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流浪者英文【五篇】

时间:2023-06-15 12:1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流浪者英文范文第1篇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obtainsfrom“romantic”thiswordsandexpressions,throughelaborat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流浪者英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流浪者英文【五篇】

流浪者英文范文第1篇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btains from “romantic” this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rough elaborates “the romanticism”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hus enters the article subject is the Britain romantic literature, through has demonstrated the Britain romantic literature elegant demeanor to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orig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elaboration for the reader.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英国

Key word:Britain romantic literature Romanticism Britain

作者简介:刘金龙,1988年8月出生,男,汉族,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1】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无可比拟的光彩和风韵,以独特性、多样性和活力性为特征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近代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学者都热衷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和探索,对其发展和起源以及特点做了相当完善的了解。

一.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和起源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是由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赞扬了人的主观作用,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最重要的代表是华兹华斯,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在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当中,其诗歌的哲理沉思色彩是最浓重的。【2】他在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著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拜伦、雪莱以及济滋是继“湖畔派”诗人之后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但他们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则是截然相反的,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极向前的、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返回中世纪,而是要创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3】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英国人向来以固守传统、含蓄深沉、坚忍不拔、孤僻甚至固执的民族性格闻名全世界,然而英国人的天性中又有一种“多愁善感性”,对艺术和自然具有特殊的感悟力。这似乎又培养了他们惯好独处、喜欢乡间和酷爱大自然的天性。【4】故西方浪漫主义以大自然为背景、注重想象、注重夸张变形、情景交融的方式与风格也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借鉴对象。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用客观实际或实践来束缚自己的思想,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

第二 ,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

第三,在艺术创作中将人与自然地和谐体现的淋漓尽致,从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四、结语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之所以具有这些特点,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因其所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的表现。从所处的环境来看,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国内它的政府用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而人民的斗争则更趋高涨,终于导致后来的运动和议会改革。从布莱克起始,直到济慈,浪漫作家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形之于诗,作品表现出空前的尖锐性。从其自身的表现来分析,英国浪漫文学作品数量大,而且两代重要作家代表都有多篇不朽之作,在题材和诗艺上都突破前人,突破国界,成为全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学和思想影响。

参考文献:

【1】 baike.省略/view/7785.htm?fr=ala0_1_1

【2】 《关于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主题的研究 》 王春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

流浪者英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知革命;浪漫主义;自然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ems by william wordsworth,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romanticism in england. we suggest that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movement have its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besides its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revolution in epistemology; romanticism;nature

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作的分析,我国学者有的从其发端和源流进行研究(刘保安,2003)等,有的从其审美取向进行探讨(张婷,2004),还有的从浪漫主义与生态批评的关系入手进行梳理 (蓝仁哲,2003)。本文拟从英国浪漫主义的哲学背景开始,通过分析其代表人物华兹华斯的诗歌,论证浪漫主义不仅仅是文化艺术运动,更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浪漫主义首先在德国发端,然后在英国产生。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退,美国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欧洲大陆和美洲,新思想产生了。与新古典主义截然相反,它不再讲究秩序、逻辑、感情的含蓄、平衡、科学和理性。在这种新思想的作用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理性和情感、个性和自然。关于浪漫主义,有人曾给过这样的诠注:

爱情战胜了死亡,感情统治了生命和思维,人的意志力超越了逻辑和理性,这就是十八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文化哲学。这段时间内,这种文化哲学席卷了欧洲,囊括了美洲,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baudelaire,1917)。

英国作为浪漫主义较早的发端地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诗人雪莱、华兹华斯、济慈、拜伦等。本文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简要分析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首先,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们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领略自然,获得真理,得到灵魂的滋养。当人独自处于自然之中时,他与自然的交流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感官体验,他和自然通过自己的感官、情感来交流。这里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欣赏和理解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家通过抬高自然的地位,尤其是自然对于人的审美、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来针砭人们对知识和权威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盲目迷信。这一点在其诗作the tables turned中有表现,“起来! 朋友,把书本扔掉,不然你定会背驼腰弓”,开篇就要读者把书扔掉,作为一般读者我们能够领会作者实际上要我们抛弃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权威的崇拜。到了“太阳在山头伫立,露出清新柔和的光泽”,作者引入了感性的内容,运用种种意象来传达他的思想:人们通过自然交融互动,能够领会深刻的东西,能够得到健康的身心。华兹华斯在临近结尾的部分写道:

