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价值链理论【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15 10:5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1篇价值链会计最主要、最直接的两个理论来源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与会计管理理论,因此,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应主要考虑这两个理论的特点,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框架。价值链管理的精髓在于用“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价值链理论【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价值链理论【五篇】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1篇

价值链会计最主要、最直接的两个理论来源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与会计管理理论,因此,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应主要考虑这两个理论的特点,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框架。价值链管理的精髓在于用“链”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增值活动,对外将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相关企业视为外部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强调与它们的合作关系,将自己的价值增值建立在整个价值链联盟的价值增值基础之上,体现的是一种“多贏”的观念;对内将所有的价值增值活动视为内部价值链上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强调通过协调及消除不增值活动等手段来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概而言之,价值链管理强调的是一种对外与对内的合作与协调关系以及建立在这一关系基础上的价值增值最大化思想。

传统的会计理论建立在传统的管理思想基础之上,这.种传统的管理思想将企业的各个业务活动人为地割裂开,而且很少考虑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这导致传统的会计管理缺乏整体和协调的观念,从而影响会计管理工作的绩效。而价值链会计建立在价值链管理的基础上,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应该吸收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核,这一吸收过程应该体现在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所有方面。

具体而言,在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中应体现如下一些观念:(1)价值增值的观念。价值增值是价值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正是获取最大化的价值增值。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工作也应该主要围绕价值增值来组织与实施;
(2)实时管理与控制的观念。价值链管理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一基础,价值链管理将无法实施。价值链会计强调会计信息生成、披露、分析与评价的及时性,强调采用多维的计量方式,这要求建立涵盖全企业的信息系统,以支持价值链会计对及时性和庞大信息量的要求。所以应该确立实时控制观,充分利用IT将企业的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融合,并将流程嵌人信息技术环境,将财会人员嵌人经营管理过程,保证信息采集、加工的实时性、完整性和有用性,在会计实时控制方法、控制模式的配合下,充分发挥会计实时控制的力度和质量,确保价值增值目标的实现(阎达五等,2003)。

(二)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的整体架构

理论框架应该具备完整性、逻辑性、明晰性、一致性等特点,各个组成部分应该紧密围绕一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线进行阐述,以最终达到这一理论的目标并指导实践。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阎达五,2004)。这一定义指出了价值链会计的实质,对这一定义的系统诠释需要搭建一个整体的理论架构并详细阐述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我们认为,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包括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对象、会计报告要素、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方法体系等几个部分。该理论框架是由价值链会计目标出发所形成的一个具有逻辑性的架构,该架构始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终于价值链会计的方法体系,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基本概念,包括价值链会计的假设、信息质量特征、原则、对象和要素等几部分。

1.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前已述及,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增值服务。这里所揩的价值增值不同于传统会计中所说的盈利,而是指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它可以采用复合的方式加以计量:一是采用公允价值来衡量企业净资产的增加;
二是采用一套非财务指标体系来衡量,如市场份额的扩大、核心技术的进步、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的壮大、与供应商、客户等的合作关系的深化等等。

根据价值链会计的特点,可以将其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子目标:(1)为优化不同价值增值活动之间的协调关系提供会计信息。价值增值活动之间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价值增值,以仓储活动和生产活动为例,如果储存的原材料不足或储存的原材料发生变质等意外事件,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产量与销量。价值链会计通过及时反映储存情况与生产需要量,并将这些信息在这两个价值增值单元之间进行共享,将会避免这种情况。(2)为企业制定及时、准确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关外部价值链的会计信息。

2. 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与传统会计假设相比,价值链会计假设在如下一些方面有所创新。

(1) 会计主体假设。价值链会计将管理视角拓展到外部价值链,并将外部价值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视为一个价值链联盟,通过分析价值链联盟整体的价值增值情况来做出优化外部价值链的决策,以实现“多贏”,因此,价值链会计主体也随之拓展到价值链联盟。但价值链会计主体并非单一的价值链联盟,因为分析价值链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核心企业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所以,价值链会计主体应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会计主体,第一层次是核心企业,第二层次是价值链联盟。价值链联盟主体是一种虚拟意义上的主体,但并非虚构的主体,因为这一主体虽然不具备确定的实体,但通过从价值链联盟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联盟企业之间的协调情况、合作情况和价值增值情况,将会实实在在地影响企业的决策制定。

