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就显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山奇石课文教案【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刍议;
想象能力;
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虽然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就显得举足轻重。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设语文环境,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强化感受,发展思维和语言。例如,在教学《桥》一文时,我借助多媒体设备演示咆哮的洪水吞噬一切的场面,震耳欲聋的洪水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本中的人们形成恐惧的共鸣: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像吞噬生命的魔鬼,死亡在逼近,可“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激发学生想象,同时启发学生“假如你就是那个老汉,说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都说出了同一个信念:老汉不能走,因为他肩负着保护群众的职责;
老汉不能走,因为他心中还有牵挂。老汉的高大形象屹然显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
二、拓展课文,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本空白,在教学语文课本的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例如,我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小白兔最后说的那句话:“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然后续编故事:假如你是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你会怎么做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中,课文以狮妈妈对懒狮子说的话结尾:“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却没有交代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的表现,这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我让学生在认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这个问题展开补续想象,使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思想教育。
三、利用插图,激活想象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仅单是文字说明,而且开拓儿童的想象。”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配有插图,教师有序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展开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熊住山洞》时,很重视图画的作用:课文中写到“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每一个季节的描写,课文都配有美丽的图画,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体会小熊为什么“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的原因。在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住在山洞里的小熊一家在急需木头房子的时候,小熊是怎样说服爸爸不砍树木的,爸爸又是怎么回答的。在学生利用图画进行思考的同时,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入推动了学生的想象。
四、灵活运用省略号,发挥学生想象力
课文中有些省略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往往这些省略部分是学生丰富想象的源泉,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文的结尾写到: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说黄山的奇石还有什么样子的,让学生给那些新奇石起名字,并且用肢体语言将新奇石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黄山奇石“奇”的效果,还可以将黄山奇石的特点深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惊叹于黄山的神奇的同时,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第2篇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的“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一些词语。(出示:潇洒挺秀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天然盆景 千姿百态)
师:谁来读一读?(强调“遒劲”的“劲”是后鼻音)
2.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写谁的?(黄山松)
3.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你对黄山松的了解吗?(千姿百态、奇特)
4.黄山松究竟“奇”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这个答案。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追求简单,追求有效,以一组词语导入对新课的学习,既有效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引导学生走进对黄山松“奇”的探寻中。
二、 分层品奇
1.品“形”奇。
(1)“黄山之美始于松。”来到黄山,欣赏奇松,最好的去处便是玉屏楼了。(出示第一句话)
(2)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玉屏楼,欣赏一下楼前悬崖上的“三大奇松”。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描写“三大奇松”形态的句子。(板书:形)
(3)思考:一边读着文字,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看看从画面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它们外形的奇。
(4)学生交流。(边交流边出示三个具体描写三棵松树姿态的句子和三幅松树的图。)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5)探寻:这黄山的松在外形上“奇”在哪里?它们的“名”与“形”有联系吗?(不同的“名”正是由不同的“形”得来的。)
(6)点拨写法:作者又用什么样的写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黄山松“形”的奇?(作者丰富的联想)
(7)再读这些句子,体会联想的妙处。
2.品“神”奇。
(1)三大名松的形态很奇特,人们的想象也很奇特,它们的顽强的生命力更是神奇!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划出词句,找找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写写自己的感触。
(2)交流。(出示句子及一张扎根在石缝中的迎客松的图片)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图文对照,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它们顽强的生命力。
(3)引导: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现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4)重点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点拨:迎客松年代久远,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石缝中,屹立在黄山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可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请大家发挥想象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 ,还是 ,迎客松总是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八百多年来,迎客松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这就叫做“饱经风霜”。
(5)升华:这样的艰难经历只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吗?它经历了50年、100年、500年甚至800年呀!这时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迎客松?是啊!这就是它的精神。难怪迎客松如今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
(6)仅仅是迎客松饱经风霜吗?陪客松、送客松也是如此,让我们在读中感受到它们独特的精神。
引导学生读出书中描写它们的语句:
迎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陪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送客松饱经风霜,却始终——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在哪里?在对文本的咬文嚼字中,在对文本的扣词析句中。对于文中黄山松的“奇”,应层层剥笋式地讲深、讲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形”的奇,“神”的奇,以感受黄山松“奇”的特点。
三、 整体读奇
1.音乐渲染,美读奇。
同学们,这些奇特的松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一首首优美的诗。咱们一起来读读。(出示,生配乐朗读)
迎客松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
却仍然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
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图文对照,诵读奇。
(1)我相信黄山松的奇特和美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一边看着图,一边试着背诵。
(2)(一边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一边相应地出示相关的语句。)
①迎客松姿态 ,枝干 ,虽然 ,却仍然 , 。它有一丛 斜伸出去,如同 热情地 。
② 陪客松 ,如同 ,在陪同 。
③送客松 , ,游人把它比作 。它向 ,好像 。
(3)只出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图片,请同学们做小导游,介绍它们。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黄山松“奇”的基础上,以诗的形式让学生读出这份“奇”,以图文对照的形式,让他们试着诵读出这份“奇”,以做小导游的形式,让他们内化出这份“奇”。
四、 想象写奇
1.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实在黄山还有很多奇松,它们千姿百态。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姿态的黄山松。
2.现在我们就亲眼目睹一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播放一组图片)
3.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其中的一棵树,展开想象,也来写一写。
4.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该重视双基的训练。抓住空白,展开想象,课内练笔,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写中感受到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奇”。
五、 总结全文,点出“情有独钟”
黄山的松,形态如此奇特,精神令人敬仰,如此奇特的松,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不,只有黄山。这样的松,黄山独有;
这样的奇,黄山独有;
这样的神,怎能不令人称奇!这样的奇松,真是让人不得不——情有独钟。想着这样的松,带着这样的情,让我们最后再读一次课题吧!
