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问题教学法【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15 10:3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1篇【关键词】教育改革能力培养探索“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采用课前准备或临时发挥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在课堂进行回答的教学模式。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问题教学法【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问题教学法【五篇】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 能力培养 探索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采用课前准备或临时发挥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在课堂进行回答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开始于以美国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他强调人的经验的主观性,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回答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本文就这一形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善于思考的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早在古代我国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英语课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问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本人在《Extreme Sports》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尝试。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上课时提出了以下这样的问题:(l)What are extreme sports?(2)How many kind of extreme sports are there in the wold?(3)Do you like extreme sports?等等。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证明,他们是经过预习课文并经过思考后提出的,最可喜的是展示了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结论,而是要充分展现学生参与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我首先作了回答,之后我又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Does running (Qigong/biking/)qualify as an extreme sport?Can everybody participate in an extreme sport?等, 请他们用英语回答这些问题并谈谈对这些运动的看法。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积极回答了问题并在同学之间又开始讨论有关这一话题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减少了学生惧怕开口说英语的心理,提高了他们说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三、树立学生自信,轻松掌握知识

“问题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风趣幽默、轻松愉快的问题情景才能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提问或回答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的差错,老师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必须先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有成功的体验,然后以相互讨论和研讨的方式和他们沟通,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纠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要设计好一个令大家有趣而轻松愉快的问题情景,就要求老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如教师心平气和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
结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得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学生在欢笑中学习,在轻松中学到知识的目的。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诙谐幽默”,让学生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求老师以多种“娱乐和游戏”的情境对话方式不断让学生以新鲜的形式接受原本枯燥的内容。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法非常感兴趣,所掌握的知识也非常牢固。经过一段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提问水平、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后,每当在路上和他们相遇,他们都能自信地用英语和老师打招呼,有时还作简短的英语会话。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能给学生带来发现问题的喜悦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不失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抛物线;
问题;
定义;
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培养高一新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和适应数学新课程的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Z03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修1-1第二章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抛物线定义和抛物线标准方程,它是继椭圆、双曲线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学习抛物线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且经历了椭圆、双曲线的特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推导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文科生基础又较为薄弱,他们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欠佳,直观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能力较差.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中的抛物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抛物线图片,体会到抛物线的美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抛物线的动力.

环节二: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由2.1椭圆例6和2.2双曲线例5,得到产生椭圆和双曲线的另一种方法: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当0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当动点到一定点距离与它到定直线距离相等(即离心率为1)时点的轨迹是什么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完成角色的改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入手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加强了与椭圆和双曲线的联系.

环节三:抛物线的定义

问题2:为什么要强调定义的另一种说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说明椭圆、双曲线及抛物线有统一的定义,即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问题3:若定点F在定直线l上,则动点M的轨迹还是抛物线吗?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定义的中出现的小漏洞,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完善了抛物线定义,也为下一步作出抛物线图形提出需要.

问题4:抛物线定义中的“一动三定”是什么?

设计意图:剖析抛物线的定义,将定义可归结为“一动三定”,加深对定义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定义.

教师强调:抛物线是圆锥曲线的一种,不是双曲线的一支.

环节四: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问题5:比较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建立,如何选择坐标系,求得的抛物线方程才能更简单,图像具有对称美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现最优方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思维优化意识及适当建立坐标系的能力.

问题6:再观察3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哪个具有对称美,形式最简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鉴别发现要使抛物线具有对称美,形式最简单,必须使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图像关于x轴或y轴对称.再次确认选择的方案.

问题7:如何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采取选择的方案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类比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学生很顺利地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由学生独立完成,符合学生现阶段学习能力,充分突出了教学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问题8:抛物线标准方程中p(p>0)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图形,自主探究出标准方程中p指什么?为什么 p>0?

教师强调:与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类似,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有其他形式.

问题9:若抛物线的开口分别向左、向上、向下,你能根据上述办法求出它的标准方程吗?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轮换求解开口不同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相应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填58页的表格,完善抛物线的四个标准方程

教师强调:抛物线标准方程有4种形式,位置不同,方程形式也不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也不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0:根据表中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不同形式,如何判断抛物线的焦点位置,开口方向?

问题11:根据表中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的不同,会判断对应的是哪个抛物线标准方程吗?

