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18 20: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自从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教育系统开展“廉文荐读、读书思廉”的读书活动以来,我认真拜读了《史林正气集》、《砚边清言》、《廉政小小说——中国廉政文化丛书》等书,对照当今的教育现象,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思想品德职称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五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廉文读书心得体会

自从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教育系统开展“廉文荐读、读书思廉”的读书活动以来,我认真拜读了《史林正气集》、《砚边清言》、《廉政小小说——中国廉政文化丛书》等书,对照当今的教育现象,感受颇深:

是不是反腐倡廉的对象理所当然地只是身居高位的行政官员?是不是反腐倡廉的内容理所当然地只是那些疯狂敛财的亿万数额?

那么,我们教师的腐败在哪里?教师的腐败当然是在教学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老的思想已经把教师的职责诠释得清清楚楚了。反过来,把我们自己放在这个定义上来看看,有多少人合格呢?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考评机制,连课都不好好教的教师,肯定不在少数。是何原因?应该源于现今的教育制度,也源于教师自身。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特别突出了“师” 的地位和作用。自古教师与“天”“地”“君”“亲”是同一地位的,可享受任何特权的。对学生,教师可以有等同于父母的权利。而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后,结果怎样呢?学生是越来越自由了,对教师也越来越不尊敬了!以前,我们在老师面前唯恐做错事的心态,恐怕现在的学生心中再也没有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老师,还算什么“灵魂的工程师”?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能用心教学吗?不用心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质的腐败吗?

年轻教师有晋升职称的压力,有了很多除了教学以外的硬性指标,缺一不可;
职称晋升后的教师又想名利双收,又想占据优越的学校。于是,不知不觉离开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原点,“心较比干多一窍”,千方百计地“补”习,“考”好成绩,“写”论文,“上”公开课,“指导”学生……

如果为了职称、为了名利真正来比教学水平,比综合素质,应该不算是什么腐败的事情。腐败的是,在学校里混的一小撮人,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孩子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安全意识漠不关心,对教学、科研更是不屑一顾,职称、名利却样样想通过各种手段与别人“平起平坐”,甚至要“高人一筹”。更有甚者,自誉“与世无争”,视一切为粪土,除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只求度日、退休、安度晚年,同样置学生的学业、人格发展于不顾……回首一生竟想不出到底做了哪些真正有益、有意义的事!

还有,学校领导作为教师的一份子,同样存在着腐败,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教师们腐败。学校领导不能带领学校整体发展,而只照顾几个重点学科,就是一种腐败;
一天忙不完的会议,不能引领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样也是腐败;
除了帮助教师造假应付检查就是被动地承接上级部署,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更是一种腐败……

于是,一向被称为“清水衙门”的教育圣地——校园变得越来越污浊了,连小学生在学校就要经受“廉政文化进校园”之类的社会考验。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退步?

人们给予教师太多的甚至是最崇高的美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确实是一项崇高的职业。过去,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为社会所尊崇,教师的“两袖清风”亦为民众所称道。

所以,是教师就要做一个甘于清贫、道德高尚的人,不想道德高尚、不甘于清贫就不要做教师。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既然为人,就要做一个活得有意义——有道德底线——活着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随时问自己:“你还活着吗?”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古人说得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不患年不长也。”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只怕自己没有一个为人称道的好名声,而不怕自己活不长。可见,古人把名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作为教师,更要随时随地都应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都应该以良好的品行、人格、气质、情趣来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注重自己品行的修养,就应该孜孜不倦地向品行好的人学习、交朋友。当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总要同周围的人甚至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打交道。在交往过程中,别人总会给你留下某种印象,有被你称道的东西,也有令你厌恶的东西。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被动的,总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被你称道的东西,你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它;
令你厌恶的东西,你就应该唾弃。以品行好者作样板,把大家的优点都学过来,融入自己的品行中,你就会被众人喜欢。

我们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贪利则毁名,切记重名莫贪利。要处理好名和利的关系,做一个深明义理的人。在中外历史上重名轻利者不乏其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秉公无私”的屈原,“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等等,都有很强的名誉意识,并以此加强自己的品行修养,促进自我完善,使得后人钦佩并效仿。

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因此,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能仅看他表面上是否懂得了某种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最关键的还在于,他是否把这种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质,这点尤为重要。

