

由上述实测值与理论值的比较可以看出主梁应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的误差较小,箱梁混凝土采用C60,在允许应力法施工中其抗压极限强度为20MPa,抗拉极限强度为1.17MPa,计算值及施工过程实测值均在规范限值之内,整个过程混凝土的应力是安全的。这说明混凝土浇注、预应力张拉以及合拢等施工过程是规范的,同时也说明了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模型是正确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测点的埋设是成功的,进而可以判断连续刚构桥在悬臂施工过程中是安全可行的。

6.结论

本论文从工程实际出发,以田螺大桥为工程依托,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稳定性分析。监控过程表明,“自适应控制”理论能很好的适用于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只要系统逐渐过渡到自适应状态,桥梁状态即在控制之中。因此,对系统参数以及计算模型的修正是施工控制的核心内容。

结构自重误差在大跨度桥梁中普遍存在,并且对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影响都很大,施工中应严格控制自重误差。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力与位移均在控制范围内,并且实现了误差极其微小的主跨精准合拢,合龙后线形与预计线形有很好的吻合,可见田螺大桥的控制系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黄建跃, 王树林.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主梁变形监测的必要性与方法. 桥梁建设,2003(1):48-52

[2] 武芳文等. 连续刚构桥梁悬臂施工线形控制分析. 铁道工程学报,2006,7 (4) :29-34

[3] 张永水, 曹淑上. 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方法研究. 中外公路,2006, 12 (6): 83-86

[4] 雷俊卿, 王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测与仿真分析. 铁道学报,2006, 4 (2):74-78

[5] 陈浩. 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的稳定性分析[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4

施工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通过对路桥公司等一线路桥施工企业的走访调查,普遍反映我校学生的就业岗位需要很强的审阅施工图的能力为此,我们致力于在《桥涵工程》课程中推行以施工图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期许培养路桥工程类学生的施工图审读能力,从而能够使学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路桥施工技术的工作需求。

关键词:走访调查 审阅 改革与实践 施工图

引言

我校路桥工程系主要是为广西路桥、中国中铁等一线大小施工企业培养技术人才。针对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我们走访调查了在以上各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将在该单位工作的顶岗实习生。调查显示,能否看懂施工图纸是顺利进人工作角色的关键。而学生们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吃透施工图纸,很难找出图纸和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无从做到提前预见构想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无法达到防范施工偏差和错误于未然的目的。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我们构思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出发,对《桥涵工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一、《桥涵工程》教学改革前的状况

《桥涵工程》教学改革前用的教材是郭发忠主编的高职高专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材,前四章讲的是桥梁的结构构造与少量理论计算,第五章讲的是各种涵洞,第六章讲的是各种涵洞和桥梁的施工技术。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辅以少量的工地参观。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材,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太死板,教学手段陈旧,不能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目标与实际脱节。

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太大,所涉及的桥梁构造和施工过程过于抽象复杂,重理论轻实践,施工的部分内容少,且一时半会难以理解吃透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另一方面,老师普遍感觉课程内容繁杂,牵涉知识面广泛,总是觉得该课程所安排课时相对少了,难以满足对课程内容系统讲授的要求。毕业学生反馈《桥涵工程》教学难以直接为工作服务,所学桥梁结构构造和理论知识无法直接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于工作后的第一道难关——看图,帮助并不是很大。当然,学生也承认在大量课时堆积之下有一定的潜移默化效果,但是至少现在看来并不太明显。总之,改革前《桥涵工程》教学效果堪忧,老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庞杂的桥梁工程知识结构体系, 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桥涵工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设计

鉴于学生工作中对读图能力的要求和教学过程中无法培养该种能力的矛盾,《桥涵工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进行了系列改革。

首先,道桥教研室自编《桥梁工程技术》配套教材,基于工作情境,将课程设计成七个学习情境,情境一为墩台施工、情境二为梁桥桥跨施工、情境三为拱桥桥跨施工、情境四为斜拉桥和悬索桥施工、情境五为涵洞施工、情境六为桥面系施工、情境七为桥梁施工专项设计。其次,注重培养师资队伍,特别是提高年青教师对施工图的理解和审阅能力。道桥教研室计划采取轮换派专职教师到施工一线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挂职锻炼,锻炼期间收集施工蓝图,拍摄施工过程中的录像、图片,搜集施工方案和设计变更、表格等一线资料,并且整理成册,为教学改革培养教师队伍准备教学素材和案例。再次,针对《桥梁工程技术》七个情境化设计编制多媒体课件,以实物图片教学来代替文字讲述。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施工图教学为核心的理念,将施工蓝图贯穿到七个情境设计中,以施工现场实际工程为案例,根据从企业收集的施工图布置教学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通过施工图了解桥梁的基础知识、桥梁的结构构造特点,进而深入到桥梁结构的理论分析和计算中去。七个学习情境对应就要求读懂七套不同的施工蓝图,学会处理七个不同实际工程的施工案例,其中自然涉及到《桥梁工程技术》的所有方面。

