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数电期中总结【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16 17:5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数电期中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因素分析法;电力营销;分析;应用中图分类号:TM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发电企业在厂网分开后就从电网公司剥离出来。与电网相比,发电企业电力营销对象、重点发生了显著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数电期中总结【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数电期中总结【五篇】

数电期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因素分析法;
电力营销;
分析;
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发电企业在厂网分开后就从电网公司剥离出来。与电网相比,发电企业电力营销对象、重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往在电网公司中所用的电力营销分析方法工具不再适用。同时,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运行,要求发电企业主动去探索新营销模式,适应新营销环境,建立区域电力市场营销分析体系,为营销决策提供支持来规避电力市场环境下不必要的风险,发现机遇,提高企业盈利。

在发电企业电力营销分析中,对电力营销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是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方面,如分析同期对比收入增长因素、未达到预算目标原因等。因素分析可有效找出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及程度,其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对制订来年营销策略和计划意义重大。

一、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作为一种统计分析,其用来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经济现象总变动因素中各因素影响程度及方向。

指数体系是经济上有联系,数字上存在等式关系的3个及其以上指数;
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利用指数体系测定各影响因素对某经济现象总体变动影响方向和程度。常用的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法有帕氏指数、拉氏指数、函数指数、费雪指数等4种。

拉氏指数在基期水平上固定同度量因素,又称“基期加权综合指数”,拉氏公式实质是变化了的算术平均数算法。帕氏指数在报告期水平上固定同度量因素,又称“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帕氏公式实际是调和平均数算法。从数学角度看,建立在拉氏和帕氏指数上的因素分析公式一致,不同的是拉氏指数数量指标排在前,帕氏指数是质量指标排在前。正由于此,若应用于因素分析,会有绝对分析和相对分析结果不同。这种偏离原因是由于因素权重的偏差造成的,权重偏差导致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欠严谨。但通常认为,拉氏指数计算指数比实际偏大,而帕氏指数计算指数比实际偏小。

为避免拉氏指数偏大和帕氏指数偏小,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等人在拉氏和帕氏指数基础上创建偏差解决指数公式,后经大量对比验证,将其命为理解指数,也称费雪指数。费雪指数对拉氏和帕氏指数直接进行平均,消除指数偏高或偏低。

然而,多因素分析中,费雪指数体系计算结果会有合并成两因素计算结果和三因素计算结果有偏差,为消除其对结果分析影响,出现了基于微积分的函数指数分析法。函数指数分析法分析结果可完全吻合,这是因为于拉氏、帕氏和费雪指数体系建立在经典数字基础上,而函数指数体系建立在微积分基础上,后者更严谨。现实生活中,拉氏和帕氏指数计算简单明了,长期在经济分析领域使用。计算机的普及,函数指数分析或费雪指数分析易实现,计算更科学。

二、相加因素分析法

社会经济中, 有些现象变动是因为受到总体内各组成部分(或称构成因素)变动影响。

如发电企业售电收益变动是由售电给电网公司收益变动与售电给直购电用户收益变动共同影响,相加因素是由各个组成因素总变动引起的。

常用比重法和差额法测定相加因素总体各组成变动,比重法是根据因素在基数中所占比重与该因素基期与报告期相对离差确定某因素变动对现象总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差额法是因素报告期绝对量与基期绝对量离差与基数比,确定某变动因素对总量的影响程度。相加因素绝对值的测定分析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只需将各因素变动所引起的现象变动绝对额求和即可。

三、电力营销绩效因素分析

电力营销分析中很多可用因素分析,本文以影响电力销售的因素为例,分析电力销售收入影响因素,建立电力营销绩效因素树,甄别因素相乘相加类型,考虑因素现实意义,建立因素绝对额公式。根据不同分析重点,电力营销绩效因素树可有不同构成形式,本文从影响电力营销绩效两大因素电量和电价出发,构建电力营销绩效因素树,如图1:

表1 电力营销绩效因素树

电力销售收入为平均电价和总电量乘积,电量和平均电价对销售收入影响的绝对额可以运用函数指数公式,得到公式如下:

式中,I为售电收入;
Q为电量;
P为电价;
下标0表示基期,下标1表示报告期。

1、电量因素

电量因素可分解为水量因素、耗水率因素、水量利用率因素、综合厂用电率因素等。其中,水量不考虑合理弃水,取有效水量,其现实意义是电量受限于水流量大小;
水量利用率是实际多少水用于发电,此因素受市场需求、调度、检修等影响;
耗水率因素体现水库机组运行工况、调度优化程度;
综合厂用电率体现电厂技术和管理,可计算有多少电量实现上网销售。4因素是乘积因素关系,其对发电收益绝对额影响公式如下:

式中,W 为水量,UW为水量利用率,RW为耗水率,RU为综合厂用电率。

2、电价因素

影响售电收益的另一大因素是电价,购电单元总体上可分为电量分布结构因素和平均电价因素。前者是指相同电量按不同分布分配到各购电单元,电价权重的不同导致平均电价产生变化,引起售电收益变化。后者对售电收益影响是购电单元平均电价变动之和,相加因素关系。

式中,ID为购电单元电量分布结构对售电收益影响,IQi为第i个购电单元电量变动对售电收益变动影响,IPai为第i个购电单元平均电价变动对售电收益变动影响,Pi为第i个购电单元平均电价,Ii为第i个购电单元的售电收入,其余它符号同前。

