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6-18 10:0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培训模式一、问题的提出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五篇】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教师

培训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IT人才,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然而就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教师培训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二、 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关于教师培训问题研究从70年代起国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培训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微格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行动研究式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采用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并使之本土化,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及其特点: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teachfuture.com)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英特尔公司与我国合作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验项目,又称扩展Inter模式。

该模式首先对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每一位主讲教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一线授课教师。培训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结对交流、动手操作、教学实践的讨论。在培训中,指导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有大量的互动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课程设计由十个模块,每个模块四小时的文字教材以及一张配套光盘组成。课程主要基于微软公司的Office专业软件套件,包括互联网的使用、网页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其中主要软件有:Microsoft Word 2000、Microsoft PowerPoint 2000、Microsoft Publisher 2000、Microsoft Encarta 2000、Internet Explorer等。

该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参与式的教学策略,为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在更新观念,开发课程、高效率的利用技术促进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术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归纳起来大体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1.实用性目标:目标简明、具体,操作性强。

2.模块化结构:将信息技术按相关性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模块,利于教案设计、制作与逐步修订。

3.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活动为主,培训过程贯穿了交流、研讨、电子作品创作、教案修订、电子作品评价等项活动。

4.角色扮演:在学习中时常让教师扮演中小学生的角色,以加深对课堂教学情景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但我们认为其也有不足之处:偏重于技术、教法的培训,忽视信息时代高效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师德修养、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培养,相关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难以预测,不具备高效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是一般教师来说,将难以在数字化时代中生存;
关于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教师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能胜任这样的重任吗?师德修养的培养有助于教师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职业道德,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者、闯路人,应充分认识到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同时还有一个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信息技术在为人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威胁,如电脑黑客、计算机病毒的肆虐、大量泛滥的庸俗信息、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共享与版权等问题,都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有信息责任感,抵制信息污染,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和法规,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建,这又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艺术的修养应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领导着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艺术修养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这些方面我们认为都应在培训的范围之内而且是不可或缺内容。

三、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

(一)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课程开发范式”,遵从四个原则: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内容达到这些目标(教育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教育评价),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的封闭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及有效的预测与控制。然而这种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移”,由“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即后现代课程观,它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的发展,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所谓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回归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是不断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是回归性课程的一个典范;
关联性是指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赋予的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联系的开放的网络体系;
严密性是指对课程内容可供选择的关联有目的选择、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解释性依赖于我们如何完善地发展不确定性所呈现的各种选择答案。它防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陷入任意性,因此它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混沌之中的有序的开放体系------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建筑在这个范式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非序列性的、但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相应意义也就越加深化。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结构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在细胞水平上,大脑每一个细胞拥有109个网络联系,大约总共有1010种这样的细胞,总共有1019个系统连接。因此非线性、超文本的课程结构和学习路径是最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内化,也最便于迅速检索和提取,并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一创造性的框架对教育与课程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与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主导,相应的教学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道的过程自身;
学习不是为了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更多的体现为一个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意义创造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索。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是以“泰勒原理”为基础开发的课程体系,更利于教师如何教,而后现代课程观更利于学生如何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力图以后现代课程观为视角,在充分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创建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力图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高效学习和培训。

(二)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体系结构

我们认为培训模式体系结构应由培训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四部分构成。具体地讲,新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动态的、开放的培训目标体系——有教师指导的、学员自主制定的、个性化的、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培训目标模式;

由于学员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因此采用前测加个别访谈,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目标,目标是阶段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阶段性学习评价的结果不断动态的进行自我调节目标,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个人目标体系。目标的制定最好稍稍高于学员的当前能力水平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活动综合课程、师生共创多种媒体资源库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设计;

具体的课程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专家讲座、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等。

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视听艺术欣赏等。

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像传统授课那样进行分科集中讲授,而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怎么教”、“校校通如何建设”大的任务驱动,在这个大的任务下分层次、逐步细化为若干个更为具体的任务,如以师生共同创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等次一级的任务驱动。学员分成若干个组(一般5-7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结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

自组织、高效能的管理体系——培训班级管理和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与传统教育的班级管理一样,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的一些行政工作。

工作业务管理:效仿企业的管理体系但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培训的任务驱动,全体学员及培训教师在考察每位学员以往业绩的基础上,集中评议产生首席执行官CEO,再由其任命技术总监、教学总监、资源总监、艺术总监等,每位总监再招聘若干名组员,以此形成学员的工作业务管理体系。此外每组都配备专职辅导教师,以便师生大量的互动与交流。

