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领导科学艺术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18 13:4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设计艺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设计艺术要包容、整合一些以前并无联系的学科。在“设计艺术”这个大学科下,聚集着众多的子学科: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领导科学艺术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五篇】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
理论框架;
概念;
领域;
内涵

1 设计艺术学释义

设计艺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设计艺术要包容、整合一些以前并无联系的学科。在“设计艺术”这个大学科下,聚集着众多的子学科: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学科、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及围绕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1][P41]“现代设计的计划、构思是受到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和消费心理、人机工程学、技术美学、现代技术科学等等因素约束而成的;
而传达这种计划和构思的方式,可以从简单的、传统的手工绘图、模型到复杂的电脑设计预想表现,因具体的设计要求而不同;
最后的设计应用,则与具体设计所设计的生产方式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2][P12]设计艺术涉及的范围宽广,它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艺术学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创造人类生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学科,是对人类艺术设计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是关于设计艺术规律的科学体系。

2 设计艺术学的几种主要研究

2-1 明确设计艺术的概念

设计艺术具有传统制造工艺中的意匠形态与现代产业经济与经济文化领域中的设计形态。涉及科学领域、艺术领域、经济领域等多方面。这使得设计艺术的应有的面貌极易被混淆。因此,要从多方面的比对中明晰设计艺术的概念。这些需要仔细剖析的关系有:(1),设计行为中的艺术行为与非艺术行为的关系;
(2),设计行为中的商业性与非商业性的关系;
(3),设计教育中的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关系;
(4),设计教育中的理论属性与实践属性的关系;
(5),设计行为的高技术化趋势与人性化原点的关系;
(6),设计行为的试错要求与社会容错功能的对立关系;
(7),设计行为的个人性动机与非个人责任的关系;
(8),设计文脉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关系;
(9),设计功能中本土化需求与普世化原则的关系;
(10),设计文化中人性化原则与反人性化需求的关系。[3]

2-2 明确设计艺术学研究的领域

对于设计艺术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不断引入,这方面的研究已做得很全面,大致来说,有这样几个领域:(1),设计艺术哲学研究;
(2),设计艺术形态学、符号学研究;
(3),设计艺术方法学研究;
(4),设计决策与设计管理研究;
(5),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
(6),设计艺术过程与表达研究;
(7),设计艺术的经济学、价值学研究;
(8),设计艺术的文化学、社会学研究;
(9),设计艺术的教育研究;
(10),设计艺术批评学与设计艺术史学研究。[4]

2-3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将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着重于探索设计物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此来对设计进行指导、进行批评。这一侧重点与文化学、人类学联系紧密,近来又向符号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有所借鉴,从表层的设计行为、设计物,深入到它们背后的“工艺――社会”结构,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结构。

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角度可将设计艺术理解为“造物艺术”,“造物艺术”实际上综合了工艺美术、艺术社会学及现代工业设计。它将艺术视为一个整体,将纯艺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视为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面中艺术的不同侧重点。如李砚祖教授在《造物之美》中描述艺术的发展过程是“制造――创造――制造”,后一个“制造”即现代设计艺术。从文化角度来挖掘设计艺术的内涵,对正确的理解设计艺术、批评设计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张道一先生曾将设计艺术归纳为这样几点:(1)合着生活的脉搏,渗透于衣食住行用;
(2)与科学技术结合,相为表里同步发展;
(3)实用与审美统一,再造物中显现理想;
(4)物质与精神一元,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更进而归纳出由基础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层次:资生――安适――美目――怡神。在理论的构建中,这样一条线索是值得关注的。

2-4 以设计方法论指导实践

设计艺术学作为一个学科,其理论与教育的重点之一在于如何服务社会。也就是紧紧扣住设计艺术作为一种产业一种职业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将设计艺术视作产品开发与一种营销行为,专注于研究设计艺术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外部的流通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及其工作程序;
更注重工作程序、调查结果与分析报告,以市场作为检验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

对实践进行分析,进而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有专家就写道:“设计应被认为是一种方法论,应提高到‘一切人为事物’的角度来认识,这就是设计的定义。……她是人类从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方法论。”[1][P2]从方法论的角度锲入,进而引出以系统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论:以方法论为核心,秉承“形式追随功能”,将“功能”具体化为系统中的众多“子系统”、“子目标”,将“形式”作为系统优化输出的结果。

