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技师转正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17 10:0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技师转正总结范文第1篇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深化调整,向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应用型院校转型逐渐成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明确方向。但其转型绝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教师教育优势,相反,应该以此优势为基础形成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技师转正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技师转正总结【五篇】

技师转正总结范文第1篇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深化调整,向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应用型院校转型逐渐成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明确方向。但其转型绝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教师教育优势,相反,应该以此优势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顺应整个社会发展趋势、国家高教政策调整以及自身传统优势,地方性高师院校必须尽快超越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大力开办应用型专业的发展阶段,大步走入以职教类教师教育为特色、全面发展应用型专业的新阶段。

[关键词]

地方性;
高师院校;
转型

地方性高师院校,主要指那些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省内的地市级城市中所举办的高师院校,也就是除了国家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省会城市举办的省级师范大学之外的高师院校,它们构成了我国高师院校在数量上的主体。最近20年来,中国的地方性高师院校一直经历着一条艰难而坎坷的发展道路。上个世纪末,在研判中国高等教育尤其师范教育发展总体发展走势的基础上,国家提出了教师教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移的总体思路。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参与非教师教育,一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显著气象。地方性高师院校在这场变革中深受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在艰难的行进中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4年以来,基于对社会发展形势、人才需求形势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总体把握,国家再次提出了所有新建类本科院校都需要由学术型向应用型院校逐渐转型的政策主张。这意味着,以教师教育或学术教育来自我设限的地方性高师院校,需要再次从灵魂深处来反思、修正或者确认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地方性高师院校必须接受这样一种客观的事实,整体上走向职业类或应用类教育是其必然出路。只管知识传授而不管技能获得的时代,已经在正式地向我们作别远去。对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注定意味着新的整体性的转型之痛。但既已来临,唯有更为冷静的应对才是正道。首先当思者,便是地方性高师院校在这场向应用型高校转向的大局势中,究竟要转向什么样的应用型高校。为我们要转向的应用型加一个定语或者修饰词,使之更加清晰,便是本文的论旨所在。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国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基本事实性依据,从更为宏大的社会经济及教育背景去把握和领会国家的政策意图,才能知其真正之所以然,这是讨论地方性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前提。其次,既然转型已成必然之途,那么如何去把握地方性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独特之处,这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最后,应该如何确定地方性高师院校总体上的转型之道,这是本文讨论的落脚点所在。

一、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大势所在

国家在2014年提出了既有本科层次普通高校中,约有一半左右,也就是那些2000年以来升级或者新建的普通本科院校,都要逐渐地转型成为应用类或职业类为主的应用型院校。这个政策迅速在全社会领域引起了热议,甚至一些误解。在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师生中间,更是如此,因为地方性高师院校大部分上都在此政策的调整范围内。其实,这个政策之所以出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及教育方面的因素。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与我国总体的人才结构不相适应。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因素,尤其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三次产业内部更为具体的行业比例,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实践来看,一般而言,都必然地经历着一个依此从农业为主、工业为主到第三产业为主的主导性产业的更替。在这个产业更替的大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对技术性人才、技能性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整个国家的人才结构发生相应的转换。如果人才结构的转换速度或水平,跟不上国家产业更替的发展需要,就会反过来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其实,目前在我国正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即总体的人才结构不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在一个第三产业居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其健康的人才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即高端的学术型、原创型人才和低端的体力型人才都不会占人才结构的主体,在中间数量最为庞大的应该是技能性人才。在很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结构中,都是如此,即技能性人才占据了最主要的份额。如果没有大量足够的技能性人才,那些高端的学术型、原创型人才的价值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毕竟他们的原创性发现或者成果,需要更多的技能性人才去转化和实现它。我国目前却仍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从上到下依此是高端的原创性人才、技能性人才、技能缺乏型劳动者。这样的结构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对大量技能性人才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多地发生的技工荒现象就是明证。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普通大学毕业生和普通农民工,由于缺乏特定的技能或技术,而难以顺利地就业。大量的毕业生在离开大学时,理论知识相对丰富,却不可能都去从事更为深入的理论学习或从事理论性工作,实践技能则极为缺乏,无法胜任劳动力市场中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于是,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一方面大量的技能性人才无处寻觅。这种人才供需的极度不对接,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顺利升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其内部结构不合理状况却仍然突出。经过十来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全世界已经居于前列,中国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但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学术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之间的比例极度不合理,尤其在中国12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学术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所占比例极少。这种状况严重地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即市场更多需要的是技能性、应用型人才,而本科高校培养更多的是学术型、知识型的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于专科阶段,然而由于专科层次高校的数量有限,且生源质量亦有限制,因此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完全胜任整个中国经济对高层次的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极度不合理,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所学无所用,从而造成了广为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经济结构升级所需要的大批高层次技能性人才,无法从大学毕业生中获得。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技能性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亦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必须服务于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为现代经济生产培养与其所需相适应的优质足量的高层次人才,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在培养市场所需的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这一职能上还较为薄弱,因此亟需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转换调整,增强其培养高层次技能性人才的职能。这就需要现有的12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中的那些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性、技能性人才为目标,调整转换自己的办学思路,更加主动地适应中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而为自己拓展更为广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发展之困

