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阀门考察报告【五篇】

时间:2023-06-18 10:0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阀门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关键词】油田阀门供应质量对策阀门作为油田生产建设的重要物资之一,其质量的优劣影响到油田的生产和企业的本质安全。然而,由于油田物资部门采购供应的阀门出现的外漏、内漏、外观质量不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阀门考察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阀门考察报告【五篇】

阀门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油田 阀门 供应 质量 对策

阀门作为油田生产建设的重要物资之一,其质量的优劣影响到油田的生产和企业的本质安全。然而,由于油田物资部门采购供应的阀门出现的外漏、内漏、外观质量不高、寿命短、操作不灵活等质量缺陷,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阀门质量问题调查

某油田企业2014年度供应阀门5436只,出现质量问题275只,质量合格率为95.53%。对存在质量问题的阀门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得知:密封不严发生泄露143只,占52%;
阀体缺陷(砂眼、裂纹、外观质量等)96只,占35%;
阀杆及手轮缺陷(锈蚀、损坏等)21只,占7.6%;
标示、资料缺12只,占4.4%;
其它方面的原因3只,占1%。

二、质量问题因素分析

依据阀门出现的质量问题,我们围绕阀体铸造缺陷、密封不严发生泄露、阀杆手轮缺陷、标识及资料缺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供应商选择不当。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不注重培育和形成主力供应商群体,不能有效获取阀门的优质供应商资源。

(2)相关人员对阀门的质量控制要求掌握不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验收人员对GB12252通用阀门供货要求、GB/T13927通用阀门标志、JB/T9092阀门的检验与试验、SH3518-2000阀门检验与管理规程等内容不够熟悉,验收检验控制手段不够。

(3)需求计划提报不具体或存在错误。通过查看使用单位提报的313项阀门的原始计划,发现65项需求计划有提报存在不足。主要问题是阀门的型号、规格、使用标准、使用介质、温度等条件存在填写不正确、不完备等现象。

(4)过程控制不严、不细。通过查阅验收资料、提问验收内容、跟踪验收过程,发现验收记录填写不细、验收内容不齐全。

(5)试压检验存在缺陷。通过抽查阀门试压比例、项目,观察试压检验过程,与检验试验人员交流,现场观看试压过程,我们发现油田对阀门入库前的检验时试压比例较低,检验项目针对性差,一些项目未能进行检验。

(6)到货后存放时间较长。查看到货记录及物资保管卡,验证实物,发现库存积压半年以上的阀门的密封件存在老化现象,如果在发放使用前不进行试压检验,更换老化的密封件,为产生质量埋下了隐患。

三、提高阀门供应质量对策

(一)提高阀门计划准确性

首先从需求计划提出环节加强管理。组织物资计划等相关人员深入了解油田各种流体工作状态和工矿条件,针对不同的状态条件选择合适的阀门品种。第二,加强与用户和设计部门沟通与协调。与用户开展阀门计划对接会,对阀门计划提报中存在的填写要素不齐全、使用介质、温度要求及执行标准问题对用户进行强调和要求,取得了用户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于阀门的介质、温度、压力等使用条件加强与设计部门进行沟通。

(二)优选供应商

严格审核阀门生产厂的资质、技术力量、质量认证、检验检测手段、质量控制、制造许可证。深入阀门生产现场对其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检验把关过程进行实地查看,旁站观察其试压检验过程。适当增加供应商数量,着力培育生产、技术、研发实力强、质量体系健全的阀门优质供应商资源。

(三)做好供应环节的过程控制

重点工程项目和高温高压高蚀阀门,安排专人负责阀门生产、供应过程的质量监督,特别是对影响阀门质量的关键是铸、锻件的原材料选用、铸造工艺、锻造工艺、热处理等环节和密封材料选用,以及关键部位的加工精度等进行现场核查。同时强化落实质量承诺和监控制度,同供应商签订质量控制协议,明确质量控制双方的权力、责任、措施和赔偿规定。

