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项目式教学【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15 10:1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实用型的软件蓝领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极富创造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项目式教学【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项目式教学【五篇】

项目式教学范文第1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以培养实用型的软件蓝领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极富创造性和时代气息等特征。笔者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本专业的特征以及教学实践,简单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提出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二、项目设计的原则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项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紧扣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征,联系实际应用,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教学项目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知识点,能服务于教学,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设计项目时,可根据课程不同的知识要点,将一个综合项目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再将每个子项目分解为多个任务单,每个任务单涵盖一定的课程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然后,每个任务单通过设置相应的新问题情景引出任务。教学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科学实用为准则,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在设计项目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摘要:(1)项目的设计要有可行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较熟悉、易理解、感喜好的项目,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项目的设计要难度适中。设计的项目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于简单。项目的难度过高,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望而生畏”。项目的难度过低,一方面,会降低教学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3)项目的设计要有综合应用性。把学生已把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知识交融结合,并注重和横向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不仅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

三、“项目驱动”教学环节的设计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综合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实施摘要:明确任务、剖析新问题;
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作品展示、点评总结;
项目实战、巩固创新。

1.明确任务,剖析新问题

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子项目的任务单,通过新问题陈述先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突出重点、透析难点,继而针对新问题进行剖析,对新问题进行细化和深化,提供解决新问题的方案,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调动学生主动地参和到项目的分析讨论中来。

这样,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成枯燥无味的任务来应付,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

2.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从提出新问题到分析新问题,接下来就是解决新问题,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尝试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又称“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和学习,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仅达成个人绩效,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其间,学生可以不依靠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独立寻找相关资料,自己阅读和分析后,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引申出不同的思索方向,进而建构出个人对于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合作学习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经验为中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3.作品展示,点评总结

学生完成任务后,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汇报成果,各小组可以针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及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碰到的新问题和困难,所谋求的解决方法,心得心得,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有助于树立自信心。教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和成果及时地一一进行分析点评,在点评分析过程中,既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也要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通过这样一种“学习-实践-反馈”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内容,而且自己独立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此得到培养。

4.项目实训,巩固创新

在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结合当前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市场需求开展项目实训,通过模拟职场情境,提出一个来自IT行业或现实业界的实际新问题,在教师的激发和引导下,学生按照自己把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在和同学的合作交流、讨论中,明确任务、确定目标、分析新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丰富、提升和重构,从而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信息素养,又培养了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

项目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数控教学 传统教育模式 项目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对各层次数控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人们对于数控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热门专业。我校多年前就开始了数控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使我们感到数控中职教育数控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项目教育模式的区别

(一)传统教育法中的备课形式

出国前,笔者在数控工艺基础中的第一节课是这样备课的:第一,基本概念的讲解,如数控加工工艺的概念、工艺过程的组成链、工艺基准及其选择、划分工艺阶段的基本原则和工艺规程的制定等;
第二,以某轴类零件来讲解普通车床中车削工艺的制定过程,如先选择毛坯和毛坯装夹定位,然后车刀的选择与装夹,再车左端面……第三,数控加工工艺安排,如刀具的准备、机床加工参数的设定、工件的装夹、加工工序卡的制定等。

在一节课内,教师要讲清工序如何划分、机床的加工参数如何设定、刀具如何选择等问题,难度很大,而学生想把本节课的内容理解好,难度会更大。这样导致一些厌学的学生更加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

(二)项目教育法中的备课形式

回国后,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上了同一内容的课,但备课内容与教学方式与以往大不一样。首先,把该堂课的结构划分为几个部分:设置学习目标、问题分析、制定行动计划、行动演示、评价检查、反思。其次,整堂课的内容以完成一个实际的零件加工来贯穿,课程目标的设置是加工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而提出本项目的难点,自己又应如何去攻克该难点。通过以上思考,整理好思路,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即该零件的数控工艺安排,通过自己的实际加工,对加工的零件进行测量,再对比各组测量数据,作进一步的思考。

