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管理职能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17 17:30: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1篇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充十分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这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经济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要努力保持;经济较差,地方政府要促进其发展。从总体来说,传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职能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管理职能论文【五篇】

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1篇

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充十分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这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经济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要努力保持;
经济较差,地方政府要促进其发展。从总体来说,传统的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可以概括为:(一)制定计划,明确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综合研究影响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因素,包括潜在的和外显的,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计划。战略规划和计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指导经济发展。企业以此为依据,根据市场状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决策和相关内容。

(二)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区域发展环境十分重要,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个或几个要素处于主要地位的环境各要素,影响这一时期区域的性质和特征,有时还起决定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环境的质量,满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出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速度,政治、经济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培育良好的环境,帮助企业发展。

(三)建立和培育市场

目前市场存在不少问题,如产权关系不健全、市场主体不明确、市场不完备,缺乏统一公开市场规则,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地方政府要健全市场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各类软件,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同时抓好各类市场硬件建设。如建立健全各类市场交易的规则,使市场交易公平,市场秩序良好,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利得到保护;
创造有利条件将权利还给市场,培育各类行业管理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让它们监督管理市场,并提供适当服务,沟通企业市场与政府。(四)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业关系着一个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也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个人的地位和尊严。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地方政府开展各项建设,履行经济职能,要从实际出发,分析地方财力是否充足,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承受,关注基层群众,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维护社会公平。

二、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如何创新

全球性金融危机要求我国地方政府全面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各级地方政府要借鉴相关企业管理理念思潮,运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政府管理工作,才能增强政府管理的能力和绩效,解决地方政府管理面临的许多问题,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

1.知识管理概述及政府知识的构成

知识管理认为组织各项能力的提高要借助集体的力量,依靠团体的智慧共享各种知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知识可以概括为意识形态知识,行政知识和业务知识。意识形态知识主要包括我国的国体、政体、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等,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行政知识包括如何分析政策、研究政策、如何决策和在决策中获得的经验等。业务知识主要是指政府内部业务流程、各个岗位职责、部门隶属关系、业务要求、技能等,也包括政府公务员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

2.地方政府要努力做到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可以增加政府管理所必须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不断更新。首先,知识共享可以促使知识融入个人的思想,使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其价值将会呈几何倍数增长。其次,通过知识共享,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能提高。创新知识才能实现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和信息量大量增加,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创新知识,这就出现了个人知识拥有的相对匮乏性与知识需求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知识共享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矛盾。最后,政府管理的灵活应变性可以借助知识共享得到提高面对社会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政府要有效预防、积极响应、灵活处理,体现出很强的应变能力。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要提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执行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文化管理的理念

1.地方政府文化概述

当代企业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来提升竞争能力,地方政府部门在经济管理中引入文化管理的理念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拥有自身组织文化。所谓地方政府文化是地方政府权力建构、自身定位、工作理念以及运行机制的体现,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存在、运行、发展的轨迹。其中地方政府价值取向是关键,这种取向表现在政府自身的规章制度,运作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观念,心理,行为和言语。

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2篇

1.课程结构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有差距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都沿袭传统学科专业的习惯做法,在课程构成上基本是参照公共学科制订培养方案,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及拓展课三大块。从传统的学时结构上看,核心专业课占总学时比例普遍较少,公共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学时比例最高,专业拓展课所占学时量最少,学生动手训练或实践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此外,在公共文化课中涉及国学知识的课时明显缺乏,没有将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中,导致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被称为“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讲,国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2.课程设计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目前一些高校不是以行业需要设计课程,存在为教师开课,以学校需要开课,以自身资源特点及经济效益开设课程的现象,造成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课程设计的不合理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要求,从而导致本科生员工稳定性较差的局面。据资料统计,近五年,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酒店企业首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80%,毕业五年后,仍留在酒店企业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本科生的高流失率导致酒店企业对选择本科学生失去信心,因此,旅游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