首席执行官CEO:负责整个项目(任务)策划、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包括人员的协调与管理)等。

技术总监:监督、指导项目(任务)技术支撑组的工作的情况,包括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及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技术辅导等工作。

教学总监:监督培训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学员的意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对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等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等进行把关。

资源总监:负责培训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等工作。

艺术总监:负责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中人机界面的设计、对人文、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把关,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艺术修养的辅导。

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是充分发挥群体及个人能动作用的有效保障,因此在培训期间施行学员自组织的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是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价体系——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为基础、充分发挥反馈调节机制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习总结),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创造、收获(每一点都要有依据),最后给自己一个综合的分数;

小组评价:对每一个人的个人评价进行集体评议,尤其是评价每个人在小组学习和协同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帮助每个成员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集体自我评价,找出小组整体的成绩与不足之处,最后给个人、本组一个综合的分数;
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打分。

班级总结评价:各小组汇报与交流学习与评价成果,包括本组主要成就与收获、小组主页,个人优秀主页,尤其是本小组在协作学习与协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然后各组投票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并平衡各组的打分成绩。在班级总结中,各组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对改进教学提出建议,在集体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打出客观公正的分数。

教师评价:教师在学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相应给出学员个人、小组、班级一个分数。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均包含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学员提供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的、动态的调整个人的学习目标。

基于上述四部分整合形成以工作——学习——创造一体化的学习与发展模式为核心、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相互渗透的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三)培训组织形式:

培训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培训前的远程教学、集中短期培训(三个月较为适宜)及培训后的远程教学。

培训前的远程教学:建设培训网站、培训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建立联系、交流协商、调查问卷进行学员学习需求分析等。

集中短期培训:大体上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专家讲座、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员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建立“知识树”。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初步树立学习的目标与信念。时间为一周。

第二阶段:教育类课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和体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高效学习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初步掌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创建个人学习主页、小组主页。小组交流回报,创建班级主页等。时间为二周。

第三阶段:根据学员的基础和需求,深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为大的任务驱动,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等课程。时间为四周。

第四阶段: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其它课程整合为任务驱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研究等工作。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视听艺术欣赏)及学员个人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的总结交流穿插其中。时间为四周

第五阶段:到不同水平的中小学(特指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实地调研、参观、实习和课题研究、实验研究,在实践中继续深化所学内容。时间为两周。

第六阶段:学习总结交流、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拟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编写大纲,与学员所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远程联系与汇报。时间为一周。

培训后的远程教学:短期集中培训后培训网站继续开通以便培训教师和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继续交流与深化学习,同时鼓励学员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形成以培训中心为辐射点的全国范围内的天网、地网、人网三网无逢连接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四、结束语:

我们提出的全新的培训模式放弃了传统教育下的培训方法,放弃了整齐划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而是让学员在任务驱动下、在开放的课程体系下自组织、自管理的高效学习,在混沌之中把握秩序,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在此我们做出了大胆的设想和有意义的探索,但该培训模式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需要实践的检验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该培训模式,并期待与有关专家、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2. 《更新培训观》桑新民 部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专题报告 2001.10

3. 《技术— 教育— 人的发展》

桑新民《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二、三期连载

4. 《后现代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红宇译

5. 《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桑新民《人民教育》2001年第八期

6.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

海南出版社,

7. 《信息技术课程导论》董玉琦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8. 《中小学信息教育研究文集》董玉琦选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6

9. FUTUREKIDS-cn.com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为响应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教育信息化引领的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贯彻落实清河县“双师课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推广有关精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我校教师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在2021年暑假的最后,带着对新理念新方法的渴求,带着对新学期的期望,......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为期两天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

经过两天的培训,教师们对双师课堂教学模式的掌握,在多媒体运用及课件制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将此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和在双师课堂教学方面表选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主讲,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培训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培训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和研讨交流,学习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双师课堂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对双师课堂教学模式了然于心。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六、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一、教师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及其分析

1.教师信息化培训需求不明确

大多培训者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倾听教师的对培训需求的声音,正如专家所说“专家报告式的专题培训就好像是帕瓦罗蒂的歌声,高昂悠扬但是曲高和寡,难贴老师的经验形成共鸣.教研员的讲座式培训好像周杰伦的唱腔,智慧且个性可以直接指导实践但张力欠缺.”以上摘自论坛《在线研讨“实话实说 教师培训”》,目前教师迫切需求的是将“专家报告式的专题培训”与“教研员的讲座式的培训”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结合点.

