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春之怀古阅读答案【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16 16:3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一、化简,捋清思路分析一些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会发现,在其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存在语言重复的问题。如果这样的答案不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那么这种“问题答案”不仅会给学生的整理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春之怀古阅读答案【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五篇】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一、化简,捋清思路

分析一些往届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会发现,在其提供的参考答案中,存在语言重复的问题。如果这样的答案不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那么这种“问题答案”不仅会给学生的整理工作带来不便,还会在高考中白白浪费的宝贵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化简的方法教授给了学生。

如一道古诗阅读题为韦应物的《闻雁》。问题为:这首诗在抒发作者情感的时候引入大雁这个客观物象有什么用途。其参考答案为:大雁是候鸟,在春秋季节会进行迁移。在这篇古诗文中,描述的是秋天的大雁,它挥动自己有力的翅膀好像要奋力赶回“家”。大雁迁徙的场景常常会勾起在外漂泊游子的思乡情怀,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之所以提到大雁这个客观物象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个参考答案对问题的解释过于嗦。因此,我带领学生对其进行了简化,并从中捋清解题思路。我们采用了问答的形式,我问:“通过分析参考答案,我们得知,诗人引入大雁这个形象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那么是什么样的大雁呢?”学生很快从参考答案中找到了奋力赶回“家”的大雁。“作者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学生很快答出是抒发作者内心深深的思乡情怀。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学生很快说出了简化答案:这首诗借助奋力赶回“家”的大雁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深的思乡情怀。就这样,学生通过简化答案,捋清了解}思路。

嗦的答案反映的问题是解题思路不清晰,不知该如何作答,不知解题的切入点在哪里。因此,为了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拥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化简“问题答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调序,言之有序

高考语文参考还有因果关系不明确,给人以“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这样的衔接错乱问题,不仅不能给学生正确的指引,还会导致学生解题思路更加不清晰。因此,对于这些逻辑答案存在问题的“问题答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调序,使其言之有序。

平时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我们遵循的逻辑关系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步走思维。在分析2005年高考福建卷语文古诗参考答案时,我们越分析逻辑思维越混乱。古诗为李白所写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问题为: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给出的答案是:这首诗的第三联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与此同时,这首诗极具想象力,运用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给人身处仙境的感觉。

认真推敲,我们会发现整个参考答案逻辑思维混乱。再按照平时的教学思路分析参考答案:是什么?是夸张的修辞手法。为什么?因为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怎么样?

突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和作者身处仙境的情景。而参考答案在“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上,含混不清,逻辑混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步走,给出了完美答案。调序,不仅调对了答案的顺序,也调对了学生头脑的思绪,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补点,归纳要点

有的参考答案给出的要点不足,不能很好地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对古诗进行精细解读,以防止问题答案要点的遗漏。

在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的诗词阅读题中,问题为:请仔细分析诗文,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仅仅给出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但是细细分析,从“唯有”“好音”中,我们也能体会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因此,参考答案缺少了情景交融的修辞手法。像这样的问题答案还有许多,有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想到了,但是分析参考答案时并没有,这样,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古诗阅读题的参考答案进行“补点”,这样不仅使答案更加全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补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整首古诗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而且更容易把握古诗的主题,学会了一种分析的方法。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是读标题(词牌)。标题是理解文本的入口,有的透露写作时间(时令)、地点,有的呈现写作缘由与内容,暗含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标题往往会提示诗歌类别,弄清楚古代诗歌的类型化特点,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

2011年和2015年全国卷Ⅰ选取了两首唐诗《春日秦国怀古》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标题中出现的“春日、秦国”“发、将赴”等文字,呈现了诗歌写作的季节、地点、对象、事件、主题等内容;
而“怀古”“留别”更是直观的出示了诗歌的类型化特性。

怀古诗往往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人事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表明心志;
无论是送给行者(送别),还是留给居者(留别),送别诗表达的大多是离愁别绪。除此以外,通过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物寄寓思想情感的写景抒情诗;
对所咏之物进行描摹,寄托思想情感、表达理想追求的咏物言志诗;
缘事生发怀亲、思乡、念友情怀,抒发内心感慨的即事感怀诗;
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情感的边塞征战诗;
借路途艰辛表达际遇的早行羁旅诗等,其类型化特征往往也能通过标题咂摸到。