其实对于那些亟需转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重新审视、修正和确认自己“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并据此展开对整个办学思路的调整与转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向应用型的方向发展,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对地方性高师院校并不是一个新提法。但“老提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央政策层面得以更加彻底、更为系统性的确认,也意味着我们真得需要对之有一种全新的、更为彻底的思考。其实,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教师需求数量的逐年下降,以及高师院校师范生数量的总体增加,师范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生存危机的重要表征之一。通过大量地增加非师范专业,目前在很多地方性高师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又不能放弃传统的师范特色,于是地方性高师院校普遍打出了“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的办学思路。这样的思路,为其有效地拓宽了办学空间。然而,囿于过去举办师范教育这样一种学术性的传统,又囿于大力发展非师范性应用类专业的思路,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不明显,反而相互牵扯似乎更多。具体表现在,与过去相比,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师范类专业的师范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同时,新发展的非师范专业也更多地表现出以知识教学为主的特征。最终结果便是,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地方性高师院校在最多时有近200所,是中国各专业类高校中比例最大者,这与当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师资的大量需求有内在关系。在其鼎盛之时,基本上很多地市级单位都有自己的师范专科学校,很多县级单位也都有自己的中级师范学校。然而随着普九任务的完成,以及基础教育师资紧张状况的逐渐消除,中级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地方性师范专科学校升本而来的地方性高师院校,也随着升级转型,也逐渐发展成为兼有大量非师范专业的、综合性的师范高校。在地方性高师院校中,也往往保留有一半左右的师范类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地方性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历史使命也已基本完成。目前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真正能够从事基础教育的并不算多。原因并不复杂,目前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大多属于补充性、结构性的需求,而其现有师资在总量上基本饱和。这就意味着中小学根本需要不了那么多新教师,也就是说,现有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师范类专业的规模仍然严重过剩。况且诸如省级高师院校甚至一些重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师范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参与到原来属于地方性高师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中来,出现了同质性竞争的局面,加剧了地方性高师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所以,地方性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原有就业空间越来越狭窄。所以,服务于基础教育师资需要的历史使命,对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已基本结束。就生源质量而言,地方性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既不能与省级以上高师院校相比,较之高校扩招前师范专科或者中等师范时期的生源,在质量上也有很大不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果要满足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结构性、补充性的师资需要,每个省份能够集中举办一两所省级重点师范大学,汇集全省师范教育的高精人才及相关资源,以集中性的优势办好师范教育,就基本可以满足要求。这就意味着,地方性高师院校如果还以一半的人、财、物的精力去开办普通的师范教育,存在着师范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甚至一定程度的浪费,对学校、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损失。然而,就目前而言,让地方性高师院校完全放弃这种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既存在着心理上的难以接受,也存在着实际上的不可行,因为这牵涉到许多相关者的利益调整。不过,维持下去又没有出路,况且中央已经明确给出了整体上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政策指令,那么如何在充分利用自己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走出一个有高师风格的转型之路呢?

