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工艺美术品【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15 11:1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工艺美术品范文第1篇各地产品种类不一,如安徽阜南柳编,如今能生产各类柳编工艺品20大系列、上万个品种④。这些种类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①生活类,包括各种筐、篮、盘、篓等;②装饰类,如吊篮、花瓶、屏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工艺美术品【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工艺美术品【五篇】

工艺美术品范文第1篇

各地产品种类不一,如安徽阜南柳编,如今能生产各类柳编工艺品20大系列、上万个品种④。这些种类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①生活类,包括各种筐、篮、盘、篓等;
②装饰类,如吊篮、花瓶、屏风、动物形象等;
③家具类,如桌、椅、屏风等。其中每类又可细分,如筐类又有纸筐、毛巾筐、装饰筐等,篮类又有花篮、菜篮、水果篮等。每种由于细节处理不同,如吊篮又有不同的造型,有浅腹(用于水插鲜花)深腹(用于盆花)之分;
还有同样器形编织手法上的区别,如此细分累计能多达上万个品种。如被编制成各种各样家居装饰品的柳编产品,姿态万千、争奇斗艳:既有成套“沙发”,又有休闲雅致的藤椅、茶几和屏风,造型奇异的灯具,既可观赏又实用。各种柳编工艺品较之传统柳编呈现出形态各异、器形多样化的时代特征。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柳编工艺品面貌发生改观,由于与铁艺、藤条等材质的不同组合,产品主体骨架形态更容易处理成不同的形态,因此,柳编产品在原有的程式上出现了更多体量较大、形态变化自由的造型。不同材质组合的产品,不仅符合了当前田园趣味的审美需求,具有持久耐用的使用功能,而且与传统的篓、筐等造型相比体积更大,形态更自由。

器物造型组合化

传统柳编就地取材,就近消费,消费目的单一,“编筐、编篓,家家都有”,因此,对产品的运输、存放、审美特征都没有特殊要求。如今,为了满足生产、销售环节的不同需求,逐渐发展出众多组合化的产品,柳编器物的组合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品自身出现系列化的设计,形成组合。产品自身出现系列化的设计源于当前消费发展的需要。柳编过去主要是用剥了皮的柳条编织各式的篮子,如今,随着机械运输的普遍运用,柳编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我国目前的柳编产品已远销海内外。

因此,产品运输环节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在产品设计环节均需考虑,因此,产品的体型呈现出大套小的组合关系,器形出现较多系列化特征。这一特征在家具组合和日用品组合中显得极为明显。例如,当前在市场上流行的柳编收纳筐,不论方、圆,往往是以大套小的三件组合或四件组合,在产品尺寸的大小上有明显的设计意识。相同设计风格、形式的产品系列化生产不仅降低了消费成本,而且有利于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二是柳编产品作为其他器物的一部分,通过组合形成新的整体。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混合材料的运用上。例如,木质斗柜的设计,抛弃传统木质抽屉的做法,代以柳编抽屉,既降低成本,又形成木质柜体质地与编织柳条材质、肌理对比产生的美感,使作品更富田园气息。

器物色彩丰富化

传统的柳编工艺方法原来比较单一,就是用柳条和由柳条加工成的劈柳、柳皮编织而成,器物色彩为材质的本色。如今柳编产品一方面在着色工艺上大做文章,一方面在器物上运用有色装饰增辉添彩,器物色彩呈现丰富化的特征。

柳编目前主要发展出包括染色、熏蒸、烤漆等着色工艺。通过不同的着色工艺,使得当前的柳编产品从颜色上分,既有洁白无瑕的光条编,又有色彩绚丽的色编,白的洁白,红的艳丽,黄的透亮,黑的如漆,色彩变化丰富。着色工艺带来的色彩变化相对于柳编产品整体来讲是一种极大的丰富。

工艺美术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瓷工艺美术作品;
美术形象特征;
技术;
景德镇;
花鸟题材粉彩瓷

陶瓷工艺美术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类型,它拥有实用、技术细腻和美观大气的基本特征,非常注重对美术形象特征和技术特征的有机融合。