2.教师培训层次不同

教师知识层次与学习需求层次不同;
教师知识层次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年龄层次的不同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同(新教师、老教师);
(2)学段的不同导致知识表现不同(如小学、初中、高中);
(3)学科性质的不同导致学科层次不同(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
(4)地区的差异导致区域知识区域层次的不同(如苏南、苏中、苏北);

3.技术培训是教师信息化培训本质

在培训中大多采用的是“技术层面”的培训,培训教师的软硬件的使用,使其教师能够会使用计算机及其多媒体相关的软硬件知识,而不注重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培训,教师仅学会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等是不可以熟练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较多出现的是将“黑板”搬到了“屏幕”,将“鼠标”替换了“粉笔”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培训的理念是重中之重,教师学习的兴趣是引导,教师培训的设计是主体,教师培训的需求是关键, 教师培训的方法是途径;
结合我校的教师培训实际情况,提出了“理念培训为主导,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教师信息化培训模式.

二、“理念培训为主导,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教师信息化培训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发现自己设想的培训与现实的培训不符,不断进行反思培训,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及时的修改完善,实行边培训边反思边修改,最终形成此培训模式,只是自己一些经验和不成熟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1.理念培训贯穿始终

以全国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为契机,贯穿教育技术的理念,注重培训教师的获取信息的意识;
坚持以信息素养培养为宗旨,注重培训教师信息加工与处理的意识;
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在学生学习中迁移到教师培训中,注重培训教师信息化的能力,即注重何时使用合理,展示内容多少合理,课件中何时使用动画、音频、视频合理,使用什么样的方式适合自己等.

2.技术培训为主体

采用总分总的培训模式,它是根据我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实施了“总分总”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采取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培训贯穿始终,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全员化培训、专题培训和等级培训以及网络培训的模式.

(1)“总”培训中主要是全员化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根据教师和教学的需要,分期分批举办不同专题的培训班和不同等级的培训班.由专职教师对学科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Windows 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和Excel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应用.

(2)“分层集中培训”与“游戏培训”结合的培训方式,我校教师培训为了解决培训者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难统一问题,采取每周的年级例会后进行公共基础内容的培训,为了解决了层次不同的问题,在教研组会议后进行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中采用“学习游戏”培训方式:这类游戏着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试图做到“寓教于乐”,主要包括:观察、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判断、创新等.但是建议时间不要太长,以免使教师感到厌烦,适得其反.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江苏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985高校、211高校和普通本科学校,学校和学科分布较为均衡,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1份,问卷回收率为96.8%。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EXCEL2010和SPSS19.0中文版进行统计并数据分析。本研究相对已有研究而言,侧重于教师教育技术中有关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并结合《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中对于教师“知识与技能、意识与责任、设计与实施、教学与评价、科研与创新”五个维度的要求,从大学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获得来源、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需求、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等四个具体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个人信息调查

教师个人信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教师个人所在学校层次几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二)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获得来源的调查

首先是对教师是否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进行调查,有66.1%的青年教师接受过教育技术的培训,32.4%的教师未参加过培训。接着对学习渠道进行调查发现,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占总样本数的63%,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7%;上学期间(入职前)自学和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53%,入职后才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47%。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范围不够普及。教师接受免费培训的机会较少,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在接受培训的形式上,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高,而入职前接受过系统培训和入职后接受过免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低。

(三)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的调查

1.对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最有效的内容”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率和有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如表2所示。2.在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关于“最需要接受的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的调查共设置9个选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设计、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第四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率只有40.7%,而39%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有效的,大学青年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调查选项的第四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且需要加强培训力度。