(2) 计量单位假设。作为一种主要服务于企业决策的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将一切有助于决策的信息纳入会计核算与分析体系,这其中包括了不能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价值链会计理伦柩杂研究短论的信息,如产品开发时间的减少、客户满意度、供货及时率等,这些非财务性因素不能用财务数据来表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相反,管理人员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非财务性因素。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企业范围内的、具有及时性和共享性的信息系统,这一信息系统包含大型数据库,并具备强大的信息分类与整理的功能,从而使得货币化信息和非货币化信息可以同时并存。

(3) 会计分期假设。价值链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实时评价,也即要以最快的速度揭示价值创造的过程,并对细分的价值链条各项价值活动作出评判(綦好东、杨志强,2004)。价值链会计的生命力正在于为决策制定提供这种实时的信息,会计信息的呈报模式已由传统的年报、季报和月报转化为实时呈报,从这一角度来说,价值链会计模式下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会计分期问题。

3. 价值链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传统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存在一个“悖论”,即不能同时获得最大化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它们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产生这一“悖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一维的,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之间只能取其一。而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不信任感致使会计信息严重不相关,财务报告正在加速地丧失其作用(Wallman,1996)。而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价值链会计通过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将彻底消除这一“悖论”,可靠性和相关性将实现统一。这种多维计量方式将产生多维的会计信息,综合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增值情况。对于价值链会计报告的六大要素而言,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负债、收人和费用将推导出可靠性强的价值增值信息和企业价值信息;
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等要素将推导出相关性强的价值增值信息和企业价值信息。

4. 价值链会计的原则

从价值链会计的目标和假设可以推导出价值链会计的原则,用以指导价值链会计运行机制的设定与实施。

(1) 以价值增值管理为中心的原则。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服务,价值增值观念贯穿于价值链会计管理过程的始终,因此,以价值增值管理为中心是价值链会计的首要原则,所有的会计管理程序和方法都应围绕如何使企业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来展开。对于不同的价值链会计主体,价值增值管理的重心各有不同。从价值链联盟这一主体的角度而言,价值增值管理的重心在于如何通过协调联盟内各成员之间的价值链,以实现“共赢”;从核心企业这一主体的角度而言,价值增值管理的重心在于如何优化内部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消除不增值活动,以实现企业整体的价值增值最大化。实施价值增值管理的前提是将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划分为不同的价值增值单元,所谓价值增值单元是指那些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增值活动集合体。通过划分价值增值单元,企业能够明确价值增值的来源与特征,从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2) 实时控制原则。为了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需要对内部价值链进行优化、对外部价值链加以协调,而这种优化与协调则需要通过实时控制来完成。实时控制原则是指以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设置控制点,实时地对偏离价值增值预算的价值增值活动加以控制。实时控制是一种管理手段,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全过程中都应该贯彻这种思想,进而指导会计管理工作按既定目标运行。

5. 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价值链会计的对象不局限于资金运动,而是以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组成的集合体为载体的价值增值活动,将管理对象由一维转变为多维,从而拓展了会计管理的范围,增加了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能否顺畅流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价值增值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对它们的流动过程进行实时管理与控制是价值链会计的核心职能之一。

6. 价值链会计报告的要素

会计报告的要素是会计对象的细化,是具体化的会计对象。因为价值链会计的对象是价值增值活动,所以价值链会计报告的要素应将价值增值活动予以具体化。我们认为,价值链会计报告的要素仍可以采用传统的六大会计要素,但应该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体现价值增值观。资产要素不仅包括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内的资产,而且包括对企业价值有着重大影响的其他一些资产,如人力资源、产品的市场占有度、客户拥有率等,将这些资产纳入会计管理的范围将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负债要素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负债,而且还包括潜在的负债,如因为可能的产品缺陷而导致的可能的赔偿等。收入要素不仅包括实际实现的收人,而且包括潜在的收入或潜在的赢利能力,如研发水平的提高、良好的客户关系所带来的可能的收人增长。费用要素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费用,而且包括机会成本、质量成本等。以上述四项要素为基础,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也具有复合性。

