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16 19:2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学习计划书”的行文风格和文章结构与个人陈述有很大不同,不需要太多个性化和感性的描述,要结构清晰、简单,逻辑严密,阐述的事实明确,相关论据有力可信。学成回国的打算表述要准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五篇】

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学习计划书”的行文风格和文章结构与个人陈述有很大不同,不需要太多个性化和感性的描述,要结构清晰、简单,逻辑严密,阐述的事实明确,相关论据有力可信。学成回国的打算表述要准确充分,不能和其他材料发生矛盾。

加拿大签证“学习计划书”的重点部分要放在未来规划,即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留学后回国理由。考生要通过这部分内容告诉大使馆,到该国留学确实能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良好帮助。要求有“学习计划书”的国家多是移民国家,而留学生申请签证的原因是留学,因此通过学习计划书一定要消除移民倾向。

回国理由要结合个人背景经历和家庭情况给出合理解释,如果一位拥有多年商业经历的经理获得去加拿大读商业管理硕士课程的机会,他可阐明的职业目标是回国成为一名跨国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在国内多年积累的客户资源和社交圈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这就是非常有力且合理的回国理由。

此外,“学习计划书”中关于回国理由等涉及事实论据的地方,不能任意编造。

总的来说,加拿大签证学习计划书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简单说明自己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及工作经历;

2、 说明自己进一步求学的动机及为什么选择该国、该大学与该专业;

3、 详细的留学时间安排;

4、介绍留学所需资金及来源;

5、 对未来职业目标的阐述,留学后回国的理由。

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
自主学习

当前如何激发学生职业规划,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笔者近年来针对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措施有:

一、构建“会、信、管”理念

通过对中小企业、知名软件公司、政府机构等组织的调查和走访、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了解和观察,我们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而我校相关专业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且学生生源较好、教学环境完善,毕业的学生基本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和信息化行业所需为目标,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狠抓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了解企业、关注会计、工商管理和信息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会计准则、会计及信息化技术规范、管理软件标准、企业业务流程、财务流程等,提升办学质量。针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树立“会、信、管”理念。

“会、信、管”理念,强调从会计信息化职业目标出发,以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群的工作知识为起点,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构建以财务会计类、信息技术类、工商管理类知识为支撑,集会计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于一身,融操作、维护与实施为一体,形成专业与学科、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互动,产学研相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专业“会、信、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

面对“会、信、管”理念和现在的就业竞争压力,我们认为学生必须从大一刚进校就要尽快有效率地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与社会无缝对接。

会计信息化专业新生刚进学校时很多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会计信息化是干什么的?”,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有必要去启发和引导学生,首先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怎样让学生去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会计信息化岗位的要求和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的。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集会计与信息技术、工商管理于一身”,“融操作、维护与实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应该明确,必须坚持“会、信、管”理念去引领学生,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岗位工作知识和能力,从而明晰学习的方向,学会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教育思想上形成我校不同于全国其它财经类院校会计信息化专业的独特观点。为了让学生树立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会、信、管”理念,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们便对各个班级进行入学教育和企业认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二通过岗位实验和主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热爱专业,了解岗位。大三通过企业经营实战演练、创业计划实训、企业实习等课程,让学生理解岗位、融入岗位,自觉投入到岗位实践之中。

二、开展定期的学术讲座

教育者的眼光不仅只停留在本地,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学术讲座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无疑可以让学生开阔思路, 增强创新意识,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介绍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尤其在专业教学中我们适当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促成其强烈的创新欲望,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单向“接收”,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准确选好就业方向,我们将专业学习与学生职业规划放在一起考虑。根据工作知识的特点,首先给新生树立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 “会、信、管”理念,让他们逐步理解会计信息化广义的内涵和相关的知识组成,明白会计信息化有哪些具体岗位,知道要学习什么。然后班级导师在班上会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设计和职业规划。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现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有相当部分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也不知道今后有什么样的打算和安排,对大学学习方法和过程不了解、不适应,缺乏思考和规划,不知道怎样去融入社会,许多学生只是盲目的学习,缺乏对专业、对社会、对企业的了解,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之间的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差异也很明显,学生的未来规划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建立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生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即通过学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后,设计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学生和学校为此要共同努力。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方向等来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目标设计。在目标设计中总体目标一般在第一学年中期进行制定,学生本人大致确定自己的未来基本规划和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达到的高度,职业导师将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适时的评价和修正,然后学生再进行阶段目标设计,对于每个阶段的目标设计如下:

