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毕业生大学生活总结【五篇】

时间:2023-06-18 11:3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三年前当我来到这个园子的时候,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好奇而新鲜;如今三年转瞬离去,已经长成一个青年,对现实与未来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量;在即将结束这段人生历程的时候,回头去看,有一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毕业生大学生活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毕业生大学生活总结【五篇】

毕业生大学生活总结范文第1篇

三年前当我来到这个园子的时候,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对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好奇而新鲜;
如今三年转瞬离去,已经长成一个青年,对现实与未来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量;
在即将结束这段人生历程的时候,回头去看,有一些话应当写下来。

高考之后,憧憬着自己梦寐的神圣殿堂。当我的双脚真正迈进这所校园时,一切又都很快成为现实,生活就是生活——实实在在,来不得幻想,这里只有真实!

大一的第一个月怀着对“兵”的无比敬仰,我严格、认真的上完了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堂人生之课——军训,近一个月“风吹日晒”的“军旅”生活把我们变成了一个个的黑人!但就是这么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懂得了应该如何为人,如何处事!也正是因为这些奠定了我三年大学生活的主调——自信、勇敢、坚强!

大一是怀着对大学生活无比新奇的一年。进网吧,学会了微信聊天,学会了搜索引擎,懂得了嬉笑怒骂,没日没夜的给同学打电话,找同学聊天,给他们发邮件,而知识永远只属于书本。一年的“游子”生活下来多少有些苍白与暗淡,但正因为有了这些,我才有了这样的感叹:生命何其短,光阴不可待;
同学情谊真,知己亦难求;
真情话离别,心中许多愁!

经过一年的散漫,到了大二,学习开始成为我的主题。

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级,网页制作……让我忙的不亦乐乎,但又忙得踏实。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加上青年的好胜,巴不得把世上所有想学的东西一下子都通通学完了,学好了。一次一次的考试,一次一次的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坚强,这一年我比温总理还忙!可那浩荡的知识海洋又岂是我一介青年所能学得完的啊!然而又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让我懂得了人生更应该懂得的真谛——学习,人生永不变更的话题——活到老学到老!

好像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这一年,为了这一天——大三!大三,是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一年,欢喜的是自己终于可以工作了,可以自己赚钱了,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了;
而忧的是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我们到底可以做什么,我们的人生价值又何在?

懵懂的大一,繁忙的大二,可真正到了大三的时候却手足无措!想想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这张人生的白纸依旧还是一张白纸,依旧还是苍白!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更习惯于去想什么是人生,习惯于去讲理想与抱负,然而每每想到这些却只能是惆怅!望着蓝蓝的天空——广博、深渊……

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了吗?可圈子外面还有多少人在羡慕,在好奇;
还有多少人在期盼,在追求!是啊,大学校园充满了太多的神奇,然而又有多少人把它看成是成才的摇篮,又有多少人把它看成是青春的荒废!而大学他真正神奇的地方又是在什么地方,他的深邃又在何方呢?读完大学,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些吗?

毕业了,离开这曾经无限向往的地方,有不舍,有迷惘;
有依恋,有徘徊!从此我开始步入社会,开始直面人生,我准备好了吗?

幸运的是,我还有梦想。青年须努力,男儿当自强。大家共勉之!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毕业生大学生活总结范文第2篇

在校期间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社会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好多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此外,还一直做班委和寝室长,对自己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喜欢做一些社会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丰富多彩,做过家教、志愿者、推销员和设计员等,有时会感到累些,但乐此不彼。

体育成绩一向很好。我的体质并非很出色,可是通过我的练习和对体育项目的理解,还是能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的教授项目。我喜欢运动,基本对所有运动都感兴趣,尤其是足球。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球技有了质的提高,脚法和意识。我是从高一开始接触足球,起步比较迟,可进步很快,总能在同一水平的伙伴中踢一段时间后脱颖而出。我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抱定了要踢好的决心,也许还有那么点运动天赋。踢足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但关键是能否正视并利用它们。四年来,我不断的自我反省,归纳了一些自己的优缺点。

