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香水市场调查报告【五篇】

时间:2023-06-17 12:4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香水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富人反弹,香港速度最快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令亚太区的富豪元气大伤。根据美林2009年《亚太区财富报告》。截至2008年年底,亚太区的富裕人士比上年减少了14.2%,跌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香水市场调查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香水市场调查报告【五篇】

香水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富人反弹,香港速度最快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令亚太区的富豪元气大伤。根据美林2009年《亚太区财富报告》。截至2008年年底,亚太区的富裕人士比上年减少了14.2%,跌至240万人,整体财富缩减了22.3%,仅剩7.4兆美元;同时,以净资产3000万美元为门槛的超富裕人士,其财富更缩水35.1%,人数减少了29.6%。而在整个亚太区中,以香港富人的境遇最“惨”,富裕人士人数为3.7万人,比上一年下降了61.3%,意味着一半以上的香港富人,被其所在的阶层抛弃。

不过短短一年,那些没落的富豪或许还未充分体验平民生活,他们就欣喜地发现,曾经失去的财富又都回来了。尽管世界经济疲软,但全球“富裕人士”已收复先前失地,某些地区的财富增长更是重回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据统计,2009年度全球富裕人士数量回升至1000万,富裕人士的金融财富上升18%,达39兆美元。“超富裕人士”的财富同年则增加了21.5%。凯捷顾问公司总经理 Bertrand Lavayssiere表示,反弹动力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尤其是印度、中国和巴西。而以增速判断,香港以104%的年增幅,排到了全球第一位。据分析,香港有一大部分富裕人士是属于100万至150万美元的财富级别,其中许多人因为2008年的损失,被迅速降为“大众富裕阶层”,而随着2009年资产价格的回升,他们重新跻身富人之列。

这个结论并非美林一家之言。今年7月13日,汇丰银行也披露了一份亚洲财富调查报告。这份调查覆盖亚太区七个主要市场,调查的对象是亚太区流动资产或按揭价值最高的10%人口,总访问人数超过2072位。结果显示,今年初,30%的香港富人的财富完好无损, 48%的香港富人更取得了资产净值的增加。而以流动资产计,尽管最年轻的中国内地富人(平均年龄为36岁)平均资产达到12.6万美元,远高于新兴市场的其他国家,如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但仍不敌传统发达市场。其中,平均年龄为48岁的香港富人,其平均资产可达30.1万美元,是区内最富裕的人士。

港人财富双通道

这场金融危机前后的港人财富数据对比,让人不由感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此处的“萧何”当然是指股市和房地产。一方面,一直以来,不仅仅是香港,在整个亚太区,房地产都被视为重要的致富之本。在2008年,这类投资占亚太区富裕人士金融资产的22%。金融危机的爆发,确实曾令房地产业受到较大冲击,香港房价也一度暴跌,但事后证明,其反弹的速度更快,这就保障了相当一部分拥有房地产的富人,只要没有经历恐慌性抛售,今时今日就能享有这方面的增值,如果有人在危机中投机性买入的,更有进一步扩大财富的机会。在2010年报告中,房地产仍然是亚洲富人们财富增值的重要手段。美林表示,亚太地区(日本除外)富裕人士的房地产投资水平为全球最高,其中以住宅类物业为主。

同时,美林的报告指出,在亚太区市场中,香港和印度财富的增长,与股市的表现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以香港为例,恒生指数2008年下跌约50%,到2009年则飚升了74%。由于香港的股市市值对名义GDP比率极高,几乎是GDP的11倍,而全球平均比率不过是0.8倍,因此,股市市值是推动香港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

财富与股市的紧密结合,也决定了港人、尤其是富裕阶层资产配置的方式。2008年香港富裕人士财富总值缩减65.4%,股市的暴跌是主要原因。当时亚太股市暴跌后引发了抛售大潮,各地区富裕人士纷纷降低了对股票的配置,到2008年,股票仅占亚太区富裕人士财富配置的23%,同比下降3%,香港富裕人士的持股比例更从33%降至21%。而随着今年区内股市的回升,美林全球财富管理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刘昌欣表示,大家都不想错过获利的机会,股票配置的比例肯定会提升。