式(8)表明,购电单元分布结构因素对售电收益影响绝对额等于各购电单元电量因素影响售电收益之和减去全电量计算的电量影响售电收益绝对额。

购电单元均价直接使用毫无意义,必须将其进一步细分为购电单元基准电价和分时系数。基期和报告期一般不发生每个购电单元基准电价都发生变化,也不会出现购电单元每个都实行分时电价,因素分析树中只需列出基准电价发生变化和已经采用分时电价政策的购电单元。某购电单元来既有基准电价变化又实行分时电价,平均电价等于分时系数乘基准电价,是乘积因素关系,影响售电收益绝对额公式如下:

式中,IPbi为基准电价对发电收益影响,Iti为分时系数对发电收益影响,Pb为基准电价,T为分时系数。此处基准电价是带电量权重的基准电价,为适应基准电价在基期或报告期进行了调整。

四、因素分析示例

以四川某水电站为例。假定其基期、报告期营销数据如表1、表2所示:

表1 基期、报告期营销基础数据

表2 基期、报告期营销数据

表2中,执行四川省分时电价政策的是A,所以其有分时系数,另一区域电力公司为B,直购电用户为C和D,不执行分时电价。分析上述相对基期,报告期数据变化,可得:

(1)销售收入为+1604万元。其中,电量因素-4525万元,电价因素+5856万元。

(2)电量因素中,来水利用率提高+46246万元,来水减少-41018万元,耗水率上升-9271万元,厂用电率上升-209万元。

(3)电价因素中,购电方电量分配结构-5456万元,购电方A的基准电价上调+8459万元,其分时结构-5020万元,购电方B基准电价上调+7874万元。

上述结果可得:①电价上升和电量减少综合作用出现报告期收入微增;
②天然来水减少和耗水率上升使得电量减少,来水利用率提高使得水减少负面影响降低;
③电量结构恶化和基准电价上调综合作用,使得电价上升。基准电价上调使得A和B收入都大幅度增加,但购电方电量分配结构和A分时结构恶化,影响平均电价上升。

根据因素分析,可得:①要想增加发电量,就得优化机组水库运行,降低耗水率;
②提高平均电价,调整优化购电方电量分配结构;
③与调度机构协调,改善分时结构,减少损失。

实际中上述因素树还可进一步细分,如A的分时结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丰枯和峰谷分时,受发电量和其他购电方分时结构影响。

五、结论

通过电力营销因素深刻分析,结合函数指数因素,建立层层因素树,逐层将因素分解到常用电力营销指标上,迅速找出影响电力营销绩效的主因,根据因素可控性,为制定营销策略和方案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杜家龙.四种因素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2007,327(11):126-128.

数电期中总结范文第2篇

采用车用燃料生命周期分析法,对北京市推广的电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车和租赁电动车的节能效应和减排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北京市电动车的运行情况对新能源电动车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预测,并据此提出一定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北京市现行推广的电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车和租赁电动车具有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发电结构、车用燃料类型等影响因素对电动车的减排效果影响较大;
预计到2020年,推广的新能源电动车将节能154769万千瓦时、减排CO239.4万吨。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节能减排;
车用燃料生命周期;
“十三五”

随着节能减排标准日益严厉(或成全球最严的京六标准拟于2017年实施),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各车企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各大车企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也均把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重点。中国工信部官方数据显示,仅2015年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0.69万辆,同比增长3倍。但是,无论是从国家政策还是从企业的关注程度来看,已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特别是为北京这类容易拥堵的特大城市缓解空气污染的效果如何,都直接影响“十三五”期间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1-2]。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3]是一种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和资源评价方法,国外很早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及应用。WTW(WellToWheel)分析法是LCA专用于评价交通机动工具燃料的一种方法[4],包括原料的开采、原料的运输、燃料的生产、燃料的运输与加注及燃料的使用等5个环节。WTW分析法将这5个环节划分为油井到油箱(Wellto-Tank,WTT)和油箱到车轮(Tank-to-Wheel,TTW)两个过程,给出了包括WTT和TTW两过程中各环节相关的能量效率及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5]。本文使用该方法,对北京市开始推广的电动出租车、公交车、环卫车和租赁电动车的节能效应和减排效应进行量化分析,核算出自2012年起至今北京市推广的电动汽车累计的节能减排效果。交通运输是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为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传统汽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是一项重要的举措[6],其中电动汽车因其节能减排的优势将在这次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全面总结北京市电动汽车节能减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电动汽车的减排因素,并结合北京市电动汽车的使用情况[7],分析了电动汽车的碳排放及其减排潜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预测,据此进行一定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评估

本文以北京市全部在运的电动出租车、电动公交车、电动环卫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的部分汽车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发电能源结构,在相同行驶里程的统一核算口径下,对以上几种车型的节能和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探寻影响新能源汽车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在《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①等规划情景下,对北京市“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进行模拟,并提出政策建议。“北京市电动汽车监控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监控中心”)对北京电动出租车、电动公交车、电动环卫车、电动汽车租赁等分别从2012年7月、2014年1月、2013年1月、2015年6月开始实施监控。与2012年7月监控中心初始录入电动车辆总计290辆相比,截至2015年11月,监控中心录入电动车辆总计已达4229辆,增长了13.6倍。监控车辆共计3771辆,监控比例达89.2%,北京市新能源电动车的推广和实施在“十二五”期间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以下研究依托于该监控数据平成。