大一:第一,思考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价值观;
第二,掌握良好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思考怎样扩大学生会计电算化视野;
第四,努力学好通用知识课程,开始接触“会、信、管”综合知识。

大二:第一,明确学习兴趣点与岗位方向;
第二,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掌握良好;
第三,进一步加强学生“会、信、管”的综合知识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第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融入社会的能力,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大三:第一,加强即将从事的岗位工作知识掌握;
第二,围绕岗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
第三,在岗位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

第四,实现成功就业。

四、导师制

从2007年开始,为了顺利实现各阶段目标,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疑问,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实施了专业导师制度,为不同的岗位方向配备了相对应的专业老师指导,以便根据学生个人愿望把他们培养成适合未来岗位需求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根据导师的专业和特长对导师进行了分类。在导师制下,学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消除和引导,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就业见习 实践育人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87-02

一、就业见习的概念解析

就业见习制度源自英美国家医师培养等领域实施的实地研修,而目前我国就业见习制度不再限于这种特定职业培养的研修,而是在更多的区域和行业中给予青年人在就业和创业之前一段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以提高未来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这项计划重点是组织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在入学前的户籍所在地城市参加见习,有条件的城市也正开展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就业见习活动。见习不签劳动合同,见习单位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补助而不支付严格意义上的工资报酬,高校毕业生在同一单位见习时间一般为3~12个月。

它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或实习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有组织性,每个项目都有规范的招募、选拔、派遣、评估办法,对人员素质、工作时间等有明确的要求;
采取岗位对接的方式,招募前都会明确的岗位需求表,因岗选人;
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意识,为就业做准备而非安排就业。

关于“就业见习”一词,在不同的文本中含义不同,其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有组织地安排高校毕业生(或已毕业但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见习,目的在于增进见习单位与毕业生的相互了解,直接帮助大学生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此类活动的开展,以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国防科工委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于2006年3月联合发出的《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作为政策依据。第二类是指组织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学生(含各学段,以本科生为主)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见习,旨在帮助大学生增加职业经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全面素质,但不明确指向毕业生就业工作。此类活动的开展,以、全国学联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团十五大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于2004年4月下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的通知》作为政策依据。

二、上海大学生就业见习工作开展情况

1.上海就业见习工作的政策初衷与探索

就业见习工作在上海市探索较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刚刚解决“4050”就业难问题的上海市政府又面临一个新的就业问题――“2030”青年就业难问题。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上海失业人群数据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上海的失业率呈持续走高态势。从年龄分布来看,35岁以下青年群体失业率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整个失业人群的增长速度――由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的10%上升为40%。经过深入分析后,发现产生青年失业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后,不少青年的择业观仍然不切实际地停留在要当一名“白领”上,他们对“灰领”没有概念,对“蓝领”更是不屑一顾。与此同时,青年在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方面,特别是在专业能力、技能准备等方面的不足,使用人单位开始对青年人“敬而远之”,于是便出现了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另一个方面,上海逐步吸引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主体的世界大型企业落户,需要大批的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新式”工人。

为帮助青年人员提升专业技能,丰富工作经历,培养敬业精神,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解决上海发展的人才困境,上海市在学习、借鉴新加坡、瑞典等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在产业发展中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青年的不同年龄段,推出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三项促进青年就业计划措施。其中2002年初推出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其实质就是现在所说的就业见习制度,该项计划在推出当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就业援助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从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出发,针对已毕业青年缺乏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这两大问题,引入职业见习方法,尽可能早地帮助一部分青年摆脱当前困境,为其拨开就业道路上的“迷雾”。其人员覆盖不仅仅是大学在校生,也包括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有就业愿望的失业青年。见习期限根据见习岗位要求一般为3个月~6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2.上海市青年见习计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关于在本市实施失业青年培训见习补贴计划的通知》[沪劳保技(2002)1号],上海市青年见习计划的主要内容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组织年龄在16~25岁(有特殊需要的可延伸至30岁)的青年进入有一定发展前景和行业知名度的企业(即见习基地),在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三个月至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的见习;
见习期间,见习者和见习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
政府给予见习者一定的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按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70%予以补贴,并在见习期为其购买特定的综合保险。对见习单位,政府也给予一定的实训费补贴,根据各见习职业(工种)的技术含量和实训条件要求不同,与见习单位协商确定。