六、 布置作业
1.创意广告词: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第3篇
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黄山奇石的相关风景图片,并对黄山作一简要介绍,这样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而整体的感知,此时板书课题《黄山()石》,让学生根据对图片等的观察,来将这个题目补充完整,在文章题目上巧妙留白。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填充了秀丽、奇怪等词。在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一起来阅读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黄山的石头,是如何来拟定标题的。从而带领学生展开了主动而积极的认知活动。
二、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想象是思维的核心,是发现的基础、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就文字表面来学习,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充分的想象,在想象中自由翱翔,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品质的增强与培养。课文中一些关键性词语与段落有很大的留白空间,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重要契机。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要运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联系文本,展开想象,去深刻体会与感受。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更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时,我让学生思考“除了文中所描写的还有哪些生物也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留白,让学生在基于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大自然,从而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运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现代教学提出小学生虽小,但他们并不是成人的附属、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有着与成人平等的学习独立权与自,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构建生本教学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独立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教材的复制者、学生学习的保姆,事无巨细,全部细细咀嚼后“喂”给学生,而是要学会点到为止,学会冷场,运用留白艺术,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心存困惑、心有疑问时,不要急于抛出答案,而是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摆脱以往的惰性思想以及对教师的依赖性,而能进入自主探究的积极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在学习《争吵》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可莱谛明知安利柯故意弄脏自己的本子,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揭穿安利柯呢?面对学生的提问,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运用留白艺术,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没有了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代之以学生的主体阅读与积极思考,这样更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掌握了学习的重要方法。
四、结语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融合策略;
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六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体现在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逐步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再加上我们的有效指导,就可以让农村孩子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更为重要的是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5.改变了我们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正确处理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小学的教学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不过我们也需要冷静的对待融合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万全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
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黄山奇石课文教案范文第5篇
人教版教材遵循教育规律,立足于小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着眼于时展趋势并精心选编。教材上下十二册共计360余篇文章,其中不乏绚丽多姿的自然环境之美,如《海底世界》《林海》《观潮》以及《海上日出》等,又兼有感人至深、触人心扉的社会与人性之美,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春蚕》《她是我的朋友》《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以及《我的爸爸》等等,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从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其阅读训练仍有待于完善,其对于个人理解与体验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态度以及兴趣的培养。由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兼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于偏重训练知识技能,同时又受到以往应试教育理念影响,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情感与感性的培育,创造性与情感性不足。还有的教师担忧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或美感熏陶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造成不良影响,担忧学生知识技能因此而缺乏系统性,却未认识到审美才是语文教学本质所在。总而言之,学生在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更积极地去学习语文知识技能,最终构建并完善自身知识架构。
二、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课堂的有效策略
1.对课堂教学方法加以完善
教师应对语文教材文本加以充分利用,突破以往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协调统一。应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帮助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采取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将以分数为重点转移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重点上来,引导学生对文字的魅力有充分感受。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投放出多张黄山图景,有日出时掩映在云雾中山峦,有云雾散去后一望无际的澄空,有暮霭沉沉中连绵到天涯的云海,还有点点苍翠点缀着的陡崖峭壁,其中不乏仙桃石、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以及猴子观海等著名景点,学生观看图片演示后显得兴致盎然。笔者随即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分组探讨:《黄山奇石》中的“奇”字指的是什么呢?请与其他同学讨论后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是惊讶、惊异的意思,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令人难以预测或者出人意料的,甚至还有一位学生在和其他同学讨论的时候提出了“奇”的冷僻观点,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当然,不少学生也给出了“少见的、特别的”这一比较贴切的答案。在此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分组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课堂行为也显得更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如今,信息技术已深入班级,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当中,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灵活地进行信息技术整合,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直观生动的艺术形象,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感悟语文的魅力,同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创建的大语文教学观情境,建构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在阅读审美愉悦中完善学生的美感,引导学生进入审美胜境,以美育人,以美育德,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综合发展。
3.合理构建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