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竹石古诗词意思【五篇】

时间:2023-06-18 10:2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范文第1篇一、趣意导入解诗题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生:正月初一。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竹石古诗词意思【五篇】,供大家参考。

竹石古诗词意思【五篇】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范文第1篇

一、 趣意导入解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一起读。(生读“元日”)

师: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

生:正月初一。

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大年初一”。)

二、 初读古诗学字词

(一)准确流利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认识或难理解的字多读几遍。(生自读古诗)

师:(插话)咱们就这样轻轻地读,读上那么两三遍,读到自己的心里去。

(出示古诗,标注生字“爆、屠、符”,生领读。)

师:声音响亮清脆。读准了生字,诗句就能读正确、读流利。(生1读古诗)

师:字正腔圆,准确、流利。还有谁愿意来试试看?(生2读古诗)

(二)抑扬顿挫读古诗

师:他还稍微注意了停顿。我们说读古诗啊都讲究抑扬顿挫,你听,(师范读,加手势)“爆竹声中一岁除”,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生2读第一句诗)。

师:有点味道了,注意停顿和节奏,会把诗句读得更有味道。再读读。(生2再读诗句)。

师:咱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整首诗都能读得这样有韵味就更好了,自己在座位上练练。(生各自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指名朗诵整首古诗)

师:掌声送给他,摇头晃脑的样子真像个小诗人。

(三)自我探究学字词

1.自学古诗,圈圈画画

师: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字或词,暂时读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在旁边打个“?”。(生各自默读,边读边思考,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交流共享,识字解词

(1)理解“屠苏酒”,学习生字“屠”

师:咱们来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屠苏”是一种“酒”。

师:能不能具体介绍介绍。(生都摇头)

师:看来大家都不知道。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古时候,人们过年时有这样的习俗,在除夕挑选最新鲜的屠苏草泡在酒中,到大年初一早晨,一家人围在一起,朝着东方升起的太阳,喝下这新鲜的屠苏酒,据说可以驱赶瘟疫。“屠苏”就是这么一种奇妙的酒。

师:“屠”是生字,观察一下,你打算怎样记住它?

生:记者的“者”字上面加一个“尸”字。

师:你用的是部件记字法。那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观察一下。

生: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尸”字的一撇要舒展,包住里面的“者”字。

师:那咱们就描红、仿影、临帖这个“屠”字。(师提醒写字姿势)

(2)理解“爆竹”,学习生字“爆”

师:继续交流,你还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爆竹”的意思,“爆竹”是指现在的“鞭炮”,人们除夕放鞭炮,可以驱赶年兽。

师:你不仅知道“爆竹”现在叫做“鞭炮”,还知道“爆竹”在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这里的“爆”字是个生字,你打算怎样记住它呢?

(生分别以部件记字法和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观察田字格中的“爆”字,说说书写注意点。

生:“爆”字应该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要注意左窄右宽。

生:“爆”字上面的“日”字要扁一点,它最下面的部件不是“水”,像“水”不是“水”。

师:整体和细节都要关注。一起来书空“爆”字最下面那个部分的笔顺。(师生以儿歌形式书空;学生描红、仿影、临帖。)

师:“爆”和同音字“暴”在运用的时候容易混淆,咱

们来区分。(出示练习)

1.这场( )雨来得真够猛烈的。

2.学校里( )出特大新闻,黄倍佳阿姨要来和我们交流她的读书感受。

3.过年啦,小朋友们燃放烟花( )竹,不亦乐乎。

4.小雨这( )躁的脾气可要好好改一改哦。

(生分别解答,教师即时评价)

师:“暴”和“爆”,是同音字。与火有关一定会用“爆”,如引爆、爆炒、爆炸等;而“暴”用得较广,比如暴露、暴雨、暴涨、暴躁、暴发等。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在日常说话、习作中准确运用。

(3) 理解“一岁除”,拓展古诗句

师:继续交流,说说你理解的字或词。

生:我读懂了“一岁除”的意思,就是一年又过去了。

师:很多诗人在写诗时用“岁”来表示“年”。

(出示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刘希夷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师引读)

师:“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3. 质疑问难,释疑解惑

(1)明意思,理解“瞳瞳日”

师:同学们还在哪些地方打上小问号了?咱们再来交流交流。

生:尤铡#ㄉ都表示不懂)