三、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高师风格

转型是任何现代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转型,意味着对组织之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思路的总体性调整。对一个现代组织而言,转型往往同时蕴藏着机会与风险,可谓危机并存。既有组织通过转型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也有组织未能顺利地度过转型之痛而走向衰亡。但所有顺利通过转型而获得新生的组织,都有一个共性:即它们绝对不会完全放弃组织原有的优势和传统,而是对原有的传统优势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利用,从而使得这种经过创造性转化后的优势变成了组织获得新生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这种思路,对地方性高师院校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也就是说,问题在于要真正走出一条属于地方性高师院校的转型之路。那么地方性高师院校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高师风格的转型之路呢?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对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原有传统优势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利用。毫无疑问,地方性高师院校的传统、优势,就在于其师范教育,就在于培养教师。地方性高师院校,在建校之初就是以培养地方普通教育所需要的大量教师为基本使命,而且在培养教师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与思考,形成了大量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成果。这方面的优势和传统,不是其他地方性高校能够轻易模仿到的,可以说是地方性高师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其所积累起来的成千上万计的校友资源,遍布全省甚至全国的各类教育战线甚至其他战线,这也为其在研究中深化和提升教师教育经验,提供了可贵的条件。所以,地方性高师院校要真正走出自己的转型特色,就必须从培养教师这一传统优势上做足功夫,尽一切智慧使得培养教师这一传统优势的土地上能够生长出更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智慧。离开培养教师的核心优势去谈转型,无疑是以己之短来学人之长。地方性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上的优势,具体地体现在文化优势、经验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等四个方面。对这些优势的深入分析,是我们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利用的前提。其文化优势,在于地方性高师院校经历数十年以上的历史积淀,已经基本形成了独有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在学校领导者、组织管理者、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甚至所有师生员工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以及言行举止上面。以至于地方性高师院校中的师生对于培养教师都有某种程度的自觉意识和文化心理。其经验优势,在于地方性高师院校在数十年的办学中积累起来了大量的如何培养教师的经验,这种经验既可以体现为文字性的理论反思成果,如文件、规章、论文、报告、专著等,也可以体现为缄默性的办学思路、思维模式、教育方法、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智慧等。这种经验既体现于一系列的物质形态,更体现于每一个部门乃至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身上。相对文字性或者物质性的形态而言,那种缄默性的、部门性的、个体性的经验形态,更为广厚和博大。其人才优势,在于它拥有数量庞大、经验丰富的能够从事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以及已经在教育战线做出杰出成就的众多校友。其政策优势,在于作为传统的师范类院校,能够更为便利地获得政府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在其从事教师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要真正走出一条具有高师风格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之路,就必须在深入分析这些具体优势的基础上,对之加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利用,进而形成新的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具体优势。这就要思考,如何将地方性高师院校在从事教师教育方面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文化优势,如何将地方性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经验优势,如何将地方性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人才优势,如何将地方性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政策优势。诸如此类,等等。简言之,地方性高师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从文化、经验、人才、政策等具体方面对自己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出发,对之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利用,努力采取基于传统优势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从而走出一条具有高师风格、高师气质、高师特色的转型之路。