3.教学方法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在教材选用方面都未能与行业发展需求接轨;
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如果只强调课本知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一些院校的校内实验室比较简陋甚至没有,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缺乏感性认识,上完专业课仍然处于懵懂状态。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大多数校外实习是顶岗实习,学生只是对其中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实习,无法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融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同时对行业的认知也会由于不全面的实习产生偏差,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职业倦怠感,缺乏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

4.教师结构满足不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高校普遍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但在酒店行业中鲜有拥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人员,因此要想从行业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教师相当困难,导致许多学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都是从学生到教师,大多数是与酒店管理专业无关或专业相关不紧密的博士,甚至完全没有行业从业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行业指导,教学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堪忧。

二、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通过对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特点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优化教学,才能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端人才。

1.课程设计职业化

根据职业特点及行业要求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化及服务性。一方面,加强在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水饮料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职业化意识教学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酒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服务标准、服务理念及服务技巧,培养职业化思维;
另一方面,设计与酒店行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使学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

2.课程结构合理化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对课程学时和学时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及学时量,使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专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学时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的学时比例安排上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学时比例,在学时安排上,不必将所有的时间用于讲课,应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一些空闲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此外,增加国学知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身修养。

3.课程内容模块化

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通过模块划分的形式开展各种能力培养的训练。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调四种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核心理论模块内容、能力拓展模块内容、职业任务训练模块内容以及职业角色体验模块内容四大模块来呈现,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模块教学中。专业核心理论教学模块内容着重介绍专业基本理论、概念体系、行业知识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专业认同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能力拓展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进一步适应行业需要。职业任务训练模块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每一门课程都通过设计任务项目,由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任务,项目小组自行设计工作程序、人员分工、工作汇报等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职业感觉及个人素质方面,可以通过职业角色体验模块来培养,强调酒店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角色分工意识,体验职业角色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职业幸福感及职业认同感能力。每一个模块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有四个模块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4.教学环节情景化

酒店行业的服务性是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体验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性强的课程,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强度,以强化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酒店运营环境下,体验酒店角色的乐趣,强化学生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教师结构职业化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职业感及专业性,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专业教师本身的职业性在专业教学和职业能力上对学生具有极强引导性和示范性,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因此,高校在专业教师结构上更应重视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有学校专职专业教师,又有酒店行业专家及酒店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双师型、多师型”教师队伍。

6.教材选用经典化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服务类课程教材数量繁多,但缺少权威、经典的高水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外的原版教材采用极少,与国际化教育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是从2007年开始招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较薄弱,特别是存在本专科教材差异不明显、优秀教材缺乏等问题。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需专职教师协同行业专家编写一系列可操作性强、教学案例丰富、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实用价值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材。

三、结语

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3篇

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职能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快速,导致城市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会出现不同功能区相互参杂的情况,这在一定长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定位于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现代城市不同更能分区相互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城市规划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导致城市规划职能不能进行有力的展开,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功能的下降。第二,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具体,或者说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目标,导致在发挥城市规划职能时,始终伴随着新老城区问题、新旧功能分区问题以及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城市规划职能在进行湘桂规划时,不容易解决,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老大难问题。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在规划中所注重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功能规划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不统一、政策法令贯彻不到底等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在发挥规划职能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局面。可见,我国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实际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2.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注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职能,也就是说立足于现在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现有的城市分区,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完善,加强城市规划只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立足于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加强该功能分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职能,究其本质来说,是服务职能,而就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言,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规划的目标不同,因此,在接受历史发展现状的同时,综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的发展,加强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园区等,甚至应该建立直接管辖的部门,通过专门专管来实现功能分析的更好发展,第二,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出于城市居民的考虑,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主要方向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职能建设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其他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城市规划职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把城市建设的更好来满足城市居民、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以一种目标为城市规划功能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上来保证城市规划职能的实现。

三、结语

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能否充分实现管理育人的职能,关键就在于一所高校的德育管理水平的高低。一所高校只有德育管理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才能大兴管理育人之风,管理育人的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实现。众所周知,管理育人是高校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无论德育研究领域还是高校管理工作研究领域,对管理的德育职能都已给予一定的关注。但是,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如何最充分地实现这种育人职能,却仍值得我们作更深入地探讨。

