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17 11:4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范文第1篇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五篇】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中职应以培养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层次为主。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工商行政管理事务操作人员”,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一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强,能在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从事工商事务处理工作,在社区、物业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及技能(方向)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确定了企业注册、商标注册、合同管理三个技能方向。经过调研,现阶段全国开设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因此,我们建议该专业设置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个专业(技能)方向,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种中介组织、基层工商管理部门、社区、物业管理等对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的人才需求。

工商行政管理事务岗位有工商事务处理、公共事务处理二大类岗位,各自对应的职业不同,具体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岗位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各种中介组织和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中,主要人才需求是工商事务员、市场监管员、工商事务信息员等,中职生在这些岗位上就业也比较稳定;在社区、物业管理等部门的主要人才需求是社区工作者、劳动关系协调员、社会文化指导员等。(见上表)

三、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彰显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为主旨的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构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之间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后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职业规划服务;专业核心课程按照适应本专业的技能方向和相关岗位的共同核心能力要求的原则设置;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按照适应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的原则设置,以“必需、实用”为度,突破学科的系统性禁锢,围绕专业核心技能开设,强调针对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增强实战性。

四、中职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专业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教师;学生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扩大、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面对众多对口的工作岗位,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拒绝。其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不到位。因此,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得到其相应的对策,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训。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并以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考核标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并不否认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认为很多理论知识基础需要死记硬背才能充分掌握,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很关键。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没有很好地平衡理论与实训两者的比例,过分重视理论的传授。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上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要求。

(二)以教师为中心。许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很好地跟学生互动,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师生间缺乏互动沟通的环节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会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抵触的心理,导致学生上课玩手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屡禁不止。

(三)教学内容单一、过时。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仅来源于教材,没有引入一些相关教材外的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如工商管理教学所引用的一些案例为西方的实例或案例的发生时间已超过10年,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脱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科技的进步,工商管理的职能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适应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过时,容易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并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相应的对策

(一)注重实训教学,实现实训方式的多样化。荀子说:“听而易忘,见而易记,做而易懂”。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为了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应重视实训教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训方式主要包括:小组学习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地考察法等。小组学习法通过把学生分组进行独立学习,提高和开发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用能力。案例分析法是通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来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力和创新力。游戏教学法通过加入游戏元素,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或扮演某一角色或情景来体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实地考察法通过到企业参观与实习,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90后学生个性鲜明,喜欢追求新鲜感。单一的实训方式,同样也容易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率”,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结合多种实训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Lea等人(2003)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更有效。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摒弃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理论知识的推销者。教师可通过提问、设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乐园。

(三)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解说,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引入相关的知识或自身的实践经验,以丰富教学内容。为了避免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在案例的选择上,应选择出自我国实践发展的实例,应选择近五年以来发生的一些实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反应程度对教学内容作为调整。

参与文献: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工商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民办本科高等院校390所,其在承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如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优势和生源具体特点,探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构建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以及满足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期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中型专业人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此框架下,要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民办高校办学优势相适应,与生源的具体特点和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

1.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数量需求经过了数年的激增后持续稳定在高位,质量需求不断提升。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目标,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这就明确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新需求,更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要目标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功能,同时满足创新能力的时代要求。

2.与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相适应

我国民办高校仅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办学整体条件和水平较弱,缺乏与公办高校全面抗衡的竞争实力,但具有体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的办学优势,应定位于与公办高校错位发展,培养面向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比较分析工商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金字塔型结构平衡关系,工商管理硕士应侧重培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较高的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高层精英式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本科应侧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较强管理能力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专科应侧重于培养具备较强业务知识与的管理技能的中低层次管理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中高层基础管理人才。

3.与生源的具体特点相适应。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而产生的,这就导致其生源具有知识基础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等特点,不具备理论研究基础与素质。但这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强,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应用型人才的潜质。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与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应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备较高管理素质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课程体系。以传统的“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基础,优化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内容;
强化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模块,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并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生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1.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体系的优化

我国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管理学学科基本理论为核心的纯理论研究课程体系阶段,课程设置偏重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理论研究;
二是以企业各类岗位职能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阶段,课程设置增加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各岗位职能的内容。现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与美国“分布必修型课程设置模式”相类似的“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工商理专业基础课程,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以及职业迁移模块的选修课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日益成熟,出现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联网企业等诸多新兴热点商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出现了弹性工作制、矩阵式组织结构、虚拟组织等企业新特点。这些变化使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为此,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设置既要与时俱进,向学生全面传授前沿管理理论与新兴业态知识,又要避免简单地采取膨胀学时的方式,对理论知识面面俱到、面面不精。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优化理论知识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四层次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基础,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强化素质教育;
加强工商理专业基础课程,夯实理论基础;
精简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工商管理新趋势;
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重视公共基础课

