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记事篇作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15 11: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1篇论文关键词: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属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教学篇目。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事篇作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记事篇作文【五篇】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

《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属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教学篇目。这两篇文言文篇幅较长,实词虚词用法丰富,但学生手头有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有翻译,还有内容分析,所以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两篇文言文时,设计第一步,就告诉学生要深入课本和资料,第二步将学生分组,整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第三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

这两篇课文的作者都属主张古文运动的散文大家,两文又都书写了对已逝世亲人的至痛之情,读来悲恻动人。无论是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都有可比性,所以在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之后,通过两文的比较,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抒情的方式。从比较中还可以学习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以下是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篇文言文的异同的教学片段。

师: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及作者与被记者关系和情感,还有抒情的方式,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作者的形象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作者都是主张古文运动的大家。

生:都抒发了对已逝亲人的至痛之情。

生:都通过叙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情感相同吗?

生:不完全相同。

师:请说一说怎么不完全相同。

生:《祭十二郎文》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
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生:是的,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

师:这是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生:这是间接抒情。

生:总之,文章抒发了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宦海苦情,难怪有人说它是“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师: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生:作者先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师:哪些趣事?

生:第一件,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生:第二件,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生:第三件,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师:为什么记述这些趣事?

生: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师:两篇文章还有不同点吗?

生:《祭十二郎文》睹“书信”而忆事,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则以“竹”为载体。

师:为何以“竹”为载体?

生: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

生:由我们还可想到文与可的为人。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2篇

创作年表:

1992年,《西北军事文学》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远望故乡》;

1993年,《昆仑》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如歌军旅》;

1994年,《中国西部文学》第12期发表中篇小说《生存之一种》;

1995年,《芙蓉》第2期发表长篇小说《黑白》,1998年8月,修订后,更名《激情王国》,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6年,《绿洲》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前程似锦》;

1997年,《芙蓉》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寻找回家的路》;

1998年,《文艺》第6期发表中篇报告文学《吾甫浪巡逻》,该作获《文艺》1997――1998年度优秀作品奖,入选《文艺》创刊60周年优秀作品选;

1998年,《文艺》发表短篇小说《高原二题》,获第四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

1999年,《中国作家》第5期发表长散文《昆仑行》;

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雪山不相信眼泪》;

1999年,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神山圣域》(合著),1999年10月,新疆军区政治部与文艺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召开该作作品研讨会,2000年获第九届中国人民文艺奖;

200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众山之上》;

200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集《生存之一种》,该作品集获昆仑文艺奖;

2003年,《红岩》第6期发表散文《扎达的深度》(选章);

2003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游记《黄金腹地》;

2005年,《芙蓉》第1期发表散文《扎达九章》,该作获昆仑文艺奖;

2005年,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知识腐败档案》(与人合编);

200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游记《云南天堂》;

2006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2006年6月,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与新疆作家协会在乌鲁木齐全国书市期间联合举办了读者见面会,全国50多家媒体进行了连载、报道;
该作出版之前,先后在《文艺》、《芙蓉》等刊选发,该作获昆仑文艺奖,第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大奖”;

200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新疆肖像”跨文体卷《冰峰上的沙尘暴》(选本)。

200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卡德尔与一个村庄的传奇》(与人合著),该作系2006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天山文艺奖;

2007年,《上海文学》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二傻》,该作被《中篇小说月报》转载,并入选多种选本,2010年获上海文学奖;

2007年,《飞天》第7期发表短篇小说《等待马蹄声响起》,后被《读者》转载;

2007年,《西部・华语文学》第8期推出“卢一萍小说专辑”;

2007年,受2007上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邀请,采访上海特奥会开幕式;
2008年,长篇报告文学《拥抱阳光――2007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纪实》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系2008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2008年,《中国作家》第1期“经典阅读”栏目推出中篇小说《夏巴孜归来》和散文《众山之上》,其中,《夏巴孜归来》被《小说选刊》2008年第1期选载,并收入《乔厂长上任记――改革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丁帆主编)及中国当代作家文库(外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被翻译成英文);
散文《明亮的河》被2008年第5期《读者》选载;

2008年,随笔集《世界屋脊之书》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8年,《西部・华语文学》第12期发表中篇小说《七年前那场赛马》,《中篇小说选刊》2009年第1期选载;

2009年,《上海文学》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酒徒传奇》;

