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五篇】

时间:2023-06-16 17:1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一、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是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预习是一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五篇】,供大家参考。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五篇】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是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预习是一种铺垫,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善于课前预习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集中,能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听课,并做出反应,思维活跃,举手发言,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反之,没有做课前预习或者说是课前预习没有得到重视的话,学生容易开小差,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能引起共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成了分裂的活动,没有效果。因此,除了布置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预习导学工作。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预习导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恰当调整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案,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教学。比如说《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大作家”是谁?“小老师”又是谁呢?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愉快、主动地走进课文。有的时候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比如教学童话故事《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可像如下导入:

师:今天,老师从昆虫世界里请来两位小客人。第一位客人的名字藏在谜语里。(出示谜面: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团结在一起,抬走大米粒。)

生:蚂蚁。

师:真聪明!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个词。

师:“蚂”字左边一个虫子旁,写得小些,右边一个“马”字;
“蚁”字也是虫子旁,右边第一笔是点,再写撇捺。

生:(齐读)蚂蚁。

师:接下来,咱们请出第二位小客人,他可是昆虫世界里的音乐家哦。你听,多么悦耳的声音呀!(出示配上叫声的动态蝈蝈图)

师:谁能叫出他的名字?

生:蝈蝈。

师:对。他的名字叫蝈蝈。你瞧,有的蝈蝈是青绿色的,有的是褐色的。

师:跟老师一起写这个词。“蝈”字左边是虫子旁,右边一个“国”,要写得大一点。一起读。

生:(齐读)蝈蝈

师:看看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有虫字旁。

生:虫字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虫子旁的字?

生:……蜜蜂、蜘蛛、螳螂、蜻蜓、蚯蚓、蝴蝶。

师:小朋友们认识的字真多!

师:
蚂蚁和蝈蝈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童话故事。(板书:和)一起读课题

生:蚂蚁和蝈蝈。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比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过程

崔峦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要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必须摈弃一堂课几十个问题的复杂模式,提炼出统领全文的关键性问题,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学生理解文本,获取知识,提升语感,形成能力,陶冶情操。比如说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指导学生查工具书理解了“菩萨”的意思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菩萨兵指的是谁?为什么藏胞称朱总司令和红军是菩萨兵?”第一个问题显然是很容易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找出文章中体现朱总司令和红军有菩萨心肠的语句,这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读读找找中,在相互交流品读中,自然而然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感悟到了课文的思想,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作为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 精讲多练 方法多样 读说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打个比方,“朗读教学”与“语文素养的培养”有时就如“桥与门”的关系,桥是通往门的途径与手段,许多人停留在桥上看风景,而忽略了继续通往门,忘了叩门,那么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将会黯然失色。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读说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评价,享受朗读的快乐”的尝试,旨在加强语文实践,以读为本,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精讲多练,朗读流利

低年级课文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言语化”,这是生理、心理共同参与生成语言的过程。如果学生真能读得正确、流利,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这可不是简单的过程。于是,我把一节课的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能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工夫。如在首次读课文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宽松、愉悦、无压力,读得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检查朗读时鼓励学生抢着读,让学生感到竞争的愉悦。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没有读错,有没有读破句子,给机会让你来读,让学生在认识他人不足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入到读书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培养朗读能力。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方法多样,让读入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

1.范读。范,即榜样。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范读,其功能有三点:一是引领着学生去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二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是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领读。领读就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引导,以启发学生读出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或意。朗读中,学生领会了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并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义,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3.画读。画读就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笔画出来,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形象、鲜明起来。这样,通过对视觉感官的刺激,生发对课文的感悟。

如《爬天都峰》一课有这样的描写:“……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要求:边读边想象,用最简单的线条画出来。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主旨的过程。

4.伴读。伴读即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氛围之中,将读书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但需注意的是:首先,所选取的乐曲要得体,与朗读内容所抒之情、所表之意相吻合;
其次,音乐的声音要调控合适,切不可喧宾夺主,只闻音乐响,不闻读书声。

三、读说结合,促进思维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中把读与说结合,共同训练。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在教《蚂蚁和蝈蝈》时,先向学生提出:蚂蚁和蝈蝈谁做得对?为什么到了冬天,蚂蚁可以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呢?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围绕两个具体的问题再思考:(1)夏天时,蚂蚁在干什么?(2)夏天时,蝈蝈在干什么?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仔细体会。学生很快找到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蚂蚁在夏天的付出到冬天有了很好的回报;
而蝈蝈的懒惰决定了它们在寒冷的冬天只好又冷又饿,直至死去。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当然,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既能提高说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成了现代阅读教学亟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教师的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教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道绚烂的彩虹。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对话;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67-01

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研究多年,希望以对话的方式活跃小学语文课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对话的意识与对话的精神方面,在教学的策略以及模式建立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从工作实际出发,围绕小学语文的本质进行追溯和思考,在不断探索中构建出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情境。

