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环境心理学【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15 10:0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1篇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环境心理学【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环境心理学【五篇】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1篇

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2篇

环境心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心理学,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一门跨民族跨学科的科学。它研究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空间环境以及在这些空间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强调环境-行为关系的整体性和相互性。这里所研究的环境包括一般社会环境,但更主要的是指物理环境,包括植物、噪音、温度、空气、建筑颜色、个人空间等。近年来,随着环境心理学的不断发展,部队开始认识到营区环境对战士的心理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面对社会的日新月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部队生活的单调统一,战士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引起了国家和军队的重视。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学习群众路线的大环境下,如何改善战士的居住条件、营造良好的军营环境,成为我军营区建设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从环境心理学出发,深入研究战士宿舍外环境的心理效应,同时引入战士需求,设计战士宿舍外环境,对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愉悦欢快的部队心理环境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战士健康成长,从而最终提高整个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战士对宿舍外环境的心理需要

1.归属的需要

战士在部队单位,一般都是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同时回家探亲的机会较少,战士要求部队环境要具有强大归属性。战士渴望宿舍外环境是和谐的、人性的,充满关爱、稳定和安全。

2.社交的需要

一方面,战士希望在参与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相处的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战士渴望在交往中交朋友、诉说心事、释放压力。因此,战士要求宿舍外环境能有社交的功能。

3.独处的需要

一方面,部队生活基本上是统一性的、集体性的,战士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个性和思维,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另一方面,战士心情低落时,有时在集体生活里并不能释放压力。因此,战士强烈需要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宿舍外环境要有私密空间。

三、战士宿舍外环境存在问题

1.绿化与景观问题

许多部队单位形式主义思想严重,在战士宿舍外环境绿化和景观的规划中过于注重视觉上的美观,忽略了战士对环境的心理需求。(1)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舍弃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引进稀有名贵的植物品种,给战士一种只能远观不能亲密接触的距离感。(2)在植物的管理上,不管植物的特性,强行修剪成固定的几何形状,失去了自然美感,仿佛给战士一种“我们跟植物一样没有自由和个性”的心理暗示。(3)热衷人造景观,通常是假山瀑布、假花假草、人工小池塘等,而且人造景观通常选择硬质材料,营造了生硬的环境氛围。

2.安全问题

(1)在休闲区和训练区缺乏过渡,这样容易导致正在训练的战士会伤害到在休闲区休息的战士。(2)休闲区和训练区设置在道路旁、紧贴战士宿舍楼下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道路上来往的车辆、宿舍楼窗户或楼顶坠物对战士的安全产生威胁。(3)选择有毒、有针刺、容易引起虫害的植物花草绿化。战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常常缺乏安全感。

3.人文精神问题

(1)在战士外环境的设计上,过于凸显部队现代化建设元素,各个单位的战士宿舍外环境设计很少考虑到本单位的历史传承、部队特色的东西。(2)缺乏文化、艺术的熏陶。宿舍外的宣传栏粘贴的通常是各连各排各班的每周表现和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关于部队文化、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宣传很少。宿舍外环境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整个生活氛围缺乏人文关怀,给战士一种冷漠无助感。

四、基于环境心理学战士宿舍外环境设计分析思考

1.入口

战士宿舍入口包括宿舍门前的台阶、入口小广场、小景观等,它在意识形态里是一种标志和提示,它给战士一种“你到家了”的心理暗示,因此,设计入口时要注意入口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例如,在设计台阶时,台阶阶数不能超过七阶,台阶高度要比正常台阶稍低些,超过七阶或台阶过高,战士走进宿舍就会觉得很费力、很辛苦,感受不到一回宿舍心情放松的感觉。台阶宽度要比正常台阶稍宽些,台阶宽全脚就能着地,给战士踏实、平稳的感觉。在入口小广场方面,小广场地面要平,地面若铺砖,颜色要温和。小广场上可设置独特的小景观或路标,提高宿舍辨别度,给战士一种“这是你独一无二的宿舍”的心理感受。

2.空间设计

战士宿舍外环境空间可分为训练区和休息区。训练区用于战士简单的体能训练,训练区应开阔平坦,光线充足,训练器材的质量要高,颜色要稳重。同时,可以在训练区设置小的以运动为主体的雕塑或者标语,从而营造健康、活跃的氛围,使战士充分享受训练的乐趣。休息区用于战士休憩、聊天、观景、娱乐等,休息区应利用绿化、矮墙、长廊等来构造开放、封闭、半封闭的空间,分别满足战士社交和独处的需要,同时在具体设计时应注意提供给战士安宁、自然的感觉。例如,休息区长廊的设计,不能紧贴建筑墙面或草墙,否则会有压迫感,应该空出一段距离,并且随着高度增加,距离也要增加。长廊外侧应布置绿化带,绿化带内侧供战士休息,给战士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活动空间。这两个区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训练区和休息区要有过渡,可利用曲线式小道路分离。在训练区可设置提供没有训练的战士观看训练、进行交谈的小场所和设施。在休息区可设置较大的空地,用于战士打拳、联系俯卧撑等健身活动。

