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行测学习计划【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18 15:10: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关键词:青岛市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四层次五环节整-分-合-补-测教学模式体系教学设计1问题的提出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行测学习计划【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行测学习计划【五篇】

行测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四层次五环节 整-分-合-补-测 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课改以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运用“整分合”原理对“凯洛夫五环节”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1“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

(1)程式:整-分-合-补-测

(2)说明: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

①整:总体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

②分: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学习(探究、解题、复习、讲评……)。这是一节课的“主环节”。

③合:小结本课,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提炼方法。

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是一种整体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一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并粗略说明每一部分的做法。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和教学,仅仅靠整体模式远远不能完成,例如:一节课的反馈过程如何进行?具体某个知识点如何探究?……这些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所以,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组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将多年建构的各类教学模式(包括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复习模式、师生交流模式等),运用惠威尔的“支流-江河”科学进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为骨架,辅助以各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式,将其整合、进化成“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2.1结构图示:

2.2 结构图示说明:

2.2.1第一层:“课前-课堂模式”。把原本一节45分钟的课,拓展到包括课前、课堂两个部分和阶段,将课前学习作为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1)程式:课前-课堂

(2)说明:

①课前:布置自习、预习或复习任务,学生在家中自己学习。

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过程,也即整-分-合-补-测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2.2.2第二层:“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前述)。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五个环节。

2.2.3第三层:“各环节操作模式”。即“整”、“分”、“合”、“补”、“测”每个环节的操作模式。各环节均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举例如下:

(1)“整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情境-引入模式(适合新授课):

程式:提问-情境-思考-引入

说明:提问课前预习情况,设置实验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②检测-目标模式(适合复习课):

程式:问题-检测-矫正-目标

说明:检测预习题,订正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分环节模式”。由两个子层次组成:

1)第一子层:“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通过它将“分”环节规划成几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①程式:将学习(探究、复习……)与反馈练习有机结合。以一节课学习三个问题为例,程式如图。

②说明:在学习一节课的几个问题时,逐次进行。学习完一个问题后,立即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这样整个过程就形成多次学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解决问题。

2)第二子层:“各小循环操作模式”。对应不同的课型(四种基本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考试讲评课),各有多种不同的模式:

①新授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探究模式”,举例如下:

a.实验-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实验,归纳实验现象数据,得出结论。

b.经验-假说模式:

程式:问题-经验-假说-检验-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根据经验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c.资料-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资料-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得出结论。

d.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

程式:问题-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渐进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②习题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解题模式”,举例如下:

范例-方法模式:

程式:问题-范例-方法-练习

说明:介绍习题类型,进行例题教学,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同类题目。

③复习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复习模式”,举例如下:

a.结构-要点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在树中提炼要点,运用要点进行练习。

b.结构-范例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范例-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提炼要点,针对要点进行例题教学,再进行练习。

c.结构-分解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分解-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对多个要点分别复习,包括例题教学、练习等。

④考试讲评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矫正模式”,举例如下:

缺点-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缺点-矫正-练习

说明:出示卷面错误问题,学生缺点列举、挑毛病,对错误矫正并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进行同类练习和再矫正。

(3)“合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小结-方法模式:

程式: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说明: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小结要点,提炼有关内容,总结形成方法。

②网络-浓缩模式:

程式: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将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知识树分支综合成完整知识树,对各个分支进行纵向比较形成网络,提炼要点作为本单元的浓缩和纲要。

(4)“补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个别-全班模式:

程式:问题-自查-个别-全班

说明:给学生一段时间自查缺漏,教师巡视解决个别问题,对共性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5)“测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独立-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订正-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根据错误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独立-反思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反思-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根据答案自我订正,反思并整理错误。

2.2.4第四层:“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程式:小问题1-小问题2-……-小问题n

(2)说明:教师充当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如图)。在此理念下,将一节课各环节、各问题化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每个小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思考,再收回总结,形成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微小循环。这样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和“小问题串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3 设计一节课的方法步骤

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可以迅速地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步骤:

(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一节课规划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课前布置预习、复习等任务。

(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部分。

(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①用“整环节模式”规划“整”。

②用“分环节模式”规划“分”,包括两个子步骤:

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规划为几个小循环结构;