7. 价值链会计的方法体系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
理论框架

作为企业动态战略联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价值链会计可以归纳为:以企业价值管理为核心,从纵向看,向上连接上游企业直至最初供应商;
向下连接下游企业直至最终消费者;
从横向看,包含企业人、财、物、信息流,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全方位、多角度、动态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价值链会计理论框架,笔者认为应当以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目标作为基点,从价值链会计假定(公理)导入,通过对价值链会计实质、原则、核算程序及方法的研究,得出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

一、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其内容受人们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双重制约。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也就是价值链会计系统运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与结果。价值链会计的根本目标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企业价值最大化,其具体目标是为价值链管理者提供对价值链管理决策有用的价值信息,借以制定优化价值链的决策,增加价值链管理的有效性。

价值链管理,实质上是围绕价值増值,不断优化和协调价值链的过程。价值链会计既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价值链管理的重要工具来看,它必须向其所服务的对象———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价值増值决策所需要的价值信息。从价值链会计作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价值链会计通过对企业各价值链条的业绩管理体系、价值创造活动的成本控制体系、资本预算体系、薪资报酬体系等实现对企业价值链活动的控制。

二、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出的一些合乎推论,它是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础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描述了会计运行必须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环境,它的确定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任何科学体系都必须依靠一些假设才能构建其知识体系一样,价值链会计也需要一系列的假设才能够建立。

1经济联合体假设

世界互联网络的发展,扩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领域,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即“虚”的空间实体“网络公司”,以及“实”的企业或企业间兼并、破产及母子集团公司。所以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应当是以企业主体为基础,同时包括整个行业价值链(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中相关信息的新的经济联合体,也就是说,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围绕核心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无缝对接作业链而建立的动态战略联盟。可见,经济联合体的主体假设兼顾了经济环境“实”的物理空间和“虚”的媒体空间,又由于这种联合体借助于信息技术具有的动态性,决定了价值链会计主体的开放性和相对性。

2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止,它依然是会计系统运行的重要前提之一。相对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价值链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不能仅仅针对单一组织,而应该针对经济联合体,由于核心企业的重要性,还应兼顾核心企业的情况。当经济联合体中的一部分(除开决定核心企业存亡的部分)出现破产时,持续经营假设依然成立。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所以价值链会计将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收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报表和财务报告。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损益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变“历史信息”为“现时信息”。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经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可以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告,这使得价值链会计分期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具更大的弹性。

3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计量单位,价值链会计同样需借助货币进行资产管理、运用、处置的核算,并为价值链会计提供的信息相互可比。同时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需要,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因此,价值链会计必须建立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假设,即以货币度量为主,同时货币计量属性也应实现多样化。

4价值流转假设

价值流转假设是假设随着经济活动的循序进行,资产价值随之转移。由此假设,一方面才可能计算成本、费用,进行价值补偿等会计程序;
另一方面,才能促成了价值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价值链会计较现代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有很大的扩展,涉及整条价值链上的各相关利益方(如供应商、销售商、顾客),因而只有在价值可以流动的情况下,才能权衡各方的利益,进行价值的分配。此外,承认价值流转假设,也扩大了会计要素的计量范围,比如,人力资产可以流转至可予计量的资产中再进行价值的确认。可见,价值流转假设构成了价值链会计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价值链会计的实质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的认识可概括为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一种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因此,会计也可以称为会计管理,相应地,价值链会计就是价值链会计管理,或称基于价值链的会计管理。价值链会计所强调的企业价值概念是以利益相关者为本,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念;
价值链会计以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价值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战略联盟的价值链整体价值为目的,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对以战略联盟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链加以追踪、核算、预测、控制、评价的一种会计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客户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价值链的创建,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多赢”。