一、高校管理育人的特殊性与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同时,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落实。”由此看来,管理育人作为全过程、全员性、全方位德育的重要环节,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高校管理育人也有其特殊性。这首先表现在,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它与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更直接的关涉性。高校管理育人的客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对社会已有较多的关注和评价,对管理者及其管理工作的形象十分敏感,管理中的不足常被其视为社会的阴暗面并因其思维方式方法的局限而被不适当地放大,以致形成不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即将进入职业及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会将所接受的管理的影响带到其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中,管理者及其管理工作的思想道德影响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会辐射到较大的范围,由此,管理育人的结果也由大学生传递至整个社会。

高校管理育人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在高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管理育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德育系统工程,这是指校内的德育工作;
二是社会德育系统工程,这是指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更大范围的德育工作。”在校内,管理育人会通过对德育各渠道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控制,保障其德育效能的充分发挥,还直接参与德育活动,它在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既具有统率和保证职能也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而就整个社会德育工作系统来说,管理工作在调动家庭教育、社会力量方面则有着校内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财力、人员组织与信息沟通网络等方面的优势。

高校管理育人的特殊性更集中地体现在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意义上。

第一,管理育人可以保障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者及其管理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校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它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直接引导、协调、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秩序,并对专门德育工作部门及人员的工作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实施起到支持、促进和监督作用从而保证了德育的正确方向和德育在高校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管理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的个别性德育活动,则会直接促进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高校德育的全面实施和德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管理之德育职能的充分实现可以促进管理工作的完善。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既包括管理者自身素质,也包括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素质的促进。因此,育人是管理的内在要求,管理育人能使管理的职能更完整地得到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育人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一所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此外,强调管理育人,会促进管理者深人了解教育对象,更新管理观念,遵循管理道德,改进管理态度、管理方法和管理作风,提高管理质量,并为管理工作塑造起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更是对管理工作的实际促进。

第三,管理育人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利于高校塑造良好的办学形象,也能保证办学目标的实现。办学形象是高校办学力量、办学水平和毕业生素质的综合体现,它既会作为学生选择报考学校的重要依据影响学校的未来发展,还标志着高校培养目标也即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校的其他各项德育工作需要管理来保证、支持、促进和监督,舍此,德育可能会软弱无力;相反地,也不能将管理的育人职能剥离出去,进行所谓单纯的管理,因为那样并不能使管理对象自觉地接受和践履各种行为准则与规章制度,不能达到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目的,会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缺陷并由次影响其知识、能力等素质的发展。可见,“社会主义大学的行政管理离开了思想教育,既失去了管理的目的,也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效能”,其管理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学生也无法达到全面发展,高校自然也无法真正地实现办学目标,更不能侈谈进一步发展了。

二、高校管理育人的主要途径

关于高校管理育人的途径,通常认为是“在行政管理中育人,在教学管理中育人,在生活管理中育人”。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具体范围,是体现育人职能的管理工作领域,管理育人的具体途则蕴含于其中。管理育人要求每个管理者立足于本职工作,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

(一)制度育人。在学校管理的任一方面,都需要根据法律法规,认真制定出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确定学生应遵守的校纪校规;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细致地宣讲,使学生对其重要性及内容充分理解,并确立遵纪守法观念;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利用奖惩手段,使学生的优秀行为得到正向强化而继续保持和发扬,而不良行为则因惩罚的负强化作用而逐渐消退。只要制度的制定、宣讲与贯彻执行是适当的,定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制度的育人作用有时是间接的,通过它对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身的规范发挥出来。而总的来说,制度育人应当是管理育人最主要的途径。