第二子步骤:针对各小循环的内容,用“各小循环操作模式”(探究模式、解题模式、复习模式、矫正模式)规划各小循环教学。

③用“合环节模式”规划“合”。

④用“补环节模式”规划“补”。

⑤用“测环节模式”规划“测”。

(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规划成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这就是学生一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

通过上述四步,就将一节课完整、科学地设计好了。

4 应用案例

下面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

4.1新授课案例——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1.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学生收集发声实例。

4.1.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将“分”环节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介质中的声速。

4.1.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情境-引入模式”规划“整”环节:总体介绍声现象,提问预习情况,做敲锣等实验,由此提问发声原因,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规划为三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产生;
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传播,由此派生出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练。

③第三小循环:探究介质中的声速;
练习三。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探究模式”规划各小循环的探究过程:

①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声音的产生”:

声音如何形成?设计进行各种发声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结为同一原因——振动,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②用“经验-假说模式”探究“声音的传播”:

根据问题,将收集的各种传声事例归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设计进行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③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看法不统一。由于不能得到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真空铃实验。通过实验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④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声速表,从介质、快慢等角度对不同声速值分类比较,得出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用“小结-方法模式”规划“合”环节:出示本节知识树,点出要点,提炼出分类法、比较法、逐渐逼近法等方法。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然后可以在全班介绍“声波”概念。

(5)用“独立-矫正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题各一道),学生独立答题,订正,平行矫正。

4.1.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日常声现象引入)-问题2(发声实验)-问题3(归纳原因)-问题4(练习一)-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问题6(介质假说)-问题7(实验检验)-问题8(真空传声猜想)-问题9(渐进实验)-问题10(理想化推理)-问题11(练)-问题12(声速表分类比较)-问题13(练习三)-问题14(小结)-问题15(补漏)-问题16(检测)。

4.2复习课案例——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

4.2.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让学生复习本章概念:包括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等。

4.2.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本章知识体系,将“分”环节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4.2.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检测-目标模式”规划“整”环节:检测课前任务并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四个分支规划为四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复习分支一:温度及测量;
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
练。

③第三小循环: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
练习三。

④第四小循环: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
练习四。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复习模式”规划四个分支:

①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测量”:

提出复习问题,建构分支知识树(如图),点出温度计使用方法等要点,出示测温实验题进行训练,订正。对疑难较多点(如,测温方法改错),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用“结构-范例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

针对复习内容,用分类法(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逆)和比较法建构知识树,点出熔点等要点。对于用晶体熔化规律解释现象这一重点,出示例题提炼条件、方法,再进行问答题练习,订正并平行矫正。

③用“结构-分解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

针对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重点问题(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然后分别从实验、问答角度分别复习。首先,通过“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实验方法、要点,进行实验题练习并矫正。然后,将分支二问答题方法迁移到本分支中,用在“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上,强调知识与现象的对应,进行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④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

根据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要点(如概念中“直接”两字意义),出示升华、凝华概念和现象判断选择题,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3)用“网络-浓缩模式”规划“合”环节:

将“分”中四个分支知识树组合成本章完整知识树,找到各分支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等,从而形成“结构网络”。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2个表格、5个图像、3个点……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对于画图像等共性问题,在全班一起强调方法并练习。

(5)用“独立-反思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问答各一题),学生独立答卷。出示答案,学生对照批改,自己整理错误并纪录。

4.2.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检测课前任务)-问题2(出示复习目标)-问题3(分支一知识树、要点)-问题4(分支一练习)-问题5(分支二知识树、要点)-问题6(熔化问答题范例)-问题7(分支二练习)-问题8(分支三知识树、要点)-问题9(沸腾实验题范例)-问题10(沸腾实验题练习)-问题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问题12(问答题练习)-问题13(分支四知识树、要点)-问题14(分支四练习)-问题15(小结)-问题16(补漏)-问题17(检测)。

5 建构教学模式体系的意义

运用诸多教学模式组成的“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设计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从无模状态变成有模状态,从无序到有序。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体系进行灵活运用,就又可以使课堂教学重现一种新的无模状态,但这不是无序的无模状态,而是一种表面无模而心中有模的状态,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是一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这就是教学中的“道”。

参考文献:

行测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
实践教学;
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7-02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改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涵盖宽及依赖工具”等特点,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经历了“模拟测量”、“数字化测绘”,并逐步走向“信息化测绘”,每个阶段均离不开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2]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测绘专业课程普遍被压缩,还存有一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体系在当前的教学计划下很难保证较为系统地完成测绘专业培养目标,更谈不上实施“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笔者根据培养测绘类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案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不断整合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卓越计划进行实践教学科学定位,逐步推动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有一些问题。

