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传递教学在基础理论的知识传授上具有优势,便于教学组织和课程评价,活动教学模式在实操能力培养上占据优势。有研究者根据知识的分类,提出演绎系统知识的学习通过传递教学来实现,而活动教学主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制图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工程制图论文范文第1篇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传递教学在基础理论的知识传授上具有优势,便于教学组织和课程评价,活动教学模式在实操能力培养上占据优势。有研究者根据知识的分类,提出演绎系统知识的学习通过传递教学来实现,而活动教学主要是以传递经验缄默性知识为主;[2]也有研究者认为活动教学是侧重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的教学,因此活动教学法需要结合多种教学形式使用。[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活动教学法需要考虑同课程类型、教学目标,需要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需要强调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考虑实际环境和教学条件以及活动资源的有效性,否则活动教学法不仅难以体现其发展功能,反而费时费力,影响教学效能。所以研究的重点就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到结合点,从而使得各自的优势融合。[4]
二、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融合的制图教学模式
工程制图是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以正投影理论和“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国家标准有关规定为基础,研究绘制工程图样以及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的一门课程。[5]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计算机绘图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图和尺规绘图有机融合,删减了画法几何部分的内容,辅以多媒体课件,注重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徒手绘图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轮机工程后继课程中学习有关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各种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的原理,船舶常用测量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正确使用和安装方法,各种计量单位及换算等打下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图示能力、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绘图能力,并结合后继课程的学习最终使学生掌握和具备必需的轮机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传动和机械零件、船用仪表及单位换算等轮机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STCW公约和国家海事局关于船舶操作级轮机员与本课程相关的适任标准。本文以轴套类零件图(见图1)的授课为例说明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融合的制图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包括轴套类零件的表达方法、尺寸标注、工艺结构及技术要求。1.创造学习“情境”“情境”是在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时存在于学习者内部和外部的事物和状态。[6]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轴类零件图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及依据零件图加工轴类零件的过程,为此可让学生观看轴套类零件加工过程的录像,以创建实际的学习“情境”,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又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积极。2.归纳讲解教师对学生所观看的轴加工录像中蕴含的理论知识点和加工过程知识点进行归纳讲解,并引申出轴套类采用哪些视图表达及如何进行标注。3.对比教学激发兴趣轴套类零件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这类零件结构的主体是由具有公共轴线的数段回转体组成,一般起支撑转动零件、传递动力的作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比不同的轴套类零件结构特点,结合尺寸注法,讨论寻求如图2所示的最佳视图表达。4.观察录像了解工艺结构根据设计和工艺要求,在零件表面上常带有键槽、退刀槽、砂轮越程槽、轴肩、倒角、圆角、销孔、螺纹及小平面等结构。由学生依据观测所得讨论各种工艺结构的作用及意义,然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理论。
三、结语
工程制图论文范文第2篇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首先提出实际工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步步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互动教学。具体教学过程见图3。从图3中可看出,汉川市某水闸工程问题的抛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达水闸的形状和大小,启发学生选择正立面图、平面图、左立面图和局部大样图的表达方案;
水闸表达方式的初步确定,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具体表达方式,启发学生着重表达水闸的内部结构,再导入剖视图、全剖视图、半剖视图、阶梯剖视图和局部剖视图,各自的概念、标注和画法,以及它们的尺寸标注。最后通过例题完成整个教学。
2问题教学法效果分析
问题教学法通过几任老师在近3年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应用,效果显著,得到了老师、学生的一致好评。
2.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近三年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两个专业五个年级500人的学习效果调查,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5年一共发调查问卷500份,学习兴趣提高的有479份,占问卷总人数的96%,到课率为95.3%,比其他课程到课率提高近4%,及格率达95.2%,比其他课程提高5%,优秀率为15.5%,比其他课程到课率提高近4%。
2.2使课堂变得活跃、生动,互动增加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
问题教学法将传统的灌输式,老师单一讲解、学生被动上课,变成了学生与老师一起互动,一起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出谋划策”95.8%学习效果提高的有480份,占问卷总人数的学生积极参与,用以前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再导入新课内容。这种十分自然的、不知不觉的衔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程的学习变得容易、学有所用了。使枯燥的、被动的教学变得生动活跃了。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2.3使理论学习与实际工程很好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工程制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绪论 教学 制图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1-01
绪论课以其概括、简介性的方式置于开篇之初,其篇幅之短小,往往成为我们忽略其重要性的原因之一,《机械制图》绪论课也不例外。《机械制图》是工科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门工科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第一门与所学专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这就必然赋予它的绪论课专业入门向导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学科背景了解甚少,大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来上课。作为老师要珍惜这种热情和兴趣,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和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把学生引入―个崭新的知识海洋。因此,在绪论课上不仅要介绍课程基本情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认知该课程。为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
1.精选教学内容
绪论课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去准备,使头脑拥有丰富的资料。如阅读画法几何奠基人蒙日的著作,了解画法几何学诞生的背景;