3.绿化

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力量,勃勃生机的花草树木可以消除战士消极的心理情绪,使战士体会到大自然和生命的乐趣。在战士宿舍外环境绿化设计时,在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的基础上,应注重绿化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美感。例如,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选择无毒、无刺激性、无虫害、易于管理的植物品种,给予战士安全感。同时,选择花色鲜艳、树叶翠绿的花木,在视觉上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心理氛围。在植物的布局上,采用群植、独植、对植等不同方式与宿舍外环境中训练区、休息区和道路的建设相互衬托,构造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效果。在植物造景时,应将自然形和几何形结合起来构图,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各显独特的美感,给战士不同的审美感受。

4.景观小品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3篇

居室要装修成“靓屋”,离不开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这个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还必须符合环境心理学的要求。因为,不同的设计、房间内部的安排及布置会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
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
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并影响到人际交往。

(1)善于运用善意的视觉“欺骗”。在环境中,有许多元素会使人产生错觉,如色彩、线条、形状等,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因此,在室内设计时便可利用这种错觉,使小房间看起来大一些,矮屋顶看起来高一点。这是一种“视觉的欺骗”。形状也会影响空间感觉,如虚实的比例会给人带来错觉。圆形令人感觉柔和,多棱形状则予人压迫的感受;
高的东西令人觉得庄严,矮的东西则较平易近人。客厅中沙发排列的方式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字形排列有利于谈话,“一”字形排列会降低沟通的效果。不同的家具设置也会影响家人之间、主客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所以,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掌握好每个空间的用途及功能是很有必要的。应该考虑到,卧室是用来休息的,厨房是用来劳作的,客厅应该是休闲的。只有根据人对环境的要求来进行设计,才不会失去设计的意义。

(2)注意环境对情绪影响。从一般的家居生活来看,有哪些部分与环境心理学所探讨的东西有关呢?每个人一天之中的情绪变化,会随着他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早上进入办公室,会显得比较严肃,因为办公室是工作的地方,有一种竞争的氛围。回到家,在客厅或进入厨房,则会产生另一种情绪,这是因为环境因素在悄悄地影响人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事实上,好的居室设计就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充分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情绪影响。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过程;
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

[中圉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29-02

现代教育心理学以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认知任务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以认知活动为中心,情感、意志等其它心理过程伴随参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与身心发展互相影响,认知活动与意向活动相互影响。在各科教学的具体活动中,没有情感色彩和毫无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情感可以强化或抑制认知发展过程,并影响和制约学生认知活动发展的方向。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情商”不仅作用于“智商”,而且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休戚相关。所以全体教师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在掌握某一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还发展学生包括个性心理在内的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课堂心理环境

什么是课堂心理环境?首先要弄清心理环境的概念。德国社会心理学家k・勒温的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即B=F(P・E)(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心理环境)。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就是一个人在特殊环境下(即所谓生活空间)的函数。即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和他所处的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环境。

所谓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能为学生所觉察和感悟到的,并能影响学生认知、情感和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心理环境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心理环境,它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学生共认的规范和价值观等决定的。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乃至学习成绩和人格的发展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课堂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反抗的三种。

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来调控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关系,以营造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建设性的课堂心理环境,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要想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就要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如:教材的组织、教学的方法手段、对待学生的态度、期望值、评价方式等)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总结广大优秀教师实践经验,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兴趣原则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感彩和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另外,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的学习产生往往不是从目的和动机出发,而是从兴趣出发。正如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于兴趣是在人的精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包含有情感因素,具有“内在趣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所以,兴趣是对学习的一种的情感态度。因此,兴趣原则是指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并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兴趣和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好奇心往往是知识的萌芽、求知欲的表现、探索发现和创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做到“以需导学,以趣诱学。”