价值链会计是会计管理在价值链理论下的新发展,它的实质还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下,会计主体是整个价值链,它超越了单个企业的局限。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的联盟。所以,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价值链的价值。在价值链上,传递的最根本的其实是价值流,这是由于价值链的组成部分都是增值活动。在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做到价值增值,这也是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价值链整体的增值,需要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上的企业能够消除企业界限,协同工作。从而使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与其他各方的关系真正从交易型转变为伙伴型,使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赢走向双赢乃至多赢。现代社会中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价值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经济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化为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传递的不仅是物流、资金流其中还有信息流。价值链上的各方要想在经济竞争中取得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充分掌握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只有做到这点,才能确保价值链整体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中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四、价值链会计的原则

会计原则是建立在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基础之上的,据以在会计工作中确定会计标准、技术、程序和方法的一般准则,是会计工作共同遵循的规范。价值链会计除了承继传统的会计原则外,如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和谨慎性等原则外,为适应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假设理论的发展,还需要修订、增加以下新的会计原则。

1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原则

价值链会计扩大了会计要素的内涵,其构成的成分中尤其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变化更加突出,并且这部分资产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得到提升。如果采用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原则对这类会计事项进行计量,将严重扭曲它们的价值。所以采用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即公允价值作为这类会计事项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现有价值,具有动态性、反馈性、自我调整性等特征。所以,结合实践,历史成本原则将被历史成本原则与公允价值并重原则所代替。

2会计事项原则

价值链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供价值信息的多元化和全面化,所以目前的重要性原则将不适应其要求。从而应采用会计事项原则,即会计信息提供者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的提供所有有关价值信息的会计事项,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重要性原则,自行加工或委托加工财务会计信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不同的要求。

3集成原则

价值链会计的实施要依赖于价值链条上所有组成成员和部门的合作,需要将会计信息系统和各业务职能部门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将企业内部价值链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和顾客的信息进行集成,这样才能实现价值链管理的目标,优化流程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经济联合体的价值也达到最大化。

五、价值链会计的核算程序

价值链会计的核算程序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它的核算程序可以表述为:(1)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同时计量作业的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进而核算出作业增值;
(2)再将作业增值汇总为流程增值,流程增值汇总为总体价值增值。

1确认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和投入成本

作业的投入成本,由企业的资源投入(如购买的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其他作业对其的作业投入(表现为其他作业的产出)两部分构成;
同样流程的投入成本,由企业的资源投入和其他流程对其的作业投入两部分构成。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的确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会随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进。而流程与作业的产出价值确认是企业一种常规性工作,它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作业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变成平等的买卖的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此外,企业还要考虑各个作业、流程对外部市场的联系程度,从而决定企业参照市场价格的比重大小。

2账户设置

由于价值链会计研究内涵包括企业人、财、物、信息流管理,所以从其核算账户的设置上,理应在原财务会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收入账户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产”、“人力资本”、“人力资产费用”科目,在“未分配利润”科目下设置两个两个分级明细,即“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员工利润”和“未分配利润———未分配投资者利润”,以便提供人力资产及其变动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支持。“人力资产”科目核算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的价值,科目借方表示增加人力资产,比如录用员工、人力资产重估等;
科目贷方表示减少人力资产,比如职工离开企业、人力资产重估减值等。“人力资产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取得、开发、替代以及管理人力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及其摊销情况,科目借方表示为人力资产费用增加;
科目贷方表示人力资产费用的结转,此科目期末无余额。“人力资本”科目核算人力资产投入企业后所形成的凝结在员工身上的潜在的价值总量,科目借方表示人力资本的减少情况,科目贷方表示人力资本的增加情况;
此外,本科目的余额表示为力资本投资的总价值,在数额上与“人力资产”科目相等。

