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青春逆行【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15 12:00:09 来源:晨阳文秘网

青春的逆行范文第1篇【关键词】青春期;学生;逆反对策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逆反心理是青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青春期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逆行【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青春逆行【五篇】

青春的逆行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春期;
学生;
逆反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逆反心理是青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里不断加剧,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表现为烦躁、顶撞、厌学,甚至诱发家庭暴力、自杀和伤人等恶性事件。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找一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来有效应对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

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普遍性问题。了解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消极作用,分析其成因,探究应对逆反心理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只要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心,教育引导,及时帮助青春期学生解决成长中出现的诸如逆反心理等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加上自我鞭策,自我提高,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一、青春期逆反

1.青春期

青春期(adolescence)一词来源于拉 T 语 adolescence ,意思是“发育、成长”①。是人生由儿童期转变为成年期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

2.逆反心理的构成

逆反心理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要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逆反心理的催化剂或者说是助推器。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外在形式。逆反心理是发于认知表现于行为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反应。

二、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

(1)对榜样和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由于受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孩子往往会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这些先进人物及感人事件。对于身边的榜样,则给予鄙视、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比如把能打架看成有胆量;
把会吸烟喝酒看成是成熟有魅力;
把敢于公然顶撞、对抗领导、老师看成有本事有胆识;
把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看成是真英雄。

2.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中的表现

(1)对成人和家长的抵触情绪的明显增强。青春期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2)封闭自己,不听劝言。青春期学生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心就会出现问题,觉得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自己的苦恼酸楚没人来安慰,甚至于一些青春期学生会因无法宣泄而患自闭症或选择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1.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②。一般说来,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反之则亦然。

2.禁果逆反

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3.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4.学校因素

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平等和被尊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这种对立情绪被激发出来。有的教师因应试教育的指导,偏袒好生,歧视差生,袒护家世好的孩子,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平衡,导致“破罐子破摔”心态。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言辞或体罚等,这些都很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

总之,逆反心理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对其必须作全面的分析,否则既达不到对逆反心理的科学认识,也找不到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四、青春期学生逆反的教育对策

1.做好预防工作

教育者要认清青春期逆反的本质。有些教育者不清楚逆反的本质,把孩子不听话、不按自己的旨意行事,简单的归结为逆反。其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是价值观和角度不同而己。如果盲目的给孩子冠上逆反的称号,那么对于孩子正常的要求、言行,很可能当做逆反加以批评、责骂甚至压制孩子的独立想法。孩子的主体需要(独立、平等、尊重、理解……)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家长教育对策

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对教育者的正面教育完全排斥,此时不宜再进行说教,以免引起孩子的更大反感。

(1)据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所以平时多和孩子的好朋友搞好关系也是上策。

(2)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管束太多,不让做这不让干那,因此很愤恼。这种情况下,父母应适当放宽管束,在确保不会发生重大后果的前提下,让孩子多碰几次壁,让现实告诉他,父母的人生经验还是要加以借鉴的。

3.学校教育对策

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调节好心理状态,改善心理环境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

五、结语

当前教育实践中,对如何处理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在教育中就不能一概而论,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

注释:

①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8).

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0).

参考文献:

[1]锦芳牛秀奎.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J].家教指南,2004年10 期;
50-51.

[2]润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J].心理与健康,2000年12期;
12-13.

[3]P颖.要被逆反心理所左右[J].中国健康月刊,1994年09期;
14.

[4]荐中汪洁.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发生率及其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第九卷第23期.

[5]月冬.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05(5-8).

青春的逆行范文第2篇

莫许攸(山西忻州市忻州实验中学):得到了深刻的教训,难忘的回忆,还有些许的后悔。

农智雄(上海靖西中学):叛逆,只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张。

武韵(安徽省宿城一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有点个性就不叫青春了!

黄宏雄(文昌市联东中学):人生总是要经历这么个过程,才会长大。

郑子皓(济源一中):年少的叛逆,让我一次次伤害着别人,一意孤行的自己总是蛮力地撞到头破血流才肯罢休。有过张扬的年岁,才会珍惜自己,珍惜亲人。

姜蕾(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验高中):何为叛逆?它很难判定,每个人情况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但所谓的叛逆期过了,回过头来想想……也挺累的,何必呢?

