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记叙文要素【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15 11:4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记叙文要素范文第1篇凡是入选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无一例外是四要素俱全的作品。优秀作品中的四要素,其实都是非常讲究的。为便于解说,我们称之为“四特要素”。那么,什么是“四特要素”呢?可将其总结概括为这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记叙文要素【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记叙文要素【五篇】

记叙文要素范文第1篇

凡是入选中学课本的经典作品,无一例外是四要素俱全的作品。优秀作品中的四要素,其实都是非常讲究的。为便于解说,我们称之为“四特要素”。

那么,什么是“四特要素”呢?可将其总结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记叙文的写作,也就是讲述在一个“特殊时间”,“特定场景”里,“特别人物”所做的或发生的与之相关的“特异事件”。

以下简单举例说明:

一、“特别时间”

作家杨绛的作品中鲜有底层人物的作品,可是,她却写了《老王》一文,而且,从字里行间对于老王的死,透露出深深的愧疚。这绝不是作者的无病,而是老王死的时间太特殊了――就在最后一次去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第二天!老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死亡,让作者反思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尤其是,社会上又有多少人像她一样未曾意识到自己的思想问题呢?作者为此特意作文,作品给予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二、“特定场景”

亦即“地点”。同样的故事、事件,如果发生的背景地点不同,它意义的深浅层次、社会影响力肯定是不同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作者眼见的父亲的背影,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感人力量。其原因就是因为事件发生在祖母去世的特殊时间,更是因为橘子的店摊位置在月台的“那边”,给父亲背影的显现设置了一个特定场景――父亲必须去爬月台买橘子,才可以出现特写的“背影”――它浓缩了父亲对子女的全部的爱和真诚。

三、“特殊人物”

送书,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件,同学朋友生日时,人们会想到送书,长辈体现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的关爱也会想到送书。而鲁迅先生在枯燥的童年读书时代,一个不识字的“下人”,即“长妈妈”,居然能出人意料地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怎能不让人钦佩?!而且,事实证明,这套阿长送的书,对鲁迅先生影响深远――鲁迅先生据此还写出了一本书《故事新编》。

四、“特异事件”

造房子,对于中国农民来说,历朝历代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件,更是农村人对“生而为人”的人生意义的一种特定考量。那么,“父亲”要造一间有新台阶的新屋,就算作是一件“特异”事件了。“父亲”为此付出的辛劳和意义就自然不同寻常。

原来,记叙写作有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看似固定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固定!而是,为了写作的需要,将它们“特殊化”而已。

作家余华说:“在我所有糟糕和不糟糕的故事里边,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充其量是出于讲述的需要。”“所以,时间、地点、人物只是构建文章情节的粘合剂,可以尽量放大其存在的时空,时空一大,人物也就自然的缤纷起来了,文章情节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更自由、更不拘一格、更有个性。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文题,时间不一定是现在,可以是过去,还可以是未来;
地点不一定是学校、家里,可以是工厂、街上、餐馆,甚至是美国洛杉矶,是两万年后的火星;
还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人物不一定是同学、老师或家长,可以是街道王大妈,幼儿园的小点点,某公司的经理,古代的一位文人,只是有一条千万别忘记了,你在讲故事,要让人想听。”(《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崔学峰)

那么,怎样才能用好“四特要素”呢?结合初中现用人教版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来看看如何让作文中的时间“特别”不一般。在《秋天的怀念》文章中,作者写到的时间其实反复了三次:第一次,每当我脾气“暴怒无常”后恢复了平静时,母亲“总是这么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是母亲去世前的一回,母亲说道:“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可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第三次,是文章的结尾处,文章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三次时间的交代,分别写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之处,贯穿了全文,使文章内容充分展开,其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为了达到“场景特定”,可以怎样设定呢?大家一定会记得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很多,可供选写的材料也很多,作者却独辟蹊径,通过两个不同的生活场景来组织材料,形成对比,既反映了鲁迅真实的童年生活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又激发了读者的思考――童年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呢?当然鲁迅先生自己在《风筝》中已经做出了回答。