汇丰的调查结果更显示,亚洲的富人们已经在采取此类行动,增大了对股票的倚赖,以图取得后市财富增值的机会。据调查,在对股票财富的依赖方面,印度富人以44%的配置率居首,其次为香港42%。同时,富裕人士对其它类别资产亦重拾投资信心。调查显示,整个大中华区的富裕人士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进行包括人民币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香港这方面的投资占比为20%,排在第一位,中国内地为16%,中国台湾为12%。汇丰表示,目前已经有近1/4的香港富裕人士持有人民币投资。

亚太富人增速将成全球之冠

香港富人增速全球第一,还只是一个起步,整个2009年,亚太地区是全球唯一在宏观经济和推动财富增长方面,均取得显著增长的地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不仅是香港,整个亚太区富裕人士的增长速度很有可能成为全球之冠。

香水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北京时间2013年10月25日凌晨,美国做空机构浑水了长达81页的研究报告,质疑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手机安全公司网秦操纵了一场“重大骗局”,该报告直接导致网秦股价近50%的断崖式下跌。

同一天下午,网秦联合CEO林宇在“8周年庆典”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回应,“它(浑水)10分钟形成一个风浪,不过很快就会过去。”

浑水放出这份报告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恰逢网秦股价一路攀升至历史较高点位,以及两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去哪儿和58同城赴美上市前夜。

网秦并非第一个中枪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一位已从美国市场退市的中国公司高管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做空者已由上市公司天然的“监督者”,逐渐演变成猎杀中国概念股的“杀手”,其背后隐藏着“做空产业链”,一部分资质优良的中国企业也在被做空中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网秦遭猎杀

“无辜的牺牲品”――这是在遭遇猎杀之际,网秦为自己贴上的标签。“浑水报告后的一个小时,公司高层就已经着手准备书面材料应对了。”一位网秦市场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从浑水报告内容来看,此次猎杀网秦有备而来。浑水报告内容称,网秦手机杀毒软件产品不安全、定期存款涉嫌伪造、其最大的客户易达通是一家空壳公司,等等。

网秦是否无辜有待更多权威信息。各方近期展开多轮攻防,但都缺少致命的一击,股价亦随之上蹿下跳,仍在寻找明确方向。

2012年开始,网秦这家以安全软件起家的公司着手游戏业务、视听搜索业务,并宣布要“做平台”,但是未来战略并不十分清晰。这也为浑水的质疑提供了空间。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此前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家创业的公司多少都会有些小毛病,做空机构却将其极度放大。

浑水报告中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似乎比较了解易达通的情况。不过,“客户信息是一家公司最核心的材料,一家美国的机构能如此详尽地知道中国公司的客户资料,不得不怀疑浑水是否已经在网秦安排了内线,里应外合,只待时机成熟时重击公司股价,以实现做空的目的。”另外一位手机软件类互联网公司高层对本刊记者说。

网秦是否已经对内部进行排查,该公司并无官方评论。不过据记者调查,国内某些“资料提供商”通过买通上市公司内部人员获得信息,进而转卖给做空机构的做法屡见不鲜。

在被做空者眼中,青岛联信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下称“青岛联信”)是一家典型的“资料提供商”。青岛联信的官方资料显示,公司提供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报告、应收账款管理、欠款追收、企业查询、市场行业调研等服务。

一家遭遇做空的中概股公司总裁曾公开表示:“浑水是它(青岛联信)的大客户,其辉煌战绩大多离不开青岛联信提供的信息资料。”随着浑水名声大噪,青岛联信也成为华尔街中概股做空圈内的著名咨询机构。

对此,青岛联信在接受某财经类网站连线时曾予以否认,但同时表示“也不排除浑水机构委托第三方向我们下过订单”。

诱人利益链

“事实上,资料提供商只是做空链条中最基本的一环。”前述手机软件公司高层对本刊记者表示,“背后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第三方做空机构、对冲基金、集体诉讼机构等在做空食物链上各怀鬼胎,环环相扣,在对中国赴美上市公司的猎杀中谋取暴利。”