张立达(安徽省宣城市):年少无知的我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所谓挫折后,得到了以后要走的路所需的经验。它会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你曾经摔过,而且摔得很惨。

徐高静(贵州省遵义市求是高级中学):我明白我现在是很叛逆,想改但又做不到,总是想很多,可能过了这个所谓的青春期就没事了吧。

周延(遵义四中):叛逆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只有体验过了才会明白青春对于我们的意义。

何洁(贵州省贵阳市清镇一中):一直想叛逆一次,可总是不忍心不答应爸爸妈妈的要求,总是按他们的想法去做。

张筱筱(安徽省阜阳市阜阳三中):当前的叛逆,能让我们以后收获什么?恐怕只是回忆现在的年少轻狂和一段不服输的青春。

李子希(桐城六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真是你们内心的想法也可以。但如果只是照父母的话来做,你们不怕几十年后,看着镜子却看不到自己?因为从来都很是听话。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李梦晗(淮南五中):每次爸妈做些让我压力更大的事情后我就下决心要叛逆一次,可真要实施,很难,不忍心……唉!是好是坏,我自己都不知道。

周杨(重庆市垫江五中):少年的时候是多么的轻狂啊,以为世界没我就会停止运转,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在无知过后我才明白,天下最不需要的就是我的叛逆!

贾淇元(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学院附中):我的叛逆期,在心口不一中度过。不管妈妈怎么说我,我都沉默不语,等她走之后,该干啥还是干啥,真怀念那时候啊。

杨旭(仙桃八中):青春正在进行时,叛逆却在消褪,因为人在长大!

柯泰(黄石二中):叛逆只是因为年少无知?我们有着很大的梦想却无力实现,长大了却可能连梦想都失去了。叛逆只是一种想违背规则的表现,趁着梦想没有被规则颠覆,应该颠覆那些束缚思想的准则,但不要妄想回报。

杜成伟(成宁市嘉鱼一中):青春,想象中本应是充满活力、充满阳光的,而事实上却是充满了孤单和压抑,我们不得不叛逆。

李震(山东省高密一中):跟老妈顶嘴过后发现,其实她基本上是对的,但是又不肯承认。

王洁梅(广西玉林市北流高级中学):其实有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叛逆的,就算是青春期又怎样?与其给以后的挫折留下一个借口,还不如和父母一直和谐相处。

青春的逆行范文第3篇

“听什么听啊,我今天不是已经听过两遍了?”我厌烦地反诘。

“听过两遍就不能听了?明天就要考试了,多听一遍会死吗!”妈妈有点被激怒了。

“我现在就是不想听!”我固执地大声回答。

“好,好,你现在长大了,以后我不管你了,你自已好自为之吧!真气死我了……”

妈妈气得跺着脚骂骂咧咧地走开了。

我望着妈妈的背影,心里端时产生了一丝不忍和后悔。但我还是我行我素,不想听就是不听……

自从我渐渐长大以后,我才发现自已己悄悄地进入了人生的青春叛逆期,而且还是那么的强烈,经常时不时地惹恼爸爸和妈妈,并且越来越难以自我控制。我曾听说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是非常不听话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顶撞父母、老师,有的甚至离家出走。那时我听了很不以为然,还暗自想道:哪能呢?等我到了青春叛逆期,我铁定还是一个乖乖儿!

青春的逆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青春期;
逆反心理;
成因;
对策

青春期的小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其最大特点在于生理上迅速成长、急剧变化,由此带来心理发展的动荡性、矛盾性、叛逆性等。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成人感的产生而带来青春期学生谋求独立的需要。他们希望从父母、老师及其他人那里获得自由,追求独立的自我,追求平等,希望成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凡事渴求自己有决定权,想摆脱成人的控制。于是,在许多成人眼里,以往一向懂事、乖巧的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什么事都会与成人唱反调。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1.外向暴怒型

面对不愉快或心情不畅时,外向型性格孩子的逆反表现往往是暴怒型的。成人或别人的意愿是他们反抗的主要导火线。在此类孩子的认识世界里,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意愿。他们会当面用言语顶撞以简单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有些甚至表现为行为暴力,如甩门、砸物等。此类孩子的人际交往较直白,同学关系紧张,接触面较小。在同龄人眼中是爱耍性子不受欢迎的同学,在家长和老师眼中是不听话、较反动的孩子。