问题12:4种位置的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几个问题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切实掌握了4种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图像、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等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重点内容,为后面知识的应用做好准备.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语文教学

所谓问题教学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1.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要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乐于探索。例如,在教学《祁黄羊》一文时,一位老师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当祁黄羊的亲朋好友昕说他推荐杀父仇人解狐当中军尉时。纷纷登门,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在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后,师又问:“难道只有埋怨吗?有没有替他担心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逐渐领会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纷,各个大国征战,非常混乱。万一选错了中军尉,晋国就会灭亡。祁黄羊很爱国,他不想因为自己一个人的恩怨而害了按个国家。整堂课,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样是《祁黄羊》这篇课文,有的老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却是这样问的:祁黄羊为什么辞职啊?悼公有没有答应?……如此等等。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齐声做出统一回答。这样的提问,既缺乏吸引力,也没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这样的运用,显然是对问题教学法的曲解和滥用。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4篇

一、运用条件的有机组合来解决问题。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四年级上册中,概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实如此,学生能清楚地表述一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一般的说,结构封闭的题型,问题和所需的条件已直接给出,而开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缺失的,或多余的,需要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条件,补充问题,或根据实际的生活经验从众多的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然后进行有机组合。

具体步骤是: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可以“罗列条件组合条件解决问题”;
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可以“罗列条件组合条件衍生新的解题条件再将衍生的条件和原有的条件组合解决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组合条件时,学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的,如果教学时有难度,教师要针对性的进行启发诱导。

二、借助画图来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寻求到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很重要。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引导学生画图表示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真正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隐性为显性……画图解题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能开拓学生思维,看线段图编题,还能锻炼学生的理解与口头表达能力。画图方法广泛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之中,是教师教好数学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力工具。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与体育”,教材中采用“列出表格找规律”和“画图找规律”的方法,教学中,我发现表格的建立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建立像书上所用的表格。画图找规律也采用表格的形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起来耗时费力。我在教学时直接采用了画图的方法,并由此而推出此类问题的规律,结果真的是简便易行。具体步骤是:

1.引导画图。画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段,并将线段七等分,等分点计八个(A、B、C、D、E、F、G、H)代表8名同学,每两名同学比赛一场用曲线相连。

2.探寻规律。A同学要与其余的(8-1=7)7名同学各赛一场,共要赛7场;
B同学要同自己还没有比赛的其余的(7-1=6)6名同学各赛一场,共要赛6场;
如此类推,C同学要赛5场,D同学要赛4场,E同学要赛3场,F同学要赛2场,G同学要赛1场。类推的场次就没有必要一一画出来的,因为都画出来会使图形太过复杂。

3.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总共要比赛的场数:7+6+5+4+3+2+1=28(场)。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比课本上的要简单,教师讲起来方便,学生接受起来容易。画图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一些看似简单但学生却极易出现错误的题目,一目了然。

当然,画图解决问题,也要因题而议。但一个好的画图,确确实实的能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晦为明了,有时候确实能“画”出数学问题答案的。

三.建立公式并借助公式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前特别熟悉的应用题不见了,起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但问题与应用题是严格的包含关系,不能用问题取代应用题。应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似乎不必回避。我们反对的是过去小学数学中那些“矫揉造作”的、远离现实的、使学生得不到什么教育的应用题。新的应用问题,其情境更有真实性,方法上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特定类型的特定模型是为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所决定的,并非主观臆造出来的。例如: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价格问题:总价=单价×数量

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

利润问题:利润=成本×利用率

折扣问题:金额=价格×折扣率

百分数问题:数量=总量×百分比。

教学中,我秉承“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的原则,认为应用题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但不能对过去的方法全盘否定,教学中绝不矫枉过正。不要认为建立特定应用问题的公式,就是回到过去的老路子上去了,就不符合现行课程改革的理念了。像上面所列举的特殊的应用问题,可以建立解题模型,让学生理解掌握,但绝不要求学生解题时拿去套用。

问题教学法范文第5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有效思维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教师要做的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悲惨地冻死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了笑意?”问题涉及作家的悲剧构思和故事深层蕴涵,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思维。学生就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说,这是对幸福光明的追求;
有的说,这是朦胧的幻觉;
有的说,死时的笑更能衬托命运的悲惨……学生视野开阔了,讨论深化了,课堂情境形成了。

二、解惑释疑,引导探究思维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析,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教学《那天》一课时,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到底指什么?教师根据学情恰当引导、启发。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1.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难呢?3.文章是怎么写出父亲的“难”的?学生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最后学生明白了“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指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三、概括总结,引导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