严于律己,离不开不谅“小恶”。所谓“小恶”就是大家常说的犯小毛病。“小恶”因其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是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小毛病不以为然吗?其实,我们常讲的自我批评,自我解剖就是指要重视解决“小恶”的问题,否则,就不可能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看到“小”是相对的,“蚁穴”虽小,但久而久之,千里之堤可能毁于一旦;
医生做手术,哪怕还有一点点病菌没消灭干净,也会引起溃烂,甚至危及生命;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恶”不可小看。“小恶”不是凝固不变的,努力克服它、纠正它,它会愈来愈小,以至消失;
放任它,忽视它,与其和平共处,它就会由小变大,成为祸患。平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放松思想改造,慢慢滑向犯罪的深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刘备曾给儿子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遗言,我们后人也应把它铭记在心。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我们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加强;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46-01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快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在社会上存在着个别不和谐因素,拜金主义、个人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也污染了学校这块净土。一些教师沾染了不良习气,师德失范,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日前媒体相继曝光了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伪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合肥学院团委副书记汪昱身陷艳照门丑闻、湖南警察学院教授刘一兵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涉嫌收受参评人员贿赂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事件,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是高校教师,虽然只是个别教师的个体行为,但损害的却是教师这个群体的声誉,玷污了高校教师在公众心中本该有的美好形象,也透视出高等教育发展中师德建设的疏漏。社会哗然,人们嘘唏,在质疑如果师德失范若此,那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会不会合格?

除了这些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的“重磅新闻”,师德建设的疏漏、缺失在高校教师日常工作和教学中也有所体现。一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丢弃了对“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这样的信念追求,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抛在脑后,将一切付出视为“商品化”,与利益回报有关的事才有动力,没有利益的事不去做、推着干,追功逐利,“红烛”精神消失殆尽,漠视了教师应尽的职责。自我要求放松,对教学工作怠惰敷衍,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需求不关注,上完课就走,全然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工作失责。有的教师重业务,轻政治;
重教书,轻育人。有的教师自身仪表不符合职业规范,言行举止做出出格的举动。教师的言行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貌,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高校应注重师德建设工作,加大惩治力度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德才双馨”的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高校应把师德建设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中去,在加强教师队伍业务建设的同时强化师德教育。推进依法治校,从严治教,下力气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严惩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维护教育形象。

二、教师在实施“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所谓“德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应当珍爱自己的声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牛文起曾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即使社会上有些不良风气,教师也没有师德不端的借口和理由。”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在种种诱惑面前要做到洁身自好,要有抵御歪风邪气侵袭的能力,要像鸟儿爱惜自己羽毛那样爱惜自己的声誉。身为一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始终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甘于淡泊名利,自爱自尊自律,笃信严谨治学,悉心关爱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三省吾身”,以身作则,严于律已,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做学生信任的良师益友。

三、教师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像失去根基的浮萍。教师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加强师德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文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担负起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历史使命。

四、高校应搭建有效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

1.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举办文艺汇演,通过小品、歌舞等演出形式歌颂弘扬人民教师的崇高师德,让广大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

2.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评选“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大力表彰优秀教师,树立师德典型。组织“弘扬高尚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师德。

3.运用校园网、校报、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校园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将教书育人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加以宣传和推广,弘扬高尚师德风范,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做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学习模范,争做先进。

五、建立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

对师德事迹突出、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学校应授予“师德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给予表彰和突出的物质奖励,在教师职务晋升、职称晋升、干部选拔、培养进修等方面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

六、建立完善师德考评制度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鉴赏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

《文学鉴赏》 是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它虽不具有《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地位,但同样在提升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文学鉴赏》课因其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文学鉴赏》是通过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工具,获得对这些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和理解,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并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从而影响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人格的流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通过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和享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因此,开设《文学鉴赏》课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一、目前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们不仅希望高职毕业生拥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希望它们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了必备的人文素养。而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却在遭遇瓶颈。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没有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而是认为类似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这类的基础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路。他们认为就业是王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最核心和关键的。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过多地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普遍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在:其一,缺乏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识能力,有些学生甚至是黑白不分,一切都以“钱”作为衡量的标准;
其二,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浑浑噩噩,毫无斗志,缺乏人生理想;
其三,个人意R比较严重,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协调、配合的意识比较差等等。这些对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且非常迫切需要通过《文学鉴赏》这类课程的教学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关注,而《文学鉴赏》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学鉴赏》课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学鉴赏》课本上选取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目,阅读和鉴赏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很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孝”道,《弟子规》中讲到:“首孝悌,次谨信”,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无法践行,又拿什么来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又如“诚信”,《论语》中提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的就是诚信之于立人、立德的重要性。又如“爱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描述的都是一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再如“坚强的意志”,司马迁受宫刑后还能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创作,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曹雪芹历经多年,先后经过五次修改完成《红楼梦》的创作,他自己也曾戏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通过《文学鉴赏》课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对高职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不起到促进和教育作用。