此外,增设“作业成本”、“作业产出”和“作业增值”账户,并按流程和作业类别进一步设置二级和三级账户。其中,“作业成本”账户是核算各项作业的投入成本,借方登记作业耗用的资源投入和作业投入,期末将该账户余额转入“作业增值”账户。“作业产出”账户用来核算流程中各项作业的产出价值,贷方登记该作业向企业外和下游企业提供服务或产品的价值流入,期末将账户余额转入“作业增值”账户。“作业增值”账户用来核算流程、作业在一定期间内实现的或减值。期末,“作业成本”账户余额转入该账户的借方,“作业产出”账户余额转入该账户的贷方,差额为本期该作业的或减值。“作业增值”账户按流程类别设置二级账户,在流程类别下按作业项目设置三级账用户。通过“作业增值”账户,可以分别了解各作业项目、各流程的(减值)以及企业的总体价值(减值)。

3账户处理原理

账户处理原理类似于现有的财务会计账户处理,资产与权益的相关账户处理不变,只是将有关费用科目改为作业成本科目。对于新增加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产账户,其处理原理是:当录用员工、人力资产重估等增加人力资产时,借记人力资产,贷记人力资本;
当职工离开企业、人力资产重估减值等减少人力资产时,借记人力资本,贷记人力资产。

4报告设计

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利用计算机储存量这一特点,充分扩大的会计主表、附表、附注的信息容量,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三张主表的内容上,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部分增加人力资产以及其他无形资产项目;
权益部分增加人力资本、未分配利润下增加未分配员工利润以及未分配投资者利润的项目。利润表中在费用类下增设人力资产费用。在报表的附表和附注方面,扩大披露的范围,着重增加反映未来财务状况的前瞻性非财务业绩衡量指标。

此外,价值链会计还提供反映信息核算为基础的报表(包括作业报表、流程报表、企业总体报表),从而便于管理者了解企业的形成过程,分析作业和流程。作业报表根据作业成本计算表、作业产出分配计算表编制。流程表是根据作业表合并抵消而来。因为是以流程为经济主体编制流程表,从而流程内作业之间的相互投入与产出必须抵消,所以会计的流程产出价值并不是所有作业产出价值的汇总,而是各作业对流程外产出的汇总;
合计的流程投入价值并不是所有作业投入价值的汇总,而是各作业接受的流程外投入的汇总。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万迈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假设的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7)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链;
预算管理;
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正向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转变,企业管理的对象也相应地锁定在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上,而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一、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基本理论

(一)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价值链理论。美国学者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的实质是: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将客户、供应商和企业分解为既分离又相关的行为群体。价值链又可以分为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横向价值链是指企业与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某种关系;
纵向价值链指由目标企业向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延伸形成的产业链;
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的各种价值活动。波特还提出了信息流、数字价值链、虚拟价值链、价值网和价值中枢等概念。这些都为进行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理论认识

1、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涵义。基于价值链的预算是通过价值链分析制定合理经营目标,使企业的各项作业活动能同步协调,用货币形式对企业未来特定期间资源的取得及运用做出的详细计划。基于价值链理论预算用价值链分析保证预算编制基础――战略和决策的合理制定,用作业动因的方法保证成本费用的合理预计,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将目标落实到每个作业当中而不仅仅是部门,有利于预算的贯彻实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主要特征。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全面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它是一个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增量及合理分配为根本目标,分别站在战略层面、管理层面和作业层面三个层面,从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三个角度,分为战略预算、经济增加值预算和作业预算三个阶段进行的预算管理过程。它以预算管理、作业管理、经济增加值及平衡计分卡为整合工具,以价值链分析方法、标杆法及作业成本法为基本方法来构建预算管理体系,它更强调预算的灵活性及其与整条价值链经济活动的协调性。

二、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编制流程(图1)

(一)分析公司价值链,制定竞争战略。用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确立企业的竞争战略,用纵向、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的职能战略和经营运作战略,从而为企业明确战略导向。