近年来,(宋)词成为古代诗歌阅读的考点,单从全国卷Ⅰ看,近五年就有三年考了宋词。读词,当从审读词牌开始,因为很多词牌是可以兼做标题的。最近五年全国卷Ⅰ,宋词三考,都只有词牌而无标题。

词牌大多与最初的那首诗、词、乐有关,其中的关键句后来就浓缩成了词牌。比如“忆秦娥”和“西江月”就来自李白的“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和“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其中的“箫、梦、月”等吟咏对象或意象,决定了往后依此词牌填的词,格调婉约。盛唐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是歌颂唐太宗(秦王)的英勇战绩的,奏乐起舞时,“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往后填词作乐,无论是长调“破阵乐”还是短章“破阵子”,写战事、抒豪情的内容居多,其格调往往豪迈奔放。

同一词牌的作品,在内容、情感、风格和写作技法上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词牌兼作标题也就顺理成章。全国卷Ⅰ《思远人》中的“千里念行客”句和《阮郎归》中的“燕双归”句,直接与词牌相照应。

如果词牌与作品本身没有了联系,标题自然会出现。

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选取的《溪行逢雨与柳中庸》《三峡吟》《早发》《劳停驿》《残春旅舍》《秋夜纪怀》《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阮郎归・西湖春暮》《望江怨・送别》《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等,无论是写景抒情、早行羁旅,还是即事感怀、赠送留别等,其标题揭示的诗歌类型化特征都非常明显。将文本“归类”,能提高考场“快速阅读”效率。

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人生经历等,有助于文意的理解。2011年全国卷Ⅰ《春日秦国怀古》给作者下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从周朴的卒年能看出他生活在唐代晚期,“晚”(末期)是衰败的代名词。2014年北京卷下注:“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有了这个注解,“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理解了(诗人内心复杂,表面上看,是因春色美景而心生隐居之情;
流露出的却是求仕未果的苦涩)。

重要的时间节点往往是王朝兴替、世事变幻和诗人命运的转折点。比如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卷中出现的“韦庄(约836-910)”“韩(约842-923)”“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黄庭坚)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等,对文本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标注的时间看,韦庄和韩生活在晚唐,杜甫作《月圆》是在安史之乱后十余年的秋天,黄庭坚雨后到皇城看望老友苏轼,是在苏轼乌台诗案结束且重新得到重用之后。

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生转折事件绝对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唐(618-907)、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的兴亡时间,重大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靖康之变(1126)等发生的时间和事件,以及发生在文人身上的重大事件如李白赐金放还(天宝三年,744年)、苏轼乌台诗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王安石变法(1068年-1085年)等,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三是读文本。通常情况下,考场答题,读文本不必“求甚解”。扣紧关键词、典型意象非常重要;
其次是要突破文本难点。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年全国卷Ⅰ)有两个难点,一是涉及的地名多,有临洮、北庭、轮台、疏勒、武威,但题干下了注,从“今甘肃、今新疆”等信息不难看出其距离之遥远;
二是尾联“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中的“勤王、敢”是深刻领悟文意的突破口,知道它们分别是“勤于国事(为国戍边)、岂(不)敢”的意思,回答“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有了眉目。

四是读注解。最近两年全国各地31套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有24套下注。这些注解,或作词语解释,或说明文本内容,或介绍作者、解释典故,或交作背景。无论知人论世,还是理解文本,注解往往暗藏答题玄机。

2011年全国卷Ⅰ给了四个注解:“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注解①暗示作者生活在颓败的唐朝晚期,注解②流露诗人的情感,注解③照应标题,注解④是词语解释。综合这四个注解,文本的写作背景(晚唐)、思想情感(哀愁)、表达技巧(借古讽今)已“和盘托出”。

2015年天津卷的注解是:“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1086年,王安石变法(1068年-1085年)已尘埃落定,苏轼也已走出了乌台诗案(1079)的政治阴影,同样身居要位的黄庭坚雨后天晴去拜访重回、官居要职的老友苏轼,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第3小题)?不就是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得意的欣喜之情和偷闲痛饮的愉悦之情嘛。

