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普通地质学【五篇】

时间:2023-06-15 11:1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1篇[关键词]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普通地质学”是刚进大学校门的地质专业与地质相关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本、专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矿物岩石矿床、地球化学、古生物与地层、构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地质学【五篇】,供大家参考。

普通地质学【五篇】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普通地质学”是刚进大学校门的地质专业与地质相关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本、专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矿物岩石矿床、地球化学、古生物与地层、构造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与水资源、珠宝鉴定与营销、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这门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所有的地学知识。”普通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能够辅助和加深理论教学,了解和掌握常规地质工作方法。由此可见,“普通地质学”的实验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些含地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已经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1~5]。

笔者根据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南京大学历任主讲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对“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队伍

“普通地质学”为南京大学地学及相关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上课人数较多(150左右),是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因而专门是成立了“普通地质学”教学小组,教学小组由主讲教师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助手)为两名教师和1~2名研究生。教学小组在实验课开课之前集体讨论确定教学内容、实验课分班、实验标本和模型的整理和补充、课间实习路线踏勘等教学细节,为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做充分准备。

“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改变以往大班“参观式”教学,采取小班实验教学,每个班30左右人,每个班再分成4个小组,配备4套标本,让每个同学都能仔细观察、检测每块岩石和矿物标本。理论课主讲教师负责1个班实验教学,每名助手和研究生负责1~2个班实验教学,助手也参与理论课教学,从而使得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相互补充,融为一个教学体系。

二、教学内容

通过历年实验教学积累,多次对实验教学内容修改、补充,目前“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内容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标本的观察和鉴定

该部分是实验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矿物和岩石标本观察。通过常见矿物标本的描述,加深理解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并根据矿物特定性质,如单体形态、硬度等,学会鉴定矿物方法与步骤,要求掌握鉴定常见的矿物,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近30余种。之后,进行常见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鉴定描述,对各类岩石结构、构造特征仔细观察,并结合理论课相关知识,理解各类岩石的形成环境,要求分别掌握各类常见岩石10余种。因而,学生共观察和描述了常见矿物和岩石60多种。

2.基本技能的训练

包含地质罗盘进行的使用、课间野外实习、地质图件制作。地质罗盘野外地质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地质实习中传统三大件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地质罗盘进行目标方位角的测定、测量岩石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等地质实习的基本技能。

而后,安排一天时间进行野外课间实习,课间实习前教学小组要进行野外路线踏勘,实习带队老师对各教学点的内容要大致统一,我们选取的是“南京栖霞山古生代地质剖面”,该剖面位于风景秀丽的栖霞山公园里面,剖面具有地层露头完好、构造丰富、化石较多、垂直地层走向等优点,是非常理想的教学基地。课间实习是非课堂教学,一方面学生不易集中思想,另一方面带队教师难以解答太多学生提问,因而增加课间实习带队教师数量,每个带队教师负责15~20左右学生。通过本次课间实习,同学们第一次以地质专业角度观察地球,同时也欣赏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风俗民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学生多年后对此次课间实习还记忆犹新。

地质图件制作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是指导学生进行地质图的判读,学习地质图的基本知识,掌握阅读地质图的方法。然后进行两幅地质图件制作训练,一是野外课间实习剖面图的制作,对自己所观察、测量到的地质现象进行整理、归纳,独立完成。另一个是根据给定相关地质资料,制作一张综合地层柱状图。

3.参观教学

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在实验教学后期安排适当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地质模型、构造模拟实验、古生物标本、地质博物馆等。

参观教学一般由被参观场所的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沿知识。

三、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加深理解理论课上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利用板书、地质挂图、胶片、幻灯片等手段,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观察内容,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观察标本,填写实验表格,再由指导教师评阅,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上课不愿动手、课后不认真思考这些弊端。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如下一些改革。