呼呼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简陋的公交车站,呼啸的汽车,构成了一幅寒冷的马路场景,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很具有感染力。

第三,文中人物如何变得特殊呢?我们还是来举例说明。同学关系是我们现在每天面对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既没有古人的“义结金兰”,又不可以谈情说爱,那么,怎样的同学关系才能够变得“特殊”呢?我们看看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就明白了:用上一段插叙,我们是可以“同穿一条裤子”的好伙伴呀,老师都夸“我们是合二为一”。有这样的同学关系,却不能互换礼物么?到底是友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呢?这人生的一课是何其深远!羚羊木雕只是一个“达意”的手段――线索而已。

第四,如何让普通事情“特异”化呢?《散步》将普通的一件事情进行加工,出现两个不一般的“现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走小路”,因为母亲老了,不方便;
“走大路”没有意思。通过第一个现象表现孩子的童趣;
而通过第二个现象制造了一个家庭矛盾,从而使人物在解决矛盾中变得丰满了,文章一下子就变得充实起来了。

在事件要素中,我们知道,事件一般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而叙事时应当要将过程讲述清楚。那么,怎样把事件的经过讲清楚,并使之特别不同呢?进行细节描写,因为,细节是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且看《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咽气过程:

记叙文要素范文第2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试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
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 把握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的内在联系;
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 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 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
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也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描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
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和感染美的熏陶。

5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总结全文的句子;
引用的句子;
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
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记叙文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记叙文写作;
教学策略

一、注重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语文的源头就是生活,写作的源头也是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文章中没有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亲近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深入体会生活中的细节,从生活中获取和提炼素材,积累写作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作文才能够生动形象,充满真实情感。在生活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有很多种积累素材的方法,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也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趣事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一书中写道:“很多时候,灵感和素材只是一瞬间,他随身都会带着小的便笺纸记录下来自己的灵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父爱写作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父爱,着重于展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爱,这样能够让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父亲,回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爱的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或许就能够去关注这些父爱的细节。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情节和细节,让学生能够使用真实的情感和语言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其次,教师除了帮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以外,还应当注重引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获取别人的生活经验,丰富自身的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写作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作文写作指导渗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及对细节的描写,鼓励学生模仿练习。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朱自清的《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学会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学会做阅读笔记,摘抄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写读后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掌握写作方式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首先,现阶段大多数初中学生在写记叙文时,文中人物刻画得不鲜明缺少个性,叙事平铺直叙缺少层次感,事件选择模式单一缺少新意,描写老师情节多是带病上课,同学之间多是因小事闹矛盾,最后又和好如初,作文读起来索然无味,没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缺少自己的真实情感,很难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有众多弊端,除了缺少生活经验和素材的积累外,就是缺少记叙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记叙文是初中学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这记叙文的“骨”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记叙文完成立题后,首先,教师应当勾勒出记叙文的写作框架,明确记叙文写作的重点,保证记叙文写作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其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和素材进行提炼,深入去发掘素材中的内涵和精华,引导学生发现情感表达的点,叙事思路清晰流畅,内容衔接有序。在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注重真情实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写自己的切身感受,写自己熟悉的人或者事,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写作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想象,刻画人物时,可以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等细节来表现,进一步突出人物的鲜明形象。

其次,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叙事方法,记叙文是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但同时它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可以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增加文章的美感。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模仿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比较与探究”《养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对养母的描法,以及对养父形象的刻画:“养父回来时,我便向他说养母偷粮食的事。养父听着,却低着头,默默地手持着烟锅吸着他的兰花烟。养父是有文化的,可以熟读《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偷粮食的事他是不能做的,但对养母的行为,他却只有低下了头,不能硬做正人君子。”短短的一段话刻画了很鲜明的养父形象。通过文中对养父养母描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记叙文作的能力和水平。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记叙文写作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记叙文要素范文第4篇