2009年,《绿洲》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边关三题》,该作获全军中短篇小说评比三等奖;

2009年,《上海文学》第12期发表短篇小说《快黑胡子》,2010年第1期《小说月报》转载;

2010年,《作品》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传奇》;

2010年,《西南军事文学》“实力派”推出短篇小说《孤哨》及《巴娜玛柯》,《孤哨》被《小说月报》第6期转载;

2010年,《西部》新版创刊号发表短篇小说《克克吐鲁克》;

2011年,《广州文艺》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单兵帐篷》;

2011年,《绿洲》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杨烈中尉之死》;

2011年,《上海文学》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索狼荒原》,《小说选刊》第4期转载;

2011年,《西部》第7期发表短篇小说《精绝》;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3篇

说话者以不同的视角、情感、认识构筑信息并向受话者传递,话语都用不同的方式带上说话人的情感、角度,这就是主观性。沈家煊认为:“在话语中,含有说话人的‘自我’成分,说话人在表达命题的的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话语标记是说话人或作者主观视角的重要载体,具有元语性质,可叫元语标记,一般不参与命题意义的构成,而体现说话人对语篇安排的意图,或说话人对受众的自我关注。元语标记语主要有两类,一类叫语篇标记,表明作者进行语篇组织、连贯衔接、表明证据来源、对观点进行注释说明等,如“话又说回来、顺便说一句、据悉、也就是说、换句话说”等;
另一类叫人际标记,主要表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评价、协商、召唤、希望引起共鸣等,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社交互动,如“你看、大家知道、你知道、我的意思是”等。这两类标记都凸显了说话人或作者的主观性,是语言语篇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的具体表征。

新闻语体有其特殊性,但也是话语的一类,是记录者或评论者向听读者编码传递的信息,新闻语体作者也有自己的经验和互动的主观视角,由此产生了新闻语体的主观性。

两类新闻语体的元语标记使用情况

袁晖、李熙宗把新闻语体分为两个主要次类――报道体和评论体。报道体包括了消息、通讯等,以记事为主,向受众传递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活动等信息;
评论体包括各种社论、编者按、新闻述评等,重在论理和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此外,有些新闻语体综合了二者的特点,比如综合消息等既有记录也有评论。我们以两个次类新闻语体的元语标记的使用情况来看它们主观性视角的差异。

报道体元语标记的使用。在我们搜集的新闻语料中,报道体所使用的元语标记主要是语篇标记,其中表示消息来源的传信标记使用最多。主要是“报道性动词”和“据+报道动词”的格式,显示记者向受众提供消息源以提高可信度。如:

(1)报道说,美国风险评估模式设计公司EQECAT的统计称,此次风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亿美元至50亿美元之间。

(2)据报道,此次灾害成为美国记录在册的受强风暴影响的灾害中,规模第三大的惨剧。

(3)据悉,今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复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4)据可靠人士透露,对奥克啤酒的收购价格在3亿元左右。

(5)据音律学家杨荫浏先生介绍,他曾在四川灌县听见一种鸟的叫声发出稳定的G音调。

以上元语标记,(1)为报道性动词,(2)~(5)为“据+报道性动词”,其中(2)~(4)为不明来源的传闻,(5)为可靠的具体来源。

在报道体语篇中,多使用语篇标记中的传信语,比较单一,其他语篇标记也很少使用,基本不使用人际标记。

评论体元语标记的使用。评论体中元语标记十分丰富,既用语篇标记,也用人际标记。

(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国王室存在的意义更像是崇尚道德、克己复礼的典范。

(2)福岛核危机并没有改变我们面临的现实。换言之,人类目前还不能放弃核电。

(3)查尔斯结婚时根本不了解他的新婚妻子,他爱的是另外一个女人卡米拉。或者这么说,查尔斯并非自愿地踏入了与戴安娜的婚姻,而威廉与凯特则是建立在友谊和共同经历上的真爱。

(4)对于那些仍然念念不忘戴安娜的人,我想说的是,婚礼来宾中还有当年葬礼上演唱《风中之烛》的艾尔顿・约翰,不过王室也邀请了他合法完婚的同。

(5)这位顶天立地的红军英雄让我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是啊,没有品尝过理想信念美酒的民族,精神永远是苦涩萎靡的。