3.上海市青年见习计划的实施意义

该计划是以“政府搭台、中介推广、企业参与”为基本模式,实现以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共同推进一项公益性事业的目标。它将上海现有的国内外优质的企业资源与青年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青年人不但学到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经营管理技术,而且感悟了最先进的企业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参加见习的青年人将见习中学到的先进的技术和企业文化带到其他企业中加以发扬,这促进了该行业整体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参与职业见习计划,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还从学员中发现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政府也通过实施职业见习计划,促进了青年就业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因此,“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的实质是一项“标本兼治促进就业”的重大举措,是一件青年、企业和社会“三赢”的好事。

三、上海市青年见习计划的育人成效

上海市青年见习计划自实施以来,为广大青年毕业生提供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了学生的职业精神。

1.提高了动手能力,积累了就业经验。

一方面,对于一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在学校里大都没有接触过先进生产设备,也没有任何操作经验,一到生产一线就“狗咬刺猬──无从下手”。到达见习基地后,企业对见习学生开展培训,让师傅带领、指导他们工作,经过半年或一年时间的实际操作,毕业生掌握了业务知识和技能,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

另一方面,从计划实施的效果来看,由于上海地区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岗位需求较多,因此大多数青年的职业见习岗位与上海的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他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职业竞争力。

2.缓解经济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毕业生理性择业。

一方面,见习基地以知名企业为依托,为本地生源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特别是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零就业家庭、特困职工家庭等毕业生进行重点推荐。见习期间,见习单位将按月发给见习人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生活补贴,缓解了他们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通过参加见习,高校毕业生增强了对社会的适应性和了解自我的能力,就业观趋于务实,着眼于未来为自己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不但转变了就业观念,锻炼了工作技能,而且较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为自己能够早日适应社会的需要、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提高择业能力,搭建通向职场的过渡平台。

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特尔未来教育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02

1 前言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将课本上的学科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期望学生得到同样的理解。这种缺乏“问题”与“情境”的知识呈现方式,一方面不能将知识与真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另一方面,也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被证明了的唯一可能存在状态。在这种潜在印象的引导下,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束缚,严重影响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核心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它彻底改变原有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建立起全新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关系。它非常注重观念的更新,倡导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创新教学的内涵。它重在求知过程,而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材料分析、师生共同研究、学伴之间的讨论与合作及探究,验证得出答案。

2 英特尔教育计划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它帮助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资源融入到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21世纪以技能和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开展[1]。

英特尔教育计划包括多个项目,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领域。英特尔立足中国,推出了很多成功的教育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英特尔求知计划、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以及英特尔高等教育项目等。

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2]。

4 英特尔未来教育的作业理念――“任务驱动”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要求教师经过培训之后,能带着“技术产品”回到学校,并能使这个技术产品具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班级学业水准,达到学习目标。这个技术产品包括与教学大纲相符的单元计划、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范例及多媒体评价工具、学生网站范例及网站评价工具、单元计划支持材料,如教师演示文稿、网站等课堂管理文档。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参与者做大量工作。最后,参与者会有一个最终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技术的产品,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技术。当然,获得技术的亲手体验不是本项目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明白如何才能将技术合理地融入自己的教学。

英特尔课程的十个模块都遵循“教法研讨”、“结对共享”、“自主活动”、“内容评价”、“单元计划修改”、“回家作业”等基本格式。每一个模块独立成章,但又互相关联,它们共同完成课程的总目标,而且每个模块下面的小活动又为实现该模块的分目标服务。英特尔课程的设计显然是采用将目标层层细化、以完成活动为手段,最终完成总目标的任务驱动理念。