2.内向沉默型

与外向型性格截然相反的内向型性格的孩子,他们因为长期处于一种以个人独处为中心的内心世界,许多想法和意愿都是深藏心底,不喜欢与人交流。面对家长、老师和其他人的一些过高要求,他们的逆反行为表现为表面上不作强烈反对,勉强顺从行事。但内心是极为不满的,表现得比以往更沉默寡言,更喜欢一个人独处,更不愿主动参与各类家庭聚会或集体活动,总是找出各种借口避而远之。因为保持沉默,让内向型孩子更不合群,更找不准自我,更得不到个性的张扬。在同学的眼中是不喜欢和人相处的“独行者”,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是“沉闷的孩子”。

二、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

青春期的小学生随着体形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让他们初步找到了一种长大成人的感觉,力求得到成人所特有的一些自由和权利。但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此类孩子又达不到独立处事的果断性与正确性。于是,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矛盾中就产生了一定的盲目随从性和多变性。再加上虚荣心、自傲自大以及个人中心主义的出现,都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2.家庭因素

青春期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长辈和下一辈之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心理过程。当代的家庭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可以理解。但就因为这样,一些家长的关爱方式就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过分的溺爱促使孩子有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乐主义。一旦父母认识到孩子已长大成人,想让自己喘口气休息一下,让孩子独自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各种问题的时候,“小大人们”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慌乱应对,以至于出现各种反抗情绪。过高的期望,让本身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压力倍增。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完全寄托于下一代。在父母整日的严加管教和苦口婆心下,此类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反抗情绪的爆发。

3.学校因素

进入青春期的优等生,平时听到的是教师的表扬声,看到的是同学尊崇和羡慕的眼光,以至于经不起一点挫折,一旦有老师或学生指出其短处心里就难以相容,对立情绪陡然而生;
也有的学生自恃成绩好,思维敏捷,在与学生相处时表现得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如果有同学稍超过自己一点,就显得极不高兴,与之形成对抗。

而那些进入青春期的所谓学困生,因平时的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不够理想,大多时候是老师批评、教育的对象,是同学不太喜欢交往的人选。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些孩子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抗情绪和逆反行为,找各种机会表现自我。要么,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出意外举动,让老师和同学注意自己;
要么,课外制造小纠纷,逞“英雄”,让老师和同学忙个不停……学校作为小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其存在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青春期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4.社会因素

当今的社会通讯发达,各种网络、媒体宣传比比皆是。而进入青春期的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些成人化的娱乐信息和网络游戏自然成了部分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最爱。这在家长、老师和其他成人眼中是最容不下的举动。因此,许多成人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干涉和阻止,让此类孩子完全处于被监视和失去自由空间的状态。于是,各种新的家庭矛盾和师生紧张关系也会因此而激化。有的孩子用逃学的方式进行反抗,有的甚至会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彻夜未归或离家出走。

三、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对策探究

1.自我免疫法

帮助小学生认清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危害,养成健康向上的学习心理,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是防止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有效办法。

(1)开设适量的青春期知识课堂,帮助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耐挫能力,增加学生的自我成长经历。

(5)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正确意见,抵制不良影响。

(6)教会学生在遇到烦恼、苦闷时,坦诚地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求得理解与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时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学会自控,努力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的心境。

2.情绪转移法

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进入青春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但因为此时的他们极易敏感,一不留神,就容易发泄不满情绪。因此,当青春期学生正处于抵触情绪时,作为教师和家长,不要急于下定论,更不要采用下压政策,以致“火上浇油”。此时,采用“冷处理”,及时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感兴趣的事物上。如可以让其好友出面了解情况,或是继续开展正在进行的学习、娱乐等活动。在不动声色中摸清情况,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同时,结合当时环境和学生本人的特点,寻找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换位思考法