1.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部分传统测绘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使用,以致课程教学内容老化,很多教材目前还未涉及现代测绘仪器装备技术,无法让学生及时熟知新的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

2.学校实验设备的更新得不到保证,教学实习仪器陈旧,无法接轨现代测绘需要的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内容,很难实现技术领先和卓越。

3.校内实习场地狭小,综合实习困难,实践教学环节松散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在校期间很少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训,缺乏对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认知,更谈不上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测绘学科的办学经验,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集中学习,期间穿行企业实习(计入对应课程学分);
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论文(设计)。在企业充分参与下,联合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3]。重视校企联合平台在测绘实践体系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
根据测绘类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参照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制订合理的实践计划,建立有特色的测绘实践体系。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具有“信息化测绘”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采取相对自由的实践模式,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建设开放式校内实习场,拓展实践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利用校内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各类实验室的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各专业原有实习基地的作用,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与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专业兴趣和团队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教学单位和实验室的教师在不影响日常课间实习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时间和人员。这种相对灵活、宽松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开放的实践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4]。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校内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技术优势,让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构建虚拟化的实验室环境;
还可利用校园网将一些常规实践操作性过程进行视频播放,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根据开放式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建立开放式实践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缓解实践教学设备不够的问题,实现校内教学实习的现代化。

(2)通过学科专业竞赛促进大学生实践教学。我校很早就尝试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来促进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会同相关测绘仪器公司联合举办了9届学校测绘技能大赛,并在中国测绘学会举办的3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全国测绘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建立了大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测绘数据采集及内业处理工作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还能发现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测绘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测绘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培养,通过课程相关专题设计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数字测图实习为例,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举办一次软件应用比赛,让学生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扫描矢量化过程,还能在数字测图外业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软件进行大比例尺图式符号的设计,熟练掌握地物、地貌的绘制方法。结合学科专业竞赛,学生迅速从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一个企业工程师的角色。

(3)产教研结合,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产学研结合是途径,建立校外实践中心可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基础。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应挑选一些技术实力强、项目类型多的单位,这样的单位涉及的科研课题多、项目类型全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课题的机会,实践操作技术正规,可给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加强实践教学,我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测绘行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框架协议,共同制订了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方案,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将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到企业讲授,学生现场观摩和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工程设计、运营组织管理,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企业导师定期来校讲座或增设“工程实例型”选修课程,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指导集中实习或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突出工程教育,注重能力训练,以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科技开发及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极为有效。

(4)基于导师轮换制度的测绘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校内外实际的纵向和横向课题为依托,以项目总负责人为导师制度,导师轮换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各测绘小组间导师定期的轮流交换。通过校企联合的运作模式,项目总负责人做整体指导和讲解,实施分组作业的导师引导模式,各分项负责人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技术设计、现场踏勘、组织人员设备、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和成果提交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该类项目从开始到最后成果的验收的整个过程,也是宏观认知项目管理的过程,使学生100%接受工程训练和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同类型项目的把控能力[5]。

四、实践教学过程考核

学校和企业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监控与结果评议相结合,对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达标进行评估。任课教师(包括实验室人员、指导教师)对每门课程是否达标负责,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践进行过程评价和考核。实践考核对象应从实习小组细化到每位学生,全面考核学生的测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合理的考核机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6]。

五、结语

“卓越计划”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测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为实现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测绘学科工程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通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S].2009.

[2]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7.

[3]朱庆伟,孟鲁闽,留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4]马俊海,李秀海,冯守良.测绘工程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0,19(6):73-74.