(一)北京市出租车的节能减排分析1.2012年7月—2015年11月,北京电动出租车总计节能5781.4万千瓦时。2011年,首批北汽福田“迷笛”纯电动出租车在延庆县示范运行。从2012年4月开始,陆续在延庆、房山、密云、平谷、大兴、昌平、怀柔、通州、顺义等区县推广,按规划至2017年在全市10个郊区县运行车辆总数达5000辆以上。截至2015年11月,监控中心录入电动出租车辆总计2479辆,监控车辆数为2298辆,监控比例92.7%,累计行驶里程12793万公里。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7月—2015年11月,电动出租车总计节能5781.4万千瓦时,折合为482.8万吨汽油。电动出租车对燃油出租车有明显的节能替代效应,但近5年电动出租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导致出租车能耗总量快速上涨。2.2012年7月—2015年11月北京电动出租车总计减排5369.5吨。基于车用燃料全生命周期对电动出租车的CO2排放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2012年7月—2015年11月电动出租车总计减排5369.54吨,具有减排优势。在控制出租车总量的前提下,加之北京相比其他城市发电结构更优,所以大力推广电动出租车,对北京这类特大城市而言减排效果将更明显。

(二)北京市公交车的节能减排分析1.2014年1月—2015年11月电动公交车总计节能380.9万千瓦时。截至2015年11月,监控中心录入电动车辆总计391辆,比2014年1月增长了39.6%,累计行驶里程为316.3万公里。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1月到2015年11月电动公交车总计节能380.9万千瓦时,折合为31.8万吨汽油。2.电动公交车的CO2排放量仅为燃油公交车的79.3%。2014年1月—2015年11月电动公交车总计减少排放625.9吨,电动公交车的CO2排放量仅为燃油公交车的79.3%,“十三五”期间增加公交车的运营数量,特别是增加电动公交车的运营数量,具有较大的减排优势。

(三)北京市环卫车的节能减排分析2013年1月电动环卫车辆总计871辆,其中2吨环卫车807辆、8吨环卫车33辆、16吨环卫车31辆。截至2015年11月,电动环卫车辆总计1324辆,2吨和8吨的环卫车数量分别增长51.1%和139.4%,16吨环卫车数量降低16%,总量增长52%。1.电动环卫车能耗仅为燃油环卫车的77.1%。2013年1月—2015年11月电动环卫车总计节能53.6万千瓦时,折合为4.3万吨汽油,电动环卫车能耗为燃油环卫车的77.1%。北京市环卫集团推广使用新开发的纯电动环卫车续航里程可以达到360公里、连续作业时间达7小时,作业效率相当于20个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可以节省80%以上的劳动量,但使用和维护成本还不到传统环卫车的三分之一,节能和成本节约效果明显。2.电动环卫车碳排放量为燃油公交车的92.3%。基于2013年1月—2015年11月环卫车运营数据,电动环卫车总计减少排放48.53吨,碳排放量为燃油公交车的92.3%。相比公交车和出租车,电动环卫车的减排优势并非特别突出,究其原因,电动环卫车的电力系统除了需要供给车辆本身的驱动之外,还需要满足环卫车本身的清洁作业需求,而传统燃油环卫车的清洁作业工序能耗则不计入百公里油耗。如果采用统一计算口径,电动环卫车的减排效果更乐观。

(四)北京市汽车租赁的节能减排分析2015年6月电动汽车租赁服务的部分汽车纳入监控中心监测系统,监控车辆数从6月的17辆上升到11月的35辆,数量有限。1.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2015年6月—2015年11月,租赁电动车节能5.23万千瓦时,折合为4227.7吨汽油。但是35辆监控车辆显示的市场占有率太有限。2.消费者接受意愿和程度影响租赁商业模式推广。2015年6月—2015年11月,电动汽车租赁减少CO2排放量为4.86吨。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服务推广、实施力度以及消费者的接受意愿和程度,依然极大地影响着这一商业模式的推广。

二、新能源电动汽车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比传统燃油汽车高出46%以上,并具有13%~68%的CO2减排潜力[7],但其减排潜力受诸多因素影响[8]。本研究从发电能源结构、车用燃料类型(单位燃料的CO2排放系数)、汽车类型(百公里能耗)、城市交通状况(时速)、煤电技术供电路线、电池类型(重量、能效)等6个因素对电动汽车燃料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影响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一)北京市发电能源结构的影响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①、《北京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4年②、2020年全国的发电结构和2015年北京市的发电能源结构中[9-10],发电能源结构如表1所示。选取监控中心2012年7月—2015年11月北京市电动出租车为研究对象,在车辆总数、累计行驶里程、百公里能耗等参数不变的情景下,纯电动出租车在2014年全国发电结构下减排了5370吨;
在2020年全国发电结构下预计减排空间为8475吨;
在北京2015年电网能源发电结构下减排10245吨,是2014年全国发电结构下排放的48.5%。由此可见,不同的发电结构能够很大程度影响电动出租车的CO2排放量,而且以北京2015年电网能源发电结构进行计算,车辆的减排效应甚至高于全国2020年发电结构情景下的减排量。主要因为北京市电网中火力发电比例较低,且有部分电力从外省调入,因而较全国电网能源结构更清洁。

