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着对初等教育学研究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初等教育学的定位以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粗浅的认识。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正逐渐愈向纵深方向发展,怎样更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初中科学实验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试着对初等教育学研究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初等教育学的定位以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粗浅的认识。
目前,我国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正逐渐愈向纵深方向发展,怎样更深入地研究适合于现实需求的初等教育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受到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初等教育学及其研究方法,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初等教育学研究的思考
(一)初等教育学的定位
近年来,国内的初等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什么是初等教育学,以及是否应该在普通教育学之下单独建立和研究初等教育学,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观点。
针对初等教育学,一个亟待重视并去解决的重要性问题就是我们在定位上应如何对初等教育学进行正确定位。有的学者提出,应参照教育科学学科分类,以教育类别、教育对象的不同,可将普通教育学分化、建立为初等教育学与中等教育学,由此与探讨教育基本理论和一般性问题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以竖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下普通教育学的根基之上,来实行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特定研究,厘清初等教育的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正确掌握初等教育的性质特性、发展脉络、价值意义与目的任务。
(二)初等教育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研究中,初等教育学还只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学科,初等教育学正恰恰处于漫长的研究过程中的刚刚起步阶段。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为正面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得不承认,初等教育学的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仍有待用心进行梳理,加强研究上的深度与力度。在初等教育学的未来研究中,以下问题亟待进行解决。
1.加强初等教育从业人员科研方面的意识。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一个紧要的问题就是应注重增强初等教育从业人员(包括初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初等教育一线教师)科研方面的意识。对于从事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来说,受制于重而多的工作任务、职业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初等教育科研方面的意识是非常缺欠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拥有深远的视野,立足于战略性的高度以提升一线教师对初等教育科研问题的认知。显然,科学的研究绝不会立见成效,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科学研究有其长远的积聚效应。在施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所以我们必然要加强初等教育学的科学研究。所以,初等教育学可以适时适应21世纪需要的前提就应是以初等教育科研为前导。
2.增强研究力度,重视实践研究。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初等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来自初等教育实践活动。从现行的初等教育学教材来看,虽然编著体系参差互异,但是统一呈现的问题却是:重思辨、重移植,轻实证。因为所得理论不是从初等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没有反映出初等教育特色,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所以,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无疑应从封闭的书斋中走出,加强与小学的合作与联络,在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从而才能有效避免为理论而理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尴尬境地。
在革新初等教育的进程中,积极地去探究初等教育的规律趋势,以逐渐创造出相对完备和科学的初等教育理论。倘若初等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只把研究聚焦在自身学科领域,研究方法滞留在单一的思辨上,进行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概念等方面的移替,那么研究的道路难免会变得越来越窄,视野越来越狭隘。虽然,严谨的理论体系依靠于逻辑思辨来进行构建,可以说,逻辑思辨法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至关重要。但是如若仅仅将研究限于单一的逻辑思辨,缺少严密而多样的实证性研究,理论就会丧失其现实基础、应用价值的土壤。此外,还应注重按照所得理论形成对应的方法与规则,由此将理论回归于实践中,使理论在指导初等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初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伴随时代的变化,单一化的逻辑思辨研究法已然不再顺应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改革、发展,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具有自身的特色。从现实来看,研究过程中不应呈现某一种研究方法“唯我独尊”,而其他研究方法退居于舞台之后的畸形状况。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集思广益,唯“我”所用。一般而言,“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实证和思辨,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科学主义的方法和人文主义的方法等等。第二类方法是教育学中常用的具体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第二类不存在绝对的区别,是相互交叉、联系的”。
在初等教育研究中,这些对立的研究方法都可以且均应加以运用。因为从初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它既不是一门狭隘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也不是一门纯粹意义上的人文科学。所以其研究方法绝不应限于仅可以使用归纳、实证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或思辨、演泽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初等教育学从确切意义上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研究涉猎的领域包括多种学科,它是在吸收了教育科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所形成和发展的。为了能从不同侧面、多元角度映射初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初等教育学须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以此构建出多样化的方法体系。
二、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实现研究目的的方式,只要研究方法适切、准确,就可较好地达成研究目的,实现研究意义,获得契合于客观现实的认知。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当从初等教育独特的研究视角上形成新的切合性方法,绝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去照搬照套普通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经过综合思考,笔者粗浅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要特别重视实验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的运用,并要注重多元方法的整体协作。