师:看来这个词确实有点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印庇辛街纸馐汀T谡饩涫中我们该选哪一种解释呢?(屏显“印钡牧街忠馑迹

生:选第一种解释,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师:说说对“千门万户尤铡钡睦斫狻

生: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师:是呀,大年初一的早晨,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

(2)看插图明意思,理解“桃”和“符”,学习生字“符”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符”和“桃”我都不理解。

师:其实“桃”和“符”是指同一样东西,来看看书上的彩图,猜猜“桃符”指的是什么呢?(屏显书图)

生:春联。

师:读读关于“桃符”的介绍,看看他猜得对不对。(屏显“桃符”资料)

生:他说得很对,“桃符”就是指“春联”。

师:“符”是个生字,观察观察它的结构,提提书写建议。

生:它是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紧下松。(生描红、仿影、临帖)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结合上下文、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懂了一些词语。对于像“印薄疤曳”这些一下子不能读懂的词语,通过看插图、找资料、等方法,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屏显理解词语的相关要点)

三、 品读感悟懂习俗

1. 默读古诗,思考圈画

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想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圈出古人过春节的习俗。

(屏显“自学提示”,生自主学习,圈圈画画。)

2. 交流共享,读懂习俗

(1)想象说话吟诗句,读懂习俗“燃爆竹”

生:古人在过春节时会放爆竹。(师板书:燃爆竹)

师:放爆竹了,孩子们多开心啊,谁来看着插图说一说:(屏显放鞭炮)

师:(引说)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可开心啦!

生: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躲得远远的,有的捂住耳朵,还有的胆子够大走过去放爆竹呢,可开心啦!

师:爆竹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云霄。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进入这欢快之中。

(指名2位学生读,男生齐读,教师相机指导,直至朗读到位)

师:爆竹声震天响,旧的一年又过去了。

(2)紧扣“暖”字吟诗句,读懂习俗“饮屠苏”

师:继续交流过春节的习俗。

生:人们还会喝屠苏酒。(师板书:饮屠苏)

师:这屠苏酒可以避瘟疫呢,我们赶紧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喝吧。

师:哎呀,我要问问大家,喝了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喝了太多的屠苏酒,感觉醉醉的。

师:屠苏美酒喝到醉啊,此时你就是诗人啊!

生:我一饮而尽,感觉一股暖气直往下钻。

师:这个诗句中有一个字就表达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受,找找看是哪个字?

生:暖。

师:具体说说哪儿暖呀?

生:我喝得全身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

师:喝了这屠苏酒啊,脸上暖暖的,心也暖融融的。看来这春风不仅把暖气送到了屠苏酒中,也送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生读、师范读、女生齐诵)

(3)品味春联吟诗句,读懂习俗“换桃符”

师:我们继续交流过春节的习俗。

生:人们都得贴春联,换桃符。(板书:换桃符)

专家看课

师:来读读书上彩图中的春联。(生读,但读不下去。)

师:都难住了吧?我用简体字把它写了下来,读读看。(屏显春联,生各自读。)

师:可别小瞧了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一起读。(生齐读)

师:快过年啦,老师也想送一副春联给同学们,读读看。(屏显春联)

(生各自读春联:“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

生:我明白,老师是希望我们刻苦学习。

师:不同的春联送给不同的人,猜猜这些春联分别是送给谁的。(屏显春联)

生:“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送给生意人的,祝他们生意兴隆。

生:“春种满田皆碧玉,秋收遍野是黄金。”是送给农民的。

师:“春种”“秋收”,这不禁使你想到了哪一首古诗?

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师:春耕、秋收,是所有农民最大的心愿。春联是我们中华经典文化的重要内容,咱们要多阅读,多积累。

(4) 善抓重点巧总结,动情吟诵《元日》诗

师: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元日》)

四、 动情吟诵明诗意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再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自读,想意思,同桌交流)

生: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人们喝起了屠苏酒,这酒使人们的全身暖融融的。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总会揭下旧的春联,换上新的春联。

师:读懂了诗歌的内容,一起再来吟诵这首诗。(生有感情地背诵《元日》)

五、 关注背景悟诗理

师:关注诗人和创作背景,更有利于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内心。来,互相聊聊你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生介绍查阅到的资料)

师:读读王安石的简介,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王安石49岁那年进行改革,他希望改革能够成功。

生:王安石在诗歌中表达了他的希望。

师:王安石当时是宋朝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快过年了,我们敬爱的总理会想些啥呀?