1.直观演示的标本观察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视觉方面和时空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教师在讲解各种矿物和岩石特征所用的标本,由于个体较小,距离老师较远的学生根本看不清其特征,从而影响实验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地质学的内容也在丰富,许多新内容我们也无法再沿用老的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我们采用小班化分组教学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近距离接触标本,教师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制作课件,用数码摄像机将各种岩石、矿物、构造特征和各类地质现象进行摄像后投影放大到屏幕上,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也可以用这些设备进行摄像,然后在计算机下进行处理。对于某些特殊的现象,教师将学生集中起来演示,如讲解蛭石加热膨胀性质时,教师取上一小块蛭石放在火上加热,观察颗粒体积膨胀变化情况。每节课经过15~20分钟左右的直观的演示讲解后,教师提出本次实验目的要求和问题,学生分组逐块进行标本观察,将观察内容记录到实验报告上,教师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实验报告经过教师批改后再集中和单独纠正错误之处。

这样使一些抽象的实验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生动,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将实验结果直接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培养了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科学实验的能力。

2.独立思考式的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已学专业知识,因而实验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负责答疑、纠错,如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学生独立测量地层产状三要素,思考真倾角的测量技巧、走向和倾向换算关系等问题。野外课间实习要求学生制作观察剖面,需要思考剖面线起始点位置、比例尺、地层分层界线、各分层岩性和所含化石、构造现象等,学生通过记录野外老师讲课、岩性鉴定、产状测量等原始资料,剖面终点独立编制信手剖面,缺少的要素及时回到观察点补充,便于室内编制完整的地质剖面图。

通过独立的技能训练,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将来可以为创造社会财富。

3.启发讨论式的参观教学

参观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了解地质相关专业最新前沿,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因而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对参观内容不要求全面掌握和理解,参观结束后对自己感兴趣或有疑惑的观点分组讨论或写参观感想。如对参观地质博物馆中恐龙化石后,可以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
参观模拟实验室后,启发学生讨论构造运动与地震关系等。

四、实验考核

为了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对实验课考核做了一些改革和调整,实验课占“普通地质学”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包括作业、考勤、提问)占10%,实验考试成绩占20%。

实验考试之前给学生一周复习时间,由各班班长负责,安排时间去标本室自主复习。实验考试内容是让学生现场对10块不同矿物和岩石标本进行肉眼鉴定,标本上没有标签,仅有编号,学生按照闭卷考试要求,独立对每块标本进行鉴定,写出矿物或岩石名称,并按照矿物或岩石鉴定标准对其进行综合描述。这样的实验考核制度更加规范、更加科学,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近年来“普通地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加强。不仅在实验中加强了对学生的标本鉴别能力和基本技能训练,而且在野外实习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各门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美兰,王葆华,罗先熔.“基础地质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8,(3):86~89.

[2]彭卓伦,张珂,陈国能,邹和平,张澄博.地质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中国地质教育,2007,(3):79~103.

[3]杨吉.对地质学(理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中国地质教育,2003,(1):28~31.

[4]李理.如何指导普通地质认识实习.石油教育,2005,(3):85~86.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 地质认识实习 专业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14-02

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地学类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启蒙课。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必须进行野外实践活动,一般称为地质认识实习,主要是实际接触课堂上所学内容,将课上所有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构造等面的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直接联系起来,巩固普通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直接观察、认识、描述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地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
培养他们热爱地球科学、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专业思想感情。因此,地质认识实习作为普通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普通地质学教学质量乃至整个专业培养质量的好坏。

防灾科技学院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2008年增设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两个地质类专业。从建专业以来学校共开展了5次地质认识实习。作者作为带队教师参与了学校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工作,认为我校在地质认识实习环节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

1 我校“普通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区的选择和实习内容有待完善

作为新增本科院校,防灾科技学院的办学基础和办学实力与一些老牌本科院校还有一些差距,尤其在一些硬件设施上,我院没有完善的实习基地,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实习效果。2009年地质认识实习是在我校地球物理专业地震地质实习基础上开展的,实习地点在北戴河柳江盆地,实习效果总体很好,学生反响较好。2010及以后的地质认识实习选在北京周边,选取比较好的地质现象作为实习点,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现象人为破坏严重,每年都要进行重新踏勘选址。而岩溶地质作用的观察,选在京东大溶洞,除岩溶特征不明显外,该景区从入口到出口为单向行走,一般由景区讲解员讲解,讲解员在讲解的时候主要用封建迷信思想讲解岩溶地貌,非常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1.2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的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少,而地质认识实习和地质教学实习在每年的暑假同时开展,地质教学实以上两个专业外,还有水文地质专业、地球物理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均参加,势必造成教师严重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师生比大致为1:30至1:40之间,远远低于国内外其他院校。二是以年轻教师居多。2006年学校升为本科院校以后,学校加大了教师的引进,吸纳了很多国内重点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博士生,但大多为年轻教师,对普通地质学知识掌握和运用不是很熟练,且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影响野外实习效果。