行测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
测评;
网络学习

一、引言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教育迈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学习媒介改变,而且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在过去短短的三、四年间,“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式学习”“泛在学习”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热词。与此同时,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也逐渐进入高校的视野。所谓混合式学习指的是“电子或线上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模式”[1]。因为结合了网络学习和面授学习的优势,混合式学习据称能提高学习成效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满足感[2-6]。2015年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预测混合式学习是未来1-2年内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趋势[7]。然而,混合式学习并不意味着两种学习模式的简单组合。Launer[8]认为,影响混合式学习成功与否有五大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学习者和教师能否转变传统角色。然而,“多数学习者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因为对学习者自主缺乏了解,他们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难以应对自主学习环节”[9]。一些研究[10-13]也表明,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混合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Komarnicki&Qian[14]认为,“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因为师生、生生交流相对较少,距离感增加,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取得成功。”“虽然人们对学习者自主至今仍未有一致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其主要特征是学生除了能响应课堂教学外,还能对自己的学习承担主要责任”[15]。它包括:(1)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决策能力;
(2)实施计划的能力;
(3)反思及评估学习过程的能力[16-18]。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其测评方式“既可能让学生增权益能,也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动机”[19],直接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混合式学习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追捧之时,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实施网络自主学习及测评?这些问题是实施网络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希望研究结果能为我国高校设计混合式学习提供参考,为网络自主学习测评设计提供理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选取了笔者所在省份不同类型的高校6所,分别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和农林类的一般本科院校。各校随机抽取四个自然班的学生以及承担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或自主学习中心管理人员参加调查。为使抽样调查尽可能有代表性,笔者还利用暑期会议机会,调查了参会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分别来自浙江、湖北、河南、内蒙、甘肃等不同省份的。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他们如何看待现有自主学习模式?(2)高校如何实施自主学习项目及测评?实施效果如何?(3)教师与学生如何看待自主学习测评的目的、测评主体及内容等要素?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研究目的,在文献研究及访谈的基础上,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各一份。学生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22个题项;
教师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共13个题项。

(四)数据收集及处理

问卷于2015年8-9月发放到相关学校,共发放学生问卷1300分,回收有效问卷1248份,回收率为96%;
发放教师问卷400份,在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中,26份来自非本科高校,34份问卷显示答卷人学校未开设网络自主学习项目,因此,剔除这60份问卷,实际收到有效问卷237份,其中88.8%是一线教师,10.7%是学习中心管理人员,调查对象分布在6个省份的35所一般本科高校。因此,该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运用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多选题频数百分比。开放题则采用编码归类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及对自主学习模式的态度

学生对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计划决策、实施计划、反思与评估三部分均值落入中等区间内(3.07-3.35)。40%-60%的学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予肯定。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每一题项,有30%左右的学生既未给予肯定也未给予否定的回答。在这三个能力维度中,计划决策的均值最低(3.07)。40.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学习计划(题1),49.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改进学习有明确要求(题8),但只有36.3%和25.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题9)或能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题11)。相对其他两个能力维度,学生对自己实施计划的能力给予较高的评价。在实施计划的每一题项,均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运用学习策略(题2)、根据计划完成学习任务(题4)、适时调整学习方法完成计划(题10)以及调整节奏完成计划(题12)。在反思评估能力维度,虽然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评估学习效果(题7)或明白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题13),但不到50%的学生实施阶段性评估(题5)或反思、总结学习(题6)。仔细阅读上述数据不难发现,虽然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计划、实施计划或反思评估学习的能力,但涉及到具体的目标决策、时间管理以及阶段性评估及反思时,只有25.6%-49.8%的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这表明,学生的自我认知可能与他们的实际能力有一定差距。这一结果也印证了林莉兰[20]的研究结论。接受调查教师中,只有1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错”和“很好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的态度如下页表2所示。数据显示,认为该模式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的被选频次百分比分别达40.6%、27.9%和18.5%,而认为该模式“没有用”或“浪费时间和精力”被选频次百分比总计只有13%。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模式“比较适合大学生”“让他们承担起更多学习职责”“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给予肯定。当问及妨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时,学生的回答按频次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1)自我监控能力差;
(2)不太清楚学习目标和要求;
(3)不知道怎样学;
(4)缺乏检验学习效果的测评机制;
(5)基础太差,无法自主学习;
(6)认为自主学习没必要;
(7)其他(如下页表3所示)。上述数据表明,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1)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位。在实施自主学习项目时,教师指导或宣传不够到位,以致学生未能了解自主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3)测评设计不科学。Holec[21]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行为的一种倾向,而非实际行为,“学生掌控学习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下—比如学习,可能转换成实际的行为,但并不一定是此情景下的实际行为。”本研究调查结果支持上述论点。尽管接受调查的学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予较好的评价,但学生在实施具体的目标决策、时间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反思等策略时,情况并不乐观。而且,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以及学生反映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均表明,学生运用自主学习能力状况并不理想。这一结果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量表评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局限性。