验收时要认真核对实物是否与采购订单上的型号、规格、名称、数量等相符合,仔细查看外观是否有缺陷、标识是否齐全、完整,进行真伪判别,检查随货资料、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检验报告等。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验收记录》的登记,建立阀门质量证明书、送检试压报告等验收资料台账,使每一只阀门的检验过程记录在案。做到质量问题有源可溯。按照《仓储管理规范》要求,经常性的检查库存阀门状况,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按到货时期实行先收先发,对于储存期限较长的阀门及时向业务人员反映处理,储存超过半年的阀门在发放前重新进行试压复验。

(四)提高阀门试压检验力度

与承担阀门试压检验部门共同商讨送检阀门使用的技术标准问题,并按标准进行逐项严格检验。同时加大试压检验比例、提高检验内容与具体使用状况的适应性。对于普通用途、输送无毒无害介质、低压、常温的无特殊要求的管道阀门送检试压不少于同型号、规格阀门的20%,且不少于1只,且按常规的项目进行检验。对于输送剧毒流体、有毒流体、可燃流体管道的阀门,输送设计压力大于1MPa或设计压力小于等于1MPa且设计温度低压-29℃或高于186℃非可燃流体、无毒流体管道的阀门,逐个进行壳体压力试验和密封性试验,不合格者不得入库。输送设计压力小于等于1MPa且设计温度为-29℃-186℃的非可燃流体、无毒流体管道的阀门,从每批中抽查20%,且不少于1只,进行壳体压力试验和密封性试验。当不合格时,加倍抽查;
仍不合格时,该批阀门不得入库。公称压力小于1MPa,且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600mm的闸阀,在施工单位进行管道系统试压时,按照管道系统的试验压力进行试验。

四、结语

运用管理手段对阀门采购供应全过程严格控制,能有效提升阀门供应质量,实现安全供应目标。但目前油田企业因阀门的储存时间较长、维护保养不到位也是发生质量的隐患。因此,加快周转缩短阀门库存周期也是供应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阀门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美国空军的事故调查报告中说,哈尼未能迅速做出反应,在努力呼吸的时候没有启动战机的应急氧气系统,也没能使飞机从俯冲状态恢复过来。国防部检察长审查了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发现事故调查委员会对于事故原因的意见陈述在报告中找不到事实根据。同时,检察长还发现报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列举了3个事故因素,即注意力局限,光学扫描故障和空间方向迷失。然而,检察长认为这3个因素是分散而矛盾的,事故调查委员会没有将它们的相互关系解释清楚,也没有说明3个因素是如何同时引发那次事故的。

* 事故调查委员会认定飞行员的面罩在整个事故过程中始终是正确佩戴的,但是没有在报告中发现相关的事实根据。这项不当的认定影响了报告中引出的多个结论。

* 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对一些因素进行了不适当的分析,包括供氧不足、高过载引发的意识丧失和突然失能,并认为这些因素与坠机事故无关。检察长认为,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得到更多的证据,不清楚事故调查委员会是如何确定这些因素与坠机事故无关的。

* 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报告缺乏对于缺氧产生的生理反应以及启动应急氧气系统的深入分析。

* 检察长还认为,事故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中的结论所涉及的109项参考证据里,有60项是不正确的或者没有列出信息。

美国空军对国防部检察长做了解释,同意调查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应该表述得更为清晰,但是不同意检察长所说的报告的结论是基于不准确的信息或者缺乏深入分析。美国空军认为报告中关于事故原因的意见陈述得到了清晰而令人信服的证据的有力支持,使用了所有有效的调查线索。作为对检察长的回应,美国空军太平洋司令部的司令召集了一个由空军作战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牵头的专家组对事故调查进行了审核,同时召集事故调查委员会来解释检察长认为不清楚的事项。