五是读题干。审读题干要能厘清提问要求,理顺答题思路,根据分值合理分配答题点,做到“点点”落实。

明确答题方向。2015年全国卷1第8题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的不同。描写角度指的是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而不是描写方法或描写效果。

注意题型特点。不同的题型,对作答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是概述题。概述题提问往往直截了当,往往设在一道5-6分题的第一问,分值止于2分,一句话概括即可,不解释,不引申。2012年全国卷Ⅰ《思远人》第8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第一问就是一道2分概述题。

二是简述题。简述题的分值比概述题略高,要在一句话概述(1分)的基础上,略作陈述或解释(2分)。如《思远人》第8题第二问,先用一句话概述其作用(1分),再作简要陈述(2分)。

大多数省区市卷,尤其是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题的惯例是设置两道题,其中的概述题和简述题往往是“套题”,一题两问,第一问概述,第二问简述。

三是简(赏)析题。简析题分值高。简析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明确提出“简要分析”要求,另一种是未明确提示,但仅有一问,且分值高。如2014年湖南卷第2小题“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2011年全国卷Ⅰ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无论简析还是赏析,必须根据分值,揣摩答题点。“一问6分”暗含的基本要求是,本题有两到三个“概述点”,每点1分;
结合文本作出对应的简析或赏析,每点2或1分。

通观全国各地古代诗歌阅读题,概述题、简述题和简(赏)析题在卷面的分布是渐进式的。

理顺答题思路。多套古代诗歌阅读题,已不再使用名词术语(如某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提问,设问方式变得“含糊”。

全国卷Ⅰ尤其如此。2012年第8题问“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014年第9题问末尾两句是如何表现词中人物情绪的。这些题干虽未明确提示需要从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上入手答题,但从提问方式看,题干还是出现了诸如“表达”“表现”等“要害”词。作答时,先要仔细分析指定语句运用的技巧,是用的什么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或表现手法(赋、比、兴、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用典、卒章显志、抑扬变化、虚实相生等),再结合题干要求,就能找到答题思路。“红叶黄花秋意晚”是个写景的句子,放在句首起兴;
末尾两句(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是动作描写(表达方式)。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一、诗歌情境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方法点拨:

1.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写作内容。一般诗歌常见的写作内容有: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游子思乡、山水田园风光、咏史咏物抒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杀敌报国……

2.找出描写诗歌形象(主要是景物)的关键词语。依据关键词语概括出诗歌的形象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或闲适淡泊,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凉,或雄浑壮丽,或激情飞越,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4.依据诗歌情境氛围理解诗句中作者寄予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失望、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愉悦、乐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或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示例: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它又给我们以怎样的生活启迪?

思路点拨:第一步:找出诗句中的自然景物――山,水、柳、花。第二步:体会描绘这些自然景物的关键词语――重、复、暗、明。第三步:加以概括――山水重叠回环、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乡村风光。第四步:概括哲理――当生活中遇到困境,遭受挫折的时候,不要悲观失望,我们通过努力奋斗、不断探索,有时能够绝处逢生,发现一个美好的新境地。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瞩(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一种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答案: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旷静寂,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明月的清辉洒落松间,淙淙的清泉轻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浣纱女y刁来的欢歌笑语,莲叶的摆动下正有小渔舟缓缓穿行。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清静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二、表达技巧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备选词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映衬、象征、比兴、用典、动静结合、渲染、欲扬先抑等。

方法点拨: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人手。答题时应该包括: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 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革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试分析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寓情子景的表现手法,“自”和“空”二字写出了蜀相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颈联用典,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三、语言特色的鉴赏

命题角度: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指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2.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方法点拨:

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分析语言特色,必须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炼字炼句的鉴赏

命题角度:

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句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重点考查的词类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

方法点拨:

诗歌的字、词、名句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其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e.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c.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d.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e.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占人创作诗歌大都精于炼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哪两个字特别传神?请简要说出好在何处。

参考答案:“隐”和“没”两字特别传神。“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的难舍难分的心绪。

