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建筑类中级论文【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19 08:4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古建筑是城市建筑历史的延续,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见证。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旧城改建和新城扩建的兴起,迫使古建筑遭到严重的自然损耗和人为破坏,同时受到新建筑的围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建筑类中级论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建筑类中级论文【五篇】

建筑类中级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灰色聚类法,古建筑,综合价值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古建筑是城市建筑历史的延续,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见证。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随着旧城改建和新城扩建的兴起,迫使古建筑遭到严重的自然损耗和人为破坏,同时受到新建筑的围堵及旧城区改造的利益驱动,促使古建筑面临过度商业化强烈冲击的挑战。由于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和增值性,相关部门对古建筑的保护运动即时兴起,并且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全面的鉴定古建筑的综合价值,为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成为当代新时期古建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灰色聚类分析法运用到对古建筑综合价值评估中,从而平衡与协调多价值观。古建筑综合价值系统复杂而又多面,它的始建年代、构造手法、布局风格及结构特征等外延是清晰的;然而它的内涵却相对很模糊,例如影响古建筑综合价值的各个指标和指标之间的联系性等。因此,所要研究的古建筑综合价值体系是一个部分信息不确定的灰色系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非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性。本文是对岱庙古建筑综合价值进行评估,主要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法,该方法具有灰色系统理论的“贫信息”和“小样本”特点,对评估结果的准确度及信息利用率都有所提高。

1研究方法及步骤

1.1研究对象概况

岱庙建于汉,兴于唐,拓建于宋,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称为四大古建筑群。它位于泰山中路古建筑群的南北轴线及泰安古城的中轴线上,是一座帝王宫殿模式的古建筑群,古时作为封建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圣地,同时也是道教圣地和当地老百姓进香祈福之所。其宫城呈长方形,东侧梳洗河与西侧渿河蜿蜒流过,北与泰山相望,总面积达96637.2m2,是泰安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岱庙古建筑群作为泰山地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可归属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科技以及美学上的价值。并且其现存建筑风格基本延续明清时代特征,部分保留了宋代特征,对研究建筑特征及风格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1.2岱庙古建筑综合价值评估方法

本文所运用的灰色聚类法是一种等级归属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进行评估,首先是要建立在灰数的白化权函数生成基础上。设聚类对象、聚类指标及不同灰类个数分别用n,m,s进行表示,根据第i(i=1,2,…,n)个对象关于j(j=1,2,…,m)指标的样本值xji(i=1,2,…,n;j=1,2,…,m)将第i个对象归入第k(k∈{1,2,…,s})个灰类之中,称为灰色聚类[1,2]。它是将聚类对象对于不同的聚类指标所拥有的白化数进行总结,然后按几个灰类进行归纳统一,继而判定该聚类对象属于哪一类。它的实质是充分、合理地利用已知信息来替代未知的、非确知的信息,对灰色系统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识别,并给出客观、可靠的量化分析结果[1]。1.3评估步骤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岱庙古建筑综合价值进行评估时,要确保其分析过程步骤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具体分析步骤如下:1)全面分析了解灰色聚类方法及应用范围,根据研究目标的现实情况,选取合理的聚类对象,科学的聚类指标和聚类灰类数;2)总结出古建筑聚类指标的等级评估标准,同时,确定其综合价值评定等级的量化标准;3)收集原始样本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从而对聚类指标进行量化处理;4)确定出每个聚类指标的临界值,并根据其构造合理的白化权函数,最后计算出各指标聚类的权重;5)根据白化权函数、量化的聚类指标样本值及聚类权值,确定聚类系数,判断聚类对象所属灰类。