2-5 设计艺术教育的层次

设计艺术学经历着由技能型学科向理论型学科的转变过程。其教育模式也从以前的传统美术的技能教育转向综合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着重从三个层次来进行教育:“一、技法性的理论;
二、创作方法论的理论;
三、原理性的理论。”[5]原理性的理论研究基本包括三方面:“设计原理研究(造物艺术论、设计一般理论、设计方法论)、设计历史研究(中国设计艺术史、外国史、现代史)、设计美学研究(艺术审美、设计美学、技术美学、形式美)。”[6]

2-6 设计艺术学理论框架的层次

对于设计艺术学的理论构架而言,其结构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理论按何种方式展开。现有的主要是这样几种结构:

设计艺术技法――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专业知识层面――设计艺术方法层面――设计艺术科学层面――设计艺术哲学层面

设计艺术基础知识――设计艺术实务――设计艺术原理

设计艺术现象――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 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

3-1 设计艺术学的主导方向及主要专业

按照学科方向的设置与实际教学的安排,设计艺术学有这样五大主导方向: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品设计等。其中具体而言,工业设计包括产品造型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
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广告设计、书籍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
染织服装设计包括染织设计与服装设计;
工艺品设计包括金属工艺设计、陶瓷工艺设计、木工艺设计、漆工艺设计、纤维工艺设计与特种工艺设计等。

3-2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

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应本着从基础到理论、从一般到抽象、从现象到原理的原则,以下的结构应该是较为合适的: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艺术方法――设计艺术原理――设计艺术哲学

3-3 相关学科

对应着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相关学科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人类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技术学、工艺学、仿生学、材料学、信息科学、符号学、图像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设计艺术方法――价值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品学、生态学、运筹学、思维科学等。

设计艺术原理――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民族学、逻辑学、系统科学等。

设计艺术哲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等。

3-4 相关课程

对应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设计艺术教学中的相关课程如下:

设计艺术基础――设计基础、设计表达、色彩应用与理论、工艺与材料、造型实践与理论、装饰技巧与理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设计艺术方法――设计方法学、市场分析、设计艺术管理、价值工程、设计传播学、系统设计研究等。

设计艺术原理――设计思维研究、设计艺术批评、设计符号学、设计伦理学、中外设计艺术比较、行为科学研究等。

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哲学、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历史、设计艺术人类学等。

3-5 设计艺术的学科框架

综上所述,设计艺术学的学科框架也就形成了,即以设计艺术的内涵为原点,沿横轴展开是设计艺术的主导方向与主要专业,沿纵轴展开是设计艺术学科的研究层次以及由此衍生开的相关学科、相关课程的层次。随着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设计艺术学科框架的内容也将更充实、更丰富,更有效的指导设计艺术实践,并最终成功地完成设计艺术学科由应用型学科向理论研究型学科发展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 工业设计学概论[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 许平. 作为交叉融合学科的艺术设计及其实在性[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4] 李砚祖. 设计艺术学的结构与体系 [C]. 武汉:2003交叉性艺术学科国际会议,2003.

[5] 张道一. 应用学科的理论研究[J]. 设计艺术,2001,(3):1~2.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以“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于2013年9月27—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隆重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校长董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曹意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巡视员万丽君,教育部艺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属的6个分委会代表,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代表,以及全国百余所艺术高校(学院)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云集京城,欢聚一堂,针对我国目前高等艺术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研讨艺术学科建设发展之路,明晰艺术院校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艺术学科专业定位,从而更好地建设、完善适应时展需要的当代艺术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本届论坛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市场》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艺术教育》杂志共同承办。论坛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同时,还得到了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两家协办单位的支持。

本届高峰论坛,适时地把“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确定为主题,恰逢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不久,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感召下,探索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及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切合艺术教育发展的当前需要,是落实中国梦及深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与会代表的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纷纷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的发展之梦、繁荣之梦、复兴之梦为框架,描绘出中国艺术教育的现实图景和未来愿景。