(二)激励原则

行为心理学家的实践早已证明,任何动物包括人都会去重复一个将立即产生愉快结果的动作。得到激励表扬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因此,对学生成长来说,表扬激励就像阳光,没有它就不可能成长,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别人的称赞,以此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此来实现自尊、自信,归属感、成就感得到满足。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家长或者老师若要毁掉一个儿童,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每天对它说一遍“你真笨”或“你真坏”,这样便会使儿童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入“笨”或“坏”的圈子里。因此,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调控者,在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激励原则,多表扬、少批评;
多鼓励、少指责,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学会给学生一些宽容。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成就喜悦感和焦虑失败感常常和教师评价直接相关,因为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否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良好的自我观念是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坚持激励原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期望、鼓励、表扬等正强化手段,来调整学生自我意识,满足学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自强进取精神,增强学习意志力。

(三)探究原则

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与结果。探究原则的核心在于,重视培养学生喜欢刨根问底的思维习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善于创设种种条件,广开言路,让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争论,积极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各种不同意见,努力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求疑、求异、求广,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学生积极生疑、质疑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求知、交往和创新的需要。坚持探究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激发想象,动手实验,合作交流,鼓励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关系,满足学生求知、交往和创新的需要,达到提高探究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心理相容原则

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认知过程,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可见,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由于学生获得知识需以教师为中介,故师生之间关系不仅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情商”和“智商”的变化。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环境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心理环境心理成长共生

1环境的确认

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显然要涉及到人的心理行为所处的环境。然而,不仅怎样对待环境的影响对心理学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怎样理解环境的含义对心理学家来说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何理解环境,或者如何确定环境的含义,这对于不同的心理学家,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注:谷船华、张文新:《情境的心理学内涵探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99-102页;
王亚南:《情境心理学的若干问题》,《心理学动态》,1996年第4期,第34-38页;
葛鲁嘉:《对心理环境的考察与探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第51-54页。)。其实,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不同的心理学家对环境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注:申荷永:《心理环境与环境心理分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第5-8页;
刘建新、高岚:《简述环境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第9-12页。)。其实,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并且有着非常迅速的扩展(注:伍麟等:《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4期,第466-471页;
伍麟:《时代精神与当代环境心理学的应对》,《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5期,第96-100页。)。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环境可以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类别。基本上,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种类的环境,即物理的环境、生物的环境、社会的环境、文化的环境、心理的环境。

物理的环境。环境在通常的意义上是被理解为物理的环境,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环境。物理意义上的环境,是把环境看作是物理的存在,是物理的刺激。物理的环境是可见的,是直接的。所以,物理环境就成为心理学家所最为关注的,甚至物理环境成为了环境的唯一的含义。在许多心理学的研究中,所涉列的环境因素就是物理的环境。其实,不仅人所处的环境具有物理的性质,而且人也可以被当作是物理客体。例如,对人而言的物理的力。环境是受地球引力的制约,人也就会承受地球的引力。物理客体的打击会使人体受到直接的伤害,如骨骼的断裂等等。

生物的环境。物理的环境仅仅是最基础意义上的环境。涉及到心理行为,就必然要涉及到有机体,也就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那么,与生物有机体直接相联系的环境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环境,而是生物意义上的环境。生物意义上的环境是直接关系到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或者说是对于生物有机体来说,具有最直接生物学意义的环境。例如,食物对于生物有机体来说,就不仅仅具有物理的意义,或者说是物理的存在,而是具有生物的意义,或者说是生物的存在。食物是生物有机体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最基本的来源。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的研究者就是把人理解成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进而涉及到与生物有机体有关的环境,就是生物的环境。

社会的环境。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而且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人是个体化的存在,每个个体都是相对的。但是,人又都是群体化的存在,个体又结合成社会群体。那么,每个个体都是在社会中生存和生活。所谓的社会至少包含如下的含义,即社会是物质的存在、社会是关系的存在、社会是心理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是由物质生活作为基础的。因此,人类社会从事的必然是对自然物的摄取和改造的活动。

