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五篇】

时间:2023-06-18 17:0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英国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之后,学校改进压力剧增,对于校长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校长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后,英国的校长培训制度经过了重大变革,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培训管理制度。其特征具体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五篇】,供大家参考。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五篇】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国;
中小学校长培训;
管理制度

英国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之后,学校改进压力剧增,对于校长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校长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后,英国的校长培训制度经过了重大变革,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培训管理制度。其特征具体表现在《国家校长标准》的制定、校长培训的组织管理、校长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

一、国家校长标准

为了促使所有的校长都具备相应的条件,1998年英国师资培训署在吸收全国各地及有关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意见,颁布《国家校长标准》。《国家校长标准》不分校长所在学校的发展阶段和学校类型,适用于所有的校长,对校长专业角色和领导技能等作出了明确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增强校长资格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变化,2004年又对《国家校长标准》进行了修订。

《国家校长标准》承认校长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就学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体现了校长应有的发展方向。它包含以学习为中心、注重领导能力和表现出尽可能高的专业水准三项重要原则。《国家校长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制订教师职业核心领域明确的要求;
在各方面帮助教师制订和调整职业计划并有效地工作以及制订旨在促进他们提高效能的明确目标;
保证所有人都能关注提高学生的成就和教育的质量;
帮助制订教师的专业和成就要求;
帮助专业化发展和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能够满足个别教师和校长的需求,充分利用时间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

《国家校长标准》将校长标准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即校长的核心目标、领导的主要效果、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技能和品质、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对于每个组成部分都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中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是《国家校长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核心目标方面,《国家校长标准》指出,校长要为学校提供专业的领导和管理,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都达到高标准并得以不断改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长必须确保全体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实现所有学生的潜力,有效地管理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是学校领导和管理的专业人员,要确立学校愿景和发展方向,保证实现学校管理和组织目标。校长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工作,保证所有人的机会公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整个教育系统方面,校长还必须有效地发展与其他学校、儿童服务机构、地方教育局、高等教育机构等的关系,以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学生创设卓越、优质的学习氛围,激发所有学生的较高的期望。

领导的主要效果包括积极的校风、高度负责的教师、成绩优秀的学生、支持学校和帮助孩子的家长、胜任的董事和高效的资源利用。

在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方面,强调校长所需的知识要不断更新,理解力要不断增强,并且要在每个领导的主要领域里显示出来。它包括教育质量、课程教学评价、领导风格与实践、全国的政策构架等13项内容。

在技能和品质方面,包括领导和管理人们为了共同目标奋斗、决策技能、交际技能、自我管理等以及可亲可敬、愉快、精力充沛、不屈不挠、自信、廉政等10项品质。

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涉及到规划未来、领导教与学、自我发展并与人合作、负责学校组织管理、确保承担责任、促进社区发展六个主要领域。每个领域都分别详细阐述了校长需要具备的知识(共49项指标)、专业品质(包括52项指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标准(包括48项指标)。这六个领域不分主次,共同展示了校长的职责。

规划未来指创设共享愿景和拟定战略计划。愿景表达学校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德目标;
战略计划保证学校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并对鼓舞和激励学生、教职员工以及学校内的所有成员起重要作用。

领导教与学表明校长的核心责任是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业成就。校长要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有效运用资源,设计好课程计划,保证学生良好的纪律和行为。这就意味着要对学生予以高期望,监督并评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创建成功的学习文化,以便于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充满激情的、独立的学习者,并且使学生热诚于终身学习。

自我发展并与人合作要求校长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够管理自己并和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促进专业化的学习型社区的形成。通过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持续专业发展,校长支持所有工作人员达到高标准。校长还要使自己拥有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拥有职务所需要的领导技能和行为,注重自身的持续专业发展。

负责学校组织管理指校长建立合适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并以严格的自评为基础,寻找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改进的方式。保证学校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组织和管理,来提供高效和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些管理责任意味着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校长应该同时通过与他人的有效合作,以建造成功的组织。

确保承担责任要求校长对相关群体负有责任,尤其是学生、家长、监护人、地方长官和地方教育局。校长有责任保证学生受益于高质量的教育。校长在法律上对学校管理机构、学校周围环境负有责任。“市场责任’意味着校长需要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去中央化’导致的责任意味着校长必须负责学校财政和文化的管理,使所有员工逐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责任是指校长必须在群英荟萃的地方‘智力超群’,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对变革作出响应,而不仅是反抗;
‘经营’责任是指校长必须是一名好的规划者,能够从策略上领导学校发展。”