(二)车用燃料类型(单位燃料的CO2排放系数)的影响在累计行驶里程、累计车辆总数等参数不变的情景下,空调能耗不计,依据2015年北京电网公布的发电能源结构,在耗电行驶生命周期阶段,纯电动公交车减排893吨、燃气公交车减排400吨,占比分别为70.5%、81.2%。可见,车用燃料类型直接影响单位燃料的CO2排放系数,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3种车型中,电力驱动的公交车减排效果最好。

(三)汽车类型(百公里能耗)的影响在年均行驶里程、CO2排放系数等参数不变的情景下,对不同车型碳排放进行比较分析③。图1显示,公交车的排放水平最高,环卫车其次,最低排放的车型是出租车。环卫车的排放水平约为公交车的47.6%,而出租车的排放水平约为公交车的16.7%。

(四)北京市城市交通状况(时速)的影响目前北京市车速为20千米每小时的拥堵时间为日均1.75小时,畅通时速约50~60千米每小时,行驶距离为35千米。在累计车辆、累计形式里程以及CO2排放系数、效率等参数不变的情景下,计算2012年7月—2015年11年燃油出租车和电动出租车行驶过程中由拥堵到畅通的碳排放量。核算结果表明,当车速由60千米每小时降低到20千米每小时时,燃油出租车的碳排放是低速的29.4%,纯电动出租车的CO2排放则是低速的36%。畅通情景下,电动出租车的碳排放为燃油出租车的75.9%;
而拥堵情景下,电动出租车的碳排放更低,仅为燃油出租车的62%。随着车速的降低,电动汽车相对于燃油车减排优势愈发明显。

(五)不同煤电技术供电路线的影响以监控中心北京市电动出租车为研究对象,在运营汽车数量、百公里能耗、累计行驶里程等参数不变的情景下,对比分析不同煤电技术供电路线与汽油车路线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应用IGCC(IntergratedGasificationCombinedCycle)与CCS(CarbonCaptureandStorage)组合技术减排效果最显著,相比网电技术,有高达36%的减排空间,应用此技术既降低供电煤耗,还能对CO2进行捕捉和收集,和IPCC报告提出的“煤电IGCC工厂应用CCS技术能降低约20%的电力输出,同时捕捉85%~95%的CO2。”结论一致。煤电技术对减排效果起关键作用。

(六)电池类型(重量、能效)的影响假定北汽“EV200”纯电动出租车分别以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铅酸电池为动力行驶,在耗电行驶生命周期下,磷酸铁锂电池CO2排放量是锰酸锂电池的87.4%、铅酸蓄电池的88.5%。磷酸铁锂电池驱动电动车碳减排性能明显优于锰酸锂电池、铅酸蓄电池驱动车。

三、“十三五”北京市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效果预测

“十二五”期间电动车保有量占全部车辆的4.9%,但能耗仅占总能耗的2%,CO2排放量仅占全部车辆排放量的2.86%,燃油车仍占很大比重。“十三五”期间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根据2010—2014年5年间北京市出租车、公交车、环卫车的数据的平均增长率,以及《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①、《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等规划要求,“2017年北京市电动环卫车数量占总环卫车数量的50%;
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新增或更新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5%。”综合预测出2020年底出租车、公交车和环卫车的保有量分别为68648辆、45295辆和15817辆。预测结果表明,至2020年底,3种车型合计能耗为154769万千万时。其中,出租车总能耗为61691万千万时,新能源出租车能耗占44.8%;
公交车的总能耗为91832万千万时,新能源公交车的能耗占总能耗的63.64%;
环卫车的总能耗为1245万千万时,新能源环卫车的能耗占总能耗的43.2%。至2020年底,3种车型合计排放CO2量为39.4万吨。其中出租车总排放为6.6万吨,新能源出租车排放占总排放的57.5%;
公交车总排放23.4万吨,新能源公交车排放占比61.5%;
环卫车总排放为0.43万吨,新能源环卫车排放占比为56.1%。2020年出租车保有量较2015年增加了0.9%,公交车增加了8.8%,环卫车增加了47%,但3种车型总能耗却减少4.6%,CO2的总排放仅增加了7.1%,减排效果较明显。按车辆燃料全生命周期核算,能源的开采、运输以及电网发电结构仍然对结果有较大影响,因而在未来5年中,提高能源的开车运输效率以及调整电网发电结构依然是重要的发展目标。

四、主要结论与“十三五”政策建议

数电期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需求预测;
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素萍(1964-),女,江苏沛县人,甘肃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济师;
刘永光(1982-),男,山东德州人,甘肃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工程师。(甘肃 兰州 73003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40-03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十二五”时期,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网企业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贯彻落实、主多分开以及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对电网企业的用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破单一用工数量预测向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需求数量、结构和质量预测工作就成为人力资源规划和计划工作的必然趋势。

从具体人力资源业务来看,现有电网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虽然能够从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人力资源队伍发展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局,但人力资源规划预测不能与生产经营发展密切结合,形成具体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劳动定员管理作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方式,严格按照电网定员标准执行,但与现有的实际用工不能有效结合,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新员工招聘更多依据超定员情况进行配置,但不能有效地与超缺员岗位所需素质要求匹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解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而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正是从用工总量、人员结构和员工素质三方面全方位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本项目根据企业战略与经营发展要求,以“控制用工总量、优化员工结构、提升队伍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建立人力资源总量、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需求预测模型,从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并实现控制人工成本、提升效率及效益的管理目标。