三、《桥梁工程技术》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

《桥梁工程技术》教学中采用施工图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虚拟项目部教学等方法,紧密结合施工蓝图,实现实物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学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实训室(基地)。组建道桥专业模型室,购置各式各样的桥梁实物模型,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照实物,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一)以施工图为载体,课堂模拟施工现场

改革后的桥梁施工课程,实行“课堂+图纸”,变纯粹的老师讲授为学生看图学习,自己动手动脑为主,老师指导答疑提供咨询。以成套施工图为蓝本设计出多种教学情境和项目,每堂课都提出任务和问题, 以任务和问题驱动教学,留出足够长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组织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融相关的理论知识于完成项目的过程。

(二)实行案例教学,增加学习的趣味

案例教学法以现场典型的施工案例为背景,以施工图纸为核心,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工程实际的差距,强调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知识,提升所需相关理论的学习效果。在《桥梁施工》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试点。结合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特点,教学过程分为案例准备、 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步骤,在实施中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教学。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问,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专长,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大力推进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学院附近在建桥梁工程和校外实训基地,在桥梁施工工地进行教学,学生按照工程项目实际工作内容,重点学习施工方法、技术交底、安全质量检查、施工设备安装、内业资料整理等工作。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不仅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应该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技术操作熟练的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尽量实现教学环节与生产实践的对接,为施工企业培养熟练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人才,使毕业生能尽快缩短从学生到施工技术人员角色转换的时间。

参考文献:

施工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施工轴线控制法施工轴线控制图

 

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施工周期长,使用年限长,是“百年大计”,其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施工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建筑产品质量管理模式,如何理顺各级人员、各工种之间的工作关系,提高各自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是工程施工管理活动中首先所要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格式,工程管理。

当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首先应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整个工程管理的积极运行和高效运转提供“人”的因素这一保障和基础,这是另外一个问题,现本文主要从技术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

在工程管理中,如何理顺各层、各级和各岗位管理人员的关系,如何提高其业务能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优化每一个管理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每一个施工企业,每一个工程项目部,每一个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都需要面临和解决。对于设置每一个机构、部门、人员,出台每一项规定、每一项制度和每一项措施,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本人结合在本单位项目部施工现场实际工作的管理环境中所探索出的一种叫做“施工轴线控制法”的管理模式,来谈一谈这个问题在技术管理层次上是如何解决的。

我单位所承建的义马凯迪电力有限公司铬渣综合利用发电工程(2×155MW)冷却塔工程,为该热力发电厂2×155MW机组的主要构筑物之一,为双曲线钢筋砼筒壁结构,属高耸构筑物,塔高125m,淋水面积6500m2,其环基下地基采用160根直径为1m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做处理;
该工程造价2000多万;
工期10个月。

我单位在该工程项目所组建的项目部设置了项目经理一人,项目副经理一人、项目工程师一人,其下设“六科一室”,分别是:质量管理科、施工技术科、施工安全科、物资设备科、经济核算科、财务科和现场试验室,其所有管理人员共15人。论文格式,工程管理。论文格式,工程管理。

由于本工程规模庞大,牵涉面广,管理人员多,各管理部门的横向联系比较繁琐,而且各工作人员在与其他人员联系时往往有自己的偏重,从而导致部分工作和业务信息滞后和偏差,不能及时和正确反映施工情况,同时也给施工技术资料的同步整理造成了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一种叫做“施工轴线控制法”的现场管理新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绘制《施工轴线控制图》来实现其管理功能的。论文格式,工程管理。

