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科技评价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19 11:35: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SMART是被世界银行及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在评价工作中所普遍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SMART是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评价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科技评价论文【五篇】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SMART是被世界银行及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和组织作为在评价工作中所普遍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准则。SMART是特定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得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le)5个单词词首字母组成的缩写。SMART对一般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要求给予了描述,结合已开展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本项研究将SMART准则具体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原则中。评价应以解决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自治区总体目标与科技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对自治区重大需求的潜在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创新团队培养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技术推动为导向,以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及其体系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技术标准的研制、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实现产业化规模效应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形成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要注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绩效评价应以研究解决自治区公益事业发展的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增强科学技术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提供支撑的服务的能力,为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技术保障为导向,以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的先进有效性、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绩效评价应注重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条件支撑和公共服务为导向,以科技基础条件和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技术的先进有效性、平台运行与维护的高效性、提供服务的开放度、集成度与满意度为评价重点。一般针对跨年度项目,重点考察项目合同或任务书所确立的目标实现情况和潜在应用价值;
项目运行中期评估报告将对项目的下一阶段运行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可能出现的停止拨款、追加拨款、调整项目目标等情况提出建议。后期绩效评价应在对项目跟踪考察的基础上,从创新水平、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掌握、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价。后期绩效评价项目报告结论将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运行绩效评价、项目的延伸研究及项目组成员的其他申报课题、申报奖励产生决定性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满足科技计划项目难于完全量化分析的复杂系统问题的求解。把科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所包含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要素,按照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要素按不同层次聚类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模型分析归结为最低层(指标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序问题。表1为科技计划项目中期运行评估层次分析模型,分为3层。表2~表4为科技项目支出后期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模型,共分3类,分别为创新性项目、产业化项目和平台建设类项目,每一类模型均分为4层,与中期模型不同的是,后期模型对指标层进一步做了细化。以创新性研究类项目为例做以下说明:①目标层:本套模型的总目标,对科技项目支出可以以指标度量的计划完成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预期成果的总和;
②准则层:科技项目支出绩效主要从项目执行结果的效率及产生的持续影响来评价,这种方法可使不同类型的项目站在同一基点上实现可比,通过个性指标的微调达到无类型因素影响的评价结果;
③指标层:将准则层分解出12项指标(C1-C12),相对于该层指标诸因素,继续细化出40项具体评价指标(D1-D40)。

计算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结果说明

“十五”以来,自治区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5226框架”分别对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和关键技术领域的重点项目、主攻方向进行了决策研究,着力体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引领作用,各类计划逐步形成创新类、产业化类和能力建设类3种类型。按照这种三元配置结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各类计划的共性指标的前提下,注意突出3类项目的个性指标,体现在四级指标即C级指标的区别上。观察表2和表3,项目的经济效益(C5)、项目的社会效益(C6)、项目的可持续影响(C7)的四级指标表述是不同的,我们将其定义为个性指标。如C6“项目的社会效益”,创新性项目重点考察技术受益范围、生产工艺提高、人才培养情况等指标,而产业化项目考察的则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等指标。实用而简捷,将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及相互关联影响在专家评判基础上量化处理进入模型,给出层次总排序和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待评项目的绩效考评报告中相应栏目由专家组给出具体数值。最终分值由计算机运算得出。本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把专家的主观判断以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并可提出专家组对某类问题的主观判断是否存在矛盾。数学模型为N=ΣWiPi。其取值范围介于100~684之间,如需转化成百分制计分法,只需乘以系数0.1462即可。本方法特别适于对若干待评项目进行相对比较。第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二步,采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修正或调整,进而给出每项评价指标分值的具体取值范围,建立数学模型N=ΣPi。本方法的优点是评分标准直观易懂,适于专家现场打分,且与财政部给出的参考格式相衔接。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比较5种外部环境因素与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相关程度,对比前2个指标可知,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程度处于居中水平,外部环境各因素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程度差异比较明显,其中程度最大的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比重为0.899;
其次为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障,比重为0.85;
相关程度最低的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比重为0.73。以上数据表明,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该文根据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唐山4个地区300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需求主体影响的相关性显著,供给主体影响的相关性相对较低,而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则处于居中水平。这说明对于河北省来说,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需求主体对其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理论上供给主体和外部环境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数据显示其影响不太显著可能是因为农业科技企业对它们的认识不全面,造成了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的综合作用不太明显。根据表2的数据,综合15种因素对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排名。其中需求主体中的农业科技企业项目的技术性和先进性对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影响的程度最大,外部环境中的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次之。