艺术中国梦的起点: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

本届论坛较前几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与会专家学者所讨论的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的表面问题,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研究方向等,在“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这一主题的指引下,大家首先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在艺术教育的本质问题、观念问题上。因为这些问题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方向,这也正是艺术教育中国梦的起点。正如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教授所言:“艺术有它自身的规律,艺术的系统在它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的办学传统的这种积淀基础上有各自的办学定位,因此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在一起讨论艺术教育问题,都充满着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因为,经过八年的交流,我们都在逼近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质的问题。”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结合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向大家发出倡议,要充分认识艺术学和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当前,我们艺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应当理直气壮地重申文学艺术是人类独特审美的意识形态,要充分认识艺术学和艺术学学科建设意识形态属性,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理论导向上弄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够只承认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而排斥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当然我们也不会重蹈过去曾有过的教训,只承认意识形态属性,而排斥它的商品属性,这两者倾向是二元对立,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应当从哲学思维的高度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处理好艺术教育、艺术学学科建设,同整个党的中心工作的关系,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条。总书记在讲话里边指出了两个巩固,这是我们艺术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的,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仲呈祥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沿着这个话题进一步阐述了当前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和顶层设计问题。他认为,从艺术教育承载提升全民族素质的职能方面来看,当前的艺术教育已经偏离了最本质的东西,即培养人的感性思维。“艺术教育变成了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音乐教育变成了乐曲解说,美术教育变成了绘画故事,文学教育变成了概括中心思想,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用理性的思维压制人们的感性思维,以至于人们感性审美的细胞被扼杀掉。艺术教育还变成了技能教育,大量枯燥技术练习使很多学生学一门技术,恨一门艺术,那么多天才绘画的儿童经过常年技术化的训练后变得毫无想象力。”

西安美术学院作为下一届论坛的承办单位,此次派出了以党委书记朱恪孝、院长郭线庐为代表的阵容强大的参会团队。在闭幕式上,郭线庐也将话题聚焦在艺术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上。他认为,艺术学提升为门类之后,研究方向逐渐多样化,研究水平得到提升,但并不是每个一级学科的理论研究都齐头并进,相对于其他一级学科,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有些落后。所以,第一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研究对设计艺术学研究具有核心指导作用,一个从事设计教育的专家对文化的研究,对文化的理解,对文化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提升决定未来设计教育的主导思想。第二,意识形态的创新是设计教育未来重要的核心内容,没有创新,设计发展就带来自身的紧迫感。“设计学将面临第二次改革和挑战,主要源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和当代国际语境下新的视觉语言的挑战。基于这两个因素,改革势在必行。一个民族真正的原创力源于内在生活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文化、当代文化、未来科技给我们带来很多理念应该做好充分的研究和思想准备,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不能忽视设计在经济生活中构建文化精神的作用,中国设计教育肩负重要职责,必须抓住当前的机遇,以全新的认识角度更深入地解决中国设计教育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根本的文化教育问题,构建出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民族特色。”郭线

庐说。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认为,当今的中国不缺乏艺术家,缺乏的是艺术教育家,缺乏对艺术教育本质属性深入思考的大师。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和强调大学回归教育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人才培养,就是质量为本;
第二,当代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教育的平衡发展;
第三,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四,倡导构建更为丰富灵活的培养方式,给学生提供更自由的、更多选择的空间和选择性。第四,学校和企业有机融合,这是大的教育的背景。

艺术中国梦的今天:艺术教育的规模与质量

作为当今中国艺术教育领域受关注度最高、最具品牌价值的论坛,其举办的价值不仅在于发出呼声,而且在于论坛在教育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近几年来,论坛提出的问题不断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本届论坛上,来自我国主管艺术教育工作的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的领导在开幕式上分别发言。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巡视员万丽君已经连续五年参加本论坛。在开幕式上,她从管理层面提出当前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规模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是如何实现艺术教育的分类指导,其中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的更为科学化的分类设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于文化产业结构。

主办方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也指出,“八届院(校)长论坛见证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前我们惯于去谈发展中的困难、存在的问题。但八年后,我们得以站在一个新的起点看艺术教育。10年来,艺术教育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12.5万到2011年的53万,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认为这个数量是需要的。因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要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5%,经过粗略的测算,应该有上千万的人口就业补充到这个行业,这样来看,53万又不是特别大。”王丰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艺术教育质量的忧虑,“学校规模化发展,人才批量化生产,专业设置随意性强,人才培养规格缺乏分类标准,这些问题都已经切实显现出来,成为阻碍艺术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身兼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他的发言不仅代表高校本身,而且代表了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共同心声。他首先引用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教授对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一段访谈,“高等学校利用影视艺术专业的名称来进行概念的替换,招收电影、电视、广播、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开始占据了各个综合大学、师范大学专业院校最主要的份额以适应文化市场发展为理由纷纷设立与自己的院校专业没有任何继承或者直接关系的电影艺术专业,传媒专业。若干不具备电影师资、专著教材科研水平和硬件条件的大学,在下属的院校当中大量招收与电影有关的专业学生,对这种现象的判断是所面临的环境不是全面繁荣,而是滥于发展,也是一个发展混乱,办学无序的情况”。