《施工轴线控制图》的绘制,从业务属性上来看,具有联系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和各个工种的枢扭作用,同施工技术科的日常管理业务相近,因此,应主要由施工技术科牵头组织绘制,各个有关管理人员每天均将本工种信息汇聚到技术科或直接绘制到图上(同样,每个管理人员每天都能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该图准确地查出,以便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施工轴线控制图》的绘制内容和施工轴线的选择,应有侧重点,其中,其施工控制轴线同施工图轴线一样可以有一条或多条,根据整体需要,施工轴线可以是一个分部工程,也可以是一个单位工程,我项目在绘制该图时,主要侧重于主体结构施工的管理内容,即:以现场施工的每个分部工程混凝土浇筑工序为施工轴线,将其标注在图上,这样,以每次浇筑混凝土为分析对象,将其每次所用的各种材料用量标注上去;
同时,将其每次所进的钢筋、水泥、砂、石子和其它外加剂的用量、合格证编号,复试编号以及配合比等也随着标注在图上,其绘制《施工轴线控制图》的具体细节,如下页附图所示:

《施工轴线控制图》作为项目所有有关管理人员都可以查阅和利用的公共资源和公开材料,由施工技术科张贴或保管在办公室,这样,不但让本专业的有关工程技术和材料管理人员,能够很轻易地对所进物资和工程本身对每种材料所消耗量进行及时的比较和及时调整,以及各种工程资料的迅速整理和出台提供便利和节省大量的查阅时间以外,而且,对于其它部门、其它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来说,要查清工程施工的现场情况和材料使用情况,其不必去物资材料部门、试验部门或资料室查阅非常专业的各种档案或各种材料跟踪使用台帐,也不必去翻阅各工长的施工日记,而只要查看一下《施工轴线控制图》,就能一目了然地查清某个工程部位在什么时候施工、共发生了多少工程量、用了多长时间、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数量、所用材料的原材证明和复试情况以及所用原材的库存情况等。论文格式,工程管理。论文格式,工程管理。

从我们这个项目运用这种管理方法对工程管理的效果来看,据下面各

有关人员反馈上来的信息显示:通过项目部各部门和各管理人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相互协调,它首先保证了项目的施工能够正常进行,也使跟踪资料的迅速整理成为很容易实现的现实;
并且,通过对这种管理方法的运用,它还促使本项目所有管理人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和优良作风,即:工作关系上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每个工程项目在组建项目经理部时,都注重各级管理人员的干连和务实作风,从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到人格品质,无一不被纳入考量的范围。但是,要科学稳健地推进工程项目的高效管理,也需要项目各级管理人员能够从技术上足够重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和制定落实每一个管理措施和步骤,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上面已经说过,“施工轴线控制法”虽然难以从“人”的这一根本因素上解决和促进项目高效管理的内在动力,但这种管理模式却从技术上对现场施工和跟踪资料的迅速整理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最佳途径,为项目的日常业务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项目管理的高效运转从技术层次上提供了保障和基础,它具有其它技术手段所难以达到和代替的管理效果。

附图:××项目部施工轴线控制图

工程名称:×××年×月×日

 

施工 轴线 施工 日期 钢筋 水泥 …   Ø8 φ20 … 32.5 … …   进场数量 每次消耗 … … … … … … …    

 

2 0 0 4 1 01 34t 合格证编号:…… 复试报告编号:……  

 

 

 

 

 

 

 

 

 

 

 

 

 

  02 15t   03   04  

 

  05   06   07   08 2t   09 15t   10   11 2t   12 50t 合格证编号:
…… 复试报告编号:……  

 

 

 

  13 15t   14    

 

15   …… 8t      

 

  4t   2 01   02 8t   03 15t   04   05 50t 合格证编号:…… 复试报告编号:……  

施工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荷载估算;
预防对策;
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106-03

1 引言

目前住宅工程施工中常常涉及到地下车库的施工,车库顶板一般情况下都会设计到厚度在300mm以上,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及《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62-2008)等文件的规定,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其施工荷载大于15KN/m2集中线载荷大于20KN/m,属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其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方案必须经专家论证后方可施工,作为工程实施中的监理对工程的程序控制和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安全监督管理,积极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是我们监理的工作重点,下面就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的安全监控谈些体会

2 工程简介

我所监理的住宅项目中地下车库人防区域的顶板厚度分别为300mm、350mm、400mm四种,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6540m2,地下车库结构形式为框架一层,层高3.8m,其中300mm顶板厚的区域梁截面尺寸为400×1300 mm,最大跨度7800mm;
350mm顶板厚的区域梁截面尺寸为700×1200mm,最大跨度8000mm;
400mm顶板厚的区域梁截面尺寸为400×1950mm,最大跨度8100mm。

3 施工荷载的估算

以人防区域Q:300mm厚的板、400×1300mm的梁,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其方案是否要专家论证。

板自重标准值:0.3kN/m2 ;

砼自重标准值:24×0.3 =7.2kN/m2;

钢筋自重标准值:1.124×0.3 =0.34 kN/m2;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泵送时为4kN/m2 。