生:我们敬爱的总理肯定是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

生:我认为,作为一位总理,他一定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康,永远幸福。

师:默读古诗,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生:“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那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呢?

生:从“总”字能感受到王安石坚定不变的信念。

师:一个“总”字,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远大的胸怀。再吟诵古诗。(生有感情地齐诵古诗)

六、 拓展延伸亲经典

师:从古到今,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咱们一起来读。

师:快过年了,宋代诗人毛滂在《元日》中写道――

生:“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师:喝不完的美酒,挡不住的欢笑,明朝诗人叶吟诵道――(生:“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师:清朝诗人孔尚任虽然年岁已高,但童心未眠,一起吟诵――(生:“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师:曾任我国副主席的董必武先生也写下了喜庆的诗篇――(生吟诵:“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师:我们发现,春节里人们都会――(生:饮屠苏酒);都会――(生:燃放爆竹);还会――(生:换桃符)。

(生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师:感受到了吗,王安石相信――

生:王安石相信改革一定会成功。

生:王安石相信他推行的新政一定会给人民带来幸福。

师:幸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密码,一起轻轻哼唱这首诗。

(生和着音乐轻唱古诗)

【评析】

古诗教学是中国母语课堂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教儿童阅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然而,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不管诗歌内容还是话语风格,都与儿童的经验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往往会采用许多教学策略,缩短古诗与儿童间的距离,让儿童近距离地触摸语言,倾听遥远的历史回声。

听樊裔华老师上古诗,我没感到课堂推移中的阻隔与障碍,相反的,荡漾在心间的是一种自然、朴素、亲近的感觉,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充满张力的40分钟,可谓收获良多。透过表面的课堂情景,我试图寻找到教者在设计古诗教学、开掘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方面的意

专家看课

图和独特之处,以获得古诗教学的智慧。

首先,古诗教学“立根”于反复吟诵与涵泳中。

古诗课堂,首先应听到琅琅书声,本节课也不例外。樊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还关注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咱们就这样轻轻地读,读上那么两三遍,读到自己的心里去。”“我们说读古诗啊都讲究抑扬顿挫,你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节奏,会把诗句读得更有味道”“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反复吟诵与涵泳的目的,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诗读透,读厚。

古诗有意、境、象,而这些不仅体现在诗句中,往往也体现在韵律和节奏中。因此,古诗教学中的琅琅书声是一种韵律的回响。《元日》是一首仄起七绝,用的是虞(u)韵,比较含蓄。所以,这首写元日的诗,并不是那么欢快,而是有些感慨。教学中老师希望学生能读得押韵、有节奏,如果从诗歌吟诵时的平仄声长短韵上来体会诗人的感慨之情,会更能让学生明白为何这样读古诗。这可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认识诗歌韵律,进一步提升古诗吟诵水平。

其次,古诗教学“立根”在母语的正确理解和巧妙运用上。

《元日》所述贴近生活,寓意深刻。为了拉近古诗与儿童的距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儿童直面语言文字。本课教学从解题开始,正音跟上,以疏通难读难解词句为主,尤其在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上可谓丰富多彩。比如:根据已有经验学习“爆竹”,通过同音字“爆”与“暴”的比较,使得汉字的音形义完美结合;用拓展诗句的方式教“一岁除”;用比较字义的方式教“印;用观察图画的方式教“桃符”。看得出,老师在备课时是很用心的,力图交给学生多种识字解词的“点金手指”,在语文实践中明白古诗中的词语虽然有很多陌生化,然而理解的方法和途径与现代白话文是相通的。

纵观整个课堂,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是诗词、诗句的理解与运用,都经由学生自学交流学习后的分享为主。教学一开始就把儿童置于课堂的中央,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包括资源的提供,范读的引领,图画的支持等。课堂虽然少了常见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渲染描述”“音乐图画再现”等创设情境手法,但却多了儿童主动学习,主动理解,主动提问的身影,这样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

再次,古诗教学“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读古诗,只读诗面意思是不够的,老师深谙其中道理。古诗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元日》里写了老百姓过年的一些习俗,除了“饮屠苏酒”有些陌生,像燃放爆竹、张贴春联至今仍然用在社会生活之中。教师创设了多重语境,让学生多处情景说话,比如“放爆竹”时诉说内心的快乐和兴奋;饮屠苏酒表达身心暖暖的感觉;“赠春联”给友人,表达美好的祝福。当老师一次次巧妙地把学生置于一个个语境中,在古今之间穿梭,获得感同身受,这时,学生的语言是自然而真实的。

最后,古诗教学“立根”在古诗文体特点上。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范文第2篇

古代诗歌的形象应该是由诗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大致说来,诗歌的形象分为两类,即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和白居易。景物形象又可分为景象和物象,景象如诗中描绘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等,物象如韦应物的《闻雁》中的雁等,这些形象都是诗人经过艺术概括和加玉创造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图景。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所说的“意象”。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呢?