(一)重视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人为的严密控制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些实验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因子与反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可见,实验法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量化方法,而是一个结合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多种方法,再以统计分析法对实验数据施以处理,获得科学实验结果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在当前的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既要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更需要实验法使初等教育学的理论得到检验和发展。不经过实验而提出的任何理论,很难证明它的科学性。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实验,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验证假设理论的真伪,探求初等教育学的规律。同时,初等教育学唯有通过进行实验,才可以进一步揭示理论、应用理论、检验理论,因而发展理论。只有通过实验归纳、揭示的理论才能更具备科学价值和创造价值,这恰恰是初等教育学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目前缺乏严格实证精神的教育学界,实验法应得到初等教育学研究的特别重视。
(二)提倡综合研究法
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具有综合性,也就是应以多元学科的研究视角、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来探究初等教育学的现象及其规律。由上述分析可知,初等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繁多,各自有各自的利害。单一地采用某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研究结论不可完全、整体相信。这就必须采取多种方法互相补充、综合运用的方式进行。
在初等教育学研究中,可以参照如下几方面的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运用。第一,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搭配文献法这类以实践性研究为主的方法,来获得有关小学教育现况的资料信息,在此基础上以发现问题。第二,采用科学预测法,配合专家咨询这类以理论研究法为主的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推演出初等教育学的现今功能。第三,将经验总结法与文献法、专家咨询相结合,来进一步选择、增加和组建具有成效的初等教育活动形式、方式和实质。第四,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配合的研究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以对各类资料、信息进行处理,确保研究项目的有效信度和效度。
(三)多元研究方法的整体协调
从上述分析可知,多元研究方法的综合性运用在初等教育学的研究中是必然和必须的,那么,多元各样的研究方法之间就需要内互的整体协调。所以,整体的研究进程需要一个总括性的指引思想方案,来引导各种研究方法互相协调,一致配合。唯有这样,在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展开研究的时候,才可以保证所得分析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这就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习得,对于每种研究方法,应根据现实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多元研究方法的理性运用,可以较好地保证不同方法的协调与一致,避免堕入这样可以,那样也行的折中主义当中。
总之,初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应按照实践当中不同的研究对象、目的、内容和任务等方面来综合决定具体研究方法的采用,使之整体协调,以便于在研究中获得最好的效果。
初中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2篇
【关健词】 会计实验;
发展阶段;
发展规律;
新学科;
基础理论研究
一、引言
目前,在会计教育界,会计实验已经形成全国性的发展规模。但是,与这种轰轰烈烈的会计实践活动比较,其理论研究却显得十分冷清。目前的研究,关于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多,关于实验基本原理的内容少。因而无法对这一新的会计实践活动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实验会计学是一门新学科。要研究一门新学科,可谓千头万绪、纷纭杂沓,这就需要选择科学的研究视角。列宁80多年前曾说过:对社会科学要用科学眼光观察,“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实验会计学也属于社会科学,但至今还未发现有专门研究其产生发展的研究文献。笔者拟通过追踪该学科的发展道路来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会计实验是怎样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主要经历过哪些发展阶段?其发展的规律性是什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所持的基本立场是: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但是,由于笔者调查研究不够和文献查阅不充分,很可能会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值此,恳请有关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二、我国会计实验发展的几个阶段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般都经历过从初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实验会计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为了便于认识其产生和发展变化情况,笔者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三个阶段来进行说明。
(一)初创阶段
在新学科的初创阶段,其标志是出现了某种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并具有了初步的发展规模。在初期,可能很多规律并不明显,但是有一个特点与众不同,即自身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同时,研究主体已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由于我国会计实验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处在一个特殊时期,从时间上划分,其初创阶段应该是从1955年起,至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即1992年11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前止。
下面,笔者分别从会计实验活动和对会计实验活动的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会计实验活动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1955年在我国的东北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率先出现了一种被大多数人称为“会计实验”的新会计实践活动,并建立了会计实验室。遗憾的是,到“”时期,这一原本很有希望的活动却夭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会计教育界重新兴起了会计实验活动。其中,天津财经学院于1983年建立了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教学。北京经济学院是在1981年开始筹建会计实验室并进行会计实验。其他的院校,如中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其他一些学校,也开设了会计实验课。在初创阶段,我国北方的几所商业学校开展会计实验的时间也比较早。如内蒙古商业学校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该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过程制成了录像,并在商业系统内进行宣传。