一、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形象与技术特征分析

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单纯艺术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术实用性,而且这种实用性已经渐渐成为我国陶瓷器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讲,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不能丢失它的实用性,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陶瓷品,它的制造工艺准则都是“美观、实用、经济”。陶瓷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服务于人们的生活,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陶瓷制造工艺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我国“陶都”宜兴的精陶、彩陶、均陶,我国“瓷都”景德镇的釉下青花陶瓷等等,都是已经占领了国际市场的重要陶瓷工艺美术产品。如何鉴定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实用性”关系?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陶瓷品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改变,谈到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这两大特色就不得不分析它所展现出的美术形象特征。在其生产过程中,包含着极高的艺术成分,但是技术并不等同于艺术,因为艺术拥有其强烈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发挥成分,所以应该正确理解陶瓷作品的美,它应该体现在题材创作设计的构思方面,也包括对材料的运用和对艺术创作技巧的发挥上。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为例,它外观美观,且具有重要的实用性,能和金银搭配,单独摆放也独具艺术特色。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巧工、巧形与巧色表现。从外表来看,紫砂壶的造型非常奇巧,体现出一种俊而不俗的风格。从整体工艺处理来看,它在视觉美观与触觉舒适度上也非常到位,基本兼顾了工艺美术品应有的艺术趣味性和它附加的实用功能性;
所谓巧色就是利用紫砂泥的天然色泽来突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所体现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术艺术美感;
最后是巧工,宜兴紫砂壶运用到了雕、镂、塑、捏等工艺技巧手法,每一步工艺的的细致到位才让作品整体艺术效果达到形神兼备。如此美轮美奂的陶瓷工艺美术作品配合金银配饰就更显它的绚丽多姿,非常符合紫砂壶自身的艺术价值品位。可以讲,这种传统艺术配合高档材质的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将陶瓷的那种天然美感和人工美感浑然一体,凸显了作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美术形象特征[1]。再以景德镇的青瓷水罐为例,它在美术设计上就运用到了荷叶作为主体,整体水罐所采用的是影青的青瓷釉,给人一种清澈如玉的工艺美术美感。在水罐侧面点缀了红色的荷花花蕾,它在飘逸的荷花池边荡漾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可以见得,整个作品在主题意境方面渲染到位,展现了作品主体清新脱俗的自然美感。同时在美术美感以外,还充分凸显了工艺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这说明设计者在构思每一件作品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底蕴,它也寄托了作者深厚的美好愿望与情感取向,需要鉴赏者反复品味,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工艺之美和技术之美,进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准[2]。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特征鉴赏

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在我国具有极其特殊的艺术地位,它在近现代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屡获殊荣,这说明它在美术形象工艺与技术工艺方面展现出了很高艺术造诣,值得人们去深入鉴赏研究。花鸟题材粉彩瓷美术工艺品依附于陶瓷造型而存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特别是强调自然审美价值观念,它的花鸟题材美术工艺也十分细腻。从其造型创作及工艺选择上来看,它属于我国陶瓷工艺美术范畴。1、花鸟题材粉彩瓷的造型特色花鸟题材粉彩瓷是景德镇陶瓷美术工艺中的一绝,在陶瓷造型上,它采用了花鸟粉彩艺术进行多元化设计,其本身所展现的独特效果给人传达的正是一种和谐、平衡、韵律舒缓等等传统文化美感,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对于粉彩瓷的装饰效果已经超过了其它陶瓷工艺美术之于陶瓷本体造型的搭配效果。因为从观感上来看,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细腻和造型多变,而且它的造型与装饰形成对立统一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完整共同体,协调性十足。整体来看,它的造型特色也是紧随时代特色变化,打破传统的,拥有着强烈的当代气息。2、花鸟题材粉彩瓷的物质形态特色从物质形态建构来看,花鸟题材粉彩瓷更加注重造型形态的改变,它基本沿用了我国康、雍、乾三朝皇帝所青睐的艺术造型,例如古朴的花瓶、瓷板、杯碗等等,其中的花鸟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某些特殊的花鸟粉彩艺术装饰强调花鸟祥瑞,意趣相当浓厚,这与传统中国画工笔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透露出传统的中国文化气息。以景德镇陶瓷美术工艺品大师张景寿的作品《富贵长春》粉彩碗为例,它就运用了绘画形象非常生动的百鸟图,其绘画工艺相当自然逼真,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在整个长春碗上所采用的是手工绘制花鸟纹路,并采用陶瓷与手工绘画协调处理方法,造就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中难得的精品[3]。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形象特征,它代表着我国优秀独特的传统文化,也象征着前人智慧的伟大结晶。而在现代,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在艺术创作上又登上了新一级台阶,它对主题、造型与技术的突破将人们的审美意识及理念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为我国陶瓷艺术领域开辟了新天地,这是非常值得发扬和鼓励的。

