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端午节风俗习惯【五篇】

时间:2023-06-16 14:2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范文第1篇1、端午节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2、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就是粽子,粽子就是以米包着肉、花生、端午节风俗习惯及其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端午节风俗习惯【五篇】,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风俗习惯【五篇】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范文第1篇

1、端午节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2、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就是粽子,粽子就是以米包着肉、花生、端午节风俗习惯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汩风俗边的鱼夫,将关于清明节的文章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教师节短信将屈原吃掉。

3、粽子就是端午节的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各地的华人,无论就是本地、中国、风俗习惯、香港,还就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范文第2篇

早上,妈妈准备了香喷喷的粽子。我问妈妈:“妈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吗?”“是的,自从屈原跳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身体,把米和饭投到江里,让鱼和虾吃。流传到现在,改成了端午节要吃粽子。”“哦。”我点点头。

吃完早饭,我和妈妈就高高兴兴地出门去了。我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着艾叶和菖蒲。我问妈妈:“艾叶和菖蒲是干什么的?”妈妈说:“因为艾叶和菖蒲能发出一种香气,可以用来驱虫和避邪。”“妈妈,端午节还有什么风俗习惯?”“端午节还有赛龙舟这样的风俗。赛龙舟也是与屈原有关。因为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赛龙舟也作为了风俗习惯,流传至今。”

中午,爸爸烧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妈妈告诉我:“中午吃饭要吃五黄的。”“什么?五环?奥运五环?”妈妈笑着说:“不是,是黄瓜、黄鱼、黄酒、黄蚬、黄鳝,共有五种黄。”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日两国 端午节 异同

[中图分类号]K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72-02

在中国,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中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庆祝端午节。但是端午节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除沿袭插菖莆之类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又赋予端午节以新的内容,即在自家门前竖起高高的“鲤鱼旗”①,为男孩消灾去邪。战后,日本政府又把这一天定为全国性的节日,称为 “儿童节”。

一、中国的端午节

以前,中国把五月视为毒月,五月五日则更不吉利。这时候天气热起来,有毒的虫子到处活动,对人们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古时候中国人在端午节时门上插菖蒲、艾草,身上佩香袋,喝雄黄酒,以防止毒虫上身。人们还在这一天采集制作草药,以防疾病灾难。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在中国有很多传说,不过被普遍认可的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现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日本的端午节

中国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日本飞鸟时代推古天皇(593~628年)时,日本人用五彩丝系菖蒲挂在胳膊上,用来灭灾减病。端午节时天皇在宫中举行菖蒲宴,饮雄黄酒。每年这一天规定向天皇献菖蒲。

“推古天皇十九年五月五日穿华衣去菟田野猎药,以祓毒气”。公元 834 年的《令义解》确定五月五日为节日。并在日本文献《续日本后纪》里初次明确记载端午节,在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公元839年)五月写着:“乙酉,是端午之节也。天皇御武德殿,观骑射。”不过,端午节最早在日本是属于“贵族俱乐部”享受的一个节日,通常只在皇宫内搞一些活动。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端午节“飞入寻常百姓家”,皇室、幕府、武士、庶民百姓都过这个节日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小男孩要玩一种“菖蒲打”的游戏。在日语里面,“菖蒲”与“尚武”是谐音,端午节也就渐渐成为一个尚武的节日,备受武士阶层的推崇。当时,家中有7岁以下男孩的,过端午节的时候都在户外立幡,装饰甲胄人形。以后又用鲤鱼旗代替了幡,借此希望男孩子有出息,能发迹,将来做到“鲤鱼跳龙门”。这种活动需要勇猛精神,对后代充满“力”的传承与希望,自然与男性有关。就这样,端午节演变成祝贺男孩诞生并祈求男孩健康成长的节日,期望他将来能够武艺高超,做个出人头地的英雄。

1948年7月,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活动。

现在的日本,每年一进入4月,有男孩的家庭就开始在家中准备装饰物,男孩节当天或前一天晚上,亲戚朋友在一起聚餐以表庆祝,晚上不分男女老少,都要洗“菖蒲浴”,据说菖蒲的芳香能驱走恶魔。菖蒲在日本端午节中有着特殊地位,可以说端午节是一个菖蒲的世界。说到避邪,还有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的魂化成一条毒蛇,不断地加害于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帽,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日本在端午节时,插菖蒲、薰艾叶、喝菖蒲酒的习俗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现在在男孩节这天,家里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祈求孩子健康成长。鲤鱼旗由七色彩旗和红黑两色的“真鲤”“绯鲤”组成,旗子会在蔚蓝的天空里迎风飘动。“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分为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

在日本,虽然端午节成了儿童节,但粽子还是要吃的。但是这里的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仅仅是日本节日间的美食。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时代(794~1192年)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多种多样,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所以,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

三、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

(一)中日两国端午节相同之处

虽然端午节在中日两国的意义已经不相同了,但是在许多地方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国这一天有插艾蒿辟邪的风俗,日本也有插菖蒲辟邪之说。另外,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就有挂鲤鱼旗的风俗。由于历史的渊源,日本文化受中国的影响很大,但是从中国传来的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逐渐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日两国端午节不同之处

端午节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是由于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日本人在仿行过程中必然要按照本国的文化特征对外来习俗进行改造和创新。端午节也一样,在现在的中国和日本,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时间不一样。在中国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而日本是阳历五月五号。