……

理智的掺杂,

只能扭曲事物完美的形体

解剖无异于谋杀。(孙有中译)

通过这组诗句,华兹华斯将自己的立场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浪漫主义者们反对将一些置于分析的解剖刀下,他们认为,被解剖并不等于被认识,而且单纯分析并不能揭示事物,事物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接近和理解自然的最好途径不是“艺术和科学”,需要且仅需要带上我们的“心”,这里的“心”是指人性的感性方面。

其次,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的方面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浪漫主义者的诗作里,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主体之外的存在。人的想象力可以自由地驰骋,但这个前提是自然独立于主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人还是把自然给对象化了。自然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怎样作用于我,或者我怎样改变了它。这些都带着康德的影子: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外在的自然世界截然分开的;人对可知世界的认识就是他的先验知识与对自然的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的自然观虽然是认识到了理性的局限性和破坏性之后,继续追求人的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对人的解放是在西方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他们对人性,特别是非理性部分的拔高,仍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的。这一点,miller(1972)通过比较浪漫主义诗歌与中国的唐朝山水诗,部分地揭示了这一点。中国的唐诗人们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唐诗的作者不仅仅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部分,往往还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里去,然后通过外在的自然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与之相反,浪漫主义诗人们的做法是深度挖掘自身的想象力,穷极奇幻,追求丰富。

浪漫主义诗人们笔下的自然就是他们想象力之所及,以他们的自我认识为界,竭力打破新古典主义以来的局限。他们作品内容不再局限于他们亲历的事件; 他们的自由发挥涉及印象和想象。浪漫主义者们认为诗等文学作品可以描述意识里的事件,把自己的想象和意识看作一个复合体,既能包括当前,也能包括未来和过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时间、空间变换。miller(1972)在比较华兹华斯和中国的孟浩然等诗人时就发现,英国浪漫主义不囿于一时、一地,一个特定的体验。他写道:孟浩然为代表的中国山水、自然诗人们的诗歌往往是记述自然世界的一个事件,讲述人的经历、经验与某些自然现象、环境的一种偶合:日落、微风、泉水呜咽等等,这样的事件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与中国山水诗人不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自然观上的这种体现,我们可以在华兹华斯的《水仙》里可以看到:

……

这个情景给予我多少宝藏

以后常常地,每当我躺在床,

我的情绪感到空虚和怅惘,

水仙就在我的心上闪光。

我孤寂的心儿顿感欢畅。

…… (茅于美译)

同样是描写强烈的审美体验,华兹华斯描述的情景不是自己蜗居斗室里的所见,而是自己的想象力之所见,自己的经验之所见,或者二者兼有。总之,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想象力(inward eye)所见。

浪漫主义对于自然的态度,并不完全是如华兹华斯说的那种带有宗教虔诚的爱(religious love of nature)。这里,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实际上是把自然当作他们提升人性中非理性部分的依据。本文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浪漫主义文学家、艺术家们认识到了单纯理性因素的局限和破坏性,因而需要开发和重视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然而这些因素是没法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推导出来的,所以,就需要找个最方便的寄托,那就是自然。在浪漫主义者眼里,自然代表着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想象力留下了活跃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性中的非理性内容。可以说,欧洲近现代以来的各个领域的解放运动都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范式下进行的,而浪漫主义运动则是针对这种传统的逆转,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综上所述,自然在英国浪漫主义者看来,存在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英们在认知和哲学方面的探索,有着重要的认知和哲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蓝仁哲.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19(5),2003.

[2]刘保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诗歌成就新论.河南大学学报[j].2003(3).

[3]张 婷.“upon westminster bridge” and the kernel idea of romanticism.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2004(6).

[4]baudelaire,c.(1917).l"ar romantique.paris:calmann-lévy.

[5]miller,j.w.“english romanticism and chinese nature poetry”comparative literature.24(3).