2.1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需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2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的创新发展,培养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因为企业管理者是企业主要的决策者、信息掌控与传播者,其对技术创新的态度将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次,企业要不断从各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大学生中引进大量的管理、技术人员,建立一整套促进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待遇、股份、考核、晋级、培训等方面向技术人员倾斜,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要注重政府政策调节的外部作用,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2.2增加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和资金规模

要想增加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就必须加大对民间资金的吸引力,实现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融资。2013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已达到2.07万亿元。这些数额庞大的民间资金因一些政策原因而游离在风险投资领域之外,且极少有投资的渠道。所以,政府可以制定和实施各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的政策制度,例如设立民间风险投资基金,并对这类基金的设立程序,约束资金的运用方向。除了民间资本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大型公司等通过购买股票或者组合投资的形式将风险资金注入到风险投资领域。这样扩大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能使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增加了风险资本的规模。

2.3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律扶持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技评价 创新型国家 第三方评价

一、引言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按2012年全球创新能力指数排名,瑞士居第一,其次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中国排在第20名。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6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科技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创新型国家非常注重科技评价的工作,他们认为科技评价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价活动健康发展的保障基础。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科技评价制度建设,经过多年的评价实践和努力,建立起了适合自己国家特色的科技评价体系,并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相对而言,我国的科技评价工作大大落后于西方,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创新型国家科技评价的宝贵经验,对完善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创新型国家科技评价体系特点

科技评价活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随后日本、法国、德国以及瑞士等国家也开始进行科技评价工作。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科技评价体系是从属于科技管理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涉及组织机构、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内容,科技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评价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效性。

1、多层次的评价机构

纵观创新型国家科技评价机构的设置情况,一般分为议会层次、政府层次、科研院所三个层次。由于各国历史背景不同,从事科技评价工作的机构设置也有所不同。如美国、法国及德国科技评价组织机构设置健全,三个层次的评价机构并存而立。法国的科技评价机构更有第四层次的独立第三方中介科技评价机构,如法国科技创新与转移有限公司,提供了从项目评价到市场调查、再到后期跟踪的全方位服务。而瑞士的评价机构主要是瑞士科技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是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评价机构,其中瑞士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和瑞士科技研究中心都隶属于科技顾问委员会。

日本政府1997年8月出台的《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实施办法大纲指南》指出,评价主体是独立于被评价机构和评价委托机构的第三方,规定评价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日本的科技评价组织机构非常庞大,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综合性科技评价机构和由国家直接管理开发的事业评价机构、专业性评价机构、企业性评价机构、各研究机构内部也设有评价机构。

2、多角度的评价范围

创新型国家的科技评价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等与科技活动相关的各领域,且创新型国家大都对科技活动过程开展了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和跟踪评价。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这些国家侧重点不同,法国规定所有拟立项的部级项目必须经过评估后才能实施,德国科技评价活动更重视对项目的事后评价,而日本对于竞争性资金资助的课题,以事前评价为主,除短期的和小金额的课题以外,还要进行事中评价和结果评价。重大的研究开发成果,在研究开发课题事前、事中评价之后,各部委还要进行跟踪评价,在评价其影响和效果的同时,还要验证以往的评价是否妥当。

3、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在长期的科技评价实践中,上述创新型国家组成评价联合体,制订了评价行业共同遵循的评价标准,以期提高评价工作的规范性与专业性。目前国外科技评价标准的结构、维度等已较为统一,如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1975年颁发的项目评价标准,该标准由可行性、正确性、实用性、精确性四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下包含若干标准,用于保障评价活动的质量。德国评价标准选取可行性、实用性、公平性与精确性这四个维度,更加强调了评价人员能力、评价效率及公平性等要素。瑞士评价联合体的评价标准虽然与美国一样选取了可行性、正确性、实用性、精确性这四个维度,可是每个维度下的具体标准却不完全一样。

4、多种类的评价方法

科技评价方法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现在仍处于研究和探索中。目前,各国根据其不同的科技评价发展状况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美国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同行评议为主,以案例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及指标分析等为辅。而瑞士是典型的以定性评价为特色的国家,主要以外部专家的同行评议与定性评价为主。法国则采取同行评议制。德国主要依靠同行评议,事前评价方法是展望分析,而事后评价则是回溯评价。日本则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但是针对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评价机构则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包括总体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及复合评价法等。