在这样的一堂课中,笔者完全变成了一个辅助者,而课堂的主角变成了学生。姜大源先生在新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1]这正说明了职业教育与我们以往的普通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有其独特的地方,能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通过以上同一课程内容两种不同的备课思路与上课方式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法遵循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因此,在备课中,追求的是前后知识的衔接。要想完成本课程的内容,需要准备大量的书面知识,因此,此类教学模式属于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一种,教师也比较头痛,总想用最简明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但很难成功。而项目教学法则不同,它遵循的是行动导向的方式,即在一定课程目的下教学生,解决的是为什么学的问题。在德国,职业的现实性使得教师必须解决如何教的问题,针对学生如何上课即教育的现实性,考虑的是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在教学中的体现。而传统的教学考虑的只是传授,因此,同一节课的教案截然不同。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制定项目时,考虑的是如何加工工件,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果说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是学生的显性能力,那么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即为隐性能力。隐性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关系到一个学生对其专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姜大源先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隐性知识进行了阐述:隐性知识是生动的、直接的知识,显性知识是间接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知识,是以行动导向的逻辑构成的,有利于抽象思维不强的人学习,显性知识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知识。[2]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隐性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隐性能力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符合职业教育能力,即,素质势能基础上的动能,是经由“获取―反思―内化―实践”形成的不能脱离个体存在的本领[3]。

二、教师如何备好一堂项目教学的课

(一)备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上课前的第一件事:教师让学生在已画出的一个标杆旁用“X”标记出自己对本次课的知识内容知道多少,以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自报的情况,将学生组合成多组(3至5人一组),每组布置内容不同、但符合学生能力的课题,要学生自己查找书中相关内容,完成各自的课题。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和检查学生的进度,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观察学生的能力,以作为课程完毕后的评分参考。学生陆续完成自己的课题后展示作品。最后,教师讲评学生的展示作品,并加以鼓励,同时,学生也作自评,从刚开始的只知道一点,到现在的基本上全部掌握。从上述例题课及教案编写中不难看出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一味地灌输、抽象的逻辑思维及闭塞的单独学科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的职教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变逻辑思维为形象思维、变一味地传授为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变被动的显性能力的培养为主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是看不见的隐性能力的培养。

(二)改变自己原有的备课思路

1.备课首先必须备人,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性格,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此次在德国的学习,笔者感觉到要实施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小组的组成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所以作为授课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

2.项目的设置必须切合实际。作为教师必须清楚你要给学生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例如:上述的一堂数控课,以会编制轴的加工工艺为目的,因此,项目的选择即为加工一根轴,并且一定要能在实际生产中加工出来。笔者认为兴趣来自于实践,项目的设置是整堂课的关键。

3.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项目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当然,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作为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思路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对难点问题要会化解,化整为零,充分利用形象思维,尽可能避免逻辑思维。

(三)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

1.师生互换角色,教学效果凸显。

传统的教学为灌输式,对专业课的教学会产生很大的弊端,而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即学生不再只是教学的受体,更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项目教学的课堂上,更多地看到学生在做什么,而不是教师在讲着什么,教师就像幕后的导演,一直在注视着整台演出进行得是否顺利。但作为导演,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使整台演出获得成功。

2.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在德国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常常会发现教师会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工艺流程图的使用,其中的内容全部由学生来填写,不难从中发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影子。另外,小组工作制度的使用,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小组之间的热烈的讨论促进了学生隐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赏识教育的使用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将与冲压课程相关知识以拼图的形式衔接起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又不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授课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对学生的评价也直接影响教学的结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研究者,学生应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4]。项目教学的评价包括小组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三部分。小组之间的评价能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积极争取本小组的胜利;
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不能削弱各小组学生的积极性,应提出问题的所在,让学生广泛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加刺激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是笔者在出国前后及这几年职教生涯里不断摸索的一些教学体会,感觉德国的制造业发达正是其突出的职业教育所取得的结果。总体而言,我国也要尽快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理论,进而推进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吴全全,姜大源.隐性知识管理――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的新视野[J].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52-56.