(6)你知道,我们只是尽了一份微薄的义务,却得到了最珍贵的信任和接纳。

这两类标记在新闻评论体中不胜枚举。(1)~(3)为语篇标记,体现作者有意识地对语篇的组织。(4)~(6)为人际标记,主要体现作者对受众的关注,出于对受众在理解、认识、情感等方面的考虑而使用,这不仅是主观性,而已经发展到了交互主观性,交互主观性元语标记,在报道体中是基本没有的。

两类新闻语体主观性视角的差异及其原因

报道体使用的元语标记单一而集中,主观性成分较少,显示出一种客观再现事件的特点,而评论体使用的元语标记比较丰富,主观性成分较多,更能展示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对《人民日报》2010年15个报道和10个评论的统计显示,报道体语篇元语标记11个、人际元语标记0个,评论体语篇元语标记16个、人际元语标记13个。从典型的报道体消息到通讯到综合消息再到各类述评社论,主观性视角由少到多成为一个连续系统:主观性较弱―主观性增加―主观性强(还出现了交互主观性)。

新闻语体内部元语标记使用有别而使主观性视角不平衡,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新闻语体内部的次类语体之间在写作方式、内容上的差异。新闻报道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程式化的规范语篇,其框架是确定的,作者要在这个给定的框架中报道不同的事实。它不是一种完全按个人喜好进行的写作,作者自由操作的空间较小,所以元语标记使用的几率大大减少,这使报道体的主观性降低。而新闻评论体主要是为了体现作者在某事上的个人立场、价值取向等,或还担负着教育劝说受众、宣扬道理的责任,作者根据自己或所在阶层的需要来写评论,这样的内容主观性增加,需要其重要载体元语标记的大量使用。

二是两类语体行文和篇章构建不同。报道的对象是真实事件,为表客观可信,报道中最重要的就是表明信息来源,即使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也要用“据悉、获悉”等交代,以示客观,所以传信标记对新闻报道是不可或缺的。但其他明显表现作者组织、推进语篇等的元语标记就非常少,这是因为报道主要是靠事实自身来组织话语。评论体则不同,语篇标记表示作者在篇章推进和事理叙述上的努力,同时作者还要向受众阐明自己的观点使之接受,必须使用对受众进行关注的人际标记,这些显性标记表明了作者的存在,在行文和语篇建构的过程中,作者必须具有一种自返性,经常要向受众表明:这是“我”在组织语篇,这是“我”在向你陈述某道理。

三是两类语体的对话性程度不同。张新华认为,言语表达中,“说什么”和“对谁说”这两点是最基本的,“两者构成了言语表达的两个基本维度:(1)话主与言说对象的关系,其表达式为‘我―他’,是叙述关系……(2)话主和受话的关系,其表达式为‘我―你’,是对话关系……”。我们认为,报道体主要注重“说什么”,更多体现的是“我―他”(“他”指代所有言说对象和认识对象)关系,而评论体不仅要注重“说什么”,还要注重“对谁说”,体现“我―你”的关系。新闻报道虽然最终也是写给受众的,但是记录者与受众关系并不对等,记录者并不能预设自己的受众,在报道过程中,他总是尽量隐藏自己,以事实的力量来影响受众。评论则不一样,表明观点和向受众宣传观点同样重要。言语表达上基本维度的取向不一样,使两类次语体在对话性上程度也不同,报道体的对话性弱,而评论体有较强的对话性,这使得报道体只需少量语篇标记,基本摒弃人际标记,而评论体既要用语篇标记来表明事实,还要用人际标记来推销观点,这自然就导致了主观性视角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次类语体在主观性上只是强弱的相对差别。即使是报道体,作者也不可能站在纯客观的角度来记录事实。在主观认知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隔着语言世界,只要使用语言来转述客观世界,就具有主观性。报道体传信标记实际上也是对命题意义的主观附加,此外,在对事件的剪裁、细节的选择、情态词使用、语气的强弱、焦点的关注甚至言说对象的被动主动等方面,都会体现报道者的主观性视角。

结语

新闻语体的两类――报道体和评论体,由于行文内容、各自功能、对话特性等方面的不同,在显性的元语标记使用上也有各自的爱好和取舍,而元语标记的不同说明了两个次类语体呈现出了不同的主观性倾向。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张新华:《汉语语篇句的指示结构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化背景 语篇 修辞 体裁

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完成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后,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如何有效地开展高级英语教学,实现学生由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到运用英语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跨跃,是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根据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本文提出将文化背景分析语篇分析及修辞分析融入到高级英语教学中,以期为该课程教学探索出一条途径,实现大纲规定的课程目标。

