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1篇节——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各类培训相继开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骨干培训、全员培训、师德师风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1篇
节——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各类培训相继开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骨干培训、全员培训、师德师风培训、学科能力培训、短期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说研修形式多样、培训目标多元。所有培训课程无不体现了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网络条件下的教师远程培训,因其精新优的课程、体验式的活动、跨时空的便捷、交互式的反馈,经过几年探索,产生了极好的培训效益,日益成为教师培训中的重头戏。在教师网络远程培训中,课程资源、网络平台、组织管理和在线辅导是做好网络培训的四大支撑系统。当我们在确定了课程资源及网络平台这些“学习硬件”之后,组织管理和在线辅导这些“软实力”便成为远程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借助于网络平台提供的辅导板块,辅导教师能否尽职尽责、会否出神入化,直接影响学员激情的调动、状态的激发、智慧的唤醒、才智的迸发。作为一名教师培训工作者,近年来我先后参与了“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国培计划”学科教师能力提高远程培训、“携手助学”教育技术能力提高远程培训、林州市学科教师全员岗位远程培训等网络远程培训项目的辅导工作,也积累了一点经验体会,现分享给大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为网络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做好辅导工作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1.辅导教师应该是学习示范者。能够和培训学员同步(或适度超前)参与网络课程学习,只有主动参与课程学习,成为课程精通者,才能做好示范引领,为学员所追随。试想,一个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及课程评估等都一知半解或者模糊不清者怎么能做好辅导工作呢?
2.辅导教师应该是课程引导者。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必须熟悉网络平台,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能够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地导引学员按照平台操作要领,适应网络学习环境,有序参与课程活动,按时完成课程要求。
3.辅导教师应该是激励唤醒者。在网络远程培训期间,时时处处给学员以积极的暗示、向上的鼓舞,点燃其研修激情、激发其发展勇气,做到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类群采取不同策略,使每一位学员都能精神焕发、神采飞扬。
4.辅导教师应该是资源贡献者。在和学员同在共行的研修过程中,辅导教师还要积极践行课程理念,总结梳理生成性智慧,勇于展示分享。把自己的才智和感悟可视化地贡献出来,转化为课程资源,和广大学员一道成为课程建设者。
二、辅导教师的职能发挥
1.利用课程评论、班级沙龙营造一个共存共荣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培训以培训班级为单位组织,辅导教师要善于通过课程评论和班级沙龙经营好自己的网络班级,在课程留言评论和班级沙龙话题中,通过我的评论、你的足迹、他的留言,每一位参训者都能感受到彼此的研修状态和课程收获,辅导教师不仅要积极参与到课程评论和班级沙龙的讨论中去,更要善于利用这些板块,动员班级学员积极参与进来,在增加以评论数量为研修指数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帖的质量,力戒“灌水帖”和“流氓帖”,不断发现优秀评论和话题,通过“置顶”“设置精华帖”等方式,给学员提供参照、提供范例、提供热议话题,从而产生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的推动效果。通过互动交流、反复强化,逐渐使学员增强团队意识和奋进意识,在相互学习中彼此感染,不断汇聚积极向上的研修动力。
2.利用培训公告、班级简报让不同学情、不同位次者竞相追跑。由于网络远程研修跨越时空,不像集中面授培训那样便于掌控。一线教师要克服工学矛盾,按时有效地参与到网络远程研修中来,需要辅导教师与班级学员之间通过多条信息通道包括移动飞信、QQ群及网络班级等及时培训公告,提醒学员按课程要求上线研修和交流;
辅导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班级简报来营造昂扬向上的研修氛围,通过辅导教师寄语、学情通报、研修评星、优秀作业沙龙选登、学员心声、学员研修故事等栏目来丰富简报的感染性和导向性,力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不同学情、不同位次的学员都能够从赏心悦目的简报中获得启迪和力量,从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班级研修风气。
3.利用作业点评、成果分享给成长中的学员扬帆导航、播撒阳光。平台生成的各项研修数据、作业及评论的质量等反映了学员的研修状态和培训效果。作为辅导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学员的学时、评论、作业等研修数据是学员积极参与研修的一项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质量乃是培训工作的生命线,避免陷入唯数据低质量的自欺欺人式的虚假表象中去。要通过作业点评、成果分享来引导学员深度学习,不断提高研修质量,努力让研修真正成为一种福利和收获、一种发现和成长。要善于发现学员作业中孕育的智慧和成果并加以赏识和肯定,不断发现优秀和亮点,使优秀和亮点得以壮大,从而使追求优秀成为研修时尚,成为努力方向。辅导教师对学员的研修作业和成果最好运用“2+2评价法”进行评价,既肯定优点又不掩饰缺点,做到客观公正。比如,有些学员的作业和成果网络引用较多,自己的感悟和创新较少,辅导教师点评中,既要指出学员的视野得以开阔、善于学习借鉴等可能存在的优点,更要指出作业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自己的思考和创见上,引导学员写出自己的好作业。
4.利用培训总结、项目评优引发学员后续成长的持久动力。网络研修项目结束后,学员能否踏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靠的是一种教育信念和情怀。但辅导教师在项目最后阶段的总结和评优对学员能否持续跟进发展至关重要。辅导教师要认真反思培训历程,总结成败得失,整理研修成果,做好项目评优,并最终整理成“研修成果汇集”(必要时可进行成果物化)发放至每位参训学员手中,使学员在守望这份感动和成果中,永葆青春活力和执著精神,步入持续发展之中。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修钳工;
高技能人员;
培训
一、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现状分析
以往,针对机修钳工所组织的高技能培训中,更多地是借鉴学历培训教学方式,教师在台上授课,学生听讲,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同时由于机修钳工培训内容的抽象性强,很多学员反映,教学中有很多内体难以理解,捉摸不透,教学培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较为陈旧,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难以理解吃透的问题较多,因此,机修钳工的高技能人员培训活动需要实现改革与创新。