四、向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转型之道

要让地方性高师院校的转型能够充分利用其高师风格,获得其区别于其他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从其从事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和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出发,去寻求真正适合于自己的转型之道。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思路,在实质上就是要将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职业性的人才,或者说培养大批量的技能性人才。这样才能将来自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千万计的普通大学生,真正地转化为国家经济结构升级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千万计的技能性人才,使得他们从有知识无技能的“半人才”真正地转化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全人才”,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这在实质上是一个将隐性人才显性化的历史过程。然而这样的总体定位,还需要各类新建本科院校从各自的既有传统优势出发,加以更为具体化、精准化的运用。同样是应用型,各类院校所要发展的应用型绝对不会是全然一样的,甚至各个具体院校要走的应用型也应是各具特色的。没有特色,就难以在竞争中生存,更妄谈发展壮大,所谓转型也就沦为空无。地方性高师院校要走的转型之道,必须从教师教育和培养技能性人才的结合点上去考虑。在地方性高师院校如何参与培养技能性人才?从其既有情况来看,可以有直接培养技能性人才和间接地培养技能性人才两种思路。所谓直接培养技能性人才,就是直接开办或者转办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各类型的技能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所谓间接地培养技能性人才,就是通过培养职教类教师来间接地培养技能性人才,以培养职业院校所需要的各类型职教类教师为培养目标。前者的就业领域,是就业市场上的各类型用人单位;
后者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各类型的职业院校。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然需要大量的职教师资,而从目前情况看,职教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有待大力发展的。因此培养职教师资,是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和政策形势需要的一种主动选择。目前,职教师资的培养,主要由那些职业师范院校来完成,不仅在培养数量上远远不够,在生源质量上也存在不足。那些学术型的高校,自然无兴趣来全力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其生源质量自然无法与那些纯学术型的高校相比,但较之既有的职业类院校仍有一定的优势可言。因此,如果地方性高师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除了其传统的从事教师教育的文化优势、经验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还有着鲜明的生源优势。如果要直接地培养技能性人才,对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则在资金上、设备上、经验上、人才上、文化上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因此,职教师资的培养,正是教师教育和培养技能性人才的结合点所在。地方性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必须抓住职教师资培养这一潜在的特色。职教师资的培养,一方面符合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职教师资培养,不能再仅仅定位于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增长点,而应该重新定位于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努力焦点。应该以职教师资培养,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之特色所在来发展和培育。鉴于为普通教育培养师资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又鉴于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地方性新建院校转型的历史使命,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应该理性审视其过去的办学定位,勇敢而理性地承担起培养职教师资这一崭新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从而在积极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努力顺应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大势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和生命活力,从而再次创造性地张扬和发挥其培养教师的传统优势。地方性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亦必须大力开办、转办应用型专业。职教类教师培养,确实应是其努力重心所在,但由于职教类教师的培养,还需要大量应用型专业作为后盾,以及职教类教师的需求数量亦有限制,所以,大力举办应用型专业亦是地方性高师院校必须抓住的另一个重心。如果没有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作为支撑,职教师资的培养就只能局限于师范素质而失之于专业素质,也就无法与具体的专业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无法真正培养出来合格的、时代所需要的职教类教师。现在职教类教师中普遍要求的双师型即是此理。同时,如果没有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作为支撑,学生就业全部集中到职业学校去当教师,既不符合学生差异化的就业兴趣,也不符合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力争在两手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以职教教师培养的高度,统御学校发展全局,以大力举办应用型专业的内容,为学校转型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地方性高师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对其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利用,努力地从“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更具体地转化为“以职教类教师教育为特色”,同时全面发展应用型专业作为其支撑和扩展,从而真正走出一条具有高师风格的转型之道。

作者:吴永胜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J].人民教育,2001,(7).

[2]高等教育酝酿大变,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EB/OL].

[3]赵光辉.我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探讨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5).

技师转正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题探究模式 初中 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36-02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我国在初中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提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不足,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因此,需要计算机老师对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采用更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题探究模式。通过主题探究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一、主题探究模式的基本特征

1.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主题探究模式教学的提出和开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摒弃了原来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方式,而是由老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可见,主题探究模式的开展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表达能力的提高、获取信息资源能力的提高和评价信息能力的提高。

2.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在主题探究模式教学中老师要进行角色转换,更多时候要以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出现,给学生学习做出正确的指引和帮助。为此,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自身角色的转换:其一,帮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其二,老师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线索,实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旧知识的巩固;
其三,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组织,让学生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并且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进行指引,让学生朝着特定的方向进行学习探索。