参考文献

[1]傅华中.解析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形象与特征[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3(7):66-67.

[2]黄蔚,李振华.现代陶瓷的绘画艺术探究[J].陶瓷研究,2010(1):81-82.

工艺美术品范文第3篇

工艺美术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是手工艺时代人类创造的、精神审美与物质功能并存的实用艺术品。中国历史上工艺美术理论与作品成就极高,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宋代的《梦溪笔谈》、明代的《天工开物》和《髹饰录》等著作中都有相关理论著述。实物作品更是种类丰富、精品众多,如陶瓷、青铜、漆器、木器、金银器、织物等,都表现出极具民族风格特色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传统的设计概念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意指“制图、计划”,此时的设计概念与手工艺、艺术、建筑等并未分隔开来,被认为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现代设计概念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与机械生产、批量应用密切相关。设计是一个动词,是对各种元素的经营利用,实现预想预定规划的过程;
设计也是一个名词,是预想预定规划的物质实现结果。设计的概念出现得较晚,但设计行为实际上贯穿着人类的生活、造物史。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造物过程中,闪现着诸多奇思妙想。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技艺精湛、美轮美奂,以现今的审美观点分析,依然能在其中领略到极具魅力的设计之美。

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设计美

设计美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均不一样。设计美既体现着设计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又表现出较强的应用特征,与设计师、使用者的审美素质和实用需求紧密关联。从设计过程来看,设计美涉及创意构思、材料技术、造型结构之美;
从设计成果来看,设计美包括识别、功能、艺术之美。笔者试从这几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设计之美。

1.创意构思之美

设计艺术作品的要义之一是“新”:或以新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发展,或以新技术结构解决生活问题,或以新形式外观引导民众审美。“新”是与之前已有作品相较而言的,体现着创意构思之美。如,公道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用于行酒令的酒杯,外观形式多样,材质以瓷器居多。这种酒杯相同之处在于酒杯内有具有装饰性的立柱,柱上低于杯沿位置有孔洞连通杯外,当注酒于杯中时,超出孔位的多余酒液即会流出至杯外托盏中,保证了每次倒在杯中的酒是一样多的,保证了行酒令的“公道”。这样的设计创造并不复杂,但其构思巧妙,以美观、趣味的方式寻求了相对公平。又如“省油灯”,我国俗语常以“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评价心思复杂之人。唐代存留一盏绿釉省油灯,碗形,壁有夹层中空,灯柄有孔通夹层。使用时灯碗装灯油燃灯芯,夹层内注入冷水,以物理方式冷却抑制灯油挥发,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省油目的。这些作品虽手法简单,但想法精妙,恰恰体现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创意构思之美。