每位参加培训的学科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目前在教的或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整合各个模块,最终制作出一个有效利用技术的并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完整单元计划。主讲教师正是利用这些模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教学,各个主讲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有关模块,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培训。

5 “任务驱动”特征的分析

5.1 教师为主导

英特尔未来教育采用模块化教学,每位学员有自己选择的不同的单元计划,这就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块教学中,学科教师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主讲教师则要充分发挥组织者、支持者、促进者等角色的作用,如组织研讨、交流;
提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支持;
鼓励独立探索与相互评价,完成模块要求,促进全员提高。通过模块教学,帮助学科教师扩展创造思维,从而达到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摆脱课堂束缚的目的,使教师们知道如何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他们所教的课程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

5.2 学生为主体

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让学员建立一个单元计划,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最终获得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每一模块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项任务,要求学员去展开学习。同时,因为是学员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单元计划)并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环节大致相符:首先,针对面临的问题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
其次,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资源;
再次,形成和执行学习计划,以满足学习需要;
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6 结语

由于设备、技术,尤其是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目前在中国还很难全面推广实施,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忽视蕴含其中的一些崭新的教育理念。英特尔公司CEO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因为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所以,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教育新理念,一旦被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同,教育革命的春天就不会远了!

(1.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4750042;
2.濮阳市消防支队,河南 濮阳 457000)

参考文献:

实习生未来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一般组织能力(GeneralOr-ganizationalSkills)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在口头及书面语言的处理加工上有障碍,有较低的自尊心与社交能力[4]。另外,有学习障碍的初中生要比健全学生更容易经历学业失败甚至退学。有报告指出,有学习障碍学生的辍学率在28%到56%之间[5]。因此,许多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不得不黯然离校,走向前途不测的成年生活[6]。他们的就业率极低,经济收入差;他们自己对就业状况满意度也较低;与非残疾的雇员相比,雇主经常认为他们对工作不太积极[7]。尽管近年来有学习障碍学生进入大学的人数在上升,但他们的入学率依然很低。例如,在Fairweather和Shaver(1991)的报告中,学习障碍学生中仅有17%的人进入到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而同龄正常儿童的入学率超过56%,学习障碍常常对他们的教育经历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职业发展需要常常受到误解与阻碍[8]。因此,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问题得到了美国政府、学校以及社区的广泛关注,关于学习障碍学生的教育转衔应运而生。

2转衔计划的定义及步骤

2.1转衔计划的定义

1997年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IDEA)的修订案认为,为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提供免费的、合适的公共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他们的就业和独立生活”做好预备。因此,它要求:为所有年满14周岁的残疾学生制定个人转衔计划,并将它作为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为他们走向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具体地说,就是对于每位年满14周岁的残疾学生(如果IEP团队觉得合适的话,可以更早),学生IEP中的关于转衔服务的需要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中并且每年更新(例如,参加大学预修课程或者职业教育课程)。对于年满16周岁的残疾学生(如果IEP团队觉得合适,可以更早),其转衔服务还应包括对社会相关机构责任的规定以及如何建立必要的联系[9]。在2004年,《残疾人教育法案》进一步强调了转衔计划的要求,并对转衔服务做出了新的规定:转衔服务是为残疾儿童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协调性活动,活动过程的重点是提高残疾儿童的学业和功能(如社会适应)上的进步,以帮助他们顺利地从学校生活过渡到学校后的社会活动,这些学校后的社会活动包括中学后教育、职业培训、融合式就业(包括支持式就业)、成人继续教育、成人服务、独立生活和社区参与[10]。

