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美术实训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17 13:55: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美术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集中实习校外实训基地2014年,教育部《F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职业教育中,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美术实训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美术实训总结【五篇】

美术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 集中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

2014年,教育部《F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职业教育中,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中体现出重要地位,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搭建了学生实习乃至创业的宽阔的平台。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加强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习现况

医学美容技术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因此,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大多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集中实习的实习模式。目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习的状况总结如下。

1.学生实习管理宽松,走马观花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的一个重要学习场所。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但是,在真正实施管理中,却出现了在管理上极度松懈的问题,学生“走马观花”一样地学习。这个问题主要总结为三个原因:第一。学校将学生交给实习单位后疏于管理。第二,学校分配的培训单位比较分散,不利于对学生的统一管理。第三,医学美容技术企业把来实践实习的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只看重那些能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学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们实习就业热情差,最终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

2.实训内容枯燥单一,学生没有积极性

校外培训实习单位由于条件有限。所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不能做到轮岗制。导致部分实习生始终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实习,产生厌烦心理和烦躁的工作态度,最终没有达到实践学习的理想效果。

3.实习生的变动大,使医学美容技术行业不愿接收实习生

美容行业的发展迅猛,员工的流动性大,技术更新快,导致学生在实习岗位实践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实习时间为6-12个月。一旦学生们结束了实践学习后不选择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如此对于医学美容技术行业来说,等于白白浪费了管理和培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很多美容机构不愿接收实习生。

二、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集中实习”教学模式的内容及效果

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采用的是顶岗实习下的集中实习教学模式,同时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其意义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机会。在同岗位上打造一个真实的就业环境。由此,学校和企业可以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高质量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

1.顶岗实习下的集中实习模式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通过集中实习,要求达到学校、行业与学生“三方共赢”。为此我校实习模式采用集中实习、顶岗实习、带薪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对实习单位进行分级管理和分区域管理,优先考虑北、上、广、江、浙等美容行业发达地区作为实习就业的地点。结合我院招生的生源地。主要向这些地区的美容企业输送人才。满足学生实习就业需要,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更合适的企业实习就业。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学生表现、成绩、能力等做综合评级,为企业提供基础数据,由企业结合基础数据和实习前期培训的表现决定学生的工作岗位、实习待遇等,这样保证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在保证了学生和实习单位双满意的条件下。学校顺利地完成和保障了实习教学任务以及对学生工作就业的安排。

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前。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前集中培训计划,采取联培、联训、联考、联合选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和落实学生的实习环节,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考评。当实习结束后,学校和企业共同汇总成绩,最终的实习成绩将计入毕业总成绩中,根据表现和能力推荐就业,提供创业机会。

2.“集中实习”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我校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在2004年开始实施“集中实习”的教学模式,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集中实习”的教学模式是接受认可的,93.6%的学生认为,在“集中实习”教学模式下,可以在实践培训中将自己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践技能水平大大增强。丰富了社会经验。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在实习单位进行岗位轮换制度实习后,89.2%的学生对医学美容技术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也有了全面和清晰的认识。能为自己作一个明确的规划。更值得骄傲的是,2004年以前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毕业生。愿意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比例为74%,目前统计已增加至89.11%,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集中实习”教学模式下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要求

“集中实习”的提出其实对实习单位是一种考验。这对实习单位要求很高,包括企业的规模、硬件设施以及管理模式等,这些方面要符合学校的教学模式水准,这也意味着对校外实训基地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1.校外实训基地规模要大

由于采用“集中实习”的教学模式。进入实习单位实践学习的学生数量庞大,所以实习单位要能提供相当数量的实习岗位。这就要求实习单位的规模一定要大,实训项目要全,企业知名度要高。这样的实训基地不仅在规模、硬件设施以及管理模式上更加先进。在对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重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培养与未来发展,特别是集团化的企业,有工厂、营销公司、科研机构、连锁店面,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岗位。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多的学习环节。

2.集中实习要求建立医学美容专业实习基地资源库

只有长期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才会有相配套的实习教学计划,配备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学习环境,学校要积累实习基地资源,应该建立一批长期稳定合作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单位资源库,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实习。