(二)编制平衡计分卡,将战略转化为一年内的具体措施。将战略转化为执行层面的语言是价值链预算管理保持其战略导向的基础。通过平衡计分卡将战略在学习与成长、内部运营、客户、财务四个维度上转化成为经营措施和关键指标,在经营的各个方面展开,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分解,指导预算的编制。

(三)用资本决策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判断企业的投资举措是否能够为企业增加价值;
如果不行,修改平衡计分卡,并最终确定资本决策预算。

(四)根据纵向价值链对顾客和供应商的分析制定销售预算和采购预算。

(五)制定作业基础预算。结合销售预算、采购预算和内部价值链分析建立作业基础预算代替传统作业预算。

(六)根据资本预算和作业基础预算最终形成财务预算。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预算编制

基于价值链理论预算的编制分为战略的制定和分解、编制资本决策预算、作业基础预算以及财务预算等步骤。

(一)战略的制定与分解。战略是预算编制的基本前提,战略同预算编制的连接需要平衡计分卡来实现。价值链正是通过对战略制定和平衡计分卡的影响从宏观上影响企业预算的。

平衡计分卡是以信息为基础,全面考虑企业业绩的驱动因素,多维度评价企业业绩的一种新型评价系统。同时,它又是一种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业绩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企业战略的战略管理系统。在平衡计分卡中,要把战略的执行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上进行重新描述,明确四个层面的目的,把战略制定的结果体现到四个维度的措施制定中。措施的制定还应由资本预算考量其价值,综合确定将要执行的措施后,应将其希望达到的目标设置为量化的关键指标,指导下一步预算的编制。(图2)

(二)资本决策预算。资本决策预算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结合价值链分析选择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或项目组合;
(2)强化对资本支出过程的预算控制,包括支出过程的时间控制与结构控制;
(3)为了保护资本支出的落实,通过预算技术来规划资本筹集,包括时间安排和总量安排。

资本预算用于规划和控制资本支出。任何项目支出都必须有助于公司长远利益,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财务可行性上,要达到项目收益和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如独立项目的净现值最大或互补项目间的互补效益最大化;
第二,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选择出有利于市场整体效应最大化的项目。资本预算的方法主要包括还本期间法、折现还本期间法、净现法、平均会计报酬率法、内部报酬法及活力指数法,等等。

(三)作业基础预算。作业基础预算是将平衡计分卡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及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必要纽带。平衡计分卡和作业基础预算将企业战略和日常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企业的纵向管理。由于作业基础预算的引入,企业的作业活动可以很清晰的反映企业的战略方向,从而有效地实现公司战略目标;
同时,作业基础预算中包含的作业信息也可以为下一年的企业价值链优化提供必要的分析依据。(图3)

(四)财务预算。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预算编制从制定战略到编制作业预算的过程都包含了企业价值链分析的思想。虽然到目前为止,作业基础预算已经达到了业务预算的效果,并且帮助企业将战略贯穿到企业的各项作业中,但预算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业的程度,还需要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加以反映,以便和以往年度和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比较。

基于价值链理论预算的财务预算与传统预算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和内容都相同。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在预算期内有关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应当以作业基础预算、资本决策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并主要以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损益表等财务报表形式予以充分反映。财务预算是全面预算体系的最后环节,可以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业务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的结果。

四、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预算管理模式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预算管理模式主要设计思想是:价值链分析和预算管理是该模型的两条主线,二者相互交融;
将战略转化为执行层面的语言是价值链预算管理保持其战略导向的基础;
KPI中的财务维度选取EVA作为指标;
价值链预算的编制分为纵向价值链预算和内部价值链预算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在预算的执行和控制中要注意与战略的互动。(图4)