我的优点是诚实、热情、性格坚毅。我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一直是以言出必行来要求自己的,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完成,记得有好几次,同学或老师约了我见面,我答应以后必定按时到达指定约会地点,即使有急事也从不失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由于待人热情诚恳,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得很好,而且也很受周围同学的欢迎,与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更懂得了,考虑问题应周到,这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出来。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虎头蛇尾,做事从来都是有始有终,就算再难的事也全力以赴,追求最好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把自己的意志视为主要因素,相信只要有恒心铁棒就能磨成针。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他本身。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在跟自己作战,准确地说,是和自己的意志战斗。现在回想起来,我确实比以前坚毅了许多,但我不会松懈下来的。以上这些优点,是我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我应该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奋发向上。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喜欢一心两用甚至多用。急功近利,喜欢一口气学许多东西,但是贪多嚼不烂,即使最后都能学会,也已经搞得自己很疲劳。如今想想,这样其实并不好,正所谓贵在精而不在广。如果我一段时期内专注于一种学问,不求博但求精,相信一定能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门知识。自从我发现自己有这个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

毕业生大学生活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统计指标 就业率 制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87-03

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下简称就业率),随后,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校相继实施了就业率统计和公布制度(以下简称就业率制度),并沿袭至今。10多年来,就业率制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围绕就业率制度问题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因此,分析就业率制度的产生、作用和不足,将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就业率制度。

一、就业率制度的起源

在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实现正规就业。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实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毕业生生活得以保障和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和途径,而毕业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因此,了解就业状况,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进行就业率统计显得尤为迫切。

就业率统计之初,由于国家没有明确就业统计范围,各地统计标准略有差异,但统计方法是以有明确接收单位且领取就业报到证到接收单位报到(含定向、委培)和继续学习(考取专升本、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大学生)等已就业毕业生人数除以毕业生总数。研究该统计方法不难发现,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隐性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无法反映出来,统计结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率,而是传统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反映,实质上是大学毕业生的报到率。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大量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接收毕业生,以及部分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形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根本不需要就业报到证,部分毕业生亦不签就业协议实现了灵活就业,这些社会现实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原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此,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统一、现行的就业率统计方法: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公式中“毕业生总人数”指按规定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人数;
“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明确接收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的大学生人数,以及继续学习、国家和地方项目就业、灵活就业(含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的大学生总人数;
“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就业愿望,但截至统计时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人数;
“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暂无就业愿望、拟继续学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原因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每年度的9月1日和12月30日。

二、就业率制度所承担的责任、使命和作用

(一)就业率制度提升了高校的就业意识,推动了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主要经费的投入等均由政府统揽,培养的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实现全部就业。政府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只以政府为中介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而不需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更没有主动面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强烈意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既要求大多数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更要求高校主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迫使高校同市场和竞争逐步密切相联,而不能超越外部社会行为环境而存在。20世纪末,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生源竞争压力日趋残酷。就业率制度的实施,引发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也深深地触动了高校,促使高校提升就业意识、重视就业工作。同时,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改革教学和人事制度,优化就业指导队伍、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快直接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的步伐,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就业率制度成为了推动高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抓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基本结束,高校本身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矛盾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去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和各种矛盾与问题,包括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招生和就业等各种不同社会需求的问题。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来到,这些带给高校难得的改革和发展机遇,但高校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突破口。就业率制度的适时实施,成为了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的有力抓手,面向市场办学成为了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为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就业率制度,让社会评判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随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高校也相继在一定范围内执行就业率制度。2002年政府又提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进一步明确要求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产学合作或产学研(教育模式)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并经受市场化竞争生存压力的检验。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04年,国务院要求“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2006年,教育部又要求“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中,将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升为一级指标或核心指标”,“必须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硬挂钩,对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和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明显偏低的要减少其招生计划,就业率连续三年下降的省市,要暂停其新设本科院校,并停止其高职院校的备案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就业率制度在促进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实施,高校将就业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并切实根据市场的需要、要求和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高校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增强高校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就业率制度促进了高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我国高校长期处在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运行,实施的是一种“资源约束”(指根据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性质和特点,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为主、“需求约束”(指根据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等)为辅的发展道路,以至于高校长期完全和单纯地以学科为本位,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并以此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思路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颠倒了高校建设的本位和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非社会需要为中心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的模式,致使高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需要为本位、面向市场办学,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毕业生,以贯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本位。就业率制度的实施,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要求“加快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以就业率来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2003年国务院又要求“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就业率俨然成为检验高校专业设置、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就业率制度实施以来,各高校努力提升专业设置的市场灵敏性和社会适应性,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与时俱进的各类人才,努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四)就业率制度提升了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引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就业率制度不仅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更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毋庸讳言,就业率不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进展状况,而且还从另一个视角体现出高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出社会对其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认可程度,体现出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每一个考生及家长来讲,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步能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职业岗位,使自己生活得以保障、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家庭经济状况得以好转。同时,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因此,考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时候,政府公布的就业统计信息将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就业率将积极地引导考生与家长根据高校的办学水平、社会认可程度和自身的需要合理填报志愿。