荷载组合一:由活荷载效应控制时,q1=(①+②+③)×1.2+④×1.4=(0.3+7.2+0.34)×1.2+4.0×1.4=15.01 KN/m2。

荷载组合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时,q2=(①+②+③)×1.35+④×0.7×1.4=(0.3+7.2+0.34)×1.35+4.0×0.7×1.4=14.50 KN/m2 。

结论:方案要进行专家论证。

400×1300截面积0.52m2的梁,其方案也要专家论证。①板自重标准值:0.3×(0.4+1.3×2)=0.9kN/m2;
②砼自重标准值:24×0.4×1.3=12.48kN/m2;
③钢筋自重标准值:1.524×0.4×1.3=0.79kN/m2;
④砼振捣荷载标准值(水平)2×0.4=0.8kN/m2。

荷载组合一:由活荷载效应控制时,q1=(①+②+③)×1.2+④×1.4=(0.9+12.48+0.79)×1.2+0.8×1.4=18.26KN/m

荷载组合二: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时,q2=(①+②+③)×1.35+④×0.7×1.4=(0.9+12.48+0.79)×1.35+0.8×0.7×1.4=20.06KN/m。

结论:方案也要进行专家论证。

按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的规定,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其施工荷载大于15KN/m2,集中线载荷大于20KN/m,因施工荷载估算值为15.01KN/m2线载荷估算值20.06KN/m超过(建质【2009】87号)15KN/m2和20KN/m规定,属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其模板支撑系统施工方案必须经专家论证。

4 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中专项方案的编制审核及预防事故的对策

4.1 施工单位应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际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

4.2 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4.2.1 编制说明及依据:相 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国家标准图集)、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

4.2.2 工程概况:高大模板工程特点、施工平面图及立面布置图、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具体明确支模区域、支模标高、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的地基状况等。

4.2.3 施工进度计划、材料与设备计划等。

4.2.4 施工工艺技术,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基础处理,主要搭设方法、工艺要求、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构造设置以及检查验收要求等。

4.2.5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及混凝土浇筑区域管理人员组织机构、施工技术措施、模板安装和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应急救援预案,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模板支撑体系位移的监测监控措施等。

4.2.6 劳动力计划,包括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配置等内容。

4.2.7 计算书及相关图纸,验收项目及计算内容,包括模板及模板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强度和截面特征及各项荷载设计值及荷载组合,梁、板支撑系统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梁板立杆稳定性计算,立杆基础承载力验算,支撑系统承载力验算,转换层下支撑承载力验算等。每项计算列出计算简图和截面构造大样图,注明尺寸、规格、纵横支撑间距。附图包括支模区域立杆、纵横杆平面布置图,支撑系统立面图、剖面图,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图及竖向剪刀撑布置投影图,梁板支模大样图,支撑系统监测平面布置图及连墙件布设位置节点大样图等。

4.3 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前应由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方案必须经企业的技术和安全负责人审批、签字并加盖企业公章报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根据专家的意见完善后,将技术专项方案报送项目监理机构,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方案。

4.4 施工单位要选择有专业资质和实力的劳务搭设队伍,从队伍的专业及人员的素质上进行控制,从而保证高支撑模板系统支架搭设、拆除的安全。

4.5 高支撑模板系统支模架搭设完成后应先由施工单位的安全部门的专业人员或安全技术人员自检合格,并经监理验收合格,必要时由上级安全主管部门的专业人员复验合格后方准投入使用。

4.6 模板拆除前施工单位要提供混凝土强度报告,达到混凝土强度要求方可拆除模板支架,否则不得提前拆除模板支架;

4.7 支、拆模板均需经批准、验收,对支、拆模板支架的人员施工单位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支、拆人员熟知经批准的专项技术方案要求并履行签字手续。

4.8 支架搭设前在搭设区域应放线,确保支架的间距符合专家论证的专项技术方案,经监理验收符合后方可进行搭设施工。

4.9 搭设过程中要进行首层支架的验收,检查底座规格、位置与底板接触情况以及扣件紧固程度、支架的水平和垂直度,立杆步距、扫地杆的布设及立杆与底座的配套情况,搭设结束后对照方案检查其稳定状态是否与方案中一致,如剪刀撑的设置部位是否正确,各紧固件是否达到规定的值,梁下支撑情况等。

4.10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密切监控浇捣部位的支架安全状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混凝土浇筑施工,待采取加固措施排除险情后并经检查报监理同意后方可复工。