1.3 学生组织涣散、纪律性差

由于师生比较小,老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注意学生安全,最终在监管上力不从心,不能兼顾每个学生。野外讲解地质现象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注意听讲,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与野外实际情况相联系起来,还存在少数学生不听从老师指挥。晚上回到学校,没有老师监督,有些学生不会对一天的实习内容进行整理、消化。编写报告和绘制图件的时候,出现直接照抄实习指导书内容、图件内容错误或不全、有错别字等情况。

1.4 实习时间短

我校地质认识实习时间为一周,一周的时间包括两天书写报告的时间,而实际野外路线实习的时间只有五天。防灾科技学院的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宗旨是为了培养本科层次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对于地质学和资源勘查专业学生来说就是要具备较强的野外地质工作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地质认识实习作为地质学的入门课程,一周的实习时间不足以了解、认识地质学的全部内容。

2 改进方法

2.1 选择有利实习区,完善实习内容

全面收集实习区地质资料,整理后进行现场踏勘,选择地层、构造、古生物化石出露好、交通方便、安全系数高、环境优美的地点作为实习点。将区域地质资料、踏勘记录资料、原实习指导书整理,按地层、构造、地质作用等修订成册,着重描述实习观察点的地质现象及分析结果,供学生实习使用。最好能建立实习基地,有固定的系统资料和地质现象支持。上述所有工作都应该在有丰富野外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

2.2 引进相关人才,培养青年教师

只有不断引进地质类专业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师资力量的不足。此外,学院还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带领青年教师对实习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实地讲解,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院应营造健康向上和团结协作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科研业务培训,积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

2.3 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

首先应加强野外的监管,这可以有2种方法。一,增加野外实习教师人数,采用小班实习的方法,一个教师带20个人左右,这样老师容易控制纪律且能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程度;
二,每个班跟一个辅导员,起监督作用,督促学生观察地质现象、整理野外记录,对学生安全负责,减轻带队教师压力。同时加强校内监管,我院地质认识实习采用的不是驻地式实习,学生完成一天的实习后回学校,学校应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整理一天实习内容,加强对实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野外记录本的检查可以由带队老师抽查来完成,在师资配比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每天检查学生野外记录情况。

2.4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地质认识实习内容广、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地层、构造、岩石、古生物、地质作用等方面的实习,势必会减少学生观察地质现象时间和机会,适当的延长实习时间,改变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野外实习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理解野外地质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质专业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

2.5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原来教师讲、学生记、然后再观察地质现象这一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习路线可观察到哪些地质现象,到了野外让学生独立观察、记述,提出问题,然后教师系统讲解路线实习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实习结束后可以开展一个关于地质认识实习的知识竞赛,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认识实习学到的一些方法、理论、地层、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作为竞赛内容,竞赛结果纳入到地质认识实习考核范围。

3 结语

地质认识实习是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我校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野外实践,是学生了解千姿百态地质现象的窗口。因此应该完善地质认识实习的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地质学应用方面的资料,提升学生地质学习的兴趣。同时带队教师应多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扩大知识面,使地质认识实习发挥其应有的引领、入门作用。使学生能对地质学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淑荣.基础地质实习之我见[J].中国地质教育,2007(3):100-103.

[2] 王家生,谢树成,龚一鸣.“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9(2):79-82.

[3] 闫煜璞,李俊杰.地质类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新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1(6):174,190-191.