2评估结果与分析

2.1各相关因子的确定

1)聚类对象及指标的选择。不同专家学者在对古建筑综合价值进行评估上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因这种评估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系统。选择合理的评估对象和指标,对灰色聚类评估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因此,在聚类指标的选取上要尊重其实际意义,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辨识力,还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遵守的原则是:a.选取的聚类指标要在古建筑综合价值等级判定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典型性,并且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古建筑的综合价值;b.由于各指标的级别都有不同的界线值,所以在选取聚类指标时,应满足其聚类级别的分级要求;c.聚类指标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样就决定了在选择它的时候,最好遵循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性和可比性原则,并且还要综合考虑其易操作性原则。根据已建立的古建筑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本着简便性、客观性及一定的可操作性原则,给各评估指标划定详细的等级评估标准,即根据各项指标不同属性统一对各项等级分别赋不同的界线值,并且能够削弱在评估过程中因主观因素影响所造成的一定偏差。2)聚类灰类的确定。由于岱庙古建筑价值的复杂性及其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哪种评级方法能够对岱庙古建筑进行综合价值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笔者在调研掌握岱庙古建筑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综合相关方面的理论,并请多位专家进行审核讨论,然后做出相应调整,最终确定岱庙古建筑综合价值评定等级标准和聚类灰类。3)样本数据的采集及量化处理。根据受各评估指标影响的方向及影响程度的不同,针对性的收集整理大量的相关资料,例如与岱庙古建筑本身密切相关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价值等;然后结合灰色聚类分析法的基本要求,邀请专业评估人员进行把关,并对各指标等级评定进行打分。按照一定标准,将所有指标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赋值3分、2分、1分和0分;最后根据公式得出每一个指标的平均值。

2.2白化权函数的构造

岱庙古建筑综合价值等级评估指标的白化权函数用分段函数来表示,它表示的是该指标的灰数对其临界值的权重程度,这部分是整个聚类分析过程的重点所在。本文涉及的临界值、起止点即是每个指标其白化函数所对应曲线的特征值,通过分级标准得出的。2.3灰色聚类权值的计算,所以将其综合价值的评估等级定为一级,并且与实际专家判定的一级结果相吻合;综合价值归为四级的隶属度为0.0000,因此,能够看出这些建筑综合价值在鉴定的过程中,被检测的影响建筑综合价值的各因素均为三级以上的因素,没有发现四级的因素。同时,能够得到影响岱庙古建筑综合价值评估的各因素中二级因素比三级因素多。与专家经验结论相比较,上述12个指标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正确度,进而能够得出灰色聚类分析法是一种较为实用的判断方法。

3结语

运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能够正确的判断岱庙古建筑综合价值等级,计算相对简单,基本能满足工程运用的要求,是解决古建筑综合价值等级归属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分析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对评估指标的影响,避免了认为权重分析的干扰,从分级标准直接确定历史建筑隶属的等级,意义十分明确。灰色聚类一方面根据聚类系数最大原则,将古建筑综合价值进行等级划分;另一方面还将各样本在不同等级中的隶属程度显示在聚类系数矩阵中。这对于全面了解各建筑综合价值情况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步骤容易掌握。由于古建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其综合价值评估过程的复杂性,因此,结合本文的研究,总结出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古建筑综合价值进行评估时,应该着重考虑这些方面:1)结合古建筑实际情况,全面综合考虑指标的选取,确保其合理性和具有代表性;2)不同临界值的检验对比,并判断其函数构建的准确度;3)模型建立的准确性等。

参考文献:

[1]刘思峰,郭天榜,党耀国.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建筑类中级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课程构架 专业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1-02

1. 绿色建筑发展与人才培养概况

1.1 我国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界应对环境问题的回应,已经成为世界建筑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发达国家被不断实践与推广。在国内,绿色建筑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也已经成为业界的热点。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把绿色建筑产业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建设工程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到2015年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就大量增加了社会特别是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专业人员的需求,给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绿色建筑思潮对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影响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高校建筑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摇篮,在推动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这一需求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要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但了解与熟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更能够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方法,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贯彻绿色建筑的指导方针,身体力行地实践绿色建筑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将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站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角度对此展开的探讨与分析。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调整与应对策略分析