5、多样化的评价指标

创新型国家开展系统的科技评价工作时间较长,在数据收集与定量分析方法上日趋成熟,具体的评价指标也日益丰富。如美国对政府委托式的应用研究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时,以合同中所列条款为主要依据,综合专利情况和应用情况给出客观评价结果。瑞士对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评价重点考虑项目的科学价值、原创性、采用的方法及申请者的资质。应用型研究项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意义、科技意义、潜在市场、可持续发展性、工作计划清晰度以及预算规划。法国评价科技项目的重点内容是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及市场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德国评价基础研究项目参考标准涉及的数量与质量、引用率、是否被国际权威文献摘录、获荣誉称号次数、参加学术活动次数等。日本有关安全或环境方面的科技项目主要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而非技术角度进行评价,在科技评价过程中注重发掘创新人才,更看重他们的科研创新潜力。

6、多渠道的专家选择

创新型国家在进行科技评价活动中十分重视对评价专家的选择,在评价程序中专门对评价专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对于评价专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每位评价专家收到项目评价材料时,会附上评价须知和利益冲突与保密声明,对评价专家的公正性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

瑞士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的评价专家来自于大学与私人咨询机构,为维护评价专家的独立性,评价的直接委托方不能决定专家的选择,但是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被评方有权对专家的选择及得出的专家报告发表自己的意见。瑞士特别强调在评价中聘用国外专家,德国进行同行评价活动中的专家也多数来自国外,法国的科研机构评价委员会中1/3人员聘请国内外专家,这可为本国带来专家所在国的评价经验,日本对国家特大型科技计划的评价,也会选择适当比例的第三方外部评价专家,既不属于评价机构,又不属于评价委托机构。

7、多元化的评价程序

创新型国家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基本程序类似,但每个国家又有其特色的一面。美国制定了严格的科技项目评价程序:首先评价机构论证自身是否有能力承担项目,再由评价专家开始项目评价的筹备阶段,制定评价方案、评价指标、调研提纲,进行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最后评价小组起草评价报告举行听证会。

法国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每位专家都会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论证报告,再汇总一份综合评价报告,根据初步鉴定意见,举行听证会,与被评对象代表和主管部门进行三方商谈,对初步鉴定意见进行研究和讨论,最终独立地完成两份评价报告,一份提交政府供决策参考,另一份交被评估单位。

被评价方首先进行自评价是瑞士与德国科技评价的一大特点,自评价对于被评方是一个自我反馈的过程,而专家们也可以通过对被评方的自评价进行研究,避免走弯路,最后举行听证会,汇总自评价报告、评价机构调查评价结果、专家外部评价和评价对象的意见,形成最终评价报告。

三、对我国科技评价工作的启示

在分析和了解上述创新型国家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我国的科技评价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以完善我国的科技评价工作。

1、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保证评价过程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科技评价活动的基本原则,国外评价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价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越大。国外隶属于政府层面的评价机构,都独立进行评价活动,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在评价活动中实行出资人和评价者相分离的制度。2012年9月23日国务院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同时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因此,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有效,必须保证科技评价机构的高度独立性。首先,改变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借鉴股份公司内部管理的“防火墙”原则,将评价机构与政府隔离开,建立第三方评价模式,即政府作为出资人与委托人成为第一方,被评价者为第二方,第三方则是独立于政府和被评价者的科技评价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自律组织,可以发展为科技评价中介机构。其次,在费用问题上,要给予评价机构资金的独立性。由政府出资,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活动,这样出资人(政府)和评价执行者之间既建立了互相监督的机制,又改变了传统的政府既当教练员、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最后,效仿法国赋予评价人员独立的身份。评价人员都必须从国家科学技术协会取得从业资格,否则所作评价无效,将评价责任落实到个人,如存在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完善专家选择机制,提高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专家的遴选和信誉度对科技评价的可信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不同的评价机构使用各自不同的专家库,专家的准入条件也不是太严格,为避免专家受行政领导或相关“人情”专家过多地干涉评价工作,应建立健全评价专家的资格审查制度、信誉制度及动态轮换制度。专家选择的前提是专家识别,而专家识别标准包括专家的社会属性、学术水平、评价水平及专家参加评价工作所反映出的态度。同时还要定期对专家信用进行反评价,将专家反评价与项目评价相结合,这样可避免评价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和人情网。在对项目立项评价中,多采用同行评议,评价专家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聘请国外的,对我国来说,引入国外专家的参与不仅能促进我国科技活动质量的提高,还能为我国带来专家所在国先进的评价理念与经验,对于处于探索发展中的我国科技评价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防止专家在评价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与人情关系,还应建立完善的专家数据库作为筛选专家的依据。