[4] 欧阳恒.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方法―― 以丰海实习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1):214-215.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3篇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成为共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阐述其教学质量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教学质量评价开展情况及后期数据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评价主体  评价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创新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资助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成为共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备受关注。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阐述其教学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旨在对其他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有所帮助。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学生为主、专家为辅、兼顾其他”的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一)学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使得高等教育具有了“市场”的属性。简言之,学生用货币向学校购买教育服务,这就使得高等学校师生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清晰起来,作为买方的学生,有权利对卖方提供的服务做出评价、监督和提出意见。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最有发言权。学生全程参与和接触教师教学过程,与任课教师接触、交流的时间最多,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感受最深,与其他评价主体相比,更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因而其成为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评价主体。

        另外,我校作为一所多法人多校区学校,各学院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维度标准皆有不同,从现实角度考虑将学生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更易于统一标准、更经济、更易于操作。

        (二)专家为辅兼顾其他的必要性

        学生作为主观的客体,可能由于态度、认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使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这时专家等其他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评价就成为纠正偏差的重要手段。在教师提出复核申请时,专家可以进行复审,最终给予教师公正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同时,督导专家可以对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较差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查找该教师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教师找到其薄弱环节,并对教师进行辅导,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其执教能力。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质量评价合理与否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化程度。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既要充分反映课堂教学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特点,具有全面性、定量性、易评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一)依据课程类别,建立多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类型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方法不同,学生的感受、体验也不同,因此我校针对实践、体育、艺术、外语等特殊教学形式专门制订了七种评价指标。例如针对实践课程特点,在其评价点中的设置了“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技能,增强了我们的创新意识”“鼓励探索,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等这些观测点;
尤其是艺术类课程,为了更好的体现其个性和特点,在评价点中“上课生动、有吸引力,善于激发我的想象力和创作情感”“艺术教学手法多样、技艺娴熟,指导得心应手”“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言传身教有感染力”“注重锻造我们的艺术气质和艺术修养,提高了我们的审美品位”等,避免了用统一标准测试教师教学质量的弊端,更易于学生评价,也有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易评性为原则,科学设置评价点

        学生是评价主体,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素质的基本特征和水平,以学生能够理解、感受、体验到的问题为基础,在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语言表述等方面都适合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在设置评价点时,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例如我校采用“进度合理,信息量较大”替代“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用“讲解生动、有吸引力,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来表述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增加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来体现教师授课效果等更易于学生从自我直观感受、体验方面真实客观的给予教师评价。

        (三)以“我们”为出发点,拉近学生与评教距离

        目前很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往往站在管理者角度偏重对教师教学要求的考查,这样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的关系,因而评价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我校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其观测角度是从“我们”出发,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对此进行评价。例如“增加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讲解生动、有吸引力,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种表述的改变,更容易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加以评价。如果每个学生都从“我”的角度出发,就不会出现随意打分现象,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也必然是翔实可信的。

        (四)注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预留自主空间

        为使教学质量评价更有针对性,我校在设置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还要注重评价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增设了“课程或教师讲课的主要特色?及希望和建议?”这两条学生自主回答的问题,给学生更充分、更自由地发表意见的空间,能够针对每个教师或课堂反映学生的意见,便于教师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五)充分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完成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美国学者e?枯巴和y?s林肯在《第四代教育评价》中认为,评价应当是参与评价的所有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统一观点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让作为评价主体及被评价者参与其中。

        既然是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学生也是这套指标体系的最终使用者,那么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形式、文字表述、评价点、可操作性等感受最直观、也最有发言权,因此应吸收学生到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学校在完成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后充分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尤其是一些特殊教学形式的课程,例如艺术课等,允许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教学特点,自己设计指标体系,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试测评,在此过程中充分吸收多方修改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三、严格组织,注重落实,确保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培训与宣传,正确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态度

        让教师和学生全面认识教学质量评价作用是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工作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宣传,让广大师生充分理解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端正教师和学生的态度,消除了部分教师的疑虑。同时还加强对学生的培训,组织学生学习评价指标,充分理解其含义,从而使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公正无私地对教师做出评价。 

        (二)严密设计工作流程,确保有序开展。

        我校教学质量评价是依托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的,因此基于正方教务信息系统来设计工作流程。

        1.教学质量评价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对系统内的课程库进行维护,将本学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课程归属到相应的课程类别。学院进一步核对教学任务,对于一些异常情况进行处理,确保学生评价课程的信息准确。

       其次,学校系统管理员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预设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生成针对不同课程的评价表。作为一所以学生走读为主的院校,为了保证学生评价的样本数量,必须对学生教学质量评价进行相关限制,因此在正方教务信息系统内设置了学生不完成评教不能查看课表、不能选课、不能查看成绩等的限制。