二、对主题探究模式的认知分析

所谓的模式就是指人们可以按照某种规定的标准样式进行事物的操作,教学模式就是指老师在教学思想的正确指导下,对确定的教学主题进行探析和研究,形成一种稳定的、理论的教学模式。可见,每一种教学模式的产生都是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的,是对教学经验的准确总结。其中主题探究模式就是在确定某个主题之后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并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思考而形成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学中逐渐开展主题探究模式教学,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对主题探究模式的研究发现,在进行主题探究教学时,往往存在特定的操作程序可以遵循,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主题探究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操作程序:

其一,对主题的确定。作为主题探究模式的第一步,主题的确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某项教学活动缺乏主题,则只会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教学空谈,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教学收获。在确定主题之前需要老师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高主题探究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在确定“感受电子表格魅力”主题后,老师可以收集各种类型的电子表格并进行整理,将各类表格的实用性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

其二,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在确定主题探究教学的主题之后,老师要根据主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为主题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促进主题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其三,对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实施。实施方案主要是根据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并对人员进行准确的分工,促进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其四,进行主题探究活动。作为主题探究模式教学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探究。另外,在主题探究模式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自主的动手和研究,充分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充满激情的进行主题探究教学活动,进行认真听讲、仔细观察、积极开动脑筋,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老师要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对学生探究活动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订正,让学生顺利进行教学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五,对教学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作为主题探究模式教学的最后环节,具有避免探究活动趋于形式化的重要作用。为此,在每次主题探究教学活动的结尾,老师都要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认识,实现学生对知识的重新认识,获得新的认识。另外,老师要对主题探究模式教学获得教学成果进行正确的评价,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主题探究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始时,没有为信息技术课程创设一定的起点,加之初中教学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明确的课业需求。所以初中学生大多都是凭兴趣在学习信心技术课程,这使得在开始阶段学生们的水平差异很大,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无法兼顾所有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一听就会,而基础不好的往往跟不上思路和内心的不重视,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下降,学生个体之间就产生了更大的差异。

2.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兴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与我们当今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学知识大部分能够应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中。因此,我国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在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毕竟信息技术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到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无法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计划,无法完善主题探究教学模式,阻碍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开展。

3.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由于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信息技术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接纳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加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进行关于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培训,对主题探究模式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丰富的主题探究教学经验,不能很好的在主题探究教学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制定出适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不利于主题探究模式在信息技术的顺利开展。

4.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信息技术是一门与实践相结合较多的课程,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动手活动,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现在初中普遍课程较多,课业任务繁重,同时也缺少相应的设备,所以无法保障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保证主题探究模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如何促进主题探究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对教师的观念进行转变

首先,进行新颖的备课。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将学生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对知识的实践和创新。而主题探究模式的开展对教师的教学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在备课过程中融入创新教育思想,并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多样化的教学备课,实现学生积极性和热情的提高。比如,在七年级演示文稿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在幻灯片的播放过程中添加一些有趣的动画和大自然的声音,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加强对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基础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老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另外,老师要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对知识进行简练的语言总结,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

其次,对教师角色进行转换。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某些奇怪的想法时,老师不能简单进行否定,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思考,及时改正自身的错误想法。这不仅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保护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独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在主题探究模式教学中,要让学生作为主体,老师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2.对学生观念进行转变

首先,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主题探究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来,让大家进行积极的讨论。因此,就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积极大胆的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由原来的学习旁观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比如“ 创建逐帧动画”主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及时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主题探究模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表现自己,还要学会对别人的接受和赞赏,改进自己的不足。为此,需要学会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别人的评价和批评,获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各学科学习的辅助课程,对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开展主题探究模式,可以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主题探究模式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天凤;
知识可视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3-28