在阿拉斯加发生的坠机事故第一次引发了人们对于F-22战斗机供氧问题的注意。2011年,美国空军曾停飞了它所有的F-22战斗机,试图确定引起飞行员各种生理问题,例如飞行中眩晕和定向障碍,以及在飞机的空气中氮气过多的原因。2011年夏季之初,美国空军宣布一个特别工作组找到了引起氧气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飞行员的“战斗利刃”( Combat Edge)生命保障服上,有一个阀门存在故障,致使生命保障服在飞行过程中充气过度,限制了飞行员的呼吸。该阀门计划在2013年年初完成更换。

美国空军曾在事故调查过程中请求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提供独立评审。2013年2月,NASA的报告得以公布,报告同意空军对于事故的根本原因所得出的结论。不过,NASA确定美国空军和F-22战斗机所面临下述问题:

* F-22战斗机的环境控制系统和乘员飞行设备存在许多问题。飞机的供氧问题是由这些系统和飞行员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整个系统与多个欧洲国家的空军拥有的“台风”战斗机中的系统类似,但是美国空军没有进行过正式的系统比较。

* 虽然NASA小组没有发现影响飞行员的空气污染证据,但是在飞行员的呼吸供应系统中的任何可能的污染物都可能进入座舱。

阀门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20世纪就要过去了,世纪之交的对敌对宗族联盟的胜利,而是地主阶级统一战争的结果。该文的批评有不太尊重实证研究、迷信理论和概念的缺点,对唐文有些苛求,但从宏观视野对宗族社会演变的分析,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唐氏第二篇论文是《九品中正制度试释》,补充和说明了以往对该制度研究的不足之处,认为九品中正制配合汉代门阀的发展而起了巩固门阀制度的作用,但在门阀制度业已确立并为士庶区别制造了理论根据之后,这一制度已不重要,只是例行公事而已。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集的论文多系1958—1963年起草经1981年至1982年间修改补缀而成。集中的几篇论文探讨了士族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指出,东汉以来培养滋长的大姓、名士是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士族的形成和升降》指出,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士族的世袭特权,对于士族和士族中高低序列基本上不决定于“冢中枯骨”,而决定于眼前的权势,即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士人荫族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指出,晋灭吴后制订的户调式规定按品官荫族、荫客和占田,基本精神是保证当代各级官僚贵族的特权,有关“士人子孙”的补充规定,确立了士人的荫族特权,从而确立了士之为族,士族的名称也就是此时开始出现。确立士人的条件是凡“父、祖、伯、叔、兄弟仕州”即任州从事以下均荫及期亲(之族)。这一标志导致寒门地主和富裕商人为了取得免役特权,改窜户籍上的履历,以使自己的家族符合于上述规定。《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指出,孝文帝按照当代官爵和魏晋士籍,定门阀为四等,按等级享受免役、荫族和入官权利,建立了新的门阀序列和体制,它具有明确、具体的官爵标准和明确的四级区分,而这在两晋南朝至多是习惯上的并不是法律上的。以朝廷的权威采取法律形式来制定门阀序列,北魏孝文帝定士族是第一次。

(三)宋元明清宗族的研究

60年代,为配合打击日渐活跃的宗族活动,理论界也开始批判“族权”,一些报纸和学报刊登了有关文章。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族权,是宋以来宗族形态的延续,所以批判族权刺激了人们对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关注。当时发表的文章中,有的纯属批判性的政论,如胡玉衡《试论封建家族的反动阶级本质》(《郑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6期),简修炜、 艾周昌《论封建族权的反动本质》(《华东师大学报》1964年第2期)。也有的学者开始从学术上关注宗族问题,如邱汉生《批判“家训”“宗规”里反映的地主哲学和宗法思想》(《历史教学》1964年第4 期)结合一些宋至清的族规家训论述宗法思想问题。广隶《祠堂——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欺骗农民的工具(宜兴?里任氏家谱)》(《天津日报》1964年4月15日), 利用家谱中的资料对清代一个宗族祠堂进行了阶级分析。傅衣凌《论乡族势力对于时期;
商和西周为族邦体系建立和发展时期,即由中央邦和地方邦、地方大邦和小邦构成的体系;
春秋为族邦体系瓦解和衰亡阶段。相对族邦时代,从战国到辛亥革命则是帝制时代。田氏的族邦论是以宗族的兴衰作为划分上古史的标志,认为井田制是宗族社会中计算、分配土地和征敛赋役的制度,上古政治是族邦宗主贵族制。