(四)对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的调查

1.对教师是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调查发现,96.1%的教师选择了“是”,只有3.8%的教师选择了“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2.如表4所示,问题选项设置1,2,3,4分别代表了态度倾向性,1为水平最优状态,以此类推,4为水平最差状态。均值代表了倾向性所处的平均位置,教师在备课、科研、课下师生交流时信息技术运用情况的均值<2.5,说明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以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优。另外,对教师科研时搜集专业资料的水平与教师学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显著相关性,卡方检验p=0.00,并得出结论:教师科研时搜集资料的水平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提高。3.对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资源开况,调查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用选项1-4代表掌握熟练程度,1为最好,4为最差,按照掌握熟练程度的平均值排序发现,掌握较为熟练的前五位分别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PPT课件制作、专业文献检索、Excel表格制作,而其他技术操作使用熟练程度的均值都超过了2,代表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标准差显示,掌握熟练程度排名前五位的教师差异性比较小,而排名较靠后的几个能力因素差异较大。特别指出的是,对于SPSS软件的使用,标准差为0.829,差异性最强,调查显示,经济学最好,管理学、农学、医学次之,而历史学、文学、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对SPSS软件掌握程度较差。4.以掌握熟练程度前五位因素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男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以职称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在逐步加强(越来越接近数值1,1代表非常熟练)(见表6、7)。5.对于教师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的调查,问卷问题是“遇到网站上的电子资源(这里指的是非公开发行的纸质期刊、报纸、论文集、文件、杂志等资源)可以作为论文或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时,您的处理是”,结果表明有24.9%的教师会选择只使用权威网站的电子资源并标注来源,有65%的教师选择标注来源,有7.8%的教师选择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有2.3%的教师选择放弃引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引用参考资料的态度和教师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二者有一定相关性,卡方检验p值为0.035(p<0.05),并得出以下结论:男性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人数的多于女性,女性只使用权威网站资源并标注的多于男性,女性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略优于男性。6.对教师是否与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态度调查,共设置4个维度的选项,均值分析为1.63,均值结果表明教师是倾向于乐意和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情况较好。大学青年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课件辅助教学,目的主要为增加信息量、代替板书提高教学速度、解决重难点;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好。第二,不同的性别、学历、教龄、学科层次的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素质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随着学历的提高,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的频度也在增加;男性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频度高于女性。第三,不同的教师对于不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软件使用情况,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的操作系统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和专业检索掌握情况均较好;对于一些专业的多媒体软件,如“图像、声音的采集与处理”,“Flash、Authorware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网页设计”,“SPSS软件使用”等的运用能力与基本的办公软件相比,均显示掌握程度较差;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随着职称的升高而提升;男性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第四,大学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责任意识有待提升。表现在:仅有24.9%的教师选择引用权威网站的参考资料,7.8%的大学青年教师引用教学资源却不选择明确标注来源;男性教师的学术道德责任意识略微低于女性。如今很多非权威网站的资料来源不明,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不负责任地引用可能会误导学生,而使用权威官方网站的数据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学生的误导。

三、提高大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建议

(一)高校要拓宽对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范围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通过自学和自费的方式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较高,而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的比例偏低,这正说明了高校在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方面是存在一定缺位的。因此,在培训广度上,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应常规和常态化,每个高校为保障教师教育效果,都应在教师正式上岗前和入职后的特定阶段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在培训的实际效果上,应注重对教师接受到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不断地反馈来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二)高校要确保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1]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一些细节问题,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首先,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应严格选拔,尽量选取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背景的教授和专家作为培训人员。第二,在培训内容上,应注意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即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训练。第三,在培训中要注意与教学系统设计的联系,注意培养信息技术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的能力,能结合多媒体实现教学的逻辑性,层次性;要把握重点,突出重点,清晰简洁,杜绝对教材的照搬,杜绝将内容的展示停留在花哨的表面上。第四,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高校要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薄弱点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要根据不同教师面临的不同的信息技术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第一,根据调查,学历越高,搜集专业资料的能力越强,因此可邀请博士学历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对在此方面较弱的教师进行指导;第二,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程度的差异,可根据教师最缺乏的技能开展培训,如加强对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像的采集与处理、SPSS软件运用、Flash与Authorware课件制作、教学网页设计与、网络课程设计等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局限于简单的office软件,而采用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组织课堂,展开多种互动交流;第三,针对性别差异,可对于女性青年教师开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专题培训;第四,针对职称高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情况较好,可邀请职称高的教师对于年轻的新教师开展经验交流指导活动。

(四)高校要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

在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的同时,应结合国家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目标,注重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在考核频度上,为避免重复培训和考核,不加重教师负担,对于已参加过教育信息技术各项培训的教师,经核实可以免修相应的培训内容,避免资源浪费和培训重复。在考核效果上,将技能考核成效与绩效奖励挂钩,将有利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在考核内容上,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的要求对考核项目有所侧重。在考核形式上,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进行上机考试,多媒体课件展示比赛,讲课大赛,优质公开课展示比赛等。