其次,习俗不一样(日本插鲤鱼旗)。在中国端午节主要是纪念屈原,吃粽,系香包,划龙舟,插菖蒲及艾草当门饰并拿来洗泡,饮雄黄酒,立鸡蛋,并有白蛇传(许仙和白素贞)等民话传说,使得端午避邪色彩很重。但是在日本,主要成了儿童节,吃粽子及柏饼,插鲤鱼旗,有些富裕人家还会插武家之刀和旗,摆兜或五月人形(桃太郎或金太郎造形的娃娃),洗泡菖蒲避邪强身,所以在日本“端午の节句”又名“菖蒲の节句”。

最后,粽子形状和口感很不一样。在中国也有南北之别,北方的粽子皮习惯用苇叶来绑。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形状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馅多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味道以甜味为主。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端。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粽子皮是竹叶。

日本的粽子和中国的有很大差别。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锥形粽子,称粽子为茅卷。粽子皮多用箬叶或菰叶,呈长圆柱形。

四、结语

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在生活习惯和节日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端午节来探析中国“端午节”传入日本之后,在日本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与中国的端午节虽有相似之处,但是还存在很大差异。

在中国,端午节以“保生护命”为目的,而在日本经过日本社会的长期改造,最后变成了一个以实战练兵、炫耀武力为目的的“尚武之节”。从中可以看出,节日习俗等外来文化始终是在以日本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被改造和吸收的。端午节在传入日本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秉承了驱毒避邪、保生护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进而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

因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本质上形同而神异,似同而实非。那么以探求两者差异为目的的中日文化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我们了解日本文化特色的一个关键所在。

注释:

①在日本为庆祝五月五日男孩节(鲤のぼり/こいのぼり,日语叫“子供之日”),家有男孩的,家家挂鲤鱼旗。此风俗始于江户时代,原是农历端午节(端午の节句/たんごのせつく)的风俗,以祈祷家中男孩早日成材,和中国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有关,现改为阳历五月五日。

【参考文献】

[1]马兴国.千里同风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武安隆.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观察.南开学报,1987年,第4期.

[3]马凤鸣.现代日本人风俗习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范文第4篇

【大班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方案一】

【活动目标】

1、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

2、能认真倾听老师与同伴的讲述,乐于在集体中交流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准备: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老师: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老师:

①大家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②大家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呢?

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大班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方案二】

活动目标: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中国家家吃粽子,很多地方还戴香包、插艾蒿、赛龙舟。通过此活动,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从而使幼儿对各地方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认识,以此增强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讲话,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主持人:明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嘛?(端午节)

支持人: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里,我们会用各种方法来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我们会在这一天里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

小 结:在这一天里,中国家家吃粽子,很多地方还戴香包、插艾蒿、赛龙舟。

主持人: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二、幼儿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端午节。

1、端午节由来的短片。

2、人们裹粽子的短片。

3、人们赛龙舟的短片。

4、学念儿歌《五月五》。

三、活动结束,主持人总结

大班亲子活动:快乐的端午节

活动设计意图: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商讨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尝试包粽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快乐的端午节》、故事磁带《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邀请会包粽子的父母志愿者

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线、剪刀等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今天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师生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

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分组交流。

请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

3、幼儿交流吃粽子的经验。

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4、幼儿和父母志愿者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们包过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请来了会包粽子的父母,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

幼儿分组和父母志愿者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父母志愿者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

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包粽子时需要注意什么?你看了包粽子的过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儿和父母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端午节亲子活动:端午粽飘香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范文第5篇

安徽:躲午

安徽环巢湖一带,流行一种“躲午”习俗,就是到了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进食,女儿嫁出去的,回娘家过节。一方面,这里是楚国故地,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另外当地传说有一凶兽 (实际是血吸虫、疟疾之类传染病的代称),到五月初五正午出来觅食,闻到哪家有炊灶香气,就来扑食,连带吃人。厨灶之事,多为女人所为,所以媳妇要回娘家“躲午”。肥西就有接女儿、女婿回家过节,岳父买草帽、毛巾送给女婿,送太阳伞给女儿。郎溪等地也流行姑娘们走亲戚,已婚妇女归家省亲。

江苏:百草炮药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江苏苏州地区汉族传统中,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在五月繁殖活跃起来,五月有五毒,经常给人造成危害。苏州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最适合炮制。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清嘉录》介绍了苏州这天“采百草”的习俗: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虾W,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W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云南:泡吃豆芽

在滇西南,人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蚕豆浸泡至发芽,待端午节这天经过煮熟来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适逢豆子发芽,在南方刚好种完水稻,也就寓意着庄稼将获得好的收成;
在这一天人们家里必定会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这一道菜寓意着全家“亲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广东:

打午时水、喝午时茶、晒百日姜

在广东惠州有“打午时水”的习俗。“打午时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中午12时到井里打水。在惠州老百姓心中,这个时候的水最能辟邪,小孩用“午时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带来健康身体,成年人用这样的水洗澡会带来好运。

潮汕人过端午节还有晒“百日姜”的习惯,即将生姜洗净,用细绳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顶上,让其日晒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节取下,刚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风散寒。

而端午节当天中午封开当地人会带上箩筐或麻袋,一家大小到野外采摘草药,用草药煮泡“午时茶”。当地人认为端午当天采摘的草药功效最好,喝了“午时茶”能驱除秽气,清热解毒、防病治病。

北京:吃五毒饼

北京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开始,持续到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老北京人还讲究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陕西:五毒肚兜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是一般是指蛇、蝎、蜈蚣、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