巩固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

2.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答:____

二、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一______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______,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后四句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请分别说说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

3.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哲理。

答:____

四、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甲]

[乙]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
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

答:_____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答:______

五、下面这首古诗,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赏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骗)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答: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与散曲,按要求填写相关文字内容。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遭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上面的作品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
而马致远却抒发了____。庄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

2.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_____

八、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___、___的特点。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_____的心境。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

4.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一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答: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平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2.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凸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二、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

三、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怀旧”句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
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的规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1.惜 爱 立 2.甲诗:“小”处入手,细致入微。

乙诗:“大”处着眼,境界开阔。

五、示例:[内容]这是一首哲理诗,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写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寓含着深刻的哲理。

六、豪放、热情 悲苦凄愁 借景抒情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品析字词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挑选出最贴切、最传神、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因此,诗词中那些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自然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品析字词,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常见的命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等。品析字词,应从古诗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个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感受诗词在写人绘景中营造出来的情态美、画面美、色彩美和动态美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品析时不能就字论字,架空分析,而应坚持字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该字词还原到作品之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答: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屋子里因为焙茶烧菜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山农的繁忙与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就是读完诗词后,要明白诗词所叙的是什么事、所绘的是什么景、所咏的是什么物、所抒的是什么情,同时能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正确的判断、概括、分析和探究。此类题常见的题设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或是什么意思”或“写出某(几)句诗的大意”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标题是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钥匙,往往对诗歌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2.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3.借助注释与提示。为降低理解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或提示等相关资料,它们对理解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4.字斟句酌。这是理解诗词内容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答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字斟句酌,推敲每个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通读全词,纵观四个选项,就不难发现B项对上片后两句的内容理解有误,上片后两句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其实是寻而未果的。所以B项“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是不正确的。

三、体味情感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们或抒游子逐客之悲、怀乡思亲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或写离别之愁,怀古之思,仕途之苦、闺中之怨等,无不感人至深。体味情感,就是要体味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此类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批文入情”的能力,即透过文字进而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抒发(表达、蕴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情)”等。答题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诗歌题材。古诗词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诗中意象。古诗词中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比较固定,如杨柳、孤篷、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示思乡怀人。抓住这个特点,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词中的景物特征,可以体悟其中蕴涵的感情。4.抓住关键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中,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答题时,要善于借助这类词语,把握诗中情感。另外,为了概述流畅、表达精确,还应记住一些专业性词语,如“乐观旷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离愁别绪、孤寂惆怅、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会经常用到。

2012年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吧。”这就表达出文天祥不怕牺牲、甘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画面

“诗中有画”是写景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句子,都刻画了美丽动人的画面。描摹画面,就是要求考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刻画的画面。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弄清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把握画面的构成;
2.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的特点;
3.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

[解析]诗的前两句构成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一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潺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后一幅,写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
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两类,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点。这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以下方面思考:1.了解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洁的形象等。2.结合诗词内容,联系诗人经历和生活时代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诗歌多表达对国家衰亡的忧伤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苟安的不满。3.从描写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点。诗词中往往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借助景物、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便能迅速、准确地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连云港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答: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层次要明晰,语言要精炼、准确。

[答案示例]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六、欣赏意境

古代诗人在写诗作词时,非常重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
而“境”,即作者所以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赏析意境,其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和选择与某种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该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首诗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几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感悟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通过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的内容,表述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有诗意,能与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相契合。为了表达准确,平时还应掌握一些用来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如宁静、清幽、深邃、清凉、壮阔、雄奇等等。

2012年临沂卷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

[解析]回答这道题可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首先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落”“空”“出”“惊”等动词点明了景物的特点,构成了“静谧”“优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鉴赏名句

名句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它们或情真意挚,感人至深;
或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或形象生动,诗意盎然;
或蕴涵哲理,发人深省等等。诗词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由于它们在景、情、理、趣等方面有值得称道之处。鉴赏名句,就是对古诗词名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答时,要根据名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进行赏析;
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进行赏析;
如果是说理名句,则从它的说理方式及其哲理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进行赏析;
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

2012年株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

[解析]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得生动有趣。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修辞、用典、词语、写法特点、抒感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八、表达赏析