会计实验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是什么?这是研究会计实验发展规律必须回答的问题。据天津财经大学于玉林教授的研究,会计实验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或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会计基本技能”。1955年,伴随着新中国诞生和前进的步伐,为了加强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东北财经大学率先出现了会计实验活动。虽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原因,这一活动被迫停止了十多年,但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后,各行各业出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当时,百业待兴,各行各业亟需建设人才。然而,与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时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完全适应这种紧迫需要。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理论与实际相矛盾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有效解决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问题了。这就迫使会计教育必须另辟途径予以解决。于是,为适应培养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客观需要而重新兴起了会计实验活动。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学校开展会计实验的具体原因是不完全相同的。如北京经济学院是受国外设置“会计车间、会计实习教室”的启发而进行会计实验的。当然,在学校建立会计实验室并进行会计实验,其目的也离不开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2.初创阶段对会计实验的研究
会计实验活动是在教育界出现的,必然首先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和研究。从总体上看,初创阶段论文的数量较少。从内容看,主要以经验总结性的论文居多。但其中也出现了一批涉及会计实验的基本原理或基本理论、有较大影响的专业论文,如:
曹刚:“应当开展会计的实验研究”,载于《会计学丛》1988年第3辑;
于晓镭:“会计科学实验刍论”,载于《会计研究》1990年第3期;
谢基煌:“天津财经学院筹建会计实验室的设想和部分实践”,载于《会计学刊》1987年第1期;
程夏:“财会实验教学研究”,载于《现代会计》1992年第3期;
吴永和:“努力创建新兴的实验会计学”,载于《四川会计》1992年第4期等等。
教科书或称教材,是实验会计学的入门之阶,是会计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正式出版的会计实验教材,主要有于玉林主编的《会计核算基础实验教程》,葛文玉主编的《商业企业综合模拟实习题》等。此外,很多学校还编写了一大批自用性质的好教材。
(二)发展阶段
在发展阶段,其标志是该活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理论研究取得明显进展,在重要专业期刊(SCI和CSSCI)上,并初步形成该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从时间上划分,应该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下面,仍然从会计实验活动和会计实验活动的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发展阶段会计实验活动的发展情况
与前述初创阶段比较,其发展阶段的发展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1)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在会计教育界形成全国性发展规模。上个世纪80年代重新兴起会计实验后,经过了将近20年左右的发展,其发展速度迅速加快。据初步调查,目前会计实验已经在开设有会计专业的经济类院校基本普及,在职业教育系统也基本普及。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开设有会计专业的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等也开展了会计实验。目前,虽然对会计实验还有不同看法,但是从其发展规模观察,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发展规模。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2)实验方法已逐步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日新月异,电子计算机在我国迅速普及,企事业单位也迅速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会计活动的这一新发展,对会计实验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会计实验也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和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开展会计实验的院校不仅建立了手工会计实验室,而且纷纷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同时,一些院校还开始运用计算机的强大信息处理功能对一些复杂会计问题进行研究。
在发展阶段,为什么会计实验活动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这也是研究会计实验发展规律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与会计实验产生发展的动因直接有关。新学科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会计实验的发展显得尤其不同,因为一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
二没有全国性学会和理论界的肯定、引导与鼓励(2006年第七届实验专题研讨会已得到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支持-笔者注)。会计实验的发展是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而逐渐被人们认识后缓慢地发展起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会计专业权威杂志上曾出现著名会计权威专家公开批评会计实验的论文,他们说:会计“不同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凭借实验设备来进行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实验”,“实验室毕竟是实验室,受场地、资金等条件限制,它无法模拟企业的全貌,也无法描述企业会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会计权威专家这种斩钉截铁般的否定意见,对会计实验的震动是很大的。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会计实验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寻找答案。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规的,我国的会计工作从原先的计划经济轨道率先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这一变化,由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提高,从而使会计工作的难度增加。但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却变窄了。因为,传统的方法是让学生毕业前到企业去实习。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无疑是成功的好办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信息属于企业“商业秘密”的范围,企业出于保护自身“商业秘密”的需要普遍拒绝学生实习。这就使越来越多的院校不顾权威专家的批评而把目光转向会计实验,从而使其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起来。
2.发展阶段对会计实验的研究
在发展阶段,对会计实验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与初创阶段比较,发展阶段对会计实验的研究也表现出以下特征:
(1)零星、分散的研究向系统、规范化研究转化
如前所述,初创阶段对会计实验的研究,从总体上看论文的数量较少,其研究形式则是零星的、分散的。进入发展阶段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这首先应归功于全国部分院校“会计实验教学研讨会”。
为了总结和交流会计实验教学的经验,促进会计实验教学发展,由天津财经学院等院校发起,得到全国许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于1994年7月19日至22日在天津财经学院举行了首届全国部分院校“会计实验教学研讨会”(简称“实验专题研讨会”),并确定每两年举行一次研讨会。此后,又先后在河南财经学院、湖南省湘谭市、河北省承德市、四川省成都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分别召开了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实验专题研讨会”,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促进新学科发展是一项异常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集思广益、聚沙成塔。这就亟需创造一个“研究平台”,以便形成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争论。这既是一种学术交流的对话机制、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是一种被历史证明了的成功研究方式。十多年来,正是因为有了“会计实验教学研讨会”这样一个“研究平台”,才为各院校创造了交流机会,从而提高了对会计实验和会计实验教学的认识,推动了会计实验的不断发展。