2.材料技术之美

材料是工艺美术作品的物质载体,技术是实现工艺美术作品预设功能的手段方式,此二者也是设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瓷器为例,它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造诣极高、成就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代表性品种,而它的成功正体现着材料选择、技术运用的智慧与美。材料上主要以高岭土为胎体、胎上施釉,经过千度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常用作餐饮、陈设用具,它出现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之前的陶器、青铜器,以光滑莹润、轻巧灵便取胜。瓷器的造型丰富多变,色彩绚丽饱满,材料易得,技术可控,实用性强,是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古至今使用率颇高的工艺品种。不管是高岭土还是釉料,在未被烧制之前丝毫不见华美,与青铜、金银等材料相比,具有造价更低廉、来源更广泛的优势;
烧制完成后,化学反应促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巨大改变,色彩、光泽直追金玉,部分品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适用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无疑,瓷器正体现着貌似普通的材料经过工艺技术处理后展露出的设计之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种类,器型多样、技术高超,精彩作品比比皆是,先秦时期因此也被称作“青铜时代”。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因色呈青灰而得名。“金有六齐”①42是在《考工记》中提到的青铜的六种配方,表明古代工匠对这种合金材料有着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器物要求调整合金比例,使同样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合金,或为敲击悠扬的“钟鼎之齐”,或成砍凿锋锐的“斧斤之齐”,或作清晰聚光的“鉴燧之齐”,材料之美,淋漓尽致。在青铜器制作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创造出了许多实用而巧妙的技术方法,有一些甚至至今仍在运用,如失蜡法。失蜡法制作的青铜器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且精确度相当高,如春秋莲鹤方壶(图1)。现在一些精密仪器件的制作,采用的依然是失蜡法。这样的技术之美并非孤例,它们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动力量。“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①20出自《考工记》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材料与技术之美正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优良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3.结构造型之美

结构是物品的内在连接与组合,造型是物品的外部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中,造型之美都能以视觉形式直接传达,而结构虽美却往往不可见。就像明式家具,造型端庄优雅、简洁大方,其美目可观之;
结构方面,实用多变的各种榫卯结构既简洁、实用又省料,合理地完成家具各部件间的连接,它们的结构之美隐藏在造型之下,内外和谐统一。唐代盛行的香熏球(图2)多为金银质,尤以银质鎏金常见,外壳镂空,内部以持平环控制同心半球焚香杯。持平环是两个轴线互相垂直的同心圆环,外环连球壁,内环接焚香杯,利用焚香杯自身重力,能保证不管香熏球如何转动,焚香杯杯口会始终保持水平向上,其内点燃的香料不会溅落到外面,不会污染、损坏、伤害周围的衣、物、人。因而香熏球可以挂在床头、衣柜、车上甚至身上,都安全无虞。这样的结构虽简单却实用,后来成为航海中重要的保持水平的结构方式,现代设计中还被运用到了儿童餐具设计等领域,可以说是结构之美强大生命力的鲜活例证。

4.认知识别之美

认知识别之美(以下简称“识别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被认知所产生的指示信息,能说明自身价值、引导人的思维与行为。物品的识别美常常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可以是局部也可能是整体外观。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样的识别美还往往被用来标明身份、展示地位。玉器是倾注着中国人独特审美价值观的工艺美术品种,对玉器的喜爱,不仅在于其形、色、光、润,还因为玉器投射着“君子比德”的中式哲学态度。《尚书•尧典》中记载的“五瑞”②——璧、圭、琮、璜、璋,是礼玉的典型代表,也是礼制和伦理的物质识别载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不同的形态和色泽质地区分了玉器的功用,也划分了它们的地位。古人通过详细的规则使玉器的可见之形色,与敬天地、重人伦之精神仪式产生对应联系,从而使制度、礼仪可视化、形象化,同时,赋予了玉器认知清晰的识别美。识别美还体现在纺织、服饰用品之中。如,“十二章”是古代帝王朝服上的专用纹样,识别度极高;
清朝官服上的“补子”,以不同的飞禽走兽分别用于表现文武官员的区别,动物种类对应官阶,规定明确,使身份能一目了然。识别美常依靠纹样、图案、色彩、形式等视觉元素配合实现,提升了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的精神层次和文化辨识度。