绿色建筑概念贯穿于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其涉及的学科较传统建筑学更加广泛。其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包括:绿色建筑文化与历史、绿色建筑基础理论、绿色建筑技术基本知识、绿色建筑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与管理。只有通过对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与修订,才能将绿色建筑的知识体系融入到建筑学专业长达五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旨在从专业理论课课程结构调整方面着手进行策略推导。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
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图1】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
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除了对传统课程大纲的修订与调整之外,还可以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图2】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绿色人才的培养,是在高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原有教学框架的基础之上,应时代需求而开展的教案研究与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体系化、进阶式和强调实践性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改革引发了建筑学专业指导教师对绿色建筑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思考,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将由原来个体自发的实验转向系统化、整体性的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一个传统深厚的学科面对当下全球关切的发展活力,孕育着我国高校建筑教育发展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建筑类中级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滨江风貌;
规划设计

1 重庆宏观层次的基本内涵

1.1重庆城市风貌宏观层次的定义

重庆滨水的岸线既是水域的边缘,又是陆域的边界,因此,沿江的岸线作为山水紧密相连的空间领域是确定和展现城市形态的重要城市界面。

总体来说,重庆的宏观层次风貌是人所能感知到的重庆城市的整体形象,而重庆滨江地段是宏观风貌中最重要的地段。

1.2重庆城市风貌宏观层次的代表地段――滨江地段

1.2.1重庆宏观风貌与平原城市的不同

感知城市风貌尺度级的方式有许多种,以宏观为例,从高层建筑上俯瞰城市,能够感知城市宏观风貌,从山上俯瞰,也能感知到城市宏观的风貌。但是,根据建筑类型学提取原型的方法,人们心中对山城风貌最重要、最常见、最普遍的感知方式,是人们的“集体记忆”。

这种观看方式与一般的体验平原城市的方式有两点不同。

第一:水平向序列感的山地城市体验。因为城市的宏观观看视点主要是沿江的,沿江观看城市受到江水的很大影响,而长江与嘉陵江都是线状的,流动的,所以城市滨江界面也呈现出线状形态。

第二:垂直向空间感的山地城市体验。山地城市景观是山体与建筑共同构成的,山体和建筑的层次关系,构成了重庆山地城市风貌特色。这与一般平原城市只强调城市轮廓线,不注重前后关系,图底关系完全不同。

1.2.2重庆城市宏观风貌研究的重点是滨江地段――主城区两江四岸

近年来,重庆政府越来越重视重庆两江四岸的城市风貌建设,并专门针对重庆市两江四岸做了详细的城市设计规划。

重庆城市风貌宏观的代表地段是重庆主城区长江与嘉陵江两岸所体现出的二维的城市整体形态。

1.3以控制方式为主的重庆城市滨江地段城市风貌研究

近年来,有关城市风貌地域性特征的研究和实践,大多提倡加强城市设计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配合作用,强调突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利用技术手段和城市管理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彰显城市控制的强制性条款与控制性原则的特征,实现对城市风貌的控制。这种把城市设计成果变为非法律控制手段的研究成果,既保持了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核心作用,同时发挥了灵活性与弹性作用的空间,具有现实意义。[1]

控制城市宏观层次的城市景观,重在对城市景观中的建筑控制方法研究。我们有必要通过分类研究,通过限定山地城市中建筑的大致体量、轮廓,建筑群与山体的比例尺度关系,通过一些必要的城市风貌强制性控制条款,来完成对城市宏观风貌的控制。

2 重庆滨江地段城市风貌的序列性地域特征

重庆属于高丘陵地区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丘岗和沟壑交错,深谷和较高的丘陵起伏共存。自然形成的坡度一般在 20 度左右,坡度差不大,气候变化较小,由于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湿度加大,沿江两岸常常多雾,重庆被人们称为“雾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三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下,延续并形成了重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重庆山地城市风貌控制应当具备连续性、二维性、多向性特征。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在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单纯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忽略了对“城市风貌建设和历史文化”并存的重要性,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已逐渐退减,代之而起的是幢幢摩天大厦以及由此构成的城市轮廓线,山水融合、情景交融的自然江城景观已很难寻觅。笔者认为,以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特色为背景,构建新重庆城市宏观层次风貌,应该成为重庆城市建设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因为江河的连续性使城市具有了观赏上的序列性,序列性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各种视觉对象,按照一定规律反复出现的变化。观察者通过视觉对象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感受城市风貌的关联性。再通过城市景观片段的序列变化,通过韵律和节奏变化,来体现城市的美感。