2.2制定转衔计划的步骤

制定残疾学生个人的转衔计划分为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这四个步骤依次是实施适宜年龄的转衔评估;残疾学生目前学业表现水平的评定;制定可评价的中学后目标和年度目标以及最终制定相关的转衔服务[11]。制定转衔计划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残疾学生进行转衔的评估。实施转衔评估有助于学生的老师、家庭成员有机会去了解并确定这名学生的优势、爱好以及需求。美国残疾儿童委员会职业发展与转衔部(TheDivi-siononCareerDevelopmentandTransition)定义转衔评估为一种对于残疾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爱好等数据的采集,这些要素会影响残疾学生未来的工作、教育与生活。与此同时,这些评估数据会为残疾学生转衔服务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当对残疾学生进行评估后,学校专业人员会对残疾学生个人目前在学业上的优势与弱势、学习成绩以及功能能力(FunctionalPerformance)进行评定,在该生的IEP会议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讨论。这些专业人员包括:普通教师、特殊教师、言语治疗师以及学校心理师。通过上述对于学生优势、爱好和需求的评估以及对学生目前学业表现的评定,学校IEP团队就可以为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的转衔目标了。这些目标包括了学生中学后的教育与培训目标以及独立生活和就业目标。在设定残疾学生个人的转衔目标后,IEP团队中的专业人员就会根据这些目标制定针对残疾学生的相关转衔服务,这些转衔服务可能会包括学习指导、课堂环境外的社区体验、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以及相关的服务等。

3学习障碍学生转衔遇到的问题

3.1缺乏职业成熟度和自我倡议的能力

与没有学习障碍的同伴相比,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职业成熟度(CareerMaturity)和自我倡议(Self-Advocacy)。职业成熟度是一种始于儿童早期对于未来就业的意识。因为缺少职业成熟度,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持有不切实际的工作期待。他们缺少合适的个人就业目标,不去考虑他们的优势与弱势,同时无法意识到这些优势和弱势如何影响就业的成功。与此同时,自我倡议(Self-Advocacy)是一种个体能够做出有效的交流、表达、商议或维护自身利益、要求以及权力等的能力。它同时意味着应对做出的正式决定负责。学习障碍学生没能形成自我倡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个人的优势和局限性,不能与人有效沟通,而且也不知道他们的优势和局限性会影响到学业和就业。因为缺少自我倡议的能力,许多学习障碍学生不能够有效参与到为他们设计的合适的转衔服务中[12]。最终,与非残疾伙伴相比,学习障碍学生常常经历失败,并将这些失败归咎于他们自己,而且会认为所有的成功是因为幸运或者是外界力量帮助的结果[13]。久而久之,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差。学习障碍学生在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能力。Michaels指出这些必要的能力是:对自己负起责任;离开父母的控制和重视;离开学校体系的控制以及发展一种内在控制力[14]。

3.2中学课程与中学后活动要求不对等

虽然IDEA要求转衔服务包含学业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但很多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的中学课程几乎完全集中于针对这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是,针对这些学生转衔设计的就业课程很少,主要集中在就业咨询,独立生活的支持或娱乐与休闲活动上[17]。对学习障碍学生过分强调学业的重要性是不正确的,因为真正进入到普通课程中的学习障碍学生可能很少;这些课程对于他们中学后的社会适应的影响也很小。Blackorby和Wagner发现,虽然有80%的学习障碍学生在普通教室学习,但这些课堂恰恰是会造成他们学业失败的环境[15]。中学课程过分地强调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学习障碍学生因为自身的障碍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常常遭遇困难,这使得他们对学业心灰意冷。另外,针对他们未来就业技能的课程开设的很少,以上都是他们转衔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非残疾同伴相比,学习障碍学生很少能进入到中学后的就业或学业中去,同时离开高中后缺乏竞争力。

3.3高中与大学学业要求的不一致

Mull等人(2001)提到自从1997年以来,进入大学的学习障碍学生的人数有了十倍的增长。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实属不易,更何况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16]。然而,虽然学习障碍大学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经历的困难常常与高中和大学间对于学业要求的不对等有关。这些不对等体现在班会时间、班级规模、学习要求、评级方法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

3.4转衔计划开展太晚

IDEA授权在IEP包含个人转衔计划的学生年龄应不晚于16周岁,同时纳入到IEP中的与个人转衔计划相关的课程的学生年龄应不晚于14周岁。然而,即使个人转衔计划开始于14周岁,也可能太晚了。职业发展理论显示:就业意识(CareerAwareness)与就业兴趣随着时间而发展,应尽早从幼儿园开始培养。与此同时,人们的职业兴趣源于他们的生活史及个性。学习障碍学生一般都会缺少就业意识。例如,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常常有着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和不适当的就业目标。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优势和弱势将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社交与就业。因此,针对就业的预备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应该开始得早一些。早期的转衔计划对于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更加关键,因为他们在学业上的障碍会阻碍他们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应更早地融入转衔计划来帮助他们发展就业意识。最后,在中学后教育和就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能力需要多年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进行有效人际关系的交流能力;提升自我意识的能力;独立实施自我倡议的能力;对多样化就业机会的意识等。这些能力需要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开始培养。