项目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球篮球教学 项目教学 模式分析

项目教学法又称为跨专业课程,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中通常会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对该项目的实践,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然而在当前的高校篮球教学模式中,并没有有效的达到任务目标,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校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于篮球的教学目标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投篮和上篮这些基本动作,没有为学生制定更深入的篮球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篮球教学采用放养的态度。学生在篮球教学中仅仅是依靠自己对篮球的喜爱来组队竞技,教师没有让学生体会到高校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久而久之,学生对于篮球课的兴趣大大降低。

2.教学体系的老化

篮球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一项体育运动,姚明、易建联这些名字在高校学生之中广为流传。但有些老师仍然不肯放开眼光看世界,对当今主流的 NBA等流行元素不加吸纳,不积极更新自己的篮球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与学生沟通就会很困难,教学体系陈旧老套,学生也会对篮球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方法落后

大部分的高校篮球教学都只是集合队伍、点名,做一下简单的准备活动,然后剩下的时间就全部由学生自主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单一、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对学生的篮球技战术起不到任何的帮助和提高。学生只能被动的顺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将篮球教学中的竞技性和健康型丢的一干二净,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喜欢篮球课上的自由时间,而不会喜欢篮球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4.考核内容缺乏科学性

当前很大一部分的高校篮球教学考核中,大多还是以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只是投篮、上篮、运球突破等几个简单的篮球动作。高校篮球考试存在着一定的弊病,考核目标导致教师在日常的篮球教学内容的布置,使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考试内容的学习,不能准确的反映出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也无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篮球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战术技艺,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身体锻炼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二、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篮球教学中

1.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内容

项目教学法应用在高校篮球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目标,确定项目任务;然后以学生为主,制定教学项目完成计划,确定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步骤和流程,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切实保证教学项目计划的可行性;然后由学生负责组织各自的分工和合作形式,并且按照自己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的开展教学练习。教师此时负责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下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以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尤其注意,这一环节应该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评论项目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由师生讨论制定成绩评定的原则和当前教学项目的整体分析;最后,师生共同对教学项目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总结,并对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在当前项目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述和对比,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教师考核总分,最后将教学项目的数据资料和总结等全部进行归档保存。

2.项目教学模式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传统高校篮球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实行放羊政策的不靠谱行为,为学生制定了合理的教学项目目标,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有以下特点:

(1)项目教学目标指向的多重性。项目教学法可以通过转变学生的篮球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行中,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以往教学模式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相对于学校来说,项目教学法建立了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生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学校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额实时,探索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新模式的更新,完善和整合学校的课程体系。

(2)项目培训周期短、见效快。通常项目教学在一个短时期内、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

(3)项目实践中可控性好。项目教学法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由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对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控制,对学生练习工程中对篮球的问题可以做到及时的解决。

结语

在高校篮球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以往模式中带领学生做做准备活动,而成为了一名学生学习篮球的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练习篮球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篮球项目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对高校篮球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并且有效的解决了当前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辛松和.网络环境下高校篮球教学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2,(16):6.

项目式教学范文第4篇

摘要:经济法是技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较复杂繁闷, 知识点较杂多,既包括了经济学相关知识,又包括了法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于一体,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和学科性。经济法的这一学科特点, 再加上本身知识的繁杂性与背诵记忆的特点,让经济法这门学科的教与学都带有一定的难度, 本人于一学期的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为经济法的教授采用项目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本文所探讨的经济法项目式教学是指穿插案例教学、整合多媒体教学方式、突出实践技能等手段,根据相关教材的内容进行有关项目的分解,强调了对技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项目式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 :经济法;
项目式;
总结;
评价

一、中技班课程经济法项目式教学法的可行性

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方式僵化,重教师的传授知识,轻学生的能力培养。项目教学法比传统的授课方法更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及合作、创新意识。项目式教学方法在综合考虑课时、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课余时间、学校的软硬件条件等因素来确定项目教学开展的范围,在考虑中技学生的年龄、背景、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和未来的职业需求,项目教学中所选择的项目,难度应适中,不宜过大。在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与学的过程,通过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技术等的交互式教学及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等的教学方式方法,除外可采取模拟法庭及旁听庭审等形式,这是在课堂知识点的传授基础上由学生自主进入实战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如法官、双方律师以及原告、被告等诉讼参与人, 以实际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物, 模拟案件审判的一种实际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得课程的知识点更形象、直观, 便于学生记忆。此外,授课的过程中,可结合有关法律视听资料,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经济与法》、《社会与法》、《今日说法》等栏目,这些节目所选案例均很典型, 制作也较成功,均有一定的收视人群,尤其在每期节目之后都会加上相关的法律专家的点评,观众们都能从中得到相关的法律指引,把类似的视听资料搬进课堂, 由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点评, 进行知识的归纳概括,最后再结合专家的专业法律意见巩固相关知识,这种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技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中应用流程