一位深谙做空流程的风险投资(VC)领域资深人士张先生对本刊记者表示,不管是浑水还是香橼,几乎所有的做空机构报告都有详尽的财务数据、公司运营的现场照片、专业机构检验报告等,“这就造成他们掌握了很多证据的假象”。

比如浑水在做空另外一家中概股分众传媒时便称,通过对该公司160家公司工商档案的分析,公司存在过分夸大其液晶广告屏幕数量,以及在收购中明显且故意支付过高价格等问题。

张先生表示,做空机构到处寻找那些美国市场上存在小问题的中国公司,然后雇人收集证据,此后,撰写唱衰研究报告,同时雇用操盘手做空这些公司的股票。

当然,做空机构并非单兵作战。据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透露,推动整个做空浪潮的是国际上一批大对冲基金。“这些对冲基金很多曾经是被做空公司的股东,知道公司有瑕疵,现在通过做空再赚一把。”

通常来说,不用等到造假得以查实,股价便已经下跌,做空者趁低价买进股票还给券商,以获取巨额差价盈利,这意味着空方已经获胜。

除了第三方机构和对冲基金,律师事务所也是一支重要的做空队伍。当做空标的股价大幅下跌后,按照美国法律,股东有权对公司提起集体诉讼,一旦某只中概股成为集体诉讼的对象,所有在其股票受影响时间段买入股票的股东均可成为原告,而最后的判决或和解协议也默认覆盖所有股东。

该诉讼一般由代表原告的律师事务所积极推动,原告费用由律师预支,采取风险模式。如果诉讼成功,律师能够分到高达33%的赔偿金额。

对于业务发展顺畅、现金流强劲的公司,这样的诉讼不会伤筋动骨,但是对于被浑水和香橼多次做空的公司来说,如果公司财务本来就不是很稳健,其投资人的信心又不高,此刻遭遇集体诉讼后就如雪上加霜,大多从此一蹶不振。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浑水出击网秦,让刚刚回暖的中国公司赴美IPO遭遇迎头一棒。

积极反猎杀

前述VC人士表示,做空者原本是资本市场中的天然监督者,现在却演变成为打假而打假的“杀手”,背后已然形成一条“做空产业链”,致使一部分资质优良的中国企业也遭遇做空危机。

自2010年6月起,浑水公司报告,质疑东方纸业、绿诺国际、中国高速频道、嘉汉林业等许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存在财务造假、合同不实等欺诈投资者的行为。结果,上述公司均“中招”。做空潮流迅速席卷整个中概股。

不过,浑水也有被击败的时候。当浑水用同样的手段做空展讯科技时,该公司快速作出“反做空报告”,保持透明和开放,最终击败做空力量。

更有甚者,奇虎360公司曾经遭受过香橼6次做空,其董事长周鸿表示,“每一次被做空之后,我们都保持最积极的心态与他们沟通,每一条做空的理由都认真对待,可是最后我们发现,他们质疑的问题大都是无稽之谈,且反复出现,这让我们有些懊恼。”

据周鸿称,每次香橼提出问题时,负责审计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就会收到举报信、匿名信,即使明知道是虚假的,也要按程序对公司再进行审计。公司每次还要按照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针对德勤提出的问题成立独立调查小组,给出调查报告,同时在SEC备案,“这个过程劳神费力”。

在这个过程中,被做空的优质中概股也曾考虑通过维护自身利益。然而,在美国资本市场做空机构是件很难的事情。周鸿表示,首先,SEC对这种做空机构是默许和支持的;
其次,做空者匿名邮件往来,很难追查他们之间的关联;
其三,需要一笔昂贵的费用。

香水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在美国,名人香水曾经推动了香水市场增长。大众香水市场呈现过饱和状态,预计到2010年将减少25%。

随着大量香水新品上市,香水制造商必须承担着相应的风险,即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香水无从下手挑选造成的结果。

香水的品质决定了全球香水市场未来走向。全球高档香水市场高达187亿美元,高居化妆品和盥洗品市场60%分额。由此可见,产品品质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们期望香水制造商花大力气研发新品,只有这样,香水产品才不会受到快速发展的名人时尚的影响。