深入研究家族形态的专著有两部。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借鉴人类学亲属研究的理论,从世系问题入手,然后依次考察婚姻、亲属称谓、世系集团等,最后论述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通过对家庭的研究,揭示出血缘关系在周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该书虽以家庭为核心,同时也把宗法制度的探讨置于周代整个血缘格局的背景上。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通过对典籍、古文字、田野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依据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对商周社会中诸类型的家族组织形式进行了细致考察,并探求商周家族形态演化的进程及规律性。本书的“家族形态”是指家族的构造与活动形式,着眼于家族亲属组织的规模与结构、居住方式、家族成员的等级结构、家族内部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与家族的社会功能。书中还探讨了姓氏、宗法、祭祀、墓葬等与宗族制度密切相关的问题。

还有学者,探讨家族形态。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17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认为,甲骨文时代已存在宗法制度和与周代类似的宗族组织。各宗族的统治者基本上属于统治阶级,作为商族平民的“众”被排斥在家族组织之外。孙晓春《试论商代的父系家族公社》(《史学集刊》1991年第3期)一文不同意裘锡圭的一些看法, 认为众人是父系家族组织的基本成员,不能排斥在宗族组织之外。刘昭瑞发表《关于甲骨文中子称和族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一文, 认为甲骨文中的大子、中子、小子三者形成一套称谓,大子可以是族长的称呼,中子有自己的分族,小子则有自己的小家庭,这样就构成了商代的一个家族。葛英会《殷墟卜辞所见王族及其相关问题》(《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90年)指出,所谓“王族”是指王类氏族,是部落的联合。王培真《金文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和传袭》(人文杂志丛刊《西周史研究》,1984年8月)认为, 世族的存立取决于是否对王室有所贡献。讨论世族的还有张懋?《金文所见世族政治》(《人文杂志》1986年第6期), 指出西周世族政治的特点是有较大自和世家大族轮流执掌朝政,认为分封制是世族政治产生与形成的重要原因,李西兴《从岐山凤雏村房基遗址看西周的家族公社》(《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5期)探讨了西周家族组织的兴衰。

孙晓春《春秋时期宗族组织的经济形态初探》(《史林》1996年第2期)指出, 个体家庭是宗族组织的基本单位,土地公有制是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宗族组织是家长制家庭的次生形态。此外,晁福林《试论春秋时期的祖先崇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一文, 对春秋时期祖先崇拜与宗法系统的联系、祖先崇拜的下称趋势、祖先崇拜与道德教育的合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探讨宗族问题,对宗族的定义至关重要。斯维至《释宗族》(《思想战线》1978年第1期)认为,商周时期的宗族即父家长家庭公社, 以父家长具有生杀予夺之权为特征。宗族由若干室构成,室是小家庭。父家长贵族家庭使用家内奴隶,庶人是家庭公社的农民,不是奴隶。程德祺发表的《父系宗族公社》(《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宗族公社若干问题试探》(同上,1983年第1期)、 《我国古代的宗族》(《苏州史学会论文选》,1983年)等系列论文,借鉴民族学的理论与成果,认为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家族公社的分析,会形成一种大于家族公社而小于氏族公社的社会宗族集团——父系宗族公社。指出殷周社会还存在此种类型的宗族集团,并具有相应的亲属制度与更为复杂的多级构造,残余的宗族组织与剥削阶级权利结合形成所谓宗法制度。朱凤瀚在《商周家族形态研究》绪论中,将商周家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低层次的家族,指靠婚姻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同居或聚居的、有共同经济生活的亲属组织;
二是高层次的家族,指从同一低层次家族中分化出来的若干相对独立的低层次家族、以某种方式与所从分出来的本家结合而成的亲属集团。宗族归属于高层次的家族,相当于人类学上所说的“世系群”,就宗族亲属组织的实质看,其主要特征应在于有明确的父系祖先与谱系、包含若干分支家族这两点上。郭政?病吨泄?糯?谧宓纳焖跣浴罚ā妒费Ъ???993年第3期)指出,从宗族的组织结构、类型、职能看,宗族基本特征有惊人的伸缩或可变的不稳定性。中国古代宗族属于多级结构的血缘集团,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一般分为宗族、家族、家庭三级。从财产关系看,自周代以来,宗族可分为非实体性和实体性两种类型。排斥与吸收是宗族的两种自我调节能力,辈分的递升反映了宗族的可变性。