        再次,学校系统管理根据课程起始周情况分时间段逐步开放评教端口。我校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各学院开设时间不一致,主要集中在16-21周期间进行,为了保证学生评价的合理性,一般在开课后3天内才放开评教端口。

        最后,在校园网、校园显示屏等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宣传,营造良好的评教氛围,引导学生公平公正评教。

        2.教学质量评价过程情况

        学生登陆正方教务信息系统界面后,系统自动提示学生进行评教,在其评教模块下,系统自动提取需要评价课程,点击进入评价课程后,系统会自动识别课程类型,出现相应的评价指标,学生即可自愿选择评价等级,完成对所有课程评价后即可提交。学生不能进行重复评价,提交评价信息后就不能浏览和修改,实现了数据的安全化保存和自动化处理,有效地控制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评教过程进行监测、调控、反馈,通过正方教务信息系统校院两级管理员可以随时查看学生评教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纠正,引导学生完成评教。

        3.教学质量评价的后期处理

        学生评教工作完成后,学校会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并将原始数据结果反馈学院,学院会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核实调整,学校再次对学院反馈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主要包括排异、核除无效信息等,形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并将最终结果反馈学院及教师。

        四、合理利用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健全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斯塔弗尔比姆强调:“评估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认真分析,形成校院两级分析报告

        在分析报告中将详尽地说明每个指标所反映的内涵,以及所得分数情况。在对数据的分析中重点分析反映出来的主要情况和整体趋势,重点分析两头的极端情况。同时还结合学校、学院的重点工作进行分析,例如本学期学校将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了一项重点工作,在分析报告中就要重点阐述精品课程的评教情况及反应的问题。在分析报告中最重要的是要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及时反馈,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

        在正方教务信息系统中教师可以查看自己的评教情况,同时学校向每位教师发放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反馈单。在反馈单中,教师可以看到每门课程的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每个评价点平均分、本人在单位的所处位置及最终评价结果等信息,同时还可以看到学生对主观评语,教师可以从中查找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提升教学质量。

        (三)科学运用评教结果,使其发挥应有的激励促进作用

        对于历年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优秀的教师,肯定其成绩,优先推荐参与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比赛、教学优秀奖的评选,并组织校级公开观摩课推广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学校组织督导专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帮助其诊断原因,提出改进办法,促进其执教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进博等.高等学校学生评教机制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8月

[2] 崔颖.“以人为本”学生评教体系的建设探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8月

[3]张民等. “学评教”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7年4月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西部贫困地区;
普通高中;
教师资源配置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以师为本。”在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了制约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对教师资源的配置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必须采取一系列变革和调整措施,尽快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和重组,以应对新形势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

一、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教师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它和教育内部、外部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就西部贫困地区来说,普通高中师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

按照国家规定的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所应达到的学历标准,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的师资情况很不乐观。据调查,2003年甘肃县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50.03%,语文、外语、数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46.3%、27.79%、27.8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教师学历继续教育任务相当艰巨。同时,这种状况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普通高中师资补充上存在严峻问题,尤其是近二年来随着高中入学高峰期的到来以及普通高中规模的逐年扩大,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燃眉之急,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使一些在低一级学校中合格的教师人为地变成不合格教师。从教师实际业务能力和素质来看,一些教师的学历不合格本身就反映出业务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在学历合格的教师中,也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教非所学的现象。

(二)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取决于国家教育教学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及其时间安排。在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学科结构普遍存在配套不齐、比例偏差失调的问题,这种状况最为明显地存在于普通高中学校。其表现是语文、历史、物理、体育、化学等学科教师基本满足,而地理、音乐、美术、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的县属农村高中甚至无一名音乐、美术、计算机教师。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有效地改变,普通高中师资总量与实际需求会长期不能得到平衡,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不会有大的跨步。

(三)师资分布结构偏差严重

西部贫困地区,以城乡差异为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的极不平衡性十分显著,普通高中师资在数量、质量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城乡差异。

2003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平均为56.59%,其中市地州属高中、县属城区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0.67%、70.72%,远远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学科教师学历合格率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平均合格率达90%以上,县属城区高中平均也在70%左右。相对而言,县属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35.8%,比县属城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低近35个百分点,比市地州属普通高中低近55个百分点;
学科教师学历合格率也存在同样的差距,其中县属农村普高外语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市地州属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低近81个百分点,悬殊如此之大,差距如此明显,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实为棘手之事。