三、就业率制度存在的争议及问题

(一)现行就业率统计对象范围过宽。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就业率应该是已就业毕业生占有就业愿望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现行就业率计算公式中,将继续学习毕业生纳入就业范畴,笔者认为是不妥的,毕竟继续学习毕业生没有参加社会劳动和获得劳动报酬,而且用这种方式统计的就业率比实际的要高,显然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同时,笔者认为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亦不应该列入就业率统计之毕业生总数范畴,否则,其统计结果亦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

(二)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公信力不够。国外高校的就业统计,一般是由民间机构或官方的专门调查机构来统计,同时有独立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以保证就业统计的客观、公正和真实。自1999年至今,我国就业率统计实施的主体一直是高校,整个统计过程基本上没有独立机构公平、公正的监督和评估,统计结果与统计者本身利益攸关。即使教育部和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也往往是高校统计数据的汇总转发而已。因此,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缺乏公信力,官方引入独立统计机构势在必行。

(三)现行就业率无法客观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技术指标,而就业状况本身就含质和量的情况,但现行就业率仅表明截至某个时间段有多少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某个专业有多少毕业生有工作干,无法体现毕业生就业的流向,也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亦无法客观体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

(四)现行就业率已无法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可分为正规就业模式和非正规就业模式。正规就业模式指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就业部门实现就业的模式,非正规就业模式是指在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等非公经济实体,以及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的模式。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均以正规就业模式实现了就业,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和市场化、非国有化、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建立,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迎来了毕业生大众化就业时代,一方面是逐年创新高的毕业生总量,另一方面是没有明显增加的有效正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环境异常严峻,致使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数总量迅猛增长,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非正规就业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虽然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未出现明显的波动,但现行就业统计指标根本无法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模式的转变,更无法反映出就业内部结构已发生的深刻变化。

四、修正就业率统计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就业指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系统状况或表现的一种统计量数,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有关部门据以理解或判断就业进展的程度。单一就业率指标很难客观反映就业生就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高校的办学水平,也很难在毕业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中科学定位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可以设置必要的描述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原生性(基础性)和再生性(结构比例性)指标,修正和完善现行统计方式。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描述。根据毕业生就业过程所呈现的特征,分析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状态、就业流向、就业方式等情况,设置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首先,根据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状态,可以设毕业生总数、已实现就业人数、继续学习人数、待就业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等一级基础性指标。其中毕业生总数为已实现就业、继续学习、待就业和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和。其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方式,可以设签约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等二级基础性指标,以及反映灵活就业的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临时就业等三级基础性指标。再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流向,可以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出国工作等二级基础性指标。当然,还可以设置描述高校专业供需情况、毕业生性别和年龄,以及毕业生实现就业途径、工作满意度、薪金水平、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岗位与专业相关程度等指标。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工作和研究的需要设置适合的基础性指标。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描述。根据以上毕业生就业状况基础性指标的描述,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如下几种基本的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

1 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总量指标。该公式剔除了继续学习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以及更客观地反映就业工作人员的努力程度。同时,该公式与社会就业率的计算公式形式和内容均相同,对全社会来说不会对继续学习人员重复计算就业率。公式如下: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100%=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100%=1-毕业生待就业率

2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一个指标。当然,从另外一个视角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就业环境的优劣。该指标也可细化为考研率、专升本率和出国留学率等,从而为具体的研究项目提供分析数据。公式如下: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3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它便于从宏观上对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4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可以细化为自主创业率、自由职业率和临时就业率,从而可以更详细地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公式如下: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灵活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毕业生大学生活总结范文第4篇