2.宗族制度

宗法制度是宗族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有两部专著研究了周代宗法制度。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围绕父权—族权这一中心,分别对宗法制度的起源和实质、宗法制家族形态、宗法分封制度、宗法与政治的结合、卿大夫世族内部的宗法制度、士庶人阶层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和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探讨。他提出的原始宗法制、士庶人宗法制的存在等,都是有创见的。钱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集中讨论了周代宗法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以及由各地区、各诸侯国宗法表现出来的相异点。上编探讨西周立国前的宗法形态、宗法制度的确立、宗君合一、宗法思想;
下编探讨东周宗法继承制与宗族世系排列方式、宗法伦理结构类型、祖先崇拜观、宗族与政权、宗法与政治的关系。认为周代宗法发展史是对世界文明史的一大贡献。

探讨周代宗法制的论文较多。一些学者对50年代金景芳关于宗法制度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程有为《西周宗法制度的几个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认为, 西周宗法制同政治系统紧密结合,行于包括天子诸侯在内的整个奴隶主贵族间,与政治上的等级制互为表里,构成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等级阶梯。吴浩坤《西周和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1984年第1期)、 刘家和《宗法辨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 期)均认为经学中所讲不可靠,认为国君行宗法。一些学者进一步论证了士庶人有宗法的观点,李家骥《宗法今解》(《学术月刊》1982年第5期)、 李向平《西周春秋时期士阶层宗法制度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第5 期)和《西周春秋时期庶人宗法组织研究》(《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等文均是。

此外,李曦《周代伯仲排行称谓的宗法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从人称、氏名探讨了周代宗法制度。

商代宗族制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杨升南《从殷墟卜辞中的“示”、“宗”说到商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 期)通过对“示”、“宗”二字含义与用法的分析,认为商代王位继承制以嫡长子相传为常传,证明宗法制的存在。晁福林《关于殷墟卜辞中“示”和“宗”的探讨》(《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9期)则认为, 卜辞中“示”、“宗”的材料,不仅不能证明殷代已有了宗法制,而且相反证明殷代并不存在宗法制下的大小宗区别。探讨宗庙制度的有朱凤瀚《殷墟卜辞所见商王室宗庙制度》(《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一文, 论述了商王室宗庙的设置原则与意义,附属祭所的作用及宗庙制度对王室统治的作用等问题。另外,郭旭东《商代征战时的祭祖与迁庙制度》(《殷都学刊》1988年第2期)也探讨了相关问题。

3.诸国宗族研究

晋国。彭邦本《从曲沃代翼后的宗法组织看晋国社会的宗法分封性质》(《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 期)不同意曲沃代翼后献公沉重扫荡打击宗法制度甚至认为建立与宗法分封相对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观点,指出:事实上曲沃代翼后献公的激烈措施虽然沉重打击了晋君的近亲血缘集团,但并没有也不能扫除宗法制度,相反,在社会各个阶层,至少是国人以上各阶层中,宗法血缘组织仍然长期广泛存在,宗法分封活动在统治集团中并没有终结,整个社会的宗法分封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张史《宗法制在晋国的衰落》(《晋阳学刊》1993年第1 期)未能引述彭邦本的研究成果,仍然认为春秋时期宗法制在晋国遭到沉重打击,主要表现在嫡长子继承制遭到重创和公族势力遭到诛杀。