(2)教材编写种类繁多、形式不断创新
在发展阶段,由于会计实验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材编写的种类越来越多。据于玉林教授统计,1991年―2002年正式出版的会计实验教材(包括会计基础实验教材、财务会计实验教材和专业会计实验教材)已达42种之多。如果加上近几年各地正式出版的会计实验教材,估计其数量可能已达到近百种。而且教材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有的叫“会计实验”、“会计实习”,有的叫“会计实战”、“会计仿真”、“会计实账”等等。
(3)对会计实验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
首先,表现在各地涌现出一批对会计实验研究起知识集成作用的专著或论文集。如,于玉林、程夏等编著的《会计实验学》,就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会计实验的理论基础、会计实验教学和会计实验教学管理等内容;
此外,王建成等主编的《会计实验教学研究论文集》和王兵林等主编的《会计实验教学研究论文集》也从不同角度对会计实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其次,在专业核心期刊和专业权威期刊上出现了一批涉及会计实验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性论文。该批论文的特点是:其研究内容已突破了一般研究会计实验仅限于教学经验总结的范围,逐步深入到会计实验的理论内核,即实验会计学的研究对象、职能、本质、研究方法等会计实验的基础理论问题。譬如,张朝宓、苏文兵发表的“会计研究实验方法”一文,就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会计实验研究方法的概念、研究步骤等内容,同时说明了会计“实验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区别。吴永和发表的“新学科产生的条件与会计实验的本质”一文,则论述了会计实验的特点、职能、本质等问题,并从理论上回答了我国的会计实验之所以历经波折而仍能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程夏、吴永和在(美)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期刊上(May 2006)发表的Th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Accounting Experiment and Conditions of Newly Appearing Science Subjects,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一些会计实验的基础理论问题。
(三)完善提高阶段
在完善提高阶段,其标志是该活动已经普遍推广,新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学术界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我国的会计实验还未达到完善提高阶段的水平。理由如下:
1.对会计实验的研究视野主要还局限在会计实验教学领域。认真总结我国会计实验的经验,并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促进新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但是,必须认识到,经验都是局部的经验,如果只满足于自己的经验,就会使研究视野受局限。为什么国内截至目前为止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只反映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而国外(尤其是美国)是非常重视会计实验研究的。显然,是研究视野受到了局限。关于这一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有大胆的思辨而不是经验的堆积,才能使我们进步”。可见,经验是宝贵的。但是,只满足于经验从而形成经验堆积,又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实践经验还需要上升为理性认识,而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亟需大胆发扬原始创新或创造精神,拓展视野、潜心研究,才可能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
2.会计实验研究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虽然我国的“会计实验专题研讨会”已召开了七届,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成果,但其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除了会计实验研究外部的创新环境不佳这一重要原因外,会计实验自身的研究水平不高,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客观评价一门学科(或学者)的研究能力,目前大多采用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电脑检索系统。如果对会计实验研究做一次检索,就会发现:相关论文数量较少,引用率较低。显然,这种状况与一门成熟或基本成熟的新学科应有的影响力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3.新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目前对会计实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已有一批成果,但尚未形成一门学科应有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根据学界的一般共识,一门学科应有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至少应包括研究对象的产生发展规律、新学科的概念知识体系、学科对象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知识体系等。根据对会计实验的研究现状,我们要建立这门新学科必备的基础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目前会计实验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完善提高阶段的水平。如果确实需要对现阶段会计实验的发展现状作出具体判断性结论的话,那么客观地说,我国的会计实验目前应当正处于发展阶段向完善提高阶段过渡的时期。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对会计实验三个发展阶段的简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的会计实验始于1955年,至今已经历了初创和发展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向完善提高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第二,新学科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的会计实验经历了“一波三折”才发展起来,充分体现出作为新学科的会计实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也体现出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因而具有进一步研究的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第三,会计实验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源于社会的需要。我们的主观动因是为了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这就恰好满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根本的需要,“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国的会计实验为什么经历了“一波三折”后仍能较快地发展起来?其根本原因正源于此。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四,经过两三代会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并经历了半个世纪多的曲折发展,目前会计实验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发展规模。但是,对会计实验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对会计实验的研究视野还局限在会计实验教学领域,自身的基础理论体系还未形成,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不强。
鉴于我国会计实验的发展现状,要促进会计实验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应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并争取尽快建立会计实验的基础理论体系。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说:“自然界里的所有现象,虽然表面上都很复杂,可是它都有一些基本原理,我们把最基本的原理抓住了,就找到了一个总的机关。抓住了总机关,其他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笔者认为:会计实验的基础理论体系就是会计实验的“总机关”。因为:
