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天净沙秋思意思【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18 20:40: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1篇秋天到来了,天空越来越高,空气清新多了,正是梧桐树叶沙沙沙地落在地上。我们踏着树叶走在路上,也听到沙沙沙的响声。在大山深处,看着那红红的落日,从山那边落下。周围的云彩红红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天净沙秋思意思【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天净沙秋思意思【五篇】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1篇

秋天到来了,天空越来越高,空气清新多了,正是梧桐树叶沙沙沙地落在地上。我们踏着树叶走在路上,也听到沙沙沙的响声。在大山深处,看着那红红的落日,从山那边落下。周围的云彩红红的,像是被太阳染过似的。在乡村里,看着农家烟囱里面轻烟轻轻地飞上天空,想必是该农家正在准备丰富的晚餐。在宽阔的山村道上,有很都树木枯萎了,在树木的枯枝上面有三三两两的乌鸦叫出凄凉的声音。这原野就更加荒凉。

红红的树叶落在地上,山是青色的,水是碧绿碧绿透明的,原野里的草枯萎了,但还有一些冬青树的叶子还是绿的,遍地都是菊花的黄色!啊,好一片秋天的景色!

清水塘小学六年级:欧阳云峰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2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参考注释:

①天净沙: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②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北京人),著名戏曲家。

③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马致远元散曲:《天净沙秋思》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3篇

在海棠上看了好友们关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议论如下:

# 海棠——马致远的这首小令,采用白描手法,静与动,明与暗相结合,结构精致巧妙,全曲不着一个“秋” 字,却写尽深秋的苍凉。每每读着这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的天净沙,都会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卷:黄昏萧瑟风卷起沙尘的古道,步履艰难的行走着一个思乡游子。

# 秦时明月——千古绝唱天净沙,万人学赋不如他。我很喜欢这一曲。若论诗词意境,它是范本。摹景发情,很难逾越。诚如海棠说到的,全曲无一“秋”字,却尽秋意,进而由"无"处引出愁绪,一句“断肠人”,展现无限凄凉!

马先生深谙,文学的形象思维。十个词描绘了凄凉场景,活灵活现、动静结合、画面感令人如睹电影镜头,远近推移,印象深刻。绘景是为了达意的,秋意毕现,愁绪自生,为何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似乎回答了我们,触景生情,愁看秋寒。心中的悲怨,眼中的凄凉。

征将封难、戍兵甲残;
孀闺泪尽、 塞客衣单;
失意宫帏、忠信不验;
凡此种种,哪个不断肠。吟哦此曲,泪雨心寒。高标至伍员、屈原,微末达儿女情怨,无不心海浪遏,激荡冲天!此曲只应天上有,何人可以续余篇!

# 归鸿——风林暴雪孤鸦,晚钟古寺禅家,路阔车流如马。围炉灯下,品享苦乐生涯。

# 余一时兴起,也来凑个热闹,胡说两句。

秦时明月好友曰“千古绝唱天净沙,万人学赋不如他。”,也是绝评,刻画秋暮苦旅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确属古今无人可逾越的佳句。他是西风瘦马断肠天涯,还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于极尽苍凉之际仍留意到些微人间温暖景象,却又更反衬出孤旅羁途的悲怆凄清,其中的断肠二字实为点睛之作,读来着实令人沉醉、嗟叹。仅用寥寥数笔,纯属素描的《天净沙·秋思》,尽诉人在旅途,车马落魄兼思乡之愁情,用词精炼确切到不能改其一字,可谓古今一绝唱。

而适逢繁华的现世,民生虽仍存诸多忧患,但已四海通衢九州运达,秦时明月所说的“征将封难、戍兵甲残;
孀闺泪尽、塞客衣单;
失意宫帏、忠信不验;
凡此种种”的古时因生产力低下而至的贫穷落泊困顿已然纾缓,即便是千万务工农民春运返乡大军于旅途中千种辛苦万般艰难,却普遍都是归心如燃,带着追求亲情欢聚的热望,暖到可融皑皑冰雪。

所以,当代凄苦孤旅的情态已经没有了瘦马和断肠,也看不到枯藤昏鸦,更不会走在古道上而是驰行在高速高铁甚至高空之上,更多的只是属于生涯盛衰过程中逆旅时的那种焦虑、困苦与哀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这些现代人留下的只是一种久远历史的古代苦旅画面,却较难引起人们的共鸣了。

数百年来,马致远的这首小令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同期同称为“元曲四大家”的白朴有一首同名小令,以凝练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晚秋夕照图,虽在景物刻画上毫不逊色,却鲜为人知。(这句议论来自网文)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这首纯似写景之作,虽孤村残霞、老树寒鸦,却无凄戚之情,诗中出画焉。然而,我却更欣赏这种浪漫轻快的如画诗作。

历来写景高手无数,如诗经“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尤其唐代更是才人迭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旖旎的文字,璀璨的美词,锦绣的华章,都难以一一穷尽。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单元结合 意境整合 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

一、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以维台墨于1912年发表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为诞生标志,亦称完形心理学,主张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体)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Kohler,1967)。核心理论是“异质同构”,指在任何情况下,真实的知觉不是盲目地与其相应的心理过程结合,而是在本质的结构特征内的同类连接(Koffka,1935)。异质同构不仅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而且还解释了人的审美经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但它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世界对人的情感活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异质同构”这一空间维度,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新的视角。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维台墨在实验中发现格式塔的性质不在部分,而在主体之中,所以分析部分不能解释全体的性质(转引自Wolfgang Kohler,1967)。这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方面,姜秋霞(1999)、姜秋霞和权晓辉(2000)及孟瑾和冯斗(2005)讨论了格式塔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及其价值。对《天净沙·秋思》的研究多在译文对比和翻译策略方面(殷召荣,2008;
江媛,2008),刘丽(2009)简要探讨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但以上研究均未实现格式塔心理学与文本的结合。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两个方面探寻这首小令的语义空间,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三、《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