从职称结构看,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和县属城区普通高中教师职称基本趋于合理。其中中教一级以上职称人数分别占72.14%,62.1%;
而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一级以上职称只占24.34%,75.66%的为中教二级以下职称,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城乡差异也十分显著。城区普高学校师资同步老化问题较为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年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为师资队伍的主体:31—55岁教师分别占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学校、县属城区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人数的 75.71%、82.92%。而县属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教师多为近年来补充的青年教师,其中30岁以下者占近 46%,31—40岁教师只占45%,41—55岁者占9.8%, 56—60岁者占2%,明显地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但多数文化水平与教学能力存在反差现象。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队伍稳定是师资建设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从西部贫困地区实际状况分析,普通高中师资的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补充困难,缺额较大,流失严重。

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普通高中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缺乏成了西部贫困地区各普通高中学校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地方学校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普通高中学校,由于缺乏吸引力,很难留住或引进符合条件的相关学科应届本科毕业生,从而师资队伍缺口大在所难免。调查显示,样本县教师缺额多则达300多人,少则也有100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缺额现象,尤其是优质教师。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拉大了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的差距,加之沿海省份用人上的宽松政策,西部贫困地区重点普通高中的一些骨干中青年教师外流到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公办、民办学校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个方面是分配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高中与薄弱高中之间,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即使是在西部贫困地区区域内,同样存在着县域、乡域及城乡之间在师资配置上的不均衡。其普遍现象就是教师资源往往只向一部分学校倾斜:例如,各配置主体按分级管理权限,依据自己事权范围和职责范围大小,优先满足自身所辖学校的教师需求,而且一般都是先满足市地州属高中学校,其次是县属城区高中学校,再次才是县属农村高中学校,这样造成区域内校际间师资数量、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人为地造成了一些不稳定性因素。

二、对策思考与建议

从总体上讲,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很不协调,教师资源的配置必须紧紧围绕均衡发展的思路,尽快实现“从粗放的数量代质量的低水平的循环真正转到内涵的发展上来,从单纯的管理控制转向注重资源配置,在竞争中积极争取,优化和有效开发利用教师资源上来”。

(一)继续完善以本科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西部贫困地区应在继续发挥本科师范教育优势。同时,积极鼓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形成各类高等学校参与师资培养的竞争机制,努力提高高中教师培养质量和层次。同时,扩大成人教育类师范本科院校的培训规模,使学历未达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学历培训。

(二)以推动本地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优质高中建设

《全国高中发展和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加强县城示范性高中建设”,这为西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但是我们要时刻关注,示范性高中的建设不应当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而应是使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谋求更高水平的平稳和循环。因而,在教师资源配置过程中,既要关注优质高中的发展建设,更要密切联系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以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师资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水平。故以结构性调整为重点,理顺教师资源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开发的新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三)采取措施稳定西部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

教师职业具有劳动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理应给予优厚的待遇。尤其是对奋斗在西部贫困地区一线的教师,提高其经济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显得十分紧迫,这既能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也能吸引优质人力献身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1.落实《教师法》关于教师待遇的条款,并不断提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尽可能地缩小东西部教师收入上的差距。

2.西部贫困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注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通过财政增拨高学历教师或带头人专项经费,启动培养或吸纳硕士研究生工程”,创建教师奖励基金,教师培训基金和教师住房基金等,并加强监控机制,保证各项优惠措施落实到位。

3.重视贫困地区在岗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工作,这也是建立一支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条件。由于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的整体有不同表现,师资培训要全面规划,分类推进。近期内对县属农村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是抓岗位合格的学历达标,使大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对学历达标但教学能力又差的教师也要提出在职提高的要求,并要有基本的时限规定;
对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及县属城区普通高中学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从学历教育转向学历达标后的高层次继续教育;
还应根据“全教会”精神、《行动计划》、《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继续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校长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符合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素质高的高中校长队伍。

4.继续推进学校内部人才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教师教学循环制,推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结构工资制,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这些举措即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教师队伍。

5.适当增加普通高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指数,也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四)疏通师资流动渠道,以实现教师资源在省域、县域、乡域和城乡间的平衡