5.功能实现之美

功能实现之美(以下简称“功能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的物质功能之美,是其实际使用的优良性能。工艺美术作品区别于纯艺术品,首要的一点即在于工艺美术作品应具有实用性,应体现出良好的功能化特征。功能美依靠材料、技术、结构、造型等各方面协调配合而共同实现。汉代的耳杯以木或竹为胎体,施以色漆,轻盈精巧、妍丽华美。木、竹、漆几种材料皆较为常见,制成的酒杯功能良好、适应范围广,还能够如轻羽在水面随流漂浮——“羽觞”,材料特点促使其功能文化内涵得以延展。《考工记•轮人》篇中,提出以“轮崇”(轮子直径)为基准定出车轮各构件尺寸的模数方法,还提出应制作轮缘截面不同的车轮,以适应泥、石等不同道路条件。这些技术上的规定和原则,促成了车轮的功能实现,保证了制轮的功能之美。中国商代青铜器中,有一件妇好三联甗(图3),构造独特,实用性强。甗是古代炊煮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带孔箅隔开。使用时下半部分装水,上半部分放食物,利用水蒸气对食物进行加热炊煮,功能等同于现在的蒸锅。这种炊煮用具,在史前文明中就已出现,早期为陶质,进入先秦时期成为青铜器器型之一。妇好三联甗构造独特之处在于将三个甗联铸在一个底座之上,一次可同时加热、蒸煮三种不同食物,且不担心食物之间串味而影响口感。这并不是华丽、复杂的构造处理,但在实用性上取得了翻倍增值的效果,体现出功能之美。六朝的漆器彩绘漆槅,将食盒内部分割为大小不等的七个区域,可用来盛放不同的食物,在储存、运输、使用上都非常方便,以简洁的造型实现了使用的便利,具备合理的功能美,与之类似的还有“攒盒”“百宝盒”等。这样的造型与功能的配合方式至今仍常被用于日用品设计之中,如快餐盘、套装用品包装等。造型与功能的完美配合在明式家具尤其是椅子上表现突出。明式家具中的椅子一般椅座较宽,适合穿着复杂的袍服正襟危坐,庄重优雅;
椅背有弧度而非垂直平面,符合坐姿的脊柱曲线,健康舒适。还有一种玫瑰椅,椅背与其他类别比较矮了许多,是因为这种椅子是放在墙边窗下的,椅背高了会影响开窗,因而将椅背高度控制在窗沿以下。这样的造型设计不仅仅顾及了使用者对椅子的身心需求,而且将之放到环境空间中考虑整体配合,拓展、延伸了作品的功能之美。

6.艺术表现之美

艺术表现之美(以下简称“艺术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艺术审美效果,对使用者精神追求的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审美素质、欣赏水平、文化背景等有差异,因而对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需求和判断也会有所区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材料技术、潮流风尚等发生变化,也带动着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评价标准产生变化。作为兼具实用和艺术双重功能的工艺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审美品位。不过,由于服务对象的原因,更多地体现着当时掌握话语权的统治阶层的审美品位。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传统艺术美是庄重的、优雅的,往往蕴藏着文化精神和哲学思考,如青铜器、玉器、瓷器等。这些工艺美术作品在不同时代艺术表现上会显现出不同,但在整体的文化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风格的审美印迹明显易读。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阶层,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表现在对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追求上。如宋代和元代,以瓷器为例,宋瓷重形,以器体比例匀称、釉色纯净莹润为美,符合宋代主流风雅、内敛的文化氛围;
而元瓷喜大器,也好色彩纹样之变化,青花、釉里红等代表性瓷种均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与材料、技术的发展分不开,与主流群体的审美品位同样关系紧密,展现出开朗大气的艺术之美。两个时期符合统治阶层审美追求的织物代表品种:宋代缂丝以纬线成纹样,立体感强,雅致秀挺;
元代织金锦以金丝作线织成纹样,视觉效果强烈,富丽华贵。二者风格有差异,但表现出的艺术美同样令人心仪。时展对艺术美的影响,多方面因素皆可能形成推动力量。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佛学精神,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与工艺形式,如坐具,其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一起对中国人的生活与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先,中国人席地而坐,“席”就是坐具;
外来的坐具形式传入之后,慢慢演变为垂足而坐,坐具多样,椅、凳、墩等变化丰富。坐具与坐姿的变化,不仅影响人们对家具艺术美的判断,而且影响了其他工艺美术品的尺度、形式、装饰部位等方面,因为坐姿变化,视线高度也产生了变化,促使视觉美的追求也相应产生了变化。不同时代外来文化艺术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形式和内容。盛唐时期对外来文化持包容态度,在工艺美术中产生了许多极富异域风情的作品,如玛瑙牛角杯、异域人物银酒壶等,艺术形象饱满,美感浓郁。又如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文化元素逐渐对中国的工艺美术作品表现产生了影响。尤其是清代中前期,帝王对外来文化、技术的喜好,促使了工艺美术作品中西方材料、技术、纹样的运用增多,也使作品的艺术美呈现出时代感和多样性。不过,由于文化的差异,当时这样的艺术美并未动摇中国传统审美表现的基础。