3 控制重庆滨江地段宏观风貌的意义

3.1通过分层认知加强对城市风貌的控制

作为“人工生命”的城市风貌其鲜明特征,是城市可以分成不同的层级来认知,而层级与层级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层级又服务于整体,受到整体的制约,充分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但是,不同层级所面对的问题不同,不同层级所具有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解决问题的工具与解决手段也就不尽相同。通过以上观点不难看出,我们只有建立山地城市风貌宏观层次,才能对重庆城市风貌建设有效的控制,解决现有城市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2通过宏观层次尺度级实现对城市地域风貌的控制

一个城市风貌的地域性特征是通过多层次尺度级体现出来。为了体现重庆城市风貌的宏观层次地域化特征,最重要的是确立重庆城市风貌宏观层次的多尺度级。人们可以通过对重庆城市不同的层次级的感知,了解重庆的地域化特征。

为了准确地掌握和了解重庆山城的地域特征,可以将重庆山地城市的尺度级设定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级别。在城市风貌的控制中,一般上一个一个层级是下一个层级的前提,下一个层级必须服务于上一个层级,两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在城市风貌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宏观尺度级上的设计要求与特点,然后才能考虑中观尺度级,最后才能考虑微观尺度级。

4 运用建筑类型学研究山地城市风貌的可行性

4.1能够指导重庆城市风貌控制

罗西所谓的原型――集体记忆,其感知的主体其实是“人”,而人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和感受就成为人们认识城市基本信息的基础,所以人的感知方式是认识城市层次分类的基本依据。[2]

建筑类型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解决现代城市风貌层次的依据,是因为建筑类型学出现时的城市问题与中国当前遇到的城市问题相一致。建筑类型学理论,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实践,得到大多数建筑师的认同。

4.2能够为重庆城市风貌层认知提供理论依据

在建筑和城市设计的领域中,大多数理论的讨论总是集中在一个层面上,然而实际情况却总是多元和多层次的,特别是城市风貌控制的复杂程度更高。建筑类型学作为研究建筑和城市的“元”理论,对现代建筑和城市理论、历史、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现代山地滨江风貌地域特色在形态结构方面的控制策略更具现实意义。其理论对建筑形态、建筑要素等部件进行分层,以及对丰富多彩的形态进行简化、抽象和还原理论,更加适合解决重庆滨江地段城市风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3]

4.3能够提供指导城市风貌的认知方式

类型学是一种理论性较高的研究方法,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型学“原型”概念,对人的感知集合――集体记忆的重要性作出比较科学的分析。本文正是借用罗西的“原型”概念,确定重庆城市风貌认知层次的分类标准,以及提供指导城市风貌的认知方式和人们的感知方式。

5 结语

水体是流动的,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充分体现出城市的节奏关系。重庆滨江地带的城市形象必然受到水体的制约与影响,把握好重庆城市水体流动的节奏关系,使城市建筑风貌与水平向相互呼应,是重庆城市风貌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贺.转轨时期的中国土地利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建筑类中级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
建筑节能;
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建筑数量剧增,而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尚不完善,公共建筑物产生巨大能耗[1]。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约1/3[2]。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我国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2倍[3],吉林省冬季长且寒冷,供暖时间长、热量需求大,其建筑节能潜力巨大。目前,人们对建筑节能评价仍处在主观凭判阶段,尚缺乏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评价本地区建筑节能效果、诊断建筑节能病因[4],同时可对吉林省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建筑节能意识的普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并且对于当地政府部门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体系概括两类别