人类的生活又是以社会生活为源流的文化的环境。人通过改变和改造自然而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或自己创造的、或具有意义的环境。这就是文化的环境。文化是人自己创造的。人正是通过创造文化,而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具有意义的。文化的存在内含着人所创造出来的含义和意义。文化是传承延续的。文化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而在不同代际之间传递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是决定生活的。文化通过特定的方式来定位生活和塑造心理。文化是心理学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的和根本的问题(注:葛鲁嘉、陈若莉:《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79-87页;
cole,m.culturalpsychology[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8;
nisbett,r.e.,peng,k.,choi,i.,&norenzayan,a.cultureandsystemsofthought[j].psychologicalreview,2001,108(2):291-310;
stigler,j.w.,shweder,r.a.&herdt,g.culturalpsychology:essaysoncomparativehumandevelopment,[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心理的环境。生物的环境是对生物有机体来说的环境。那么,对于心理的存在,对于意识的存在,特别是对于自我意识的存在来说,环境还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而且还是心理意义上的。所谓心理环境,就是被觉知到的、被理解到的、被把握到的、被创造出的环境。心理环境是对人来说的最切近的环境。这种环境已经超出了物理、生物、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环境。就心理环境来说,它对人的影响是最切近的和最直接的。(注: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性质、类别和功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7-21页;
葛鲁嘉:《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03-108页。)人可以在心理上分离出自己所处的环境,并针对这样的环境调整或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所以说,意识觉知到的或自我意识到的环境是人构造出来的环境。当然,心理环境加入了人的创造性活动,这就使得心理环境的含义远远超出了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的界限。人的创造性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的创造性构想,这可以突破环境的限制。二是意识支配下的创造性行为,这可以实际改变物理环境或生物环境。环境对于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不可能脱离环境。其实,对人而言,环境是人所依赖的。

2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于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不可能脱离环境。其实,对人而言,环境是人所依赖的。环境对人而言,可以把环境称之为情境,也可以把环境称之为境遇,也可以把环境称之为处境。但是,无论何种理解,环境都被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是外部的条件,是外部的影响。如果把环境看作是外部的,那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的意义就是特定。如果把环境看作是由人的心理所理解和把握的,那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的意义就是不同的。

心理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心理行为不是真空中的存在,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那么,环境对于人来说,或者对于人的心理行为来说,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心理学研究中一直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但是其所理解的环境却只是外在于人的存在,是客观的存在,是外力的作用,是独立的作用。那么,重要的就是对环境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心理环境,是人在心理上所理解和把握的环境。这种对环境的理解,就会导致重新确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的意义。其实,对于环境来说,有物理的环境,有生物的环境,有社会的环境,有文化的环境,有心理的环境等等。例如,文化心理学对文化环境的探索,也提供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独特的理解(注:ratner,c.culturalpsychologyandqualitativemethodology[m].newyork:plenumpress.1997;
shweder,r.a.thinkingthroughcultures:expeditionsinculturalpsychology[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1.)。在过去,有许多关于物理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探索,但却缺乏对心理环境的探讨。这导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心理所具有的意义在理解上的片面性。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如何确定环境的作用,研究者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差别。心理学发展史上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环境对于人的心理行为来说是主导的、支配的、是不可抗拒的、是决定性质的,认为只有承认了环境的地位,只有理解了环境的作用,就可以理解心理的性质特征和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心理学就分裂为大大小小的不同的学派。古典行为主义就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别。古典行为主义就是环境决定论的提倡和主张者。心理学发展史上也有自主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自主发展的,是自我决定的。那么,环境的作用实际上就被忽视了,环境就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这导致的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环境被看作是无所作为的,是固定不变的,是忽略不计的。

可以说,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并没有把环境本身看作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内容,而仅仅是将其理解为人的心理行为的附属的条件。那么,无论是物理环境、生物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都不过是作为揭示人的心理行为的附加的背景。对这些环境因素的涉及,不过是其他相关科学门类的任务,而与心理学的研究无关。或者说,心理学并没有义务去涉及心理行为之外的存在。这实际上是心理学科学观存在的问题,是心理学的小科学的限定。(注:葛鲁嘉:《大心理学观──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9期,第18-23页。)所以,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环境都是外在的条件。无论是物理的环境、生物的环境、社会的环境、文化的环境,都是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外在的影响。有了某种环境,没有某种环境,环境的某种变化,存在都是现实的,作用都是固定的,影响都是外在的。

3外在的干预

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行为。相对于人的心理行为,环境只是外在的影响,或者只是外在的干预。问题在于,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研究者,人们都已经习惯了把环境看作是外在的干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力量。那么,环境就成了异己的力量,就成了强加于人的奴役,就成了无法摆脱的神喻。人的心理行为不过是环境任意所为的对象。因此,所谓的环境就是天意,所谓的环境就是强权。

其实,无论是把环境理解成为是物理的环境、是生物的环境、是社会的环境、还是文化的环境,普通人和研究者都常常是把环境看作对人来说是外在的存在,是自足的存在,是异己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是变化的存在。那么,人在环境面前,人只能是受到制约的。相对于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的外在环境来说,人不过是非常渺小的,是非常无助的,是非常软弱的,是被动接受的。