促进社区发展表明,学校存在于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这样的社会情境对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影响。学校领导应该对学校内部和外部社区负责,以保证公平和权利。校长应当和其他学校合作,给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其他学校带来正面影响。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校长应当在战略和操作层面,与学生家长及所有与孩子茁壮成长有关的机构进行合作,致力于学校内外社区的工作。校长在更为广阔的教育系统中分享领导责任,应当意识到学校改进和社区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英国《国家校长标准》试图为校长专业发展和行动提供明确的要求,使希望成为校长的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使校长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它不仅用以招聘校长,而且用于评估校长绩效,指导校长专业行为。

二、校长培训的组织管理

英国政府对校长培训给予宏观指导,并不直接管理和控制。其具体组织管理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英国颁行《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以便于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和质量监控等措施。

第二,从大的培训路径看,英国的校长培训有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及其分支机构、大学和校本培训三条途径。英国校长培训机构不仅包括大学内部的相关培训机构,而且包括中小学校,在一些优质的中小学校建立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为校长进行技能训练和管理实践提供场所。培训主要由国家学校领导学院负责,政府、行业、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其机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项目管理部、网上教育部和研究部各司其职。

1998年《教师面临变革的挑战》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的设想。2000年该学院成立。受教育部委托,国家学校领导学院接替了师资培训署的有关职能,代表英国政府组织管理中小学校长培训,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费投入、组织协调、项目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培训研究、技术支持和管理评估等工作,成为校长培训专门的组织与认证机构。它依据地域特点和校长学习的实际,在西北部、东北部、中东部、中西部、英格兰西部、伦敦、西南部、东南部、约克郡等地区建立九个分支培训机构。其任务是:发展领导技能,继续实施教师培训署启动的三个校长培训项目并开发新的项目,包括覆盖领导的五个阶段的培训项目、战略项目、团队项目、出版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上提出相关讨论问题。每一种培训项目都是依据《国家校长标准》而设计的,只是根据参加者经验、知识和身份的不同加以有针对性的安排,切实适合校长需要。

第三,英国“学校与学院领导学会”(ascl)是代表全英国校长和副校长的专业学会和工会组织,它通过问题咨询、学术研讨、网络辅导、现场诊断、研究出版等方式对校长培训学习提供帮助,注重满足独特需求和进行现场问题分析。

第四,采取市场机制。一方面,从培训机构的角度看,培训机构通过公开招标评估而获得培训资格,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培训项目。另一方面,从校长的角度看,英国政府为激励校长参加培训,对每个接受培训的新校长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英国校长使用这笔资金自己选择培训单位,满足培训需求,不被选择的培训机构将最终被淘汰。这样促进了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有益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从上述组织管理特征可以看出,英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质量监控来宏观管理校长培训;
委托专门机构组织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和控制中小学校长培训,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是指导和合作伙伴关系;
各个地区培训机构在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培训项目研发、课程的设置、培训模式与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
大多数培训机构通过竞争获得培训资格和吸引受训者。一言以蔽之,这种组织管理通过《国家校长专业资格》的认定、培训机构的合理架构、专业学会的学术引领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充分运用,来保障培训质量并满足不同需求。

三、校长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第一,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在国家校长领导学院成立之前,英国校长培训工作主要由师资培训署承担,师资培训署设计、实施了三类校长培训计划。1995年启动校长领导和管理项目,为任职两年的新任校长提供培训,这是入职阶段培训,是面向首次担任校长职务的人士提供的导人性课程。校长领导与管理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校长理清领导与管理任务,发展领导与管理能力。1997年《国家校长专业资格》颁布,规定从2004年4月1日之后,任何想申请成为中学或者小学校长的人必须拥有校长专业资格证书,接受符合国家校长标准的培训。《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出台不久就被国会以法案的形式通过,成为英国初任校长资格审核的依据和指南。这是一个初级阶段培训项目,对象为有潜质成为校长的人士,是拟任校长培训。1998年,在职校长领导项目启动,它以《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为基础,为任职三年以上的校长提供培训,目的是要为在职校长提供富于挑战性的、丰富的专业发展内容。国家校长领导学院成立之后,校长培训的三个项目得以调整和充实,形成了职前、入职和在职校长培训体系。