博览我国图形发展的灿烂历史,以及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图学方面的飞速发展等。只有自己了解了才能给学生讲的透。但同时绪论课教学课时有限,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还要精选教学内容。通常绪论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为什么要学”的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图纸的地位和作用。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语言,是相当重要的技术文献。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各行业及国际间的交流将会愈来愈多,而图纸是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设备的加工运输安装以及维修都离不开图纸。要让学生明白,将来他们走出校门,不仅要会操作使用专业设备,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关于要“学什么”的问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分别给出一幅图画和一幅简单的零件图,比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之后,告诉学生什么是图,什么是图样,最后指出机械制图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课程。
“怎么学”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机械制图”这门课对初学者要建立空间想象比较困难,所以在第一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反复思考,多想象、多练习,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另外,要给学生树立强烈的标准化概念,把国标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也引入绪论中讲述,强调国家标准作为《机械制图》的技术法规,几乎贯穿于制图教学的各个环节。
2.丰富教学手段
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绪论课教学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凸显制图绪论课的趣味性,比如播放介绍图学历史与发展的图片、动画、视频。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在制图行业中的应用,向大家展示三维绘图软件的强大功能。课堂实践教学证明,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了解图样所示零件的加工过程和由于制图、识图造成的废品及事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图样是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文件。这样学生会对整门课程有一个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搞好教学,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配合。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抵触情绪大,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则始于绪论课。在绪论课上,我们要根据本课程特点,善于给学生卸压,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机械制图》课相对独立,以前的基础对于学习这门课影响较小。因此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是处在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加以努力,每个人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同时,学生对老师也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形成,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上得如何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绪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绪论课的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是可以随便带过的事情,而应想方设法,花大力气把它上好。
参考文献:
工程制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
课程内容及特点;
教学方法及理念
《建筑工程制图》是工程界的语言,是工程技术人员必掌握的一门技术,高等教育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绘图与空间想像能力,能用图示方法表达建筑体,为后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本人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对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1. 课程的内容
《建筑工程制图》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原理”和“建筑工程制图”这三大部分。其中,“制图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制图规范、制图工具的使用和几何作图等,而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制图规范、图幅、线型、尺寸标注以及常用的制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投影原理”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基本形体的投影、曲线及工程中常用的曲面、形体的表面交线、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轴测投影、阴影与透视投影等,有些内容虽然在实际工程中有所运用却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掌握,如:轴测投影与透视投影。“建筑工程制图”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建筑装饰施工图和给排水工程图等,种类较多且要求不一,知识量广且复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工程中常用到的内容进行着重的教授。与此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施工图,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做不同要求,如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工作中常用且重要的图纸,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够熟练地读图,而且还应该更准确、熟练地绘图。
2. 课程的特点
建筑工程制图是土建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建筑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能力。该课程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2.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建筑工程制图》实际上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在掌握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绘制工程图,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习惯,并严格按照国家制图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绘制建筑工程图。
2.2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建筑物的形状、大小、结构、设备、装修等只用语言或文字不能描述清楚,而图纸可以借助一系列图样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将建筑物描述清楚,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可以通过图纸,把建筑物的外表形态、内部构造等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能够通过阅读图纸理解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
2.3知识点多。建筑工程制图国家标准中有很多规定,如线型类型,尺寸标注方法,建筑施工图的表达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在建筑工程图纸的绘制过程中必须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
3. 教学的改革[3]