4.11 支架拆除应进行审批,混凝土试块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值时经监理同意后方可拆除支架。拆除前施工单位对拆除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拆除时应自上而下层层拆除,严禁上下层同时进行拆除,要及时清理所拆除的构配件,做到文明安全施工。

5 高大模板支架搭设的控制要点

5.1 高大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基本要求。

5.1.1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施工方案应先由施工单位技术部门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后,再按照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论证。

5.1.2 下列成员应参加专家论证会,专家组成员、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监理单位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相关人员,施工单位分管安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专职安全员,勘察、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5.1.3 专家组成员应当由5名及以上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专家组成,本项目参建各方的人员不得以专家身份参加专家论证会。

5.1.4 专家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是否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条件编制,方案、构造、计算是否完整可行,方案计算书、验算依据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安全施工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等。

5.1.5 监理单位应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明确对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重点审核内容、检查方法和频率要求等。

5.2 监理审查高大模板专项方案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5.2.1 专项方案必须有高大模区梁板设计的具体要求,详细的平面布置图,支架杆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梁下支架的平、立面图以及局部放大节点详图。(地下室顶板支撑系统剖面图详见图5.2.1a、图5.2.1b)

地下室顶板支撑系统剖面图(图5.2.1a)

5.2.2 专项方案必须有支架钢管的规格及设计计算,支架受力情况及整体稳定承载力计算,在有多种板厚时以最大板厚为依据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

5.2.3 支架钢管的壁厚应采用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规格,若按较厚壁计算势必会产生材料供应的难题。

5.2.4 高大模板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组织专家进行评

地下室顶梁支模节点图(图5.1.1b)

审。专家组对方案论证出具论证意见,若专项方案与专家论证意见有出入的施工单位应根据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专项方案,并按程序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审批并加盖单位公章报监理审查,经监理审核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批准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

5.3 对支模架材料的验收。

5.3.1 施工单位在支模架搭设前应先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对需处理或加固的地基基础进行验收,并留存记录。

5.3.2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材料应按要求进行验收、抽检和检测并留存记录资料,对进场材料进行报验,支模架钢管扣件应符合有关规定并与专项方案中钢管的直径壁厚应一致,支模架所采用的构配件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5.3.3 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的承重杆件、连接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进行复核并对其表面光感、重量等物理性能指标进行抽检,如钢管、扣件进场后,施工单位应对其直径、壁厚、进行自检,再由监理复检,并在监理的见证下送检测机构复验,取得复检合格报告后方可使用。

5.3.4 对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数量不得低于搭设用量的30%,发现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的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5.3.5 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时,还应对扣件螺栓的紧固力矩进行抽查,抽查数量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规定,对梁底扣件应进行100%检查。

5.3.6 经检验合格的钢管、扣件、U形托应按型号、规格分类堆放整齐、平稳,堆放场地不得有积水。搭设高大模板支撑架体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建筑施工脚手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其他相关施工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3.7 作业人员应严格按规范、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正确配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5.3.8 支架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壁厚均匀,无裂缝、毛刺、压痕、焊巴,表面应防锈处理,扣件应无裂缝、螺栓无滑丝并防锈处理,U形托无裂缝、变形、螺栓无滑丝并防锈处理。

5.3.9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在搭设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施工单位和项目两级技术人员、项目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

6 支模架搭设和使用过程的控制

6.1 支模架搭设前,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将通过专家论证的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向支架搭设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使施工人员熟知专项方案中的要点。

6.2 在搭设区域按方案的专项立杆间距要求放线,由监理工程师对照方案验收所放线是否与专项方案的立杆间距一致,待验收一致后进行支架扫地杆连接分层接高、顶托安装,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搭设。

6.3 模架搭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搭设区域要加强巡查,支模架立杆扫地杆必须双向设置,每档都要设置扫地杆,对整体起稳定作用的剪刀撑必须对照方案检查是否设置到位,剪刀撑相互之间必须贯通,保证支架整体的稳定性,立杆不允许搭接,顶托长度控制在200mm以内。

6.4 支模架搭设完成后,先由施工单位组织技术和安全人员进行自查,自查合格后附带自查记录报监理验收,监理单位由总监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安全监理工程师对整个支模架区域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收,对立杆的纵横杆、剪刀撑、扣件紧固状态等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在施工单位申报的检查记录上签字。

6.5 混凝土浇筑时,施工单位要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支架搭设人员随浇筑进度检查支顶、模板,如有意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安排安全员专职观察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暂停施工,迅速疏散人员,待排除险情并经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人检查,报监理机构同意后方可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