鲁国。李启谦《鲁君的家族组织及其与宗法制度的关系》(《东岳论丛》1988年第2期)认为, 鲁君是被编织在大大小小的宗法组织和宗法制度之中的,他有所属“公族”宗族组织和相应的宗族制度,同周天子和卿、大夫、士有上下的宗族关系。

楚国。张君《试论楚国的宗族制及其特点》(《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认为,结构趋向简单、陪臣没有发展为强大的宗氏、异姓贵族发展不昌,是春秋中期以后楚国宗族制异于中原各国的特点,透露出楚国宗族组织由盛而衰、日趋解体的历史趋势。张君又在《试论楚国宗族制度解体的原因》(《安徽史学》1984年第6期)中指出, 政治上县制的产生和分封制的废除,经济上食邑的取消和谷禄的代兴,是春秋中期以降导致楚国宗族制解体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三)秦汉至唐五代宗族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宗族研究绝大多数是在对门阀士族的探讨中涉及的,也有一些专门性的宗族研究。下面从这两方面做一介绍。

1.宗族论

张鹤泉《东汉宗族组织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 期)是汉代宗族研究的专论。他认为,有共同尊奉、祭祀祖先的仪式,有族人会议,族长支配族人,有明确的亲族范围,这些是东汉宗族组织明显的特点。东汉宗族内族人的联系体现在经济上相互赈恤,为族人血亲复仇、收养族中的孤弱者、以武装方式相互扶助方面。东汉宗族族人在法律上具有连带责任,以死刑和禁锢最为突出,东汉宗族组织对当时社会秩序有较大影响。如影响地方政府行使权力和地方选举,宗族武装发展地方独立趋势增强。从社会形态角度宏观探讨家族宗法制的有刘修明的《从东汉农村社会看东西方封建社会的差异》(《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第2期),该文通过对东汉农村社会形态的具体分析, 说明从古代农村公社衍变而来的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形式,宗法血缘关系是中国封建制度社会组织的纽带,等级—阶级寄寓于宗法关系之中。信立祥《论汉代的墓上祠堂及其画像》(《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则论述了反映墓祭祖先的墓上祠堂问题,指出祠堂在汉代至少还有“庙祠”、“食堂”和“斋祠”三种不同叫法。这三种不同叫法的由来,都与古代的宗庙建筑有关。并论述了汉代墓上祠堂的形制,祠堂画像石的特点,祠堂石刻画像所反映的汉代人的宇宙观。

冯尔康用社会学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研究南北朝宗族史,在《南北朝的宗族结构与士族社会特质论纲》(赵清主编《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一文中,从新的视野考察了南北朝时代的宗族。他认为这时宗族由与王朝相始终的皇族、高层仕宦者的宗族——士族、平民宗族三种类型构成。这三类宗族政治地位依次而下,使宗族处于不同社会层次,宗族类型的层次差异,同时也是社会的等级差别,它们之间有矛盾和冲突。这篇“论纲”是《南北朝的宗族结构与社会结构》长文的缩写,原文收入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上编第四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此外,赵克尧《论魏晋南北朝的坞壁》(《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将坞壁组织分为宗主豪强、 家族共同体、流民三种类型,前两种是以宗族为核心的。李凭《论北魏宗主督护制》(《晋阳学刊》1986年第1 期)指出宗主督护制的五个特点是:宗族无固定的区域,可以随意迁徙;
宗族可大可小,在户口上没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比较强大的宗族往往既是生产组织又是武装集团;
宗族内的阶级关系主要是以宗主为代表的豪强地主和荫附农民之间的关系;
宗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基层行政组织的作用。谱牒学是家族制度的重要内容,陈直《南北朝谱牒形式的发现和索隐》(《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主要探讨了这一时期石刻谱牒,同时也论述汉代史传世系、 谱牒叙述方式等问题。李裕民《北朝家谱研究》(《谱牒学研究》第3 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考证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隋唐墓中出土的两件家谱。郭锋《晋唐时期的谱牒修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从各种史籍文献(包括出土墓志、碑刻、 谱系写经残卷及姓氏书等)中存留的晋唐谱牒片断及有关记载的考察入手,对晋唐时期官私修谱的种类、体例、内容及社会政治作用等问题作了探讨。