根据Elizabeth Arden公司的分析,“从经典返回大众”的倾向已经强烈影响着女用香水的销售。2006年,高档香水在食杂店的销售增长近2%,而大众香水的销售却下降了7%。

根据Mintel International公司公布的一份市场报告,截止到2006年年底,食杂店和超市共出售Burberry、Oscar de la Renta、Esteé Laude、Elizabeth Arden、Christian Dior、Calvin Klein和Fendi等多种高端品牌女用香水。百货商场出售香水的最新动向包括刚刚推出了Coach,Vera Wang和Juicy Couture等香水。

NPD集团是一家市场研究公司,高级美容产品分析师Karen Grant指出:“设计师香水的寿命长远,当然这不仅局限于香水的货架期。”

根据Mintel公司公布的市场报告,消费者在杂货店能以大众香水的价格买到高档香水,这使得杂货店成为更多消费者采购香水的目的地。杂货店出售女用香水的销售额占香水销售额的8%。在杂货店等渠道出售香水市场从2004年的3.02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3.31亿美元,增长率高达9.6%。相比而言,同期在百货商场渠道销售香水增长率只有5.1%。

虽然目前食杂店香水销售额增长速度比百货商场香水销售额增长速度高,但是,百货商场香水销售额仍雄居市场榜首。为此,食杂店和超市仍需付出更多努力以提高香水的销售。

店内美容顾问和香水测试机一直是食杂店和超市促销香水的利器,然而,这种营销方式仍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Walgreens在美国共雇有20000多名美容顾问,同时他们还有一套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例如2005年推广了名为CVS的美容顾问培训方案。至2006年,配有美容顾问的门店已由400家增加到6200多家。

香水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春节过后一则土地出让的新闻似乎让人感觉香港楼市要绷不住了。

2月12日,香港地政总署公布,位于新界大埔区荔枝山山塘路的地块由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国万投资以21.3亿港元投得,如果以最高楼面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楼面地价仅1.99万港元。媒体报道称,这一价格比此前的业界估值低了近四成,亦创下了大埔区自2002年后的楼面地价新低。

在这宗土地交易之前,2月3日,香港政府出售了位于深水兜囊豢榫幼∮玫兀若以做私人住宅用途的最高楼面面积计算,出售价格约为每平方米5.5万港元,已接近市场预期下限。

其实,近两年来香港政府的卖地收入与数量均出现下滑,2015年全年售出24幅土地,较2014年减少9幅;卖地收入444亿多港元,较2014年的492亿港元,下降约10%,创下6年来的新低。而若考虑2014年卖地收入已较2013年高峰跌逾23%,两年间卖地收益累计下降约30%。

土地市场与楼市往往互为晴雨表,此次地块以低价成交的背景,是从2015年开始的香港楼市的回调。

2015年,香港楼市先后受金管局调控、内地股市波动及美国加息等因素影响,导致整体楼宇买卖量值均下挫。香港利嘉阁地产研究部指出,截至2016年2月4日,羊年(2015年2月19日至2016年2月7日)全港录得65595宗楼宇买卖登记,物业成交总值约5047亿港元,预测2015/2016年度楼宇买卖登记量值最终可达6.58万宗及5060亿港元,较2014/2015年度分别下跌26.6%及14.8%,按年登记量更创1996年有史以来的次低。

自2003年跌到低谷以来,香港房价已上升超过4倍,于2015年9月达到了顶峰。中原地产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显示,自此之后,直至2016年1月底,香港房价在19周内下跌了9.5%。其中,香港楼市在2015年第四季度创下了7年来的最高季度跌幅――7.5%。

已有多家券商投行机构为此看空2016年香港楼市,瑞银2016年投资展望报告指出,香港楼市已接近泡沫边缘,泡沫程度仅次于伦敦。香港过去历史数据显示,一旦楼市出现泡沫,楼价在未来三年有90%的机会累计下跌30%。

里昂证券1月份的报告称,香港房地产市场在2015年第四季度下滑7.5%的基础上,2016年第一季度将下滑8%。地产咨询公司莱坊国际的报告则显示,即使是价格相对坚挺的香港豪宅,预计2016年也将跌价5%左右。