一、阅读对话,让教学目标更加集中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来确定,而且在目标制定时长短期的教学目标要具有合理性。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太多,教学目标比较繁杂,教师有讲不完的内容,学生有记不完的知识点,结果造成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把握不住,,学生在学习时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教学目标应该很明确,能够让学生说出送别的时节、地点以及不一样的感受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其它的子目标都可以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而展开。在目标很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够抓住重点,围绕黄鹤楼、烟花三月、故人及送别来进行探究,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送别之情,感受到古诗文浓浓的文化内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获得语感,提升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这个长远目标的支配下,再通过字词的学习,语言的积累。体会感情等方面具体着手,作为短期目标让学生一步步进行实现。由于目标明确而又集中,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阅读对话之中,语文课堂也就会更加活跃。

二、学会倾听,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对话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在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因素时就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体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时,在教学中,学生在进入情境进行情感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在对学生的尊重中让他们获得信心和勇气。例如,在阅读环节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顺畅或充满情感,有时会结结巴巴,读错字断错句的现象时有发生。遇到这样的情况,批评是万万不能的,相反,我们应该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在不断鼓励中让学生有信心,有勇气继续读下去,抓住她的一处优点进行放大表扬。这样学生就会顺利地读完课文中指定的内容。由于初获成功的体验,以后他就会充满自信,愿意举手发言,从而不断获得进步。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有的学生对蔺相如的功绩不太理解,认为没有动一兵一卒,就获得了胜利,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对话的绝好时机,可以在交流中明白文武齐心协力才能获胜的结果。整个过程处在相互尊重和欣赏的氛围中。

三、创设情境,在对话中加深学生体验

赞可夫曾说过:每当教育触及到学生的情感深处和精神需要,教育的高效性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资源,引领学生用心体会,与文本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用心灵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情感的深处产生共鸣。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情感的波澜荡漾。例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文中自始至终以矛盾的情感牵动着读者的心,有对大黑骡子的爱,更有对战友的爱,两种爱都不能割舍。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和学生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就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情感,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让情感得到升华。问题的设置主要应围绕情感而展开,如:战士都舍不得杀大黑骡子,能舍得吗?既然舍不得又为什么一定要杀呢?在师生的交流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就会逐渐明白过草地时的艰辛,的大爱,在战友的一次次请求中,的第二次下令,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心痛和忍痛割爱,学生的体验获得加深。

四、放飞想象,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无限的,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小学生的年龄这是充满想象力的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放飞想象,度过快乐的童年,在充满对话欲望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课文充满童趣,教师的适当点拨,就会引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获得了知识。在阅读文本之后,有的为学生说:“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应抓住这一问题展开对话,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引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放飞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蝈蝈在干什么?蚂蚁在干什么?蝈蝈为什么说嘛意思傻瓜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绪活跃了,话匣子也打开了,想象了越来越丰富。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学生扮演蝈蝈和蚂蚁,在学生中展开模拟对话,学生就会更加畅所欲言,发挥无尽的想象力。

总之,活跃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很多,课堂中情境对话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与师生对话,与文本对话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挖掘,设计出富有创意的教学环节,创意出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不断地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句型练习,写出一句正确的话

写出一句正确的话,要教师还必须进行句型指导。首先让学生认识句子的“四素”,即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练写之初,可用课文中的句子做例子。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了做什么?要写“四素”句,我们可以从语文书35页 “三素”训练开始。例子:鱼儿在小河里游。人物换成了动物:鱼儿;
地点:小河里;
事件:游。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句子要素后,让学生进行自由练习,首先可以完成书上练习。即(1)燕子在____________。(2)蜜蜂在____________.(3)布谷鸟在____________。(4)_________在__________。另外教师还可以再出题,加入时间逐步训练学生写“四素”句。反复练习,可为以后的写话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让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生根,为写话服务

无论是书上的哪篇课文,它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生字以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进行感悟、体验,这尤其是低段教学的好方法。营造写话环境,就可诱导学生从简单的句子入手。比如《蚂蚁和蝈蝈》这课,让学生在文本语境中与词碰面认读,在感悟课文内容时,就可以抓住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等词语。抓住这些能突显童话角色鲜明特点的词语,既拉近与角色的距离,又帮助学生学好语言,还可以在巩固中能简单运用。再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算不上难点。但渐渐这个词有点抽象,为了让学生明白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我就是当场用半瓶水做实验的,让学生观察石子投入瓶子后水的变化,使得学生对“渐渐”一抽象词理解更加形象化,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学着用“渐渐”说一句话,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累了语言,提高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可以抓文本中各种类型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写完一句话,比如《探母》中的“一边……一边……”、《好学的爸爸》“一……就……”《月亮和云彩》中的“是……不是……”等等。