魏承思《唐代宗族制度考述》(《史林》1987年第3 期)比照宋以后的宗族制度,考察了唐代的家庙、族田、家法、家谱等内容,文章虽短,但提出了唐代宗族制度内容的新问题。

2.士族门阀论

门阀士族形态是西汉魏晋南北朝降及隋唐的特有历史现象,一般来说,门阀士族属于世家大族类型的宗族。周天游就门阀形成于东汉的问题,连续发表《论东汉门阀形成的标志》(《西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论东汉门阀形成的经济因素》(《史林》1989年增刊)、 《东汉门阀形成的上层建筑诸因素》(《学术界》1989年第5期)三文,从不同侧面专门加以论证。

士族门阀的典型形态是在魏晋南北朝。8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兴盛,有大量专文问世,安群《十年来国内门阀士族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2期)就门阀士族的形成、 门阀制度与门阀政治、士庶门阀等概念、门阀士族的历史作用、士族文化、门阀士族衰落、隋唐门阀士族问题,综述了1980年至1989年的研究成果。门阀士族研究中,有一些是从家族个案研究入手的,这种方法的研究是从1986年开始的,至今不衰。容建新《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对截止到1995年底的20 多篇论文从婚媾、仕宦、学术文化、兴衰原因、家族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综述。作者认为个案研究的内容严重忽视家族经济状况、家族习俗、等内容的研究,这是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此外,何德章《十年来国内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文史知识》1996年第2 期)也扼要评述了“门阀士族制度”研究。由于已有上面的详细综述发表,在此不拟重复介绍,只就这两篇综述未加介绍的一些成果作一论述。

阀门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脑室;
腹腔分流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82-01

脑室腹腔分流术已经成为治疗脑积水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是将一带阀的硅胶管从颅内经皮下置于腹腔。将多余的脑脊液引到腹腔从而降低颅内压。其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效果好、病人痛苦小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但因分流管要终生置于患者体内,因此术后护理与健康指导尤为重要。

2008年-2010年我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有24例,经过我们的精心护理与健康指导,均痊愈出院。

经过临床实践、护理、观察统计,现将护理体会陈述如下:

1 病情观察

1.1 注意瞳孔、意识变化。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恢复的时间,监测瞳孔变化q1h,及时记录,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患者因躁动而出现坠床、抓伤、管道脱出等意外事件。有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

1.2 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术后24小时内应监测生命体征q1h,并注意有无发热、血压升高、呼吸改变、头痛、腹部不适等表现,并且密切观察患者肢体活动情况。

1.3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遵医嘱吸氧,氧流量为2-4L/min,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痰。鼓励清醒患者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取斜坡卧位,以利于呼吸。

1.4 保持分流管通畅。术后定时挤压分流管并按压阀门bid,每次20下,不可用力过大,并确保阀门充分弹起后再按压。分流管扭曲和途径区域受压,保持引流通畅。血压平稳后可取半卧位,利于头部静脉回流。

1.5 饮食护理。术后1d~3d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为脑脊液刺激腹膜所致。术后当天应禁食。术后第2天清醒患者可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并逐予半流质-普食过渡,少量多餐,鼓励患者进食。昏迷患者可给予鼻饲流质,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并注意口腔护理bid。

1.6 切口护理。术后保持切口周围皮肤干躁。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湿,切口有无脑脊液渗漏及周围皮肤有无湿疹、溃疡等,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7天后拆线。