一、分析文化背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

学习语言即学习文化。名家名篇之所以成为传诵之作,是因为有文化融入其中。文化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对环境、社会、国家、人生等各个方面的感悟。背景文化是指课文的宏观语境,对语言外的关系意义起着连接作用,对正确地解读篇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理解语篇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的背景知识与语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语篇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许多困难。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对篇章的正确理解。要让学生正确深刻了解课文,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相关的历史及地理知识;
作者生平主要活动及写作风格;
相关国家的社会准则、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审美观念等。将背景知识融入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及意义,脱离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定会走向断章取义,而通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考虑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及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在逻辑分析中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分析语篇,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

Halliday与Hasan在其合著的“Cohesim in Engish”一书中,将语篇定义为“在一定语境下语义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可见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和情节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对语篇进行分析,向学生讲解篇章的段落结构框架,力求保持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整,而不是把文章肢解成零碎的语言点和词汇。对语篇进行结构分析能引导学生利用宏观整体理解带动微观细节理解,以框架记忆带动细节记忆,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解效果。语篇分析着重分析语篇的结构,包括微观结构分析和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研究语篇连接的基本手段及语篇连接的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弄清句内及句际关系;
宏观结构分析主要研究篇章的谋篇布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意义。

三、导入修辞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修辞,即美化语言。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明力。修辞能修饰文章的语言,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深读者的印象,并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使作者的思想更清楚、更明白地展现给读者。理解修辞格是加强语言鉴赏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高级英语教学中融入修辞格的有关讲解分析很有必要。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中语言文字优美,篇章结构美妙,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运用各种修辞达到了意味隽永的效果。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中就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拟声、对照、借代、押韵等,正是借助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作者把古老的中东集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修辞格,文章的描述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修辞格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欣赏篇章语言所孕藏的美,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意识,进而带动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确定文章体裁,深化语篇理解

文章题材大体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描写文。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特征。记叙文多注重情节性,如第一册第十课《震惊世界的审判》;
说明文多注意条理性,如第二册第二课《马拉客什》;
议论文多强调逻辑性,如第一册第十一课《字典的用途是什么》;
而描写文则侧重于情与境的关系,如第一册第一课《中东集市》。另外,体裁不同,语言特色也不一样。记叙文的语言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是准确、简洁;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鲜明;
描写文的语言特色在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每篇课文因体裁不一,其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和欣赏的内容也不相同。对于记叙文,学生要能理解全面意义和故事情节,鉴赏文中的遣词造句特色,叙述角度的选择等重点内容;
说明文中作者对事物说明的顺序及层次是关键;
议论文中最重要的是观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描写文中要注意描法及修辞格的运用,等等。确定了文章的体裁,才能把对文章的理解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对篇章进行欣赏和评价。

高级英语课程对巩固英语基础,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及评判能力起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其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综合技能上实现质的飞跃。因此,从事高级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Halliday,M.A.K&R,Has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85.

记事篇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志;
审稿;
技巧

新编地方志专业审稿是指志书初稿在各承编单位完成自审之后,交至市志办各责任编辑手中进行审读、修改的环节。作为责任编辑,主要则是根据志书篇目的统一要求,把分散的有关卷、章、节、目纳入志书的有机整体,达到纠错、补漏、删繁、提炼、规范的目的。随着修志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市、县志稿进入审读阶段,这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阶段。研究和探讨志稿审读的重点和要求,对提高审读水平,保证志书如期高质量出版很有必要。笔者从事修志工作数载,承担了许多市、县志卷、章的专审工作,针对志稿专审,本人结合工作实践特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专审的重点把握

各承编单位的修志人员基本上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他们当中许多同志还缺少修志专业知识,编纂的志稿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写作习惯的痕迹。有的像公文写作,总结式、口号式语句多;
有的像散文,修饰、抒情的语句多;
还有的像工具书,辞书式的解释性文字充实其中。作为志稿第一道把关的专业人员,责任编辑拿到的初稿可谓是五花八门。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初稿,作为专审的责任编辑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修改。