[2]陈清玉;
基于任务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
2011-11-01

技师转正总结范文第3篇

一、酒店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酒店英语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酒店行业英语,为今后从事酒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主要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BLT)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口语练习。学生首先在课堂上通过课本和电子课件学习酒店工作中涉及的专业词汇以及酒店常用句式,并通过音频或视频还原酒店真实情境对话,把学生带入酒店工作的场景中。接下来,学生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英语练习任务。比如布置酒店场景模拟对话任务,要求学生为模拟的酒店场景自主编写故事情节及英文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表演;
或者布置个人口语练习任务,让学生自主设定与酒店行业有关的话题,围绕该话题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一类型的口语任务以学生为主,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这门课不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酒店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电子课件和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但是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每一个酒店主题主要围绕着学习新单词,练习使用常用句式,朗读并模拟教材中的情境对话等方面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而没有自我发挥的机会,并且经常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另外,教材中的情境对话与酒店实操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如果通过背诵的方法练习对话,在酒店实操时将无法较好地运用课上所学内容。

2.课堂学习效率较低

由于师资有限,酒店英语这门课程一般采用大班制教学,教师在学时有限的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解释生词、句型、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对话的内容,甚至需要纠正单词发音,因而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学生在课堂上则忙着记笔记,学习句式和情境对话,只把少部分时间用在练习上,导致学习效率较低。

3.部分学生比较被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英语口语技能薄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酒店英语不同于大学英语,其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多说、多练。而薄弱的口语技能,大大降低了学生对酒店英语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不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都不愿意主动开口说英语。因此,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对酒店英语口语教学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对翻转课堂与酒店英语教学结合的探讨

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教师提前设计教学微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学习新知识,随后在课堂上进行快速测评并解决测评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最后进行反馈总结。“翻转”的概念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活动顺序的安排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化上,翻转课堂使课堂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

2.翻转课堂与酒店英语教学结合的优势

(1)人性化的学习模式。传统的酒店英语教学课堂无法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英语基础与学习能力,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教学。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课前反复观看、回放视频,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进度。这样一来,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以自主延长学习时间,慢慢消化知识点;
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拓展知识的学习。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模式更加人性化,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提高课堂效率。由于授课时间提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参与的时间也大大增加。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点,可以带着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也可以开展个人汇报、小组讨论或小组汇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再唱“独角戏”,而是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用英语进行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开放的英语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可行性

(1)科技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使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或者书本。网络上有众多各大高校的优秀教学视频,也有网站门户开设的公开课栏目,比如哈佛、耶鲁公开课,TED演讲等都受到了网民的欢迎。另外,微课、慕课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也备受关注。发达的通信技术、方便的学习终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学生特点。首先,智能手机和电脑在大学生中的高普及率,十分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师生之间可以通过QQ、微信或邮箱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其次,这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颖,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大学生自觉性较好,自我约束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也比较强,因此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与酒店管理课程结合是具有可行性的。

四、翻转课堂模式下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流程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酒店英语课程中是非常有优势并具有可行性的。根据两者的特点,本文提出翻转课堂模式下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流程,分为3大模块:课前学习、课堂活动和反馈总结。

1.模块1:课前学习

(1)观看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替代了传统课堂的授课过程,所以视频内容需要精心筛选、制作。基础的教学视频一般由教师讲授演示文稿中的知识点,长度控制在15分钟,内容针对生词解释、句型解析、酒店服务流程等内容展开。视频一般在课前一星期发给学生,学生在这一星期中可以自主掌握学习的情况,例如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广度、深度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W内容寻找相关视频。例如,酒店不同房型的视频介绍、酒店登记入住流程视频、品牌酒店的英语宣传视频或者是与酒店相关的电影片段等。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推荐与酒店相关的论坛、网站等网络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

(2)完成课前任务。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还必须根据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包括语言基础训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拓展。首先,语言基础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对酒店常用词汇、句式以及酒店服务工作流程进行总结和补充;
其次,学生可自由分组模仿视频里的口语对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相关视频里的内容,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学生可以把疑问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探讨。

2.模块2:课堂活动

(1)进行测评及课堂答疑。在教学正式开始前,教师根据视频内容对学生进行快速测评,目的是评价学生对视频的观看效果,其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也可作为期末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参考。快速测评一般由客观题组成,针对视频中的重要知识点,题目数量控制在10道题以内。