“将心比心”这是许多成人在遇到生活考验时,常采用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面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孩子,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特别是当许多教育、讲解无效时,可适时地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尝试换位思考。比如让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自己零花钱的使用、学习成绩的争取、外出玩耍的守时和基本礼节等。每当孩子们能习惯地采用这种处事的方法时,相信许多小纠纷都能迎刃而解了。当然,作为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应该蹲下身来,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思考和分析问题,用孩子的心境去感受、理解,相信也会找到一种更恰当的解决方式。只有站在不同的立场,心中有他人的时候,才能让彼此相处得更融洽,更和睦。

4.沟通理解法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只有感到你与他心心相印,情感交融,他才可能接受你的教育,才能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但这种威信是站在与孩子人格平等的角度上,去审视和引导孩子,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去影响孩子,既要让孩子佩服你,又要让孩子走进你的心灵。

在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创造机会,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忘年交”。除了可以用谈话直接的话题介入,还可以用书信或纸条的方式进行彼此观点的交流。长此以往,孩子们一旦碰到解决不了的事,他就会首先想到你这个好朋友。

5.活动充实法

进入青春期的小学生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处理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观性,对抗和逆反情绪产生的几率也会更大些。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喜爱集体或个人活动的这一特性,有意识地组织各种娱乐或竞赛活动,让青春期的孩子充分地展现自我,发挥自身的专长,找到自我价值的闪光处。比如,组织爱老敬老活动,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各种文艺才能比拼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能以更高的热情和态度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快乐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参与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3]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平常家教得失录[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0.

[4]卢勤.卢勤谈如何爱孩子[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青春的逆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19-03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既是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又是人格、价值观、能力等从不成熟、不稳定变得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10~20岁,大约从10岁~12岁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一直到20岁体格和性的基本成熟为止。对青少年而言,生命的第二个十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时期。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个体在这个时期不仅经历着生理的巨变,也经历着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出现体像烦恼、逆反心理、异往问题和性的困扰。

一、体像烦恼

体像是关于自己的外貌、身体形象在他人面前是怎样的一种想象。体像烦恼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体像感到不满或失望而引起的烦恼,可能是容貌烦恼、形体烦恼,也可能是性器官烦恼。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我意识的高涨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上。青春期,是人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容貌、身材的认识和感受最为强烈和敏感的时期。青少年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外貌、希望受到好评,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外貌表示不安,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人都爱美,这一点在青春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2.认知能力发展不足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认知能力有了飞速的提高,尤其表现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明显发展,但是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他们还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种片面性反映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狂热的“明星崇拜”就出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少男少女常搜集大量的明星照片,甚至在服装、发式、姿态上都极力模仿明星,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思维的表面性则表现在分析问题时,常被事物的外部特征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涵,他们对各类事物的判断能力还相对较弱,容易受外界因素的误导,从而对自己的体像产生认识上的偏差,难以接纳自己体像,诱发体像烦恼。

3.社会文化因素

体像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受社会文化的支配和重要他人影响的。

现代社会信息、传媒的高度发达,使得社会文化对人们体像的导向作用更加突出。电视广告、杂志封面和电影信息无时不在传递着人们对于身体美的概念,传媒的强大作用使人们的审美标准有了相当的一致。

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印象形成的重要时期,受社会文化导向作用影响,青少年用大众的审美标准衡量自己的身体变化,并急切地想要改变或消除身体上不符标准的地方,这种不良身体印象一旦形成,将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体像烦恼的产生。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绪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有以下几种原因:

1.思维的发展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大脑发育成熟,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而是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面发展,这些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不够成熟,由于社会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使他们在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而诱发逆反心理。

2.独立意识增强

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意识的体现,自我意识的高涨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的指导和教诲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他们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不良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有些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命令专断的教育方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期望太高,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使孩子不堪重负;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要求过严,都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淀而得不到排解时,便在情感上产生抵触,导致逆反心理产生。

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好,与孩子沟通少,很少关心孩子,使孩子缺乏温暖和安全感;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过于迁就,对孩子的要求也有求必应,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有这些都会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

4.教师因素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某些行为是促使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

(1)否定的态度。这是对中学生的能力、成绩、努力等做出消极或轻视的反应。例如:不能主动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不重视他们的合理意见,不尊重他们的内心情感等,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2)片面的评价。中学生已有明显的要求给予公正评价的需要。当教师在对待学生的能力、成绩时,不是客观评价,而是过于看重分数,以偏概全,都会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对立,产生逆反。