(一)单元结合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结合表示单独的视觉单元完全契合在一起。这可以使原来并不相干的视觉形象自然而然地关联起来,从一个视觉语义延伸到另一个视觉语义。本小令前句可分解为九个单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的性质、形象各不相同,意义也是分离的。作者分别在中心语的前面加上相同语义色彩的修饰语(人家除外),叠加结合起来,中间不插入任何连接词,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却给读者以观看幻灯片的视觉效果。从“枯藤”到附着于上的“老树”再到归巢栖息于树上的“昏鸦”,由外向内描写了一个相互关联且有序的整体——暮秋环境这一静的界域(静域)。功用上的联络拓展了单元语义的空间容量,不是之前的那个独立单元在读者的知觉中的对应物。“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单元给人以温暖、亲切之感,迎合了诗人此时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人用明朗的色调再造一重动的界域(动域)。而“古道西风瘦马”则展现了一个色彩惨淡、气氛阴郁的动态环境。后两小句是一明一暗的两种动域和第一小句的静域结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不仅如此,诗人此时遇见的“人家”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形成对照,这使情更悲、景更哀。“夕阳西下”和前面的单元景物一样继续铺排,但此单元带来了色彩上的丰富性。这无疑增强了视觉上的格式塔效果,可见这里不仅增加了一个单元,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气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基-形关系(figure-ground relation)”是“形(figure)”由于其自身特点,而依赖于其所在之“基(background)”;
“基”相当于一个结构,“形”载于其中,因而受其制约(Koffka,1935)。至此,诗人所做的“基”的工作已完成。“断肠人在天涯”是整首小令的点睛语,道出了诗人极致的悲苦和孤独,该小句在“基”的背景下充当了“形”的角色,从而达到了“形基”结合。形基现象在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传达了本小令的中心语义的同时,还提供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发现这样的单元结合、界域融合所达成的相符不仅仅是能指与所指事物之间的一一对应,而且“所指”使其语义更加饱满、使空间更富整体感、和谐感,实现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的最佳融合。

(二)意境整合

孟瑾(2005)认为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整体意象又称为格式塔意象,它以篇章为载体,接近于意境。整首小令是客观对象和主观感情的结合,其中客观对象由多个个体意象组成,但其形成的意境又超越意象之外,这一点和格式塔意象不谋而合。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个体性质的结合不代表整体的性质。本小令由两个句子组成,前句包含九个词语,每三个构成一个小句,每一小句即自成一幅场景,这一场景并非词语的简单叠加而成,一字一词均代表一个意象,这些意象看似离散,但作者在每小句后做押韵处理:鸦ya、家jia、马ma,使整个描写不但形合而且音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意境。诗人紧扣“秋思”,并置七个静态的个体意象:“藤、树、鸦、桥、人家、道、马”。如果说前句写景,那么后句则是着眼于“断”字抒情,描绘“夕阳西下”和“断肠人在天涯”这两个动态意象,并注意以“下xia”和“涯ya”收尾,与前句保持音韵上的一致。前后衔接连贯,前句除“人家”以外,作者均采用修饰语+中心语结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通过这一结构中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古、西、瘦”,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到景物上;
后句与前句情景交融,形成映衬,突显了诗人此时四处漂流、无处落脚的悲苦。王国维(2003)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内”指情,“外”为景,他认为“情”“景”两个元质构成了“境界”。可见,情景乃创造意境的必要条件,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创造气氛,两者结合组成了格式塔意象。本小令的意象传递如下:

转贴于

境:一个秋天的傍晚,寥无人烟,诗人身旁只有马儿陪伴,且无寄宿之所。

情:“断肠人”是全诗的诗眼。诗人此时只身在外、孤苦无助,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意境:在一个凄凉的秋天的傍晚,诗人满腹辛酸地走在古道上,身边只有一匹瘦弱的马儿陪伴,秋风瑟瑟,连乌鸦也归巢栖息,而自己却漂流无所,心中的疾苦悠然而生。

诗人用这种凄美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其中“藤、树、鸦”是物理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分别被赋予了“枯萎的、僵老的、已经归巢的”精神世界的意义,映射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形成了客观的境、主观的情达到传情造境的效果,完整地再现了《天净沙·秋思》的意境。语言结构、心理结构和外部事物完美契合,其空间语义远在意象之上。同时,还赋予了诗句本身极大的整合空间,给身处物理空间的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在意境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四、结语

本文通过单元结合和意境整合探讨了诗人通过外在事物表达内在情感而呈现出的凄凉清冷的意境,化抽象的语言为直观的意象,并提出“语言空间-心理结构-物理空间”模式,为探寻《天净沙·秋思》的空间语义提供一定的参考。该模式可以简单图解如下:

心理结构

↗(知觉、情感)

语言空间 物理空间

(诗句语言) (现实世界)

……

在理解诗句的空间语义的过程中,读者不是将诗句语言直接转换成现实世界的直接对应物,而需通过自身的情感知觉加工这一中介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三角图示。这样,诗句的语言经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这一心理结构的融合而可能与物理空间形成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一模式体现了诗句语义空间理解上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江媛.“归化”“异化”理论下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文赏析

[J].安徽文学,2008,(8).

[2]刘丽.别有诗情画意生 此处无思胜有思——浅谈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的意境[J].资治文摘,2009,(7).

[3]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

教学,1999,(12).

[4]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

2000,(1).

[5]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

(4).

[6]殷召荣.从形合、意合看古诗增译——个案分析《天净沙·秋

思》[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M].Great

Britai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范文第5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言】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