当前,商业领域的浮躁情绪传导到教育领域,使高校课程设置产生了急功近利的趋势,不断消减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比重。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意义,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同时结合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语文课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强高等数学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外语课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加强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对学生信息化管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2)夯实专业基础课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要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管理之道”——即企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精简专业核心课

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要适当“瘦身”,减少应用面较窄、专业性过强的专业课程,保证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企业管理职能课程有充足的学时。

(4)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

与商业领域热点更换频繁、知识更新快的特点相适应,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广泛、及时地传递商业前沿理论与动态信息。同时以网络自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大量查阅资料,定期交流所获取的信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高效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提出的“管理技能说”,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来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
概念技能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决断的能力。三种技能在不同管理层次中的要求不同,概念技能由高层向低层重要性逐步递减,技术技能由高层向低层重要性逐步增加。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够在企业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商业人才”,应侧重对学生管理技术技能的培养,从横向上构建“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纵向上构建“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证书辅修式”课程体系,指将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为专业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辅修,以提升学生的管理业务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是指,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学习规律,构建“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的实践课程体系。从业式实践课程体系将企业实习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低年级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的学习阶段设置企业认知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研,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专业意识与学习目标。中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的学习阶段,加大校外内实训实验课程比重,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熟悉企业运营,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高年级毕业实习阶段,实行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制,明确毕业论文撰写方向和就业方向。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长期追踪分析一个企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发展商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第二课堂活动是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
组织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电子商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学科竞赛;
组建专业科研小组或学术沙龙;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有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专业素养,从而使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实践应用能力与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社会需要与自身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科学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对课程教学体系有益补充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娟.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11/3

[2]杨科正.论面向地方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教育评论.2010/5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2012版专业目录)中规定,管理学为12个学科门类之一。其中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大类下的一个分支,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共有10个专业。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设有工商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一般包括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专业。目前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虽然各有特色,但其内容基本与2012版专业目录的培养目标一致。

(二)课程设置

我国各髙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1.课程模块趋同。大部分高校在课程模块设置上均由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和毕业论文、选修课等模块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占70%左右,选修课程占25%左右,实践和毕业论文占5%左右。

2.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大多数高校在基础课程(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方面,主要设置大学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体育、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市场营销等。

3.核心课程各有侧重。许多髙校在核心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校所在地域和师资具体情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高校侧重于运营管理,一些高校则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或市场营销等。

4.实践课程比重逐年增加。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从最初的传统理论教育,逐渐向实践型转变;从最初的全理论教育,逐渐转变为以理论教育为主、技能教育为补充的培养模式。纵观近几年各髙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技能的实践类课程比例逐渐增加。

(三)教学安排

近几年,部分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安排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网络课程等。但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方式,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也广泛应用,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我国离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并

且多数高校提出的目标没有自身特色。培养目标大体描述为:培养具备管理、营销、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科研方面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应领域的管理工作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里不合理

1.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课程内容应以应用为目的,与实践紧密结合。但由于教材的实践性不强、课程内容陈旧或完全照搬国外教材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大量理论知识,却很难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关联性不强。关联性强的课程,先修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后续谏程时,能够加深对先修课程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群。而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课程间的关联性,只是课程的简单堆砌。

(三)实践教学薄弱

存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仍比较低,居于从属地位。大多数学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理念还未深人人心。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大多数院校由于专业实验室过少,实验教学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软件落后等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践教学薄弱还体现在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少而且与专业匹配度不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大量实践才能锻炼其应用能力,但企业出于自身经营考虑很少接纳实习生,这使得高校很难建立满足自己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强,也是实践教学薄弱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开展。如今,高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就更无从谈起。

(四)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单一

多数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也采用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学生分析问题、_决问题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髙。

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多数高校一般采用期末笔试考试方式,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实践证明,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实验课程不应采取这种方式考核,但目前尚未有普遍通行的实训实验课程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诉求,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来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企业培养具有计算机和外语基础,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经济管理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中基层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

采用模块式的课程设置体系。包括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专业实训课程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的。设有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数学、计算机、外语、大学语文、体育、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社会人文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擇块,包括经济学、高等数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管瑪学和市场营销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必修课程为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为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实训课程模块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各类实训实验课程和企业见习实习课程。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以实验室实验、实训为基础的模拟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见习为拓展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专业实验通过ERP沙盘实验、企业经营模拟实验,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教学。专业实训通过VBSE综合实训平台,进行岗位专业实训。通过企业实习见习,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并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如ERP沙盘大赛、会计手工大赛以及营销策划大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兴趣。

(四)丰富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区分为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两个方面。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以掌握基础理论为主,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专业技能教学方面以提髙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教学方法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强调授课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授课时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教师由“讲课老师”转变成“辅导师”和“培训师”。

在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方法方面,应加强对课程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检验。采用包括课后作业、案例讨论、平时测验、平时出勤、期末测试在内的全过程考核方案。在课程的每个重要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不是期末一次性的笔试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