[6]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流浪者英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流浪汉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 扁型人物

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复杂矛盾的个性以及独特鲜明的性格特征,虽然受早期欧洲文学里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的影响,但和表达封建主和富裕农民理想的那些拥有超凡本领和优秀品质的英雄骑士们不同,传统流浪汉小说里的主人公大都是社会的中层或是底层人,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并需要自力更生,时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为了在社会上生存,他们不得不早早向现实妥协,被社会恶习所诱惑,逼自己去撒慌、行骗、钻营,时刻保持着机警灵敏和顽强的适应能力,并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和悲观的冷眼相望。传统的流浪汉小说多数都写出了主人公从天真的少年由清变浊的过程,被社会同化的黑暗之旅。和传统流浪汉小说不同,《匹克威克外传》在主要人物塑造上更贴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两书都有着具有典型性格的扁形人物。

很多人都称《匹克威克外传》为英国的《堂・吉诃德》,这是因为两者有许多的相似之处,相类似的情节,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揭露,两者都是流浪汉体小说发展变化过程里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的巨作,而个人感觉两者最类似的地方,是匹克威克主仆对堂・吉诃德主仆人物设定和塑造的继承。这里就对两者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借以说明《匹克威克外传》在人物塑造上的漫画式技法及对主要人物赋予的典型性格。而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更被称为主题是“塞万提斯式”的,在艺术结构上直接模仿其传奇式小说(prcaresque romarce),流浪母题的形式。

匹克威克先生被设定为大腹便便,品格高尚的中产阶级老绅士。而堂・吉诃德虽然身材可能略显削瘦,其正直的性格,乃至偶尔神经正常时的博学都和匹克威克先生毫无二致。而更加相同的是,两个人都主观的活在理想的世界里,对现实的险恶一无所知。匹克威克先生本来是名商人,却异常的天真无邪,将年轻时的机变都忘得差不多了。而堂・吉诃德则根本认为还身处在骑士社会时代,周围的一切仍如小说里所讲的单纯美好。可以说,匹克威克先生只是把堂・吉诃德胯下的罗西南德换为了马车,把身旁的桑丘・潘沙变成了操着一口伦敦腔的山姆・威勒,将锈迹斑斑的铠甲换成燕尾服,将冲向敌人的长矛换为了宽厚可爱的笑脸。匹克威克先生的善良和仁慈广播众人,而堂・吉诃德则样对被欺侮的穷人充满了同情,可是这种个人品质上的相似却并未给两个人带来相同的结果,匹克威克先生不但是仁爱的化身,更是提醒世人正义存在的代言。《匹克威克外传》在对社会阴暗面极尽讽刺控苦之能事的同时,又要让读者相信好人好报的真义,因而匹克威克作为“福星”式的人物,把幸福与快乐带给每个和其接触的人。温克尔先生和艾拉贝拉的婚事没有得到父母的承认,并且威胁要切断其经济资助,匹克威克先生便立即答应负责两人的生活费用;
为了阻止骗子金格尔的计谋,让陌生的少女免受勾引,匹克威克先生不惜孤身入险;
在债务人监狱,他关心照顾每一个囚犯,使得“在拥挤在那里的所有没有血色的憔悴脸孔里,没有一张没有因为他的同情和仁慈而快乐了一些”,即使是对多次伤害和欺骗自己的金格尔主仆二人,在他们事发被捕,并陷身囹圄的时候,他仍不念旧恶,出钱租房子买饭食,帮他们还清债务,并为其提供了重人的机会,让他们又成为了“体面人士”,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对匹克威克先生的品行概括,也许其仆人山姆・威勒最为中肯和精当:“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在小说上读到过,也没有在画上见过什么穿紧身裤和打绑腿的安琪尔――连戴眼睛的也没有,照我记得的,虽说同那打扮相反的东西倒也许有的――不过……虽然如此,他却是一个真正彻头彻尾的安琪儿。”这种无私的慷慨和仁慈使匹克威克成了英国中产阶级温情脉脉的化身。也是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喜剧性和圆满性的最主要的集中体现。相比在西班牙的一团黑暗之内高举长矛横冲直撞的堂・吉诃德,相比那个满怀善良却难以舍予处处碰壁的幻想骑士,天使般的匹克威克先生则无疑是幸运的福星,作品的基调决定了两个主人公结局的差异,但两个人正义和道德寻求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却是同样的。