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一方面解决了传统预算管理缺乏战略指导、与价值活动脱节、缺乏整合思想与风险意识等问题,有利于充分整合优化企业资源,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预算管理信息的共享与集成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同时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使得预算管理更具操作性和科学性,预算管理活动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价值链;
成本控制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识别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的,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
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波特把价值作业分解为取得竞争优势的“建筑砖块”形态,不仅考察这些“砖块”各自的性能,而且分析砖块与砖块间在空间上的相互结合方式,换句话说,价值链成本控制的重点是价值链间的连接部分。价值链连接关系按是否超出企业自身活动的空间分为两类:“内部连接关系”与“垂直连接关系”。内部连接关系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以消除无效、浪费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垂直连接关系则是发展进化了的过程思想,它把一种超越自身的、全面的作业链导入业务过程,以利于更彻底的本源分析。这种拓展了的分析可视为高级的、战略性的过程思想。本文介绍的就是这种价值链思想,并以业务的“空间过程”形态为实施对象展开的。这里的“空间过程”包括上游供应商群和下游客户群,对这种广域价值链作业活动的成本和价值分析,有助于确认企业及其所属产业的竞争地位和战略格局,识别上游和下游客户与企业的战略关系和协同效应,了解各利益群在整个产业上所占的利润贡献百分比,而彼此结为战略联盟,共同达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或识别兼并上游或下游相关企业的可能性。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价值链工具估计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

二、借鉴跨国企业的成本控制经验,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第一步,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在成本领先战略的指导下,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厂商。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么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均的水平,它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所以,制定目标成本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赢利目标,同时又要考虑有竞争力的销售价格。由于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费用发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每一项活动上,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

1.企业项目分析:各个部门以营销目标导向,进行年度工作的项目立项,列出为实现目标所需要做的各类项目,同时对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再对时间、成本、性能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成本与收益。比如市场部明年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需要完成多少市场宣传及推广的项目,项目逐一分解成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所需要的费用进行合理预算,同时对产生的收益进行估算。

2.进行行业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是企业存在于某一行业价值链的某个点,包括与上、下游与渠道企业的连接点,如供应商产品的包装能减少企业的搬运费用,改善价值的纵向联系也可以使企业与其上、下游和渠道企业共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3.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然后,自己企业与之相比较,就找出了与竞争对手在任务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争取成本优势。

第二步:价值链成本控制执行法。

1.减少目标不明确的项目和任务:在企业目标清晰的情况下,每个项目及任务都是为实现目标所服务的。项目立项分析后,可以把目标不明确的项目与任务削减掉。

2.实行“全员成本管理”的方法:企业在全员管理的活动中,需要按照员工的岗位责任和职责,设计出相应的成本目标。在实施全员成本控制过程中,首先要划分成本控制实体,应根据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和职能部门、各类人员的职权范围,将企业内部划分为若干不同层次的责任实体,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统一,最终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3.加强成本核算,实行精细化管理:伴随着成本控制计划出台的是一份数字清单,包括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和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原料采购、利息、销售费用等)。每月、每季度都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就用特别标识。在月底的总结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为了让员工养成成本意识,最好建立《流程与成本控制SOP手册》,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当然,有效的激励也是成本控制的好办法。

4.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它是利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定员、费用定额等)控制成本的各项消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实施成本定额控制可以和职责、考核、奖惩结合起来,从而使成本管理真正落实到全体员工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中。与此相配套的还有“配套发料制”。它是装配式企业在产品投产前,按产品投产批量及其消耗定额,由仓库全部配齐后一次全部发给生产单位。如生产过程中发生丢失、损坏等情况,需要另写申请单,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处理。这样可有效控制浪费和丢失。5.成本控制的“提前”和“延伸”:“提前”就是加大技术投资,加强和供应商在原材料成本控制方面的技术合作,控制采购成本:“延伸”就是将上下游整合起来,降低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减少浪费,加强对流通领域成本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在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过程中,研究立足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想有长期效益,企业管理者就应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价值链的战略高度来实施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5篇

摘要:作为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中基本的成本分析工具——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基本分析方法。然而价值链分析侧重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对于实际执行阶段即战术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缺乏有效的作用,所以,既从战略又从战术角度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才是最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基于此笔者想探讨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提供一点思路。

价值链分析是一种战略分析工具,它站在战略高度对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侧重站在战略既定的框架下发挥自己的作用,将在执行层面上使企业真正获得成本优势。成本企划虽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企业成本进行事前的控制。它们三者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存在的十分重要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必将对成本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1价值链分析的评价

