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17 08:3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篇一、教师健康素养的内涵关于健康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的三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五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1篇

一、教师健康素养的内涵

关于健康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中提出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的三维健康观,将健康的概念划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1]。

素养是个人为解决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所具备的一种处理信息的技能,一种识别不同文化、环境和语言的能力。约瑟芬(Josephine)认为,素养是多维的,有素养的人不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具备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2]。

关于健康素养的概念,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认为,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得、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并作出有关健康的正确决策的能力。

弗雷德(Fred)认为,教师健康素养不仅指教师获取、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而且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来提升学生学习健康的理念和技能的水平[3]。

国内学者江洁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健康知识、健康理念、健康技能与健康行为四大维度。我国在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中将健康素养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大类。

笔者认为,教师作为一般公民,首先需要具备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基本素养。同时从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考虑,教师还必须具备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能力。教师健康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基本健康素养和教师健康教育素养。同时,依据“知信行”理论(“知”,即知识和学习,“知”是基础;
“信”,即信念和态度,“信”是动力;
“行”,包括促进健康的行为、消除危害健康的行为等行为改变的过程,“行”是目标),健康素养的内涵包括三大维度: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见图1)。

基本健康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对健康状态的理解等;
健康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职责等。

基本健康知识主要指教师作为一般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应当了解和能够掌握的大众健康知识或生活健康知识;
而健康教育知识主要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等。

基本健康行为是指个体为维持健康或促进健康而采取的平衡膳食、运动锻炼、预防疾病等行动;
健康教育行为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技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

二、教师健康素养的价值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患有传染病、是否具备完成各种职能的健康体质至关重要[4]。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教师的体检结果显示,许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教师患职业病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压力、社会适应等问题,许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5]。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健康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1996年美国健康教育协会制定了一份关于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准则,这些准则可以看作是教师健康素养的衡量标准。许多健康教育专业组织认为,美国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必须具备这些健康素养:第一,开设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规定的课程;
第二,拥有有关社区健康,消费者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心理和情绪健康,伤害预防与安全,营养,个人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以及酒精、烟草与药物预防的知识;
第三,把学校健康教育看作是学校综合健康规划的一部分;
第四,在课程教学中整合健康理念;
第五,运用健康教育方法时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阶段;
第六,具备有效地指导学生作出健康行为选择的技能;
第七,收集和评估健康指导资源;
第八,通过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第九,知道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对选择健康行为的影响;
第十,与学校和社区的学科团队共同研究健康问题和相关政策。

2000年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评估委员会(NCATE)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中规定,准教师应该能够知道、理解和应用有关健康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对健康技能的掌握。

我国于2011年12月《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对教师应具备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小学教师标准》,首先,其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要求教师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其次,在“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方面要求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最后,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教师了解不同年龄和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等等。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中小学各年级的所有学科教师必须在职前培养时就接受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学法的培训。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纷纷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如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中,有关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多,如健康教育学、预防艾滋病与性健康教育、环境与健康、应用营养学、运动与瘦身、医学发展与人类健康、中医药健康与养生等。从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和近几年高等师范院校不断增开有关健康教育选修课程的情况看,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必定会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2]Josephine,M. Mancuso.Health Literacy:
A Concept/Dimensional Analysis [J].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2008, 10 (3):248-255.

[3]Fred L. Peterson, Randy J. Cooper, Justin, M. Laird. Enhancing Teacher Health Literacy in School Health Promotion:
A Vision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1,71(4):138-144.

[4]郑文芳,杨漫欣.教师的健康行为与促进教师健康[J].中国健康教育,2003,11(11):836.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

1、依赖、嫉妒、自卑、孤僻等多种性格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较高比例,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即使在家的家长很多也由于自身教育、观念因素缺乏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绝大多数小学生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外作业,学习成绩不佳,加上同学、玩伴儿之间的家庭情况、物质条件不一,使得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物质条件逐渐改善,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网络设备逐渐进入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和学校监管,很多小学生沉溺于电视节目、游戏等,显著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离家出走、逃学等。

2、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等逐渐增多。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明显上升,加之留守儿童居多,父母的面对面教育较少,而家中老人对这些孩子又较为溺爱,这样的环境使得很多学生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及改正,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骄纵、任性等情况,在对待人和事物等方面易出现“指责别人、难以合作、不能友好相处”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发展。