3.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先进。管理规范

美容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技术推陈出新快,设备更新快,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也是瞬息万变,好的运营模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实习和就业。作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是非常高的,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管理模式等,让实习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校必须要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深入的考察,最终才能决定是否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美术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美术教学;
创新训练

美术是直觉的艺术,美术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或称为操作教育。在职院有关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常采用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认知讲授,阅读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为了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现谈之对美术的创新训练问题。

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两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其深刻含意是反对模仿,鼓励创新。什么叫创新?创有开始做、初次做、独到之意,新有刚出现的,变得更好之意,这是与旧的、老的相对而言。所谓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所谓创造,就是建立新理论,想出新办法,做出新东西或成绩[1]。

创新要求、独特、新颖、具有特色。不重复模仿、不落入俗套,能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新的感受。我国的几代领导人都是创新的实践者。:实事求是,关于创新;
邓小平:大胆敢闯,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锐意创新;
:解放思想,科学创新。创新无限光明,点亮智慧人生。

二、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画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关于写诗有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就美术而言,就是“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画!”画有新意,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如同宋代陆游的诗句所言,能使人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对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育?①人才培养要求。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提出了美育和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②社会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于2006年制订了科技发展的16字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创新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高职教育的主题。③人才市场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也应加强创新训练。

三、汝果欲学画,工夫在画外

南宋诗人陆游84岁教学作诗,他在《示子》中有一句毕生的经验之谈,叫做“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怎样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汝果欲学画,工夫在画外。”美术的课堂教学,其三级课程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熟悉绘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态度目标――通过寓教于学,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严谨态度。美术是以技能为主的学科,重点是要搞好技能的操作训练,特别是创新训练。画外的创新训练要着重3个方面的培养。

1、培养创新意识。认识决定一切,认识决定态度和行为[2]。只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意义,才会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美术动作必须创新,学画可以临摹,作画要独立创作,不能一味地模仿复制,依样画葫芦。金人王若虚说得好,“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美术创作亦是如此。

2、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应在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再造思维[3],求同思维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美术创作要追求创新、稀、奇、特、具有特色。使设计新颖。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创新思维是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直觉和灵感,以渐进或突了的形式重新组合信息,从而形成新的设计和形象,创造新的设计方案或新的作品,实现改变与超越,呈现“精鹜入极,心游万仞”的境界。

3、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要着重培养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请曹雪芹)。此名联是说对世上万物了解得很明白,对人情世故能通达,就能获得很多学问,写出很好的文章。对美术制作亦是如此。敏锐的观察、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就能使我们积累经验,抓住机遇,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着重三个方面的培养:这就是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关于总结经验。

(1)勤奋学习。北京大学国学大师,教育家季羡林80岁时总结了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公式:成功=天资+勤奋+机遇。“天资”是父母先天遗传而无法改变的一种智力因素;
“机遇”是不期而遇,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机会;
只有“勤奋”才是自己决定的可以通过狠下功夫使事业获得成功的一种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成功,80%取决于勤奋,只人20%取决于智力。勤奋决定成功。立志、勤奋、实干、有恒就能收获成果。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的钻研学风,弘扬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勤奋学习,获得渊博的知识,就能有效地求索创新。唐朝诗圣杜甫说过几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社。”一幅好的美术作品,不仅取决于技法的好坏,也取决于文化功底的深厚。过去有一次命题作画,名为《深山藏古寺》,有人在山上画一座古寺庙,有人没有画古寺庙,而是画了两个和尚抬着水向山上深处走去。哪幅作品好呢?当然是画和尚者。为什么?因为它体现了画题中的一个“藏”字,而直意寺庙者,却远离了画题。要画出好画,也要有深厚的文字底蕴,这就是“功夫在画外”的最好例证。

(2)勇于实践,教育方针提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能力,这是《实践论》早已阐明的真理,因此,在创新教育中要加强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勤于实践,勇于实践才能够极大地提高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密方法)、“三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是为学之道,也是创新之道和成功之道。要学习我国古人认真严谨的实践精神。唐朝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美术教学创新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认真模仿练习,严谨创作求新。