表达赏析,即对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其内容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对比、用典、铺垫、象征、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对偶、互文等。古诗词的语言特色,通常可用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婉约细腻、沉郁慷慨、雄浑豪放等词语进行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往往并非单一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答题时,要辨明技巧,分析效果,能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指出其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012年河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请对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

春之怀古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一、古典诗歌抒情手法例析

诗歌抒情方式研究的是诗歌如何抒情。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从大类来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即事抒怀、借古讽今、借助一些独特的意象抒情、运用修辞强化抒情等。下面举例阐述一下,让大家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1. 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直接揭示了百姓无论兴亡都受苦遭殃的历史规律,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同情。

2.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纯然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包孕在景物描写之中。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之三),清新明丽的景色,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喜悦心情,流露出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3.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互相融合,难分彼此。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霜林醉”以秋天的景色衬托了离别的悲伤,“离人泪”直接点明离情,二者有机交融。

4. 托物言志。诗人借助自然界某种事物的特征,赋予它在人生和社会范畴的意义,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趣。“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作者托梅花表达自己无人赏识但无论受到何种打击都百折不回的精神。

5. 即事抒怀。通过描写具体的事件,将情感倾向蕴含于其中。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通过描写打猎的雄壮场面,抒发了豪放旷达、报国立功的豪情。

6. 借古讽今(含用典)。通过叙述、描写古代的事件、人物来暗示自己的感情。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7. 借助一些独特的意象抒情。主要借助一些古典文化中已经沉淀下来的意象如杜鹃、长亭、吴钩、鸿雁等意象来传达情感。如“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李中《钟陵禁烟寄从弟》),用古代诗人最习用的“杜鹃”意象来表达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愁苦。

8. 运用修辞强化抒情。指用修辞增进抒情的力度。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用“浮云蔽日”这个比喻表达了对“君王为奸邪所蒙蔽,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深沉担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用设问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爱情的歌颂。

二、抒情手法类试题的答题规范

抒情手法类的题目有基本的答题规范。基本框架:抒情手法+解说手法+所抒情感+表达效果。注意事项:要注意将叙、析、评有机结合;
要注意答题的层次感;
要结合具体问法确定答题的繁简程度,有的只要求说出抒情方式或情感,有的则要进行详细的扣文本鉴赏。

1. 间接抒情。

例1:阅读下面宋代诗歌,回答问题。(2013年高考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指津〕这首诗是写作者送一位隐士朋友回家。前两联是实写眼前送别时的情景与景色,后两联是虚写,想象友人回家以后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像友人一样摆脱官场俗务的愿望。题目已经降低了难度,已经直接指明了是间接抒情中的“用想象之景”来抒情,只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要点是写出想象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参考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2分,针对颈联)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2分,针对尾联)

例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2012年高考四川卷)

子 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题指津〕这首诗歌歌咏的就是杜鹃。杜鹃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常见表达思乡思归的意象。作者也是按照这个意象的含蕴来抒写的,并用了一些相关意象来烘托渲染。诗歌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通过一些习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感。答题时只要扣紧意象的含义在具体诗歌中的展现来答即可。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1分,答出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4分,任选2个意象分析,每个2分)

2. 直接抒情。

例3:阅读下面这首清代的词,然后回答问题。(3分)(2013年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 ①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②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③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④熏风:东南风。

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答题指津〕这首诗要结合背景来理解。上阕写自己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下阕写自己绝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表达了作者的崇高气节。“折腰久矣谢无能”用的是直抒胸臆。答题时只要讲透这句话,联系全诗和注释来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1分,解说句子)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2分,说出情感)

三、提高诗歌抒情手法鉴赏类题目答题水平的建议

要提高这类题目的答题能力,有以下建议:

1. 多读。强化读懂诗歌的训练,要将默读与朗读相结合。

2. 强化审题训练。准确辨识题目是否问抒情方式,明确答题的要素和繁简程度。

3. 牢记基本抒情手法。无论这方面怎样的题目,首先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范畴进行思考,再逐步深入、细化。

4. 科学训练。熟练答题的基本方法,建议以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为训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