而在两位主人公的随从配置上,其对称关系,同共性更加的突出,被堂・吉诃德描述的异常美好前景感染而舍家弃业跟随其冒险的桑丘・潘沙无疑是下层西班牙人民的代表,在平时桑丘对堂・吉诃德主人的种种无聊幻想将信将疑的同时,用相对的平实,冷静来最大程度的对抗这种狂热的骑士信仰。而与此相对的,在匹克威克先生的那个原为擦鞋匠的伦敦小伙山姆・威勒则更是脱离实际,不谙世故的主人能够多次脱离险境的功臣,匹克威克先生和山姆・威勒,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一种是代着天真莽撞的活力,一种则是相对,沉稳,虚智,冷静的现实,塞可提斯和狄更斯不约而同的赋予了桑丘・潘沙和山姆・威勒以不同程度上的机智,幽默,并以此说明人民的力量,可有所区别的是潘沙在担任海岛总督时展视出的英明神武,机敏果断,是人民高出统治阶级,人民强大力量的体现。而山姆・威勒的伶俐,幽默则更多的展现出平民阶层的朴素本色,并且,虽然山姆・威勒可能是整个《匹克威克外传》最有光彩的人物角色,有他出场后,《匹克威克外传》的销量大增。但是,匹克威克的大智若愚获得最后胜利的同时也反衬出山姆・威勒平民小聪明的无力。这是和《堂・吉诃德》相比有差异的。

狄更斯采用了英国十八世纪小说的扁形人物塑造技法,从始至终固定人物主要性格。虽然偶尔会表现出一种“正直的周旋”和“纯洁的狡默”,可是匹克威克先生总是以大智的正善来解决各种困境,并一直是正义的化身,无论是面对陌生人,朋友,还是伤害自己的金格尔、福格之流,都表现出天使般的善良和可爱。而图普曼的多情,斯诺格拉斯的单纯冲动,爱好诗歌,山姆・威勒的多嘴多舌,特罗特的随时随地哭泣的本领,胖小孩乔的嗜睡、吃都始终没有变化。

虽然在《匹克威克外传》里,我们也见到会在山姆・威勒无所适从时掏出五先令解决问题的世故的匹克威克老爷,因爱情和旅行磨练而变得勇敢深沉的温克尔,可是作品赋予的本质性格,引起读者最大注意的鲜明特征却贯彻始终,没有内心的矛盾变化。这是有别传统的流浪汉小说的。

可以说,在流浪汉小说的人物长廊内,匹克威克先生那张胖胖的圆脸和堂・吉诃德的瘦脸有着同等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民权著.流浪汉小说.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2]朱虹著.狄更斯小说欣赏.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3]赵炎秋著.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4]莫雅平译.匹克威克外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流浪者英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来词的三次浪潮 规范标准

当下外来词汇繁多,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正如新近流行的“hold住”一词。“hold”这个英文单词有“持续、保持、支持、顶住、掌握”等含义。“hold住”一词来源于香港中英混用词汇,是经过香港粤语改造后进入普通话的外来词。虽然“hold”在粤语以及其他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不同的含义和运用方法,但就其在普通话中的使用,最常见的是“hold(得)住”及其反义词“hold不住”。“hold住”在普通话中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坚持,保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地应对一切。“要hold住”也有给力、加油的意思。而“hold不住”是指控制不住或者保持、坚持不住。“hold住”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热词,不仅在年轻人的日常交谈中会时常出现,就连媒体也频繁使用,例如,广州市南菱汇通汽车有限公司2012年3、4月的促销活动主题是“HOLD住健康,净心生活”;
《扬子晚报》2012年3月2日介绍《房战》这部电视剧时以“斯琴高娃hold住争房大战”为标题。而另一外来词out进入现代汉语词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告影响的广泛性。一句“你out了”的广告语使“out”这个英语单词为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所熟知,即使是从未学过英语的花甲老人也会说“你out了”、“我out了”。“out”在英语中有“出外、在外、不流行”等多种义项,在现代汉语的运用中可以理解为“落伍”。