(3)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提高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认真地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可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技能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对学生鼓励创新,学会总结,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爱好。创作中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创新训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有培养实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美术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
教师培训;
顺向模式;
特型示范;
美术教育;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39-03

促进中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开展教师培训的核心工作。教师培训主要从培训理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与方式、考核与评价、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实践,努力构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的有效教师培训体系,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多年培训教学的观察、分析、实践和调研总结,笔者提出了艺术教师培训的顺向理念。由此,深入解析顺向美术教师培训、探讨构建与实施顺向美术教师培养模式,既是推进中国学校美术基础教育的必须,也是深化中国本土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的有效途径。

一、艺术教师培训现状

满足中小学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应是艺术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培训是否满足了中小学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也应作为评价教师培训的重要权重指标。当下,中小学艺术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受教育者满足需求的相关性峰值越来越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目标定位的短浅性。主要体现在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完成,对教师培训的性质、功能、目标、动力与保障等伴随课程改革出现的一系列偏差,把培训目标单纯定位在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合格证书获得或完成继续教育课时等外在功能的层面上,缺乏体现对艺术教师内在素养的培育与外化知识技能更新转化的需求,缺少从长远的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去培训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潜力与终身学习的未来艺术教师。

第二,培训内容设置的僵化性。僵化性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引领理念滞后与培训内容的设置缺乏实效性两个方面。一方面,引领具体培训课程的内容时,缺乏相应的理念更新性,导致培训内容与具体的教育教学现实脱轨,造成教师实际教学转化困难。另一方面,在培训课程和内容的安排上,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员在特定教学情境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反思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性、实践性课程内容偏少,缺乏培训实效。

第三,培训形式策略的单一性。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行政指令性计划为主,培训形式基本上是采取短期集中面授,以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课堂讲座教学为主的单一形式,对学员在受教育背景、教龄、经验、职称、能力以及教学的理念、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缺乏考量。

第四,培训管理模式的非专业性。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关系到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培训服务的质量和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管理模式的非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一些组织与管理者对受训者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缺乏认识高度,另一方面本身缺少参加实际培训活动,培训组织管理的理念不够创新,途径策略不够实效,对培训过程的参与程度有限。

二、艺术教师培训模式

(一)艺术教师培训方案需要多模式贡献

目前,在还没有形成教师培训的“专业发展标准”或“项目实施标准”的情况下,培训目标的界定和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遵循“在多元中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的总体原则。研制一个切合培训实际目标的培训方案是培训获得实效的关键要素之一。培训方案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学时)、培训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培训方式、培训教材与教参、培训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内容,核心是确立具体的、可操作的、可监测完成的培训目标。“在研制培训方案时,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考量,提高方案设计的有效性:一是在有效组织方面,实施流程是否规范有序;
二是在有效教学方面,培训者是否已经化‘理论’为‘实践’,倡导的经验是否具有可迁移性和可运用性;
三是在有效需求方面,学员的教学难点、疑点、热点是否得到解惑和诠释;
四是在有效互动方面,师生是否营造了智慧共享的交流互动平台;
五是在有效提升方面,学员的是否能够从‘一般经验’升华到‘核心经验’,从‘经验型教师’升华到‘未来型教师’;
六是在有效评价方面,考核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七是在有效管理方面,服务水平是否保障培训正常有序愉悦地实施。”在确保了培训方案依循一定原则,能切实保证培训实效性的基础上,艺术教师的培训机构与培训者需要贡献培训模式的多样性,多模式培养易于择优避短地进行培训活动,在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优化整体艺术教师培训的模式建设是增益无穷的。