(2)小组讨论以及课堂答疑。小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课前任务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这时教师来到小组当中解答疑问。当小组内部成员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进行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比如酒店房间设施词汇竞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3)小组情境表演。根据课前任务的分组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情境表演。小组情境表演通过学生互评以及教师测评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包括用词、发音、对话等语言表达能力,情境表演内容是否合理,服务流程是否规范,甚至道具的使用、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可以作为评分的标准。教师在这个环节应该关注所有细节,并在表演结束后为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而其他组的学生也可以在表演后提出建议,使全体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4)个人汇报或小组汇报。这一环节属于语言能力拓展环节,教师在课前任务中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个话题,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检索,并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分享。这一语言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有了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模块3:反馈总结

反馈总结的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在课后根据教师的提议以及学生互评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对教学视频以及课堂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加深记忆,进行自我完善。

教师的总结则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分别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和误区,指出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在课后,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对教学视频的有效性进行总结,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完善,以提高翻转课堂的质量。

五、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调整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师生的身份发生了反转,课堂的主体变为学生,而教师由课堂的主体转变成主导的角色,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心态,完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以自己为中心,而是成为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在课前深入研究酒店英语,寻找大量教学素材,结合课本知识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前学习任务及课堂任务;
在课后还应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及课堂表现完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网络信息技术能力,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并不断拓展知识范围,真正发挥好翻转课堂模式在酒店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翻转课堂模式。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比如正式上课前先跟学生介绍翻转课堂的优点和模式,在课前学习任务及课堂活动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者采用竞争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另外,课前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教师的监督作用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课堂快速测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要及时鼓励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酒店英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自信心。

最后,教师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应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因为教师的专长都不一样,有的教师对酒店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是非常熟悉,有的教师非常擅长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有的教师善于制作课件视频。而翻转课堂模式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团队精神是酒店英语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酒店英语任课教师应相互分享酒店英语课程教学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探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翻转课堂模式下酒店英语的教学质量。

技师转正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69-01

拥有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多得的人才,学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当今就业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在实用中都很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多计算机老师所不能解决的难题,随着翻转式课堂的出现,给了我们教师一些启发,把翻转式课堂引入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这是很有意义的。

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技术课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没有很重视,认为在初中阶段最重要的是升学考试,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这种传统的思想大大的阻碍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良好发展,自然对整体课程体系的形成很不利,导致教师对课程的设置不熟悉,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1.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明确

很多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例如:教学条件的不同导致教学内容不一致,由于每个学校硬件设施的不同和老师选择的差异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不一致。其实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或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教学的内容,这才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必须要研究的东西。

1.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的设置是非常少的,一个星期也就一两节课,这个学科既没有升学压力,又不耗费教学精力,所以学校领导对这个课程不是很重视,在专业老师的配备上及其不全,很多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这样的师资力量是不能够满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的。

2 开展翻转式课堂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

2.1 学生自己掌控学习

开展翻转课堂后,学生利用学习的视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和学习。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理解老师的意思,可以根据老师的视频讲解自主的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在更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在没有老师的束缚下,学生不会再那么紧张,也不会担心学习中的出错,自由的掌握视频课程的节奏。

2.2 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式课堂最大的改变就是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方式的教学为课堂大大的节约了时间,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自由发挥和提问的机会,增加同学与同学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交流。

2.3 改变了家长与教师的交流

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可是在实行翻转式教学后,家长和教师关心的问题和交流大大的改变了,所关心的问题的层次也提高了,如:孩子是否在真正学习?如果不学习,老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帮助他们。

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

3.1 确定科学的教学方向

初中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对学习的掌握和理解是需要选择过滤的,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很有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选择跟生活相关的题材,或者融入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实际的操作。

3.2 组织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是在课外传递给学生的,所以在课堂中老师要开展有效的,高质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熟悉和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外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创建活动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开展探究式的活动,这种方式就大大的体现出学生在课堂内的主体性。