外族语言借入汉语的现象由来已久,早在汉唐时期就出现了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词的第一场浪潮。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的商品、科技传入西域的同时,西方物品也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就是表示这些物品的外来语词,如葡萄(来自大宛语badaga)、狮子(来自波斯语ser)、鲜卑(来自匈奴语serbi)等。“胡”是“匈奴”的另一种音译,所以“胡琴”、“胡杨”、“胡椒”都是外来词。西汉至隋唐时期,佛教不断传入中国,唐玄奘翻译佛经时,又有一大批佛教词汇进入汉语词汇之中,例如佛、众生、浮图等。这一时期借入汉语的词汇主要来源于西域各民族语言和印度梵语,多为实物词汇和佛教词汇:实物词汇大部分是通过音译的方式,用汉字记录当时中国社会并不存在的事物,即使不是全部音译,也有一部分是音译成分,例如前文所举“胡椒”之例;
而佛教词汇中的音译词也较多,诸如佛、魔、塔、劫等。

汉语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词汇发生于晚清到“五四”运动时期,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首先吸收进来的是科学技术和实物名词,主要在物质方面影响人们;
“五四”时期是大规模地借入政治、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词汇,主要是在精神方面影响人们。这一时期接触的语言种类很多,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是汉语借入外来词语源种类最丰富的时期。这一时期借入的语言最初大都是运用纯音译的方式,其中大部分政治词汇在以后的使用中都有了意译词,而原来的音译词就渐渐退出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例如“布尔乔亚”来源于法语,是“资产者”的意思;
“理弗留里”来源于英语,是“革命”的意思。

汉语第三次大规模借入外来词汇在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直至今日,不断有大量外来词进入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之中。此次大规模吸收外来词以英语为主,因为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通用语言,使用最为广泛。借入的词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并且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当下人们的言语、思维方式、观念态度等等。例如聊天室(chat-room 电子信息技术方面)、高露洁(Colgate 商业品牌方面)、情人节(Valentine 社会文化方面)、克隆(clone 科学技术方面)等。基于互联网和媒体的巨大影响力,第三次浪潮中吸收进入汉语的词汇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变革深刻这几大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前两次浪潮所不具有的。在第一、二次浪潮中借入的新词,往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能为某一集团、或者某一阶层的人群熟知,要让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熟悉、了解甚至运用这个新词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要进入普通人的日常言语、成为人们的谈资就更加漫长了。在本次浪潮中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的外来词则不同,诸如out、可口可乐、卡拉OK、网吧等等词汇,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为广大普通百姓所熟知,外来词一夜之间成为流行语的现象也不胜枚举。此次浪潮中外来字母和外文原形词的大量借入引入注目,而且规模庞大,这在前面两次浪潮中是较少见的,举例如:VCD、MP3、OK、维生素C等等。其原因除了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家间交流频繁、信息畅通之外,国民外语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认为第三次浪潮中等义外来词增加明显,笔者也认同对此观点。很多外来词都有一个音译词和一个意译词,而这两个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人们只是凭借个人喜好和习惯来选择运用哪一个,诸如此类的外来词有:披萨—意大利馅饼、麦克风—话筒、卡通—动画等等。这种现象在第一、二次浪潮中较少见。第二次浪潮中有很多外来词是先有了一个音译词,但是它并不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也就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于是人们就又创造出一个意译词,而这个意译词在后来的使用中逐渐替代了原来的音译词,如德谟克拉西(democracy)被“民主”替代、 赛恩斯(science)被“科学”替代。

面对外来词的凶猛来势,政府和学者们都在积极应对,期望能有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1950 年5 月成立的“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是较早成的对外来词进行规范的机构。其后政府不断成立各种机构对各种外来词进行专门的规范管理。学者们面对外来词的现象也是各抒己见。1950年出版的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是研究和探讨汉语外来词的开创之作。但是,第一部从现代汉语本身的角度研究外来词的是高明凯和刘正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这本著作提出“一词一音一字”和“二并原则”,这两项原则为我们甄选外来词提供了标准。

新时期外来词日益繁多,而且增长迅速,面对汉语中夹杂的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学者所持见解并不相同:周荐、方梦之等一批学者持谨慎态度,认为汉语中夹杂了过多的外来词,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将“拟外来词”称之为“文化交流中的怪胎”;
而张德鑫等学者却持宽容态度,主张接纳一切外来词,来丰富发展我们的汉语。无论我们对外来词是谨慎还是包容,当下积极付诸行动,达成规范外来词的一定之标准是当务之急。高明凯和刘正两位学者提出的原则就是规范外来词的很好的标准,我们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研究,交流磋商,目的就是制定一个相对科学的标准,为现阶段亟须开展的外来词规范工作提供前提。