(二)艺术教师培养的顺向模式

针对当前中国美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全新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加速美术基础教育改革。其中,研究提出的“顺向美术教育”思想是在艺术教育视野下寻求美术教育教师培训的学理依据。“顺向美术教育”是指美术教育实施者依顺受教育者的情势潜质和需要而实施的美术文化的社会性育人活动。其包含顺势和顺心两大切入取向内涵。所以,顺向美术教育也可称为“顺势、顺心美术教育”。通过向心调控、牵引情境、顺理导向、特型示范、双向交流、“审艺”评价等教学培训方法,可以有效引领艺术教师培训的目标导向与方法探索,并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促使儿童身心发展和美术文化素养的形成。

1 构建艺术教师培训的“顺向”模型

进行艺术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是多样化的。在研究制定实施艺术教师培训的“顺向”模式过程中,首先,应本着实效性原则而展开建构具体的教学培训模型。其次,研究可操作的建构艺术教师培训“顺向”模型的方法。即用逻辑法、要素法和学科学习内化关联法等方法进行实操作。最后,有效搭建顺向艺术教师培训的模型。即以专业素养、理性精神为核心,关照和关联学生的心性个体判断,而进行向心调控、创设具体的情境、预设牵引师生双向互渗交流、审定“艺性”的生态运行模式的逻辑框架(见下图)。

2 实践“顺向”艺术教师培训的策略

“顺向”艺术教师培训的策略依据培训具体内容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第一,向心调控。向心是根据每个培训教师的受教育背景、教龄、经验、职称、能力以及教学的理念、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个体观察指导,顺其心化的进行收放自如的调控。主要

针对受训者的主体性、专业性进行的实际培训活动。一方面,突出受训者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教育培训的师范专业性。一要适当增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和教学技能方面的更新性内容,除了促进教育教学理论转化外,还要适应当代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二要进行多学科知识的渗透、整合与拓展,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学术型与技能型并举的教师。

第二,牵引情境。牵引情境是指培训者要在为各个接受培训教师的独特教育教学理念的开发上预先设置的一个“场”,在这个“场”中制造引发创新成果的氛围、疏通日常教育教学障碍,使任何一个受培者都自由地打开心性进入具体的培训情境中来。主要强调受训者要顺应艺术教育的时代性、发展性。其一,艺术教育的时代性规定了要根据当代艺术社会学的特点和未来教师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基础艺术教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个人能力、人格、经验的阶段性变化,从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补充,转向提高教师的各种能力,尤其要突出教师的自我潜能的激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能力。其二,艺术教育的发展性强调教师人力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把教师个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认知与人格的并重,实现受训者在知识、技能、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三,顺理导向。顺理导向中的“顺”之核心是一种具体的“提示性”操作,是指培训者在进行培训实操时,应守候专业学理的诉求,而根据每个受培者不同的心志特性与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生态性的导向。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趋势。教师培训工作理念必须转变为探索“研训一体”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科研活动等实践,以训促研,以研带训,研训结合,将艺术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艺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将培训内容以学科为中心变为以问题为中心,实现生态性的专业成长。

第四,特型示范。特型示范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范畴:一是根据不同教龄段的受培教师进行层次不同的艺术教育学理示范;
二是根据艺术教育理念趋进的教师类型进行不同模式开创的启发引领示范,达到顺向艺术教师培训的核心诉求目标――“引领每一个艺术教师自顺教学”。比如笔者将在北京师范大学为期半年的访学经历建构为培训课程中的一部分,将课程主题命名为《美术教育观念的蒙启》,分别设置分主题为“为什么需要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观念哪来的”、“美术教育观念的形成”、“如何让美术教育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发挥实际的功效”的两课时、两课时、三课时、一课时的“四环节――八课时”培训。

在“为什么需要美术教育观念”的两课时环节中,主要分为“观念与美术教育观念”与“美术教育目的直接体现”进行编码知识的讲述。一,利用问卷调查、设问等方式,希冀开启个人智慧的逻辑起点、生发维度与宽广延伸,以此对受训者进行美术教育潜能的引导与开发。二,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提出问题“没有美术教育观念的美术教育会是什么样?”,以此引出国内现存的美术教育观念引导下的美术教育实践案例,引导受训者思考自我美术教育观念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匹配程度。最后引导式探讨两个选题:一是“美术教育的顺利、成功开展与实施需要美术教育观念的统摄”;
二是“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真正成长为完满的人,发展人的理性。”