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中,师资建设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为了全面改善这一现状,要在加强师资培养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疏通师资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的渠道。尤其是区域内城区向乡镇、重点学校向薄弱学校的流动渠道。

1.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中部及东部发达地区高中优质教师或更多符合条件的本科大学生去西部贫困地区工作。

2.在西部贫困地区区域内,为调剂城乡教师余缺,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保护现有教师资源,通过加大政策倾斜,鼓励城镇地区优秀高中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或采取支教、轮教、交流的办法,以自愿和组织派遣相结合形式,实现教师资源在系统内的合理流动。

3.本着“择优录用,宁缺勿滥”的原则,从企事业单位或电大、夜大及自费学业取得本科学历、并确实能胜任普通高中教学的人员中,选拔并正式录取一批高中教师,以缓解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4.还可返聘部分业务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高中退休教师重返讲台,以补充高中教师不足的矛盾。

注释:

[1]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62—65.

[2]李谟清.关于抓好普通高中教育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2002,2.

普通地质学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西部贫困地区;
普通高中;
教师资源配置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以师为本。”在中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了制约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我们对教师资源的配置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必须采取一系列变革和调整措施,尽快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和重组,以应对新形势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

一、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教师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它和教育内部、外部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就西部贫困地区来说,普通高中师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该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www.133229.COm

(一)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

按照国家规定的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所应达到的学历标准,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的师资情况很不乐观。据调查,2003年甘肃县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50.03%,语文、外语、数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46.3%、27.79%、27.8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而,教师学历继续教育任务相当艰巨。同时,这种状况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普通高中师资补充上存在严峻问题,尤其是近二年来随着高中入学高峰期的到来以及普通高中规模的逐年扩大,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燃眉之急,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使一些在低一级学校中合格的教师人为地变成不合格教师。从教师实际业务能力和素质来看,一些教师的学历不合格本身就反映出业务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在学历合格的教师中,也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教非所学的现象。

(二)学科结构不尽合理

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取决于国家教育教学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及其时间安排。在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学科结构普遍存在配套不齐、比例偏差失调的问题,这种状况最为明显地存在于普通高中学校。其表现是语文、历史、物理、体育、化学等学科教师基本满足,而地理、音乐、美术、外语、计算机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有的县属农村高中甚至无一名音乐、美术、计算机教师。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有效地改变,普通高中师资总量与实际需求会长期不能得到平衡,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不会有大的跨步。

(三)师资分布结构偏差严重

西部贫困地区,以城乡差异为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的极不平衡性十分显著,普通高中师资在数量、质量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城乡差异。

2003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平均为56.59%,其中市地州属高中、县属城区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0.67%、70.72%,远远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学科教师学历合格率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平均合格率达90%以上,县属城区高中平均也在70%左右。相对而言,县属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35.8%,比县属城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低近35个百分点,比市地州属普通高中低近55个百分点;
学科教师学历合格率也存在同样的差距,其中县属农村普高外语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市地州属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低近81个百分点,悬殊如此之大,差距如此明显,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实现均衡发展,实为棘手之事。

从职称结构看,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和县属城区普通高中教师职称基本趋于合理。其中中教一级以上职称人数分别占72.14%,62.1%;
而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一级以上职称只占24.34%,75.66%的为中教二级以下职称,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

从年龄结构看,城乡差异也十分显著。城区普高学校师资同步老化问题较为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年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为师资队伍的主体:31—55岁教师分别占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学校、县属城区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人数的 75.71%、82.92%。而县属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教师多为近年来补充的青年教师,其中30岁以下者占近 46%,31—40岁教师只占45%,41—55岁者占9.8%, 56—60岁者占2%,明显地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但多数文化水平与教学能力存在反差现象。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队伍稳定是师资建设中最为基本的问题。从西部贫困地区实际状况分析,普通高中师资的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师资队伍补充困难,缺额较大,流失严重。