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现有教育培训体制受到工业社会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效应的影响。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求所有的学员在同一时间需要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与任务,忽视了学员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员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区别。培训采用同一内容,统一的理论授课方式,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墨守成规的教育培训体制导致的结果是资源的浪费,是人力财力的浪费,培训效果不理想。新形势下,这种培训方式已不能适用于现代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要能够在满足现代企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培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真正培养优秀的高技能钳工人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二、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依据现实需要确定教材
要保障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的效果,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材作为保障。要开发出高质量的教材。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能深入到工厂企业中开展调研活动,要积极了解现在企业生产维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机修钳工在维修过程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要根据调研情况组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写。所编写的教材内容,提纲要明确,理论要点要突出,实践性要强。相关人员要虚心向公司的相关工程师及相关专家请教,力图突出机修钳工的技术重点与难点。另外,相关人员要通过调研,把企业中的一些老工人在维修过程中所总结的维修经验总结出来,能够把这些经验有效地编写到教材中去,还需要能够设置一些案例,对相关重点理论内容进行阐述。这样,才能保障教材内容质量。教材编写要能够有感性材料,有维修实践经验内容,有理论深化内容和综合技能应用内容,要保障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能够把一些工程实例贯穿到理论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去,保障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内容与提高内容的合理配比。要能够遵循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内容的的升级,使内容体现出由浅入深,有由低到高的层次来。要通过层次化的,多元化的内容设计,保障教材的质量,通过优秀的教材更好地服务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的培训活动。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为主开展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的实践性差,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很多学员反映课堂上有很多问题是把握不准的,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样,教育培训的效果很不理想。要实现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提升,创新培训教学,必须要重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要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在课堂上,可以先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实际问题,然后,让学员学习有关知识的应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使学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的针对性强,对于提升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员有效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师在培训中可以先引入实例,大型压力机,其主液压缸柱塞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划伤问题,要求学员能够考虑柱塞材料成本等问题,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这种实际问题提出后,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各种修复方法。然后,教师可以对学员所提供的各种修复方法进行理论阐释,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比较各种修复方法的优劣,从而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从实际,到理论分析,再回归到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实现统一,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突出互动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互动教学模式可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能提升学员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培训中,教师要重视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中可以采用互教、互学、互研的方式授课,教师引导学员积极发现生产实际中,发现自己在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互相探讨研究的方式,通过多方积累资料,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些维修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维修专业素养与能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维修常见丝杆弯曲的问题,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维修方法,教师对不同的压力校正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选出最优方法。通过这种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吸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有效丰富学员的维修知识与技能。
(四)加强课程研发