2、《文学鉴赏》课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生不可能是温室里的花朵,永远躲在老师和学校的庇护之下。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些人生的考验与磨炼,他们就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与才学,具备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而通过《文学鉴赏》课的学习,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学生们就会学到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文学作品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旺盛衰史,又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里面包含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服饰礼仪、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启迪自己的思维。

3、《文学鉴赏》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当高职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各种压力时,由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轻则孤独苦闷、悲观失望,重则自闭厌世,甚至轻生或杀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感情和健康的心理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而《文学鉴赏》里的优秀文学作品大都闪耀着古圣先贤们的精神光辉,它们为同学们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图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显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欢乐与困难对人意志的磨砺,对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健康心身具有重要的作用。

4、《文学鉴赏》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责任缺失、道德沦丧也随之而来,许多人的价值观变成了金钱至上、为钱是图。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下,如何通过学校教育重塑社会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学鉴赏》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局,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文学作品中对反面形象的塑造,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的识别真善美、假丑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5、《文学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衡量W生人文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通过《文学鉴赏》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汲取古圣先贤们的思想智慧,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大象太重,无法称称,曹冲就改称其他同等质量的东西。人掉进水里,通常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则想到了使水离开人。口渴了,我们是把水倒进嘴里喝,乌鸦则想到了填石子让水位变高的方法。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也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三、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学内容:选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

自古至今,中外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名篇数不胜数,而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学鉴赏》课课时非常有限,若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文学鉴赏》的功能,就需要授课教师和教材的编者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选取经典中的经典来赏析。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青年。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色彩、声音、图画、动画等形式,使授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文学鉴赏》课中,老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意象、形象,但往往这些形象不够立体,缺乏一定的生动性,辅之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些文学意象更加的立体、生动、形象、具体,学生赏析后就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掌握这些文学作品的意境。

3、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学生对作品意象和意境的感知、理解、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文学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应该是鉴赏活动的主体。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和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地剖析和思考,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教育陷入困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当道,人格操守、责任担当逐渐缺失。阅读和鉴赏优秀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晓辉.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读书与评论,2008(8)

2、张楠.试论文学鉴赏教学在司法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1)

3、代智敏.试论《大学语文 》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9)

4、任焕茹,任翠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5、王俐婷.论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从国内开展培训的情况看,不论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称的层次,还是技术工人岗位的不同分工,但从岗位培训的类型看,则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范性的岗位培训;
另一类是非规范性的岗位培训。这两类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因类型不同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相异处。

1.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性岗位培训是指在已制定岗位规范的前提下,依据规范要求,对上岗前、转岗和已上岗任职但未达标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上岗任职资格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具有一次性(或分阶段)进行学习、考核、发证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长、办学形式较正规、系统。所以规范性岗位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教书育人途径,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采取系统政治课的形式,以系统灌输的方法进行。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通过正规的面授教育,对受培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鼓动、对话等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垂范、环境影响、多渠道教育等基本形式。由于规范性岗位培训是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正规和系统,并且办班时间、办学形式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较长,所以,可采取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
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共产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三方面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许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规、条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应在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按照岗位培训规范的要求,根据受培人员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有侧重、程度不同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③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总的控制,因此,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而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该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调节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引导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现,是彻底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人们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群众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思想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人民群众是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但,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就不是一般群众所能做到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灌输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出来的。当时,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鼓吹工人运动“自发论”,不愿做艰苦的政治宣传工作。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列宁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自发论”的影响。有人认为,“灌输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治以前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是对的。现在工人阶级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文化程度也高了。尤其是企业中的中青年职工,都是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再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瞎子戴眼镜———多一层”。所以,不需要坚持“灌输”了。这是“自发论”的变相形式。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根本提高虽然是以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对广大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走上贪污、受贿等犯罪道路的职工不是大有人在吗?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广大职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看,虽然吸收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职业道德中许多合理成分和有益的东西,但它在本质上毕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因而不可能因袭历史上已有的职业道德演变而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崭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④由市场经济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打破“三铁”,实行人事、劳资制度等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转变各项运行机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和职业素质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种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产生一些富余人员。这些人不仅面临着待岗、转岗和上岗的“三岗”培训,而且在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震荡。因此,必须采取系统灌输和过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系统灌输中,针对一些职工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进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的教育;
针对部分职工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问题,系统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
针对富余人员中对立情绪大、“破罐子破摔”,易发生矛盾激化的问题,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开展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

