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幼儿园社区论文【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16 18:4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幼儿园管理;信息不对称;信息渠道;家园互动【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1-03当前,我国很多幼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社区论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幼儿园社区论文【五篇】

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
信息不对称;
信息渠道;
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1-03

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在面向市场的办园过程中存在着与幼儿家长、小学、社区和政府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幼小衔接缺失、家园之间关系不够和谐、幼儿发展受影响等问题。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幼儿园如何构建外部信息渠道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内涵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等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下降。引申到更广泛的领域,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理解为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或少拥有信息,最终将导致利益单方倾斜,产生不公平。信息不对称理论讨论的信息是指影响双方利益的信息,而不是指各种可能的信息。〔1〕

不对称信息有两类。一类是隐藏知识或隐藏信息,即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信息,这是外生的、先定的,不是双方当事人行为造成的。第二类是隐藏行动,它指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合同签订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无法约束,这是内生的,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比如,某家长从幼儿园外部环境、幼儿园的宣传和其他家长口中,较全面地了解到某幼儿园,但孩子入园后教育质量究竟如何,家长无法预知和控制,所以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就是幼儿园的隐藏行动。

二、幼儿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存在着“隐藏性知识”的信息不对称。如许多家长对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对幼儿园抱有很高的知识学习期望,对幼儿园的课程存在诸多不理解,从而导致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另外,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存在着“隐藏性行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如在招生时,幼儿园只通过幼儿保健手册及户口本等资料评判幼儿是否适合入园,对孩子的其他素质知之甚少。

(二)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很多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上存在许多问题。如未能充分了解所在地区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同样,小学对幼儿园培养的孩子是否适应小学教育的要求,也不能准确把握。此外,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不了解对方的教育理念。这些信息不对称现象必然会影响幼小衔接的合理性。

(三)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幼儿园与社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社区提供的教育信息(如社区幼儿园的发展状况、办园体制、教师队伍等)与幼儿园真实的信息不完全相同,而幼儿园对所在社区的住户人员结构、经济背景、孩子分布、社区教育的需求等也不清楚,造成了双方了解不够深入。

(四)幼儿园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教育行政部门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决策者,其规划的幼儿教育发展计划及教育政策必须与幼儿教育现状和规律相适应。然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并未充分掌握幼儿教育现状,不能与幼儿园充分沟通。同样,幼儿园也没有主动与政府沟通,往往只是被动地执行上级的相关政策。

三、消除幼儿园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一)建立幼儿综合素质档案及家长数据库

目前,虽然许多幼儿园建立了幼儿档案和家长情况资料袋,但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幼儿在园的成长情况,也不能全面反映家长的真实情况。因此,建立幼儿综合素质档案和家长数据库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手册”。幼儿园要善于记录有助于反映幼儿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相关材料,诸如反映幼儿社会性发展、动手能力、文体展示能力、身心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2.幼儿档案电子化。当前很多幼儿园的幼儿档案停留在“纸上谈兵”,为了避免纸质档案缺乏灵活性等缺陷,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幼儿档案电子化。比如通过多媒体管理幼儿的作品、作业等,处理图片和相关记录等,电子档案能使幼儿档案更全面、更丰富,从而为家园信息的有效沟通提供有力的保障。

3.建立家长数据库。家长数据库主要记录家长在孩子入园期间的相关信息,如缴费情况、掌握幼儿发展情况、参与幼儿园活动情况、参与幼儿园义工情况,等等。

(二)不断创新家园互动形式

传统家园互动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家访和家长开放日等,为了更好地吸引家长广泛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加强家园互动,幼儿园要不断创新家园互动形式。

1.开设专家讲座。请专家到幼儿园给幼儿家长及幼儿园教职工开设讲座。通过专家讲座,让家园双方了解家庭和幼儿园各自的教育职能及家园互动策略等。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家长和教师观看家园互动活动,通过实例观摩,分析双方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召开毕业生家长恳谈会。召开毕业生家长恳谈会,目的是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毕业生家长对幼儿园已没有什么顾虑,可以敞开心扉向幼儿园提建议。这种恳谈会,可使幼儿园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