中银香港的研究报告则指出,此轮房价下跌的速度不及1997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房价的回调速度,在没有爆发意外的重大危机事件情况下,预计楼价大幅下跌的风险不高,今年的调整幅度料在10%左右。

香港地产商们对楼市入冬似乎已形成了共识,并做出了价格与销售的调整。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在出席集团周年晚会时表示,香港房价上升10%或下跌10%都是平常事,有需求的时候,房价自然会涨,而需求少、经济差时,房价自然会下跌。恒隆地产主席陈启宗也在2016年1月表示,对香港楼市而言,楼市上涨或下跌15%至20%都不是什么大事。

有媒体报道,作为香港地产四大家族之一,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迅速在楼市入冬之际做出反应。恒基地产旗下的豪宅项目帝汇豪庭在1月20日公布了首份定价单,定价较同区豪宅下跌了五成。而香港开发商华懋集团也于近期将手中一幢待售的商厦降价1亿港元,此前华懋集团曾叫价5亿港元的尖沙咀赫德道16号全幢商厦,今年再度出售时的价格已降至4亿港元。

不止恒基地产与华懋集团,香港的不少开发商都在用各种价格手段来促进销售。长江实业和恒基兆业也推出了鼓励购房的刺激政策,比如印花税退税、首次及二次抵押贷款。

港人买房负担“全球最重”,都怪李嘉诚们?

在香港楼市于2015年第四季度开始回调前,随着房价在当年9月触及顶峰,香港市民的买房负担也一度达到“极限”。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Demographia于2016年1月《国际住房可负担性调查2016》,其中显示,在调查覆盖的9个国家或地区的367个城市(不包括中国内地)中,香港人的买房负担最为沉重,香港也连续第6年成为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这份报告根据城市房价中位数与家庭收入中位数的比值来衡量房价负担程度。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香港一套中等价格的房屋需要556.1万港元,而一个中等家庭年收入为29.3万港元,前者为后者的19倍。而自从香港被列入统计以来,其房价收入比从2010年的11.4飙升到2015年的19,上涨幅度为67%。

难怪有香港市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历下跌的房价仍然难以负担,即使再跌一半也不算便宜。而在高企的房价之下,香港市民的居住条件却并不宽裕。

香港房屋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香港有45.7%的人口居住在由政府提供的公营永久性房屋中,其中有29.1%,也就是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租住于政府提供的公屋中。

即使你选择购买由政府资助出售的房屋或私人永久性房屋,除了要面对超高的房价外,居住条件可能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居屋(即由香港房屋委员会兴建并以廉价出售的公营房屋)与私营房屋的平均面积为49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15平方米,而只有不到9%的房屋的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在香港热闹的楼市背后,高企的房价与并不与之相称的居住条件始终是香港社会的症结之一,而有不少人将此归咎于赚得盆满钵满的华资地产商。

华资地产商的崛起之路:每次都能站在香港经济的“风口”

其实,香港的几大家族财团介入房地产业,并从中完成财富积累,无不暗合了香港的几个经济发展阶段,可谓几次站上了“风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人口以每月10万人的速度激增,到1950年时,香港人口已增至200万。彼时,香港正逐渐成为制造业中心,劳动力的需求导致50到7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时推升了厂房与住房的需求。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和已故的郭得胜等人都在60年代初大举投资房地产市场。

面对需求的增长,港英政府于1972年开始实施十年建屋计划,时任港督麦理浩提出,在1973年到1982年的10年内,180万香港居民只需支付其经济能力所及的租金,便可拥有环境合理的独立住房。而随着港岛与九龙的市区可供开发的土地日益减少,港英政府开始在新界推行新市镇开发。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曾在1978年以每平方尺1.5港元的价格买入天水围约2500万平方尺的土地,花费近4000万港元,而当年长实的净利润为1.3亿港元。彼时的天水围还是一块近5200万平方尺的新界农地,按照港英政府的规划,全部建成后可容纳50万人居住。

除去长实外,华资公司如新地、永泰及新世界发展都在70年代把握住机会,大量增加土地储备。此外,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大型英资公司,如和记黄埔、青州英坭、港灯、九龙仓及会德丰等,其所有权纷纷落入李嘉诚、包玉刚等华资之手。