1、看篇目设计是否合理。志书篇目是一部志书的骨骼和框架,居于“领导”地位。志书篇目的确定和取舍,应从科学分类和现代社会分工的实际出发,最基本的篇目要门类齐备;
有些节、目的增删设置应体现地方特点的原则;
各篇目内容应门类合理,归属得当;
篇目的排列应体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的原则。《××市志·城乡建设卷》初稿中第五章“城乡一体化”只设有“镇村规划建设管理”一节。从整卷来看,这一章显得有些单薄,章名是“城乡一体化”,可下面节的内容只有“乡”却没有“城”,这就属于门类不齐全,建议加上“县城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补充完善这一章节的内容。

2、看横排竖写是否得当。新编地方志,横分门类、竖写历史是其基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横不缺主项,纵不断主线。横分门类必须科学,并且要有统一的标准,否则就要调整。每部分志通过分门别类的记述,写清事物的发展、因果、盛衰起伏、成败得失,体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志稿内容记述上,要善于综合分析,做到主线突出,段落分明,符合志体。《××市志·城乡建设卷》的初稿,在“市政建设”、“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等章节写完后,加入了“县(市、区)城建设”章,各县(市、区)内容独领一节,节下的目与分目按照《××市城乡建设卷》的篇目复制下来。这就出现了“志中志”的格式,不在一个平面,这也是编纂志稿最为忌讳的一点。竖写是志书最基本的记述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时为序,通过点、线、面结合,准确表现某一地域范围内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编纂过程中一定要写好事物的起始点、转折点、终结点发展主线。目前,在二轮修志过程中,许多初稿的问题都出现在这里。志稿记述不能以时为序,内容表述先后凌乱,有的虽然按照时间先后记述了,却是从上限开始,一年不落的一一排列下来,写成了流水账。这就需要编辑下功夫理出头绪,准确把握“三点一线”,合理地归并、删减、增补,以突出主题。

3、看行文书写是否规范。如果把篇目结构称为志书的骨骼,把横排竖写称为志书的血肉,那行文书写就是志书的细胞,是志书构成的最细微的组成部分,却也是一部志书成功与否的基础性工作。志书行文总的要求是:行文严谨朴实,简明流畅;
表述准确清晰,符合逻辑;
标题以事命题,科学简明;
图表工整准确,要素齐全;
名词术语规范统一,计量单位符合国家规定。常见的问题有(1)记述文体不规范。新方志采用现代白话记述性语体文,但志稿中多有非记述性问题:如背景介绍多、名词解释多、议论评价多、冗长水分多等等。(2)数字、年代、称谓不规范。在初稿中,经常看到“我市”、“我局”、“××同志”等词,这些都不符合志书的书写规范。(3)记述要素不规范。有些志稿,内容写得很好,就是缺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使史料价值大打折扣。这些都需要责任编辑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对文稿逐字逐句的进行推敲,反复修改,才能使初稿最大程度上符合规范要求。

二、专审的具体要求

专审是志稿质量日臻完善的主要程序之一,是让志稿向志书进化的主要环节。作为专审的责任编辑,一定要按照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对志稿进行严格的审读,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修改意见。同时,每一个责任编辑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时与各部门沟通,深入了解地方、行业和部门特色,积累储备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增强审稿工作的主动性。

1、准确把握观点。为什么要准确把握观点?因为这是志书的政治生命。如果观点出了错,资料再丰富,叙述再到位、再规范,也是徒劳无功的。在志稿的修改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统帅资料,力求观点正确、鲜明、突出。这就要求各个责任编辑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对政治部类稿件以及志稿中涉及政治性的内容记述要十分慎重,审查编者对事物的定性是否准确,观点导向是否正确。总之,要严格按照要求,进一步把握志书的政治观点,力求做到记述准确,褒贬恰当,是非分明。

2、核准充实资料。志稿修改过程中,责任编辑必须对关键性的资料如在几个章节中记述不统一的资料、相邻建置对同事物记述不一致的资料和足以说明某个问题性质的资料,进行认真核对和补充,切实重视资料的贯通性。行业问题找部门,专业问题找专家,资料问题找原著、查档案,力求使入志资料准确无误。《××市志·环保卷》初稿“生态示范区”一目,生态村的内容从1984年后直接跳到1998年,中间14年是空白,但笔者却从后面的某一章节中看到1986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生态村——××县董徐村。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年份和事件,却被忽略了。另外,这期间应该还有其他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内容应该增补进去。