以控制用工总量为目标,在分析业务增长对用工需求的基础上,研究用工总量与其影响因素(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分析生产效率提升对用工需求的缓解作用,采用数理统计与经营管理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兼顾业务发展和效率提升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实现“用工总量需要多少人”的预测目的。

以优化员工结构为目标,在深入分析各专业用工数量与影响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预测的用工需求总量向下分解到各专业,以明确各专业的用工需求量;
结合人员配置率,将各专业的用工需求预测增量进一步向下配置到各下级单位或各二级单位,建立兼顾业务发展和用工实际需求的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各专业、各机构需要多少人”的预测目的。

以优化用工策略、提升员工素质为目标,根据业务的核心程度划分对应的用工类型,明确用工总量中长期职工、农电用工、劳务派遣用工的需求数量,并进一步确定可以采取业务委托形式的用工数量,在明确长期职工需求总量的基础上分析各下级单位或各二级单位长期职工的需求数量,并对新进长期职工的学历要求、毕业院校要求和学科专业要求等进行分析,以形成新进长期职工补员的素质需求预测;
根据各下级单位、各专业人员配置率、各专业与电网安全生产的关联程度、各专业的专业弹性系数和各单位区域核心地位等四方面因素设计“补员优先级指数”,明确各下级单位新进长期职工补员的优先顺序。最终建立完整的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需要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补员方式”的预测目的。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

综合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和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建立能够控制用工总量、平衡用工配置、优化员工队伍、规范用工策略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2.主要流程说明

(1)流程一: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流程。

第一步:设计电网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收集并整理数据,包括按照数据收集标准化模板收集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数据和统一数据量级等步骤;
然后,筛选指标并降维,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步骤;
最后,设计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包括设计总量需求预测主体模型和效率提升调整系数、验证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等步骤。

第二步:设计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

第三步:合并电网企业、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的需求预测结果,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结果。

(2)流程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流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的设计与预测主要针对电网企业。

第一步:设计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收集并整理数据,包括按照数据收集标准化模板收集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数据和统一数据量级等步骤;
然后,筛选指标并降维,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步骤;
最后,设计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包括设计各类用工(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和服务类)和技能类各专业用工需求预测模型、设计调整系数、验证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等步骤。

第二步:进行补员配置,将各年度、各专业的补员数量分配至各市州单位及下属各二级单位。

(3)流程三: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流程。第一步:划分用工类型。梳理和划分企业业务及对应的用工类型,并明确“十二五”期间各年度、各用工类型的占比情况和用工数量。

第二步:结合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预测“十二五”期间对长期职工补员的数量要求和素质要求(包括新进人员的学历、毕业院校和专业等要求)。

第三步:分析长期职工新进人员的补员优先级。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一是精心做好前期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充分认识模型设计前期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分两次从两个层面(即专业部室和基层单位)对历年生产经营数据、用工数据、分专业用工数据和退休人员数据进行了收集、核实和预测。在数据的整理上,以2012年单位个数为基准年度,向前向后核减核增单位数据,保持连贯性;
对历史数据按比例进行加权汇总;
统一数据量级,消除不同驱动因素间数据量级差异较大的情况;
采用对所有指标数据取自然对数的方式,缩小数据间量级差异。

二是应用SPSS进行指标筛选与降维。为确保关键驱动因素选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应对已收集的大量指标进行筛选,选取与用工总量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参与最终建模。同时,对已选取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进一步减少建模过程中自变量的数量。首先借助SPSS软件分析,运用关键因素驱动法、专家研讨法等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从中选取输电线路长度、变压器数量、配电线路长度、营业户数、固定资产等5个关键驱动因素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降维处理,消除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获得公因子方差、解析总方差和成分系数矩阵参与建模。

三是对模型进行曲线估计。通过SPSS软件将提取的公因子与用工总量进行曲线估计,得到各种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情况下,选取拟合度较高的几条线代入公式进行试算,从中选取差异率较小的曲线作为备选曲线,最终从多个曲线中筛选出最合适的曲线作为主体模型。某电网企业确定的曲线模型及主体公式为:

其中 Y:用工数量;
f:公因子。

六是对模型设计进行调节系数设计。由于在主体模型设计过程中只考虑了生产经营增长因素对用工总量的影响,未考虑效率提升因素,因此特设计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对由主体模型预测出的用工总量进行调整。经调整后得到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的公式如下:

其中,P:用工总量;
f:公因子;
k: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即:

七是依据结果对用工总量验算和测算。首先模型对企业历史用工总量数据进行验算,以验证模型计算结果。如测算结果与实际用工总量差异较大,则需要重新对模型进行调整。如测算结果与实际用工总量差异较小,即可对目标年度的用工总量进行预测。

八是预测各专业的用工需求并与总量预测吻合。依据总量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立各专业结构用工需求,运用专业弹性系数对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差异进行小幅修正,通过调整后得到的人员结构模型的汇总结果与总量模型预测结果一致,做到总量预测与结构预测之和差异为“零”。

4.专业管理考核与控制

一是通过“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得到的各类别、各专业人员用工总量之和与“人力资源需求总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通过补员配置,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基层位员工配置逐步平衡,员工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控制管理人员配置,严格按照企业定员标准配置管理人员,确保管理人员不超编。管理人员每年只补退休,不新增;
专业管理人员按照技术、技能和服务人员比例配置,技术管理人员按照技能人员比例配置。