在把握住60到70年代的机会,介入地产业后,华资地产商在1984年站上了更大的“风口”。《中英联合声明》于这一年12月份签署,其中规定,政府每年批出的新土地只限50公顷。土地供应短缺推高了地价,同时也带动了香港房价的上涨,此后的12年,香港房地产进入牛市期,房价升幅高达9倍以上。

日后华资地产商的一些重要项目也纷纷于1984年开始启动,当年年底,长江实业与政府达成补地价协议,获得黄埔花园的地皮。同年12月,新世界发展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达成协议,开始兴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而在此期间,本已领先的几家大地产商日益壮大,使得较小型的地产商无法赶上。有资料显示,1991年至1994年之间,70%新落成的私人楼宇来自7家地产商,55%来自其中4家。

凭借有限的土地供应而一路看涨的香港楼市在1997年迎来拐点。当年10月,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八万五”房屋政策,即每年供应不少于8.5万个住宅房屋,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住房,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在“八万五”政策增加房屋供应、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冲击下,1998年的房价相比于1997年的高位曾一度下跌65%,香港楼市步入5年淡市。

在香港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港府放弃了“八万五”政策,并于2002年底出台了“救市九招”,此后从2003年开始,香港楼市再次迎来一个上涨周期,如前所述,直至2015年9月达到顶点,其涨幅已超过4倍。

跨行业并购成就地产霸权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曾以匿名方式向43家供应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表在《杂货零售市场研究报告》中。报告显示,香港两大超市巨头百佳和惠康,利用自身竞争优势,用多种手段向供应商施压,限制了公平商业行为。

根据消委会的报告,当时百佳和惠康在香港食品零售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8.6%及33.9%,两者相加市场占有率高达62.5%。而在这两家香港市民经常光顾的超市背后都可以看到地产商的身影,当时百佳隶属于屈臣氏集团旗下的食品零售部,屈臣氏是李嘉诚长实集团旗下的公司;惠康则归属牛奶公司旗下,牛奶公司又隶属怡和集团,集团辖下有香港置地多个大商场,不难发现许多惠康超市都位于香港置地的发展项目中。

由此不难看出,华资地产商不仅对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已经渗透进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触及市民生活的多个层面,而他们实现这样的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便是利用从房地产市场积累的财富进行跨行业并购。

2010年,曾任新鸿基地产集团创办人郭得胜私人助理达8年,其后加入嘉里建设,任策划发展经理的潘慧娴撰写的《地产霸权》一书在香港出版。她在书中直指,香港的经济其实由依靠地产业发家的六大家族(即李嘉诚家族、郭氏家族、李兆基家族、郑氏家族、包氏及吴氏家族、嘉道理家族)所操纵。

“地产霸权”这一概念随之升温,不少评论都将高昂生活成本导致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归结于在房地产业发迹,并于其后不断进行跨行业并购的几大家族财团。

香水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高速频道 财务舞弊 启示

中国高速频道公司(China Media Express Holdings, Inc,CCME)号称是中国最大的专业经营城际巴士车载电视媒体的传媒公司,总部设在中国香港和福州。2009年10月,公司通过反向收购美国特拉华州的TM娱乐传媒公司,成功变身为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2013年6月20日,美国证监会提讼,认为公司自上市之日起就开始错误报告其经营业务、财务状况和利润增长,指控公司违反报告、账簿记录和内部控制条款,指控公司的董事长兼执行总裁违背证监会规则,并在要求罚款、追缴所得的同时,下达永久禁令,禁止CEO担任任何上市公司高管或董事职务。这成为美国证监会下属的“跨境工作小组”发起的最新一起针对拥有重要海外业务的在美上市公司的诉讼案,对同类公司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一、案例背景

1.公司简介。CCME于2009年10月15日上市当日收盘价为7.59美元。在2009年12月31日的年报10-K表格中显示,公司报告的收入高达9 590万美元,净利润4 170万美元,分别较上市前一年增长52%和58%;
而不久之后的2010年11月9日的2010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收入达到1.55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的6 400万美元增长142%。伴随收入和利润上升的是公司股价的一飞冲天,季报公布当日达到创纪录的20.18美元/股,不到一年的时间股价就比上市首日上涨166%。