一、要知人论世

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如果了解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就不难把握《孤桐》中的孤桐形象,就是王安石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受到种种打击,但仍志存高远,正直不屈。再如2009年[湖北卷]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人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本词写作背景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可见侯蒙的幽默诙谐;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可见侯蒙的乐观自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可见侯蒙的志向高远。了解了本词的创作背景。不难解读侯蒙的形象了。

二、抓关键词语

例如标题、结句和一些关键的字就能透露一些信息,便于理解诗句,把握形象。如2009年天津卷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抓住“半含”“新梢”两词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抓住“凉”字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抓住“净”“香”两字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三、知意象寓意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谢灵运;
楚辞;
用典

一、关于用典

谢灵运为开山水诗一派的巨匠,他博采众长,特别是吸收运用《楚辞》典故入诗。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指出:“康乐固富学术,而于《庄子》郭注及屈子尤熟,其取用多出此。”黄节先生也曾慨叹说:“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辩》、仙、释以成之。”两人皆指出谢灵运诗歌运用《楚辞》典故的事实。关于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之伐;
……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所谓事类,即是用典。刘永济解释说:“文家用典,实乃修辞之一法。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别有二:一用古事,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这里所谓的典故,是指凡引证历史事实或前人言语入诗者,是就“用事”与“用词”而言,在本文专指用《楚辞》之事,用《楚辞》之词。现存谢灵运诗歌有104首(其中3首存目,依顾绍柏的《谢灵运集校注》),包括19首乐府诗和85首杂诗,这些诗歌中大量运用了《楚辞》典故,本文拟对他诗歌用典的内容进行分析。

二、运用神话传说

谢灵运诗歌中所用的神话传说多为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及仙境之物。如《顺东西门行》:“挥斤扶木坠虞泉。”扶木,神话传说中的树名,又名扶桑、若木。顾绍柏先生认为扶木取自《楚辞》屈原《离骚》:“折扶木以拂日”。王逸注云:“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作者这句话是说,挥斤砍下若木枝条拂拭太阳,也无法阻止太阳下山,黄昏降临。旨在说明时间过得太快,表达作者的迁逝感。《缓歌行》中的“飞客结灵友,凌空萃丹丘”出自《楚辞》屈原《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丹丘指仙人所居之地。“娥皇发湘浦,霄明出河洲。”其中“娥皇”传说是尧之女舜之妃子。这里实指娥皇、女英两人,因受字数限制,故举偏以概全。二人死于湘江一带,成为湘水之神,称湘君。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帝子指湘君。《缓歌行》这首诗为拟作,内容为描写仙人生活,故诗中多用神话传说。??山、石林皆为神话传说之地,川后、天吴分别为神话传说中的河伯和水伯。

三、关于景物描写

谢灵运诗歌汲取《楚辞》对景物描写的手法,前人早有论述。清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里说:“详谢诗格调,深得《三白篇》旨趣,取泽于《离骚》、《九歌》,江水、江枫、斫冰、积雪,是其所师也。间作理语,辄近《十九首》。”陈祚明明确指出其诗歌师法《楚辞》景物描写。

纵观其诗歌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景物的描写。描写春景,充满了生机活力,如《东山望海》:“开春献初岁,白日出悠悠。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描写在春天的某一天早晨,太阳冉冉升起,“我”出外散心,在山顶上看海,希望排解忧愁。描写夏天的景物,如《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阳乌尚倾翰,幽簧未为?”。描绘了一幅夏日图画:夕阳照耀着茂密的竹林,竹林长的很茂盛,显得十分幽深,竹林在夕阳下尚可以穿行。描写秋景,显得有些萧条,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修竹茂林》:“袅袅秋风过”。描写冬天的景物,如《苦寒行二首其一》:“岁岁曾冰合,纷纷霰雪落”。天上下着雪,地上已经结冰了。冰天雪地的冬天,是那么的寒冷。