依据相关规范,把公共建筑分为两类:甲类建筑和乙类建筑;
两阶段:建筑评价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定性评价阶段和定量评价阶段;
两层次:两个体系中定性评价阶段和定量评价阶段分别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组成,各一级指标包含若干二级指标。其中,定性评价阶段包含五项一级指标,包括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体形系数、建筑与围护结构细部构造、运营管理情况;
定量评价阶段包含四项一级指标,包括墙体、窗体、屋顶、冷风渗透量。三等级:依照定性评价阶段和定量评价阶段各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通过得分与权重乘积逐级相加求和,得到建筑能耗的总得分,根据最终的得分情况,将建筑划分三个等级。

2体系构建

依据国内外学者建立的公共建筑节能评价体系,参考国内现行有关严寒地区公共建筑节能类的最新规范和标准:JGJ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DGJ08-107-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6]、DB22/436-2007《吉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7]、《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8]等,将节能指标划分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窗墙比、建筑体形系数、建筑与围护结构细部构造、运营管理五项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

3研究步骤

给出各二级指标得分。依照各二级指标的权重,通过得分与权重乘积再逐级相加求和,得到建筑定性评价阶段的总得分。3.1定性指标权重设置定性指标权重采用群体层次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结合在一起,在深入的分析问题之后,将要解决问题逐层分解细化,形成目标、准则和方案等层次,通过逐层分析计算确定各层次和各指标权重值。定性指标的权重设置是采用群体层次分析方法[1-8],借鉴德尔菲法的层次分析法,不仅发挥层次分析法的优点,而且发挥多名专家的优势,扬长避短,查缺补漏,可避免权重数据的片面性,改善主观权重赋分方法的随意性。3.2定量指标的确定根据国家及严寒地区公共现有的有关节能设计标准、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的强制性条文或 重要条文规定,将各二级指标得分分为三个等级:10分、6分、0分;
按照二级指标满足程度定量指标是可量化计算的指标,传统的权重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在里面,不能完全凸显指标本身的定量性。因此,本文在研究定量指标权重时,不再运用层次分析法,而依靠指标本身可定量的特质,通过对各定量指标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来计算指标权重大小。具体方法为:利用模拟和实测手段计算各定量指标能耗后,通过计算出的各指标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系数作为该建筑的该定量指标的权重,3.3评价体系数据库建立通过公共建筑节能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将其开发成软件,建立数据库,使其成为公共建筑节能评价的通用便捷手段。

4结论

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公共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实现对公共建筑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测与评估,不仅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的等级划分,同时还实现诊断公共建筑能耗的原因,并完善了公共建筑的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梅兰.公共建筑节能技术措施[J].山西建筑,2012,38(5):214-216.

[2]郭伟,陈曦.中国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现状研究[J].建筑节能,2013,(9):61-65.

[3]陈国义.中国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概述[J].中国建设信息.2008,(6):28-31.

[4]李运华,张吉礼.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评价指标的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5]严寒和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S].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S].

[7]吉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2/436-2007[S].