三是生产技能人员在模型预测和效率调节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专业弹性系数对个别配置率较高的专业进行调控,每年保持较小的、相对均衡的增长幅度。随着农网技术改造的逐步开展,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专业用工逐渐实现业务委托。

四是在明确“用工总量需要多少人”、“各专业、各机构需要多少人”后,进一步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补员方式”,建立员工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根据业务开展需求,分析各项业务对新进长期职工毕业院校和学科专业的要求,明确新进长期职工的补员优先顺序。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评估及结论

本项目主要研究了2009~2015年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影响人力资源的主要设备因素的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对目标年人力资源需求总量、结构、素质进行预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用工总量得到严控,全民工、农电工和劳务派遣用工总量下降。运用SPSS软件,通过对大量备选驱动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输电线路长度、变压器数量、配电线路长度、营业户数、固定资产五个指标作为关键驱动因素,以2009~2011年的数据作为历史数据,选取对数曲线,成功建立电网企业主体预测模型。考虑效率提升因素,设计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对根据主体模型预测出的用工总量进行调整,运用总量模型预测了2012~2015年的用工总量,通过比对2012年的预测数据和定员数据,有效控制预测误差在1%以内,达到严格控制用工总量的目标,实现了“用工总量需要多少人”的预测目的。

二是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单位人员配置趋向合理。根据各专业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需要,对管理岗位采用定额法,保持经营管理岗位人数不变,专业管理和技术管理岗位采用按照生产服务岗位增幅的一定比例增长;
供电企业九大生产岗位采用关键驱动因素法;
对于发电生产和送变电施工生产岗位采用趋势外推法,保持历史年度趋势不变。最后,运用专业弹性系数对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差异进行小幅修正,建立了各个专业的用工结构需求模型,通过调整后得到的人员结构模型的汇总结果与总量模型预测结果一致,使总量预测与结构预测之和差异为“零”,保证了所建立的各个专业用工模型的准确性。并依据各专业的预测增量,结合年度预计退休人数及人员晋升情况,对预测年度各专业按照各专业的配置率将补员人数分配至各市州单位、直属单位乃至各个二级单位,使得供电企业技能岗位整体配置率得到控制,同时保证了关键核心业务配置,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单位人员配置趋向合理,实现了“各专业、各机构需要多少人”的预测目的,达到了优化员工结构的目标。

三是新进人员素质要求清晰明确,补员招聘计划科学严谨。采用专家研讨法划分核心与非核心业务,计算出长期职工和非长期职工的需求量,非核心业务上的劳务派遣用工通过业务外包减少数量,实现了“三降一升”,即电网企业长期职工用工数量降低、农电用工数量降低、劳务派遣用工数量降低、劳务派遣转业务委托用工数量上升。运用关键驱动因素法构建素质模型,预测“十二五”期间新进人员学历结构,通过专家研讨法制定毕业院校和学科专业要求。应用SPSS的聚类分析功能分析补员优先级,将各单位新进长期职工按专业划分补员优先级,分为A、B和C三级,表示补员的优先顺序,以确保将有限的新进长期职工优先补充到最关键、最紧缺的单位及专业,建立了完整地素质预测模型,对招聘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了“需要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补员方式”的预测目的,达到了优化用工策略,提升员工素质为目标。

四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是在电网企业劳动用工策略发生重大调整的深刻背景下启动的,这项工作取得的成果是对滚动调整“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规划和制定年度用工计划的重要依据。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将积极践行“效率优先”的用工策略,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优化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企业用工管理水平。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需待改进与完善:

一是在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前期历史数据收集中,相关数据的历史延续性很重要,由于各年份统计口径的变化、相关数据报表来源等因素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对历史数据的口径、特殊年份数据调整都需进一步完善。

二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中涉及的预测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实际操作与应用过程中,如遇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对模型预测方法与结果进行相应调整是必然的,例如2012年多数电网企业进行了“五大”机构调整工作,如不进行调整,其通过历史数据建立模型所形成的各项预测结果就会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影响未来预测结果的实用性等。

三是当政策性调整仅发生在下级单位间时,需对调整年度和未来预测年度的补员配置及新进人员素质要求的预测结果进行调整。当政策性调整或其他客观影响不仅发生在下级单位间且会对用工总量和各专业用工数量产生影响时,需从总量和结构模型预测结果开始进行全面调整。

四是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中,各样本点的采集受各级层单位分布不均衡影响,其预测的数据也会与实际相差较大,会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的推广应用。

3.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是以电网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为基础,以人力资源集约化发展为导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分别对“十二五”期间电网企业的人力资源总量、人员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方法。如按以下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滚动修订各单位“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并在各单位推广应用,保障用工总量的供给,以保证电网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以战略导向为原则,充分依据电网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按“控制用工总量、优化人员结构、提升素质结构”的规划要求,优化用工策略,降低用工风险。

二是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原则,科学合理地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充分考虑构建模型及应用中的各种限制性条件,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以增强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实现预测结果的实用性。

数电期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期末自动转账 思考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学科,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现在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软件,以企业相关案例进行实验。在近几年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综合性和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些业务的处理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中以自动转账功能的运用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找出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的意义

期末自动转账是财务软件中一项强大的特殊功能。不同于传统手工转账,而是根据会计期末工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将繁琐的期末手工转账转化为信息化自动转账。它的运用更适应现代高节奏的企业财务工作特点,以最简便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财务的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期末自动转账的流程