如果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来说,人只是环境的产物,人只能顺应环境。环境的影响被看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和主张。环境决定论是把环境的影响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人的心理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都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早期的或古典的行为主义学派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在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看来,人的行为并不是本能决定的,或者说就不存在什么本能。所有的行为都是由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没有什么中间的过程,没有意识的存在,没有内在的心理。那么,通过揭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刺激,来控制人的行为。

尽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视环境的因素,但是对环境的理解却大多是把环境看作是外在的影响和外在的干预。这种对环境的理解支配了心理学的研究,并决定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和研究。但是,把环境看作仅仅是外在的干预,显然无法完整地理解环境的内涵和作用,或者说只能是片面地理解环境的作用。这也更进一步决定了和限定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问题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了把环境看作是外在的干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力量。那么,环境就成了异己的力量,就成了强加于人的奴役,是无法摆脱的神喻。人的心理行为就是环境任意所为的对象。环境就是天意,环境就是强权。但是,把环境看作仅仅是外在的干预,显然无法完整地理解环境的内涵和作用,或者说只能是片面地理解环境的作用。

4心理的成长

人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心理的变化并不是零乱的和纷杂的,也不是片段的和无关的,而是有序的和丰富的,是系统的和关联的。所以,更能够说明这种有序的、丰富的、系统的、关联的和变化的术语,就是心理的成长、心理的扩展和心理的丰满。这都是关系到人的心理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术语。人的心理的扩展或心理的丰满就是说人的心理成长是没有止境的。所谓不断地成长就是不断地扩展或不断地丰满。所以说,人的心理成长是伴随终身的。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原有对心理成长的理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或者是有很大的缺陷性的。例如,一个局限或缺陷是仅仅把发展理解为是在个体的早期就已经完成的,是伴随着个体的机体发育的过程而进行的。当个体完成了机体的发育,心理的发展也就停止了。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则开始强调人的一生的发展或全程的发展,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不断的成长的过程。再一个局限和缺陷是仅仅把发展理解成为是个体的发展,而将其与人类文化、人类社会、人类群体的发展分离开。这也就是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把自己限定在了个体心理的狭小范围之中,并没有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看作是一个共同的过程。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则开始把个体的心理成长看作是与社会整体的发展一体的或共生的。个体的发展组成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包含了个体的成长。

心理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心理行为不是真空中的存在,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那么,环境对于人来说,或者环境对于人的心理行为来说,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如何理解环境的含义,如何确定环境的作用,研究者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差别。心理学发展史上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只有理解了环境的作用,就可以理解心理的发展变化。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心理行为。古典行为主义学派就是环境决定论的提倡和主张者。心理学发展史上也有自主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心理是自主发展的,自我决定的。环境决定论与自主决定论成为了理解心理成长的对立的两极。这实际上根本无法合理地理解人的心理成长。人的心理成长要么成为了环境的牺牲品,要么成为了自由的随意性。

其实,心理成长的概念表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容纳了自己,容纳了他人,容纳了社会,容纳了环境。这也是心理成长的概念与心理发展的概念的重要的区别。心理的成长就是心理疆域的扩展,就是心理境界的提升,就是心理意义的丰厚,就是心理弹性的增加,就是心理容纳的宽广。

5共生的历程

把个人的心理行为与环境的影响作用分离或分裂开来,显然不利于对个体心理和对生活环境的合理的理解。那么,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是应该把环境与心理理解为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交互作用就不仅仅是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且人也会作用于环境的变化。如果进一步地去分析,就会发现,这种交互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一体化的过程。这种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共同生长的历程。任何一方的演变或发展,都会带来另一方的演变或发展。或者说,心理与环境就是共同的变化和成长的历程。那么,心理环境的概念就是有关共生历程的最好的描述。

在目前的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现实世界中,没有单一方面的任意发展,没有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没有消灭对手的成长机会,没有互不往来的现实生活。正与之相反,有的是互惠互利的彼此支撑,有的是共同繁荣的生存发展,有的是恩施对手的成长资源,有的是互通有无的现实社会。其实,在科学的研究中,无论是研究自然的、是研究生物的、是研究植物的、是研究动物的、还是研究人类的,都要面对着各种不同对象之间的关联性。生态学的兴起就是反映了这样的趋势,生态学的方法论则成为了引导科学的研究能够在相互关联的方面去揭示对象的原则。

人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但是,心理的变化并不是零乱的和纷杂的,而是有序的和系统的。更能够说明这种有序和系统变化的术语就是成长或心理的成长。与心理成长相关联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术语就是心理的扩展或心理的丰满。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不断地成长就是不断地扩展或不断地丰满。所以,心理的成长是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