一、心灵润色技巧与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一)心灵润色技巧 

心灵润色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它是将情感渗透到写作中,来为记叙文的写作润色,这需要初中生心灵的参与,将自己的感情寓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记叙文的每一部分都充盈着情感的流露,能让读者体会到记叙文所孕育的真情实感。如以“那一段的时光”为题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男生关注生活中或愉悦,或痛苦,或焦虑,或甜蜜的时光,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将内心世界与写作有机结合。初中生可以通过记叙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教者也可以此来了解初中生的所思所想,这样的记叙文写作如同一座桥梁,既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又能对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做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二)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的重要环节,也是初中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中男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弱。一是初中男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是运用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并将相同的句子反复应用于不同的作文中;
二是初中男生的素材选择单一,从初一到初三的难忘事情甚至是同一件,不能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新鲜的素材;
三是初中男生在写作时没有个人情感的参与,套话太多。原因既有初中男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依据初中男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心理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女生,男生更凸显出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冲突,这无疑会干扰他们对知识、事物等方面的理解。另外,初中男生的理性思维要多于感性,这使得他们在写作中感情渗透比较滞后,不能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维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男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心灵润色的引导。 

二、心灵润色技巧在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叙述情节的心灵润色技巧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质量与记叙文开展的线索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记叙文的写作会以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或以事情展开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很多时候是两者融合。记叙文写作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语言,粉饰的句子,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叙述,即使语言朴实无华,只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融即可。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初中男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创设多彩的故事情节,依据记叙文的写作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将情感渗透到记叙文写作中,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能凸显自己的真实体验。如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画面:温馨的亲友团聚、闲适的书画相伴、热烈的运动竞技等,从而迅速打开思路。 

(二)提高叙述语言的心灵润色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是通过语言的文学性来表达心灵的感触的,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心灵润色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句段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引导初中男生用心灵来关照自己笔下的人或物,将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寄托于叙述文中,寓情于文,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如《幸福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引用诗句来增添文采。 

(三)深化叙述情感的心灵润色技巧 

记叙文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叙述 时间 空间 叙述者 文化

一、引言

叙述是指故事的详述。叙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用行为传达思想的公然表示,就像向思维和即将发生的事件敞开的两扇窗户。

复杂的叙述必须包含三个基本特点,即成份结构、新旧信息的标记和突出内容的轮廓。叙述通常阐释多于一种的基本图式,所以他们要求用语法的形式来把在特定描述中现在的位置连接到之前的情景中,也就是表明和激活旧信息的模式。复杂的描述必须引出新的人物,新的情节以及新的剧本。叙述者和听者通常在叙述时间上有许多共同的理解,但即使是这些共有的信息也是需要被再次激活的。如果叙述中的一个已经被提到过的信息在一个时间上暂停之后再次使用的话,叙述者可以把它用代词引出,或干脆略去全部的所指。比如在一个叙述中已经提到故事发生在1999年,之后再有与年代有关的词可以以1999为基准,用那一年,之后的一年,十年后之类的词来代替。人类学家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叙述者叙述的事件可以混乱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这可能是叙述者根据文化突显或焦点内容组织了叙述顺序。

二、叙述的构成要素及划分

叙述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时间、空间以及叙述者。

1.时间

时间指的是故事与语篇之间的时间关系,它是故事和语篇的构成因素。Gerard(1972)把时间分为三个基本的种类,即顺序、连续和经常性。顺序指的是故事的时间和语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连续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与描写这个故事的篇幅之间的关系。经常性包含在故事中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多遍和在语篇中一个时间被描述了多次的关系。

2.空间

空间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显然,地点可以用来建立一个特殊的情境或是适合的气氛,因为语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故事陈述的影响。这个与他们感知有关的地点就叫做空间。经常与空间的感知有关的三个方面是视觉、听觉和触觉。形状,颜色和大小可以在视觉上感知,声音可以在空间上得到展现。空间在语篇中的功能有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空间不是一个模式,不是一个活动发生的地点。在这种情况下,具体的事件会引导出具体的空间画面。这样空间就影响着故事的发生,并使故事成为空间陈述的附属品。另一方面,空间可以稳定运转并充满活力。一个稳定的空间是一个事件发生的固定的模式,动态运行的空间允许角色的移动。