(二)环境育人。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利用、改造环境甚至创造有利的德育环境。管理育人正是这样一个营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环境的过程。管理营造出的育人环境可分两类: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前者由校园卫生管理、建筑与绿化管理、景点规划与设置、教寝室布置的设计与管理等所营造,整洁美丽的校容校貌与清新雅致的班级陈设会因环境美直接使学生的性情受到陶冶,并养成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遵守校园生活秩序和社会公德的习惯。管理育人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精神环境来实现。在物质环境中,标语牌、校园雕塑、宣传栏等会让人直接感受到美,但从本质上说,它们更是精神环境的物质载体,所蕴含或传导的是学校的教风、学风、道德风尚和整体风貌,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努力与合作精神更是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也会促进校内各部门同心协力,创建与管理导向相一致的精神氛围。一旦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营造出来生存于其中的人们自然会受其熏陶而潜移默化,育人的职能也就体现出来了。

(三)活动锻炼育人。在这方面,管理育人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它既有较充足的财力,较易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能直接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的活动也较多。这类活动包括建校劳动、社会服务活动、文体活动等,公益性与集体精神是活动设计的两大主旨。通过活动的实践锻炼,学生在所习得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反复运用所习得的社会规范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德育成果即得到巩固和强化,爱校如家、乐于助人、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公平竞争、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也由此养成。

(四)人格育人。管理者的自我形象与道德人格是一种德育力量,管理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甚或学习的榜样,其思想行为会对学生的德育接受与践行产生很大影响。管理者的人格育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自律层次,要求每个管理者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认真、努力地完成本职工作,以此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与同事间密切协作;对管理对象包括学生要热情、真诚。二是提高性的先进层次,即管理者具有质量管理意识,能做到忘我工作、大公无私,并能以其优秀行为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前进。目前,要求所有管理者在人格育人都达到先进性的水平是不现实的,但广泛性上的自律层次则必须做到。

人格育人实际上不仅表现在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及日常行为中。管理者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好教材,它可以向学生传导对社会的感受、人生体验、治学态度与奋斗精神,并作为实际范例为学生提供启示和借鉴。当然,在这方面必须严防管理者人生历程的消极面对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行为干预育人。管理育人也需要一般性教育与个别性教育相结合。这种个别性教育是偶然的、不系统的,它主要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行为,且以对其消极行为的干预为主。一旦发现学生有某种不良行为或行为倾向,管理者有责任也有权力予以制止、批评与说服教育;每当察觉学生处于道德选择的十字路口时,也就有义务给予指导和帮助。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行为干预,能及时预防或纠正错误,这种德育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效果也十分明显。

关于行为干预人,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必须消除以“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为借口推诱育人责任的现象,强化德育的全局观念;其二,行为干预不能是简单地制止或惩罚,而应以育人为目的,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力戒急躁行事、简单粗暴。

(六)管理方式育人。虽然受管理方式影响的主要是管理绩效,但管理方式的某些方面不仅影响学生对学校、社会的看法,而且在其行为的方式上也会烙上很深的印记。这从以下方面可以明显看出:首先,以关心人、爱护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观念已日益深人人心并被运用于实践,它会让学生较多地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的关怀与爱,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积极,并会将人本原则接受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其次,管理的日益科学化、现代化会引导学生注重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培养;第三,管理作风的民主化会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及其行为的民主化倾向。与此相反,管理方式中的陈旧观念、错误方法与不良作风则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三、高校管理育人对管理者素质的要求

目前,高校有不少管理者尚缺乏应有的德育意识,因此管理育人首先要求管理着的德育意识的树立与强化。德育意识是基于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的教育观,它要求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德育不只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事,每一教职工都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责任,主动地利用各种德育时机,适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品德养成施加积极影响。

高校管理育人更对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尤其是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管理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执纪严明尤为重要。管理的育人职能实际上是渗透于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的组织、处理和运用的管理活动之中而得以发挥作用的。很难想象,一个业务素质不高、连本职工作都很难胜任的管理者能结合业务活动做好德育工作。更何况,其业务素质不佳本身即对学生产生负向的示范作用,怎么可能成功地担负起育人职责呢?