会计核算期末结账前,有许多成本、费用需要结转,转账分为外部转账和内部转账。外部转账指将其他子系统(如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存货核算等子系统)生成的凭证转入总账系统中;
内部转账是在总账系统内部通过设置凭证模板自动生成的凭证。下面以用友ERP-U872财务软件为例对自动转账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自定义结转

会计月末时,经常需要重复做一些转账业务,比如:结转各种费用、计提折旧、计提借款利息等。自定义转账就是在转账设置时由自己设计一个凭证模板,包括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方向及金额计算公式等。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自定义结转”命令,进入“自定义转账设置”窗口,在此设置“计提短期借款利息”的转账凭证。设置成功后,选择“期末―转账生成”命令,单击“确定”按钮,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保存后凭证左上角显示“已生成”字样,这是自动转账凭证的标志。

(二)销售成本结转

销售成本结转是月末根据商品销售数量和商品的平均单价计算各类商品销售成本并进行结转。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特别是企业销售多种商品,又必须分别计算各种商品的销售成本时,若采用销售成本结转功能模块,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销售成本的自动转账。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成本结转”命令,进入“销售成本结转设置”窗口,只要选择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三个科目对应的科目编码并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完成设置,进入“销售成本结转设置”窗口,操作方法与自定义转账生成基本相同,只是转账类型选择“销售成本结转”。

(三)汇兑损益结转

汇兑损益结转用于期末自动计算外币存款、外币现金、外币结算的各项债权债务账户的汇兑损益,并在转账生成中自动生成汇兑损益转账凭证。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期末--转账定义--汇兑损益”命令,进入“汇兑损益结转设置”窗口,系统列出所有具有外币核算的会计科目。输入“汇兑损益入账科目”,并对需要计算汇兑损益的科目进行选择,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操作方法同上,选择转账类型“汇兑损益结转”和外币币种。

(四)期间损益的结转

期间损益结转是月末将所有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中,以便计算当期经营成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中,企业期间损益结转业务原理一致,共性较强,因此软件开发商已在系统内部设计好结转规则,用户只需输入“本年利润”科目的编码,系统即可自动定义该凭证模板。

在总账系统中选择“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结转”命令,进入“期间损益结转设置”窗口,选择本年利润科目。转账类型应选择“期间损益结转”。

四、期末结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期末自动转账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实验时,由于对转账设置和生成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不够了解和注意,在实践环节经常出现错误,致使上机操作无法正常进行。现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自定义结转公式错误

进行自定义结转定义时,需要设置分录公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公示设置错误”的提示。这是由于公式理解错误、公式设置格式错误导致的。公式设置作为自定义转账设置的关键环节,就算一点小失误,都会造成自动转账生成的凭证与应得到的正确结果大相径庭。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取数函数和不同公示的设置讲解。

(二)销售成本结转无法正常进行

进行销售成本结转设置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集中出现两种错误:一是提示“库存商品科目、商品销售收入科目、商品销售成本科目的科目结构不同”,造成设置不成功;
二是提示“收入科目贷方余额>库存科目期末数量余额”,造成无法生成转账凭证。出现上述原因在于“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这三个科目的结构不相同及期初余额没有录入库存商品的数量。销售成本结转设置要求科目结构必须相同,即所有明细科目一致且都是数量核算,将三个科目增加明细账时可以使用会计科目维护中的“成批复制”功能,它可以准确、快速地实现上述要求。此外,在数量核算下,期初余额中必须录入库存商品数量及手工录入“确认销售收入”的凭证时必须输入产品的销售数量,才能在月末自动生成销售成本结转凭证。

(三)汇兑损益结转数据错误

汇兑损益结转的设置需要两个汇率:记账汇率和调整汇率。月初操作时,在“基础档案--财务--外币设置”中设置记账汇率,月末汇率发生变化,在外币设置处设置调整汇率,调整汇率与记账汇率的差额,即可作汇兑损益凭证。有些同学在汇兑结转时没有数据生成,是调整汇率没录入,到“外币设置”中录入即可。

(四)期间损益转账生成的金额错误

损益转账定义设置正确,生成凭证后发现数据与实际不符,期末转账业务的数据大多来源于账簿,在生成期末转账凭证前必须先将其他业务登记入账。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在处理期末转账业务前,必须将其他经济业务审核并记账,相关转账凭证才能生成,否则就会导致取数错误。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将本月填制的所有凭证审核记账,其次生成期间损益结转凭证,这样生成的凭证数据才不会出错。

五、结论

教学过程中期末处理自动转账,可以提高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但在设置和生成过程中不注意数据间的关系和转账生成顺序,会造成凭证无法生成或生成数据错误,影响后续工作顺利进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程序,掌握操作要点,力争全面掌握这一重要功能,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数电期中总结范文第5篇

将燃料电池与蓄电池、超级电容或其他电能储存装置集成在一起构成混合电源,能够解决很多动态供电与发热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案本身也具有电源管理方面的问题。

混合电源

在本文所讨论的电源架构中,我们称燃料电池与蓄电池的组合结构为混合(电源)系统。这种架构广泛应用于多种燃料电池和蓄电池,并取代了诸如超电容或超级电容之类的储电装置。但是,每种混合电源实现方案都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以满足所选择的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的独特需求。