加强课程研发也是有效提升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重要举措,在课程研发中,教师要要求学员能够结合自己的维修实践,总结维修经验,以论文的方式对机修课程进行总结研究。要求学员要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对零件修复实例进行阐述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员对零件损坏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对修复的各种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员的修复技能,丰富学员的修复经验。
总之,开展机修钳工高技能人员培训活动,对于提升机修钳工人员的个人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培训活动,学员可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学员可以把自己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展示出来。通过有效地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维修方式。通过培训,学员对问题的认识更深了,并能够掌握各种机修技能,这种培训对于学员的个人发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3篇
一、让“送教下乡”的实施方案与“校本研修”制度对接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
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
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
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
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
培训实施,以研促训;
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
一次校本教研活动;
一份研课磨课记录;
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
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汨罗市本级财政,严格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列支培训经费。同时,本地教师培训经费与“国培计划”专项经费,均归口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在经费监管上,汨罗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了专项经费跟踪审核制度,做到了年初有预算规划,年中有督查指标,年终有考核奖惩,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2016年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兴建了一栋培训楼,竣工后投入使用。投资4300万元建设好了全市中小学的“三通两平台”(班班通)工程,大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驶入了互联网时代。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4篇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为组织实施好本次培训,我县成立了项目领导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县教育局局长担任领导组组长,县教育局分管师训的党委副书记和进修学校校长、副校长担任领导组副组长,成员为县教育局师训、电教、教研室负责人和进修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分管理组、业务组、技术组,具体负责培训期间的组织管理、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
全县各培训点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为培训点第一责任人制度。各培训班的班主任由各培训点在乡镇中心小学、初中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等中确定。绝大多数培训点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人在现场,既是管理者,又是参训者,有力地保障了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准备充分,保障有力
在接到省教育厅通知之后,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快速行动起来。首先,按省教育厅教师范函【2010】16号文件要求对“农远工程”设备进行了抽检。县教育局刘春生副书记带领电教馆人员不顾天气炎热,奔赴各培训点进行“农远工程”设备大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拿出维修方案。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了做好培训课程资源下载,添置了一套卫星接受设备,并专程至合肥购置“九州”卫星接收卡和高频头,提供给高频头损坏的培训点。
同时,县教育局精心谋划及时印发了《关于组织参加2010年暑期教育部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的通知》(无教职成【2010】481号)、《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无教职成【2010】506号)两个文件,指导全县各培训点的规范运作各项培训工作。
暑假期间,我县供电紧张,为应对设备故障、停电等原因导致无法收看教育电视台课程的问题,教师进修学校一方面提前下载课程并刻录成光盘供应非“农远工程”学校的培训点,一方面通过“无为教师教育网”的专题培训平台提供课程下载。此举得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的肯定。
各培训点因地制宜,充分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无城的杏花泉小学、北城小学等学校将培训地点设在空调教室,并提供矿泉水等。赫店中心校、土桥中心校等培训点为本次培训特地添置了立柜式空调。
三、加强管理,保证效果
本次培训,我县参训教师人数多、培训点多、培训班多,唯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培训效果。为此,县项目管理办公室于培训开始前,印发了《无为县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检查指导工作计划》,明确了检查指导的主要内容。7月25日——30日,县项目领导组分成两组,冒酷暑、战高温,每天早出晚归,牺牲休息时间,赴全县40多个培训点进行巡回检查。实地查看,座谈,问卷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培训期间,我们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教育部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的通知》(教师范函【2010】18号)要求,印发了《无为县2010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后期工作的通知》,从培训考核、成绩上报、工作总结和档案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各培训点按照《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省定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培训考核,并按时完成了合格教师名单和工作总结上报工作等。