第二,强调分类培训。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形成了从“校长候选人”到“资深校长”一套相对完整而又统一的培训体系,存在明显的分类培训特点。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的培训项目分为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反映着不同背景的受训者在学校领导事业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中职领导”为主题的培训项目,是为挖掘和发现中小学校长后备人才而设计的,培训对象是学校中的学科组、年级组等的中层领导,包含“从中层开始领导”“快通道教学”“领导路径”“建立领导台阶”“领导战略”等具体培训项目。以“准校长”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培训对象是副校长、校长助理或者其他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包含“国家校长专业资格”“未来领导”等众多项目。以“新任校长”为主题的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初次担任校长职务的校长,包含“早期领导”“新愿景”等众多项目。以“有经验的校长”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其培训对象是有经验、希望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的校长。这些不同的主题为不同层次的校长提供了培训项目。以“学校事务经营”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其对象是学校事务经营者和会计;
以“团队项目”为主题的项目,其对象是希望增强领导成效的领导团队;
等等。另外,英国还有为现职校长和愿做校长的人提供的“教育领导”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训。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培训地点和内容上注重实践需求。例如,“历时6个月至2年的‘英国校长专业资格’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仅9天,其中理论讲授不超过6天。将校长所在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求校长将研究学校自身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其次表现在培训方式上,“充分体现关注现实、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依据校长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校长角色转变的规律,实现了培训过程以问题驱动、参与思考、集中交流研讨、分散实践尝试、导师引领、个人网上学习等多种有效方式的结合,真正使培训成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再次表现在培训者队伍建设上,把有实践经历和经验的资深校长作为培训者的主体队伍,以校长的任职学校作为培训的主要阵地,将校长培训置于真正的实践经验与情境之中。最后表现在培训成果上。“关注实践性研究,要求校长培训结业时所撰写的论文必须以自身学校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注重实证性研究”。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业务管理 校本培训 管理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32-01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是校本培训的本质追求,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明确提出校本培训应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培训。从2011年开始,浙江省对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实施年度管理,省级培训管理平台也按照年度的方式进行登记。

对县域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管理首先是在顶层上进行设计,涉及到有关校本培训管理的组织、标准、流程、内容体系及相关的保障措施等方面。

在管理组织的安排上,进修学校选派有校本培训方面经验的校级领导分管这一领域,全员参与,全体教职工分成四个组(全县约40所左右中小学),老中青搭配,每组检查的学校有10所或11所,包含有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小学及职成技校,努力做到各种搭配均衡,有利于后期各组间的交流及提高教职工对各种类型学校校本培训的理解。

中小学校本培训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制定标准就成了对校本培训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校长的带领下,先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根据以往的校本培训管理经验制定初稿,经过多轮的研讨,最后确定了以“组织保障”、“培训管理”、“活动开展”与“培训效果”的4个一级指标及“学校规划”等17个二级指标,并列出了“评分标准”、“整档意见”、“分值”、“评分”及“备注”等栏目,完善了标准的整体格局,并对标准实施“二四级”打分制,同时进行评估检查前的培训,有效避免了不同组之间的分数差距。

校本培训工作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日常工作性工作,并且围绕年度计划安排实施,为规范学校有序开展校本培训活动,要求各中小学按照时间及时上报有关材料,同时加强过程性管理,建立“申报-立项-实施-督导-验收”校本培训程序管理制度,总体的年度工作流程分七个步骤,具体如下:1.整理上报计划(2-3月);
2.培训校本培训管理者(3月);
3.随机检查(4-5月);
4.上半年总结(7-8月);
5.年度检查(11-12月);
6.评分总结(次年的1月);
7.登分(次年2月)。在流程每个阶段的工作过程中,加强了各小组与所检查学校的互动与交流。

进修学校加强对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队伍的建设,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者培训,培养一批敬业精神好、政策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中小学校本培训辅导员,这对学校针对学校实际,科学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加强校本培训管理,规范校本培训操作,提升校本培训习得效果,打造特色培训项目,扎实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校本培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培训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是采用通知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4个分支进行构建。学校管理人员分别对本校教师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解与诊断,制定出符合学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规划与年度计划,并聘请教师给予培训。