公司报告的收入增长以及大量的现金余额,引起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甚至早在2010年1月,CCME就与一家对冲基金签署了一项股票购买协议,出售100万股CCME的优先股,对冲基金并保证购买大约150万股CCME普通股,总价款高达3 000万美元;
2010年10月,该基金再次支付约1 300万美元购买150万股公司股票,2010年12月,该基金支付大约1 000万美元的资金来履行1月份签署的协议。也就是说伴随着公司公告的优异业绩表现,CCME在2010年就从同一家基金处获得了大约5 300万美元的资金。

2011年1月10日,《福布斯》中文版在上海2011年度中国潜力企业榜榜单,将CCME列为最具潜力的企业榜榜首。

2.舞弊调查。

(1)中介机构调查。公司超乎寻常的业绩增长很快引起一些做空机构的关注。2011年2月1日,美国著名调查机构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打响了第一枪,质疑公司为何能够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取得比包括华视传媒在内的业内优秀公司高出许多的增长,此后CCME引起浑水公司(Muddy waters)、Holzer Holzer & Fistel等多家调查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的追击。其中2011年3月2日,浑水公司的报告指出,有大量证据表明CCME存在实质性舞弊且管理层参与粉饰,在调查报告中,浑水公司提供了一份发生在2月23日CCME销售人员和分析师的电话谈话记录,揭示公司承认参与证券舞弊;
报告同时质疑,CCME在网络巴士中超过半数没有实际运行相关的广告内容,所宣称的与包括苹果在内的很多著名公司达成的协议是假的;
浑水公司还将调查人员与CCME销售人员交谈并获得的电子表格等传递给外部审计师――德勤的不同合伙人,以提供证据支持其舞弊猜测。同时列举的证据还表明,行业中比CCME竞争力强的广播集团、福克斯媒体公司,收益能力却低于CCME,因此质疑CCME存在舞弊,股价存在泡沫。2011年3月11日,CCME的外部审计机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出公函,辞去公司的审计业务;
两天后CCME的财务总监Jacky Lam也向公司提出辞呈。2011年5月19日,纳斯达克将公司股票停牌,原因是未能及时提交2010年第四季度和年度财务报告;
2012年3月,SEC开具执法函,因CCME未能提交所需文件而将其证券不予注册;
2012年8月,公司股票退市。

(2)SEC调查。2013年6月20日,SEC的指控文件显示,CCME的舞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货币资金造假。CCME于2009年10月上市,当年年报中报告了5 700万美元的现金,而实际上的现金余额仅为141 000美元;
在2010年11月9日的报告中,则将原本仅1 000万美元的资金夸大为1.7亿美元。上市1年左右的公开报告中,公司多报的现金余额高达452%~40 433%(其中2009.11.16的8-K表显示报告的现金余额为40 855千美元,实际为269千美元,高报15 088%;
2010.3.31的10-K表显示高报40 433%;
2010.5.14的10-Q表显示高报452%;
2010.8.13的10-Q表显示高报1 121%;
2010.11.9的10-Q表显示高报1 557%)。

公司资金虚报引起了外部审计师的关注。调查资料显示,因怀疑公司提供的银行对账单和函证回函存在舞弊,德勤曾要求公司采取特别财务措施,包括授权外部审计人员直接从公司的开户银行获得银行对账单的复印件,2011年3月8日,当审计人员发现CCME并没有采纳这些措施后,要求其在下一工作日截止前采取措施;
3月11日,在CCME没有回应审计师要求的情况下,德勤正式辞任审计业务。