参考文献:

[1] 郭剑英.一个世纪以来的汉语外来词研究[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2月第1期

[2] 王彦锐.汉语外来词的历史进程及其社会文化性浅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3期

流浪者英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浪漫主义,新月派,历史背景,译介影响

 

前期新月派,是指1928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前期新月派在新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在确立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产生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前期新月派与19世纪英国浪漫派有着惊人的相似,而正是这种社会历史背景的相似性使当时的新月派有了接受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可能。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辛亥革命到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中国又陷入军阀的连年混战。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国学习,利用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的大量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向民众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思想文化。西方列强正忙于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明显发展,新兴阶级和进步思想同步壮大,这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正有利于新文化的生长。当时社会矛盾众多,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这和浪漫主义产生之初的英国颇为相似。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政治形势风云变幻期刊网,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又是一场思想文化革命,对整个欧洲的意识形态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遭到了国内外封建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俄、普、奥三国于1815年缔结了反动的“神圣同盟”,疯狂镇压法国革命后蓬勃兴起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但是,反动的“神圣同盟”扑灭不了人民的革命烈火,却加深了欧洲的民族矛盾,促使各国普遍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就是在这种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革命风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并迅速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发展到非常激烈的程度,国内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矛盾,以及与爱尔兰的民族矛盾,重重矛盾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十分敏感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灾难。……他们只能在狂暴的愤怒和否定中,在深深的失望中,退辟至心灵和理想世界去寻求出路。……这种对现实的情感的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使浪漫主义的文艺和文艺理论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造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基本的审美特征。”[②]

在19世纪前30年,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而浪漫主义文学之中又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包括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新诗。

前期新月诗人大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如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这就使他们有机会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上更方便地接触学习西方文化,并积极把外国的优秀文化译介到国内,无形之中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论者认为前期新月派是倾向于古典主义的,其实不然。虽然前期新月派诗人大都有较好的古典文学修养,而且在许多作品中不断向中国古典诗词传统吸取艺术养料,但其主要倾向还应该是浪漫主义的。

臧克家在研究闻一多的论文中谈到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如屈原、李白、李商隐等)给予诗人的巨大影响时说:“他那时候所以热爱这些诗人,是因为他们的某些方面正符合他当时的思想,激动了他的情感。”[③]其实不单是闻一多,其他新诗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喜欢哪一个诗人,无非是因为他的诗作“符合了当时我们的思想”,“激动了情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特别是当时中国处在一个革命的浪漫时代期刊网,新诗诗人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特殊时代的激情与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很容易与浪漫主义精神产生共鸣。其他新月诗人也大都受过英国浪漫主义思想的极大影响。徐志摩的弟子方玮德认为徐氏“为诗取法于英国十九世纪浪漫诗人,体裁与韵皆有所遵守。”[④]朱湘平生最推崇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于赓虞推崇雪莱;
闻一多追求唯美,重幻想与联想,也显示出济慈的影响,并且要如济慈那样作艺术的殉道者。

1907年,鲁迅作了极大地激发新诗革命的《摩罗诗力说》,其中介绍的英国诗人多是浪漫主义诗人。他对浪漫主义诗歌极为推崇:“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斐伦,终以摩迦。”[⑤] 苏曼殊是较早翻译外国诗歌的中国人之一,特别偏爱拜伦,所译的拜伦的诗也最多,影响较大。

孙绍振主张把1917年到1927年的新诗分为流产的意象派、不完全的浪漫派和不完全的象征派,认为浪漫派极大地影响了新诗初期的创作。他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中得出结论:“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新诗中取得了统治地位,不像在欧洲那样,经过和古典主义的艰难搏斗,而是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就占领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阵地。不管是革命派的诗人还是自由主义诗人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浪漫主义的方法,把生命投入艺术的探险,……在想象和激情的,还有灵感的三大旗帜下,浪漫主义诗人的大军声势浩大地席卷了整个中国诗坛。”[⑥]