谢灵运诗歌对山林物色的描写,也十分有特色。他笔下的山,是险峻的。如《泰山吟》:“??????d,触石辄千眠”。在云气笼罩下的山,恍若仙境。如《泰山吟》:“石闾何??蔼,明堂秘灵篇” 。他笔下的竹林,是幽深茂盛的,称之为“幽篁”。还有对傍晚太阳的描写,如《善哉行》:“景跃东隅,??晚西薄。”描写太阳下山的样子。“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傍晚时清淡柔和的阳光,使作者忘记归去。

四、意象的运用

谢灵运诗歌中多次使用了香草、美人等意象,如:杜若、兰、桂枝、薜萝、兰苕、芙蓉、白芷、绿?、山阿人、美人等等。在《楚辞》中香草、美人有特定的含义,谢灵运汲取《楚辞》香草美人的手法,在他的诗歌中香草、美人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先说香草意象,在谢诗中,香草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象,象征了谢灵运所向往的高尚的人格,“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长洲”(《东山望海》)。若,香草名。《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游南亭》:“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兰,芙蓉,皆为香草,象征着品行高洁。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谢灵运的恃才傲物。懂得他的苦乐。他诗中的“美人佳人”大多喻指朋友、知音,他的诗里处处透露对知音的渴慕。那在现实生活中谢灵运有没有遇到“赏心人”呢?从《从斤竹涧越岭西行》一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诗这样写道:“想见山阿人,薛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元刘履《选诗补注》曾对此诗作了详细解释,他说:“山阿人,《楚辞》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本指山鬼,是时庐陵王已死,故托言之……事昧,谓庐陵王为徐羡之僭废,寻复见杀。及己亦因此而出也。”看来谢灵运的美人、知音,应该是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死后,谢灵运作诗表现了对义真的怀念,以及对徐羡之等的不满。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石门岩上宿》:“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昧发”。这里的美人指的应该是刘义真,或者是谢灵运苦苦寻觅等待的知音,这一等待的形象来源于《九歌·山鬼》。

五、思想情感的抒发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范文第4篇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2)《小石潭记》(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4.(1)平(或:绿);(2)清;(3)伟(或:疾)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这是一道新颖的“古诗文阅读”题。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诗文一体化”阅读上。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都是分块考查,前者侧重考查同学们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涵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水”这一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被这类试题的表象所吓住。要相信:中考试卷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教材与《课标》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命题者往往会设法将考点与同学们的课内所学相联系,唤起同学们的记忆。譬如这道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考点的设置,就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特点,尤其是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还能突破阅读材料的界限,力求辐射效应,拓宽考查面。其中第1题借材料中“伐”“乐”“疾”“观”四个实词,分别引出了对《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公输》《岳阳楼记》等四篇课文中的相应实词的考查;第2题借课外材料“以面受沫”句中的虚词“以”,引出了对《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四篇课文中相同词语的考查。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夏目漱石;
草枕;
中国元素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41-02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有着“国民大作家”的美誉。作为明治维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身上有着东西文化碰撞融合的鲜明时代特色。但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著作来看,无论是作品元素还是思想,与英国文学相比,中国文学对他的创作影响更大一些,甚至可以说是基础性的,《草枕》就是其中的一部典型代表作。

在《草枕》这部带有桃花源影子的非人情小说中,夏目通过引用、化用、临摹等多种方式娴熟地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典籍,不仅强化了艺术表现效果,还反映出了夏目与中国文化相通的情感和思想。夏目漱石能如此大量娴熟地引述中国文学典籍,这与他钟情于汉籍无不相关。

夏目自幼喜欢读汉学,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他在《木屑录》中说:“余儿时诵读唐宋数千言,喜作为文章,或极意雕琢经旬而始成,或咄嗟冲口而发,自觉淡然有朴气,窃谓古作者岂难臻哉!”在《文学论》的序中这样写到:“余少时曾嗜读汉籍,虽修读时间甚短,于‘左国史汉’中,余冥冥里得出文学之定义。”可见,夏目漱石的汉学基础始于青少年时期,对汉籍十分喜爱并从中得到了对文学的感悟。夏目22岁时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木屑集》的署名为漱石顽夫,这正是他正式笔名夏目漱石的来源。“漱石”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来自汉语“漱石枕流”这一典故。后夏目漱石到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文,在明治25年他所写的毕业论文是《老子的哲学》,虽然此文观点不当,但对老庄思想的熟悉是令人吃惊的。夏目虽大学学习英文又去英国留学,认为自己英语方面的造诣不劣于汉学,两者学力所差无几,但他也承认对二者的好恶之岐却很是悬殊,对汉学的喜爱远大于西学。