(五)教师自身要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

首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选择运用多种多媒体平台与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与师生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开发整合素质。[2]例如,通过培训掌握了网页制作与技能后,可将专业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电子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掌握了Flas制作技能后,可将一些程序性、操作性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网络平台交流技能后,可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另外,在学术道德上,应重点加强对于男性教师学术道德的培训指导,在引用教学资源时,应注重多引用权威的资源和数据,并准确标注资源来源。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65-04

一、引言

2013 年教育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而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贯彻落能力提升工程,城市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乡村中小学教师当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如何?有哪些实际需求?通过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了解广东省粤东乡村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促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1]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为了明确界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于2014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2],《能力标准》以教师工作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来描述能力标准的指标体系。[3]为了全面、客观了解粤东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存在问题,本研究以《能力标准》为依据的,参考有关研究成果,自行编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问卷。问卷设计先后,征询了多位学科专家和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对问卷的问题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调查内容涵盖教师的基本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培训需求五个方面。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粤东地区饶平、潮安、揭阳三地的乡村中小学教师。为了补充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还对三饶等几所农村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农村教师和领导部门进行了座谈及个别访谈,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探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打下基础。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发放时间:2015年12月15日至2016年1月15日。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562份,有效问卷528份,有效回收率为94%。

4.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人工剔除无效问卷(漏题、答案自相矛盾的问卷),然后录入计算机,采用Microsoft Excel2010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方法和问卷调查,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采用问卷数据为主,访谈信息为辅的方式,以便相互比较和验证。[4]

1.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教师的基本情况,从教龄上看21年以上的教师占43.7%,11-20年占30.4%,6-10年占22.9%,5年以内的占3%。教师所在的区域54.8%为农村中小学,45.2%为乡镇中小学;
90.4%为普通学校,9.6%为市重点学校;
61%的教师最高学历是大专以下,39%为本科,没有研究生。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乡村普通学校教师,教师的年龄基本偏大,学历偏低。

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情况

(1)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影响的态度

42.9%的教师完全赞同信息技术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42.1%比较赞同,一般的有13.5%,而不赞同只有1.5%,完全不赞同则没有人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教育变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基本能力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教师无论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计划与准备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教学环节、评估与诊断教学结果,或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与发展自己的教学空间,各个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其中最好表现能正确使用各种常用的媒体设备,只有少数的教师3.7%表示较差和2.3%表示很差,其次是会在教学中选用一定教学资源或学科工具来优化教学,只有3.1%和6%的教师表示自己较差或很差;
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能应用学校配置的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并基本会在教学中选用一定教学资源或学科工具来优化教学;
在会使用国家或地区的教学服务平台和会利用社会软件(博客、QQ空间、微信等)来建立教学空间表现较弱,有23.7%和22.5%教师表示在这这两方面较差或很差。但总体上看,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们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

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情况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化学习方式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整体不及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表现。特别是会否加入学生的网络交流群经常与他们交流,有25%的教师表示较差和很差;
会否利用软件来分析学生的考试结果方面,也有19%的教师表示较差和很差。如果算上表现一般的教师,只有会向学生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多种渠道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表现较好,而其他各项指标都有一半左右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不满意。

4.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情况

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方面,教师的具体表现如表3所示。

对于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们的表现都相当不错,特别是“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只有6.2%认为较差或很差。通过网络与同事或他人交流教学信息方面也不差;
参加网络备课、经验交流、课例分享、课件比赛、微课比赛则有待加强。

5.教师对对能力培训的需求

(1)近三年教师参与培训情况

12.5%教师近三年没有参与过培训,21.9%参与一次,44.5%参与2次,21.1%参加过3次以上。说明87.5%的教师参与过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虽然与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有一定差距,但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近三年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过不止一次的培训活动。

(2)教师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原因

对于影响培训效果的原因,有46.1%教师认为“没有合适的教学资源”,44.5%教师认为“学校环境较差”,41.4%教师认为“缺乏使用氛围”,36.7%教师认为“教师的信息能力低”、26.6%教师认为“受意识限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们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现实中的原因,教师个人因素在其次,只有7%教师认为领导不重视。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乡村的教学环境不是很好,虽然有多媒体系统,但设备比较老旧,移动学习环境则全部没有。

(3)教师感兴趣的培训方式

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形式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的,36.8%的教师选择专项培训,21.5%的教师选择在实践中自学,20.8%教师选择基于网络的培训,有11.1%的教师选择教师合作研讨交流,9.7%教师选择专家讲座培训。