1.7 心理护理。因为脑室分流管为终生带管,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都有恐惧感,对分流管的质量、置管年限、术后的护理及术后的效果都有顾虑。术前我们应该将手术过程简要向患者及家属描述,使其对手术有一定的了解,方便日后的自我护理。并介绍以往的成功病例,使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得以消除。术后教会病人和家属正确挤压分流管和按压阀门的方法。患者应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1.8 生活护理。术后患者清醒后应督促患者在床上活动,并早期下床活动,但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的运动。昏迷患者应预防褥疮的发生,勤翻身,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温水擦浴bid,并给予按摩,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做好口腔护理、留置管道护理等。

阀门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一、 实验目的

1 测定流体在圆直等径管内流动时的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的关系,将测得的λ~Re曲线与由经验公式描出的曲线比较;

2 测定流体在不同流量流经全开闸阀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ξ

3 掌握流体流经直管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流体流动中能量损失的变化规律

4 学会倒U形差压计 1151差压传感器 Pt温度传感器和转子流量计的使用方法 5 观察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 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6 掌握化工原理实验软件库的使用

二、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及实验流程简述

来自高位水槽的水从进水阀1首先流经光滑管11上游的均压环,均压环分别与光滑管的倒U形压差计和1151压差传感器15的一端相连,光滑管11下游的均压环也分别与倒U形压差计和1151压差传感器的另一端相连。

当球阀3关闭且球阀2开启时,光滑管的水进入粗糙管12,粗糙管上下游的均压环分别同时与粗糙管的倒U形压差计和1151压差传感器的两端相连。当球阀5关闭时,从粗糙管下来的水流经铂电阻温度传感器18,然后经流量调节阀6及流量计16后,排入地沟。

当球阀2关闭且球阀3打开时,从光滑管来的水就流入装有闸阀4的不锈钢管13,闸阀两端的均压环分别与一倒U形压差计的两端相连,最后水流经流量计,再排入地沟。

三、简述实验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1 操作步骤

(1)排管路中的气泡。

打开阀1、2、3、6, 排除管路中的气泡,直至流量计中的水不含气泡为至,然后关闭阀6。

(2)1151压差传感器排气及调零。

排除两个1151压差传感器内气泡时,只要打开压差传感器下面的考克7、8、9、10,当软管内水无气泡时,排气结束,此过程可反复多次,直至无气泡为至。

压差传感器排气结束后,用螺丝刀调节压差传感器背后Z旋扭,使相应的仪表数字显示在0左右,压差传感器即可进入实验状态。

(3)U形压差计内及它们连接管内的气泡的排除。

关闭倒U形压差计上方的放空阀,打开U形压差计下方的排水考克,再打开U形压差计下方与软管相连的左右阀,关闭左右阀中间的平衡阀,直到玻璃管中水不出现气泡,然后关闭U形压差计下方与软管相连的左右阀,打开上方的放空阀和下方的排水考克,令玻璃管内水位下降到适当高度,再打开左右阀中间的平衡阀,倒U形压差计两玻璃管内的水位会相平,否则重复上过排汽过程,直至两玻璃管内的水位相平。

测定光滑管直管阻力、粗糙管直管阻力、局部阻力的三个倒U形压差计的排气方法相同,再此不再一一介绍。特别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不能碰撞玻璃管,以免断裂。

(4)直管阻力的测定。

打开阀2,关闭阀3,调节阀6,流量从2m3 /h开始,分别记录相应的光滑管及粗糙管的倒U形压差计两玻璃管内的指示剂高度差,流量每次增加1 m3/h, 直至最大流量。在测量过程应密切注意转子流量计中的流量变化,因为四套实验装置的水流量会相互干扰。

(5)局部阻力的测定。

关闭阀2,排开阀3,调即阀6,取三个不同的流量,如2、3、4m3/h,记录相应指示剂高度差。水温可在最后测,测一次即可。

2 注意事项

开关阀门时,一定要缓慢开关,以防止仪表受损。

四、实验装置的主要设备仪器一览表

五、学习体会与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