教师进修学校的保障体系对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管理起着重要的支持服务作用,自校本培训开展以来,学校产生了一些关于校本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施研究》、《校本培训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农村校本培训的调研与思考》、《校长在校本培训中的责任初探》、《构建评估体系 深化教师教育》等,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同时学校建立了评比制度,通过年度评估与现场评比的方式,在优秀学校的基础上选出校本培训“星级学校”。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许多途径,校本培训也仅仅是其中的一种,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自身反思与不断的学习。随着学校快速发展,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校本培训方式逐渐向教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转变,县域校本培训的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2]肖川主编.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8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分制 县级教师培训 管理机制

《学分制背景下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研究》是在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邵东县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实情,综合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题经湖南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批准,成为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
振兴教育,教师先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振兴的基石。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每一位教师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2011年11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湘教发[2011]61号),对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指导性意见。党的十也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在当前这种历史条件下,教师培训机构要适应时代需要,实现工作转型。

我校在2012年底对参培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的教师对学分制并不了解,50%的教师对学分制的了解一般。针对教师培训管理,教师反映的问题集中在:①工学矛盾突出;
②培训经费短缺;
③培训实效性有待提高;
④学分制管理需要加强。在新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学分管理,充分发挥县、乡、校的引领作用,构建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县级管理机制,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明确的回答。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建立完善的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机制,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培训的机会,进行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进行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本着“重任务、增实效、创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克服教师培训内容单一、效果不佳、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解决教师工学矛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拓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县提供师资保障。这是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探讨教师培训的管理机制的构建,结合省内的学分登记管理办法,摸索出教师培训管理的有益经验,发挥“县―乡―校”三级联动功能,确保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落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教师培训管理的科学理论,这是课题研究的长远价值。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从实际出发,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实施学分制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
细化学分管理项目,将学分制管理运用到教师全员培训、学历提升教育以及校本研训中,确保全县教师本周期内有机会修满360学分;
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包括人力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全县教师培训架构优质平台;
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快速、和谐发展,为实现邵东教育强县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县教育局的政策指导功能。县教育局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教师培训文件精神,制定配套的措施和政策,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将学分制作为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手段,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的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形成制度,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师训经费按全县教师工资总额的1.5%纳入财政预算,为教师培训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同时县教育局在教师培训中还应发挥指导、监督、评价的功能,将教师培训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全县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2)研究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转型。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树立“师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在一线中小学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以一线中小学名师为主体组建教师培训团队,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创建大校本培训体系,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真正实现从原来的直接培训向全方位的服务转型。

(3)研究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定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级教师培训的指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我校提出“精心指导、精致管理、精细服务、精确评价”的基本要求,坚持“四到位”:一是指导到位,把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在县域内以开放、长远的眼光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合理规划和设计,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尤其加强对中小学的校本研训进行有效指导。二是管理到位,教师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审核、教师培训学分的登记、培训档案的整理等都需要认真对待;
坚持“一切为了教师成长”的宗旨,为教师培训提供软硬件保障,培训后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积极探索培训的新形式(课例研究、行动研究、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训),细化各项管理,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三是服务到位,树立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承担项目的规划、课程的开设、师资的提供、信息的共享和后勤服务的任务,构建教师培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计划制定模式,采取“联合”、“托办”方式等,在教师中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构建为基层教师服务的立体化网络;
四是评价到位,我们以学分制为抓手,着重探讨从科学、合理、全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培训工作的成效,力争教师培训后,从师德、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四个方面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培训的“高水平、细服务、优效果、好形象”。

(4)研究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构建“县―乡―校”三级联动机制。三级联动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乡镇中心校、一线中小学的能动作用,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体系。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宏观调控,在全县范围内统筹管理、做好教师培训的各项服务工作;
乡镇中心校中观管理,落实教育局的政策,做好宣传,建设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校,为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保驾护航;
一线中小学校微观组织,在五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5)研究在学分制背景下,创造性地构建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机制。一是人力管理,包括培训者团队管理和学员管理。在研究中加强培训者团队的管理制度建设,如任课教师准入制度、专家(名师)资源库、教师评价机制等;
对学员管理,我们将强化学员约束制度、激励制度、成果评价制度。二是评价管理,包括对学员的学习评价和培训者的评价。学员评价主要从师德、教学技能、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让学员参加培训后真正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培训者的评价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和参培学员的综合评价,实时监督培训者的培训表现,促进培训者自我提升。三是服务管理,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注重课程的设计、运行和开发,做到按需施训,通过完善教师进修学校网络建设,为教师培训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建立一批优秀的教师培训基地和一线教学名师资源库,进一步强化后勤服务和经费保障制度。四是激励管理,以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各中小学为辅助,通过教师参加培训期间的综合表现评优评先,同时评优评先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学分登记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变教师培训“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得参加培训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将以上四项管理融入学分管理之中,依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进行细化,创新学分登记管理机制,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科学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形成制度,让县内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完成360学分。