(二)教师对自主学习项目实施及测评的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在自主学习中心开设了自主学习项目(87.6%),且有自主学习测评方式(90.7%),但只有12.1%的接受调查教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68.8%的教师认为实施效果“一般”。所调查学校的测评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39.5%)、学习频率(31.8%)或自主学习能力(28.7%)。60.7%的教师认为现有测评方式“不科学”或“不太科学”。教师反映自主学习测评实践中的主要困难来自:(1)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少(25.2%);
(2)学校对测评不关注(21.5%);
(3)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18.9%);
(4)测评工作量大(17.9%);
(5)不知道该怎样设计测评(16.5%)。上述结果显示,虽然多数学校都有自主学习的环境及测评方式,但测评的内容仍然是学习成绩或简单的学习频次统计,测评指标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教师在测评实践中的困难不仅来自他们缺乏自主学习测评的相关知识,也来自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教师问卷在两个方面与学生问卷结果对应。第一,高校在实施自主学习项目时,仍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不清楚自主学习目标和要求”“不知道怎样学”,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少”;
第二,自主学习测评仍缺乏“科学”“有效”的方式。

(三)教师和学生对自主学习测评要素的理解

数据显示,82%的教师和70.3%学生均认为自主学习测评的考核重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均认为自主学习的主要目地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2.5%和38.9%)。对于自主学习涉及到的其他能力,教师和学生的观点略有不同。在学生看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32%)可能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样重要。有趣的是,教师比学生更加重视提高网络信息处理能力(9.7%-1.2%)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6%-6.3%)。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重视这些能力,很可能是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年轻人,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远比他们老师想象的要好。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均认为,自主学习评价主要目标是:(1)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2)监督学习过程;
(3)测试知识和能力。有关测评主体问题,教师和学生观点不尽一致。教师的选择频次百分比依次为:(1)学生(42.7%);
(2)教师(26.7%);
(3)学习同伴(16.5%)和(4)学习中心管理人员(14.1%)。而学生的选择频次百分比依次为:(1)教师(72.9%);
(2)学生(16%);
(3)学习中心管理人员(10%)和(4)学习同伴(1.1%)。Little[22]认为,学习者自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思性过程中学习者自我评估发挥的作用。Dickinson[23]认为,所有的学习者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估,但有效、自主的学习者一定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估,并且意识到自我评估的重要性。本调查中学生对自主学习测评主体的认识,反映了他们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仍然没有转换角色,缺乏承担学习职责的能力。教师对网络自主学习测评的其他建议(开放题)还包括:(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2)科学定位自主学习课程目标;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

四、启示与建议

本次针对本科一般院校的网络自主学习及评价活动的调查,虽然样本覆盖面有限,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对我们设计混合式学习,特别是网络自主学习有一定启示。

(一)建立教师—学生互动的自主学习模式

学习者自主不仅涉及学习者因素,还涉及教师因素,能否实现既取决于学生能力,也取决于教师能力[24]。大量研究表明,国内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25-28]。王琛、国兆亮[29]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于在线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混合式学习的整体效果。Johnson&Marsh[30]也认为,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积极融入学生的网络学习并提供外部指导,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行混合式学习模式时,我们应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必要的干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Marsh[31]认为,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仍应是促成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融合的激励者和组织者。Launer[32]则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职责作了进一步阐述。她认为,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除了承担传统课堂教学的角色外,还应:(1)调节学习过程。提供学习时间框架,与学习者讨论学习目标,提供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大量的学习资料及学习方法,支持合作学习;
(2)为学习者提供如何学的学习策略指导;
(3)为学习者提供技术支持;
(4)协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5)激发学习者动机。