(三)加强幼儿园、家庭、小学、社区、行政部门的联系

幼儿园可多带幼儿到小学、社区参观,并及时向幼儿家长宣传有关小学或社区的教育情况。幼儿园也可与小学开展科研合作,使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及孩子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小衔接的教育中来。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与小学、幼儿园的联系,制定科学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政策、法规。

(四)培育和发展幼儿教育中介机构

幼儿教育中介机构是以政府为依托,以幼儿园、小学为基础,以社区为纽带形成的相对独立于政府、幼儿园、社区、学校的一种教育专业服务机构。〔2〕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为幼儿园、社区、政府、学校提供多种服务,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如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出谋划策,可以指导和监督幼儿园、小学教育工作,可以为家长提供有关幼儿园、政府的相关信息,为家长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等等。因此,当幼儿园管理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教育中介机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调节、平衡各方信息交流的作用。〔3〕

参考文献:

〔1〕仲大军.信息不对称理论揭示了什么〔J〕.中国经济信息,2001,(22).

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类发展生态学 幼儿园 家庭 社区 合作

一、引言

幼儿园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它与家庭、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些年来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家园共育合作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伽EP)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AcEI)在1999年召开的“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上,通过了《全球幼儿教育大纲》,指出:儿童的发展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健康卫生人员、工商人员、公共服务机构、学校、宗教组织、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家、园、社区合作共育。200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虽然我国通过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强调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合作的重要意义。但是,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家庭、社区内部虽然存在较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合作的单一性、合作地位的不平等性等问题。

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研究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为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意识地将生态学的系统观引入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将会有利于学前教育机构更好地运用整个生态系统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主要观点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的是发展着的个体与其直接生长于其中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渐进的、双向的互动,而这个互动过程又受到个体不同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影响,并受到这些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制约。”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这一生态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1.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由儿童及与儿童最密切接触的其他成员组成的微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儿童与他所处的环境产生最直接的相互作用,儿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生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双向影响的。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包括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这些环境是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对儿童产生的影响最直接。

2.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由个体发展所在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构成,个体参与到微观系统相互关系中。中间系统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幼儿可能没有直接参与到中间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但是中间系统中的两个微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具体地说,也就是幼儿生活的场所(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

3.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是指儿童不直接主动参与,但是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儿童所处的微观系统对儿童产生间接的影响。外层系统包括父母工作场所、家庭生活条件、各种视听媒体等。

4.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由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联合建构所组成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儿童所处社会中的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信仰等。宏观系统不直接对儿童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影响外层系统对中观和微观系统产生影响,以至影响到儿童本身。如国家的就业政策影响到父母的职业状况,父母的职业状况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进而对处在微观系统中的儿童产生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各个系统之间是整体联系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另外一个系统,个体从出生就受到家庭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个体的生成发展的需要,个体的发展扩展到幼儿园、社区,这时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

处于社区环境中的幼儿,可以与家庭、社区具体特定的物理和物质相互作用,可直接面对和接触人或物,并发生一定的关系,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譬如家长、社区成员、操场、博物馆,等等。对于幼儿来说,中观系统中各微观系统间的互动质量越高,促进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哈佛大学的怀特教授曾指出:“研究人类发展时,我们必须把人们周围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要想改变某个人的活动方式,我们需要理解和对待个人活动所处的各种情形。”以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研究学前教育的视角,我们要看到以下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我们要认识到幼儿园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对儿童产生作用。第二,我们要关注到幼儿所处的宏观环境对幼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如国家政策、规划的制定。以下主要探讨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对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启示。

1.充分协调好家、园、社区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视角来看家、园、社区之间的关系,应该把这三者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充分利用家、园、社区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最优化的教育合力的形成。

瑞吉欧・爱米利亚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样例。在瑞吉欧,“我,就是我们”,“我”只有在团体――“我们”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在瑞吉欧眼里,幼儿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不仅包括市长在内的政理论府力量介入到幼儿教育的管理中,由教师、教学协同建设人员、研究者、家长等组成的社区咨询委员,也参与幼儿教育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参与幼儿教育”的独特风格。