在“美术教育观念哪来的”的两课时环节中,主要分为“大师们的智慧”与“每个人创造的集成性创生”两部分进行编码知识与有限编码知识的拓展讲述。前一部分中,着重联系当时的社会整体背景,讲述历史上的学者与大师们的各异的艺术教育观念,如史密斯、杜威、西泽克、罗恩菲德、布鲁纳、席勒、胡适、蔡元培等,以及对当代经典美术教育观念案例的探讨;
后一部分中,着重联系当下的美术教育实际问题,如乡土美术、商业美术、网络美术的现实发展,鼓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与思维模式,每个从事美术教育的人都应该寻找建立自我美术教育观念的可能与支持学理。寻找自身美术教学实践中的经典或特殊案例,尝试建构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

在“美术教育观念的形成”的三课时环节中,结合自身的访学经历为背景,分为“学术研究”与“不断实践”两部分进行如何构建艺术教育有限编码知识的讲述。在“学术研究”的讲述中,结合自身的访学教育,分析学术研究的信息获取、事象分析以及形成结论的集成过程。一方面,从研究事象的积累人手,强调学术研究是研究者长期多层次教学理论与实践化合而一的追问与反思的结果。在访学期间根据参加学术活动性质、主题、组织以及目的的不同,进行关于高等艺术教育与基础艺术教育的理念、实施方式、传播策略以及学科现状的多方位的思考。另一方面,提出自我观点的集成的重要性,鼓励受训者不断充实与验证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给出自身的观点形成逻辑――“事象-观点-观念-主张-思想-理论-系统理论-原理体系”;
在“不断实践”的讲述中,注重引导受训者从“探寻实施教育观念的方法”、“逐步形成独立的普适方案”两方面进行自身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如何让美术教育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发挥实际的功效”的一课时环节中,进行“如何帮助学生成长”、“如何帮助教师成长”、“如何帮助学校成长”、“如何帮助福建成长”、“如何帮助中国成长”、“如何帮助人类自己成长”六个方面的宏观讲述,诸如此类的“特型示范”,不仅是笔者自身的顺向艺术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策略之一,更启发了许多受训者在认识艺术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探索自身艺术教育理念的促进性、深化实践培训模式的实效性上,有了切实的收获。

第五,双向交流。双向交流是指在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培训者与受培者、受培者之间的共同建立的培训“教与学”的链条后,根据“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者为主、受培者为辅助或受培者为主、培训者为辅,亦或某一受训者为主、其他受培者为辅的双向对话交流。参加教师培训的学员既是学习者,评价者,还是参与者,贡献者。把学习和交流结合起来,同时培训者可根据交流情景、交流频率、交流实效的调研,有效地进行“顺向”链接的调控,为今后的可持续培训教学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交流作为一种宝贵的培训资源,各种反馈的信息、意见和建议都是培训者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者提高培训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契机。

美术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表象训练;
健美操教学;
应用

健美操是根据练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健美锻炼的要求把体操和舞蹈以及其它健美锻炼项目中的一些动作组编成操,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以达到增进健康、培养正确的体态、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群众性健美锻炼的手段。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面貌、提高了学生对健美操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对中职学生形成塑造自我美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提高个人修养和内涵都有很好的作用,提高生活质量。表象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作的技术能力。

一、表象训练的概念。

表象是指头脑中重现学过的技术动作形象,是动作形象与身体肌肉动作联系起来,是认识的过程。表象可分为视表象、听表象、运动表象等。运动表象是练习者有意识的在头脑中通过表象呈现出各种动作形象的过程,它反映了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的特征,而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动作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的过程。它分为外部表象训练和内部表象训练两种。外部表象训练是在进行表象训练时,从外部想象自己,而内部表象训练是从内部想象自己正在经历各种情景,正在做各种动作。