吴卫民认为,“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艺术乱象,到底用什么办法来做?到底用什么办法规整它?那就必须在制定标准、规范行为、追求目标方面有所思考,而高等学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恰恰承担的是这样的职责。”针对艺术教育、特别是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领域的种种问题,吴卫民教授提出,要切实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能,及时谋划工作布局,调整教育部要求承担的戏剧与影视学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参考框架。这个参考框架主要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分学科、分专业来准确描述;
二是所设学科专业标准所适合、所针对、所涵盖的专业及类别代码,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紧紧与学科专业表述相挂钩;
三是要有对课程结构的要求;
四是要有对课程环境的要求;
五是要有对办学特色的要求。

南京大学院长助理、著名文化学者周宪从文化研究层面提出了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办了这么多艺术院校,招了这么多学生,中国如何或者什么时候能够向世界提供能够引导世界、引导艺术的大师?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今天应该提出来,为什么现在办艺术学科这么容易?你要办一个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很难,但是办艺术学院是比较容易的。有几个老师、有几个专业我们就可以把学科办起来。现在据我观察,我有一点想法,我们中国艺术教育在技能方面很强大,但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却相对不足。我们缺大师,因为缺大师,缺什么东西来培养大师。我发现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真正的大师,他们是有观念的,是有思想的,而我们现在大量的艺术教育集中在技能培训上,所以我们应该在艺术教育中增加我们的文化。”

郭线庐提出了设计艺术学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三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解决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在设计学学科建设内容上的分歧。二是学科方向越分越细不利于未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三是1300多所学校开设设计学专业,国家应该出台相对统一和明确的学科建设标准。

对于以上问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颇有同感,他列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信息, 2013年全国艺术类本科招生总量为28万人,其中设计学占了18万人舞蹈学招了5500人,影视大概在4万多人美术学5万多人,这其中传统的艺术院校、老牌的师范大学招生规模非常稳定,主要的增加值发生在一些新兴院校,还有新升本的师范院校,而在教学质量上被点名批评的也正是这些院校,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张杰也提出,当前艺术教育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创新性、自由性与高等教育规范性存在矛盾;
二是现有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与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存在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何合理地分配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三是艺术教育个体经验与艺术规律之间的矛盾,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和学院教育的经典性规律存在的矛盾。面临这三大难题,标准体系务必要体现规范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基础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内涵是保证艺术教育的质量。

艺术中国梦的追求:艺术教育的中国特色

面对当前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在开幕式上,来自不同类别的艺术院校的专家还做了经验推广。仲呈祥提出要从根本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定义和性质。他再次引用讲话阐述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所应具备的内涵。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仲呈祥认为,这段讲话分三个层面,通过“四个讲清楚”形象地阐释了如何在各种文艺创作中表达中国特色;
又通过“三个独特”进一步解释了何为中国特色;
之后的16个字则是我们耳熟能详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既定策略。可以说,这段话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深刻涵义和现实意蕴,更加具体地指出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如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我们面临文化大发展时代的两个任务和难题,第一个是高等教育经历了规模发展时期,进入到文化内涵建设时期,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要随之转型,内涵建设就是要强化艺术教育的中国特色;
第二个高等教育的改革还将继续开放,还将进一步简政放权,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完善机制,完善结构,主动寻求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电影创作和人才培养相辅相成,出人才,出作品,进而引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在谈到艺术教育的办学思想时提出,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不变”,即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艺术院校,教育内容的艺术核心本质不能变,即使是综合性大学,有众多的相关学科作为支撑,但强调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应强化艺术修养;
二是“不孤”,让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意识到艺术是可以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可以引导社会风气,可以为大众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精神空间;
三是“不卑”,让学生认识到在综合性大学学习艺术专业有它自己的优势,就是强调综合素养,在综合素养方面,在综合学科吸收能力方面,或者吸收环境方面,很显然综合性大学条件要比单科艺术院校好得多;
四是“不虚”,让学生意识到艺术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养的实在性,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过程中为自己创造财富。

艺术教育的中国特色还应体现在某一具体学科的发展上,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在谈到电影学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时指出,发展依然是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电影的硬道理,我们应该有辩证的全面的客观的态度,应该有包容的心态,应该坚持强化导向、坚守底线、尊重市场、满足需求、优化生态;
任何国家的艺术内容生产都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情感认同、精神认同和思想认同。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耕夫认为,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有其独特的内涵,首先,要保持艺术教育的官方属性,紧紧依靠政府,赢得政府支持,为政府提供科学咨询,文化部作为艺术教育的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建立与行业密切相关的文化体系的艺术教育的评判标准;
其次,要加强艺术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提升办学水平;
再次,要共享艺术教育资源。