(二)建立“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的自主学习测评体系

20世纪末,以评促学在西方的兴起,并融入教育主流。与测量不同,以评促学测评的主要目地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调整教学活动和学习策略。Lamb[33]认为,以评促学与学习者自主在概念上有明显的交集。两者均包含自我管理(计划、监督与评估)和自我调节(管理学习并使自我管理有效的认知因素)的能力。因此,以评促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测评促进学习者自主能力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确定学生的能力高低,而是增强学习者自主能力的意识,增强教师对自主能力的了解,从而改进教学。以测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是国外近十几年来学习者自主研究的风向标。林莉兰[34]通过对国外近30年文献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后学习者自主研究测评范式出现了转向:(1)测评的价值取向由静态测量转向动态评估,测评的目的由甄别转向促进发展;
(2)测评标准由标准化转向个别化和多元化,重视学习者多元的自主能力发展方式;
(3)测评主体由教师评价转向师生共建,重视学习者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的理念下,测评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促进学习者自主的方法,它将评价与教学、评价与发展有机结合,通过诊断、干预和矫正,实现促进学习者自主的目的。本研究发现,所调查高校实施的网络自主学习在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方面普遍存在设计不当、效果欠佳的情况,与师生需求有差距,而师生对自主学习的目标、考核目的、考核内容、测评主体等问题的认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则说明,践行“以测评学,以评促发展”的理念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教师在职培训

行测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学校各年级、各教研组要树立教学思想和教学意识,努力保障和服务教学活动,为积极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我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以下基本要求:

一、计划要齐全。

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之规定,学校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除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等课外,你所兼任的科目:音乐、体育(包括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包括书法课程)、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地方课程、语文老师负责)环境教育(科学老师负责)、安全教育(品社老师负责),校本课程(6321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方案)。

计划要求: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科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计划必须有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进度(表)等环节。

除学科教学计划外,还要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培优辅差工作计划、“6321”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与方案(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工作方案)、小组合作教学计划与方案等

二、备课要规范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内容包括备课程标准,备学情,备教材,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检测等等。备课形式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规范撰写教案,提倡手写教案,备课要求: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禁止抄袭现成教案和课件。教学设计要做好圈、点、勾、画、批、注等,认真、规范地做好教案与设计的使用。

三、上课要扎实。

教师上课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扎实高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对学生“六会”(会听课、会表达、会阅读、会写字、会写作、会运算)学习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合理运用教学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教学一体化。课后要加强教学反思,积极改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打造实战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四、作业要适量。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五年级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最多不超过1小时,与家长沟通好,让家长做好监督。教师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作业评价要用等级与星级相结合,要有鼓励性评语,禁止出现分数评价。禁止教师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
禁止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矫正指导。

五、指导要科学。

指导包括课下辅导和课外指导。

课下辅导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对部分边缘生、后进生进行学科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要切实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树立迎难而上、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培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争着学、比着学”的学习劲头。辅“差”的同时,还要做好培“优”,各学科都要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辅导活动,培养本学科的专长学生,让我校各科教学全面开花。

课外指导就是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切实保障学生在家学习收获满满,真正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补给站”。

六、检测要及时。

检测包括书面检测、口头检测、动手检测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行测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实施对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高二年级学生646人(其中男生263人,女生383人)。

2.测试与强化练习步骤:(1)初始成绩测验与登记;
(2)初始数据统计,主要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人数与百分率等;
(3)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针对成绩较低的项目,制订强化练习计划和方法,并进行实施(四周);
(4)第二次测试并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5)针对问题调整并实施计划(四周);
(6)根据要求,随机抽取高二年级34名学生参加北京市第五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高中组)的比赛,将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始测试成绩结果分析及练习计划

我校学生测试成绩的及格率为91.95%,优秀率仅为7.43%,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立定跳远和台阶试验,立定跳远的优秀率仅为11.76%,平均成绩为71.44分,较次之项目为台阶试验,优秀率为34.0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五项内容中,台阶实验、立定跳远两项占50%的分值,台阶试验成绩涉及学生的心肺功能,但心肺功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针对分析结果我们制定了第一阶段练习计划:

1.增加了学生素质练习的时间,加大了素质练习的强度

周一至周五上午利用欢乐大课间安排10分钟的素质练习,练习内容为各种跳跃练习、男生的上肢力量练习和女生的柔韧练习。周一至周五下午安排30分钟的耐力跑练习。

2.每周两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安排10分钟“课课练”的素质练习

练习内容包括:力量、柔韧、跳跃、跑的专门性练习。四周为一轮次,每周一项,交换进行。

(二)第二次测试成绩结果分析及计划

严格按照制定的训练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经过四周的练习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成绩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1. 第二次测试成绩结果

第二次测试的结果显示,立定跳远及格率为96.28%,优秀率为22.67%,平均成绩为77分。握力及坐位体前屈及格率为96.18%,优秀率为50.77%,平均成绩为84分。台阶实验及格率为99%,优秀率为43.18%,平均成绩为85.9分。