总之,低年级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训练,深入到语言文字之中,在文字中挖掘思考,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字词教学为写话服务,这是我感受最深的。

三、展开适当的想象,为写话提供素材

儿童的心灵充满智慧与幻想,洋溢着个性与灵动。如何激发学生睿智、灵性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去想,自己去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试图将学生带入课文的场景之中,发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童话语言。如在《蚂蚁和蝈蝈》教学过程中,如:让学生想象蚂蚁还会怎样搬粮食,设计“他们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 ,还有的________ ,个个满头大汗!”学生则说扛、抬、拖、运、拽等等;
这一训练以课文为原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扩展课文的内涵,创造出一种源于文本语言的另一种自己的语言。以及“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让学生补充除了书上说的唱歌、睡觉,还有蝈蝈在干什么?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这两则填空,既是结合文本的句式训练,又使文本阐发的画面立体丰满起来。再比如说,蝈蝈过冬时又冷又饿,他们在干什么?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 ,还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为了掌握“有的……有的……个个……”这一句式,我还设计了:1、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2、菜场上,小贩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个个________ 。3、________ ,有的________ ,有的________ ,还有的________ ,个个________ 。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这些典型的句型进行合理的想象训练,可以让学生先说再写,循序渐进最后达到连句要求。虽然这是二年级的要求,但一年级就要打好基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锻炼的时机,不断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四、抓好看图写话,培养观察力

看图写话是培养、提高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

指导学生看图时可先从整体入手。如果是以人物为主的,主要抓住这几个问题:图上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心情如何,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如果是以景物为主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由于一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我们可以教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从天空到地面,从远到近的等等。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童话;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90-01

童话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十分符合小学生爱幻想、爱思考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更能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使得当前童话教学中存在着将童话作为知识技能训练手段和对道德化、思想教育强调过度的问题,不利于童话教学目的的实现,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减轻教学道德训诫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多是认知类童话,童话教学大多较侧重对学生道德的训诫,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的某个道理,或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我们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这些属于理性思考,而小学生们尚不具备完善的理性思考,如果过早地向他们灌输这些思想,很容易压制孩子们的天性。如《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的教学中心是在赞扬蚂蚁的热爱劳动,批评蝈蝈的懒惰;
类似的还有《青蛙看海》、《三袋麦子》等,这些童话都较为侧重说理,较重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而如此一来童话便失去了原有的童趣,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同时小学生年龄较小,大多对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对偏重说教的内容则明显的兴趣索然。一旦童话教学偏于训诫,便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如在讲授《蚂蚁和蝈蝈》时,在讲解整个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大的学习兴趣。但在开始对故事蚂蚁和蝈蝈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评判高下的时候,学生明显表现出不感兴趣、心不在焉的情况。因此在实际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应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弱化童话内容的教育性,积极的为学生讲解一些童趣和童话美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要注意发挥出童话的审美功能。

二、积极拓展童话形象

童话形象可以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是作者利用拟人化手法将各种事物人格化。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童话形象大多都是拟人体的童话形象,例如《猴子种果树》、《小动物过冬》等,但超人体童话却基本没有涉及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童话故事最基本的特征即是幻想,利用童话的这一特征可很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超人体童话形象是由作家想象出来的,大多具有超自然的、创造奇迹的能力,通过学习这些童话,学生们的想象力空间得到较大的拓展,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将《哈利波特》中的一部分内容结合到教学中,大量超人体的童话形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并组织学生将《哈利波特》中的形象与教材中的童话形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出相似之处和区别,又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最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当引进国外童话

目前的童话教材中,国外的童话较少,受到教材具体内容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大多都是中国的一些童话故事,优秀的外国童话少之又少。但是,只对本国的童话故事进行讲解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造成一定的局限性,而与世界童话相比,我国的童话仍存较多的不足之处,外国童话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在实际的童话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介绍一些外国童话故事。笔者曾经在教学的时候将格林童话中的《母狼高司普和狐狸》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因为与教材中常见的东方童话在情节和语言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所以从故事的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便被牢牢的吸引。故事的讲述过程带给学生十分新奇的体验,而在故事结束之后,仍能引发学生对童话故事中母狼命运的无尽猜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的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解一些国外的优秀童话故事,如《狐狸太太和猫先生》、《赛根先生的山羊》等,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国外的童话作品,开阔眼界,发散思维,增强想象力。

四、创设童话教学情境

实践活动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创设情景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童话内涵,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青蛙看海》教学中,青蛙跟着松鼠跳过了很多台阶,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课文在此戛然而止。笔者此时提出“青蛙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看到了梦想中的大海,它和松鼠会有怎样的对话呢?”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模拟课文中的情境进行对话,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应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鼓励孩子们应向青蛙一样树立信心,追求理想。

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拓展童话形象,丰富童话教学内容,着重发挥童话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健康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