本次宣讲会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次在高校举办就业宣讲活动,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行的“公共就业服务校园行”系列宣讲活动中的一场示范性活动。主题是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知晓企业需求。目的是通过宣讲,引导高校毕业生端正就业观念,理性求职就业。

宣讲会上,桂桢副司长介绍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指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大,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其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希望高校毕业生们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就业观,在实干中成长成才。

全国人才流动中心谢瑗副主任重点从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鼓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六个方面介绍了国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并介绍了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

毕业生大学生活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习倦怠;
毕业生;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1-02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工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职业性很强的活动。有关研究显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等消极学习心理的表现[1],反映了大学生对待学习负面的态度,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毕业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学习倦怠已经让他们引起了很严重的厌学情绪,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毕业班的学生出勤率低、学习效果差、厌学情绪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2,3],但目前有关毕业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少,对他们学习倦怠的现状也缺乏一定的认识。鉴于此,选择某高校不同专业400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分析毕业生学习倦怠的状况,为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随即整群抽取重庆某高校3个专业400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382,回收率为95.5%,问卷采用个别施测的方式。

2.研究方法。本文调查采用已有研究人员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表》[4]。该表分为3个维度,共20个项目。其中情绪低落维度包含了8个项目,反映了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中的问题,表现出焦虑、倦怠、沮丧等消极情绪;
行为不当维度包括6个项目,反映了学生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和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
成就感低维度包括6个项目,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体验的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低成就感受。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级记分,其中“完全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该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34,分半信度为0.83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二、调查结果

1.学习倦怠状况。表1显示了大学毕业生确实广泛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调查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因此项目中间值为3分。将《大学生学习倦怠表》的得分总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总分在40~60分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总分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者。调查结果显示,总分高于60分者有174人,占总人数的45.5%;
总分介于40分与60分之间的有78人,占总人数的20.4%;
总分在40分以下者130人,占总人数的34%。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确实存在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

表1 学习倦怠情况统计表

2.不同特征学生的学习倦怠差异。以性别、专业、来源和就业情况为分组变量,以学习倦怠各维度和倦怠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表2 不同特征样本的t检验结果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学习倦怠在性别和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就业和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体方面高于女生。对于不同专业,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体上高于理科。

三、结果分析

1.学习倦怠总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1/2的学生处于学习倦怠状态;
只有1/3左右的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不倦怠者,而剩余近1/5的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而这种不确定却潜藏着一定的危机,在学习倦怠学生和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下,这些学生很可能转变为学习倦怠者。这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已处于严重的学习倦怠状态,倘若这种状态继续恶化,将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2.性别影响。男女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和总体情况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除在情绪低落方面,男生低于女生外,其余三方面男生都高于女生。可见,男生总体的学习倦怠水平要高于女生,这与实际上课过程中的情况比较吻合。男生普遍就业形势比女生好,所以他们在情绪低落方面好于女生;
然而,相对女生而言,男生课外活动比较多,自律能力差些,且男生责任感较重,压力大。所以,在大学生处于毕业班的这个特殊阶段,男生表现出的学习倦怠现象超乎寻常,普遍高于女生。

3.专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是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据统计调查,工科毕业班课程安排比较多,致使工科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现象高于理科。另外,在就业前途上,理科学生意识到没有工科好,这致使学生在压力下具有好好学习的良好动力。所以从整体上看,工科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明显高于理科。

4.就业影响。从就业形势看,工科虽然比理科好,但很多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多处于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找到一个工作后还想找更好的,或者认为工作签好了,没有上课学习的必要和心情了。不成熟的心理导致他们情绪低落,不愿意上课和成就感低。另外,没有签订工作合同的学生就业压力大,心情烦乱,有的要外出找工作,所以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因此,就业与否对学习倦怠影响不是很大。

5.生源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的毕业生在学习倦怠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学生虽然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不如城市学生,但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他们在专业知识、视野、见识和学习压力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无几,因此,农村生源的毕业生与城市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差异性较小。

参考文献:

[1]单常艳,叶玉清.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65-667.

[2]谢屹.高校毕业班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42-44.

[3]李红.高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8,(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