其一,开展会计实验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为新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科学研究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验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应属于前者。这种研究犹如为建造高楼大厦打“基础”。这个“基础”打得越深、越扎实,建造的高楼大厦才会越牢固、越结实。其二,建立会计实验的基础理论体系是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备条件。只有当该学科必备的基础理论体系被建立起来后,才能真正成为一门新学科。其三,开展会计实验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利于科研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重视逻辑推理和实证、实验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方法和推理能力;
同时,由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难度较大、花费的时间较长,因而需要拓展视野、大胆思辨、潜心研究。这对于克服目前学界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纠正急功近利倾向,提高研究者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要促进会计实验进一步发展就应开展该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要紧紧抓住这个“总机关”,并把它做好、做扎实,就会产生一批有学术价值的原创性成果。如此一来,前述实验会计学研究中存在的“研究视野问题”、“影响力问题”等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4):43.
[2] 于玉林,程夏.会计实验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曹冈.应当开展会计的实验研究[J].会计学丛,1998,(3):42.
[4] 阎达五,刘志涛.关于实施计算机辅助会计教学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3,(2):32.
[5]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05.
[6] 张朝宓,苏文兵.会计研究实验方法[J].会计研究,2001,(3):43-45.
[7] 吴永和.新学科产生的条件与会计实验的本质[J].会计之友,2005,(11B).
初中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认识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教学目的的学科.这门课程以实验为基础,观察以及实验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只有观察、认识科学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讲解理论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实验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科学地了解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1.重视实验的地位.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忽视实验教学,必将影响教学效率.初中科学在现代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加强实验教学设计.在新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对科学实验有了一定的重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例如,在讲“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了解单子叶植物以及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它们.3.创新实验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也应该不断实现创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鼓励学生上讲台操作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还要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引导小组成员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二、课堂教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初中科学教师应该把握这一原则,响应新课标改革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空间,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教师应该及时作出回应并且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着相应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其有较高的创新能力.通过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一个山洞中,人牵着狗走,结果狗死了,为什么人没事?为什么在生活中进入地窖时要先做灯火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科学态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1.尊重事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上的错误或是老师课堂上的错误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2.科学探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初中科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知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促使学生形成敢于探究、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教材为载体,重视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本着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易筱颖 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芦渎中学
初中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改革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事业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有了新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具备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实验教学法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实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被广泛应用。然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下面进行分析研究。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多媒体教学设备代替实际操作的实验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教室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而这些设备在丰富实际教学活动的同时,影响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师越来越不重视学生实际实验的操作,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视频演示和模拟软件的投入。在很多教师眼中,多媒体凭借其丰富的影音资源和逼真的动画模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与此同时,由于多媒体的普及,教师利用黑板教学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符合实验教学的目的。
1.2重视理论的学习,不重视动手操作。
目前,初中生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大,他们承受较重的学习作业负担,学生时间相对来说很宝贵,导致有些教师认为做实验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应该把时间更多地留给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初中阶段多应试教育,更显得学生动手做实验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物理实验例题,教师将这些例题的讲解作为实验课的重要内容。这种只重视理论学习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3物理实验程序模式化严重。