(三)、创新之处

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构建“一制双线三级四位五新”的管理模式。一制主导:以学分制为主导,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有效促进教师培训。双线配合:县教育局政策导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双线协调配合,保证教师培训收到实效。三级联动: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宏观调控,乡镇中心校中观管理,一线中小学校微观组织,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体系。四个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评价到位,四位一体,保障教师培训有序有效进行。五项创新: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建设培训基地校,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探索培训新模式,构建大校本研训体系,实现五项工作创新。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在2012年底,课题组用自编问卷对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推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2013年4月中旬,课题组深入四个实验基地校进行调研,了解一线教师对学分制管理的想法,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收获了教师的建设性建议。

行动研究法。边工作边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改进―总结评价”六个步骤,让我们的课题立足于教育第一线,立足于课堂。我们选取两市镇一完小、两市镇四中、杨桥镇和仙槎桥镇三中“一镇三校”作为实验基地。四个实验基地能充分体现办学上的示范性,教学上的指导性,管理上的科学性,发展上的前瞻性,建设成为学分管理的实验室。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把培训基地校逐步建立在一线中小学校,用于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同课异构研讨、培训成果展示、主体论坛、经验交流和培训跟踪服务等活动,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一个示范性窗口。

文献资料法。查阅我国教师培训资料,在文献中发现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和应对策略,深化课题的研究。北京、沿海江浙发达地区的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将结合县域内实际,有选择性地将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以推动我县的教师培训的发展。

2、实施的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时间(2012.10―2014.10)完成。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2012.10―2013.03)。做好课题申报的各项工作,完善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2013.03―2014.06)。课题立项后进行全面的研究,深入研究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的创新、内容的选择、资源的开发,研究“县―乡―校”三级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教师培训的人力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等。在研究中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力争圆满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4.06―2014.10)。

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预计在2014年10月系统归纳,提升研究成果,完善研究的理论建构,并结题请专家组验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01.

[2].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2011.11.

[3].邓仕煌、薛剑刚.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1 前言

信息化教学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生动有趣的特点,可以有效改变以往“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有效克服传统教学培训方法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参与度不足的缺点。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各种党校教育和培训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党校干部培训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2 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培训质量

党校干部培训的信息化要求我们对教学观念进行及时更新,此外,还要不断革新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形成系统的运行机制。我们必须要构建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党校干部管理培训体系,重视培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加强日常培训工作中的信息监督控制,提高管理系统的反应能力,促进相关信息的分流管理,并最终实现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其次,构建有效的培训信息管理平台,重视党校干部培训过程中的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作为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管理系统的核心,培训管理平台同时具备了制定培训计划、进行学籍管理和考试、成绩管理的功能,其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信息管理过程。通过使用培训管理平台,我们可以逐步实现党校干部培训计划的信息化管理,使培训计划的制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开展培训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培训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省略中间很多不必要的环节,为培训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培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培训管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最后,加强对培训信息的监督控制,促进培训质量评估的网络信息化。培训质量直接体现了党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反映了党校的办学能力。我们必须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对党校培训情况开展多方面、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我们要有效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制定党校干部培训质量的评估标准,加强培训质量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完善党校干部培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打分、征询意见等方式开展信息统计和整理工作。[1]通过信息化管理培训,我们可以及时挖掘党校教学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备课工作,完善教学方法,促进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为培训监督管理人员的具体培训教育工作提供改进建议和相关参考依据,促进总体培训质量的提高。