(一)项目的选择与确立

选用的教材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基础知识》,本学期课时为80 课时,选取教材的其中的八大项目作为本学期的项目教学内容,项目的选取难度不宜过大,分别为:项目一经济法基础概述,项目二经济法律关系,项目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项目四内资企业法律制度,项目五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项目六企业破产法律制度,项目七公司法律制度,项目八合同法律制度。

(二)项目式教学的呈现

1.案例教学方法的穿插。课堂案例教学方式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学方式, 也是进入新课的最佳导入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进行经济法知识点的讲授,再结合有关的实际案例,由教师进行指导,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最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再次的讲解,课堂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指引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而不是教学活动中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精心做好备课工作, 根据教学的需要,精选一个或几个案例, 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事先介绍案情,要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教师与案例三者之间的有效交融互动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关键,有些案例也可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整理,案例的讨论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让学生有组织的进行。总之,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 不必占用过多课堂时间, 把课堂有限的时间用来传授关键理论知识点,让学生一起分析案例, 群体性的思考案情, 并且,任一案例均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项目式教学的总结、评价。此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对于项目式课堂教学的课后总结与反思。此一阶段的的学习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展示学生把握知识点的成果,如通过有关视听资料《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栏目,先通过视听资料呈现案例,由学生进行案例的分析,结合所学经济法内容进行相关解决方法的探讨,最后再由视听资料后面的专家点评,揭开相关案情的处理方式,一方面给出了学生较为准确的解决答案,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记忆。

3.项目教学成果的展示。项目式的教学有无取得实质性的成果,需要通过有关项目知识的展示体现出来,课堂上可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表现出来,本学期安排四次模拟法庭,分别对劳动合同争议、合伙企业纠纷、破产纠纷、合同纠纷四个知识点进行及旁听庭审等形式,这是在课堂知识点的传授基础上由学生自主进入实战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如法官、双方律师以及原告、被告等诉讼参与人, 以实际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物, 模拟案件审判的一种实际教学活动,模拟法庭应把握以下两个环节:(1)准备阶段。由于学生都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因此对有关法庭审判的过程演练可能较为生疏,为了让学生能达到活动的预期目的,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模拟法庭的场地准备和法庭审判的知识能力准备。可直接在课堂内完成法庭场地的布置,同时,学生统一穿着校服,一方面可体现一种正式、庄重的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此次课堂的学习。(2)实战阶段。这一阶段分为庭前准备、庭审过程和庭后总结三个环节,这是项目教学成果展示的核心。从角色的选择、开庭的审理, 到庭审结束的讨论, 通过模拟法庭,进行了对学生经济法律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也可通过学生们在模拟法庭上的精彩表现,展现了项目式教学的实质性成果。

三、项目实施中应注意事项

项目式教学以项目作为载体开展教学过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一般以小组形式由学生自主进行,在整个项目式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学习辅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也充分体现了项目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的区别。此外,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考虑课时、学生学习状况和业余时间、软硬件等教学条件。(2)考虑中技学生的年龄、背景、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未来的职业需求,项目教学中所选择的项目,难度应适中,不宜过大。(3)应考虑会计专业学生未来可能选择的职业是会计员、出纳、办公室文员助理等职业,项目选定应在一定范围之内,即满足难度适中之外,所选择的项目必须满足专业与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立体模式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第4期.

[2]田艳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浅探.教育与职业,2008.第9期.

项目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
“螺旋式”教学模式;
C语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06-02

传统C语言教学模式虽然在知识传授上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但学生最后掌握的情况不理想,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还比较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关键还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计算机类课程,很多课程把一个大项目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将大项目拆分成子项目即小项目进行教学,很多教材也如此。但是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首先,由于小项目是由一个大项目拆分而来,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学生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或者前一个项目没有完成好,就会直接影响后一个小项目的进一步学习;
其次,为了遵循项目所谓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有些小项目的安排或设计不是很合适,过于牵强,对这个相关知识的介绍或者讲解不一致。因此,笔者进行了改革,采用相对独立的小项目进行教学,并采用“四重循环”的“螺旋式”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更好。