2.家、园、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幼儿发展的中间系统。中间系统中各个环境的相似性、联结、交流等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幼儿园处于一个大的社会系统中,与家庭系统、社区系统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根据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各个子系统只有相互协调、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整体的最佳效果,产生1+1+1>3的增值效应。这一点启示是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中间系统对幼儿的发展潜力。

3.家、园、社区合作类型

EPstein(1995,1996)从学校为家长提供指导与支持的角度提出了六种类型的学校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模式:(1)养育期,指学校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帮助家长为儿童获得成功的学校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交流期,指学校和家庭围绕儿童的发展和学校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沟通;
(3)志愿者活动,指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学校的日常事务与教育活动;
(4)家庭学习,指学校为家长提供相关信息和活动建议,帮助家长指导孩子的家庭学习;
(5)决策,指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
(6)与社区合作,指将社区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起来,进而促进学校教学与家庭活动的实施和儿童的学习。

4.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教育服务机构

目前很多国家正在推行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各国政府期望通过这种服务机构的运行,能将家长和社区纳入到早期教育中来,期望通过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及服务机构对家长和社区的影响,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因此,这些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以更加开放、全面、上位的视角审视整合服务机构的价值:不仅指向婴幼儿的发展,提供婴幼儿服务内容,而且指向家庭支持、社区支持,为家庭成员、社区成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并将整合性机构作为解决国家所面临的家庭问题、儿童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在管理思路上,打破了从学前教育系统自身角度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思路,政府在加强对服务机构在学前教育、健康等行政部门的专业指导的同时,力求建立和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整合服务的社会协调机制,将行业化管理和社会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保证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毅译.全球幼儿教育大纲.幼儿教育,2001.(4):6-7.

[2]转引自李生兰著.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薛烨,朱家雄.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

[3]洪秀敏.儿童社会往的生态学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4):7.

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第3篇

家庭、幼儿园、社区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保证。《纲要》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有利于帮助提高教育能力。"如今,无论是家庭活动、社区活动还是幼儿园本身的社会性活动,都可使幼儿从教育中获得的益处持续的更久。家长、教师、社会的群众为促进幼儿的发展,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已成为需要。"家庭、校园、社区一体化"指导思想不仅是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更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Xx幼儿园加强幼儿园管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时不忘征求教师的想法意见,思想上,鼓励多交流;
工作方法上,灵活多变,使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为做好幼儿园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就我园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一年内开展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本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情况,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二、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家长园地"和"Xx幼儿园家庭教育小报"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以及本月的课程内容和一些科学教子的经验信息,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三、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一些社会现象,加强其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明辨是非,通过孩子的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社区。

四、通过与社区配合,做好民族幼儿入园的调查工作,同时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宣传单,以此提升民族幼儿的入园率,提高家长培养孩子和科学教育的理念。

五、幼儿园与社区相互协助组织开展"好家长,好家庭"的评选活动。

六、家庭教育指导师走进社区,根据居民的需要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七、和社区联合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

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资源 责任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0-02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1)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论是欧美、台湾还是日本等地区,都广泛利用社区资源,力图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职能,开展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国内近年也兴起了新生事物――社区儿童教育,还有的社区积极开拓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批校外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等。责任心是个体重要心理品质,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幼儿责任心发展已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关于幼儿责任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2)理论依据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2.研究意义

(1)通过研究,有利于将社区教育资源和幼儿园的其他教育课程有机结合;

(2)通过研究,有利于培养幼儿责任心,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3)通过研究,可以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幼儿园教育,提高教养能力。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包括人力、文化及物质环境等教育资源,幼儿园是包含在社区中的小环境,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我们理解为是人们生活周围的各种机构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二)研究思路

立足于本园、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有益经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责任心;

2.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课程的开发和运用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创新家园共育的形式。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幼儿进行责任心培养的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谈话、观察、问卷等方法,挖掘生活中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等有利资源,了解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为课题研究、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3.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课题研讨、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形式,推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4.案例研究法:调查、观察记录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状况,有针对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料,在分析反思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3.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方法与内容;

4.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的研究。

(六)研究时间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2.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4年6月)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三、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段不平凡的教研之路,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收获。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们加深了对孩子们责任心的了解,并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出谋划策,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了,科研意识增强了。

(二)开题阶段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

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家长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如何培养大班孩子的责任心”调查研究工作;