(4)教师感兴趣的培训内容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调查显示,目前主要关注内容是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下载,分别为64.6%和51.2%,有43.3%教师对多媒体素材的加工有兴趣,39.6%教师对学科软件的使用感兴趣。39.4%教师对利用技术资源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环境的方法有兴趣,36.2%教师希望学习微课的设计与制作,32.3%教师对移动设备的教学软件应用有兴趣。总的来说,教师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最感兴趣,而对于促成转化学习方式的微课和移动学习应用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5)教师认为当前培训中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目前在培训中主要问题是时间短和方式单一,分别为36.1%和31%, 10.1%教师认为培训观念落后,7.6%教师认为内容陈旧,15.2%教师认为是其他原因。

四、结论

1.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年龄偏大且学历偏低

从教师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教龄21年以上的教师占43.7%,11-20年占30.4%,5年以内教龄的教师仅占3%,说明多数教师趋于老龄化。61%的教师最高学历是大专以下,说明乡村教师的学历整体偏低。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在座谈中有领导反映,由于近年乡村生源减少,现有的教师超编,加上年青教师也不愿意报考农村教师岗位,很多学校已多年没有新招教师。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机制不够健全

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对于衡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各个项目指标,不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还是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教师自认为较差或很差的比例都不高,也就是说教师自认能力不错。然而通过实地访谈,发现教师的真实水平真的是“一般”;
与《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或是“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5]存在相当距离。

3.教师对现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普遍不满

培训仍然是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与途径。但对于现行的培训,教师反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培训方式缺乏个性。培训组织者往往采用统一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难以照顾到教师之间需求的差异,使培训缺乏个体差异。②培训任务和教学应用情境分离。很多教师感觉培训要达到任务与自己的教学实际需求有距离,难以将培训所学顺利地迁移至工作情境中。③培训时间不太合理。现在许多培训往往是短期的集中突击式培训,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的多重身份,使得教师很难保证在集中培训期间全身心投入学习,[6]培训效果大打折扣。④培训缺乏常态化。现有的培训时间较短,培训者大多是专家团队与骨干教师,这些人本身比较忙碌,对于一线教师日常碰到的各个问题,无法及时给以帮助与支持。由于缺乏一个稳定的、常态化的、共生的教师协作共同体,来帮助一线教师保持信息化教学的热情与内在发展动力,无法形成常态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思维与实践习惯,[7]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五、建议

1.行政手段介入加大教师“换岗”和“轮岗”制度

针对乡村教师队伍老龄化和低学历的现实情况,对乡村教师进行大换血是不太可能。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更有针对性地加大教师换岗轮岗力度,比如“名校”与“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促进城乡教师教研互动;
或是城乡教师进行阶段性换岗,以平衡区域内师资资源。

2.根据国家制订的能力标准,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制订的能力标准,制定区域性的整体推进计划,健全组织管理体系,结合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采取开发、遴选和引进等多种方式,建立开发出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的优质课程资源体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在课程库中进行菜单式、个性化选学。

3.建构多元自选式培训方式,推行混合式培训模式

现行大规模的短期培训方式,往往忽视教师的不同需求,使教师感受不到信息技术在本学科、 本地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无法领悟信息技术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应用策略,致使培训效果流于表面。因此,构建多元自主选学式培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或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培训方式。

4.健全应用能力测评及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应用水平

为了提高培训效能,保障培训质量,真正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应依据能力标准以及能力测评指南,开发一套科学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和培训效果测量测评系统。通过自评工具,教师能便捷有效的测评自身实际水平,发现不足,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效果测量工具,培训者可发现培训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中小学校可以分析测评数据,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8]

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考评和奖惩机制,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的实际应用水平。

5.建立网络平台形成常态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动态发展过程,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实践与应用。因此,应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把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建立网络交互平台,给教师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网络社区的研讨和交流,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备课、磨课、评课、优质资源分享、热点讨论、竞赛等活动,相互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各种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发展。[9]

六、结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是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改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映玲.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7):27-32.

[2]教师厅函[2014]7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的通知[Z].2014.

[3]张屹,刘美娟,周平红,马静思.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4(8):2-7.

[4]黄映玲,韦宁彬.从学生角度分析微格教学技能评价环节现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116-120.

[5]教师厅函[2014]7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的通知[Z].2014.

[6]崔萌,曹晓玲,王祥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思维,2015(6):29-32.

[7]赵可云,亓建芸,陈武成.基于 B- PDS 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5):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