然而,并非一个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德育意识的管理者,就肯定能够胜任德育工作。决定他能否适当、有效地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是他的德育能力的高低。“德育能力包括管理者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能力与践行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掌握德育规律并据此选用适当的德育方法的能力、德育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了解并正确评价德育对象的心理品质和操行的能力、控制德育环境的能力、德育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且以管理者自身的道德认识能力与践行能力最为重要。这些能力是对一个管理者履行其德育职责的全方位的素质要求,要具备这种素质当然不能一域而就,只有凭借管理者在较强的管理者育人意识的基础上,长期不懈地进行品德修养、理论学习和管理实践的锻炼才能达到。

管理育人中直接的德育活动多是偶然性的,常是针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发生的某些突然性事件的正确处理本身就会直接起德育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德育时机,运用适当的德育方法,还需要足够的德育机智。这种机智既源自个人的察赋,更需要通过长期的管理育人实践中的摸索、锻炼方可形成。

四、作为管理的特殊领域的高校德育管理

由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德育管理是高校顺利实施德育工作、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通过对高校德育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德育管理也体现出了宏观上的较强的德育功能。

(一)高校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为使高校的专职德育工作以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德育合力,实现以上方面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德育效能,高校必须以党委为领导核心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其管理机构由校长及各部门负责人尤其是分管德育工作的负责人组成,在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具体实施德育管理工作,要求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上下畅通,左右协调,指挥有力。

(二)德育目标的确立、分解与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这是高校德育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高校德育的方向已由教育方针所既定,德育目标的确立则要由高校德育管理机构采取民主讨论的形式集思广益,遵循先进性、时代性、层次性等原则,具体规定大学生在政治观念、政治理论水平、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与道德品质方面应达到的水平。目标确定后,就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将之分解为各部门、个人的子目标或具体任务,并要求各部门乃至个人制定各自为达到目标而进行德育工作的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年度计划等,由学校德育管理机构审批,加强各方面的衔接、配合,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然后交付具体工作部门实施。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协调与控制。这是高校德育管理的主要部分,持续作用于整个德育过程。其工作包括:为计划的实施配备人员,确定组织系统,并适应情况变化调整安排;加强关系协调与信息沟通,以保证各自系统的协同性;进行人员的指导与培训,增强其德育意识,提高其德育能力;了解和掌握德育进展状况及学生对其德育效果的反馈信息,对照目标进行检查,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应急方案,及时纠正错误、弥补缺陷,修正计划与实施方案;促进德育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德育效益的提高;根据各部门、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德育绩效分别给予表扬、奖励或批评、处分;等等。以上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决定德育目标能否实现,也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管理之育人职能的实现程度。

管理职能论文范文第5篇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设置及招生就业情况为了使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在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各高校也顺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据统计,我国目前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00所,每年招生近万人,其中以高职教育为主。全国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多的省份有山东(26所),广东、四川(均为24所),河北、湖北(均为17所)等,而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的省份有青海(1所),甘肃、天津(均为2所),新疆、云南(均为3所)等,具体情况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及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招收本科层次学生的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和沈阳工程学院等少数院校,其余均为高职层次。每年的毕业生补充到物业管理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但因为物业管理行业本身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并不成熟。而高校为适应社会需求及自身发展,积极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努力扩大招生数量,缓解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体现在物业管理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校内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及工作效果。“我们培养的,是不是企业需要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部门深思。