二、表象训练与传统教学的差异。

在传统教学中它的教学方法是上课铃响,学生们站队集合,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热身、徒手操、柔韧练习、动作示范、分解示范、领做、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学生自练、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强调回忆其正确动作,即学习效果差。表象训练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们站队集合,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热身、徒手操、柔韧练习、整体示范讲解、想象练习、回忆技术动作、实际练习、观察、重点表象练习、学生自练、总结,它强调的是回忆正确动作,使想象和练习结合起来,学习效果明显增强。也就是表象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完示范后学生应闭目、深呼吸、全身放松,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领会其中的要点,在头脑中反复想象练习中的某个动作,同时还有身体不由自主地小幅度的运动,这样在健美操练习中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表象在健美操中的应用。

表象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示范讲解完后,学生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形成的表象在头脑中反复回忆正确动作,然后反复模仿练习,这样会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表象训练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参加动作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健美操教学中,初学者应该从模仿开始,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和对动作的讲解分析,还要仔细地听懂健美操的音乐节奏,把动作的音乐的节奏结合起来做动作。这时视表象、听表象、运动表象同时发挥了作用,课后这些表象也会帮助巩固和复习,有利于提高技术动作。而对那些表象能力差的学生,在大脑内只能形成模糊的印象,课后要多辅导,时间长了动作的表象也会慢慢提高。健美操动作是很多基本动作构成的复杂动作,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它的动作节奏、方向、路线、造型等都要求学生有相当高的协调能力和准确性及音乐的节奏感相互配合地完成健美操的全套动作。因此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技术动作的表象作为训练的手段,使表象训练和实际训练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健美操的美感和技术得到提高。

四、学生表象训练的形成。

视觉表象是学生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要认真的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和动作的路线,这样才有助于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动作表象学是学生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要认真听清老师讲解动作要领,教师的语言讲解能直接唤起学生大脑中的动作表象,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把健美操的每一个动作要点运用规范、清晰、正确的语言讲解清楚,使学生有大脑中建立完美的动作表象。音乐是健美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动作,还要培养音乐的感受能力,这样一套完整的健美操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觉表象能力,听觉表象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擅长借助音乐的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音乐细胞,让学生头脑中形成较强的听觉表象。在健美操学习过程只有结合各种表象,才能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表象训练与常规训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改进和提高健美操的技术动作,充分调动各运动表象,促进动作的掌握和提高,加快学生学习动作的熟练程度,使学习健美操的效率提高。

五、表象训练在健美操的重要性。

在健美操教学中,表象训练是学好健美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它是运用表象活动,防止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教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巩固所学的技术动作,使学生把在头脑中的表象和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表象训练还可以促进技术动作的形成和巩固,调节学生的情绪,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要注意的是表象训练不能取代实际训练,它只是技能训练的辅助方法,因此,表象训练一定要与实际训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种运动表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教学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表象训练与正是符合健美操教学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健美操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险峰,薛瑞妮,表象训练法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9):103-104.

美术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系统训练 技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08-01

民族的审美意识与运动规律是古典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也是中国古典舞在继承和发展中相对稳定的因素和永恒的精华。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所体现出拧、倾、圆、曲的基本体态与三圆运动路线(平圆、立圆、8字圆)是前辈对民族运动规律的提炼与总结。在三圆运动路线下产生出盘旋碾转、闪展腾挪的动态特征,使得中国古典舞体势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回旋、圆转的动态,体现出周而复始、远远轮回的传统哲学精神。

1 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审美价值取向 ――“技艺相融”