教学模式设计思想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小项目引导“四重循环”的“螺旋式”教学模式。所谓“四重循环”,指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知识模块采用一个小项目作为课堂教学项目,学生上机实训采用类似的另外一个项目,课外作业另外再设计一个项目,课程结束后,再安排一个综合实训项目。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循环练习四重项目,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而在每次课堂教学项目中,其实施过程具体如下:第一步,一般先安排“温故知新”,考虑到高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再加上程序设计类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学生若是没有掌握好前面的知识,会影响后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使学生的学习情况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尽量安排5分钟左右的复习时间,就会起到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提高编程能力的目的。第二步,通过创设小项目情境引入任务,接着讲解相关语法知识,进行算法分析,然后解决提出项目。第三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实训练习,对这个相关知识有个基本的熟悉和掌握。第四步,就是对知识进行扩展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最后是总结和巩固环节,完成配套自编习题。

以C语言课程为例

(一)C语言课程地位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及有关专业中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与其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紧密,为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参加工作提供必需的程序设计基本理论与技能。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学习其他课程有很大关联。从实用角度讲,目前大部分操作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及工业控制的软件都可以用C语言来完成,可以用“基础地位显著,实用前景广阔”来概括该课程的地位。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偏向理论,实训操作相对欠缺,而且一般理论和实训的课时安排大多都是1∶1,即一半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另一半课程在机房进行,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比较薄弱。

(三)“螺旋式”的教学模式

为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笔者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践并探索出一种小项目引导“螺旋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小项目不是从一个大项目拆分而来,该模式的好处是项目相对独立,学生如果对前一个项目不感兴趣,对下一个项目的学习也不会有很大影响,而且,这样的小项目比从一个大项目拆分出来的子项目更适合相关知识和语法的讲解。整个教学模式是一环套一环,层层递进,“螺旋式”进行,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项目选择 在教学模式中,项目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要遵循典型性、适用性,趣味性等原则。首先,项目的选择应该和需要讲解的知识相对配套,具有典型性;
其次,应该选择对学生而言相对比较熟悉的项目,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再次,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选择有趣味性的,或者他们相对比较感兴趣的项目。

项目举例 例如,传统教学过程中,C语言的“数据类型与表达式”这一章语法知识很多,讲解起来十分繁琐,学生不容易接受,以本章为例,笔者对该内容的教学模式进行如下设计:首先,由一个计算器导入项目情景,提出项目的目标是设计并完成一个简易计算器,并且完成最常见的加减乘除运算;
其次,学生学习要完成该项目所需要掌握或使用相关语法知识,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常量和变量、运算符和表达式等;
最后,实现完成项目。学生模拟完成简易版的计算器,并要求学生对其功能进行完善,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扩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编程实战能力。又如,在介绍函数时,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打字母游戏的项目。游戏较为传统,即从屏幕上方随机掉下一个字母,然后快速敲打相应的键,该字母就消失。此游戏只是做了简单的实现,功能并不完善,比如生命数和分数等都没有完成。要求感兴趣的同学自己课后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项目,学生比较感兴趣,课题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有余力的学生,自行对该游戏功能进行完善,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项目顺序安排 笔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函数一般是放在最后几章讲授,函数就知识点来讲不难,主要是在教授过程中,在没有介绍函数之前,程序的编写一直都是写在一个main函数中,学生对这种方式习以为常,再加上教学进度等各种原因,结果学生对函数的掌握和使用不理想。因此,笔者做了一个尝试,把函数放在三种结构语法介绍完成之后讲授,即介绍完顺序结构、选择结构以及循环结构之后,设计一个模拟ATM取款的流程,结果教学效果更好。其具体安排是:首先提出项目情景,模拟ATM工作流程,然后提出完成该项目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条件语句、循环语句以及函数等,接着完成该项目。学生可以边学边用,一步步实现模拟ATM的取款流程。当然,等基本工作流程完成后,要求学生对其功能进一步完善。在此后的项目中,都运用本项目中的函数的知识,这样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函数应用。

“四重循环”的“螺旋式”教学过程 笔者把每个循环项目都拆分成一些子项目或是子任务。而且,每个环节在难度等各方面的设计都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比较适应该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教学模式对高职计算机程序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从“满堂灌”的教学过程,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导演式角色中来,学生也只有在自己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青.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案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26.

[2]李永明.程序设计课程“螺旋式”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9):72-73.

[3]刘锦峰.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2(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