由于天气炎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各培训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一些培训点增加集中学习地点,将观看课程视频、光盘的时间提前到上午7时。人数多的无城、白茆、泥汊等中心校,采用分校集中学习的方式。
四、有效引导,确保质量
引导参训教师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参与跨地域的研讨交流,确保培训质量。一方面,我们引导教师在“项目网站”注册、自主学习、发表文章、互动交流等。另一方面,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在 “无为教师教育网”(wwjx.org)开辟“2010中西部部级远程培训”(wwjx.org/?action-goods)专题研讨区,分设“快讯”“简报”“课程”“视频”“交流”五个栏目,提供教育部、省、县有关文件,报道各培训点培训情况,提供课程下载等。尽管时值假期,又是集中活动,教师使用学校计算机机会少。但是,到培训结束时,共“快讯”25条,“简报”19篇,“交流”文章157个主题,5000人次参与交流,点击数超万次。
襄川小学培训点,210名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他们克服高温路远、农活缠身等困难,积极踊跃参加活动,聚精会神听报告,边听边看边做笔记,撰写反思报告,提交作业,在研讨会上积极发表意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1】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土桥中心小学的黄光汉老师虽然年近花甲,即将退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到校参加培训,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研讨。
参训教师在交流中写道:“远程培训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听了专家们的示范课和报告,受益匪浅”“深有启发。牢固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感谢‘培训’”。
参训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的学习状态,参训教师的感言,都充分说明了本次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我们通过巡回检查指导和培训点上报的总结发现,本次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不符合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实际;
专家引领、跟进指导不足,针对性、实效性不高;
集中在天气炎热的假期,影响教师的休息和其他学习需求(如,学历进修)的实现,等等。
无为县项目管理办公室
二??八年八月十二日
【2】
小编推荐与 暑期教师部级远程培训工作总结 关联的文章:
高中新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总结
2010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暑期班主任培训总结:花开阳光,惬意浓
教师技能培训总结有感
企业培训及拓展训练活动总结
晨报营销实战培训总结
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点总结
教师培训研修成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型;结构方程建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60―03
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山东省教育厅在2007年8月发出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开始对省属高校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实施教育技术培训,对培训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合格证”,并将其逐步作为今后教师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依据。
自培训工作开展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但是面临培训时间短(80学时),培训方式单一(采取集中授课方式),被培训教师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条件,如何提高教育技术培训效果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正是针对这种现状,首先总结出了影响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并重点提取出了作为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可以改变的因素,建立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初始模型(如图一所示);然后利用结构方程建模的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培训效果影响的大小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这些数据对初始模型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修改;最后,揭示出了修改后的培训模型对改善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启示。
一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中初始模型的建立以文献研究为主要依据,作者在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为篇名检索词,时间限定在1999-2008,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4篇,阅读后发现有27篇文献讨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将27篇文献中涵盖的因素列举出来,根据因素出现次数的多少进行排列,舍去出现频率过低的因素以及教育技术培训机构无法改变的因素后,形成了初始模型中需要保留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指受训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方法和培训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爱平等人[1]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学习态度则是通过学习动机间接地影响学习效果;中科院心理所的梁海梅等人[2]考察了成就目标、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成就目标通过学习动机间接地影响学业成就;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的吴坤璋等人[3]探讨了影响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的因素,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环境则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间接地影响着学习动机;英国伦敦大学的Reiss[4]则发现学习内容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从一般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可以得到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将影响培训方法的结论。