3、丰富后评价指标体系,扭转评价目标价值取向

为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计量统计法被广泛运用于各行业的职称评定、晋升、科研成果奖励的评审及科研项目的资助。目前文献计量法是国内应用最多的一种评价计量方法,以专利、论文、著作和引文为评价指标。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形式,我国习惯性将在SCI作为评审科研人员业绩或科研成果水平高低的标准,体现了科技评价工作中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刊物的影响因子及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是有意义的,但高质量期刊并不代表高质量论文,将论文数量用来判断论文的内在价值及进行科技评价,只宜作为参考指标。应时刻将为什么评、评什么、如何评(即价值导向、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循环检验确定是否一致。而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研究成果之一,有着重要的评价意义,但是只注重成果数量的评价相对简单,随着国家专利战略的推进,在科技项目后评价中,专利不仅仅只看重数量,更要看重质量,以及成果转化后的价值。

4、加强科技项目跟踪评价,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国外科技评价是全方位的,涉及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并且对科技评价活动实施全程跟踪评价。而我国科技评价重在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和奖励,对重大科技项目的跟踪评价往往没有实质性展开,实际上对于重大项目的跟踪评价有助于后续科技项目的立项决策和跟踪管理。跟踪评价是在科技活动完成一段时间后的后效评价,后效评价时间的确定至关重要,要分行业划分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如计算机软件业,其发展更新较快,一般选择2年后进行后评价,而生物医药行业试验时间较长,成果转化需要较长时间,则一般在5年后开始实施后评价。

(注:课题来源:新疆科学技术协会专项经费项目“新疆财政科技投入评价体系研究”(编号:xjkx2012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齐艳伟:美国科研评估体系对我国科研管理的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4).

[2] 鲍悦华、陈强:科技评估:瑞士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8).

[3] 顾海兵、姜杨:法国科技评估体制的研究与借鉴[J].科学中国人,2005(5).

[4] 陈乐生:德国科学评估经验及其对中国科技评估实践的启示[J].科研管理,2008,29(4).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
职称;
发展;
方向

【Abstract】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the trend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dis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in research institut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ndency in aspect of breaking the thesis-oritented pattern in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ssing 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 It is essential to set up a rational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thus, talents can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title;

Development;

Trend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水平。然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因此,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学识、价值与能力的体现,与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这种机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

1 职称评定制度的概念

职称评审是指已通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并经过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后,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经由专业评委根据所提交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国务院在《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初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自于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学习和引进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体系,即:上级下指标、定条件、设门槛,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搞审批,这样才能彰显上级的威权;
下级找关系、要指标、走后门、学文件、套条件。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政府主管部门的和腐败作风,另一方面也让被评者身心疲惫(张晓冰,2015)。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制定相应的“门槛”,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年限、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要素(彭立静,2006;
李珂, 2012)。一位科研人员如果想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就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门槛中的各项硬性要求,在满足申报条件后,还要经过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给予确认。同时,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再下达硬性的科研指标,要求其在任职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如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定期对科研人员按照相应指标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反过来决定其福利待遇和职称的晋升。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职称评定是事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方面肯定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主动性。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已经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职称评价体系中,论文的比重过大,几乎就是一条硬杠杠,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称本身是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外在评价,应当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但“唯论文”的考评机制,只重视写作型人才,而忽视了实用性人才,与职称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其二,众所周知,由于职称评选的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职称论文的整体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甚至是抄袭之作,造成了大量的“垃圾论文”,浪费人力物力不说,也降低了职称评选的公信力。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认定和选拔,应当是多元化,唯有如此,才能涌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而“唯论文”的职称评定,则相当于跛足而行,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丰富性,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

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定,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客观标准,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依赖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从而显得粗放而失之科学。反过来,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标准,也有利于行政化的管理。只是,这种外在的公平,导致了内在的不公平,因为人才多种多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动笔能力强,用同一套标准来界定,难免有失偏颇。这种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基础研究以及研究型人才,却不利于应用型的人才,因为其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论文或科研项目来体现,以至于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相脱节、职称与人才评价无法匹配的问题。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那些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因为他们可能很擅长实际操作,而不专长于著书立说;
或者可能他们习惯了踏实苦干,而苦于无法通过权威的形式予以表达。