2.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非规范性岗位培训,又称之为适应性培训。这类培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的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滚动的、渐进的、应急的,经过培训和考核一般不需发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短,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所以,这类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上专题政治课的形式,以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进行。因岗而宜、专题教育,就是根据受培人员的岗位特点,针对其岗位思想政治水准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的需要,对受培人员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诸方面中的有关专题教育。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除受规范性岗位培训中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影响外,还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性质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性质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且不需发证。这就决定了该类培训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为集中等特点。所以,要以系统政治课的形式对受培训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其内容的容量也不允许。因此,只能采取对受培人员施以针对性强,重点较为突出的专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非规范性岗位对象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对象是部分岗位比较划一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工作的性质相对比较一致,因此,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也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受培人员只能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继续工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工程教育由于是学历教育后的又一教育阶段,而且是贯穿在专业技术人员一生的活动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由于继续工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科、系、专业设置,而是目标集中的课程的短训班或研修班,其专业性又很强。因此,应区别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1.大、中专见习生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大、中专毕业生自院校门进入企业门起,企业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见习期培训和实习教育。我们称对他们的这种培训和实习教育为他们的企业继续工程教育的起点教育。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刚从院校毕业进入企业,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在院校的时间较长,加上这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因此,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进取心、事业心不强和贪图舒适工作、贪图享受待遇等不良思想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种种思想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途径,采取示范和谈话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育人,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听劳动模范成长的报告等,采取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和示范法等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企业和本岗位工作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育人,就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设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建立党、团组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走访、谈心、节假日团聚、开展联谊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优秀见习生评价活动并给予提前转正定级和精神物质奖励等环境熏陶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技术人员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比较高,且所参加的短训班或研修班专业性和专题性很强。因此,必须根据短训班的专业内容或研修班确定的研修专题,以与短训班或研修班的专业或专题相关的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授课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职工学历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中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工学历教育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既具有企业职工教育的重点,又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即,它必须设置政治课,又必须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职工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采取上政治课的形式,以比较正规、系统灌输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学历教育中,由于大专和中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课时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自学加讨论、实践育人等方式,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组织学历教育中的大、中专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参与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展览、展销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行动能力。

四、职业技术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企业内各级各类技术工人进行本岗位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培训。由于这类培训受企业内部工种繁多和技术等级层次的影响,而且由于各技术等级内工人的年龄、文化、思想政治、职业技术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因工种因人而宜;
其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必须依据其技术等级标准中的要求来进行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其途径除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外,还可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企业文化育人的途径,采取自我教育法、文化熏陶法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就是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专题讨论、知识竞赛、讲学活动和操作技术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以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方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发挥企业群众组织和各种宣传阵地、文化设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培养企业精神和审美情趣,以文化熏陶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五、现场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中的现场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业务技术、操作技术技能及产品的难点、重点项目和环节的应急性培训。由于现场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而且办班时间较其它培训时间极短。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育人的途径,采取随机性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随机性教育,就是根据现场教育的课题,依据受培人员思维走向的重大变化及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变化及现状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受培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德;
管理道德;
师德滑坡;
师德建设

作者简介:兰徐民(1956-),男,山西新绛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系,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09-02

一、师德问题事关重大

所谓师德,乃教师的职业道德,即指那些不成文的规定教师(广义的教师,包括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者、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育服务工作者,下文统称为教师)行为是非的社会公认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必备品质。其内容涵盖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个人品德修养、职业情感、职业精神、职业操守、人格影响力乃至作风仪表、言谈举止、甚至板书笔迹等诸多方面。它是社会对教师业者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业者应具有比其他业者更高的道德品质。一个社会,教师群体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道德品质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学术、学风、校风、教学科研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影响到整个教育行风、教育形象和社会风气与公德的好坏,事关重大。为此,必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师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

二、师德滑坡令人担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广大教师以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对传承人类文明、创新知识技术和引领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必须承认,随着改革的深入,进入急速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由于拜金主义盛行,受各种利益的诱惑,不同利益阶层或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着的假劣、坑骗、贪腐、权钱色交易、潜规则等丑恶腐败现象日益严峻。[1]在这种大环境下,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反映到高校,对师德师风造成了严重冲击,致使现阶段高校部分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育人道德、学术道德和管理道德严重滑坡问题。