建筑类中级论文范文第5篇

视建筑为艺术的观点源起于西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就提出了建筑的三大原则“坚固、适用、美观”。[1](P16)在建筑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西方比较早地认识到建筑的艺术属性,虽然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包含较多的物质内容,因而处于艺术发展系列的最低层次[2](P8),而罗杰•斯各拉顿也承认,建筑是“政治性最强的艺术形式”[2](P9),但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的发展系列当中的。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比如谢林、歌德、黑格尔、叔本华等,都有关于建筑美学、建筑艺术的论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名言充分表达了西方学者对建筑艺术属性的肯定。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易经•系辞下传》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宫室”是中国古代对房屋的通称,泛指建筑。这段话揭示了建筑产生于人类最初遮风避雨的居住需要,带有明显的物质性和功能性的特征。而这也是早期人类营造建筑的初衷。关于建筑,墨子有一段名言:“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墨子•辞过》)这段话同样表达了人类社会早期建筑的物质功能。大概中国古代人对建筑的理解,总是首先从其低层次的物质需要方面切入。对墨子的这段名言,大多数人理解它是讨论“便生则止”的建筑节俭原则,实质上它更重要的内容在“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一句上。墨子一贯主张节用,认为营造宫室便生即可,反对铺张浪费,而在这里却提出“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作为与“便生”相提并论的建筑原则。在中国古代,“礼”的含义非常广泛,既是礼制、礼法,又是礼节、礼仪,而不管是作何种理解,“礼”所具有的政治意义都是不容否定的。“男女之礼”是礼之大本,是一切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
而“别男女之礼”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一切伦常道德的基础,而且是制定一切政治制度的伦理原则。墨子把“别男女之礼”与“待雪霜雨露”相提并论,作为建筑最基本的营造原则,可见,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的理解,政治功能与经济原则是相伴而生的,建筑被纳入政治领域。《大戴礼记•朝事》云:“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
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三公之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也,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在中国传统礼制的规定中,“宫室”(即建筑)与“国家”、“车旗”、“衣服”、“礼仪”,同属国家仪典的范围,其重要性是在宗法礼制的基础上被承认的。据佛莱彻尔的看法,“艺术是一种诗意的(感情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但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与其他纯艺术不同,建筑一般都具有物质性的使用功能,受到材料、结构等物质条件的限制,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完成,因此建筑艺术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属性。而且,根据建筑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结合的紧密程度,建筑艺术的精神属性也可以分成三个层级。最低层级是“坚固、适用”。这是与物质性紧密相关的,建筑首先必须符合其物质功能,带给人安全感与舒适感。中间层级是“美观、悦目”。这就“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体现为在达到上一层级的建筑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所谓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如比例、对称、对比、对位、尺度、虚实、明暗、色彩、质感……等一系列手法,对建筑的一种纯形式的处理,以造成建筑的形式美。”[3](P6)这一层级注重建筑的外在形式,如维特鲁威所说:“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1](P16)最高层级是“赏心”。它“离物质性因素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性质的环境氛围,进而表现出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性,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以达到渲染某种思想倾向性的效果。”[3](P6-7)进入到精神性的这一层级,建筑艺术才能真正超越工艺美学和技术美学的范畴,成为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成为艺术学和艺术美学的关注对象。这一点非常重要,而恰恰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就像维特鲁威所理解的建筑原则,也是至“美观”即止。从以上对建筑艺术的精神属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赢得艺术的地位,但它绝不只是如西方人所理解的,只是对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一种物质上的满足;
由于建筑艺术被政治化、伦理化,所以中国古代人更加要把建筑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通过建筑的特殊语汇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其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观念,这不但无损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而且客观上还使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维特鲁威对建筑学的分类有明确的说明:“建筑学的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
制做日晷;
制造机械。建造房屋又分为两项:其中之一是筑城和在公用场地上建造公共建筑物;