4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目前,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吁破解“唯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定“紧箍咒”。

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 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市场的重要性,这是职称评定制度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改革。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论文而论文。再高端的研究再美妙的论文,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其意义也便大打折扣。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对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正向激励。

给职称评定“松绑”,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以更宽松和灵活的姿态评价科技人才,一方面有利于改进人才,给人才以更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创造更大的空间。

注重成果转化。对于能够证明取得较好业绩的,可以不用论文要求。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数百万元,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其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也不需要去申请科研项目,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避免为如何发论文或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

总而言之,对科技人才应该采用多方位、多要素、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晓冰.彻底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J].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9.

科技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在当今科技全球化时代,我们关心国际科技的进展,国际也随时注视着我国科技的动向。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同我国科技进展相关的两项指标在国外引起注意,最先是《自然》发表文章强调“中国研发强度超越欧洲”,随后美国两年一度的《科学与工程学指标――2014》报告在“学术性科学与工程学研究的产出”一节中重点指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论文创作在全球的份额下降,中国的份额在迅速上升”。

由于两文的数据分别来自位于欧洲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美国的“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该组织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密切相关)这样的权威机构,因此引起国际上有关专家的关注,认为这是“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时刻感受到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对国家繁荣和强盛所带来的影响并备受鼓舞,同时也思考着怎样才能促进我国科技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和进步。

提高科研质量水平

2012年我国研发强度达1.98%,从而高于欧盟各国平均研发强度1.96%,引起《自然》杂志关注。但欧盟中瑞典、德、法、荷、瑞士的研发强度介于2.04%~3.37%之间,仅英国为1.77%,这些是欧盟中的科技强国。2011年美国是2.85%,日本为3.39%。

研发强度代表国家推动科技的优先程度。上世纪后半期起,各发达国家强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美国1953年为1.4%,1964年就接近2.9%,近年2.7%~2.9%。我国1991~2001年研发强度由0.6%逐步增至0.95%,2002年突破1%,一路上升到2012年的1.98%。

我国1991年研发经费是150.8亿元,2011年研发经费总量达到美国的一半,是欧洲的2/3,应该说已具有相当的实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要同这些科技强国在科研水平上平起平坐还有待 时日。

另一个指标是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已在欧盟、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如把欧盟各国分别计算,SCI数据库2012年收录的我国论文为19.01万篇,居世界第2位,是美国论文数的43.6%。比较2000年SCI论文30499篇,我国这十多年的提高理所当然地为国际瞩目。

但论文仅是研发产出的指标之一,且论文创作不是数数量(包括SCI论文数量),主要看论文的质量。论文的科学价值及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是质量评价的根本要素。

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我国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6.92次,而世界平均值为10.69次/篇。这反映了我国科学论文同国际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总体影响力还有待大大提高。又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的研究资料,我国各学科内高于被引次数世界均值的论文占我国际论文的1/4左右。每篇均被引次数17.21~11.35间的有瑞士、荷、美、英、加、德、法、澳、意等国,西、日在国际平均值附近 波动。

按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估计,还得用8~10年时间才能使我国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均值强国的水准,走得更前还要更长时间。我们希望前进步伐更快,面临的挑战是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而归根结底是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加强基础研究

一百多年来先辈们为在我国发展科学开始了坚苦卓绝的努力,1949年和改革开放后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空前规模。早年我国对基础研究给予的重视不够,担心理论脱离实际,强调“以任务带学科”。

理所当然,当国家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有某种需求时,科技人员义不容辞要首先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但说到底,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也是国家的需求,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具有关键作用,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科学家说,一定规模的基础研究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对此深表赞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经费快速增长,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我国研发总投入1991年为150.8亿元,到2012年已达10298.4亿元,这确是很了不起的快速增长。研发强度上世纪90年代在0.6%~0.7%左右波动,1997~1999年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总投入中占5%~5.7%;
研发强度在2000年达1%,这是一个重要转折,从此一路增长至2012年的1.98%超过欧盟,而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却在2004年一度达到6%后一路下滑,2007~2012年在4.7%~4.8%间徘徊成为历史的新低。

研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比例的安排是科技工作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综合平衡,并考虑本国国情以及国际间的借鉴。研发投入中的基础研究占比,美国1979~1999年期间14.1%~15.9%,2009~2011年19%;
2011年法国25.3%,英国10.8%,日本12.3%。