艺术中国梦的实现:

艺术教育的美好未来

所有的设想和做法最后归结为艺术教育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学者们共同描绘出中国特色艺术教育的美好未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以其渊博的艺术史知识,向大家阐述了他对艺术教育美好未来的畅想。他认为,所谓中国梦,就是复兴之梦,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教育,而教育如果要复兴的话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艺术跟其他学科不一样,它是集创造与研究为一体的学科。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梦的核心奋斗目标。“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创造性呈现三种方式,一是艺术创造性,这是最具有想象力的表现,文字、声音、图像再现对世界的理解;
二是科学的创造性,包括人类的好奇愿望与实验精神;
三是经济的创造性,引导技术、经济、实践、精神的发展。三者之间密切联系,但艺术创造性起主导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十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对艺术教育工作责任重大,要求我们用文化艺术形式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示中国的道路,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我们更要用艺术的力量去塑造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促进心智发展,这一切都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也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艺术院校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巨大责任,不仅要研究文化艺术发展中的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现实问题,为文化艺术的新问题、新情况的理解、破解、解释做出我们的贡献。要培养更多道德高尚、有精神理论修养、有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软势力的各种高度拔尖的创新人才。这个论坛从2005年到现在举办了八届,已经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文化品牌,也是一个高端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培养理念、研究方向的重要平台。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国情实际,把握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期待,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梦这一重大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以“艺术中国梦的美善追求:艺术人才培养的跨越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其意义深远和重大。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人民幸福之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我们也拥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就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范式:我国艺术理论的现状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Kun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用以定义某一学科在特定时期的成套实践。范式为从事同一学科研究的群体所共同遵守,成为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和其他科学领域一样,艺术理论存在库恩所说的范式。范式嬗变是科学史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艺术理论创新的宝贵契机。

我国现在处于多元艺术理论体系并存的时代。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体系是在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非常丰富,若加细分的话,儒、道、佛三教的艺术观各有其旨趣,理学的艺术观则具备三教合流的色彩。我国古代艺术理论自成体系,其发展的连续性虽因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而中断,但作为思想资源仍在当代社会中起作用,只是所使用的话语和当代社会生活严重脱节,某些观念和当代艺术实践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现代艺术理论体系以中外交流为大背景而建构,若加细分的话,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西式”,主要基于从西方发达国家所引进的论著,其知识框架随流派而异;
二是“苏式”,主要以前苏联引进的教科书为基础,其知识框架基本上是以认识论为背景而建立的;
三是“中式”,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以往通常不称为“艺术理论”,因为它不认为文学是艺术的一种类型,而认为艺术是文学的一种类型,或者认为文学与艺术并行),其知识框架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上述艺术理论体系虽然存在不少共同之处,但在基本观念上却是迥然有别的,原因是所由产生的文化背景、所使用的术语范畴、所追求的艺术价值相距甚远。目前,它们都面临着推陈出新的需要。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强调“现代转换”,相关探讨主要是在古典文论、比较诗学等领域进行的,但总体上进展不大。西方现代艺术理论是文艺复兴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成为20世纪我国相应领域的主导话语。它实际上支配着当前我们作为研究者的思维方式(虽然我们不是西方人)。不过,它目前苦于无法恰当解释因数码革命而产生的种种新现象,正在努力寻找解困的出路。范式本身因以计算机为龙头的媒体革命爆发而处于蜕变状态,在很多方面受到挑战。“苏式”艺术理论体系对新中国艺术实践的发展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但近年来遭到某些学者的质疑。在建设我国自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方面,我们面临着艺术学升格为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为艺术学下设的一级学科(2011)之后对于构建相应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