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发展呈多向性的态势,正如金浩老师在《试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发展》中提到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呈现:男女技巧“同性化”、技术动作“身韵化”、能力素质“极限化”、民族技巧“结合化”的趋势,他用“四个化”高度的概括了现今技术技巧发展的态势。但总的来说,“技艺相融”才是技术技巧发展的最终取向。技艺相融一方面表现为功能性与风格性的交融。任何技术技巧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风格特征,所有的训练都应该实现功能和审美风格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向艺术的转化。风格是技术技巧的审美核心,其中“格”是种规格,是范围、范畴的概念,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格”;
而“风”是从情感韵律中来的,因而重视情感韵律表现为“风”。“风格”是种民族气质,包括民族审美与运动规律。功能追求风格,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从简单的技术层面跃升到审美层面。沈培艺曾谈到风格时这样说到:“我所追求的风格,就是以动作的韵律感去最大限度的体现舞蹈形象的内在情感,强调技巧为人物服务,强调舞蹈韵律的完整,也就是动作的衔接过程的流畅、对比、以及音乐给我带来的旋律性”。审美风格决定了技术技巧的特性,技术技巧的表现形式必然会影响审美风格。而滥用技术技巧,只会使舞种处在四不像的尴尬境地。“实践的经验告诉我,用纯外在的戏曲动作加上芭蕾的方法(如纵横线的结构),只能解决某些技术训练上的问题(这方面的经验当然是不能忽视),但绝对不能解决真正的中国民族的舞蹈语汇问题和审美情趣,更不能代替整个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因此,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训练必须包括: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民族审美感情的训练,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并具有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特色和取向,以达到技艺相融的最高境界―― “气韵生动”,所谓“气韵生动”就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的言语形象表现出不可言尽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格调风度。

“技艺相融”的另一个方面就表现在情感与技术技巧的交融。风格既离不开外在的形体表现,也不能脱离情感的传递。舞蹈教育家吴晓邦曾指出在舞蹈三要素中“舞情”是舞蹈的灵魂支柱。而诸门类艺术需要处理的是感情的表现,而非纯粹的技巧形式。一个舞者不可能毫无生气的做着技巧,因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情感的个体。技术技巧应该是情感达到膨胀或极致时一种外化的表现,是表达情绪的有力手段。舞蹈形式主要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激情,表现生命的活力。如果脱离了情感表现,再高超的技巧也不会真正拨动人们的心弦,所以我们要使情感在特定技术技巧中得到体现。

2 对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发展的展望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强调的是民族主体性,是以发展民族技术技巧为核心。孙颖老师在《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大纲》的绪论中谈到“每个舞种除了有其训练塑形、风格的独具教材,也必须形成其独有的技能技巧教学,否则就不算成龙配套。但高难度技术技巧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臻于完善”。因此,一个舞种必须具有独特的技术技巧,这也是古典舞训练的核心价值。

第一,从身法韵律与动势中发展民族技术技巧。身法韵律与动势作为中国审美结晶的凝结,是最具民族代表性。它不应该单纯的加减到技术技巧的前后,也不应该是一种附搁和装饰符号,而是要成为民族技术技巧的根源。中国古典舞动势特征离不开“三圆”,所以从“三圆”动律、动势中发展民族技术技巧成为必然的趋势。如旋转更多与从平圆和8字圆动势相结合,而跳跃类的技巧可以与立圆动势结合,如可以从“风火轮”的立圆动势带出“斜上旁提并腿式跳跃”或者转身形成“斜探海跳”;
也可以从“摇臂”的立圆动势带出不同方位的往远跳等等,这些都是有待发展的。

第二,把风格韵律也做为技术技巧检验的标准之一。我们要用民族风格、民族审美来检验与衡量已有的和发展中的技术技巧,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符合中国古典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意蕴与思想。

第三,拓宽对于其他身体文化形态的挖掘。中国古典舞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我们要将视野拓宽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上,重新挖掘和审视历史传统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发展寻找审美的理论依据和动作依据。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可以借鉴发展的有:(1)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体艺术蕴含了人体运动规律的民族美学特征,武术中矫健的步法、婉柔游龙的连接身法。(2)敦煌壁画中婀娜多姿的舞姿造型与“飞天”的形态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审美特征的精髓。(3)作为中国古典舞同源异流的姊妹――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技巧丰富多样、形象鲜明。这些都是古典舞的姐妹艺术,与中国古典舞发展一脉相承、相融汇通。

参考文献

[1] 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2:18-28.

[2] 金浩.试论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训练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0,4:40-43.

[3] 郜大琨,张勇,韩国跃.中国古典舞基训[Z].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