4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的实施

鉴于早期干预对残疾学生教育与未来职业、生活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在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即K-12)即启动转衔计划。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计划始于小学,跨越初中和高中阶段并与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持续的评估手段相结合进行。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计划应该包含三个阶段的计划: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4.1小学阶段的转衔计划

根据转衔计划实施的步骤,转衔计划应始于一种对于残疾学生的评估。因此,小学阶段转衔计划的评估鉴定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兴趣、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以及做出决定的能力[17]。虽然一些学生的学习障碍直到小学中段甚至更晚才被鉴定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入学前已经通过学习障碍的筛查评估。一旦学生的需要、价值、兴趣等能力被评估确定后,转衔目标就应该被包含在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中。评估结果与转衔目标相联系,这种目标集中于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探索活动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实施评估并同时设定转衔目标后,学校将会提供与学生转衔目标相联系的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教育指导。这种教育指导引导学生进入到各种各样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有机会与处于这些环境中的工作者们见面与交流[18]。与此同时,这些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录像和影片,阅读各行各业成功者的故事来了解这些工作。教师和家长们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学习障碍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来模拟不同的工作情景[19]。

4.2初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学习障碍学生初中阶段的转衔评估测量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工作习惯以及职业成熟(CareerMa-turity)。评估策略法包括有访谈,观察以及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性评估工具(Norm-referencedAssessment)[20]。然而,一些学习障碍的初中生可能因为发育迟缓而需要等到高中才能进行正式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的评估。评估的结果继续集中在对于学习障碍学生未来职业的探索方面。学生有很多的机会去练习实践与未来工作相关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严守时间,获取同事的信任以及对于工作制度的理解。这些技能的训练不仅仅在普通课堂或资源教室中进行,而且还可以从夏季志愿者工作或兼职工作中获取[21]。初中阶段的转衔计划同时有必要建立与多种成人服务机构的联系。这些机构包括职业康复机构、独立生活设施、工商业界以及高等教育机构,机构的代表们被邀请与学习障碍学生进行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会面,向学生推荐可适用范围内的社区以及地区的指导服务。初中阶段的转衔服务同样集中在就业指导活动上。这些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习障碍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身份认同(VocationalIdentity)[22]。一旦这些学生在即将进入高中时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身份认同,他们就可能在高中阶段决定哪些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工作相关。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确保这些学生从学校到成人生活的有效转衔。为了促使职业身份认同的发展,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转衔顾问的直接指导:他们给予学生有关学习障碍的真实信息,教会他们如何发挥优势,弥补弱势。有了这些知识,学习障碍学生将学会如何得到教师和未来雇主的支持并做出适当的转衔调整。就业指导还教会这些学生如何与家长、教师以及同伴互动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教育他们如何建立短期学业及工作的目标(例如建立有效的学习日程表或者寻找做志愿者的机会等)。学生同样有机会参与到学业外的活动中,例如各种俱乐部和体育活动等。最后,在此阶段中应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参加自己的IEP会议,并且鼓励他们在与他们相关的转衔目标讨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23]。