当代数码艺术理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由西方率先探索,但目前正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成为各国学者和艺术家共同耕耘的领域。我国从1978年起有文章介绍国外数字艺术(最早是计算机音乐)的研况。1979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美术的研究”在国家科委立项。此后,有关数码艺术的学术论著不断出现,如李雁《计算机绘画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等。1996年,首届中国计算机艺术会议论文集(潘云鹤等编)《电脑与艺术共创未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笔者1997年在《厦门大学学报》第4期《电脑艺术学刍议》,1998年出版专著《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率先从学科的角度阐述了数码艺术理论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数码艺术(包括其子类)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中国期刊网上可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多达千篇以上,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所可检索到的相关著作亦有100部左右,[2]其中有部分具备较强的理论色彩。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既是本土数码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各民族艺术理论相互交流的产物,而且和数码科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的来看,数码艺术理论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而蓬勃发展,作为学术创新的重要切入点而包含诸多契机,但仍有继承文化传统、和其他艺术理论体系进行对话的必要。若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可望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二、启示: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的借鉴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 和谐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223-01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1 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2 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3 立和诣的师生关系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影视教育论文2200字(一):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當前,影视教育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重要补充,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影视教育融入义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的实际落地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关于影视教学开展的形式和内容,简要分析当前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关键词:影视教育问题对策

一、小学影视教育的问题分析

笔者以“影视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平台进行搜索,近三年与小学影视教育有关的论文共9篇,虽然文章数量不多,但结合我校影视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还是能从中发现和总结出现阶段小学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影视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的问题与建议有着指导性价值。

1.影视教育多以“第二课堂”为主,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

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每周社团时间为每周二、四下午四点十分至五点半,有时还会因为其他一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无法上课,这就会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持续性学习,学习的深度也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同时,在与部分指导教师的交流过程发现,“教材”的缺乏也是阻碍影视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小学阶段的影视教育而言,现有的优质影视教材乏善可陈,更不必说完整的课程体系。

2.教师对影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

笔者在前期的课题研究中曾经对学校部分教师,包括影视社团教师做过一次访谈,通过访谈可以得知教师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教师认为影视教育只能作为正常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例如,语文课上根据课本知识改编的舞台剧,英语课上的情景剧等。第二,有的老师认为影视教育就是向学生播放电影,动画片,纪录片、学习视频等一些简单且肤浅的教育过程。第三,一些专业社团的老师在平时训练学生的时候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他们认为影视教育应该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制作能力,而对学生的艺术欣赏、艺术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视,甚至是完全放弃,这也是很多学校专业社团教师在影视认知上存在的一个误区。

3.影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多数从事影视教育的一线教师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影视知识学习,存在大量的其他学科教师“客串”影视社团教师的情况。例如,语文老师担任“校园课本剧”社团、“小主持人”社团、“诵演社”等社团辅导教师,音乐老师担任“形体表演”“影视配音”等社团辅导教师,科学老师

担任“道具制作”社团等辅导教师,还有一些教师开设的社团纯属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性不强。

二、小学影视教育的对策

1.加强“第一课堂”学习,构建实效影视教育课程体系

所谓实效,即开设的影视课程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例如,可以将小学阶段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对于初级的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形体训练”和“影视配音”课程,通过“形体训练”达到训练学生的形体仪态和简单表演的效果,而“影视配音”则可以让学生对影片中各种声音进行简单的了解和模拟训练。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和“人物形象设计”等相关课程,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以上两门课的开设可以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内涵的挖掘和欣赏,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物形象设计”则可以训练学生在色彩和造型方面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具体的实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认知和理解。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课程,此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之前都有很大的提升,“摄影基础”和“后期制作”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了解影视作品拍摄的过程、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后期制作软件对拍摄的素材进行拼接和加工,直到完整作品的形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

2.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夯实影视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教师培训多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而且还是选择性的“走出去”,尤其对于一些收费的活动会慎之又慎。面对这样的困境,笔者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多组织一些影视教育的交流和相关的培训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对影视教育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各学校领导的重视,这对学校影视教育的开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除了“走出去”,笔者认为还需要适当的“请进来”,可以请一些影视教育开展的较好学校的教师来校进行经验分享,加强校级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扬长避短。此外可以邀请一些影视专家、学者、有条件还可以邀请一些名演员、名导演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进行师生培训,这是能够提升学生影视素养最便捷的方法之一,提升学生对影视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学习影视的兴趣。如果能对口帮扶学校的加入,效果自然会更好。

最后笔者认为,伴随“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师生的影视素养。

总结

就目前阶段而言,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显得更有研究的价值。本文所提到的问题与对策也只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同行们更多的思考。

影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综合大学与艺术院校影视教育模式比较三题论文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蓬勃发展,开办影视相关专业的院校迅速增加。除了老牌的影视专业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外,不少其他的艺术院校如南京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也纷至沓来,许多综合性大学更是蜂拥而至。由于各个院校的基础、传统、优势及定位的差异,许多院校的影视教育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育模式同专业艺术院校如专业美术院校的就不尽相同。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师资雄厚,拥有博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湖北美术学院也是一所湖北省属院校,全国八大专业美院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学术传统深厚,拥有硕士学科授权点,是一所典型的专业美术院校,在美术界具有较高的地位。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在影视摄影与制作、艺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专业,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主要集中于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宏观比较它们本科影视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学理性与艺术性