混合电源系统主要的组件包括燃料电池、燃料盒、蓄电池、系统负荷、直流输入电源和电源控制器(见图1)。燃料电池与蓄电池的结合称为混合电源(HPS)。

上述系统在使用的不同阶段,能够用做三种能源和两种负载。当该系统没有插接直流电源时,燃料电池和/或蓄电池的组合结构能够为系统负载供电。另外,当直流电源不存在时,燃料电池还能够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尽可能地增强电源断电末期(end-of-power-shutdown)的性能,或者实现更好的系统动态电源响应特性。当直流电源可用时,它既对蓄电池进行充电也对系统负载进行供电。

对于这种复杂的结构,我们必须对系统的电源通路管理进行精确控制,以确保系统负载的运行总是能够满足终端用户的使用要求。关键的控制时机是当可用的电量降低到一定的水平时,这时电源无法再为系统负载供电,导致了受限的使用配置,甚至执行了受控的关机操作。

为了实现这种精确的控制,电源控制器必须能够检测多种因素以产生有效电量和总有效电量峰值等关键数据。这些关键数据的定义如下:有效电量峰值定义为混合电源在一定的短期时间内能够提供的电量,例如DVD机启动或关机时光盘操作所需的电量。峰值周期取决于终端设备的负载分布特征。总有效电量定义为混合电源能够提供的总电量,它与放电比率无关。

系统监测

利用目前市场上供应的标准燃料计可以对蓄电池进行监测,例如使用bq20z75监测两组、三组或四组串联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或者使用bq27210监测单组串联的锂电池。这些监测方案能够为电源控制器提供所需的电压、电流、温度、电荷状态等数据。

蓄电池监测系统通过I2C、SMBus或HDQ之类的数据总线实现与电源控制器连接。通过这种接口方式,电源控制器能够获得非常精确的电池电荷状态(SOC),以确保在充放电的过程中都能够安全使用电池。

对燃料电池和燃料盒的监测更具挑战性。燃料盒内可用燃料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燃料电池的当前与平均效率都是监测燃料电池有效电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很多情况下,燃料盒是系统特有的装置,因此燃料的类型数据可以保存在电源控制器中。在其他一些电池监测系统的实现方案中,我们需要提供存储在燃料盒内燃料的数据,并通过类似的接口总线传给电源控制器。

具有数据存储功能的燃料盒实现方案中,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电源控制器或者燃料加注系统将测量出的剩余燃料数据写回到燃料盒中。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只适用于燃料盒能够取出并重新插入的电源系统。

除了燃料盒的燃料数据之外,对于燃料电池还需要监测其他一些参数,包括温度、燃料注入速率、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这些参数用于计算燃料电池的当前效率。比如,通过温度参数可以判断出燃料电池当前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此外,我们还需要测量直流电源和系统的负载功率等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以及来自于监测子系统的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总有效电量和峰值有效电量的值。终端设备的有效运行时间取决于这四个因素。

在分析电源断电末期的特性时,燃料电池功率输出的响应能力和蓄电池的尺寸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了解有关知识。

预测HPS运行时间

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监测子系统能够为主系统提供总电量和峰值电量的数据,使主系统能够判断各种所需的用户数据。在这个实例结构中,我们采用了一个电源控制器,它具有多种优点。主要优点之一就是能够管理数据和子系统,使得混合电源在使用过程中就好像一个标准的蓄电池电源一样。

电源控制器负责接收监测数据并管理蓄电池的使用过程,在HPS的预期寿命期内发挥最高的性能。这对于两个方面特别有利。

通过燃料电池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即使在没有直流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峰值有效电量处于最佳的水平。

管理电池的电荷状态(SOC),从而尽可能地提高这一结构的可用性。

对SOC特性的管理与当前大多数便携式应用中使用电池的方式是相背离的。一般而言,蓄电池是唯一的无线电源,所以它必须为主系统提供所有的电能。因此,蓄电池应该安全地存储尽可能多的电能,最终实现最长的系统运行时间。同样,蓄电池的充电时间也是至关重要的,充电时间越短越好。

我们可以在蓄电池的充电时间和寿命之间进行权衡,但是这在目前的消费产品中并不常见。对于HPS而言,这两个使用动力不起作用,因此采用电源控制器可以在蓄电池与燃料电池两者的最佳状态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理想情况下,HPS中的蓄电池能够在整个HPS寿命期限内持续工作,不需要更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电源控制器可以提供蓄电池充电管理功能,例如在较低的电压下充电,采用较慢的速率充电,以及对充电电压/速率进行温度补偿。电源控制器通过调节电池的充电电流,能够确保当连接系统负载时有足够的直流电源供电。

最近推出的智能电池数据集(SBDS)补遗将燃料电池的数据添加到现有的支持蓄电池的数据集中,使主机能够访问,从而控制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的使用过程。采用电源控制器之后,能够处理复杂的HPS功能,根据SBDS燃料电池附加内容能够帮助主系统更有效地使用HPS。

增加燃料电池和蓄电池的总有效电量,能够使主系统实现有效运行时间指示、剩余时间报警(RTA),或剩余容量/电量报警(RCA)等基本功能。

预测运行时间的公式如下所示:AtRateTimeToEmpty(ARTTE)=总有效电量/AtRate()

根据这一公式,主系统能够根据其掌握的用户操作意图判断有效运行时间,例如播放DVD,或者启动系统诊断。如果主系统能够进一步掌握在不同模式和不同程序下的能耗情况,那就更好了。

受控式断电与HPS运行时间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