3.1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建筑工程制图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必要结合,把培养重点放在读图和绘图能力上。从建筑工程制图的知识体系来看,它主要以几何学理论为依据,以投影理论为基础,通过投影准确地确定各视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正确地表达图形。所以对投影理论的掌握是学习建筑工程制图的重点内容。除此以外,所有形体都源于基本体的组合,因此基本体组合的研究则是投影理论指导下的重点学习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自始自终围绕着基本体的存在进行,内容设置上也以基本体为基础展开、深入、渐进。在内容的具体安排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以正投影的基本性质为切入点,在投影基础部分贯彻以基本立体为主线的内容体系。在教学中,图物之间的转换由浅入深,多轮交替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图示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1.2把平面与立体相交、立体与立体相交视作形成组合体的不同方式。在图样中将组合体的各基本立体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表达清楚。从内容上看,立体截交及相贯与组合体的形成方式有明显的相同或相通之处,把截交及相贯归入组合体部分后,交线内容的重点就由画法转化为形成,既贴近工程实际,又突出和增强了以体为主线的改革思路,简化了平面与立体相交、立体与立体相交的内容,节省了学时。
3.1.3在形体分析法中,利用树状结构图示法,分层描述组合体中子形体或基本体的形状、各基本体间的组合方式、相对位置,使得画组合体视图、读图基本方法之一的形体分析法图示化,形体构成的层次分明、直观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分析、构思、构型能力。
3.2教学方法的改革。简而言之,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在实践这个环节上,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3.2.1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融入电子课件。通过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本课程中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空间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空间形象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3.2.2注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观察、阅读他所能见到的各类实际工程图样。
3.2.3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一些课程教学配套的电子教学软件,在设计上注重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和形象化,并在技术上加以实现,完全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和校园局域网上教学。
3.2.4网络教学。健全的网站提供网络课程、网上指导答疑、网上虚拟模型库、网上虚拟实验等,使学生随时通过网上教学进行自学。
3.3教学理念的改革。
(1)传统的建筑工程制图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能力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只强调课后练习,其结果是教师费力,学生难以接受,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职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应坚持引导启发、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培养能力的原则。
(2)一般来说,在建筑工程制图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讲课并不难,困难在于解题。虽然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大量解题来实践,但若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精心策划、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无疑会帮助学生缩短这一过程。在习题课中,教师应围绕讲课的基本内容,选择适当的习题,通过提问或讨论,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布置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扩大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
近几年来,我们对《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建筑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将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继续对本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米兰.工程制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38-40.
工程制图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3)
【摘要】TRIZ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该理论作为系统的方法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现在将其融合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掌握TRIZ理论并在机械制图的实践中加以实践,可很大程度上提高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效率,有利于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实践经验,在工程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TRIZ理论;
机械制图课程;
教学方法
0绪论
在机械设计制造、土木建筑等工业工程中,图样是指导生产、加工和制造、检验等全过程最重要的技术文件之一。工程图样与文字、数字一样,是人们表达设计思想、交流设计意图、记录创新灵感的重要工具。因此,能够准确读懂图纸信息,熟练绘制工程图纸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一种技能。《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及相关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它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同学们毕业后从事设计生产、科研项目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如何开展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使工程专业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的理论和方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对于这一问题,TRIZ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将会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方法论上的启发。基于TRIZ理论,开展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非常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1TRIZ理论
所谓的TRIZ,是俄文单词“解决创新性问题的理论”首字母的缩写,对应的英文为TIPS (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它的中文意思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该理论是在1946年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阿利赫舒勒及其同事提出的,其目的是把它作为研究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过程中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和法则。他们通过研究分析世界近几百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并综合运用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 TRIZ 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可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该理论进而阐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即将已有解决方法建立知识库,问题可通过选择类似的方法得到解决(类推)。而对于一些可能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创新性问题),也可以从现有专利中总结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模式,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进行解决,同时反过来它又可以扩展类似问题的知识库。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综合运用,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就大大加快了,与此同时,创新产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如果将TRIZ 理论推而广之,运用到其他学科和领域当中,那么它对指导其他学科实现研究方法创新“自动化”,推进学科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讨论TRIZ 理论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基于TRIZ理论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