三、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继承、学习传统,是为了发展、丰富未来。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的思想,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审视我们的过去,展望未来。国家如今大力提倡文化自信,也是在深入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号召自信自强、自我发展。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不以设计之名,却充分展示设计之美,对我国现代的民族化设计发展具有启示性和推动力。物质上,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理论、技术研究成果与实物依据,构思、材料、技术、结构、造型、装饰纹样等数不胜数,我们能获取的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品质各异。来源充足是优势,但需要以清醒的头脑去选择、去运用。民族化不是贴标签,不是照搬古代工艺美术的外形、装饰,而是应充分了解其生产和使用背景,择其优点作时代性的改良与融入,设计出符合现阶段使用需求和审美品位,能产生正向艺术引导作用的作品。如,黄觚(图4)是商代的一种青铜酒杯,五爵之一,造型如盛放的花朵,优雅而美丽,但这样的造型无法被照搬为现代酒杯设计。因为圆底、长颈、侈口形的祭祀用酒杯造型已经明显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但是觚流畅的线条、匀称的比例、纹样与造型的精准配合,对现在的花瓶设计有有益的启示。精神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对材料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对品德的隐喻、对身份的暗示等,都能给现代设计提供思路。时代在变化,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延续至今,忠诚、孝顺、敬业、节俭、豁达、包容、平和、善良等精神态度融于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现代设计师应加以提炼,运用于现代设计。这是一个有价值也有难度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体现文化自觉,我们应主动挖掘我国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从而产生文化自信。我们要继承、发扬这样的传统文化之美,使其在新的时代散发出源流清晰、生机盎然的魅力。这正是艺术设计研究的价值,也是每一位设计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艾红华.西方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99.

[4]曹燕萍.金银器:流金岁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工艺美术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作品;

欣赏;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8-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珍视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当下赋予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认识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为造型艺术之一。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愉悦的情感之外,还应感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虽然教学建议首页上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教师应搜集相关资料,采用相关策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

例如第8册首页介绍了瓷器。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了“原始青瓷器”;
东汉时期就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
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极盛时期,“汝、官、均、哥、定”五大名窑异彩纷呈;
明清时期可以看成是全国瓷器的制造中心。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瓷器多有创新,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出现了在一件瓷器上运用不同釉彩的组合形式,使传统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选择播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告诉孩子周杰伦擅长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模仿,画画装饰纹样,画画写意画,学学构图的方法等等。

例如第九册选取了我国唐、元两朝的金银器,有唐朝的刻花赤金碗、镂空银香囊、鎏金鱼龙纹银盘、刻花銮金鹦鹉纹银罐,元朝的如意纹金盘等。这些金银器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第10册中选取了中国明、清两朝的家具,有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紫檀透雕花牙平头案和黄花梨琴桌、香几、方凳组合,清朝的填漆龙纹梅花式香几、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等。这些家具选料考究、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在形态结构上,明清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明式家具大体上造型简洁,刀工疏朗明快,造型、结构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型制,给人一种“素面朝天”的自然美感。当时许多文人雅士都积极地参与了室内设计及家具造型的研究,促进了明代家具大幅度的发展,使得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明代家具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明代家具的风格,装饰也是恰如其分,点缀其中,可谓“多一分则繁,少一分则寡”。颇有文儒高士的雅逸。这种简约风格一直延续到清初。