基于上述文献探讨的结果,以及外部因素将通过内部因素影响学习结果的假设,作者总结出了图1所示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初始模型,但由于高校中青年教师具有学历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能力强等显著特点,使得基于其他学习群体建立起来的初始模型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错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加以修正。
二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型的修改
在此步骤中,作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来完成初始模型的修改。其中,具体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利用多元数据分析中的结构方程模型,即用一些简化的结构和关系建立模型,以此来描述并替代一些烦琐复杂的变量间关系。它可以让研究者计算不同可能模型的拟合指数,并通过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既简单又拟合得好的模型。
1 实验研究的方法
(1) 实验研究中被试的选择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作者在2008年4月至2008年11月期间,选择了654名接受教育技术培训的中青年高校教师作为研究的对象,被试的来源涉及山东省不同层次的高校,并涵盖了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科。作者将654名被试的数据随机分成两个等份,首先将327名被试的数据用于培训模型的修改,其次将另外327名被试的数据用于培训模型的效度验证。
(2) 实验研究中测量工具的编制
实验研究中测量工具的编制涉及到初始模型中的各个因素,其中,部分因素的测量是由作者自行开发设计的,也有些因素的测量是源自经过有效验证的已有量表,研究中所有量表均采用Likert5点量表的记分方式。
培训环境:该因素包含了考核管理、学习资源和学习氛围等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考核评价方式、管理制度、学习资源、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等内容,由9个问题组成。
培训内容:对该因素的测量主要从培训内容的前瞻性、实用性、适度性、兴趣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展开的,量表由5个问题组成。
培训目标:该量表主要测量了培训目标的发展性、可行性、挑战性、社会性和时代性,共包含5个问题。
培训教师:该因素评价了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学识水平、教学组织、师生关系和教学态度,量表由6个问题组成。
培训方法:该因素的测量围绕培训方法是否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教师以及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相符合,总结出4个问题。
学习态度:根据国内学者陶德清[5]的观点,本研究从情感体验、行为倾向和认知水平等三个维度测量学习者的学习态度,量表中包括了7个问题。
学习动机:考虑到被试的职业特点,本量表从职业取向、外界期望、求知兴趣以及竞争取向等四个维度测量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由7个问题组成。
学习结果:由于教育技术培训具有操作性和应用性强的显著特点,传统的客观测验很难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作者采用了让学习者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测量学习结果。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关于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自我评价量表,是在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等人[6]所构建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模型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量表中包含了意识与责任、教学应用、教学资源和教师发展等四个维度,由17个问题组成。
2 实验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利用LISREL8.70进行数据分析,以最大似然法(ML)完成参数估计。评价模型的拟合指数包括:卡方(2)、自由度(df)、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比较拟合指数(CFI)、非范拟合指数(NNFI)等,这些拟合指数的功能在于评价模型和样本数据的匹配程度。一般认为,当2/df在2.0与5.0之间,CFI和NNFI的值在0.9以上,RMSEA的值在0.08以下,所拟合的模型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模型[7]。
(1) 初始模型M1
结果显示,初始模型M1的拟合效果不错,其拟合指数分别为:2=5023.89,df=1695,2/df=2.964,RMSEA=0.084,NNFI=0.96,CFI=0.96。但研究者通过分析LISREL系统所提供的修正指数(MI)和路径系数等信息,发现可以通过增加和删除部分路径对初始模型M1实施进一步修改。
(2) 修正模型M2
在修改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要不要增加新路径,根据系统所提供的修正指数不难看出,M1中培训环境和学习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MI=141.77)。据此,研究者在模型中增加了培训环境指向学习结果的路径,使初始模型M1改变为修正模型M2,系统的分析结果也显示出修正模型M2的部分拟合指数与初始模型M1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善,具体为:2=4848.25,df=1694,2/df=2.862,RMSEA=0.083,NNFI=0.97,CFI=0.97。
(3) 修正模型M3
模型M2的修正指数提供了在培训内容和学习结果之间建立因果关系的信息,即通过增加培训内容指向学习结果的路径,使修正模型M2改变为修正模型M3。其拟合指数为:2=4844.83,df=1693,2/df=2.861,RMSEA=0.083,NNFI=0.97,CFI=0.97。这时,系统所提供的修正指数显示M3中各因素之间不再存在新的因果关系,即不需要考虑增加新的路径,研究者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减少模型M3中的原有路径。
(4) 修正模型M4
分析LISREL系统所提供的路径系数,发现在各因素关系中,培训教师指向培训方法的路径系数最小,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可以删除该路径,这时,修正模型M3改变为M4。修正模型M4的拟合指数为:2=4844.89,df=1694,2/df=2.860,RMSEA=0.083,NNFI=0.97,CFI=0.97。可以看出,与模型M3相比较,模型M4的拟合指数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删除了培训教师指向培训方法的路径后,模型得到了简化,因此由模型M3向M4的改动是有效的。