高职物业管理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案设计

(一)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在专业建设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重要,直接决定了专业知识模块的搭建、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的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根据层次高低对物业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核心岗位群进行划分,一般的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有五类人员:公司高层和公司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管理处部门主管、物业管理员、一线操作人员。前四类是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也包括某些专业的客户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求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多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和相应的资格证书。一线操作人员以外来人员为主,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流动性,公司高层和一线操作人员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最为遥远。项目经理需要很强的能力、全面的物业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是高职院校年轻大学生刚毕业所能胜任的,部门主管和物业管理员是最终挑选的物业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三年学习和实习成为一个潜在的合格物业管理员,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成为合格的物业管理员,几年之内能够胜任部门主管和项目经理的工作。调查发现,物业管理需要大量的高职类学生,特别是专业对口的学生,这些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可塑性强。物业管理行业是经营型服务性行业,涉及多项专业知识,再加上业主和用户构成的高复杂性,要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高,既要有足够的技术层面的知识,又要有较高的沟通能力。物业管理行业岗位设置讲求经济高效原则,岗位设置少而精,要求从业人员能够胜任一岗多职、一职多能的基本素质要求。根据以上分析,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物业管理行业培养面向管理处部门主管和物业管理员工作岗位,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物业管理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为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物业管理行业正在迅速崛起,而且正在向运作市场化、法制化、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些年高档物业市场不断涌现,物业智能化、网络化和对服务要求高度人性化,成为一个显著特点。在我们调查的20多家企业中,有的企业已达到注册资金数千万,总资产过亿元,管理面积数百万平方米,成为集各类不同物业管理专业服务、物业租赁、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和创办连锁超市、餐饮服务等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型、大型集约化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既是一个融管理、经营、服务为一体的服务行业,又是包含机、电、建、热、气、水、通讯、计算机等多门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行业。由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起步较晚、高级物业管理人才十分缺乏。据悉目前北京15万从业人员中,有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仅有6000人。因此,办好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借鉴美国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通过各岗位各部门的职责分析,由相关相近岗位组成业内物业管理岗位群。岗位群的职责决定了岗位从业人员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亦即构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设计的出发点。在明确该岗位群的培养目标和其所必需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再以能力组合为主线,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将整个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通用培养模块和个性专项培养模块,依此制定包括教学计划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考虑到学生基本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又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1)通用培养模块。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及隐形课程。隐形课程指没有固定形态的教育过程,即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老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校风校纪的宣传和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都是隐形课程的教育过程。它要求学校各方面对学生德育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无论在教室、宿舍、实习室、食堂都生活在严谨规范的隐形教育之中,养成良好的自律行为习惯。隐形课程教育是形成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方式。(2)个性专项培养模块。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专业能力的延伸,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是学生个性化子模块,例如对有基础和兴趣的学生设置英语或计算机应用强化课程群;
其次,是专业前沿子模块,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领域会出现新的功能,需要学生跟踪和掌握这类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利于其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是订单培养子模块,就是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业务规格的特殊需求来设置社会订单,定制人才培养课程模块,进行订单式培养。专项培养模块不仅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包括持续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高职高专院校能够紧紧跟踪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变化,培养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学校学习和校外实践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对学生专业学习和自我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发现个人的专长,积累专业实务经验,培养专业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性格的局限性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管理信息,接触最前沿的管理活动,教师应走出校门、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开拓视野、反馈教学。同时,应有“能者为师”的胸怀,把成功企业的领导人、民营企业家请到大学讲台上,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才会真正发展成熟起来,毕竟物业管理实践重于理论。与专职教师相比,兼职教师的专业性强,教学案例丰富,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更强,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兼职教师还可以对办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改革的落实起到积极的作用。专家上课的课堂同时也是未来员工培训的平台,这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了基础。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大力推行新型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先后与华田汽车、汉福超市、武商量贩,唯冠电子、湖北汤池等中外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教育,建立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实训基地。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样的合作能够扩大学校的影响力。(3)反馈与评价。主要来自于由企业专业人士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以及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等,并且要建立定期的反馈、评价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包括教学计划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及时修订,保持培养方案的动态性,是适应科技迅速发展和就业岗位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

高职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高职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培养的对象国外的先进职业教育观念不失时机地被引入国内。在西方,职业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属于基层,指培养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层是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是较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培养一般的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
第三层是专业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是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工程师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是和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之中的,是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级职业人才的摇篮。在国外,高职学校在设立专业时,非常慎重,必须对市场和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目前国家强调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各媒体更是集中力量关注职业教育。我国高职开设的专业多为社会急需的紧俏专业,如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网络技术应用与服务、装饰艺术、智能建筑控制技术专业和数控应用等专业。高职毕业生待遇甚至超过了部分院校的本科生,出现深圳人才市场上钳工工资高于研究生的情况,高职生就业前景广阔。高职院校提升层次唯一不能丢掉的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区别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标识。使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