3.叙述者

叙述者是在分析叙述文本时最重要的概念。读者理解故事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叙述者所属的叙述水平、故事中其参与的范围、角色可感知的程度以及其可靠性的程度。Chatmen(1978)列出了五个公开叙述者的标记,即布景的描述、角色的确认、角色的定义、角色不想说的报告及评论。布景的描述是公开叙述者最弱的一个标记,因为它相对不突出。一个叙述者公开的描述有明确的描述标明,叙述者需要和听者在其需要知道的场景中进行直接的交流。角色的确认遵循同样形式的描述,一个角色有他的第一次出场定性。鉴于确认一个角色仅仅暗示着叙述者之前对角色的了解和认识,定义能在叙述者的角度上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有些叙述者假定报道一个角色下意识的不想说或告知的情况的能力即为角色不想说的报告。评论是指叙述者超出叙述、描述和定义的范围的言语行为。评论能更直接地传达叙述者的声音。

4.叙述的划分

首先,可根据叙述者与故事的时间关系划分为:1)事后叙述,即一般用过去时叙述业已发生的事;
2)事前预叙,即一般用将来时预言将要发生的事;
3)同时叙述,即用现在时叙述正在发生的事;
4)插入叙述,常见于日记体和书信体小说,穿插在日记和书信之间,叙述在此期间发生的事。第一种类型“事后叙述”为叙事作品通常采用的形式。

其次,可根据叙述者与故事的空间关系划分为:1)故事外叙述,即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
2)故事内叙述,即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内;
3)次故事叙述,即叙述者处于下一层故事之内。

此外,还可根据叙述者参与故事的程度进行划分。没有参与自己所述故事的,是“异故事”叙述者。参与了自己所述故事的,则是“同故事”叙述者。

三、文化因素对叙述的影响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作用于一定社会的一切领域,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蕴含强烈的文化因素,它在不用程度上规定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方式。叙述过程同样受着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巴拿马库纳印第安人的神话我们发现他们以一种非叙述的模式讲述,也就是违反了自然事件发生的顺序(Sherzer,1987)。死后成为一个胡椒树的灵魂的男孩看起来是在他死之前指引他的妹妹去他成为胡椒树后的地方的。一种非自然的叙述可能会使我们在时间感觉上迷失方向,但对于库纳人来说就不会有任何的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事先已经知道基本的情节,而且会选择戏剧化的精神意义即胡椒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叙述的观念之一就是与文化紧密相连。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在叙述的过程中总是要把中心论点和议题放在整个语篇的最前面,之后再分别详述以证明和突出中心论点。而以含蓄著称的中国作者则愿意在中心论点之前做大量的渲染和铺垫,以衬托中心议题的重要性。中外传统文论都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其实就虚构叙事而言,这一区分仅适用于笔头叙事。在口头叙事中,叙述者直接面对观众,而且只能采取第三人称来讲述一个虚构故事或历史故事。从这一角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源于说书人话本的18世纪中国小说全部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而与口头叙事传统相分离的18世纪英国小说则分别采用了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因此,规则并不能普遍运用于所有的故事叙述顺序中,因为顺序是基于文化因素的。

四、结论

影响叙述过程的因素有很多,但尤以时间、空间和叙述者尤为突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叙述顺序,而对于同样社会背景的人在理解上并不会出现问题。因此,要想充分理解叙述内容就要了解文化因素,把它当成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沟通。

参考文献:

[1]Chatman,S.Story and Discourse.Ithaca:Cornell UP,1978.

[2]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Ithaca:Cornell UP,1980.Orig.pub.1972.

[3]Sherzer,J.A Discourse-Centered Approach to Language and Culture.American Anthropologist 89:295-309,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