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大学的理念与体制受西欧或苏俄近现代大学的影响。近现代以来,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都可以概括为探求新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而支撑大学使命的两大基石是钻研学术和崇尚理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这些思想和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显然,创建于1931年的湖北大学和1919年的湖北美术学院也是如此,都或多或少受其浸润。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理化。所谓学理化,即学术化和理性化。学术化指的是知识的探究、获取、积累、传授和运用。在探索学术的过程中,概念、理论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从而形成某一学科某一层次的学术体系。这一层次的学术体系既可以往上发展构建更高层次的学科学术体系,也可以往下细分衍生为学科学术体系。理性是一种归纳或演绎的逻辑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其根本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化就是科学化。理性具有自觉性、被引发性、可预期性和稳定性等特征。[1]学理化一直是大学象牙塔恪守的重要原则。

湖北大学在尚未创办影视相关专业之前,就已经在艺术、中文和教育等学科专业开设有关影视的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学科的发展,湖北大学在其艺术学院下相继开设了影视摄影与制作、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影视相关专业。其实一直以来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希望同该校的其他学科专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彰显自身的学科特色,追求艺术,推崇感性。同时由于湖北大学强大的学术气场、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该校的影视方向专业也逐渐为传统的学科体系所同化,逐渐成为人文社科体系的一部分,同时根据该校的自身情况以及硬件条件,最后不得不采用所谓的“文化课”学科专业确立的培养目标、教育方法、管理模式和评价尺度,变得愈来愈学术化理论化。

在这种大背景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相当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与研究,注重学生影视理论的素养和学术规范的养成。“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方法则随事而变,难以隅反也。”[2]该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复合型知识,具备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系统掌握影视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影视发展需要,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能继续攻读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影视艺术人才。”[3]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专门开设了多学时的电影理论、中外影史、影视剧作和影视鉴赏等理论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反省思辨、创造创新和学术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多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为主。在知识考核上,多以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为主。在招生上,既招录文史类、理工类考生,也招收美术类学生,对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高。毕业之际,学生不仅要求展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而且必须提交一份学术论文或报告。最为重要的是,正如对其他院系的老师一样,湖北大学对其影视专业的老师也制定了严格而细致的科研考核标准。在这种指挥棒下,湖北大学的影视专业强调学术研究、注重理论教学也就不足为奇。当然,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狭隘。正如钱学森所认为的那样,一个成熟的学科一般要由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三部分构成,影视学的理论也是多种多样的。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发轫于1997年筹办的动画专业。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以及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影视相关相继成立,它们主要分布在动画学院和设计系。由于学科特点,湖北美术学院一直以来致力于专业美术教学与创作,追寻的是一种艺术至臻,不拘一格。即使在学科发展和评价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在不少湖北美术学院师生观念里面,所谓的学术就是画画,就是艺术创作。他们无感于理论,崇尚感性,甚至主张“正像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现在,理性的时代要接受感情的审判”[4]。这种办学理念和学术风气也浸润到了其影视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说湖美不重视学理研究,而是说他们更偏重于感性艺术性。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摄影与制作、影像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赫然地写着——要造就“具有创造性的(影视)艺术家”[5]。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有影视理论课程,如影视摄影与制作的《中外影史》和《电影理论》等,但相对而言这些理论课程数量少,课时量低,且多为专业选修;
而专业艺术课程数量多,课时量大,皆为必修,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影视艺术创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上,湖美的影视专业倾向于工作室导师制,让教师牵头组建教学创作团队,以影视创作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辅之以理论讲授、影视观摩和小组讨论。在知识考核上,甚少闭卷考试和论文写作多以提交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为主,并鼓励那种實验性艺术性的作品。在招生上,该校的影视专业学生都是美术类考生,经过了艺考的激烈选拔,对专业课成绩要求较高,而文化类成绩较低。毕业时,影视专业学生的毕业影视作品才是重中之重,而论文或报告要求相对较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教师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湖北美术学院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相对宽松,老师参展的影视艺术作品或展览,皆可换算为科研工作量,甚至予以重奖。在这种氛围下,影视专业广大师生看重艺术创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
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
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
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
“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
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
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