3、厌学情绪高、学习适应性较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指出: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的比例高达35%,而乡镇中心校学生学习被动的比例最高达67.5%,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学校教育师资力量较差,教学方法、设备等较为落后,农村家庭对于孩子学习教育的关注不够,加之较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很多小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4、性知识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曝光的儿童犯案件越来越多,农村地区更是儿童犯的高发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发育直接影响到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一项关于农村小学生性知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农村小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刊、电视、电影、父母、学校及朋友,其中报刊、电影、电视占绝大部分(42.72%),生理知识、性知识、社会适应能力均较低,总体性知识严重缺乏。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对于性知识、性心理问题的好奇和困惑增加。

二、针对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的对策

1、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控制和解决,亟需适合农村地区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并及早促进其真正落实:设立相关职能部门及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的形成和责任体系的建立;
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心理问题评估方案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通过上述措施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培训对象并非只是针对专业人员,而是针对所有教师而言。前文提到的相关基础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的,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这就需要对我们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予以培训和提升。农村具有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加之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冲击下,农村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表明,通过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仅增加了教师对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矫正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误区,还相应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及时的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准确的判断问题类型,指导和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优化课内、课外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材及课程设置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多元教学,增加基础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率,结合具体情况因人施教。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中的渗透,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积极利用集体活动、课外活动等方式,充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因素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家长的指导,提高学生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家长需建立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合作,共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小学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环境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亦不是单独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政府、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共同重视和协作,长期建立全面的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杨晏,黄雅利.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2] 詹 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党史文苑, 2005(5):71-72.

[3] 廖全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53-55.

[4]易小君.基于政策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J] .读写算:教师版,2015(27):211.

[5] 徐忆梅.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的几个问题[J] .教育现代化,2015 (3):
9.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小学;
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随着人们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形式变化多样。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误区

1.1学科化倾向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级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可由于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偏差,很多学校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纯知识学科,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介绍各种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因为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仅考理论知识,更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1.2德育化倾向

我国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显着它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更关注解决问题、矫正问题行为。[2]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其潜能发挥的目标有所偏差。

1.3活动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穿插心理活动被广泛采用,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的心理活动开展过于随意化。心理活动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动的设计要以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设计应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心理游戏为主,初高中可以以团辅活动和心理体验为主。[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新发展

2.1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学科渗透是指各教师在自己所从教学科的领域,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与所授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这一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辅导教师任课,而应该是全校教师全员参与[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

2.2诱导式教学模式

诱导式教学又称体验式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结合学生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悟自感,发展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一模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亲身发生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虚构的。该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来完成,更是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又称脑力风暴,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定一个主题,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员为小组建言献策,形成小组意见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意见、归纳小组智慧。[6]这一模式中教师仅为引导员、组织员,更多是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突出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智慧。但该模式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初高中生,他们通过与同辈的对话更好地去审视自己。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新趋势

3.1课堂主角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逐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缘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得以内化;
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需求表现得更个性化,想要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就得以学生的需求为对象。

3.2课堂范围更广

随着渗透式、全员式地参与,随着中小学各位教师心理认知地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不在仅限于该门课程的课堂之上,学校的课堂内外均可能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表现有二:一是,各学科的教师都能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他所授课程之中;
二是,各位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行的塑造去影响感染学生,特别在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的阶段。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防范性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体现滞后性

在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是是否建有心理咨询室,似乎主体对象就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工作流程就是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工作面窄。相比学生整体人群的的心理健康来说,认识是相当片面的。然而事实上,学生一旦真的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在"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了解甚少。针对性地辅导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因而说,不重视心理预防的话,学校心理教育容易走入"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尴尬境地。

(二)从业人员两极分化

当前学校要么非常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缺乏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WWw.133229.Com要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严格准入,精心打造心理咨询室,购买仪器,添置设施,靠一两个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天下,把班主任、任课教师干脆撇开,唯理论、唯技术,孰不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把班主任、任课教师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是本末倒置的。

(三)学校心理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心理上有疾病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
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与规范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的原因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误区、防范性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体现滞后性

        在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标志是是否建有心理咨询室,似乎主体对象就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工作流程就是发现一起,解决一起,工作面窄。相比学生整体人群的的心理健康来说,认识是相当片面的。然而事实上,学生一旦真的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在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了解甚少。针对性地辅导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因而说,不重视心理预防的话,学校心理教育容易走入"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尴尬境地。

        (二)从业人员两极分化

        当前学校要么非常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缺乏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要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严格准入,精心打造心理咨询室,购买仪器,添置设施,靠一两个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天下,把班主任、任课教师干脆撇开,唯理论、唯技术,孰不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把班主任、任课教师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是本末倒置的。

        (三)学校心理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新的心理障碍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心理上有疾病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
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心理健康教育的度与规范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中小学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的原因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行政部门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维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另外,由于许多中小学的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陈旧,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因此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三)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