1.教书育人品德严重下滑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敬道学高意识不强。部分教师潜心钻研、攀登学术高峰欲不强,在专业上不是务实求真、好学深思、精益求精,而是务虚求荣、投机取巧、简单重复,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科研缺乏创新力。

(2)敬业精神不足。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从事第二职业赚钱和“学术走穴”等牟利活动,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

(3)解惑育人观念淡薄。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缺乏认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观念没有真正树立,只管照本授业,不注重解惑,不爱生,也不关心育人,更不善于用观念开导、情感沟通、排忧解难的方法来解决学生中的有关思想认识问题、情感问题和知识疑难问题,而是敷衍塞责。

(4)为人师表作用丧失。部分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是以身作则、笃行身教,而是自由散漫、行为松懈,甚至以教谋私。比如,擅自缺课减课请人代课、随意调课停课迟到早放、任意评卷打分评奖评优;
胡乱向学生推销教材、复习资料和各种商品,甚至权学、钱学直接交易索要钱财,或者利用学生家长的权力或财力谋取个人私利,如此等等,师表尽丢、尊严尽去。

2.学术道德学术风气严重败坏

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

(1)科研异化。在把科研课题、编著教材和论文数量多寡与职称、奖金、经费提成、提拔、荣誉,甚至住房等物质利益直接挂钩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导向下,一些教师为科研而科研,为论文而论文,低水平重复研究拼凑撰写一些毫无新意、毫无特色、毫无价值的所谓研究报告、论文、著作与教材。撰写的目的仅作为领导向上汇报业绩、参与高校排名和教师个人评职称、扬名气、获奖赏和敛财的资本,对科技增量毫无贡献,对知识传播和文明传承毫无作用,对国计民生也毫无用处。

(2)学术造假不穷。一些教师为了年终考评能过关和晋升职称,每年必须得有“东西”拿出来凑数,否则会因考评不称职而被扣奖金、无资格评优评模、无资格晋升职称,甚至降级聘用或下岗。一些教师迫于完成各项考评指标而常年忙于争课题、跑项目、写文章,导致科研造假、论文抄袭、著作剽窃等学术造假丑闻层出不穷。教师因此而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越来越差。

(3)学术交易成风。有的学者型的领导和活跃型的教授在校际间相互被邀请作高价的所谓“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蔚然成风,年复一年进行学术交易,互换利益。

(4)学术官本位严重。在大学行政化、官场化的体制下,有人认为谁当了校长、院长甚至系主任谁就是当然的学科带头人,享受高人一等的教授级别,不是教授的也会动用一切可掌控的资源尽快获得教授或相等于教授的研究员职称。

(5)学者关系圈子化。一些权力型的学者和靠近权力的学者热衷于拉关系、划圈子、搞团伙和排斥异己。在平时开会、阶段考评、年终总结等活动中常常相互吹捧、互拍马屁、相互交换利益;
面对利益荣誉,默契配合、共享好处,互荐自己人拿奖得优,自然形成利益联盟,互惠互利。[2]对于真正站讲台做学问、敢讲真话并坚守自己人格而不善拍马屁的学者不是故意刁难,就是被边缘化。

3.管理道德意识严重缺乏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管理失德。在教学和学科建设管理活动中,相当部分院校有教研室从不开展教研活动、有学科组从不开展学科讨论,院系领导早已忘记平等地开展教研活动、学科讨论和相互切磋学术观点是何种品德,习惯独霸学科建设的话语权与决策权,由此导致在专业设置、新课开设、学时分配、教学计划制订、精品课程筛选、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硕博点的申报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学评奖评优等方面作出一些明显不科学、不公平、不道德的决定。比如,按领导个人的臆想开设新课和特色专业等。

(2)科研管理失德。在科研项目立项、成果鉴定、教师职称评定、研究生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研究机构设立与经费划拨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科研评奖评优等学术管理活动中,少数顶着各种耀人头衔的教授或领导把持着学术、学位和职称评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评审不坚持三公原则,不是客观科学、实事求是而是凭熟人、看关系、金钱交易,甚至公开索贿,把职称能否晋升、项目能否立项、论文能否发表、答辩能否通过、学位能否授予、优秀能否评上、奖励能否获得等同关系软硬、送钱多少或“潜规则”直接挂钩。