教学中老师出示清朝的“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和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两张图片进行对比,让孩子进行仔细观察,小组进行讨论,利用反义词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体会不同风格的两种美。孩子很快找到感觉,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

“简约――繁复,质朴――华丽,素面朝天――浓妆艳抹”

这时候老师出示某拍卖行的拍卖明代家具的价格表,孩子们被价格表上的数字震惊了,艺术的价值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些工艺品真的是艺术殿堂的瑰宝啊。

在《古代青铜艺术》一课中,因为青铜器艺术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引导学生从青铜与历史的关系入手,了解古代青铜的起源、分类、纹饰、铭文、发展,从而把握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整合相关内容,制作成大信息、多元互动的专题性学习网站,营造出悠远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的教育。

审美不是天生具有的,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通过欣赏,培养和提高了孩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的教育任务。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徐健,成剑编著.《有效教学》,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工艺美术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 文化表征; 同化

现在,愈来愈多的民族工艺美术在以市场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商品社会中丧失了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在功利主义的蛊惑下,在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下,它们的各种价值(特别是文化、艺术价值)正在流失。在这种局面下,原汁原味的民族工艺美术品种是否还能够流传后世?是否还能得到具有原创精神的创作发展?这都是令人担忧的。笔者对此尴尬处境从四方面做出了分析,试图以此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

一、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文化内涵、表达形式在当代的际遇

民族服饰(包括日常着装、节庆着装、礼仪着装等)形态受制于传统规范,也因地域和民族分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这些独特的服饰除了具有继承传统和美学文化的延续功能及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标示作用——对外区分民族类别,对内表现本民族内成员间的关系,以符号的形式传达有关穿用者的文化信息——社会阶层与地位、年龄、有关社会功能与道德的性别角色、婚姻状况、地域、宗族、宗教、节庆时的专职功能、美化、引发、幻化功能等。例如,哈萨克族的姑娘出嫁时,帽子的正前方饰有一排串珠垂吊在脸前,作为新娘的标志,要在婚后佩戴一年。而基诺族的未婚男子要在包头上饰彩色绒线球。侗族人在传统的祭祖仪式中,要全体肩披“伦织”以示不忘祖先。根据地域和服饰特点不同,瑶族又有“盘瑶”、“蓝靛瑶”、“八排瑶”等分别。

然而,当这些通常产生于农业经济中,由少数个体所构建的相对简单的“小集合”秩序,接触并融入到更为复杂而广泛的工业化社会生活后,以上提到的服饰文化表征功能就会部分瘫痪。在文化间的适应与同化过程中,人们有可能会主动抛弃本民族的外观标示,同化在大社会的主流文化里。

人们以服饰和织物为具体表现载体,把本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内涵以符号的形式表达于其中,通过感官的方式反映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但是民族内部的个体要设计出某一特色款式,使其内容与形式富含大量的传统文化信息并取得本民族内部的共识,从而取代或发展原有的传统款式,却是相当困难且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在有些民族中还会受到的制约。因此,少数民族的服饰款式一直以来是沿袭多于变化的。在当代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状态是难以维持的,各民族在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尤其是在旅游文化和环保观念的影响下,开始对本族服饰品在科技、美学、道德和仪式形态方面做出调整。在面料和材质的运用上不再只局限于传统习惯,工艺制造由手工单件的作坊式发展为大机械化批量生产,色彩搭配和款式调整更多考虑目标销售群体的审美需求。各种代表不同意义的美学符码被混合运用以达到视觉上的满足,从而实现交换价值。在商业价值的驱动下,原有的民族道德及仪式形态变得不再非常重要。

但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卖给观光客的产品和本族人自己穿用的传统民俗服饰还是有区别的。这些缺乏原创精神的产品本身就给广大的消费群体以视觉与意识上的误导,许多传统意识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这些新鲜而通俗的制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也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经常作为收藏和装饰品被束之高阁,造成使用者与生产者之间缺乏意见的交流与互动,因此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的实用性能也得不到发展。