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学如此喜爱,且又造诣颇深,他的小说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就不足为奇了。他的非人情小说《草枕》就是在这深厚的汉学修养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他作品中的中国文学元素进行考察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

夏目漱石的《草枕》不仅大量地引用、化用、临摹中国文学典籍,还带有不少陶渊明的影子。夏目借用这些中国文学元素或为阐述自己的思想倾向,或为营造小说的氛围,中日文学巧妙融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我们也可以从其中看出夏目的非人情思想与中国的道家、禅宗思想的融合。

(一)引用

《草枕》中有不少直接引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成分,多是诗词文赋佛语,并且其引用的含义也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含义相仿。例如:

うれしい事に東洋の詩歌(しいか)はそこを解脱(げだつ)したのがある。採菊(きくをとる)東籬下(とうりのもと)、悠然(ゆうぜんとして)見南山(なんざんをみる)。ただそれぎりの裏(うち)に暑苦しい世の中をまるで忘れた光景が出てくる。

译文:且喜东洋诗歌中有解脱尘世的作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在这两句中,就出现浑忘浊世的光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取自东晋陶渊明的诗作《饮酒》(其五),夏目对陶渊明十分喜爱,处世上也有些许陶渊明的影子。他也曾因不满大城市工作环境的世俗而辞职到小城市任职,这一经历与陶潜的归隐颇像。并且《草枕》这部非人情小说的设置情节就是主人公为暂时地逃离喧嚣的都市而来到了偏远的人烟稀少的古井温泉,摆脱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纷争和利害关系。夏目在文章的开头借陶渊明的这两句诗既是恰当的又同时表达了主人公带有的道家意味的超功利超社会的心境。小说中有多次提及陶渊明并引述陶渊明诗句,也大多表此意。陶渊明本身带有道家思想的特征,夏目对陶渊明十分推崇,这也与他对中国道教学说的接受不无关系。

又如夏目对王维禅诗《竹里馆》的引用:

独(ひとり)坐幽篁裏(ゆうこうのうちにざし)、 弾琴(きんをだんじて)復長嘯(またちょうしょうす)、深林(しんりん)人不知(ひとしらず)、明月来(めいげつきたりて)相照(あいてらす)。

《草枕》中的主人公认为“非人情”的典范之作是王维的《竹里馆》。对于王维,国内众多学者均认为王维的诗歌以善于展示佛意和禅宗见长,习惯用“空”字描述自然景物借以表达禅宗的万事皆“空”的思想。如果最能体现主人公所说的“俗念を放棄して、塵界と人情を離れた”(放弃俗念,远离尘世和人情)也就是非人情的是王维诗中所体现的禅境的话,那夏目思想与中国禅宗思想相通或者说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也就不言自明了。小说中也有主人公与寺庙僧侣交流的故事情节,并且围绕“竹影(ちくえい)払階(かいをはらって)塵不動(ちりうごかず)”这一块带有禅意的牌匾有一段故事情节,可见这篇非人情的小说中流露出不少禅宗思想,而诗句和牌匾题字的引用皆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夏目对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更好地表达了他的思想,还流露出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禅宗思想的喜爱和接受以及吸收。

除了对诗词的引用外,文中也有不少文赋的引用,例如:

少時(しょうじ)、晁補之(ちょうほし)と云う人の記行文を読んで、いまだに暗誦(あんしょう)している句がある。「時に九月天高く露清く、山空(むな)しく、月明(あきら)かに、仰いで星斗(せいと)を視(み)れば皆(みな)光大(ひかりだい)、たまたま人の上にあるがごとし、窓間(そうかん)の竹(たけ)数十竿(かん)、相摩戞(まかつ)して声切々(せつせつ)やまず。竹間(ちくかん)の梅棕(ばいそう)森然(しんぜん)として鬼魅(きび)の離立笑(りりつしょうひん)の状(じょう)のごとし。二三子相顧(あいかえり)み、魄(はく)動いて寝(いぬ)るを得ず。遅明(ちめい)皆去る