(3)学生管理失德。几乎每个院校都有类似的规定:如果学生考试作弊,一旦被抓证据确凿,取消学位。表面看来这是严格治校,其实背后涉嫌找人拿钱换证。轰动全国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李姓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取消学位而自杀就是典型案例。[3]

二、师德重建刻不容缓

师德滑坡的病症是腐败,病因在体制。重建师德必须对因治疗,针对大学的体制性弊端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多措并举、综合整治。具体来说,除了通常一般的做法,如加强对教师的选聘准入、职业道德培训、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和日常跟踪评价管理以及发挥师德模范的典型引领作用、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等措施外,最重要的是狠抓六大建设工程。

1.狠抓反腐体系建设工程

高尚的师德是同一切腐败现象完全对立的。师德缺失往往只是作风问题,属于道德层面,而腐败则是违法乱纪,属于法律层面。连最起码的遵纪守法都做不到,谈何师德?所以,强烈呼吁把反腐败引入高校,坚决惩治高校的各种腐败现象是保持教师队伍师德高尚的前提条件。若腐败不反,缺德不穷。而反腐败则必须推崇思想。的“群众路线”思想同西方民主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根治腐败最有力的武器,没有理由舍己求洋或弃之不用。

2.狠抓管理道德建设工程

欲提高师德,首先必须提高管理者的管理道德(简称官德),即提高管理者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行政文明程度和管理决策的公平程度。若高校各级各类管理者的管理道德缺失,所作出的各项管理决策明显欠公平,总是小部分特权者、亲近者收益,大多数人吃亏,年轻教师等弱势群体总是不能从出台的各项政策或决定中获得好处,则师德难以提高。所以,师德建设必须与官德建设结合起来。为官者必须牢固树立管理道德意识,深刻认识手中的决策权与道德有关,务必做到慎重用权、公平用权和文明用权,应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推动我国社会的管理文明、行政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步伐。

3.狠抓制度建设工程

制度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维护良好的师德师风必须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尽管教师践行职业道德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靠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来养成良好师德。但仅靠自律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制度约束。只有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能确保师德品质。鉴于目前尚缺乏一套科学、可行而又效果良好的师德保障制度体系,为此建议,现阶段师德制度建设应先从修订完善《教师手册》入手。册中明确规定各类教师岗位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必备品质、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违反后的惩戒和申诉等约束性内容,人手一册,并通过培训、讨论、考试、当众承诺等教育形式以端正师德师风。

4.狠抓以人为本建设工程

在狠抓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必须狠抓温暖工程,加强人文关怀。教育是服务性产业,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服务。高校的全部工作就是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服务。[4]人本建设要求高校管理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事事以教师学生为本,把教师学生看做是学校的主人,处处尊重和关怀教师学生,依靠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一切工作都是为教师学生服务,切实维护教师学生的利益,及时解决教师学生的困难和后顾之忧,为教师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自觉地加强德性养成,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5.狠抓教师评价建设工程

教师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引导、规制着教师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对师德有着促进和制约的双重功能。[5]科学完善、先进可行的评价体系对提高师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看科研课题、论文、论著的数量和级别,级别等于质量,课题发包单位和刊物与出版社的衙门级别越高,科研质量就越高。这种数量化、行政化评价的负面导向直接导致了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的败坏,滋生出各种形式的学术造假、舞弊和交易等学术腐败行为,其结果不仅使科研变味异化,而且又因教师忙于伪科研严重影响了教学。这种评价制度必须改变。以笔者之见,科研评价主要应看是否有创新或有新意(即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体系、新结构或者新表述等),应改变简单的数量评价为有创新或有新意的代表作评价,改变阶段准成果评价为最终成果评价,改变结题即刻组织专家评价为延期滞后由市场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应看教学效果和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应改变学生评、同行评、领导评的所谓综合评价,实行学生评价一票肯定;
对于一般教学型院校应改突出科研评价为突出教学评价。

6.狠抓大学改革再造工程

师德建设的成效取决于上述五大建设工程的成效,而五大建设工程的成效如何有赖于大学改革的推进步伐和力度。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农业的大包干责任制改革成功了,城市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成功了,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成功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有计划地进行,但大学改革至今没有真正起步。师德问题是伴随社会改革发展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强烈呼吁,以目前正在开展的师德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大学改革。对现在大学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教师考评、学生管理、招生、考试等各环节进行全流程再造,通过科学的组织设计和制度设计重新构建一个有助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教师发展、师德提升的现代大学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川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师德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5-30(3).

[2]张鸣.中国教育病了吗?[M].第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