除了上述提到的不重视甚至不进行物理实验问题外,有的学校即使有实验操作内容,也程序僵化、模式化严重。主要表现为学生还没有进入实验室之前,教师就告诉学生怎么做,要注意什么,而完全忽略学生探索探究的诉求。有时教师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没有研究课题,没有探究目标,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2.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
2.1革新实验模式,激发实验兴趣。
实验课的设立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的设立初衷,教师要不断革新实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丰富实验教学模式,在生活化教学中拉近学生与知识距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值得探讨。例如,在学习惯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实验课上可以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说点比较悲伤的东西,你骑自行车与一辆车撞了,如果是你撞了它会是什么现象,如果是它撞了你你又会怎样?”同学们产生分歧,之后教师将同学们带到实验室里,让学生们利用实验室里的东西模拟类似实验验证问题。同学们纷纷开始找实验设备,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实验效果可想而知。
2.2利用分组实验,得出更全面的实验数据。
物理定理是在很多不确定的结论中逐渐被论证的,在提出一个问题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与认识,要想得出更全面、更科学的结论,多人的思想贡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提倡分小组式实验论证模式。
例如,在进行水的三种状态的实验中,就可以进行分组实验。课前教师按照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首先是组内讨论,说水有哪三种状态,如何让水变化状态,以及变化的临界条件是什么。不同的学生的生活阅历是不同的,意见不统一,要用实验验证这一论题。
3.结语
初中物理学习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虑,不断完善实验内容与形式,达到实验课程设立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实验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75
一、前言
物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很强。在物理教学中将实验教学引入其中,抽象的物理理论知识会变得形象,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得更牢,能够在物理学习中感受到快乐。通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及对策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实行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分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解决。以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现阶段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普遍不高,将物理学科置于边缘化,师生之间的合作也比较缺乏。初中物理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给学生灌输物理知识,导致物理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只知道公式,却不知道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同时,学生缺乏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存在沟通不畅,缺乏学生之间的观点碰撞,无法提高物理课堂效率。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内时间完全讲解物理书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识,导致拖堂现象严重。由于我国教育一贯重视语数外,对这三门课的课时安排较多,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较少。
2. 存在内容容量大和课时少的矛盾。现阶段,我国初中各个学校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减少课时。很多时候初中物理教学达不到标准要求的课时,这样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也很难达到,对很多初中生来说,是学习物理的阻碍之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时间很短,学生作业量很大,教师需要批改作业的时间很多,有时一学期结束了教师还不能完成物理教学进度,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不高。
3. 缺乏健全的实验成绩评定系统。现阶段,我国初中物理实验评定系统不健全。我国很多地区初中物理结业考试内容不包括物理实验成绩,导致平时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物理实验。甚至有的初中,对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唯一标准是物理理论知识考试,缺乏物理实验评价机制,对物理实验的真实情况无法准确反映。有的学校虽然也设置了物理教学评价机制,但是这种评价机制只针对实验结果,不能对实验进程进行评价。
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探究
以上主要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对策解决,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水平。以下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1. 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物理课在初中教学规划中是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可以为高中理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是一种启蒙。初中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强,如果他们能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探索物理这门学科,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巧妙的课堂引入和情境创设”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科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逐渐渗透物理知识。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习效率更高。
2. 提高对物理教学的重视程度。初中物理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很多知识点需要实验的支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实验。教师要根据优秀的物理实验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在心理上重视理论教学,而且要加大教学条件的投入,保证实验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学校要加强“实验教学重要性”的培训,保证实验流程的规范性。此外,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物理实验室,让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专业的指导,避免实验中发生事故。
3. 健全实验评价机制。面对初中物理实验评价机制不健全的现状,急需健全评价机制。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是“唯考试论”,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改变,实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表现也更加重视,将平时实验作为评价内容之一,这样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在实验考试时要对学生的到课率、实验操作流程和实验操作规范程度进行考查。对实验结果评定时,要验证试验结果必须符合教师设置的要求,这样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是一门抽象性比较强的物理基础学科,开展实验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学生缺乏兴趣,内容容量和课时矛盾以及评价系统的不健全”等问题,可以通过“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物理教学的重视和实验评价机制的健全”等方面研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世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2] 吴虹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