工科类学生进入大学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工程性质的课程就是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它是本科新生的学科平台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这一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空间分析问题和空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正确的思维引导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将三维空间的几何模型在二维平面上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初进大学,刚刚接触机械制图,空间模型以及三维到二维的转化的思维才开始建立,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作业无从下手,时间一长就会觉得课程比较枯燥,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如何将这些枯燥的原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讲授出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建立空间的概念。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TRIZ理论作为一种极为有限的发明问题解决方法,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教师在课程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中穿插TRIZ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科学发明探索中灵活快速地掌握专业课程。TRIZ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可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就从空间逻辑思维的培养、TRIZ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教学、TRIZ创新思维与空间问题解决 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空间逻辑思维的培养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要求学生对以往形成的物体,进一步加工改造而建立新的形象,要求培养学生的形象构思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而将TRIZ理论应用于课堂的创造性教学却是教与学、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并重,教、学、做三合一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通过软件把自己的构思准确快速表达出来。而徒手绘图又可以训练学生对投影关系、投影规律的掌握和巩固,加强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快速表达设计思想。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中要注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生动和的相对位置、组合体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装配图等章节的内容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动画和文字于一身,图文并茂,使得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交流式教学法转变为交互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这就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大幅度提高。同时,运用多媒体工具演示教学,生动的flash动画、视频等紧密地与绘图和识图相联系,既可以使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很好地训练,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也会使学生想象的难度大大降低。
2.2TRIZ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教学
TRIZ理论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这首先表现在它成功地定义了空间几何模型以及内在的拓扑关系,快速确认和解决几何元素之间的联系和矛盾,而且它是在空间逻辑规律及思维发散的发展过程中运行的。因此,将TRIZ理论要点应用到课堂中,可加快空间思维的进程,提高模型建立的速度。具体来说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定义空间问题模型和待解决的拓扑关系;
对复杂问题模型或复杂的几何拓扑关系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更好的创意;
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制图实践强调投影表达,制图表达唯一,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等练习,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建立不同的空间模型,进而获得不同的解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而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是第一个阶段,思维发散可以使空间分析稳步有序地进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逻辑关系,学会空间分析方法。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课程后,通过设置专门的工程制图实践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投影制图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制图能力,并且能很好地从发散性思维进行收敛,正确分析空间几何问题。
2.3TRIZ创新思维与空间问题解决
TRIZ理论中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每传授完一个基础理论知识便可进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采用TRIZ理论创新的具体方法来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九屏幕法就是一种(下转第225页)(上接第146页)TRIZ理论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具体内容是,从当前系统出发,找到当前系统的超系统和子系统;
当前系统过去和未来;
超系统和子系统的过去和将来。由技术系统、子系统、超系统以及这三个系统的过去和未来组成九个屏幕。这是是一种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在绘图教学中,在图形复杂学生难以形成正确有效的空间想象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根据TRIZ创新思维,利用九屏幕法,考虑问题的超系统。比如多边形表示的平面,可以利用另有一种多边形表示,线段的延长线,这些都是当前系统资源的超系统,我们可以考虑应用超系统资源进行解题。九屏幕发是分析问题的一种十分有效地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分析问题之初便能牢牢地把握住解题的方向。可以将我们能够利用的解题资源全部分析出来,克服了传统思维方法的惯性,从而摧毁传统思维方式的屏障,使学生空间思维形成的进程大大加快,机械制图的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进而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模式势在必行。机械制图课程作为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更应顺应这一趋势,以期实现自身形式和内容的改革。TRIZ理论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将会一改传统枯燥僵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方法与内容的突破和创新,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而其他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否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秀娟,裴金萍.画法几何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2]蔡萍,孔松涛,等.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3).
[3]杨廷双.TRIZ 理论入门导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