3、突出地方特色。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新编地方志应当“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地方志是一地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这就决定了它记述的范围带有严格的区域性和时代性,这是志书区别于其它种类书籍的明显特征。因此说志书突出反映时代性、区域性是志书性质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志书质量的根本问题。体现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专业特点成为衡量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地方志的地方特色,要求地方志一定要揭示出该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因素所构成的本质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历史与现状,必须在整个志书中予以充分体现。笔者在审读承编单位报送的初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志稿体现地方特色的内容都比较薄弱,有关卷章的内容放到其他兄弟市的市志里也都可以。这就需要责任编辑帮助理清主次,抓住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名片”式的独特事物,从篇目设置到内容记述,从背景原委到发展变化,都要浓墨重彩,写全记透。

4、压缩志稿篇幅。从目前报送的相当一部分志书初稿看,大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所记述的内容过多、过细、过繁,志稿的篇幅大大超出了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编者没有站好记述的角度。如编写一部市志,某些资料用于部门志比较适合,但对于整个市志来说却不太合适,编者在没有分清孰轻孰重的情况下,一律采用,势必增大志稿的篇幅。二是一些编写人员过分强调资料的存史价值,将一些无关紧要的背景资料大量的塞进来,造成篇幅臃肿,比例失衡。此外,内容交叉重复、表述逻辑性不强也是造成志稿篇幅过大的因素。因此,责任编辑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精炼文字,压缩重复记述,精减超出断限和越境而书的内容。《××市志·交通卷》初稿送来时,洋洋洒洒30余万字,约占该市全志篇幅的十分之一。面对这样一部厚厚的志稿,如何压缩其篇幅又不使内容被割断,也可以说是相当于一项“交通”工程了。该初稿中有一目“高速公路”,目下先有一段近500字的概述内容,是将后面子目的内容进行提炼出来。这就属于重复记述,应删去。在记述“宁靖盐高速公路××段”这一子目时,该初稿分三个工程段记述,可第三期工程是2005年11月才开工建设,2008年8月建成通车。实际上这项工程大部分的内容已经超出了该市志的下限2005年,该段近1500字的内容记述完全就可用一句话交代一下。该初稿从每个工程的开工情况、完成工程量、工程质量、工程验收和工程设计、监理等方面,用大量的翔实的专业性数据将每个环节的变化发展都进行了记述。虽然资料性很强,但是站在全市交通的角度讲,就有点过细了,也占据了大量篇幅。经过协商调整,该志稿执笔人员将工程质量、验收、监理等部分内容进行删减,有的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只有遵循这样的删减原则,才能使“瘦身”了的《××市志·交通卷》既内容丰富又不超篇幅规划。

三、专审中不应忽略的资料补充完善工作

在审读初稿的过程中,责任编辑往往容易出现就稿改稿的情况,只埋头于成形的文字进行修改,却忽略了资料的补充。这里讲的补充并不仅仅指对数据缺失的补充,而是指对断限外资料、专题性资料和因事系人资料等方面的补充。

1、对断限外资料的补充。二轮志书是断代志,修的是近20年左右的历史,因此总体上会有个断限。各部门单位往往会以这个断限为框框,无论是收集资料还是编写初稿都会局限在这个断限范围之内。但由于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复杂的,我们在审读志稿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处理志书断限,对有些事情跨越上下限的记述,不能简单地以“越界而书”断然拒之。例如《××市志·交通卷》中“民用航空”,记述机场发展时,该地的机场是由曾经的军用机场改为民用机场,始于1959年,1962年停航。这件事情在上一轮志书中并没有提及。倘若续志收集资料时仍然循规蹈矩只局限在断限内,不敢往上追溯,那么“民用航空”的发展背景和源头的资料就会缺失。续志反映“民用航空”这个事物就必然残缺不全,给志书造成不应有的缺陷和损失。作为修志的专业人员,审稿时更不能只局限于断限内,应考虑更大范围,这对补充、修订上一轮志书一些内容的缺漏、差错发挥补拙之功效。

2、对专题性资料的补充。在部分初稿中,有些重要内容志书正文虽已述及,但因受体例和篇幅限制,未能详细记述。还有一些属于“拦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的内容,也就是指那些有一定重要性,但是没办法与志稿中的章节划为一类的内容,这些都属于专题性资料。碰到这种情况,有的作者或者一句话带过或者干脆省略不写,这就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资料性。作为责任编辑,一定要深入了解部门行业的情况,及时捕捉到重要信息,顺藤摸瓜将这些专题性资料挖掘出来,作为专记或者附录收录在志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