之所以产生了培训教师与培训方法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培训模式只能是不同的培训教师使用相同的培训方法,从而限制了培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自主性。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研究者认为培训机构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这种现状的。
(5) 最终模型M5
继续分析LISREL系统所提供的关于模型M4的路径系数,可以发现培训方法指向学习动机的路径系数也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应该删除该路径,修正模型M4变为M5(如图2所示,图中还标示出了具有因果关系的各因素之间路径系数的大小)。模型M5的拟合指数为:2=4845.05,df=1695,2/df=2.858,RMSEA=0.083,NNFI=0.97,CFI=0.97。相对于模型M4,该变动之所以被接受也是模型得到了简化。
导致培训方法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影响不显著的原因,除了培训方法的僵化外,也与高校教师学历层次高,自学能力强的自身特点有关,即使培训方法与其认知方式并不相符时,他们也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适应所面对的培训方法,从而使其学习动机并不显著地依赖于培训方法。
另外,从LISREL所提供的修正指数和路径系数来看,模型不再需要增加和删除路径,模型M5的拟合指数2/df、NNFI和CFI都符合要求,只有RMSEA=0.083比0.08的要求略高了一点,但也有部分文献中提到,只要RMSEA小于0.1就表示是一个好的拟合指数[8],因此研究者认为M5可以作为最终模型被接受。
三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型的验证
最终模型M5的获得,是通过不断修改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与特定样本数据拟合较好的模型,然而此模型能否普遍适用于其他样本,就必须进行交互效度(Cross-validation)验证。本研究中将另外327名被试的数据用于最终模型M5的交互效度验证。验证的结果显示,LISREL系统所提供的拟合指数和路径系数变化甚微,这表明最终模型M5具有良好的交互效度。
四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型的启示
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模型M5中能够看出,作为教育技术培训机构有能力决定的五个因素(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方法、培训环境、培训目标),有四个对学习结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培训环境,其效应大小(β)达到0.445(β=0.42+0.33*0.76*0.10);其次是培训内容,β=0.08+0.37*0.76*0.10=0.108;再次是培训教师,β=0.18*0.10=0.018;影响最弱的是培训目标,β=0.08*0.10=0.008;而培训方法没有对学习结果产生有效影响。为了能够获得更为深入的启示,以下将对这五个因素做具体分析。
1 培训环境
从最终模型M5所提供的路径系数中可以看出,培训环境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远远超出其他因素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培训环境做较为细致的剖析。本文中培训环境包含了考核管理、学习资源和学习氛围等三个维度,研究者对这三个维度和学习结果之间做了相关分析,发现其相关程度依次为学习氛围(r=0.754)、学习资源(r=0.745)、考核管理(r=0.672)。在学习氛围中,与学习结果最为密切相关的是能否与授课教师、辅导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进行顺畅的交流;在学习资源中,受到关注的是培训机构能否提供与学习者专业接近的教学课件与网络课程,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在准备电子学习资源的时候,涵盖的学科范围尽量广一些,以满足不同学科学习者的需求;在考核管理中,学习者对培训机构所沿用的传统客观测验表示了不满,希望能以灵活、合理的项目考核方式来取代。
2 培训内容
在对培训内容的评价上,学习者体现出了彻底的实用性,培训内容能否对实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帮助,能否促进教师的日后发展,成为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指标。
3 培训教师
从对培训教师的评价来看,学习者对培训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学态度都感到满意,但认为授课教师与学习者之间还缺少足够的交互。
4 培训目标
学习者对培训机构所制定的培训目标普遍感到满意,因此也削弱了培训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5 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没有对学习结果产生有效的影响,是出乎研究者意料之中的。而从问卷的最终结果来看,学习者对培训方法的评价也是较低的。但培训机构在面临培训时间短、培训设施有限的情况下,很难给培训教师自,让他采用灵活机动的培训方法,自然这种僵化的统一培训方法也难以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另外,从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的因果关系中可以看出,在现有条件下,培训内容对培训方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理论性的培训内容采用集中授课的方法,而应用性的培训内容采用授课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型建立
的过程中,研究者并没有纳入学习者的基础水平。毫无疑问,学习者的基础水平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习结果,之所以在模型中没有考虑该因素,是因为本研究中主要涉及的是培训机构能够决定和改变的因素,而学习者的基础水平是培训机构所无法决定的。
参考文献
[1] 王爱平,车宏生.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55-59.
[2] 梁海梅,郭德俊,张贵良.成就目标对青少年成就动机和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8,(4):332-335.
[3] 吴坤璋,黄台珠,吴裕益.影响国中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相关因素之研究[DB/OL].
[4] Reiss, M.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a long-term perspective [J].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4, 4: 97-109.
[5] 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86-192.
[6] 张一春,杜华,王琴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构建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