这一事项引起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关注,并通过聘请一家全球性的律师事务所开展内部调查。该事务所雇佣一家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司法审计服务,以帮助获得银行对账单来证实公司公开报告中列报的现金余额。由于在德勤的辞任原因别提及公司公开报告的现金余额准确性存疑,因此律师事务所将直接从银行获得对账单副本作为最优先考虑的工作。2011年5月3日,会计师事务所团队与CCME高管层碰面,讨论包括取得来自公司的授权函以直接从银行获得对账单副本在内的诸多事宜,但当天深夜,公司总裁打电话给团队的一位高级会计师,在承认现金报告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不符的同时,提供1 000万人民币(约合150万美元)的贿赂,以避免内部调查组检查公司过去1~2年的对账单。会计师在拒绝贿赂的同时,将该事项告知律师事务所及其所在的香港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司;
事务所要求该总裁立刻辞职,否则不再提供司法会计服务。大约1个月后,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直接从公司开户银行获得每个账户的银行对账单,从而全面揭开公司的现金造假行为。

第二,虚构客户关系。SEC调查报告详细描述了CCME虚构百事(Pepsi)和苹果(Apple)两家国际著名公司客户关系事实,认为公司信息披露存在误导投资者行为。在2009年的SEC的10-K表,以及随后填报的2010年的10-Q表中,公司披露已经“吸引几个著名的国际和国内品牌加入其广告网络,包括百事公司”;
在2011年11月的投资者报告中,公司引用所谓的百事公司陈述:“中国高速频道通过大规模的城际巴士网络,将我们的产品推广给二级城市,这对我们的销售扩张非常有利”,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调查结论显示,百事公司与CCME并无直接广告关系,仅有百事公司当地的一家瓶装厂提供了21 000美元的广告费,同时百事公司也没有做出CCME投资者报告中的陈述。2010年12月8日,CCME一份公告,宣布开展SWITOW购买平台,方便合约广告商。在这份公告中,公司宣布其与很多全球著名的国际和国内公司或其分销商签署合约,包括苹果在内的厂商将在SWITOW平台推销其最流行的产品。2011年2月3日,公司宣布已经与中国的一家官方经销商Eading Group签署合约,在SWITOW杂志上推销包括Ipad在内的苹果产品。而这也并非事实,调查发现,CCME与苹果或其官方经销商没有任何合约关系,也不曾为苹果产品提供广告服务。

第三,公司缺乏充分的账簿记录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显然,公司的收入虚增,货币资金虚报,表明公司未能做出并维持真实、可靠的账簿、记录和账户,未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成果和经营活动,事实上公司能够建立并维护虚假的银行对账单,大肆虚报其真实的现金余额,高管层参与造假并试图贿赂调查人员,表明公司的内部环境存在重大缺陷,未能合理保证公司的经济业务得到恰当记录,未能合理保证公司财务报告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特别是货币资金的收入、核对和使用方面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第四,高管向外部审计师撒谎,不当签署公司财务报表。作为上市公司,及时、全面、真实地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对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根据2002年美国的《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CEO有责任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并应承担不实公告的法律责任,但CCME舞弊案中,从上市之初到公司被停牌,几乎每份公开资料中都包含了虚假的陈述,从货币资金高报到虚构重大客户关系,但公司的董事长兼执行总裁都在这些资料上签字。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高管层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的心态,甚至在外部审计师和内部调查机构提出货币资金存在舞弊可能时,公司负责人竟试图贿赂调查人员。调查资料显示,公司董事长2010年1月签署的与对冲基金的股票购买协议中,包含了大量的虚假声明,错误列报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而在得到对冲基金支付的3 000万美元后大约1个月,CCME就给总经理个人发放了大约1 600万美元的薪酬,履行反向并购协议条款中的欠薪;
而在公司的薪酬激励计划中明确,如果公司能够满足特定的净利润目标,则高管层能够获得相应的股票授予权,例如公司在满足2009年的净利润指标时,总经理个人就收到了60万股公司的股票,市值大约600万美元。也许正是舞弊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得公司负责人积极参与财务舞弊,通过错误报告其经营业务、财务状况和利润超常规增长,实现个人财务好处。

二、案例启示

1.舞弊迟早是要惩罚的。尽管CCME在上市后一时风光无限,股价更在短短1年时间内上涨166%,但建立在流沙上的财务业绩,终究会在市场的大潮中现出原形。罚款、追缴所得、市场禁入等惩戒也许只是初步的惩罚,集体诉讼、刑事责任的追究才是致命的打击。内部控制规范中将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公司的基本目标之一,有其必然性和挑战性。CCME案例只是美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无数舞弊案例之一,但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