2. 第二次测试成绩分析及练习计划

结果显示,台阶实验优秀率为43.18%,较初测成绩提高了9.13%,平均成绩分为85.9分,较初测成绩提高了4.7分;
立定跳远优秀率为22.67%,较初测成绩提高了10.91%,平均成绩为77分,较初测成绩提高了5.56分。数据对比显示学生的立定跳远和台阶试验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其它几项也都有了相应的提高。为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验成绩,我们又调整了练习计划及内容,制定的第二阶段练习计划如下:

(1)跳跃练习:跳跃能力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发展跳跃能力的方法。

①连续跳障碍: 障碍高度男0.84米,女0.64米,5-12个障碍,间距男1.5米,女1米。连续跳跃,过最后障碍后迅速快跑30-50米。重复5—6组。

②跳台阶:一次跳,男3-4节,女2-3节台阶,连续跳男15-20次,女10-15次,重复3-5组。

③蛙跳:连续进行10-15次为一组,重复3-5组。

④收腹跳:连续进行男15-20次,女10-15次,重复3-5组。

⑤立定跳:a沙坑扒沿跳,b设置高度远度立定跳,10次,每组做3-4次。

(2)握力练习:握力反映的是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的发达程度,为了提高学生的握力成绩,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练习方法。

①手指俯卧撑:4-5次,每次15-20个。

②曲臂悬垂:4-5次,每次30-50秒。

③攥握力器: 8-10组,每组100-150次。

④卷重物练习:3-4遍,每遍6-8次。

⑤手腕负重练习:5-6组,每组10-20次。

(3)柔韧练习:柔韧是身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人体完成大幅度运动的能力。柔韧练习本身就是由不适应到适应逐步的提高过程,停止训练,柔韧效果就会消退,因此要长期化、经常化、系统化,且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不能急于求成,以免出现拉伤现象。我们设计了以下几种发展柔韧的方法。

①腿部柔韧性的训练方法:压腿练习,踢腿练习,摆腿练习。

②腰背部柔韧性的练习方法:前俯腰,分腿前腑腰,俯卧直臂抬上体。

③肩背部柔韧性的练习方法:压肩练习,包括双人或利用器械。

④坐位体前屈的辅助练习:推压,拉伸辅助练习和适应仪器练习。

(4)增加了跑的练习:如跑的专门练习、30-80米的加速跑(4~5次)、200米计时跑(3~4次)、400米间歇跑(2~3次)、20~25分钟的耐久跑等。对学生进行心率的监控,及时调整练习次数和练习量。每次练习的平均心率达到160次/分钟。

对34名学生进行细致分组,先将学生分为男、女组别,再根据综合成绩将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三个水平组,又根据项目把同一项目较弱的学生分到一组,区别对待,分组训练、个别指导。加强了仪器的适应练习和技巧指导,每天集中研讨,分析学生,分析成绩,修改练习内容,调整练习强度,研究《测试》标准,自制体育器材,创新练习方法,确定训练目标。体育组不但要做好训练工作,还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及时和学生、班主任、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训练后的生理、心理反应,真正做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

(三)参加“北京市第五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成绩

10月25日,我校接到代表我县参加“北京市第五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高中组)”的比赛通知,高二年级为被抽测年级,随机抽取了34名学生参加测试赛(男女生各17人)。体育组又针对学生测试情况制定了第三阶段计划,调整思路,增加练习内容和方法,针对我们的薄弱项目加强练习。

最后的比赛成绩是:34名参赛学生以平均分92.98的成绩获得高中组冠军(表3)。其中,立定跳远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36.66%,平均成绩为85分;台阶实验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93.33%,平均为98.07分; 握力及坐位体前屈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76.67%,平均成绩为93.8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得到的结果表明,我们制定的计划与运用的体能训练强化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练习内容安排是合理的。通过练习,学生的腿部力量得到增强,立定跳远成绩明显提高;
心肺功能增强,台阶实验和肺活量测验成绩提高幅度较大;
肥胖率下降,正常体重学生数量增加;
体质增强,感冒生病的数量下降;
在体育模块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相应提高,自信心增强,更加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2.几点建议

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
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应用合理的练习手段;
长抓不懈,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坚持每天30分钟的跑步练习;
坚持“课课练”的体能素质练习;
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2]王茂琼.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董大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教学,200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