4.3高中阶段的转衔计划

高中阶段的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评估使用基于经验的测量工具,例如工作样本和情境评量(WorkSam-plesandSituationalAssessment)[24]。这一阶段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态度的评估应更能反映学生实际需求与发展的可能性。评估结果关注具体技能的鉴定或者学业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学习障碍学生的就业或者获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来说是必要的[25]。当学习障碍高中生获得高中文凭后,他们就不再受到IDEA法案的保护,而是受另两部法案的保护,即:1973年的《职业康复法案》(VocationalRehabilitationAct,又称93-112公法)的504款条例和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mericanDisabilityAct)[26]。面对计划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的学习障碍学生,他们的高中课程灵活性地反映就业与学业的双重需求[27]。转衔活动应完全融入到他们的高中课程中;这些活动强调对于职业的自我意识、有关工作领域的知识以及适当的就业行为指导。例如严守时间、取得同事信任、遵守工作日程等。在学习障碍学生与中学后(postsecondary)各机构专业人员见面的正式会议中提供与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转衔服务。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员可能包括有职业康复顾问、职业资源教育者、职业顾问以及人力资源专家等[28]。虽然大多数的有学习障碍的高中学生将会在毕业后进入到工作中,但有些有轻、中度学习障碍的学生可能会选择进入2年制到4年制的社区学院甚至大学中进行深造[27]。针对这些学生,职业辅导服务(CareerCounselingServices)十分重要,这些职业辅导服务包括人际交往中的社会技能训练,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倡议。同样,职业辅导顾问为准大学生提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包括:课堂花费的时间、班级的规模、测试和评分方法、教学策略、自由空间和独立性等[29]。最后,职业辅导顾问帮助学生安排学业性向测验(ScholasticAp-titudeTest,SAT)和美国大学测验(AmericanCollegeTest,ACT),提供必要的调整,如预约测试时间、延长考试时间或者安排辅助人员帮助记录答案等[30]。需要这些帮助的学习障碍学生需要提供相关的评估文件。一旦他们需要特别的帮助时,他们应该提前通知测试服务的负责人员[31]。另外,为了能够使学习障碍学生为学业性向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可以参加学业性向考试预备测试(PreliminaryScholasticAptitudeTest,PSAT)以熟悉问题的类型并发现他们在学业性向考试中的弱势[32]。

4.4小结

从美国义务教育阶段(K-12)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些特征。首先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是贯穿了这些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这种转衔从小学开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继续,直至义务教育阶段后。这种持续性的教育转衔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初的教育阶段就确立好转衔目标,在随后的教育阶段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衔的调整。其次,设立转衔目标后,会聘请与转衔相关的人员共同参与到这些学生的转衔服务中来,不仅学校教师向学习障碍学生传授实践的知识,还有就业机构的代表到学校直接传授实践知识并将学生带到工作环境中传授工作知识和技能。另外,让学生家长、教师、校外机构的代表共同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计划中来,通过合作促进学生的成功转衔。再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兴趣、就业能力等进行及时的评估。最后,为学习障碍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为他们的顺利转衔提供帮助。

5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意义

美国学习障碍学生转衔计划的实践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

5.1结合学习障碍的实践,加强转衔理论的研究

国内对于学习障碍儿童转衔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有关残疾儿童转衔计划的文献也十分缺乏。我国最早关注转衔的研究始于台湾。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林宏炽、陈静江、林幸台等学者就非常重视残疾学生的转衔问题,开始介绍美国的转衔模式和理念[33]。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研究应基于对于残疾学生的整体转衔的基础之上,还应借鉴国外以及台湾学者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转衔研究,弥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不足。

5.2推进特殊教育的立法,保障学习障碍学生转衔的实施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这一部特殊教育法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一部有关特殊教育的行政法规,其余都是大量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立法数量少,层次不高,并且法律条款用词空泛,原则性表述较多,可操作性不强。赋予了残疾人一定权力,但却没有写明保障此权力的措施,责任不明确[34]。因此,应加强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将残疾儿童转衔的内容纳入其中。这项任务也可为学习障碍学生的转衔提供法律的保障。

5.3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促进学习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

据统计,我国政府对于特殊教育的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投入的力度加大。但仅仅对于文化教育上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应将资金投入到与残疾学生(当然也包括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未来工作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中,以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与此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企业雇佣有技能的学习障碍学生,并给予他们例如减免税收等的政策,同时政府应大力扶持能够促进残疾学生就业的企业。

5.4开展机构之间的合作,增强机构之间的交流

美国十分重视学习障碍学生与各式各样的机构进行互动交流,并让这些机构的代表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和个别化转衔计划(ITP)中,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制定符合学习障碍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我国也须发动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习障碍学生的就业以及继续教育中来。

5.5改进现有的教学指导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