3.3 教师课堂上正确的引导

在课堂让,除了深入的学习之外,老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中,学生可能对课前的准备不是很充分,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并加以运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懂得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更顺利,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3.4 评价反馈环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整体来说是比较系统的工作,既然有了开始就必须有结尾,做到整个教学模式的有始有终。评价反馈可以对整个翻转课堂的过程进行一个总结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整个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评价理念,把最后的评价与整个过程的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以真实的了解学生在整个翻转课堂上的表现,把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果结合到一起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实现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比如在检验学生的某项作业时,不仅仅要关注他们的最终成果,还要把整个过程考虑在内,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结语

在翻转式教学的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这种模式已经在教育领域不断的被普及,对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融入这种模式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我们中学的教师也应该自我提升,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理念给教育带来更多有利的东西,为祖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技师转正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七年制医学生;
课间实习;
教学方法改革

七年制医学硕士生扩大招生是近几年的事,由于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交流能力、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快的接受新事物的潜力和能力。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的教学组在学生课间实习中对骨科医学教育的观察、实习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充分认识七年制学生的特点

在传统的医学生课间实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全面系统的复习大课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时结合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实习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学生骨科课间实习时,我们充分了解了七年制学生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注重学生的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短暂的课间实习时间里让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充分发挥,改变以往实习“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模式,实行“教师唱配角学生唱主角”,以适应新世纪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为使医学生的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 实习课程设置及内容的改变

七年制课间实习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五步”教学方针,即走“学生-教师-学生-教师-学生”路线。实习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诊查、处理病人、操作使用石膏夹板,对这些东西先有感性认识,教师讲解后再由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所在,之后教师再予总结评价,最后进行学生考核。使学生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践与所学理论相结合去理解分析问题,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实习效果。实验组按照此方针总结出“五步”教学方法:学生自行操作、处理-教师讲解-学生自行纠正错误-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实习考核。注重实践,发挥潜能,创新思维。在实习中结合实例讲解骨科理学检查、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骨科影像学检查基础等实用内容,使学生理解并能利用这些骨科基本技能。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典型病例和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然后即由学生操作的教学方法。

3 具体实施方法

本学期七年制学生共7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18人,2组作为实验组,另两组作为对照组。每组实习18学时。

3.1 典型病例实习

实验组首先选择急诊骨折病人统一问诊、查体(注意避免加重病人痛苦),回到教室要求每个学生均作为主治医生给出初步诊断、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处理意见。然后老师和同学共同对每一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分析学生正确处理方法及错误所在,最后得出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处理意见。教师尽可能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再结合大课所学理论提示性给出结论。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评价,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对照组则完全由老师进行示范讲解,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实习。实习结束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全真试题进行理论考核。

3.2 骨科检查法实习

实验组:(1)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学习观看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
(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
(3)教师选择典型体征病人让学生实际查体操作。对照组:(1)教师示范骨科检查法的正规操作;
(2)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

转贴于

最后一天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3.3 石膏、小夹板技术实习

实验组:(1)首先由学生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尝试使用石膏和小夹板。(2)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小夹板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教师示范后学生自己总结纠正首次石膏、小夹板操作中的错误,教师最后再给予评价和最终总结。学生再次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对照组:(1)教师集中讲解骨科石膏夹板牵引技术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的方法、注意事项。(2)教师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的操作。(3)学生交叉分别进行石膏、小夹板的操作。

石膏管型、小夹板操作统一考核。

4 教改结果考核

4.1 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

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骨科部分共21题,实验组2组共36人,对照组共36人分别进行考核结果见表1。表1 临床典型病例处理考核(略)

对考核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可以看出,P<0.05,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4.2 石膏夹板考核

以教科书理论叙述为判定标准,对学生逐一考核石膏或夹板(任选其一)使用操作技术,分为优、良、差三等。经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实习效果好。见表2。表2 石膏夹板考核(略)

5 教改效果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