3.针对中班幼儿开展了“在春游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活动;

4.六月底我们根据开学时的调查表,交流对“大班幼儿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以案例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

(三)课题从2011年3月进入研究阶段,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确保研究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如: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与社区携手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的活动;
2.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进行中班社会活动《能干的我》和小班语言活动《一二三爬起来》一课三研的研讨活动;
3.利用家长资源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小班幼儿责任心现状”调查研究工作,并寻找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策略等等。

参考文献:

幼儿园社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学前教育 学龄前儿童 主体参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学前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在提倡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基础上,我国幼教界逐渐强调社区学前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幼儿园为中心,面向家庭的灵活多样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幼儿早期教育网络,社区化、社会化成为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①

社区学前教育是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指在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城镇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本社区单元),在地方政府领导下,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面向社区内所有0~6岁的儿童及其监护人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服务。②社区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与社会的结合体,集中体现了学前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其实质是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学前教育的进行要靠社区中各主体的广泛参与,才能保证其效果的最终实现。参与不仅是社区学前教育中各主体的权利,更是社区发展的性质规定之一。各主体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目标群体和受益人,比任何人都了解社区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社区学前教育中强调各主体的参与,将提高社区中各主体对学前教育的了解和理解程度,激发社区各主体参与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共同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便更好地促进社区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要“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这一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社区所有成员的参与。

一、社区学前教育中的社区参与

社区作为社区各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背景,对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社区学前教育得以进行的基础。社区要将学前教育纳入社区整体工作计划之内,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指导、有检查、有总结,与社区整体工作一道推进,从而保证本社区学前教育有序、健康地向前发展。所谓社区学前教育的三级管理网络是指:街道办事处或农村村委会、社区内的幼儿园和居民委员会。首先,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综合管理的行政职能,对社区学前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保证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社区辖区内的幼儿园和居民委员会要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通力协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对辖区内的所有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和看护人的教育服务,特别是对散居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从而提高所属辖区内的学前教育质量。最后,为了保证学前教育三级管理网络的正常运行,使社区学前教育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和落实。

二、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家庭参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使得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年轻的父母虽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育儿观念和知识较为先进,但缺乏基本的育儿经验和技能,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时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或盲目行事,或以自己的期望来主宰和控制儿童的发展;
而祖辈虽有一定的育儿经验,但容易对孩子过分保护或溺爱;
保姆作为看护人之一,文化程度也不高,缺乏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这两者的冲突往往使学前家庭教育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农村父母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农村儿童进行保育缺乏相应的观念和知识,仅凭经验进行,教育的成分很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父母逐渐开始重视对儿童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但缺乏相应的指导。首先,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要与所属辖区的幼儿园通力合作,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的宣传与指导。其次,成立早期教育辅导站,聘请教育专家或幼儿园资深的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就早期教育的问题开展讲座,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开展咨询。再次,针对社区内所有幼儿的年龄特点编写家庭教育指导刊物,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的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通过居委会将每期刊物分发到每一位幼儿家长手中。最后,组织幼儿家长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育儿经验;
创造条件组织社区亲子活动。

三、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参与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规定,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尤其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实现幼儿园教育设施社区共享。在社区学前教育中,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既有懂得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又有适合幼儿使用的场地、专业设备和玩教具。

四、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参与

儿童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主体与直接受益者之一,是社区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其参与与否不仅影响社区学前教育效果的实现,而且是社区发展的性质规定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儿童无能论”的影响,成人(包括社区管理者、家长和教师)认为儿童的能力有限,让儿童参与社区学前教育会淡化成人选定的主题、会远离教育目标,毫无成效甚至会降低成人在儿童眼中的权威地位,因此,儿童是被排除在社区学前教育之外的。

以上论述了社区学前教育中各主体的参与情况,但在实践中各主体的参与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协作、支持、融合的。只有通过各主体的通力合作,社区学前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与家庭教育、幼儿园机构教育一起为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保证学前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参考资料:

[1]张燕.社区教育与幼教管理体制改革[J].事业发展与管理.2004.(1).

[2]叶敬忠,李小云主编.社区发展中的儿童参与[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

[3]李生兰主编.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4][2003]1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

[5]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