作为一所专业美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美术、设计和艺术管理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上,其美术设计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其影视专业正是建立在其雄厚的美术设计学科实力之上。影视摄影与制作同摄影、影像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关系密切,作为一种特殊电影形式的动画其基础是美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的基础也在美术设计。可以说,美术学科同影视学科具有先天的亲缘关系,具有较强的互通性,同时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事实上,不少电影导演和摄影都是学美术出身的,更不必说美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工作了。同样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湖北美术学院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的:“本专业将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影视摄影与制作教育理念及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室课题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贯彻‘既突出专业艺术性的也强调专业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掌握了美术和摄影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以摄影为媒介的视觉设计语言表现,通过递进式的‘理论-技术-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创意应用型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相关的设计方法和有关技术”“重点掌握数字三维制作的技术、VR互动技术”“熟练使用影视摄影与制作的各种器材与软件,如摄影器材、灯光器材、剪辑器材等,特别是要掌握三维制作软件与VR虚拟现实的实际应用”。[9]湖美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国际潮流,立足学科前沿,对学生的专业指向更为明确、具体和深入,一目了然。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湖美专门投巨资建设了摄影棚、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和VR技术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供该校影视专业学生学习和创作。该校影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专业素养、艺术审美和动手能力普遍较为彪悍。

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优势在于其综合性,由于它囊括众多的专业学科,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发展后劲较为充足。当然具体到影视教育,其缺陷也非常明显,正如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那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适应性强,但大多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似乎什么东西都懂一点,但什么东西都不精深。而专业性艺术院校的优势恰恰弥补了综合性大学的不足,其影视教育的专业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悍,毕业生可以马上上手工作,不少都成为业界的行家里手,其工作是非专业人士难以替代的。此外,艺术专业院校教育传统厚重,艺术氛围浓郁,师生比例较高,教学管理也是围绕艺术教学展开,十分有利于集中优势进行影视教学。例如,按照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全体大一新生必须接受一年的專业视觉基础教育,然后展开各自具体的专业教育;
每天课程安排上,大一大二学生每半天学公共课文化课,每半天学专业课程;
大三大四后全天学习专业课,而且每天只学一门课程等等。这种集中“大量连续时间”的教学模式,显然比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方式要科学合理有效。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哈罗和克拉斯沃尔曾提出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6]按照他们的知识分类理论,显然湖北大学的影视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认知领域的知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后两个领域的观照;
湖北美术学院的影视教育则强调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中的感性、艺术和技能学习,疏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都是有所偏颇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助于观照湖北大学和湖美的影视教育异同。他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7]一个人的这些智能只有和谐平衡发展,他才能全面健康地成长。但当今理性化的技术社会往往偏向于前两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这给个人及社会全面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当然,忽视前两种智能的教育也是失之偏颇的,甚至是愚蠢的。

二、综合性与专业性

在影视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校影视专业因校制宜,依托各自的办学基础和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彰显特色,方是明智之举。显然,湖北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事实上,影视学科是一个交叉性学科,表现出典型的综合性特征;
而另一方面,影视学科的专业性也相当强,需要接受系统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体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许多角度来看,影视都是一种特殊的综合体。从媒介性质角度看,影视是一种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装配起来的集艺术、娱乐和教化功能于一体的媒介手段。从作品的接受方式看,影视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从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影视是三维时空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都是一维时间艺术,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从作品完成过程看,影视是由剧作、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照明等各艺术或技术的专业共同参与的综合艺术。而另一方面,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剪辑和照明等都非常专业,需要专门的学习训练。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影视艺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既在广度上即综合性上有要求,也在深度上即专业性上有标准。

湖北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涵盖12个学科门类,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斐然,人才培养突出。在影视教育中,湖北大学充分发挥了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譬如该校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本专业旨在培养博学而笃志、求新而笃行,掌握影视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创作方法、电脑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涉及影视的文化创意、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科技等领域,从事与之相关的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编辑、管理和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创意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艺术、人文、电脑知识,具备跨人文、艺术、科学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
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沿、研究动态及创新方向;
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基本理论、核心知识,以及展开专业创作、制作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了解影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著作权保护及相关方面的一般常识”;
“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专业创作及研究方法,具备在艺术、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开展创新性的工作;
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策划、开发、运营中的至少一个环节;
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资料检索与分析、专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实践中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8]。显而易见,湖北大学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要求,其动画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亦是如此。湖北大学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门成立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学院。该校影视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文学、法律、管理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努力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强能力的复合型影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