译文:我幼时曾读过晁补之的游记,现在还背得出几句,“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这段引文出自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新城游北山记》。这里,夏目借晁补之的游记来描写寺院的环境。对于儿时诵读的文章信手拈来,可见夏目诵读唐宋数千言的功夫还是很扎实的。

(二)化用

除了引用外,夏目的《草枕》中还有不少化用中国典籍之笔。例如:

雲煙飛動の趣(おもむき)も眼に入(い)らぬ。落花啼鳥(らっかていちょう)の情けも心に浮ばぬ。

译文:不懂云烟飞动之趣味。不解落花啼鸟之情。

“云烟飞动”来自杜甫《饮中八仙歌》里的“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三句诗是用来形容草圣张旭醉后书字自由挥洒、行云流水的笔法,带有超凡脱俗的气质。“落花啼鸟”来自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花啼鸟,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意味。夏目在这个非人情的世界里化用这两句诗,大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意味,表达出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洒脱的平和心境。

又如:

天下の羣小(ぐんしょう)を麾(さしまね)いで、いたずらにタイモンの憤(いきどお)りを招くよりは、蘭(らん)を九に滋(ま)き、を百畦(けい)に樹(う)えて、独(ひと)りその裏(うち)に起臥(きが)する方が遥かに得策である。

译文:与其跟随无聊的世人起舞,无端招来如泰门般的愤怒,还不如在九畹滋兰、百亩树蕙中生活。

“九畹滋兰、百亩树蕙”出自《楚辞·离骚》之“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意为我已经种下了九顷地的春兰,我又曾栽就了百亩园的秋蕙。现在用来多指放远目光,培养人才之意。夏目化用这两句诗意在表达了长远地坚守发展自我的思想。

(三)临摹

《草枕》中除了大量地引用、化用中国文学典籍外,还有不少模仿之笔,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汉诗。例如:

春日静坐

青春二三月,愁随芳草長。

閑花落空庭,素琴横虚堂。

蟏蛸掛不動,篆煙繞竹梁。

独坐無隻語,方寸認微光。

人間徒多事,此境孰可忘。

会得一日静,正知百年忙。

遐懐寄何処,緬邈白雲郷。

这是《草枕》中的一首汉诗原文,可以看出全诗是都用汉文书写。夏目漱石汉诗写作几乎贯穿一生,根据日本学者和田利男对夏目漱石汉诗的研究,从最初写汉诗(有据可查者)的23岁至50岁的长达27年时间里,共写有汉诗195首左右。谈及夏目汉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自然会考虑到受中国诗人的直接影响,夏目对中国诗人的借鉴并不拘一格一人,但最得夏目之心者当属陶渊明、王维等人,这在《草枕》中对二人频繁的引用和提及中就可以看出。这首汉诗在《草枕》中出现之前,作者先营造了一个宁静的环境,并刻画了主人公空寂的心态。小说中的主人公当时是静坐在房间里的,诗中的意象大多都是他的想象,并非实景。比如“芳草”、“闲花”、“空庭”、“素琴” “白云”等词语,是中国古诗中表示清闲、幽寂时常用的意象。其中“素琴”“白云”就是王维极其喜欢的意象。夏目对中国诗词中的意象的娴熟运用,运用汉文进行汉诗创作,可见他对汉文化的喜爱及受汉诗影响之深。

从上面对《草枕》中的中国文学元素运用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夏目漱石对中国文化熟谙并且有着深厚的汉文学修养,同时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家佛家思想有着不少的渊源。夏目汉学造诣的雄厚、对汉籍的偏爱以及日本文学乃至文化深受中国影响这三个原因是他文学作品频现中国文学元素的基础,同时,结合当时大量西方文明涌入日本以及日本文坛盛行模仿西方文流的现象,我们或许可以揣测,夏目的《草枕》中如此大量地使用中国文学元素,也许可以看做是夏目漱石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抵抗,对保护东洋文化、回归东洋文化的一种呼唤!

参考文献:

[1]孟庆枢.夏目漱石与中国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杂志,1997(2).

[2]刘晓曦.夏目漱石的“非人情”艺术主张及其中国文化思想渊源[J].日本研究,2003(1).

[3]王艳红.浅谈夏目漱石的“非人情”[J].安徽文学文艺理论版,2008(9).

[4]陈雪.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滁州学院学报,2009(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