一方面,随着近几年普通高中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缺乏成了西部贫困地区各普通高中学校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地方学校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普通高中学校,由于缺乏吸引力,很难留住或引进符合条件的相关学科应届本科毕业生,从而师资队伍缺口大在所难免。调查显示,样本县教师缺额多则达300多人,少则也有100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缺额现象,尤其是优质教师。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拉大了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的差距,加之沿海省份用人上的宽松政策,西部贫困地区重点普通高中的一些骨干中青年教师外流到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公办、民办学校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个方面是分配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高中与薄弱高中之间,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即使是在西部贫困地区区域内,同样存在着县域、乡域及城乡之间在师资配置上的不均衡。其普遍现象就是教师资源往往只向一部分学校倾斜:例如,各配置主体按分级管理权限,依据自己事权范围和职责范围大小,优先满足自身所辖学校的教师需求,而且一般都是先满足市地州属高中学校,其次是县属城区高中学校,再次才是县属农村高中学校,这样造成区域内校际间师资数量、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加剧了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人为地造成了一些不稳定性因素。

二、对策思考与建议

从总体上讲,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很不协调,教师资源的配置必须紧紧围绕均衡发展的思路,尽快实现“从粗放的数量代质量的低水平的循环真正转到内涵的发展上来,从单纯的管理控制转向注重资源配置,在竞争中积极争取,优化和有效开发利用教师资源上来”。

(一)继续完善以本科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西部贫困地区应在继续发挥本科师范教育优势。同时,积极鼓励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形成各类高等学校参与师资培养的竞争机制,努力提高高中教师培养质量和层次。同时,扩大成人教育类师范本科院校的培训规模,使学历未达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学历培训。

(二)以推动本地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优质高中建设

《全国高中发展和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加强县城示范性高中建设”,这为西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但是我们要时刻关注,示范性高中的建设不应当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而应是使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谋求更高水平的平稳和循环。因而,在教师资源配置过程中,既要关注优质高中的发展建设,更要密切联系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以缩小校际差距,扩大优质教师资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水平。故以结构性调整为重点,理顺教师资源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开发的新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三)采取措施稳定西部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

教师职业具有劳动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理应给予优厚的待遇。尤其是对奋斗在西部贫困地区一线的教师,提高其经济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显得十分紧迫,这既能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也能吸引优质人力献身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1.落实《教师法》关于教师待遇的条款,并不断提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尽可能地缩小东西部教师收入上的差距。

2.西部贫困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注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通过财政增拨高学历教师或带头人专项经费,启动培养或吸纳硕士研究生工程”,创建教师奖励基金,教师培训基金和教师住房基金等,并加强监控机制,保证各项优惠措施落实到位。

3.重视贫困地区在岗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工作,这也是建立一支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条件。由于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师资队伍的整体有不同表现,师资培训要全面规划,分类推进。近期内对县属农村普通高中的主要任务是抓岗位合格的学历达标,使大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对学历达标但教学能力又差的教师也要提出在职提高的要求,并要有基本的时限规定;
对市地州属普通高中及县属城区普通高中学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从学历教育转向学历达标后的高层次继续教育;
还应根据“全教会”精神、《行动计划》、《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继续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校长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符合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素质高的高中校长队伍。

4.继续推进学校内部人才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教师教学循环制,推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结构工资制,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这些举措即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学校的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教师队伍。

5.适当增加普通高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指数,也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四)疏通师资流动渠道,以实现教师资源在省域、县域、乡域和城乡间的平衡

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中,师资建设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为了全面改善这一现状,要在加强师资培养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疏通师资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的渠道。尤其是区域内城区向乡镇、重点学校向薄弱学校的流动渠道。

1.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中部及东部发达地区高中优质教师或更多符合条件的本科大学生去西部贫困地区工作。

2.在西部贫困地区区域内,为调剂城乡教师余缺,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和保护现有教师资源,通过加大政策倾斜,鼓励城镇地区优秀高中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或采取支教、轮教、交流的办法,以自愿和组织派遣相结合形式,实现教师资源在系统内的合理流动。

3.本着“择优录用,宁缺勿滥”的原则,从企事业单位或电大、夜大及自费学业取得本科学历、并确实能胜任普通高中教学的人员中,选拔并正式录取一批高中教师,以缓解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4.还可返聘部分业务能力强、身体素质好的高中退休教师重返讲台,以补充高中教师不足的矛盾。

注释:

[1]袁振国主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62—65.

[2]李谟清.关于抓好普通高中教育的若干思考[j].江西教育,200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