据维基百科资料,日本上世纪70年代和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成熟,逐渐摆脱对外国研究的依赖,1986年开始研发强度高于美国,198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总投入13%。

我国基础研究在研发中的比例显然远远低于科技强国,数十年来长期如此,不能不考虑这种状况对我国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强调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应用研究 注重企业研发

我国研发经费来源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政府财政,另一块是企业。从历史上看,1997年我国企业的研发开支占全国研发总支出的42.9%,由此估计当时企业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比例大致同此数值接近,而政府财政的投入约占60%。2007年起企业投入占全国投入70%以上直至2011年的73.9%,而同时期政府财政占比降至25%以下直至2011年的21.7%。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在研发投入和研发规模上均称得上表现不俗,这在总趋势上是好的,说明我国研发工作主体已具有市场导向特色。

但我国的研发工作结构却出现了两个新问题。据《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我国研发活动中试验发展占83.9%,应用研究占11.3%,基础研究占4.8%。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占比显著偏低,总和只占16%,大大低于2000~2005年期间的22%~23%。因此,需要提出加强应用研究,这是第一个问题。

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的试验发展部分,自2005年以来超过90%,近年来基本保持97%~98%,基础研究只占0.1%,应用研究占2.2%~2.9%。企业应用研究占比低到如此地步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这是第二个问题。

列举这一系列数字是一件很乏味的事。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企业近年来对研发的投入大增显然同政府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有关,这是很好的现象,是科技发展的正能量,而正是这一部分活动同经济的结合最为紧密。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讲话或文件不时指出“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语焉不详,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中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仅占2%~3%,我国全国研发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总和已低达16%~17%,这对我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创新,是一种最好的研发结构吗?全国研发人员(2011年)中,试验发展人员占81.1%,应用研究人员占12.2%,基础研究人员占6.7%。全国科技人员80%以上从事试验发展工作,因此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仅是增加经费,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培育人才 队伍。

对研发活动分类指导、管理和评价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是三类性质不同的研发工作,是国际普遍采用的分类。我国有时强调分出应用基础研究一类,并逐渐归入基础研究而合称基础性研究;
欧洲也有过类似的意见,将其称为“战略研究(strategic research)”并归入应用研究,这种“战略”一词的用法常常受到质疑。

不同性质的研发工作,在管理方针和评价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有时由于混淆了其中的差别而引发了一些矛盾和争论,产生了不理想的导向。

对科技成果或研发成果的评价,在早年国内多是请几位专家开个成果鉴定会,并给出国内或国际某种水平的结论,这就是专家评议。大致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被称为同行评议的成果鉴定会,这是从基金项目的同行评议发展过来的,强调同行是保证评议人对项目或成果有更专门的学问从而确保评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在这里我顺便提一下,早年美国科学基金会项目申请书的同行评议曾因外界的质疑(至少有过两回)而组织专门委员会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和评估,结论认为同行评议有其不足,例如有时会忽视某些萌芽的创新思想,但同时指出没有比同行评议更好的方法。当今各国普遍采用同行评议,学术刊物审稿也许是最早采取这种评审方式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评价成果中开始关注SCI收录状况,随后又重视SCI引用状况甚至在SCI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某些其他定量评价指标。在使用SCI这一指标过程中,逐渐引发了不少争论。SCI这个外国指标有没有意义?SCI既可正面引用也可负面引用,SCI引用能说明什么?某某诺贝尔奖得主说他的文章就不投《自然》《科学》,更不知道什么SCI等等。据我所知,国外学者愿意把论文投向本专业的优秀刊物,对SCI并非一无所知。小同行洞察本领域的发展水平,评价某文章、某项目可以不用查问SCI;
对于非同行来说,SCI以及期刊影响因子的使用是有适度帮助的。

对不同性质研发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说评价标准的基本核心是一样的,就是看成果的“价值”,评价过程是“价值评议”或“同行价值评议”。要同行评议是因为非同行无法评判,甚至大同行都难胜任某一具体领域成果的评判。国内同行不够时就得借助国际同行,近年来一些重大问题的评估已邀请国际专家来进行。“价值评议”就是看成果的价值、意义,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创新度及其意义的大小。

不同性质的研发活动在价值评判上有很不相同的取向,基础研究重视的是学术理论上的创新,其价值评议就是学术价值评议;
应用研究重视的是研究所获原理在学术上的价值以及对既定目标的应用潜力,二者兼而有之或侧重其一;
而发展工作重视的是其市场化前景。