二、 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变化

虽然在封建王权的禁锢统治结束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还继续履行着区分他族、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坚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职责,但在不同宗教精神的感召下,人们的生活面貌也不尽相同。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依然对本民族内部生活有所保留,比方说在禁忌、联姻等方面,不会轻易受外族文明的同化,对于接纳异族人为本民族成员会表现出顾虑和抵触情绪。而在当代生活中,多数个体信仰佛教的满族人在以上方面就不会体现出统一的排异性,并在清朝以来的多民族杂居中不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目前,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宗教已不再是指导精神生活的惟一信念,宽松的对民族文化所能起到的凝聚作用也日渐甚微了。当灵魂逐渐衰萎,肉体也会萎靡不振。从某种角度看,宗教力量的减弱解释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传统服饰和工艺制品的穿用不再重要的原因。

三、青年人对本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年轻人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他们的意见是不容忽视的。相比老一辈,年轻人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大众媒体和开放便利的交流环境下,各少数民族中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浸染在非本族的世界文化氛围中,经济、文化愈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愈是如此。发展下去,来自家庭、部族和宗教等有关民族文化教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来自外界的影响正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以手工艺见长的工艺美术种类面临失传。

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民族工艺制品和生活用品由基于使用或寄托情感等而为自己和亲友制造的非功利性目的,逐渐演化成为实现交易利润而生产,不但价格昂贵,在传统质感和人文情怀的意义上也显得粗糙而冷淡。青年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也许只会在重大的节庆场合以购买或租借的形式使用传统工艺品,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方便而且便宜的现代化工业产品。另外,许多事实证明,年轻人改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认为使用这些流行的现代化物品能够说明自己在文化和经济层面上的进步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将会逐渐忽略文化的传统层面,当传统层面和目前所倡导的创新氛围无法协调一致时,在成长中对外界文化已适应或被同化的新一代更倾向于舍弃传统工艺美术品仅存的实用价值,但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承认它的文化价值。学者认为,这个过程通常会变成民族工艺美术的现代化特色。

成长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萌发于当时具体生活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在当代的生活中渐渐远离了曾经创造并使用它的族群,由日常用品变成了现在的奢侈品被归类到欣赏陈列品之中,它也就失去了曾经滋养它成长的文化养分和环境,必然会失去鲜活的生命气息。

四、消费群体对于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态度

消费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群体往往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少数个体组成的有意消费群体——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收藏民 族工艺美术品除了满足审美需求外,还用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所感兴趣的文化特质。他们通常在购买之前对该民族的文化就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所要购买的商品相当挑剔和谨慎,并在取向上有独到之处。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不满足商店所提供的旅游纪念品,而更倾向于向当地人购买留为自用的“真正传统样式”的制品。

多数个体组成的无意消费者——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都会对少数民族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和模糊的形象,通过媒体了解或亲身观光游览对这些印象加深或调整。因此,他们所了解的讯息、形成的概念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以及观察感受的角度有关。对于喜爱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大众来说,他们更多地是被这些制品绚丽的外表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所打动,很少有人会在欣赏和购买之余去深究它们的文化涵义。所以可以称这些广大的消费群体为“了解异族文化信息的被动者”,他们会乐于接受市场所提供的样式,并在选择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自己的审美偏好,而不太注重是不是“真正的传统样式”。反过来,这些占多数的无意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又会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影响工艺制品的形式风格。这也就是传统似乎正在模糊中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五、结语

当我们在庆幸全球范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快捷便利时,也同样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危机——民族文化的自治权正在丧失,各种以高环境化或低环境化的文化为个性的多重外观被从浸蕴它们的情境之中剥离出来,掉进了广大的世界里。多民族文化的折衷主义也存在其中,这就会造成文化环境的界限逐渐模糊。而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文化氛围、各种美学符码之间具有共享的意义,相反,民族文化之间的误解却可能因为文化差异在渐渐加深。这种状况就促使广大学者、普通大众和商业界人士对传统,尤其是正在消逝的传统有一份责任感和严肃的态度。文化部门和政府更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对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进行大力度的保护和宣扬。不要因我们一时的疏忽、欲望和商业利润而造成历史永远的失落,留给子孙扼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