五四运动以前,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译介进中国,五四运动稍后,更是出现了浪漫主义诗歌译介热。较早译介的主要是爱情诗。当“爱情”已经不能使青年救国民于水火之中,革命甚至暴力革命日渐成为时代主旋律时,拜伦、歌德、雪莱等思想激进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思想性、甚至政治抒情性作品成为主要译介对象。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分为两部分:以郭沫若、闻一多等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他们受雪莱、拜伦等影响较多;
以徐志摩、朱湘等为代表的消极浪漫主义,他们更多地受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的影响。

前期新月派反对感伤主义,主张理性和节制,追求诗歌的格律期刊网,“强调不在感情强烈时作诗,而在感触已过”。这些观点和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不谋而和。华兹华斯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诗观为人所熟知,但却大都没有注意这个定义的后一句话:“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⑦]孙大雨比较注意音组、音步的试验,得到徐志摩的认可,认为“在不是仅学皮毛的手里,正是我们钩寻中国语言的柔韧性乃至探检语体文的浑成、致密,以及别一种单纯‘字的音乐’的可能性的较为方便的一条路:方便,因为我们有欧美诗作我们的向导与准则。”[⑧]

康桥无疑是徐志摩开启心智,向生命寻求爱、美、自由的地方,在轻歌曼舞、吟风弄月之际做无我之境的畅游,领略老庄的逍遥精神尤其是西哲推崇和平、回归个人的自然命意,在理智与情感极度放松间化解社会人生的苦思,养育了人道、自由之心,使单纯而浪漫的诗情得以激发。如其所说,“总之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而此精神,正如宛次宛士(华兹华斯)所谓‘通我血液,浃我心脏,’有‘镇驯矫饬之功’”(《康桥再会吧》)。徐的诗作里,经常出现大海星空、白云流泉、空谷幽兰等众多美丽的物象景观。《朝雾里的小草花》、《五老峰》、《再别康桥》等诗作都表现了诗人唯美的情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情爱的性灵主题,歌颂自然的主题互为生发,情爱、性灵主题因此取得了超乎世俗的高贵、雅洁、清新。徐志摩这些诗作深受维多利亚诗风的影响,其中既有湖畔派的清雅平和超俗,又有拜伦、雪莱式的高张自我、个性飞扬的风格,还有济慈式的追求美的至情与缠绵悱恻的身影。[⑨]从其作品《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和《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们似乎能看到华兹华斯诗歌中“云”的影子。

闻一多的诗作中,《红烛》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浓厚,《死水》、《李白之死》、《剑匣》、《太阳吟》等许多诗作中,丰富的想象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太阳吟》中,“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这是何等的大气,感情又是如此的真挚,那种浓郁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都显示了其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

“使诗的风度期刊网,显着平湖的微波那种小小的皱纹,然而却因这微波,更见出寂静,是朱湘的诗歌”,[⑩]沈从文如是说。朱湘的许多诗作中也都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其抒情名篇《热情》中的抒情主人公,为了要让“世间不再有寒光”,“这无爱的地球罪已深重/除去毁灭之外没有良方/我们把他一脚踏碎/展开双翼在大气内翱翔……我们挥彗星的筱帚扫除/拿南箕撮去一切的污朽//我们把九个太阳都挂起/一个正中,八个照亮八方”,结尾诗人用惊人的想像力描绘出一幅欢庆胜利的奇景——“欢乐在我们的内心爆裂/把我们炸成了一片轻尘/看那像灿烂的陨星洒下/半空中弥漫着花雨缤纷”,都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英国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在新诗诞生和初步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新诗诗人和诗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前期新月派在影响之下也和创造社一样显示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并且为新诗从外在形式探索到对诗本体艺术的追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 罗钢.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页.

[③] 臧克家.闻一多的诗[A],载《人民文学》[J]1956年7月号.

[④] 方玮德.再谈志摩——并质吴宓先生[A].载天津《大公报》[J]第209期.1932年1月11日.

[⑤] 鲁迅.摩罗诗力学[A].郭绍虞.罗根泽.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788页.

[⑥] 孙绍振.新诗第一个十年.未刊手稿.此稿为《二十世纪新诗大系1917-1927年》[M]序言.

[⑦] [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C].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⑧]诗刊?前言.见《诗刊》第二期[J].1931年4月20日.转引自蓝棣之编选.《新月派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⑨] 朱东霖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⑩] 沈从文:《论朱湘的诗》[A].见《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文论)[C].广东: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