另一则是建造私有建筑物。公共建筑物的分类有三种:第一是防御用的;
第二是宗教用的;
第三则是实用的。防御用的要预先考虑设计城墙、塔楼、城门,使其经常能够抵御敌人的攻击;
宗教用的是建立永生的诸神祇的庙宇和神圣建筑物;
实用的是布置供大众使用的公共场地,即港口、广场、浴场、剧场、散步廊以及其他以同样理由而在公共场地规划的建筑物。”[1](P16)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公共建筑物,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两大类型的建筑:实用性建筑(防御功能亦属实用功能,因此防御性建筑物亦可看作是实用性建筑物)和宗教性建筑。根据前述建筑艺术精神属性的三个层级,实用性建筑因其与物质性的紧密相关程度而处于精神属性的较低层级,而宗教性建筑则可以看作是处于建筑艺术的最高层级的,因此,宗教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重心,在西方建筑艺术中占主导地位。而必须承认,“与西方相比,中国宫殿建筑在艺术中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不少艺术史家说,西方建筑是以教堂、寺庙为主体串起来的一部艺术史,而中国建筑则是以宫殿串起来的。的确,在中国古代,宫殿始终是建筑舞台上的主角,从未出现过时间上的断裂……一种特殊的艺术类型能存在并发展这么长的历史跨度,实在是很罕见的。在中国古代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得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宫殿。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精华,在它身上也最能完整地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特殊性格,宫殿不愧为中国古建筑的重心。”[4](P78)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宗教建筑从未取得其独立地位,更毋庸说“主导”了。占据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帝王宫殿。宫殿虽是帝王的居所,但却绝对不是纯粹的私有建筑物,而是具有普遍政治象征意义的纪念物,是国家政权和君主统治权的象征。在中国这个具有两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历史的国度,帝王宫殿在建筑体系中的主导性是无可置疑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其壮,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在汉初国力羸弱、国库空虚之际,萧何大兴土木营建宫室,遭到了汉高祖的斥责,但萧何以“非壮丽无以重威”对应,高祖方转怒为喜。“重威”是壮其宫阙的根本目的,是王权至尊的象征。正是出于强化政治秩序的考虑,汉高祖和萧何才能不计较儒家的“卑宫室”和墨家的“节用”、“便生”思想,堂而皇之地营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中国历代关于建筑的记载,以皇宫建筑的资料最为详尽,皇宫的营建是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的。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萧何一句“非壮丽无以重威”,就足以令汉高祖转怒为喜,庄严雄伟的宫殿虽然未必住得舒服,但却绝对能壮君威。统治者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出则见巨阙巍然,入则见高堂数仞,后车千乘,食前方丈,何等威风的排场!不由得统治者不自信自己确是高人一等,高贵威严的气质油然而生。而群臣百姓在宫阙连绵、鳞次栉比的壮丽景象面前,也很容易被其排山倒海的气势所威慑,敬畏臣服之心顿生。因此,虽然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儒家的“卑宫室”和墨家的“节用”、“便生”等学说,极力倡导经济原则和节约美德,甚至在宫殿建造问题上还有过关于节俭与侈靡的激烈争论,但历朝历代的“高台榭、美宫室”之举只有变本加厉而从无稍息,皆“重威”之政治考虑所致。诚然,“高台榭、美宫室”并非中国古代宫殿的专利。西方建筑史上比中国皇宫建筑更加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比比皆是,古希腊建筑就以“高贵的庄严,静穆的伟大”著称。比如,中西方建筑史上都有关于营造“通天之台”的传说。《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人类营造“巴别塔”的故事,说是上古时候,人类对变幻莫测的天空充满好奇心,于是商议着竭尽全人类的力量,协作建造一座能通往上天的“巴别塔”。后来,塔越建越高,连上感到震惊了。为了阻止人类这个计划的实现,上帝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语言不通,彼此产生误解,终于使这场人类联合向自然挑战的行动半途而废了。这就是西方关于“通天之塔”的传说。中国也有类似的传说,《新序》曰:“魏王将欲为中天之台,许绾负插而入曰:‘闻大王将为中天之台,原(愿)加一力,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九千里,其趾当方一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为台趾。’王默然,罢筑者。”传说魏王想建一座中天之台,大臣许绾对魏王说:“我愿意助大王去建这座中天之台,但听说天地之间相距一万九千里,那么这座台光基址就要方圆一千里,大王您的国土还不够建这个台基呢!”许绾的劝谏终使魏王放弃了荒唐的念头。这是中国古代“中天之台”的传说。由此可见,中西方建筑史上,其实都有过“高台榭”之类的相似的建筑观念,但仔细分析可知,西人营建巴别塔的意图是通过建筑的手段,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多少有着张扬人类理性和力量的意味;
而魏王欲建中天之台,却纯粹是出于帝王的一种奇思狂想,其目的只是想展示帝王的权势和力量,两者的含意还是有区别的。而如我们所见,历代帝王一方面倾其国力“高台榭、美宫室”,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搜罗天下奇花异草,用以营建秀美优雅的皇家园林,而许多帝王更加是不愿意居住在庄严宏大的皇宫中,只要有可能,就到皇家园林中颐养身心。可见,要说“高台榭、美宫室”是为君王居处所需,毋宁说它最主要是服务于“壮君威”的政治目的。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是官本位思想的根源,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从建筑方面就能充分体现出来。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地,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建筑群通常是该地区所有建筑物当中最宏大、最威严、最有气派的,有鹤立鸡群之势,这就是“高台榭、美宫室”的流风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