除此之外,单调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过度的强制以及粗暴恶劣的教育态度,也都是容易引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刺激。

三、异往过密――“早恋”问题

“早恋”是发生在生活、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同时距离法定结婚年龄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少年群体里的恋爱行为。

青少年异性之间的交往属于一种本能的吸引,中学生恋爱事态的发展,常常取决于成年人的引导。“青春的爱就像手中的一只纸蝶,遇见风会吹走,遇见雨会沉沦,遇见火会燃烧。”作为教育者,推一推,可能催成早恋,拉一拉,则拉回友谊,所以我们要把一般的异往和“早恋”区分开来,要尊重青少年的感情,不要压制打击,而应循循善诱。

青少年出现“早恋”行为的原因如下:

1.性意识的觉醒

青少年从进入青春期开始,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分泌各种激素,性器官迅速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在性特征出现的动力作用下,性意识逐渐觉醒,对异性的好奇心及神秘感加强,从而驱使他们探索异性的身心发展状况,接近异性、追求异性。

2.爱与归属感的心理需要

这是中学生恋爱的深层次心理原因。青少年归属与爱的需要表现为对友情和亲情的强烈渴望,他们希望与异往,渴望有团体归属感。

亲情的缺失是产生“早恋”的原因。家庭不和睦,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吵架,会使青少年缺乏家庭温暖;家庭结构的残缺,如单亲、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往往缺少家长的关心,常常感到孤独;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长期工作在外,将子女寄托给他人,使得子女情感需要不能满足;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粗暴专断,会让学生对家庭感到不满,当学生寻求爱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从家庭之外的异性朋友那里求得安慰,取得心理上的补偿。

3.好奇和模仿从众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和追求,对一切未知领域敢疑敢问,并通过亲自实践或模仿来满足。当他们看到小说里的爱情故事如此之美,内心便产生好奇,总要千方百计找机会去体验一下。

另外,充斥于书刊、杂志、网络等传媒中的不健康的性内容,给分析判断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生动、有感染力的恋爱榜样,这些都对中学生恋爱的产生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四、性的困扰

性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包括生物学上的性(如性别)、心理学上的性(如性心理)、社会学上的性(如性角色),也包括人类的。

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对性以及与性有关的现象的理解、体验和态度。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性心理发展迅速,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还没有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和困扰,这些困扰在青少年中是较为普遍的,常见的性困扰主要表现在:性生理方面的困扰,比如女孩子的月经困扰、男孩子的遗精焦虑;性心理方面的困扰,比如性冲动、性幻想和性敏感;困扰,困扰青少年的不是本身,而是后的心理负担问题,如自责和内疚、消极的自我评价。青少年出现“早恋”行为的原因如下:

1.性无知

缺乏必要的性生理知识,对性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知之甚少,因而很正常的心理、生理变化被视为异常,从而产生了焦躁、恐惧、自我否定的评价。

2.性罪恶观念

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性罪恶、性羞耻的观念并未消除,加上家庭和学校仍未将性教育充分重视起来,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在性问题上持有不正确观念。

3.性压抑

人为地压抑自己性的合理要求,认为那是不好的,经常处于焦虑、矛盾、困惑之中,久而久之,这种违反正常人心理规律的压抑便造成了心理的失调,产生性心理困扰。了解了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多理解和关爱青少年,帮助他们顺利、健康地渡过青春期,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稿件编号:090719002)

参考文献:

[1]高亚兵,骆伯巍.论青少年学生的体像烦恼[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6:28~32.

[2]莫雷,张卫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4.

[3]张旭晨.青春期性心理及性心理调适[J].心理世界,1995,(1):51~53.

[4]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

[5]黄巨球.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6]苏颂兴,刘永良.让青春的日子阳光灿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谢卫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生毕业论文.

[8]张伟.青少年状况与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44.

[9]马嘉美,杨祖恒.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0]胡德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11]张志刚.上海市中学青春期教育的发展与趋向[M].青少年及未婚青年生殖健康现状、展望及策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4: 240~243.

[12]陈家麟,骆伯巍.青春期性心理卫生[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3]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14]李百珍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400715,电邮:zx830523@swu.省略)

封面人物档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