限于篇幅的限制以及文章的目的所考虑,本文不再对价值链理论、价值链分析的内容及其方法进行介绍,本文将着重对它的作用以及缺陷展开分析。

2价值链分析的优点

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以确定企业成本消耗的合理性,其分析的范围开始于材料的采购,结束于产品的销售,而且重点放在产品制造环节。它实质上采用了“增加价值”这一观念,而不是竞争优势观念。如果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增加价值”这一观念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开始的太晚,它没有考虑与其上游供应商开展战略合作的机会,而这对于企业的低成本供应商优势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是结束的太早,它以产品售出作为成本管理的终端,失去了同下游购买商进行战略合作的机会,这无疑会影响购买商的价值链,增加最终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进而影响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不考虑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没有能够揭示出本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地位;
四是没有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供应商、本企业、购买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满足顾客的要求,增强整个行业的产品竞争力。

价值链分析可以从多方面揭示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成本信息。价值链分析使企业发现了企业竞争力产生的源泉,是哪些价值活动和成本因素导致了竞争力的产生,其得出的信息对制定战略以消除成本劣势和创造成本优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使企业至少在以下方面起到战略性的作用:

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可以使企业发现哪些作业是增值的哪些是不增值的,哪些应予消除,哪些应予优化,从而降低成本;
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市场份额、使管理当局能借此评价其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态势,客观评价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取得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
通过对供应商价值链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通过谈判,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更有利的价格,降低采购成本;
或者通过管理供应商与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消除不增值的作业,使双方达到“双赢”;
如供货的及时,使双方都获得成本降低;
通过管理企业价值链与购买商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来消除不增值作业,以寻找降低成本的“双赢”机会;
通过行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确定如何将价值链向前向后整合,寻求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总之,价值链分析拓宽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它通过分析价值活动,分析内部活动间的联系,分析内部活动同供应商、销售渠道、用户的活动间的联系,分析所有的联系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相对成本状况、分析差异性及差异的程度、分析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范围。从而将成本管理的视野拓宽并且站在战略高度进行成本管理。

3价值链分析的局限性

价值链分析法对企业活动的分法是否合理以及实施的困难性等笔者不想太多讨论,它不是文章真正的目的所在。价值链分析的主要局限性表现在:价值链分析侧重从定性的角度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企业产品多样化导致其服务的目标市场的多样化,而目标市场的多样化导致企业价值链中成本行为发生差异,如果企业无法认识这些市场成本行为之间的差异,对这些市场共同发生的成本的分配上就会产生平均趋向,从而导致对产品定价的平均化趋向,这对战略的制定会产生错误引导,要解决这一矛盾,定性分析显得缺乏说服力,而定量分析显的至关重要,所以价值链分析法必须有其他成本管理工具的支持。

4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分析法的结合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作业成本法为弥补以上的局限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通过采用多种成本库,然后选择不同的成本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采用单一分配标准对产品成本的扭曲。而通过对作业这一中介的分析,可以发现什么引起作业,作业实施的效果怎样,这样可以从过程角度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有利于企业全面的分析在特定产品、顾客或服务上的成本,从而更好的用于决策。然而该成本管理思想虽然深入到企业的作业层次,但它仍属于内向型管理,未能将成本管理扩大到企业的外部领域,这种内向性特征在竞争环境下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及长期获利能力。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能提供多层次市场(包括产品和顾客)的较准确的成本信息,从而为价值链分析在这方面的不足起到了补充作用,为战略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
而价值链分析法由于考虑企业与外部的联系,从而弥补了作业成本法的内向型管理的不足,使企业的成本管理站在了战略的高度。

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首先站在战略的高度,从价值链内容的分析出发,确定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价值链以及关键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建立可持续的竞争战略;
然后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辅助价值链分析进行各个市场一级的战略分析。两者之间信息相互反馈,从而实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

5成本企画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