3 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党校培训教育数字化数据库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开始被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党校图书馆必须要顺应历史发展形势,及时转变服务理念,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高度重视图书资料的实际应用,主动为党校干部、教员、学院提供全方位的数字信息服务。其次,重视调研工作,从多个渠道收集各种文献、信息资料,形成具有党校特色的信息化数据资源库图书馆。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党校培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科研的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收集,将相关信息进行组织和统计,整理成系统的数字资料,对图书馆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有效补充。现阶段,很多省市级的党校图书馆在技术人才上十分缺乏,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力量相对还比较薄弱,要想构建通用的大型数字数库是比较困难的。党校图书馆应该在中央党校的统一领导下,综合考虑本地区本党校的具体实际,构建地方特色鲜明的专题数据库图书馆,为党校系统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提供保障。最后,注重党校之间的协作,提高文献信息资料的共享率。数字化图书馆是依托于网络建立起来的,不会受到地理空间的影响,只要具备网络,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它的访问,因此,我们必须要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数字化建设的目标,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2]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要想提高资源共享率,我们就必须要注意做好协调分工,在中央党校的统筹规划下,促进全国各大党校系统力量的有效集中,团结合作,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共同构建一个通用的大型数字化图书馆,在防止图书馆数字化重复建设的同时,促进党校系统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高。

4 促进党校培训教育管理机制的规范化

我们要将信息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资金投入及信息标准等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规章制度,为党校干部培训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的信息规章制度可以帮助我们对党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一个统一的认识,帮助我们将党校的信息化发展理论成果进行有效地贯彻落实,满足党校在信息化过程中的需求。促进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完善不但是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规范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依据。我们要重视党校信息制度构建工作中的发展规划问题和资金投入问题,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信息标准,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根据信息化规章制度开展党校培训管理工作可以防止信息化发展中的盲目性,避免“一阵风”建设,减少经费紧缺和标准混乱、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意义。

5 结语

培训学校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及时有效的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学校发展规划与办学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新课改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本年度我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并作为学校工作的立校之本、强校之路、兴校之策。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教育局的统一要求,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校长为培训第一责任人的校本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本校的培训功能和优势,实现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校本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生命活力,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校本培训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从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培训内容。从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全面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2、针对性原则。坚持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管理的探讨。

4、差异性原则。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的不同特点,因人制宜,分层培训。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培训,做到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以促进这些教师快速成长。对45周岁以上教师培训,做到从基础入手,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

5、协同性原则。对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高职称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行校内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整合;对外与兄弟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6、开放性原则。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使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四、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三爱”教育为主线,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1)专题讲座:以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主题,分阶段进行深化培训,建构教师的自我道德意识;

(2)行动研究:抓“叙事教育故事”的研究,在研究中激发教师真心爱教育、真情爱学生的情感,寻求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3)自我修正:把“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引向深入,在反思中提升认识,在行为中见证成果。

2、教师专业素质培训

(1)落实校本培训目标:完成教师专业素质培训任务,重视过程与评估记录,保证参加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学有所获。

(2)专题研讨、专家视频讲座:针对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分别制定校一级、教研组一级培训专题。结合农远资源定期开设专家讲座,重点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

(3)教研训一体化:以“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为主,研究真问题。以此带动教师学科专业教学技能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优化与高效。

(4)课题研讨:以制度为保障,定期举行课题研讨活动,以深层的科研推动力拉动课堂教学改革。

(5)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和骨干教师的力量完成校本培训目标。

3、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1)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资源库利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整合等。

(2)网络应用培训:利用校园网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文化共享。比如,设立网上论坛进行在线交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学习与互动,让网络文化融入教师的学习与研究生活,年轻教师通过个体培训,完成网络培训任务。

4、班主任培训:

设定专题,针对我校学生的成长需要(特别是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关的心理、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等),确立研修专题,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一个学期一个专题。倡导班级管理有效而富有特色的方式,让更多的班主任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特色;定期举办特色管理经验介绍,让更多的班主任脱颖而出。选取班主任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的教育叙事研究。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有序管理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宏观指导、提供资源、制定措施、建立评价机制等。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做到校本培训内容、人员、时间、场地和经费“五落实”。校中层干部、各学科教研组长和校骨干教师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具体做好四项工作:①制定校本培训制度;②师资队伍建设;③组织校本培训;④负责校本培训效果测评。确保校本培训责任到位、管理到位、辅导到位、培训到位,使培训工作有序、有效、扎实的开展。

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2、制度健全、档案完全

校本培训能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

(1)严格执行校本培训制度,规范培训

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学时、学分。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学习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证书登记制度和学时登记制度,保障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正常有序、顺利地开展。

(2)建立档案登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